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如何治疗痿症
- 格式:docx
- 大小:15.59 KB
- 文档页数:2
中医药康复阳痿疗效显著的案例阳痿是指男性在性生活中出现勃起力度不足或不能维持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性生活质量。
传统中医药理论认为,阳痿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如肾阳虚、脾胃虚弱等。
针对阳痿患者,中医药康复疗法已经被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本文将介绍几个中医药康复阳痿疗效显著的案例。
案例一:肾阳虚引起的阳痿患者李先生,35岁,结婚多年未育。
经过检查,诊断为肾阳虚型阳痿。
中医药康复方案:肾阳虚属于中医药学的范畴,治疗主要通过中药补益肾阳的方法。
几个月后,李先生性功能明显改善,夫妻俩成功怀孕。
案例二:脾胃虚弱引起的阳痿患者王先生,42岁,阳痿问题已有数年。
经过中医诊断,判断为脾胃虚弱导致的阳痿。
中医药康复方案:中医药认为脾胃虚弱是导致阳痿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需要通过调理脾胃来治疗阳痿。
经过一段时间的中药治疗,王先生的阳痿问题逐渐得到改善,增强了性功能。
案例三:阴阳不调引起的阳痿患者张先生,50岁,多次就诊但阳痿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
中医诊断发现,张先生的阳痿是由于阴阳不调引起的。
中医药康复方案:中医认为阳痿大多源于阴阳不调,需要通过中药调理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经过较长的时间服用中药,张先生的阳痿问题最终痊愈。
综上所述,中医药康复阳痿疗效显著,通过调理肾阳、脾胃或阴阳等方法,能够改善阳痿症状,恢复正常的性功能。
然而,中医药康复疗法的疗效可能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还需医生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同时,阳痿的治疗还需要注意配合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当运动等,以达到更好的康复效果。
总之,中医药康复在阳痿治疗中展现出明显的疗效。
通过调理身体内部的平衡,中医药能够改善阳痿症状,提高男性性生活质量。
然而,在接受中医药康复治疗之前,患者应该首先去正规医院进行相关检查和诊断,确保获得准确的疾病判断和治疗方案。
痿病(重症肌无力)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2008年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1]痿病的诊断标准以及《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西医疾病部分》[2]重症肌无力的诊断依据,标准如下: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活动不利,甚则肌肉萎缩,弛纵瘫痪。
严重者呼吸困难、吞咽无力等。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2015年发布的《中国重症肌无力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3]的诊断标准。
(1)临床表现:某些特定的横纹肌群肌无力呈斑片状分布,表现出波动性和易疲劳性;肌无力症状晨轻暮重,持续活动后加重,休息后缓解、好转。
通常以眼外肌受累最常见。
(2)药理学表现:新斯的明试验阳性。
(3)低频重复神经电刺激(RNS)检查低频刺激波幅递减10%以上;单纤维肌电图(SFEMG)测定的“颤抖”增宽、伴或不伴有阻滞。
(4)抗体:多数全身型重症肌无力(MG)患者血中可检测到乙酰胆碱受体(AChR)抗体,或在极少部分MG患者中可检测到抗骨骼肌特异性受体酪氨酸激酶(抗-MuSK)抗体、抗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4(抗LRP-4)抗体。
