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战争中的材料教材
- 格式:ppt
- 大小:4.86 MB
- 文档页数:16
《第17课解放战争》教案【课标要求】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识:内战爆发、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通过重庆谈判、政协会议的学习,教会学生领悟如何处理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尤其是策略问题。
通过图表法引导学生归纳解放战争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的阶段和概况,注意事物量变到质变的规律。
感悟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百年屈辱的终结,是伟大中华复兴的开始。
2.过程与方法通过内战背景(国际国内形势、国共两党力量对比)研讨交流,使学生分析认识内战爆发的必然性,提高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相关材料的研习展示,认识人民解放战争战略方针调整的原因及战略反攻方向的选择,掌握观察阅读、获取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学习方法。
开展小组探究性学习,用比较法引导学生回顾民主革命的历程,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加深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中国共产党进行革命斗争史实的了解,认识中国共产党是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在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中国共产党采取策略和方针得到了人民的真正的拥护。
从原因上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从史学的角度理解选择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华民族历史的必然。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重庆谈判、三大战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重庆和谈和三大战役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所做出的不同方式的努力,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意愿,在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具有重要的作用;经过斗争,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这一胜利对中国和世界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难点:1.重庆谈判中共如何应对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2.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理解新民主主义胜利的意义。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从人民的意愿出发,与国民党在重庆谈判。
军训教材现代战争
军训教材《现代战争》是一本关于现代战争的教材,旨在帮助读者了解现代战争的特点、发展趋势和应对策略。
该教材详细介绍了现代战争的起源、发展历程、战争形态、战争手段、战争策略等方面的知识,并从多个角度分析了现代战争对国家安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影响。
该教材强调了现代战争与传统战争的不同之处,例如信息化、智能化、无人化等技术的应用,以及跨国、跨地区、跨领域的联合作战模式。
同时,教材还指出现代战争对于军事力量的需求不再是简单的数量优势,而是更加注重质量、技术、信息化和智能化等方面的优势。
此外,该教材还探讨了现代战争中的人文因素,例如心理战、舆论战、法律战等,以及如何应对这些挑战。
最后,教材还介绍了中国在现代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中国军队在现代战争中的应对策略和发展方向。
总之,《现代战争》是一本全面介绍现代战争的教材,对于了解现代战争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以及应对策略和准备具有重要意义。
第24课正面战场、敌后战场和抗日战争的胜利一、【课标要求】通过了解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感悟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认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理解十四年抗战胜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历史意义。
二、【教材分析】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抗日战争发展为以国共合作为基础、以中国共产党为中流砥柱的全民族抗战,形成正面战场、敌后战场两个战场,相互配合,有效打击日本侵略者,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四个子目的主要内容包括:“正面战场的抗战”讲述了正面战场的几场重要会战;“敌后战场的抗战”陈述了中共在敌后战场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所做的贡献,以及中共始终坚持抗战到底,在抗战中发挥的中流砥柱作用;“东方主战场”陈述了中国抗日战争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所发挥的作用;“抗日战争的胜利”说明抗日战争胜利前召开的中共七大,抗战胜利的过程和意义。
四个子目从不同角度烘托出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伟大以及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所做的重要贡献。
