农业地质浅析
- 格式:ppt
- 大小:3.85 MB
- 文档页数:23
农业资源的地质背景及其开发利用分析作者:汤锦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20年第38期摘要:在现代大农业之中,地质有着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经过多年的探索,我国在这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缺乏系统性,目前的工作难以满足农业发展的需求,人们对农业地质的应用价值认识不清。
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农业资源的地质背景,并就其开发利用措施等进行探究,仅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农业资源;地质背景;开发利用一、农业资源的地质背景环境条件会对自然资源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农业资源也同样会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
作为土地资源形成的重要物质基础,地质背景会直接影响到土地资源的物质组成的特性。
由于地质背景对土地资源和生物资源会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地质背景不仅决定着农业资源的优劣,而且也决定着农业资源的发展潜力。
对地质背景的研究和开发利用,有助于推动大农业生产的发展。
在农业中应用地质背景,以利用地球化学背景为开端。
相较于地球化学背景,农业资源地质背景的概念更广,例如包括地下水赋存和水文地质背景、形成土壤母岩的组成和特性等。
因此农业地质背景的内容更加广泛,可以将所有与大农业有关的地质因素都看做农业地质背景[1]。
在大农业之中,对地质背景的应用比较广泛,例如,可以将其应用到改土和土壤学研究方面;可以将其应用于土地资源的调查之中;可以将其应用于查找特定作物生长优势区等。
除此之外,地质背景还可以为施用矿质微肥以及农用矿产的开发等提供有力的参考和依据,还可以用于农业地质灾害的防治研究等。
由此可见,地质背景在大农业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对地质背景的应用效果最为显著的便是为农业生产提供參考依据。
比如可以通过调查研究,找出某些农作物与地质背景的相关性,确定优势作物的生长区,这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和指导,有助于提升农业生产的产量和农作物的品质。
在地质工作者与农业部门的配合下,对农林地质背景和区域地质环境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如板栗、烟草、柑桔以及棉花等经济作物的生长与地质背景有着直接关系,只有在特定的地质背景条件下才能使这些经济作物取得高产,同时也只有在特定的地质背景下才能提升这些经济作物的品质。
分析农业地质研究进展及主要研究问题[摘要]在以往国内外的农业地质的发展历史上,分析了我国在的农业和地质研究方面面临巨大的挑战和一些问题的出现,在我国的农业地质研究上有六项首要任务:规划城镇化发展及调整农业性地区结构、评价地球化农业生态环境、调查农业地质环境、规划城镇化发展、对于已经污染的土壤进行修复研究及制定相关技术、开发利用有用的区域性农业生态环境和地质工程,在结尾处总结了我国农业地质研究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农业地质研究进展研究问题形势与任务农业学和地质学本是相对古老的两门学科文明,其有各自的发展轨迹和内涵。
随着历史文化的发展伴随着对农业地质的深入研究,土壤是两门学科共同拥有的研究对象,土壤也融合了农业与地质之间的关联,成为这两门学科互通的桥梁。
随着世界人口数量的剧增,全国各地的地质研究工作者对于农业地质的研究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同时也加快了农业地质的发展。
1农业地质研究的发展农业地质最早是由一位德国的地质学家在十九世纪中期提出来的,而近年来,农业地质体系越来越成熟,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服务,现在,我国对于地质工作的理解概念在逐渐扩大,普遍的涉及到农村发展建设的各个领域,随着人口的日益增多,环境、资源、人口的矛盾也在渐渐升华。
越来越多的农业地质问题伴随着地质学科的兴起被列入地质生态、环境地质的行列。
将农业与地质相结合,在调查的农用矿产和研究土壤学也是在地质学的指导下开始的。
近几十年来,我国的农业地质研究工作有了较大的进步。
主要有三个阶段:在二十世纪中旬我国开展的农业地质研究工作主要有对盐碱地的改良、地质勘查、土壤荒漠化、侵蚀、或者土地沙化的改造与研究调查,这提高了粮食的总产量;在二十世纪中期,我国对于农业地质的开发和调查工作进行的有声有色,丰富了农产品的同时也提高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建立健全了农业地质研究背景体系,在对于农业地质研究的工作中进行探索和理论总结。
尤其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的农业地质研究工作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国土资源局在九五期间的地质调查工作中,对农业地质调查新增加了部分试点内容,十多个试点图幅分别在各个地区进行部署。
浅究云南瑞丽市农业地质灾害形成机理及危害浅究云南瑞丽市农业地质灾害形成机理及危害地质灾害,地质学专业术语,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
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泽化、土壤盐碱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热害等。