在具有MG典型临床特征的基础上,具备药理学特征和(或)神经电生理学特征,临床上则可诊断为MG。
有条件的单位可检测患者血清抗AChR抗体等,有助于进一步明确诊断。
需除外其他疾病。
临床分类(改良Osserman分型):I眼肌型,ⅡA轻度全身型,ⅡB中度全身型,Ⅲ重度激进型,Ⅳ迟发重度型,V肌萎缩型。
(二)证候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2008年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1]痿病的证候标准以及《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西医疾病部分》[2]重症肌无力证候标准。
1.脾胃气虚证:胞睑下垂,朝轻暮重,少气懒言,肢体痿软,或咽下困难,纳差便溏,面色萎黄,舌质淡或胖大,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细弱。
2.脾肾两虚证:面色晄白,言语不清,咽下困难,抬颈无力,四肢倦怠无力,或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腹部冷痛,久泄久痢,小便清长,或浮肿少尿,或便溏,或完谷不化,舌淡胖,苔薄白或白滑,脉沉迟无力或沉细。
痿病(格林一巴利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实用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严世芸主编.实用中医内科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1)发病特点①具有感受外邪与内伤积损的病因。
有外感温热疫邪或涉水淋雨,居处湿地或接触、误食毒物;有饮食不洁或房劳、产后体虚或情志失调;有禀赋不足,家族遗传或劳役太过或跌仆损伤。
发病或缓或急。
②多以上肢或下肢,双侧或单侧出现筋脉弛缓,痿软无力棋至瘫痪日久,肌肉萎缩为主症。
也可首先出现眼睑或舌肌等头面部位的肌肉萎缩。
③男女老幼均可罹患。
温热邪气致痿,发病多在春夏季节。
(2)临床表现肢体痿弱无力,其则不能持物或行走。
肌肉萎缩,肢体瘦削,有时伴见肌肉斶动、麻木、痒痛。
可出现睑肌、面部肌肉瘫痪或舌肌痿软,严重者可导致祚咽、尿便障碍,呼吸困难,肌力下降,肌肉萎缩或假性肥大。
必要时肌电图、肌活检和酶学检查可辅助诊断。
2.西医诊断:参照《中国吉兰-巴雳综合征诊治指南》(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肌肉病学组、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肌电图及临床神经电生理学组、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免疫学组,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 43 (8):583〜586)。
(1)常有前驱感染史,呈急性起病,进行性,多在2周左右达高峰。
(2)对称性肢体和延髓支配肌,面部肌肉无力,重症者可有呼吸肌无力,四肢腱反射减低或消失。
(3)可伴轻度感觉异常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4)脑脊液出现蛋白-细胞分离现象。
(5)电生理检查提示远端运动神经传导潜伏期延长、传导速度减慢、F波异常、传导阻滞、异常波形离散等。
(6)病程有自限性。
(二)证候诊断1.湿热浸淫证:病起发热,热退后或热未退即出现肢体软弱无力,身体困重,进展迅速,心烦口渴,便干,尿短黃,舌质深红,苔薄黄,脉细数。
2.脾胃虚弱证:病情稳定,肢体痿软无力,时好时差,其则肌肉萎缩。
神倦,气短自汗,食少便瀟,面色少华,舌淡,苔白,脉细缓。
中医治疗痿症成功案例痿症,又称阳痿,是男性性功能障碍的一种常见病症。
痿症患者在性生活中无法维持勃起或无法完成性交,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传统中医认为,痿症多由肝肾不足、心脾失养等原因引起,因此中医治疗痿症一直具有独特优势。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位成功治愈痿症的患者的案例,以期能给更多痿症患者带来希望和启示。
