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2
- 格式:ppt
- 大小:1.43 MB
- 文档页数:33
5、伤仲永王安石学习目标:了解作者的生平,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大意,并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重点、难点: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掌握第一自然段重点词句的翻译预习导读:学习导引(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宇介甫,晚号半山。
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年轻时候,文章写得十分出色,得到欧阳修的赞赏。
王安石二十岁中进士,当官之后积极推行变法,后来新法被废,王安石忧愤成疾,第二年病逝。
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拜欧阳修为师)。
(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第一课时一、预习导引1.《伤仲永》的作者是代的王安石。
他字,号,是杰出的家、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2、注音:隶( ) 扳( ) 谒( ) 邑()矣( )泯( ) 称( ) 卒( ) 焉( ) 耶( )3、①根据自主预习,请朗读课文,注意加粗字的读音(加上注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予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
今夫不受之天,固众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邪!②根据预习,请同学们在书本上翻译课文,注意重点字词与句子二、达标导学解释词语:1、词类活用:(1)邑人奇之 : 奇: (2)稍稍宾客其父:宾客:(3)父利其然也:利:2、重点词语词义:①世隶耕隶:②未尝识书具尝:③并自为其名为:④指物作诗立就就:⑤稍稍宾客其父稍稍:⑥或以钱币求之或:⑦环谒于邑人环谒:⑧之:忽啼求之:借旁近与之:传一乡秀才观之:邑人奇之:或以钱币乞之:3、重点翻译第一段,注意重点字句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伤仲永》省级示范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伤仲永》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分析作品的文学特点和艺术风格。
解读文本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
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作品中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失去爱情的痛苦和无奈的描绘。
理解作品对人性、情感和命运的深刻探讨。
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情感表达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文本分析介绍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分析《伤仲永》的结构和叙事手法。
解读诗中的意象、象征和修辞手法。
2.2 主题探讨探讨作品中的爱情、友情和亲情等主题。
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引导学生思考作品中的人性、情感和命运问题。
2.3 文化背景介绍唐代社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探讨诗歌在当时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
分析作品中反映的社会问题和价值观念。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引入杜甫的其他作品,引起学生对《伤仲永》的兴趣。
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3.2 阅读与讨论分组阅读《伤仲永》的各个部分,引导学生关注重点句子和段落。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3.3 分析与解读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解读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深层含义。
3.4 创作与展示组织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如写一首以《伤仲永》为灵感的诗歌或短文。
邀请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并分享创作心得。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和讨论情况。
评估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合作能力。
4.2 学生理解能力通过提问和回答,评估学生对《伤仲永》的理解程度。
分析学生对作品主题和情感表达的把握。
4.3 学生创作能力评估学生的文学创作质量和创意表达能力。
关注学生在创作中对《伤仲永》的吸收和运用。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与参考书杜甫《伤仲永》原文及其注释。
杜甫其他作品和相关文献。
九下19《送东阳马生序》经典解析在这篇赠序里,作者叙述个人早年虚心求教和勤苦学习的经历,生动而具体地描述了自己借书求师之难,饥寒奔走之苦,并与太学生优越的条件加以对比,有力地说明学业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努力,不在天资的高下和条件的优劣,以勉励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
全文结构严谨,详略有致,用对比说理,在叙事中穿插细节描绘,读来生动感人。
全文分三大段:第一段写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情形,着意突出其“勤且艰”的好学精神。
内中又分四个层次。
第一层从借书之难写自己学习条件的艰苦。
因家贫无书,只好借书、抄书,尽管天大寒,砚结冰,手指冻僵,也不敢稍有懈怠。
第二层从求师之难,写虚心好学的必要。
百里求师,恭谨小心。
虽遇叱咄,终有所获。
第三层从生活条件之难,写自己安于清贫,不慕富贵,因学有所得,故只觉其乐而不觉其苦,强调只要精神充实,生活条件的艰苦是微不足道的。
第四层是这一段的总结。
由于自己不怕各种艰难,勤苦学习,所以终于学有所成。
虽然作者谦虚地说自己“未有所成”,但一代大儒的事实,是不待自言而人都明白的。
最后“况才之过于余者乎”的反诘句承前启后,内容十分丰富。
首先作者用反诘的语气强调了天分稍高的人若能像自己这样勤奋,必能取得越自己的卓绝成就。
同时言外之意是说自己并不是天才,所以能取得现在的成绩,都是勤奋苦学的结果。
推而言之,人若不是天资过分低下,学无所成,就只怪自己刻苦努力不够了。
从下文知道,马生是一个勤奋好学的青年,他只要坚持下去,其前途也是不可限量的。
所以这一句话虽寥寥数字,但含义深厚,作用大,既照应了上文,又关联了下文,扣紧了赠序的主题,把自己对马生的劝诫、勉励和期望,诚恳而又不失含蓄地从容道出,表现出“雍容浑穆”的大家风度。
第二段紧承第一段,写当代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与作者青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形成鲜明的对照,从反面强调了勤苦学习的必要性。
“日有廪稍之供”云云是与上文生活条件之苦对比,“有司业、博士为之师”云云是与上文求师之难对比,“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云云,与上文借书之难对比。