摘要:搜集、参考前人的调查资料,并在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对瑞丽市农业地质灾害进行归类,并按灾害发生程度分区。
从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及岩性组合、气候、人类工程活动和地震等方面探讨了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分析了其对农业生产的危害,并提出了防治措施。
引言农业地质灾害是地质灾害在农业上的表现,凡直接或间接危害农业、农村、农民的地质灾害即是农业地质灾害[1-2]。
瑞丽市位于云南省西部,行政区划隶属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管辖,东连潞西市,北接陇川县,西北、西南、东南三面与缅甸联邦接壤[3-4];其地理坐标:东经97°30′~98°11′,北纬23°50′~24°12′之间;国境线长170.1km,国土面积1020.0km2。
区内辖三乡三镇,分别是勐秀乡、姐相乡、户育乡、勐卯镇、畹町镇、弄岛镇(图1)。
地势北东高、南西低,地貌可分为侵蚀堆积地貌、岩溶地貌及构造剥蚀地貌三大类型。
市境内主要分布有瑞丽江、南碗河、畹町河及其五十余条支流,地表水系较为发育,均属伊洛瓦底江水系。
该区属南亚热带季雨林气候区,年平均气温21℃,平均日照2330h,热区资源丰富。
同时,瑞丽市分山区和坝区两部分,山区森林繁茂,覆盖率达53%;坝区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灌溉便利,为发展区域性农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农业经济是瑞丽市的主体,但区域内地质灾害发生频繁,给当地的农业生产带来了极大危害[5]。
一、地质灾害类型及分布瑞丽市地貌破碎、地形构造复杂,降雨期集中分布。
通过对瑞丽市地质灾害野外调查发现,该市地质灾害类型以滑坡、泥石流为主,崩塌与不稳定斜坡次之。
中国耕地的地质结构中国的耕地地质结构主要包括地质构造、岩性及土壤类型等。
这些因素都对耕地的质量和可持续利用性有着重要影响。
以下将从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性及土壤类型四个方面对中国的耕地地质结构进行论述。
地形地貌在耕地地质结构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地域辽阔,地形地貌复杂多样。
从东部平原到西部高山,从南部丘陵到北部草原,这些不同的地形地貌特征直接影响着中国耕地的形成和利用。
例如,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平坦、河网密布,土壤肥沃,是中国重要的粮食基地之一、而西北地区的黄土高原则地势高原、坡陡,土壤稀薄,对耕地的利用和种植作物的选择都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因此,地形地貌对中国耕地地质结构的影响十分明显。
地质构造是中国耕地地质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位于亚欧板块交界处,是一个地质活动频繁的地区。
地壳运动和构造变动使得中国地势复杂多样。
例如,中国西南地区主要由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和青藏高原组成,这些构造运动造就了西南地区丰富的土壤资源和农业条件。
而东部沿海地区位于太平洋板块的边界,地质构造比较平稳,土壤质量较好。
因此,地质构造差异对中国耕地地质结构的差异有着重要影响。
岩性是耕地地质结构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岩性直接决定了土壤的性质。
中国的地质岩性多样,如华北地区的石灰岩、辽东地区的褐煤、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粉砂质土壤等。
不同的岩性对于耕地的水分保持能力、透气性、肥力等都有着不同影响。
例如,黄土高原的黄土层结构松散、透水性差,容易发生水土流失和干旱等问题。
而华南地区的石灰岩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保水性好,适宜农作物生长。
因此,岩性差异是中国耕地地质结构差异的重要原因。
土壤类型是中国耕地地质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土壤类型多样,主要包括黄土、沼泽土、红壤、黑土等。
例如,黄土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关中平原等地,土壤肥沃,适宜发展种植业。
黑土主要分布在东北平原,肥力较高,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种植区之一、红壤主要分布在南方丘陵地区,肥力较差,但依然可以发展果树等经济作物的种植。
农业地质调查报告农业地质调查报告一、引言农业地质调查是指对农业生产所需的土壤、水源、气候等地质要素进行系统观测和分析的过程。
本报告旨在对某地区的农业地质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二、地理背景本调查地位于某省的农业重点区域,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为22摄氏度,年降水量为1200毫米。
该地区地势平坦,土地面积广阔,适宜发展农业。
三、土壤调查1. 土壤类型经过野外调查和实验室分析,本地区主要土壤类型为黄壤和红壤。
黄壤属于酸性土壤,富含有机质和养分,适宜种植水稻、玉米等作物。
红壤属于中性土壤,贫瘠但透水性良好,适宜种植茶叶、柑橘等作物。