患者李先生,45岁,因阳痿问题长期困扰,多次就医未见好转。
后来通过朋友介绍来到中医医院求治。
经过详细的中医诊断,医生发现李先生肝肾亏虚,心脾失养,气血不足,导致阳痿症状。
医生根据李先生的体质特点,制定了针对性的中药调理方案,并结合针灸疗法进行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李先生坚持按时服用中药,每周定期接受针灸治疗。
同时,医生还指导他进行适当的运动锻炼,调整饮食习惯,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
经过数月的治疗,李先生的阳痿症状逐渐减轻,性功能得到明显改善。
经过一年的调理,李先生的阳痿问题完全消失,恢复了健康的性生活。
这个案例充分说明了中医治疗痿症的独特优势。
中医强调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体质特点和病情轻重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因此能够更加精准地调理患者的身体。
同时,中医强调“治未病”,通过调理体内的阴阳平衡,增强机体抵抗力,从根本上预防痿症的再次发作。
此外,中医治疗痿症还强调“以本治标”,即通过调理肝肾、心脾等脏腑功能,从根本上解决阳痿问题,而不是简单地掩盖症状。
总之,中医治疗痿症具有独特的优势,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阳痿症状,恢复健康的性生活。
对于痿症患者来说,选择中医治疗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当然,患者在接受中医治疗的过程中,也需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调整生活方式,保持乐观的心态,才能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希望通过这个成功的治疗案例,能够给更多的痿症患者带来信心和希望。
中医治疗痿症的优势是不可忽视的,相信在医生的精心治疗下,每一位痿症患者都能够重拾健康的性生活,迎接美好的未来。
素问痿论痿证的治疗原则
摘要:
一、痿证的治疗原则
二、痿证的治疗方法
三、痿证的预防与调养
正文:
痿证,作为一种常见的中医疾病范畴,其主要症状为肢体痿软、无力,甚至瘫痪。
在《素问·痿论》中,有关痿证的治疗原则和方法有着详细的论述。
一、痿证的治疗原则
1.治痿独取阳明:足阳明胃经是五脏六腑之海,阴经、阳经总会于宗筋,而"阳明为之长"。
因此,治疗痿证除了某些有湿热者必须清利湿热之外,一般多采用滋补精血津液,调养后天,使化源充足,宗筋得以濡润,肢体得以滋养,则痿证自愈。
2.各补其荥而通其俞,调其虚实,和其逆顺:根据痿证患者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补益五脏,同时注重调整经络气血,使之平衡。
二、痿证的治疗方法
1.滋补精血:通过食用具有滋补精血作用的食物或药物,如阿胶、熟地黄、当归等,以滋养身体,恢复痿证患者的体力。
2.清热利湿:对于湿热所致的痿证,需采用清热利湿的方法,如选用黄芩、黄连、薏苡仁等药物。
3.通络活血:运用通络活血的中药,如丹参、红花、川芎等,以促进气血
运行,改善痿证症状。
4.针灸疗法:根据痿证的病程和病情,选取适当的穴位进行针灸治疗,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
三、痿证的预防与调养
1.预防:注意生活起居,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加强锻炼,提高身体免疫力。
2.调养:饮食上注重营养搭配,多吃新鲜蔬果、蛋白质丰富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同时,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过大。
总之,痿证的治疗需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方法,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辨证施治。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的积极配合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康复至关重要。
