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农业地质发展战略的思考(doc 11页)
- 格式:doc
- 大小:131.50 KB
- 文档页数:12
耕地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策略与思考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而耕地保护作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已经成为广大农业从业者和研究人员的焦点。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耕地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关的策略与思考。
首先,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耕地保护是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然而,由于城市扩张和经济发展等原因,耕地面临着持续减少的局面。
为了保护耕地资源,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限制非农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并加强监管。
同时,农业从业者也应加强对耕地的管理,遵循合理耕作制度,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提高土壤质量,降低对耕地的损害。
其次,在耕地保护的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
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农业化学品的使用、农膜的禁用等问题,都需要引起重视。
农业可持续发展不仅要追求经济效益,还要注重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因此,应推广有机农业和绿色种植技术,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与安全。
此外,为了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还需要加强科技创新与农业现代化。
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能够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品质,减少对耕地的压力。
通过应用可追溯技术,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同时,农业现代化也需要推广机械化、智能化等现代农业生产方式,提高生产效率和农民的收益。
政府应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引导各方面资源同心协力,共同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耕地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与思考还需要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进行考虑。
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外出打工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业面临着劳动力短缺的问题。
因此,政府和农业从业者应重视农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加强农技人员的培训,提升农民收入和农村地区的发展水平。
同时,要注重发展农村经济,培育农村特色产业,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吸引农民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
综上所述,耕地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课题。
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路径及对策农业是固国之本,是发展国民经济的基础,中国农业既要保证十多亿人的吃饭问题,又要为工业及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原料,积极推动农业又好又快发展对我国意义重大。
XX是我国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农业又是我国的基础产业,山地农业是XX农业的主要形态,分析XX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的发展路径,研究制约XX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的因素,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措施,对提高XX农民的收入水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助推脱贫攻坚与全国同步小康的具有重大意义。
1XX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路径分析1.1立足土地资源立体分布现状,走山地高效立体农业之路XX属于典型的山区省份,海拔最高点2900.60米,海拔最低点147.80米,耕地自然坡度多在15-25度之间,两千多米的海拔落使得立体农业资源禀赋优势突出,在地形的影响下,气候立体垂直差异特点明显,生物多样、气候多样等特征为发展山地高效立体农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因此充分发挥XX立体农业资源禀赋优势,大力推进山地高效立体农业发展,是XX山地高效农业发展的重点。
1.2合理开发生态脆弱区,走山地生态农业之路生态环境保护是XX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农业属于用地范围最大的产业,其发展尤其要重视生态环境保护。