2. 土壤质地本地区土壤质地以砂质和粘质为主,其中砂质土壤适宜蔬菜和花卉的种植,而粘质土壤则适宜水稻和小麦的种植。
土壤中的粘粒含量较高,对水分保持能力较好,但排水性较差,需要进行适当的水利工程建设。
四、水源调查1. 地下水资源经过地下水勘探和水质测试,本地区地下水资源较为丰富,水质优良,适合用于灌溉和养殖。
地下水位较浅,方便开采利用。
然而,由于地下水的过度开采和污染,需要加强管理和保护。
2. 表层水资源本地区拥有丰富的河流和湖泊,表层水资源丰富,适宜用于灌溉和养殖。
然而,由于水资源的分配和利用不平衡,导致部分地区水源短缺,需要加强水资源管理和调配。
五、气候调查1. 气候特点本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潮湿,冬季寒冷干燥。
年平均气温适宜农作物生长,但气温波动较大,需要注意防寒保暖和防暑降温。
2. 气候变化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本地区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气温升高和降水变化可能会对农作物生长和灌溉造成一定的影响,需要采取适应措施,如调整种植结构、改进灌溉方式等。
六、农业地质调查的意义和建议农业地质调查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和保障,它能够为农民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和技术支持。
本次调查结果表明,本地区具备发展农业的良好条件,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地质地形知识:解析地球上的农业资源分布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资源的利用变得越来越重要。
通过对地球上的地质地形知识的解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农业资源的分布,为农业生产和开发提供支持。
地球的农业资源主要包括土壤、水资源和气候等自然条件。
其中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
不同地质地形区域的土壤类型和质量是不同的,从而影响了农作物的种植和生长。
在地质地形方面,自然条件是关键的影响因素。
如,山地的土壤薄,石头多,适合种植高山作物和柑橘,且气温较低,常年不太适宜大规模种植。
而平原地区则有丰富肥沃的土壤和充足的水源,适合种植大规模的粮食和蔬菜等农作物。
在不同的地质特征下,农业水资源的分布也是不同的。
地球上有很多恰好是缺水的地区。
梅斯特鲁部分地区和撒哈拉以南地区,由于缺乏水源,只能在雨季种植,积累雨水以维持农业生产。
相反,沿海地区的农业生产虽然落雨少,但拥有充足的水源,可以通过灌溉取得更多的产量。
气候则直接影响农业的产量和质量。
地球上的气候因地域和海拔高度等自然因素而不同,如北极圈由于地球的轨迹,一年只能经历短暂且寒冷的夏季,不太适合农业生产。
与此同时,低纬度地区则炎热潮湿,气温变化较小,并且拥有雨季和旱季的划分,适合种植大面积的作物。
在与人文因素的结合下,不同的地质地形和自然环境,对于农业资源的分布和发展有着不同的影响。
在相同的地质地形和水资源下,开发科学的农业技术将其开发的资源量和质量都能大量提高。
所以除了注重发掘农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外,加强技术发展和人才培养,也是农业资源利用的关键。
总之,地球上的农业资源分布受到多种自然因素的综合作用和人文影响。
了解这些分布规律和特征,为我们最大限度的发掘农业资源提供了指导和保障。
地质环境与泥石流灾害的农业生产地质环境是指土地的自然属性和演变过程,它对农业生产及农民的生活产生着重要影响。
同时,地质环境也是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的基础条件。
本文将探讨地质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并探讨泥石流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与防范措施。
一、地质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1. 土壤特性地质环境中的土壤类型和质地不同,会直接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
例如,砂土层土壤可渗水性强,透气性好,但保水能力较差;而黏土层土壤水分保持性较好,但透气性较差。
农民可根据土壤特性选择适应性较强的农作物品种,合理调整灌溉和排水措施,以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
2. 水资源地质环境中的水资源分布情况直接影响着农业生产的发展。
一些地方由于地下水丰富,可以利用灌溉来解决干旱地区的水分问题,提高农田的利用率;另一些地方则由于水资源匮乏,需要农民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合理调整农作物的种植结构,以适应当地的水资源状况。
3. 土地利用地质环境条件对土地利用的选择和农作物的种植结构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一些地质环境条件适宜种植水稻、小麦等农作物,而对于果树、蔬菜等作物的生长则不利;另一些地质环境条件适宜发展果树种植业,农民可以根据当地的地质环境条件合理选择土地利用方式,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二、泥石流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与防范措施1. 影响泥石流灾害对农业生产带来的主要影响包括:农田被冲毁、农作物受到破坏、土壤受到污染等。
这些都会导致农业生产能力的严重下降,直接威胁着农民的生计。