中医学“痿证”治疗的原则和方法一、“治痿者独取阳明”的理解根据《黄帝内经》论述,从阳明治痿的理由有三:一是“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为人体气血生化之源。
二是阳明“主宗筋”,而宗筋主束筋骨利关节,人体的骨节筋脉需要得到阳明胃气血之润养才能正常发挥功能。
阳明气血充盛,诸筋得以养,则关节滑利,运动自如。
三是冲脉为十二经脉之海,将来自阳明之气血渗灌溪谷,与其他阴阳经总会于宗筋,而合于阳明,阳明为诸经之主导。
一旦“阳明虚”,气血不足,筋脉骨节失养,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
因而可知,阳明虚,宗筋失养也是致痿的重要病机之一,故提出“治痿者独取阳明”的治疗法则。
虽然在《黄帝内经》中“取阳明”是指针刺治疗的方法,但在临床中亦是方药论治痿证的重要原则。
在此,需要注意的是,虽然“独取阳明”是治疗痿证的重要原则,但在临床中并不是唯一治法,其中“独”字强调了从阳明论治痿证的重要性,但不可做“唯一”理解。
《黄帝内经》中明确指出在治疗痿证时还要根据虚实、逆顺,以及相关脏腑经脉进行辨证论治,提出“各补其荣而通其的治疗原则。
二、痿证的治疗原则痿证的治疗原则可归纳为三个方面。
一是“治痿独取阳明”,临床可采用滋补精血津液之品,调养后天,使化源充沛,宗筋得以润,肢体得以滋养,则痿证可愈。
二是辨证论治,即分证治疗,补虚泻实,调和经脉,正如明·张介宾所说:“上文云独取阳明,此复云各补其荥,而通其腧,盖治痿者,当取阳明,又必察其所受之经而兼治之也,如筋痿者,取阳明阴之荥腧,脉痿者,取阳明少阴之荥腧,肉痿骨痿,其治皆然。
”三是“因时制宜”,在治疗上还要遵循“各以其时受月”的原则进行针刺治疗。
这一根据脏腑主时采取的治疗,即“因时制宜”,亦是治疗痿证的重要原则之一三、临床运用后世医家在治疗痿证的过程中,对“取阳明”的治法不断进行充实和发挥,未局限于补阳明,而是综合采用了补、泻、清、和、温、消等多种治法。
如金·李果用清暑益气汤治疗暑伤胃气之痿;明·李中梓用大承气汤泻阳明之实治疗痿废证;清·张璐认为“痿证脏腑病因虽日不一,大都起于阳明湿热,内蕴不清”,故主张采用“清热渗湿”之法治疗痿证。
中医治疗痿症的偏方文章目录*一、中医治疗痿症的偏方1. 中医治疗痿症的偏方2. 痿症的症状有哪些3. 痿症产生的原因*二、痿症的注意事项*三、痿症的饮食禁忌中医治疗痿症的偏方1、中医治疗痿症的偏方鹿含草15克,炙黄芪 12克,煅龙骨12克,煅牡蛎 12克,熟地10克,地骨皮10 克,鹿角霜8克,当归8克,补骨脂8克,仙灵脾8克,地龙8 克,肉苁蓉8克,蜣螂3克。
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另取牛骨髓加黄豆适量,煮熟食之。
服药1个月后,加重填精补髓之药。
鹿含草15克,熟地12克,炙黄芪12克,葛根12克,鸡血藤12 克,当归10克,川断10 克,狗脊10克,怀牛膝 9克,鹿角霜9克,鹿角胶6克。
服法同1方。
黄芪60克,防风10克,川芎10克,山茱萸6克,当归15克,肉桂10克,人参15克,五味子15克,茯苓30克,熟地15克,肉苁蓉10,浮小麦60克,白术18克,白芍30克,制附子6克,山楂10克。
水煎服,日3次,1次200毫升。
2、痿症的症状有哪些症见始发热,或热退后突然肢体软弱无力,皮肤枯燥,心烦口渴,咽干咳呛少痰,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细数。
初期表现为四肢感觉异常,继而手足无力,大多见于下肢,肢体困重麻木,胸脘痞闷,大便粘浊,小便赤涩,舌黄厚腻,脉滑数而濡。
临床主要症状有四肢软弱无力,渐致缓纵不收,肌肉枯萎,瘦削伴见神疲乏力,食少便溏,面目虚浮无华,舌淡胖,脉沉细或沉弱。
症见一侧或双侧下肢感觉障碍,或感觉消失,渐致下肢痿废不用,腰脊痠软,头晕耳鸣,遗精滑泄,或月经不调,舌谈红少苔,脉沉细数。
3、痿症产生的原因导致痿病的原因非常复杂,感受外邪,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劳倦久病等均可致病。
基本病机是肺胃肝肾等脏腑精气受损,肢体筋脉失养,如肺热津伤,津液不布;湿热浸淫,气血不运;脾胃亏虚,精微不输;肝肾亏损,髓枯筋痿。
辨证主要分清虚实,明确病位。
痿症的注意事项1、起居有常,首先要按排好一日生活秩序,按时睡眠,按时起床,不要熬夜,要劳逸给合。