三、【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时已学习过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教师需在此基础上,以地图为媒介探讨正面战场、敌后战场的重要战役,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以史料为依托,探讨本课涉及的几个核心概念,如全民族抗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四、【教学目标】1.了解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史实,认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理解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理解十四年抗战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历史意义。
2.运用抗战地图,梳理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重要贡献;提取有效信息,分析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探讨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意义。
3.感悟中华民族为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表现出来的英勇不屈的精神。
【教学重点】: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
【教学难点】:理解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感悟中华民族为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表现出来的英勇不屈的精神。
第三节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课程标准重点难点1.了解各大战场重要战役等史实。
2.认识反法西斯国家是怎样通向胜利之门的。
1.德国入侵波兰;法国的沦陷;不列颠之战;莫斯科、列宁格勒保卫战;中国的抗战;珍珠港事件。
(重点)2.“闪电战”;法国败亡的原因。
(难点)德国入侵波兰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1.大战的爆发(1)1939年9月1日,德军大举进攻波兰。
(2)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二战全面爆发。
2.波兰速亡(1)原因①德军使用“闪电战”,突然袭击。
②波军武器陈旧、战术落后。
③英、法宣而不战,使波兰孤军奋战。
④苏联趁火打劫,建立所谓“东方战线”。
(2)影响:德国将战争重心转到西线,大举进攻北欧和西欧诸国。
比、法灭亡和不列颠之战1.1940年4月,德军入侵北欧,迅速占领丹麦和挪威。
2.德国闪击西欧(1)1940年5月,德军在西线发动攻势,卢森堡、荷兰、比利时投降。
(2)敦刻尔克大撤退:德军绕过马其诺防线攻入法国,英、法联军从敦刻尔克撤走军队,保存了有生力量。
(3)法国投降①1940年6月,法国贝当政府宣布投降。
②爱国的戴高乐将军组织“自由法国”运动,坚持抗德斗争。
(4)不列颠之战①经过:1940年8月至1941年5月,德军大规模空袭英国本土,丘吉尔领导军民粉碎了这一进攻。
②意义:使德军自开战以来第一次受挫,打击了法西斯德国的嚣X气焰。
苏德战争的爆发和莫斯科、列宁格勒保卫战1.苏德战争爆发1941年6月22日,德国突然向苏联发起全面进攻。
2.莫斯科保卫战1941年9月至1942年初,苏联军民进行莫斯科保卫战,粉碎了德军的进攻,为二战转折奠定了基础。
3.列宁格勒保卫战1941年7月,德军对列宁格勒形成包围之势,苏联军民最终粉碎了敌人的进攻。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中国战场1.防御阶段(1)正面战场①1938年3月至4月的台儿庄战役是对日军的一次重大打击。
②1937年12月,日军制造某某大屠杀。
(2)敌后战场:取得平型关大捷等重大胜利。
教学内容:初级中学人民防空教材《人民防空知识》个人防护器材。
教学目的:1、知识目标:在探究中掌握制式器材的主要构造及性能,以及如何对人进行防护。
2、能力目标:让学生学会使用防毒面具,会穿防毒衣。
3、技能目标:培养动手实践能力,会制作简易防护器材。
教具:防毒面具、防毒衣、多媒体课件、简易的防护材料。
学具:毛巾一条、针、线若干、9厘米×25厘米的人造革、白纸板、透明胶片各一块、海棉(剪成2厘米×1厘米×60厘米)、橡筋带(20厘米-30厘米)、剪刀、胶水等。
教学过程:1、情景引入:生活中救助他人的故事引入该课主题。
通过现代战争多煤体画面介绍进行个人防护的必要(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但局部战争时有发生。
从科索沃战争到伊拉克战争,短短几年,战争已经出现从机械化战争到初具规模的信息化战争的发展趋势。
现代战争中,由于武器破坏威力增大,核武器、生物武器、化学武器的使用,战场上遭受打击的不仅仅是军事目标和军队,还可能波及民用设施和广大群众)。
如何在战争中利用有效的设施设备进行自我防护,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主要内容。
现在让我们来了解自我防护的一个重要设施设备——个人防护器材。
2、自主探究:多媒体呈现:什么是防护器材?防护器材是用于个人免受毒剂、放射性灰尘和生物战剂气溶胶伤害的各种器材的总称。
人体最重要的部分——头、躯干。
我们最需要防护的就是这些部位。
第一版块:防毒面具(1)防毒面具的性能:保护呼吸器官、眼睛及面部。
(2)介绍几种常见的防毒面具。
(3)探究防毒面具的主要构造。
以防毒面具64型为例,了解其结构:面罩(保护面部)、倒气管(气体的通道)、滤毒罐(与有毒的物质发生化学反映或吸收附有毒物质)、进气口、出气口、面具袋(不用时:用来装整个装置,使用时:装滤毒罐)探究A:进气口、出气口均为单向阀门及作用——让气体单向通过。
探究B:滤毒罐的组成及使用期限。
拓展:不同颜色的滤毒罐防护对象不一样,如:罐体颜色为绿色主要防护氰花物,白色主要防护一氧化碳。