XX耕地坡度大于25度的占19.85%,耕层小于15厘米的占40.40%,土质不良的占33.20%,对全省的这部分生态脆弱、容易造成水土流失的耕地进行合理开发,既保障民生,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又保护生态环境,留住绿水青山,实现“山下蔬菜苗木,山上果园畜牧”是XX山地高效农业发展必须坚持的基本前提。
经过多年的不断探索,现有的经验表明,就XX省目前生态总体情况而言,只要适当开发利用生态脆弱区,就既能够支撑产业发展,又能够缓解生态压力,甚至是保护生态环境。
1.3立足XX特色农产品种类优势,走山地品牌农业之路由于独特的气候和土壤条件,成就了XX农产品优质要素含量丰富、生态安全、品质好的特质。
农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农业是国家经济的基础,也是人们生活的依靠。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的流失,以及环境和资源问题的加剧,农业发展面临着重要的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主要探讨农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一、土地资源短缺随着城市化的逐渐推进,大量土地被用于工业和住房建设,给农业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
农地减少不仅影响种植规模,还导致农业生产的集约化难题。
对策:首先,加强土地保护意识。
政府应加强对土地资源的保护管理,制定相关法规与政策,加强土地执法力度,遏制乱占、乱用土地的行为。
其次,加大农地整治力度。
通过土地整治,提高农田利用率,优化农田布局,充分发挥土地潜力。
此外,应推行农作物轮作休耕制度,合理安排农田轮作,降低土壤消耗,提高土壤肥力。
二、农业科技水平低下我国农业科技水平相对落后,农业生产面临着耕作技术陈旧、种质资源贫乏等问题。
这些问题制约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和农产品的质量的提升。
对策:加大对农业科研的投入。
政府应创造条件,增加科研经费,引导大学和科研机构更多关注农业科研,开展农业科技攻关,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变。
同时,加强与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合作,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此外,加强农业人才培养,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科技素质。
三、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近年来,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频频发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和风险。
食品安全问题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对策:加强质量监管。
政府应加强对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环节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加强农产品质量监测和抽检,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
同时,鼓励农民采用科学合理的农业生产技术,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四、农村人口流失问题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农村人口大量流失给农业生产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农田无人耕种,农产品生产逐渐减少。
对策:推动农村振兴。
政府应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优质公共服务,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品质。
同时,加强农村人才培养,鼓励大学生、技术人员回到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
地貌特征下农业发展论文地貌特征下农业发展论文农业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经济活动之一,它与地貌特征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各种不同的地貌特征条件,对农业的发展起着积极或消极的作用。
本文将从不同地貌特征的角度,分析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以期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应对策略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平原地貌特征下农业发展的影响平原地貌是指相对平坦、海拔相对较低、地势相对稳定、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
平原地貌下的农业发展优势明显,这里的土地肥沃,水资源充裕,气候温润,适宜多种作物的种植,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基地。
地理条件优越,让平原地区成为农业生产的重要地区,如长江、黄河平原、华北平原和东北平原等。
然而,在平原地貌下,由于地面平坦,水分流动性强,导致水分排放不易,造成地面积水问题,对农业生产产生了不利影响。
加之汽车、工厂、农业灌溉等对水资源的过度利用,使一些平原地区的水源问题日益突显,水资源短缺问题也成为了需要关注和解决的主要问题。
二、山地地貌特征下农业发展的影响山地地貌是指地势高低,地形复杂,地面起伏剧烈的地区。