中医痿证医案痿证是中医常见的疾病之一,表现为四肢无力、活动不便、甚至不能行走。
中医认为,痿证的发生主要是由于脾胃虚弱、肝肾不足、气血不畅等内因和外伤、手术等原因引起的。
下面,我们以一个真实的中医痿证医案为例,来详细探讨中医对痿证的诊断与治疗。
病例:患者李某,男性,52岁,因小腿无力、行走困难而就诊。
一、病因辨析中医师初步分析,李某的痿证可能是由于多年劳累,导致脾胃虚弱所致。
李某告诉医生,他长期从事体力劳动,饮食无规律,经常吃辛辣油腻之物,且爱喝冷饮,容易上火。
因此,可以确定其病因主要是脾胃虚弱、气血不畅。
二、辨证论治中医师结合患者的病情和个体特点,确定了以下治疗方案:1. 补益脾胃:选用健脾益气的药物,如参、黄芪、党参,以增强患者脾胃功能。
2. 活络祛风:选用活血化瘀、舒筋活络的药物,如桑寄生、川芎、红花,以改善患者四肢无力和活动不便的症状。
3. 肝肾养护:选用补肝肾的药物,如枸杞子、菟丝子、首乌藤,以滋养患者肝肾功能,增强体力。
4. 调理补血:选用补血活血的药物,如当归、川芎、熟地,以改善患者气血不畅造成的症状。
三、用药方法中医师将上述药物配合使用,制成汤剂给患者口服。
同时,还建议患者合理饮食,避免辛辣食物和冷饮,增加营养摄入,促进身体康复。
四、治疗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李某的痿证症状明显改善。
他的小腿不再无力,行走也变得更加轻松自如。
经过随访,患者反馈他的食欲增加,精力恢复,整体健康状况明显好转。
中医对于痿证的诊断与治疗是全面、生动且具有指导意义的。
对于痿证患者,医生们首先需要辨析病因,然后根据个体特点进行辨证和论治,采用中药调理患者的脾胃、活络祛风、养护肝肾、补血治疗等方法。
同时,合理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对于康复也很重要。
经过中医的综合治疗,患者的痿证症状能够有效缓解,整体健康状况得到改善。
希望更多人重视中医治疗,了解并应用中医疗法,以提高治疗效果。
素问痿论痿证的治疗原则痿证是指人体肢体、躯干或身体某一部位的功能丧失或无力现象,是中医学中的一种常见病症。
根据《素问·痿论》所述,痿证的治疗原则主要有调理阴阳、益气固表、温补肾阳、活血化瘀和扶正祛邪。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这些治疗原则及其具体应用。
首先,调理阴阳是痿证治疗的核心原则。
中医认为痿证是阴阳失调所致,因此,调理阴阳可以促进机体的整体平衡。
针对阴虚或阳虚的痿证,可以使用不同的中药组合进行调理,例如,对于阴虚体质的患者,可以使用具有滋阴补肾作用的中药,如熟地黄、枸杞子等;而对于阳虚体质的患者,可以使用具有温补阳气作用的中药,如肉桂、干姜等。
其次,益气固表是治疗痿证的重要原则之一。
痿证通常伴随气虚,导致肢体无力或功能丧失。
因此,通过益气固表可以增强机体的气血运行,提高肢体活动力。
常用的中药有黄芪、党参等,可通过口服或者外用的方式应用。
温补肾阳也是痿证治疗的一项重要原则。
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肾阳虚弱是引发痿证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温补肾阳可以改善机体的生理功能,进而缓解痿证症状。
常用的中药有肉桂、菟丝子等,可通过内服或者外敷的方式使用。
活血化瘀是治疗痿证的辅助原则之一。
根据中医理论,痿证常由于气血运行不畅而导致,因此,通过活血化瘀可以改善气血循环,增强肢体的功能。
常用的中药有丹参、川芎等,可通过内服或外用的方式应用。
最后,扶正祛邪也是痿证治疗的重要原则之一。
中医认为痿证通常与外邪入侵有关,因此,通过扶正祛邪可以清除体内的病邪,提高机体的抵抗力,从而促进康复。
常用的中药有黄芩、连翘等,可通过内服或外用的方式应用。
总之,素问痿论中提出的痿证治疗原则包括调理阴阳、益气固表、温补肾阳、活血化瘀和扶正祛邪。
这些原则在中医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于指导痿证患者的治疗非常重要。
在具体应用时,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结合中药、针灸、推拿等多种治疗手段,以期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痿证中医治疗古秘方详解痿证中医治疗古秘方详解痿者,痿弱无力,举动不能也。