2. 防范措施为了减少泥石流灾害给农业生产带来的损失,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建设防护林:在泥石流易发区域,可以通过植树造林的方式来固定土壤,减少泥石流的形成和发展。
同时,防护林还能够提供木材资源,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
(2)修建拦河坝和护坡:在泥石流易发区域的河道和陡坡上,可以修建拦河坝和护坡结构,以防止泥沙冲刷和坍塌。
这将减少泥石流的形成和发展,保护农田和农作物。
(3)加强监测预警:可通过布设监测设备,对泥石流易发区域进行实时监测,一旦发现异常情况,通过预警系统及时通知农民,以便他们采取紧急措施,保护农田和农作物。
农科职教当前农业地质工作发展的思考王利国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农副产品的卫生安全逐渐成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绿色和有机产品是如今发展的主旋律。
农产品生产的好坏直接由环境决定,农产品生长的环境,又涵盖了很多方面。
包括地质,气候,水文等。
所以,农业,地质学是一门各学科相互渗透的应用学科,是我国地质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各项的基础工作。
本文对地质工作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希望能为相关工作者提供借鉴。
1. 农业地质工作研究的目的及主要研究内容1.1农业地质工作研究的目的随着农产品的卫生安全越来越重要,人们也加紧了对农业地质工作研究的进程。
农产品的生长直接与环境挂钩。
而农产品的生长,收很多因素影响。
正因为它的复杂性,所以我们才要明白各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然后将其进行协调。
同时,人类进行活动时,在一定程度上会改变自然环境,而改变的自然环境,很可能会给农业生产带来不好的影响。
所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是农业地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业地质工作研究的根本目的是使农业得到可持续的发展,同时使地质资源能够充分的延续。
1.2农业地质工作研究的主要内容农业地质工作是一门非常具有综合性的学科,所以研究过程中也是各种学科相互掺杂。
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农学,但也有其他学科掺杂在其中。
其研究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农业地质背景的调查。
调查地质构造、岩石类型和岩石中所含的矿物质元素等地质条件。
不同作物适宜不同的环境,调查环境的地质条件可以因地适宜,种植最能充分利用地形的作物。
其次是农业土壤地球化学调查,我们都知道作物的生长离不开一些微量元素,而这些元素的过多和过剩都会不利于作物的正常生长。
所以针对土壤的微量元素进行作物的选择,制定好最优的种植方案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城市化逐渐推进,人类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大。
人类活动会污染土壤和水源,从而会影响到农作物的品质。
农业地质工作研究也需要清楚农作物所生长的环境,然后对农业生产合理的规划。
农业地质浅析一、农业地质所谓“农业地质”是:研究大农业生长的地质背景、农业土壤地质以及促进农业发展的农用矿物岩石应用的学科.(一)开展农业地质研究的目的1、为大农业生产布局和区划提供科学基础依据;2、为提高作物的单产和品质提供地质科学基础依据和矿物岩石应用材料;3、使地学与农学两大学科相互渗透,相互补充,促进大农业生产不断向纵深发展,为"科技兴农"增砖添瓦;(二)开展农业地质的作用农业的基础是土壤,土壤的基础是地质大农业地质学是地质与大农业紧密相结合的边缘科学,是大农业生产的基础科学,研究大农业地质学不论是对近期的大农业经济效益有重大意义,而且对长远的社会效益和科技兴农都有深远的战略意义(三)农业地质的研究内容1.基础研究基础研究,包括农业地质背景、国土资源的生态地球化学、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农业社会经济现状、国土资源(含海洋、滩涂)的开发现状、区域地球化学和成矿区带地质地化等调查。
2.技术研究技术研究,包括调查方法与手段、质量保证体系与样品保存、评价体系与评价方法、评价模型与实验检验、专题研究与区域重大社会经济和产业结构问题调研等。
3.应用研究应用研究,将资料与信息转变成数字地图,提升资料的应用范围、应用水平、应用层次,包括资源开发、国土资源管理、土地资源评价与土地利用决策、农业区划与产业结构调整、主要经济作物和名优土特产发展布局、食品安全、沿海滩涂水产养殖、生态环境建设、农业生态修复、非点源污染防治、地方病防治、生态旅游开发、区域社会经济宏观决策和可持续发展等。
二、研究进展(一)国外农业地质研究进展国际农业地质工作从产生到现在,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逐渐由过去只注意解决农业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发展到现在越来越多地重视环境地质和地质生态工作。
着重研究地球系统中的生物地球化学问题。
(二)国内农业地质研究进展2001年,我国制订了《全国农业地质发展规划要点》,启动了全国农业地质调查项目,把传统的勘查地球化学方法,延拓、扩大到关系国计民生的农业领域,农业地质工作得到迅猛的发展,到2005年年底,农业地质调查面积覆盖了106万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