我国山地地貌占总国土面积的70%以上,山地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显而易见。
山区地貌下自然环境条件复杂,调节能力较差,同时灾害损失难以承受,因此,农业发展存在很大的困难。
山地地貌下的土地资源相对有限,且地形复杂、土质较差、蓄水面积小,如采用区域式开垦,人力、财力、物力都需要更多的投入,因此,山地区的农业生产成本相对较高。
另外,山地地貌下的气候条件不同,可适宜的农作物种植也有所差异。
例如,沿海各地相对适宜水稻、草莓、海鲜等的种植,而长江流域适宜水稻、果树、多种蔬菜的种植,而西南高原地区适宜蔬菜、水果及医食药材等。
三、荒漠地貌特征下农业发展的影响荒漠地貌是指极端干燥、几乎无人居住或植被生长的地区,该地区气候炎热、缺少水源、土地不肥沃,垂直气温梯度大,风向多变,常常吹起大量的沙土,是造成荒漠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在荒漠地貌下农业发展几乎不可能。
浅谈我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我国农业发展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包括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农业科技水平不高、农民收入水平低以及生态环境污染严重等。
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通过优化土地资源利用、推动农业现代化、加强农业科技研发、加大农业投入、实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等对策来解决。
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和政府政策引导、农民意识提升将是未来发展的重点。
只有通过综合施策,才能实现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农民带来更好的生活,为社会和环境带来更多的福祉。
【关键词】农业发展、问题、对策、土地资源利用、农业生产方式、农业科技、农民收入、生态环境污染、农业现代化、政府政策引导、农民意识提升1. 引言1.1 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性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农民生存的保障。
我国人口众多,农业是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直接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和国民生活水平。
农业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石,农业发展对我国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和社会和谐发展至关重要。
农业还是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关键。
农业生产影响着土地利用、水资源和空气质量,因此农业发展必须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
农业还是我国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农业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农民的生存和发展。
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只有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解决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才能确保我国农业持续发展,实现农民富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实现经济繁荣和社会和谐发展。
2. 正文2.1 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的问题及对策在我国农业发展中,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是一个重要问题。
一方面,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导致了土地的过度开发和破坏,严重影响了土地的生产力和可持续利用。
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也导致了土地的碎片化和浪费,使得农业生产效率低下,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1. 推动土地流转和集约化利用,通过土地流转可以整合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
2. 加强土地保护与管理,建立健全土地资源管理制度,保护农田水利设施,维护土壤肥力,减少土地资源的污染和破坏。
农业地质浅析一、农业地质所谓“农业地质”是:研究大农业生长的地质背景、农业土壤地质以及促进农业发展的农用矿物岩石应用的学科.(一)开展农业地质研究的目的1、为大农业生产布局和区划提供科学基础依据;2、为提高作物的单产和品质提供地质科学基础依据和矿物岩石应用材料;3、使地学与农学两大学科相互渗透,相互补充,促进大农业生产不断向纵深发展,为"科技兴农"增砖添瓦;(二)开展农业地质的作用农业的基础是土壤,土壤的基础是地质大农业地质学是地质与大农业紧密相结合的边缘科学,是大农业生产的基础科学,研究大农业地质学不论是对近期的大农业经济效益有重大意义,而且对长远的社会效益和科技兴农都有深远的战略意义(三)农业地质的研究内容1.基础研究基础研究,包括农业地质背景、国土资源的生态地球化学、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农业社会经济现状、国土资源(含海洋、滩涂)的开发现状、区域地球化学和成矿区带地质地化等调查。
2.技术研究技术研究,包括调查方法与手段、质量保证体系与样品保存、评价体系与评价方法、评价模型与实验检验、专题研究与区域重大社会经济和产业结构问题调研等。