经言∶五脏皆能使人痿。
以五脏各有所主,如肺主皮毛,心主血脉,脾主肌肉,肝主筋膜,肾主骨髓。
所主不同,故有脉痿、肉痿、筋痿、骨痿之异。
然经又谓五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
〔足弱不能行也。
〕言五脏之痿,皆因于肺气之热,致五脏之阴俱不足,而为痿。
五痿虽异,总曰痿,悉因肺热。
其论肺热之由,谓有所失亡,所求不得,则肺志不得伸,郁而生火,发为肺鸣,而喘息有声;鸣则肺热叶焦,皮毛虚弱,而为急薄,热气留着不去,而及于筋脉骨肉,则生痿。
此自肺而病及他脏也。
而心脾、肝、肾亦各有因热致痿之由。
谓大经空虚,发为肌痹,传为脉痿者,生于心气之热。
又谓居处湿地,肌肉濡渍〔侵也。
〕发为肉痿者,生于脾气之热。
又谓入房太甚,宗筋驰纵,发为筋痿者,生于肝气之热。
又谓水不胜火,骨枯髓虚,发为骨痿者,生于肾气之热。
此自他脏而病及于肺也。
其辨五痿之色症,谓肺热者,色白而毛败;心热者,色赤而络脉溢,脾热者;色黄而肉蠕动;肝热者,色苍而爪枯;肾热者,色黑而齿稿。
夫病而毛败爪枯齿稿等症,则势已频危,而治之诚难。
考其论治之法,则言治痿独取阳明。
以阳明为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聚于前阴,为诸筋之会。
凡一身之筋,皆属于此,主束节骨而利机关。
故阳明虚则宗筋纵;腰间带脉不能收引,故足痿不用,此所以独取阳明也。
按士材云∶痿为重疾。
经言病本五脏各有,而独重太阴肺经者,以五脏之火热熏蒸,则金必被克,经言治法,亦随五脏见症各调,而独取阳明胃经者,以胃主纳水谷,化气血以灌溉于四肢,阳明虚则五脏无所禀,不能行血气,濡筋骨,利关节,故肢体中随其不得受水谷处,即不用而为痿,不独取阳明而何取哉。
取阳明者,或清胃火以救肺热,或培胃土以生肺金,皆是也。
丹溪有云∶泻南方则肺金清,而东方不实,何胃伤之有;补北方则心火降,而西方不虚,何肺热之有。
斯言意实相同。
盖泻南则金不受邪,而水有所生;补北则金不受窃,而火有所制,同一救肺也。
中医痿证医案标题:中医治疗痿证的有效医案导语:痿证在中医中属于阳痿、早泄、不孕、不育等性功能障碍的统称。
中医治疗痿证主要通过调理人体阴阳平衡,调整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达到恢复男性性功能的目的。
本文从生动的医案入手,全面介绍中医治疗痿证的方法和效果,以期给读者带来指导意义。
案例一:患者、张先生,年龄35岁,结婚多年却一直没有怀孕。
经过仔细的中医辨证分析,诊断为肾阳不足所致的阳痿。
针对他的病情,中医医生给他开了一副中药方剂,主要包括桂附地黄丸和金匮肾气丸。
张先生根据医生的指导,坚持服用一个疗程后,症状明显好转,性功能得到有效恢复。
案例二:患者、李先生,年龄40岁,近年来性生活欲望低下,并伴有早泄的情况。
通过中医辨证,发现他肝火过盛,心肾不交。
中医医生为其开出了服用龙骨牡蛎丸和柴胡桂枝汤的方剂。
李先生遵医嘱坚持服药,并辅以良好的生活习惯调理,不仅性欲增强,早泄症状也得到显著改善。
案例三:患者、王先生,年龄42岁,夫妻生活多年未孕,经医院检查未发现明显的生理原因。
细致的中医辨证后,发现他肾阳虚弱,精血亏损。
中医医生为其开出了六味地黄丸和当归补血汤的方剂。
王先生按医嘱坚持服用两个月后,妻子终于怀上了宝宝,二人欣喜若狂。
总结:中医治疗痿证的方法主要包括中药调理和饮食习惯调整。
中医医生通过辨证施治,针对患者的具体症状,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达到平衡人体阴阳,调整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的效果。
同时,患者需要坚持治疗,适当调整生活习惯,保持健康的心态。
中医治疗痿证的医案不仅生动展示了中医的疗效,更为广大患者提供了指导意义,为改善性功能障碍问题提供了可行的方法。
男性阳痿的中医康复方案男性阳痿是指男性在性行为中无法勃起或勃起不持久,导致无法完成性交或无法满足自己和伴侣的性需求。
这是一种常见的男性性功能障碍问题,给患者及其伴侣的生活质量带来极大影响。
而中医康复方案提供了一种非药物、自然疗法的选择,可有效改善男性阳痿症状。
本文将介绍男性阳痿的中医康复方案,包括中医理论,常用的中医治疗方法以及生活调养建议。
一、中医理论中医认为,阳痿的发生和发展与体内的气血、肾阳等因素有关。
气血不足、肾阳虚弱等情况都可能导致阳痿的发生。