专题复习十一文言文阅读(课时1)习题2一、(2018·某某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①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②王曰:“必为有窃疾矣。
”③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
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
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④王曰:“善哉。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⑤于是见公输盘。
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
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⑥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⑦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⑧楚王问其故。
⑨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
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
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虽杀臣,不能绝也。
”⑩楚王曰:“善哉。
吾请无攻宋矣。
”1.下列对句中加点的虚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今有人于.此。
于:介词,在。
B.臣以王吏之.攻宋也。
之:结构助词,的。
C.以.牒为械。
以:介词,用。
D.乃.可攻也。
乃:副词,就2.下列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
”译文:(这个人)抛掉自己华丽的车子,(看到)邻人有破车子便想去偷。
B.“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
”译文:楚国的地方有五千里,宋国的地方有五百里。
C.“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译文:公输盘因为我制造了云梯,那(我)就一定要攻打宋国。
D.“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译文:(我的弟子)(已)在宋国城墙上等待楚国的敌人了。
3.下列对人物语言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墨子类推出打算攻宋的楚王与“有窃疾”者无异,目的是规劝楚王放弃攻宋。
伤仲永初中语文七年级(人教版)下册一、教学设想《伤仲永》是一篇通俗的科学说明文。
传统的教法,通常把它纯当作说明文来处理,学习说明文的写作方法和说明方法,但从新教材看,第一二册并不强调文体的学习,强调的是练习学生的阅读概括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显然课文作为教材的功能发生了变化,因此,我在处理教材内容取舍方面兼顾了两个方面,一是重点练习学生快速阅读,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大意,提高学生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二是适当介绍说明文的文体知识。
二、知识目标(1)正确的诵读课文,注意节奏,培养学生朗读课文的能力。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三、过程和方法目标正确的诵读课文,注意节奏,培养学生朗读课文的能力, 理清文章的思路,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探究问题四、情感态度目标准确把握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故事所蕴含的道理,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天资和后天学习的关系。
五、教学重难点(1)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2)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第二课时(一)回顾上节课内容齐读全文,说说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那几个阶段?每讲到一个阶段,尝试背诵这个阶段的内容,教师顺带抽查关键字词。
第一个阶段是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
第二个阶段是少年时期,才思下滑,名实难副。
第三个阶段是青年时期。
才思平庸,与众无异。
(二)“伤”之原因: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仲永才能衰退,泯然众人矣呢,令作者伤仲永?一位学生读第一、二段,你能从整个变化过程中找到原因吗?“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多媒体出示图片3)翻译重点字词:“父利其然也”利:意动用法,以……为利。
然:这样。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每天。
扳通“攀”,牵,引。
环谒:四处拜访后翻译全句,注意省略句“不使学”即“不使之学”其中一个“利”字,写出其父贪求钱财、目光短浅的性格,“环谒”概括了其父求财的可鄙行为,“不使学”更是一语中的,批判其父的错误做法,暗示仲永“混然于众”的必然结果。
王安石《伤仲永》原文及译文赏析《伤仲永》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篇散文。
讲述了一个江西金溪人名叫“方仲永”的神童因后天父亲不让他学习和被父亲当作造钱工具而沦落到一个普通人的故事。
文章借仲永为例,告诫人们决不可单纯依靠天资而不去学习新知识,必须注重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强调了后天教育和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
原文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丐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混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入,得为众人而已耶?阅读练习1、我能解释下面各句中划线的词语。
①世隶耕_________________②或以钱币乞之_________________③复到舅家_________________④父异焉_________________2、我能判断出下列句子停顿有误的一项是[]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余闻之/也久。
D、父/利其然也。
3、我能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方仲永自幼天资过人的具体表现有两处,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
23《伤仲永》主备人: 任义霞审稿人: 韩静媛【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背诵课文。
2、能力目标:(1)学习并掌握“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的情况。
(2)学习课文详略得当的写法, 揣摩精当的语言。
3.情感目标: 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重点文言词语, 翻译课文。
2、难点:(1)体会揣摩本文简洁、凝练的语言。
(2)体会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