3.应用研究应用研究,将资料与信息转变成数字地图,提升资料的应用范围、应用水平、应用层次,包括资源开发、国土资源管理、土地资源评价与土地利用决策、农业区划与产业结构调整、主要经济作物和名优土特产发展布局、食品安全、沿海滩涂水产养殖、生态环境建设、农业生态修复、非点源污染防治、地方病防治、生态旅游开发、区域社会经济宏观决策和可持续发展等。
二、研究进展(一)国外农业地质研究进展国际农业地质工作从产生到现在,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逐渐由过去只注意解决农业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发展到现在越来越多地重视环境地质和地质生态工作。
着重研究地球系统中的生物地球化学问题。
(二)国内农业地质研究进展2001年,我国制订了《全国农业地质发展规划要点》,启动了全国农业地质调查项目,把传统的勘查地球化学方法,延拓、扩大到关系国计民生的农业领域,农业地质工作得到迅猛的发展,到2005年年底,农业地质调查面积覆盖了106万平方公里。
中国农业科技史话:对“土”的认识和土壤环境改造推文第1442天大家好!我们3O平台将陆续整理李根蟠老师的文作,以缅怀农业先行者,激励后人感恩勇行。
李根蟠著名马克思主义经济史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经济史研究》创刊编辑部主任、原主编,中国农史学会原副会长、中国经济史学会古代专业委员会原副会长。
因病于2019年8月16日15时05分在北京逝世。
本文长度3932字,建议阅读10分钟主要内容包括5方面:1、土宜论和土脉论:中国最早的地理专著?我国最古的生态地植物学著作?我国传统农学的精粹?2、从“耕-耰(yōu)-耨(nòu)”到“耕-耙-耢(lào)-压-锄”:黄河流域旱地耕作技术3、从“火耕水耨”到“耕-耙-耖-耘-耥”:北方精耕细作旱作农业;南方精耕细作水田体系4、惜粪如惜金、用粪如用药:肥料更多的则是来源于人类在农业生产和生活中的废弃物5、代田、区田及其他:间隔深松虚实并存的耕作方法和理论、抗旱丰产耕作法【以下为正文】与气候不同,土壤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改变的,地形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可以改变的。
01土宜论和土脉论春秋战国时代,“土宜”(或“地宜”)成为人们普遍使用的概念。
所谓“土宜之法”包括多层意思:一是在不同的土壤上种植不同的作物;二是在不同种类的土地上发展不同的生产项目;三是按全国不同地区的特点发展农业,即注意农业的地区性。
从此以后,因地制宜就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生产最重要的指导原则之一。
江西浮梁:一位农夫正在浇灌西瓜《尚书·禹贡》大禹平治水土后,把天下划为九州,九州的土壤类别、地势高下、植被物产各不相同,因而要交纳不同等级和内容的贡赋。
九州土壤共分10类:白壤、黑坟、白坟、斥、赤埴坟、涂泥、壤、坟垆、青黎、黄壤。
其中壤、坟、埴、垆等指土壤质地,白、黑、赤、青、黄等指土壤色泽,色泽也反映了质地。
“壤”一般指发生在黄土上的土壤和由它演变成的冲积土,土性和美。
农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农村社会的支柱,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然而,在当前全球农业发展面临着一些主要问题,包括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农产品供给结构不合理、农业科技创新不足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升农业发展水平,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
首先,土地资源是农业发展的基础。
然而,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是当前重要问题之一。
一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农用地被转化为工业用地或城市用地,导致农田面积减少。
另一方面,农业土地的利用效率较低,存在休耕地和农田撂荒的现象。
因此,我们需要采取有力措施,保护好耕地资源,包括严格限制农田转用,加强土地整治和改良,提高土地利用率,并且加强对休耕地的回收和改造,保障农业用地稳定供应。
其次,农产品供给结构不合理也是农业发展的重要问题。
由于传统农业模式的持续推行,农牧产品供给过剩、小农户生产难以应对市场需求等现象比较常见。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采取多种措施。
一方面,鼓励农民通过农业合作社等形式加强组织,集中生产,提高生产效益。
另一方面,通过政府引导和支持,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引导农民合理选择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等,优化农产品供给结构,满足市场需求。
农业科技创新的不足也是农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
目前,一些地区农业生产方式仍然停留在传统劳动密集型的水平上,农业科技水平较低,导致生产效率不高、农产品质量低下。
因此,我们应该加大农业科技创新的力度,提升农业发展的科技含量。
政府可以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鼓励农业科研机构与农民合作,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
此外,我们还可以积极引进和推广适应当地农业发展需要的新品种、新技术和新设备,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益。
此外,在解决农业发展问题的过程中,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也需要重视。
农村基础设施的不完善会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也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村道路、供水、电力等基础设施的改善可以有效地提高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条件,促进农村产业的发展。