因此,中医的治疗注重调整气血、补充肾阳,以恢复男性性功能的正常状态。
二、中医治疗方法1. 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中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通过刺激特定穴位来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流通。
对于阳痿患者,常用的针灸穴位包括“关元”、“命门”、“中极”等。
针灸治疗可通过激活经络、调理肾阳,达到改善阳痿症状的效果。
2. 中草药治疗中草药治疗是中医治疗阳痿的重要方法之一。
根据男性的具体病情,中医师会开具一副包含多种草药成分的处方。
常用的中草药有淫羊藿、肉苁蓉、仙茅等。
这些草药具有温补肾阳、补益气血的功效,可以改善阳痿症状并提升性功能。
3.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一种通过手法按摩、刺激特定穴位,调节气血、阳气的流动的治疗方法。
对于阳痿患者,可通过推拿按摩来刺激“关元”、“气海”、“中极”等经络穴位,增强气血流通,以达到改善阳痿症状的作用。
三、生活调养建议除了中医治疗方法,男性阳痿患者还应注意日常生活调养,以促进康复和改善症状。
以下是一些建议:1. 合理饮食男性阳痿的康复过程需要足够的营养支持。
建议多摄入富含锌、硒等元素的食物,如海鲜、坚果、豆类等。
同时,减少高脂、高糖、辛辣等刺激性食物的摄入,有利于恢复性功能。
2. 适度运动适度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提升身体的整体素质。
适合男性阳痿患者的运动方式包括散步、慢跑、游泳等。
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疲劳,避免对性器官造成额外的损伤。
中医治痿症(肾督亏虚,筋脉失养)验方吴某,男,63岁,2010年3月7日初诊。
患者于2008年5月起大腿两侧麻木、烧灼感。
10月行腰椎CT提示:L3-4椎间盘左后突出,L4-5椎间盘右后突出,仅行腰部推拿效果欠佳。
2010年8月出现双上肢肌肉明显跳动,脱衣时发现双上肢肌肉明显萎缩。
9月底患者行走无力,不能上楼梯,全身酸困,双上肢肌肉萎缩进行性加重;11月底患者已无法下蹲,双手不能拿筷子,脱衣费力。
2011年1月就诊于某市综合医院,肌电图提示:“双侧胫骨前肌,骨间背侧肌等肌肉有神经源性改变”。
经多方救治,病情危重,经人介绍来诊。
刻诊:全身肌肉萎缩,四肢无力,肌束震颤,呼吸气短,声低无力,食欲不振,饮水反呛,痰多无力咯出,寐差,排便乏力、3日1行、量少,畏寒肢冷;舌淡,苔薄白,脉沉细。
神经系统:颅神经(-),肌张力、肌容积正常;肱二头肌腱、肱三头肌腱、桡反射、跟腱反射对称,膝腱反射亢进;双上肢肌力Ⅳ级,双下肢肌力Ⅴ级,痛温觉无减退;克氏征、布氏征阴性,霍夫曼征、巴彬斯基征阴性。
西医诊断:1.肌萎缩侧索硬化症;2.腰椎间盘突出症。
中医诊断:痿症(肾督亏虚,筋脉失养)。
治疗原则:益肾壮督,温经散寒。
处方1:督脉(脊柱正中督脉,大椎至腰俞穴上)经穴。
处方2:百会,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大抒、肺俞、心俞、隔俞、脾俞、肝俞、肾俞、次髎、肩髃、手三里、外关、合谷、环跳、伏兔、委中、足三里、三阴交、昆仑、申脉/双。
处方3:中脘、神阙、关元、气海,天枢/双。
治疗方法1:督脉经穴施平补平泻法,背俞穴施捻转之补法,合谷、足三里施温补法,其余穴常规刺法,留针1小时,10分钟捻转1次。
针毕督脉经穴施灸(药粉本科自拟:斑蝥30克,川乌10克,草乌10克,肉桂10克,甘遂10克,白芥子10克,延胡索10克,威灵仙10克,麻黄10克,羌活10克,当归10克,补骨脂10克,桑寄生10克,乌梢蛇10克。
)四肢均隔药蒜灸,日1次。
治疗方法2:取四肢、背俞穴、特定穴8~12对,常规消毒,分别注射(鹿瓜多肽2毫升,雪莲注射液2毫升,加兰他敏1毫升,黄芪液2毫升,丹参液2毫升,维丁胶性钙1毫升混合液)0.3~0.5毫升不等,TDP灯照射40分钟,隔日1次。
痿症中医辨证与治疗痿病指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
主要表现为手不能握,足不能行,肌肉消瘦呈枯萎状态。
西医的运动神经元疾病及此神经末梢病变|起的肢体运动障碍性疾病,如肌营养不良、脊髓炎、脊髓灰质炎后遗症、神经炎、脑炎后遗症及外伤性截瘫等,均可参照痿病治疗。