材料题:抗日战争的胜利1.中日是当今世界两个大国,近代日本给中国带来深重灾难,回顾两国关系的历史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13分)材料一、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两幅图片材料二、太平洋战争期间日军兵力分布表战争爆发时1942年日本投降时中国战场太平洋战场东南亚中国战场太平洋、印度洋战场中国战场(不含东北)东南亚、太平洋战场35个师团10个师团7个师团37个师团15个师团111万余人不到11万人材料三、抗日战争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华民族为此付出了死伤三千五百万人、直接经济损失一千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五千亿美元的巨大代价。
(1)根据材料二、三,指出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4分)(2)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中国的历史进程有何重要影响(2分)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政府在重庆首倡世界反法西斯各国联合起来,建立统一的军队指挥机构与联合战线共同战斗,直至德日意法西斯完全崩溃为止。
在中国政府的斡旋之下,中美英三国联合军事会议在重庆召开,达成了中英美三国联合行动的协议,正式结成三国军队同盟。
1941年12月31日,鉴于中国战场的重要地位,罗斯福总统倡议在重庆成立同盟国中国战区司令部,负责指挥中国和越南、泰国、缅甸、马来西亚地区盟军作战,重庆成为远东反法西斯战争的统帅部。
——摘编自管维良《从巴都到陪都—简明重庆史》材料二、日本军国主义残暴的铁蹄践踏之下,中国不但没有崩溃,反而愈战愈勇,以3500多万人伤亡的巨大牺牲,牵制并消灭了日军大部分主力。
太平洋战争爆发时,日本陆军总兵力的七成仍深陷于中国战场。
中国的顽强抵御,推迟了德、意日轴心国的军事联合,使日本在欧战爆发时未能在军事上配合德国;中国艰苦卓绝的努力阻碍了日军的北进图谋,消除了苏联卫国战争的后顾之忧;中国排除万难的相持和远征,打乱了日军的南下布局,避免了法西斯势力的合流。
军事书籍推荐大学英语教材军事是一个复杂而广泛的领域,它涵盖了战略、战术、军事历史等诸多方面。
对于学习军事或者从事与军事相关领域工作的学生来说,选择合适的教材尤为重要。
本文将为大家推荐几本适合大学英语教材的军事书籍,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军事知识。
一、《Military History: The Definitive Visual Guide to the Objects of Warfare》这本书是一本精美的图文结合的大型百科全书,为读者提供了军事史上的重要事件和战争的全面回顾。
书中包括了不同军种的战争器械、服装装备、战术策略等丰富的内容。
这本书在英语教材中提供了宝贵的军事史知识,同时也能增加读者的词汇量和阅读理解能力。
二、《The Art of War》作为古代中国军事经典之一,《孙子兵法》是一本富有智慧和洞察力的书籍。
它包含了关于军事战略、谋略和领导力的重要原则。
这本书不仅有助于学习军事方面的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领导力素养。
在英语教材中,可以使用简化版的《The Art of War》来适应学生的英语水平。
三、《A Brief History of Modern Warfare》这本书提供了现代战争的简明历史概述。
它涵盖了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当代各种战争形式的发展,包括空战、海战、陆战等。
通过阅读这本书,学生可以了解各种战争类型的特征和战术,并对现代战争有更加全面的认识。
四、《On War》这是克劳塞维茨的著作,《论战争》被认为是军事理论的奠基之作。
这本书系统地阐述了战争的本质、战争的构成要素以及战争的规律。
它不仅提供了丰富的军事知识,还对于发展军事思维和战略思考具有重要的意义。
五、《The Oxford Companion to Military History》这本书是军事历史领域的权威参考书,为读者提供了详实的军事历史资料和各种相关主题的文章。
它包含了对战争、战略、军事指挥、军事技术等方面的深入解析。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第 18课战略大决战【教学流程】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多媒体展示《上海市淮海路》、《徐州市淮海医院》、《淮海公园》、《淮海中学》图片,并抛出问题:这些地名有什么相同之处?都有“淮海”二字。
来自于什么事件?解放战争时期三大战役中的“淮海战役”,那么除此之外,三大战役还有哪些战役呢?又是如何发展的?结果如何?下面我们学习第18课战略大决战,来解决这些问题。
二、研读教材共同探究第一篇三大战役——主力决战三战三捷1947年夏天,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标志着蒋介石二十多年的反动统治开始由发展转向灭亡。
特别是到1948年8月,战争的形势发生了更明显的变化,出示《国共力量对比表》。
并提问:进入1948年8月时国共的态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1:人民军队人数上升到280万,解放区面积扩大,军民士气高涨。
2:国民党军队人数下降到365万,军民士气低落,危机四伏,国民党收缩到一些战略要地。
经过两年作战,敌我力量发生显著变化。
人民解放军已由130万增至280万人,军队士气旺盛,斗志昂扬。
解放区面积已占全国1/4,人口占全国1/3,土地改革大部完成,后方更加巩固。
国民党被歼264万人,它的总兵力已由430万下降为365万人,其中用于一线约174万余人。
蒋军虽然还有相当大兵力,但在战略上已被人民解放军分割为五个孤立集团,国民党主力军收缩到沈阳、北平、徐州等战略要地。
国统区的经济危机日益加深,爱国民主运动深入发展,蒋介石的反动政权已呈现不稳。
在这种形势下,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军队进行战略决战的时机成熟了。
1948年9月,中共中央决定组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消灭敌军主力,加速夺取全国胜利的战略任务。
第一捷、辽沈战役——决战东北关门打狗出示材料:材料一:到1948年秋,全国形势进一步发生了重大变化。
我军在东北的正规军有70万,地方军30万,合计百万人,是全国战场上兵力超过蒋军的唯一战场。