关于我国农业地质发展战略的思考(doc 11页)我国农业地质发展战略思考姚华军颜世强(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今年是“十一五”规划实施的第一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现时期的战略目标和新的任务。
今年也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第一年,“强化地质灾害和地质环境调查监测”是《决定》赋予新时期地质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全面推进农业地质、城市地质、矿山环境地质调查工作”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推进城乡建设、开展国土整治的重要基础,是防治地质灾害、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手段”。
这些均与农业地质工作密切相关,尤其是“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更是对农业地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农业地质必将在改善农业土壤和水环境,促进农业增产增收,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精细农业,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新农村建设选址等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农业地质是现代地质工作主动服务于现代农业的创新之举,也是地质调查与科学研究有机结合的成功尝试。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农业对农业地质工作将提出更高的需求。
一、农业地质发展现状多年以来,我国农业地质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尤其是地质大调查项目实施以来,我国多目标地球化学填图调查工作更是取得重要进展与突破,农业地质工作得到迅猛的发展,到2005年年底,农业地质调查面积覆盖了105万平方公里。
1、农业地质的概念及服务领域“农业地质”一词是十九世纪中期提出来的,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近年来“农业地质”的概念逐渐成熟,并形成了现在的概念:研究农业生长地质背景\农业土壤地质以及促进农业发展的农用矿物岩石应用的科学,但是当前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我国农业地质工作的概念又有所扩大,它广泛地涉及到农村、农业发展的多个领域。
农业地质的主要研究内容有:地质背景、地球化学、矿物岩石应用及土壤地质4个方面。
目前农业地质调查主要是以土壤、浅层地下水及水体中元素为调查对象,以区域地球化学勘查技术为主要手段、以农林牧等广义农业地质环境为主要目标的基础性地质调查与评价工作。
农业地质的主要任务是系统测定土壤、浅层地下水及水体中元素并查明其分布,研究元素从岩石→土壤→水→农作物(养殖物)→人体的生态循环过程以及相互作用,提出应对农业环境变化的对策和评价建议,建立我国重要农业区农业地质环境评价体系,为区域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发展优质安全农业体系、政府宏观决策(规划)提供科学依据;为生产人类赖以生存的安全优质的农产品和建设良好人类生存环境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保护农业地质环境、保证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当前,农业地质调查工作应该用多学科综合的手段,服务范围不仅局限于上述工作,还要服务于新形势下的新农村建设。
要服务的农业也是广义的大农业,包括农林牧副渔、农业环境、农民生产生活及新农村建设等多个方面,农业地质学是地球化学、水文地质学、土壤学、工程地质学、农学、环境学、第四纪地质学等多个学科及与其相关学科的一门综合学科。
2、国际农业地质发展现状国际农业地质从产生到现在,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逐渐由过去只注意解决农业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发展到现在越来越多地重视地质环境和地质生态工作。
着重研究地球系统中的生物地球化学问题。
随着地球化学填图技术的发展和完善,国际地科联(IUGS)全球地球化学工作组承担了全球地球化学基准计划,欧洲26国正在执行这一计划。
2004年4月国际水文学与挪威地质调查局在奥斯陆的会议上提出了全球大流域地球化学填图计划,这些大计划的实施使得人们认识到了局部地区的地质背景是受大构造单元或大流域所控制。
3、国内农业地质现状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我国农业地质工作主要在区域地质、区域水文地质、化肥农药矿产勘查等方面取得一些成绩,为农业发展提供了间接支撑。
20 世纪80~90年代中期,部分地区以地域名优特农产品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农产品的品质与地质环境的关系、矿物元素特别是各种微量元素对农产品的影响等,这些工作为局部地区的农业生产部署提供了重要参考。
2001年,我国制订了《全国农业地质发展规划要点》,启动了“覆盖中部农业主产区,重点安排东部经济区,优选西部农牧区”的全国农业地质调查项目,把传统的勘查地球化学方法,延拓、扩大到关系国计民生的农业领域,取得了显著的工作成绩。
4、新时期我国农业地质调查工作取得的成绩一是获得50多种元素和指标的高精度数据。
这套数据系统地展示了我国重要地区地球化学元素的分布和组成特征,为地学、农学、环境学、生态学、生物学以至生命学等各学科领域建立了大信息量的、内涵丰富的研究平台。
二是发现一批可能对我国生态环境产生重大影响的异常及大面积土壤重金属异常等,并引起国家重视,最近国务院决定投入10亿元开展土壤环境调查,就是农业地质调查生态地球化学预警的结果。