【教法学法】【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2.学习并掌握“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的情况。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名言导入: 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 “天才是百分之~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
”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 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 被誉为“发明大王”, 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
到底什么是“天才’呢?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
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 自恃聪明, 自认为有天赋, 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 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
二、检查自主预习1.谁了解作者王安石: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宇介甫, 晚号半山。
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年轻时候, 文章写得十分出色, 得到欧阳修的赞赏。
王安石二十岁中进士, 当官之后积极推行变法, 后来新法被废, 王安石忧愤成疾, 第二年病逝。
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 苏洵, 苏辙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拜欧阳修为师)。
(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2.读准下列字的字音隶( ) 扳( ) 谒( ) 邑()泯( )称( ) 卒( ) 焉( ) 耶( ) 矣( )3.解释题意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
“伤”是悲伤、哀伤, 痛惜的意思, 这里是“为……感到惋惜”的意思, 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 "泯然众人"的哀伤, 惋惜之情。
中考语文试题汇编之文言文二篇一:[精品]2013年中考语文试题汇编之文言文阅读之十二2013年中考语文试题汇编之文言文阅读之十二 2013年中考语文试题汇编之文言文阅读之十二野马绝尘2013年江西省2013年江西省(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9-13题。
(10分)楚庄王欲伐越。
庄子谏日:王之伐越,何也?日:政乱兵弱。
庄子日:臣愚患之,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
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蹻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
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
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
王乃止。
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日:自见之谓明。
(节选自《韩非子》)【注释】越:越国。
睫:眼睫毛。
庄蹻(qio):当时民间反对派首领。
9.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2分)王之兵自败于秦晋A.王之兵自败于/秦晋B.王之兵/自败于秦晋C.王之兵自败/于秦晋D.王/之兵自败于秦晋10.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2分)丧()明()[来源:Zxxk]11.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2分)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
译文:12.庄子劝谏楚庄王放弃伐越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用自己的话概括。
(2分)答:13.结合文意,简要说说楚庄王是个怎样的人。
(2分)答:(二)(10分)9.B(2分)10.丧失(1分)明智(1分)11.大王(楚庄王)的国家里军队弱小、政局不稳(1分),问题不比越国少(1分)。
12.人要有自知之明,才能够避免失误,立于不败之地。
(2分)13.楚庄王只看见越国的问题,却不能发现自身的问题,可见他目光短浅,考虑问题不周全。
(1分)听了庄子的劝谏之后,楚庄王打消了伐越的念头,可见他善于纳谏,勇于改正缺点。
(1分)2013年江西省南昌市(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9-13题。
(10分)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
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
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0课课题:《木兰诗》(主备:万象新天学校赵成丽)【课标与教材分析】课标分析语文新课程标准对文言文的要求是:诵读文言诗文,能借助工具书疏通文义;通过语气、节奏等朗读方法的训练,达到熟读成诵;在积累、感悟、运用中提高品味能力。
教材分析:《木兰诗》是乐府民歌中流传最广的名篇之一,花木兰的传奇性故事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
这篇课文的故事情节学生较为熟悉,语言也相对平易,所以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我阅读,不宜采用句句串讲的方法。
在内容方面,要求学生在整体上把握故事情节,梳理故事的基本脉络,并能结合诗句展开联想以填补诗歌留下的空白,比如结合“奔赴边关”一节文字,体会木兰的心理。
结合“十年征战”一段,想像木兰征战沙场的经历和英姿等等,最终达到能够背诵课文。
在教学方式上,可采用“诵读品析背诵”方式,也可采用“复述背诵想像”方式。
作为扩展,还可以要求学生发挥想像,改写《木兰诗》。
或者播放美国动画片《花木兰》要求学生将影片与原作做一对比,评价二者之间的异同,在课上发言、商讨广也可写成文章与同学进行交流。
【教学重点】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之”、“于”、“但”“唯”“扑朔迷离”),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1、赏析木兰这一古代巾帼英雄形象,并领会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2、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学情分析】1.学生知道了什么:大部分学生熟知文言文朗读的方法及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并都知道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
2.学生能够自己解决什么:部分学生能够查找资料了解作家作品。
熟读成诵,根据课下注释、利用工具书疏通文章大意。
3.学生需要教师指导解决什么:掌握具体的实词虚词的意义与用法,体会木兰“巾帼英雄”的形象。
1)预测多数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难以体会木兰女性美的形象。
2)预测学困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学困生朗读方面较好,但是搜集查找资料的能力有所欠缺,需要老师重点关注。
部分学困生的学习能力有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