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❶教学分析➷【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中共七大;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与历史意义教学难点: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与历史意义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链接视频曲——抗日战争的胜利时刻)1945年9月2日上午9时,标志着二战结束的日本投降签字仪式,在停泊在东京湾的密苏里号主甲板上举行。
经过十四年的抗战,中国军民终于迎来了抗日战争的历史性胜利。
中国军民是如何坚持抗战的?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与伟大意义是什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全民坚持抗战1.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根据教材叙述,思考:抗战相持阶段到来之后,日本采取了哪些措施?提示:日军对国民政府进行政治诱降,辅之以军事打击;加紧进攻敌后抗日根据地;加强对占领区的军事统治和经济掠夺。
2.教师提问:日本侵略者政策的改变,对中国抗战有什么影响?提示:在日本的诱降下,汪精卫公开叛国投敌,在南京建立了伪国民政府。
国民党顽固派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3.教师讲述:面对新的情况,中国共产党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坚持抗战,反对妥协,打退了国民党顽固派的破坏行动。
同时在各敌后抗日根据地掀起了大生产运动,打破了日伪军的封锁。
4.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根据教材,说说全民族抗战的表现有哪些。
提示:5.教师强调: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全国各民族、各政党、各政治派别求同存异,共同抗敌,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中华民族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目标导学二:中共七大1.教师引导: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从会议召开的背景、时间、地点、主要内容、历史意义去了解中共七大。
2.教师讲解:补充中共七大召开的背景。
国内:在抗战胜利前夕,国民党企图夺取抗战胜利的果实,中国人民面临着黑暗和光明两种前途和命运的选择。
国际:处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前夕。
3.教师提问:根据背景可以知道,中共七大应该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提示:讨论夺取抗战胜利和胜利后中国将走什么样道路的问题。
鲁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内战烽火》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鲁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内战烽火》这一课,主要讲述了我国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之间的军事冲突和战争。
本节课通过讲述战争的过程,让学生了解战争的原因、经过和结果,从而理解战争的残酷性和和平的珍贵。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内战爆发的原因、内战的进程和内战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我国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解放战争时期的历史事件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深入了解。
同时,学生对于战争的认知可能还比较肤浅,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深刻理解战争的残酷性和和平的珍贵。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的军事冲突和战争过程,理解战争的残酷性和和平的珍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和平、珍视生命的价值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的军事冲突和战争过程。
2.教学难点:理解战争的残酷性和和平的珍贵。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生动展示战争的过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战争的残酷性和和平的珍贵。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战争题材的电影片段,引发学生对战争的思考,导入新课。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战争的过程。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战争的原因、经过和结果,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战争的残酷性和和平的珍贵。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补充。
5.互动环节: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6.总结拓展:让学生谈谈对战争的看法,如何珍爱和平。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战争的残酷性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的教学评价主要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三个方面进行。
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以及课后作业和测验成绩,评估学生对战争的理解和珍爱和平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