三是揭示了自工业化以来各种重金属分布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从我国西部(成都盆地)、中部(江汉平原)至东部(珠江三角洲)地区,重金属污染呈逐渐加强的趋势,表现为分布面积增大,含量强度增高,元素种类增多。
四是成为农业种植业区划和结构调整的科学依据。
浙江省依据调查成果,对萧山地区农业因地施种,进行“北菜南移”。
同时在浙北地区发现富硒土壤2200平方公里,发展富硒农产品。
四川在成都地区依据地球化学图元素分布状况,趋利避害,实现无公害早熟梨、优质杏和蘑菇等种植。
山东省开展了肥城桃、乐陵金丝小枣等名优特农产品农业地质研究工作,有力地支撑了当地农业生产五是为评估土地环境及综合治理、合理利用提供质量指标。
地球化学资料表明,土地存在地球化学质量问题,并波及包括水体、大气及植被在内的整体生态环境。
江苏省南京地区依据有益、有害元素分布特点,进行土地等级划分和质量分析,向省政府提出土地利用规划建议。
六是丰富了第四纪地质研究内容。
元素地球化学组成及分布特征为第四系沉积分层、分区及沉积环境演化、变迁等研究提供了新参数、新信息,使这方面研究形成更多新的生长点。
七是取得系列地球化学基准值(第一环境)。
系列基准值数据代表未受工业化影响的自然地质环境,将成为客观评价环境变化的尺度,具有永久性意义,同时也是研究基础地质、土壤类型及资源分布的未受干扰的信息(见表1)。
表1 黄河三角洲地区土壤第Ⅰ、Ⅱ环境元素背景、克拉克值、黄河下游潮土比较项目元素克拉克值(ppm)泰勒(1964)黄河下游潮土(ppm)本区土壤第Ⅰ环境样品(ppm)本区土壤第Ⅱ环境样品(ppm)Fe 47000 29000(河北)24932 27237 Mn 800 600 905.6011 822.1304 Cu 100 21.4 23.0442 24.2023 Pb 20 14.4 20.7118 22.5703 Zn 40 65.1 76.0963 78.1215 Ca 33900 52501(献县)37891 38126 Mg 19400 15210(献县)14531 17255 B 10 41.2 56.2085 57.3253 Se 0.0x 0.1215 0.1288 Hg 0.x 0.022 0.0200 0.0238 As x 12.94 8.4644 10.2008 N 300 740(河北)291 401P 1200 644 603 619K 24000 15750 16895 16892 Na 26400 10036(献县)16378 16046 Mo x 0.61(河北) 1.0604 0.974八是为能源资源潜力评价提供资料。
如华北平原地热资源评价、油气异常等,随着工作的广泛进行,预计这方面会取得更多的进展。
九是初步形成一套调查与评价技术方法和思路,有力地支持了工作的发展(如图1)。
十是培养了一批农业地质的专家学者,锻炼了农业地质调查、评价工作队伍,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农业地质调查评价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手段,在农业地质调查研究评价技术方面取得了一些创新的成果,保证了农业地质调查工作的更好发展。
二、农业地质工作面临的形势及存在问题1、农业地质工作面临的形势(1)农业地质需要适应国际农业发展趋势一是要适应国际农业从“平面式”向“立体式”转变的发展趋势。
农业要利用各种农作物在生育过程中的“时间差”和“空间差”进行合理组装,精细配套,组成各种类型的多功能、多层次、多途径的高优生产系统。
农业地质要为其发展找寻良好的生长环境或者为模拟其生长环境创造条件。
二是要适应国际农业从“自然式”向“设施式”转变的发展趋势。
经过精心设计,把农场式农业生产改造成一座农业公园,集农业种植、绿化环境、观光旅游等为一体,农业地质要摸清“设施式”农业发展的基础,发展绿色、精细、旅游等特色农业。
图1 黄河三角州农业生态地质环境分区图三是要适应国际农业从“化学化”向“生物化”转变的发展趋势。
现代农业已普遍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和植物激素,这虽然增加了农作物产量,但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等公害。
未来农业,将进入一个崭新的生物化的绿色、洁净的农业时代。
农业地质要掌握农业环境现状,为生物化发展创造条件。
四是要适应国际农业从“地面”向“太空”扩展的发展趋势。
农业地质工作要向太空发展,发展月球农业地质、太空生态农业模拟等研究工作。
(2)农业地质工作必须适应国内地质工作发展的新形势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的宏观战略决策,对农业地质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与地学相关的诸多领域需要地质工作提供多元化、多方位服务,社会服务功能由主要为矿山建设和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服务,扩展到同时为地质灾害防治、生态环境保护、城镇化、农业和旅游业发展等服务,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基础地学信息也将成为各级政府重大决策、制定规划的重要依据。
国土规划、土地利用、城乡建设、生产力布局、工程选址、海洋开发,以及农业、林业、水利、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乃至医疗卫生、旅游观光等诸多领域,迫切需要有效的地质信息支持和技术支撑。
总之,“地质工作既是经济建设的先行,又贯穿长期建设发展的全过程,渗透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农业地质就是地质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一个新的领域,新的方面,是一个创新之举。
(3)农业地质工作必须适应农业地质自身的发展趋势——农业地质工作越来越转向重视农业地质背景的研究。
——农业地质工作非传统农用矿物岩石的利用领域将进一步扩大,土壤改良和作为肥料方面将进一步引起重视。
——更加注意总结和研究农业地质学理论和方法。
——土壤的研究工作与农业地质背景研究结合越来越紧密,土壤地质在国内外农学界发展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