[病因病机]痿病原因十分复杂。
多由正不足,感受湿热毒邪或高热不退,或病后余热燔灼伤津耗气i ,津液不能输布以濡润脏腑,筋脉失养,而肺热伤津,肢体痿弱不用形成痿病。
或久居湿地,涉水冒寒,湿邪留而不去,郁久化热;或因饮食不节,脾胃所伤,湿从内生,蕴湿积热,浸淫筋脉,使筋脉弛纵不收而生痿病。
或久病体虚或劳伤过度,精损难复,肝肾亏虚,精血亏损。
筋脉失养,可发生痿病。
或跌打损伤,瘀血内积,经脉筋骨不得濡养而成痿病。
[辨证论治]主症:四肢筋肉弛缓无力, 失去活动功能。
初起多有发热,继则上肢或下肢,偏左或偏右,痿软力,重绪完全不能活动,肌肉日渐消瘦,并有麻木、发凉等。
与痹症的酸痛、活动受限不同。
如肺胃热盛,则发热咳嗽,心烦口渴,小便短赤,大便干燥。
舌红苔黄,脉细数。
如湿热侵淫,则身重,胸脘痞闷,小便赤涩热痛,舌苔黄腻,脉濡数。
如脾胃虚弱,精微不运则纳差气短,腹胀便溏,面色无华,神疲力,舌苔薄白,脉细数。
如肝肾亏损,则腰脊酸软,眩晕耳鸣,遗精早谢或月经不调,舌红苔少,脉细数。
如外伤筋骨,则有外伤史,肢体麻木不仁或知觉全无,脉沉细。
分析:痿证是由于经脉筋骨失于濡养所致,属肺胃热盛者,是温热外袭而发热,热伤肺胃,筋脉失养而致痿,热盛津伤则心烦口渴而咽干,肺被热灼,肺气失宣故咳嗽,小便短赤。
舌红苔黄,脉细数为热盛伤津之象。
属湿热侵淫者, 是由于湿热阻滞气血运行,四肢痿弱,感觉障碍。
湿邪困脾则身重,胸脘痞闷。
湿热下注则小便赤涩热痛。
苔黄腻,脉濡数皆为湿热之象。
属脾胃虚弱者,由于化源不充,宗筋失养而致痿。
脾失健运则纳差。
清阳不升则腹胀,便溏。
气虚血少则面妩华,神疲乏力。
舌苔薄白,脉细数是脾虚,气血不足之象。
中医关于“痿证”的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外感温毒、湿热之邪,内伤情志、饮食劳倦、先天不足、房事不节,及跌打损伤、接触毒性药物等,引起五脏受损,精津不足,气血亏耗,肌肉筋脉失养,发为痿证。
一、病因1.感受温毒温热毒邪内侵,或病后余邪未尽,内热燔灼,伤津耗气,肺热叶焦,津伤失布,不能润泽五脏,五体失养,而痿弱不用。
2.湿热浸淫久处湿地或冒雨涉水,感受外来湿邪,郁遏化热,湿热浸淫经脉,营卫运行受阻,气血运行不畅,致筋脉失于滋养而成痿。
正如《素问·痿论》所言:“有渐于湿,以水为事,若有所留,居处相湿,肌肉濡渍,痹而不仁,发为肉痿。
”3.饮食、毒物所伤素体脾胃虚弱,或劳倦思虑过度,中气受损,脾胃受纳、运化、输布功能失常,气血津液生化之源不足,无以濡养五脏,以致筋骨肌肉失养,或饮食不节,嗜酒辛辣,损伤脾胃,运化失职,痰湿或湿热内生,阻于经脉,肢体失养,均可致痿。
此外,服用或接触毒性药物,损伤气血经脉,经气运行不利,脉道失畅,亦可致痿。
4.劳病体虚先天不足,或久病体虚,伤及肝肾,精血亏虚,或劳役、房事太过而伤肾,耗损阴精,肾水亏虚,筋脉失于灌溉满养,发为痿证5.跌仆瘀阻跌仆损伤,瘀血阻络,新血不生,肢体失养,或产后恶露未尽,瘀血流注于腰膝,气血瘀阻不畅,脉道不利,四肢失于濡润滋养,发为痿证。
二、病机1.痿证的基本病机为五脏受损,精津不足,气血亏耗,肌肉筋脉失养,而发痿证。
病变部位在筋脉肌肉,但根柢在于五脏虚损。
肺主皮毛,脾主肌肉,肝主筋,肾主骨,心主血脉,各种外感内伤等致病因素,均可耗伤五脏精气,导致气血津液亏损,宗筋失养弛纵,不能束骨而利关节,以致肌肉软弱无力,消瘦枯萎,发为痿证。
2.病理性质以热证、虚证为多,亦有虚实夹杂者。
外感温毒、湿热所致者,病初阴津耗伤不甚,邪热偏重,故属实证;但日久肺胃津伤,肝肾阴血耗损,则由实转虚,或虚实杂。
内伤致病,脾胃虚弱,肝肾亏损,气血阴精亏耗,则以虚证为主,但可夹湿、热、痰、瘀等病理因素,表现本虚标实之候。
素问痿论痿证的治疗原则
《素问·痿论》是中医经典之一,它对痿证的治疗原则进行了阐述。
根据《素问·痿论》的观点,治疗痿证的原则有以下几点:
1. 补益法:补益法是治疗痿证的基本原则。
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采用益气、补血、养阴、固精等方法来调整身体的功能,增强体质,达到治疗目的。
2. 调理心神:心神失调是导致痿证的重要原因之一。
治疗时应注重调理心情,舒缓精神压力,保持情绪稳定。
3. 强壮脾胃:脾胃功能弱、消化吸收能力差是导致痿证的重要因素之一。
治疗时应根据患者的情况,采用健脾补气、和胃开塞的方法,增强脾胃功能。
4. 温经理气:阴虚阳亢是痿证的常见证候,治疗时应采用温经通络、理气固表的方法,调和阴阳平衡。
5. 按摩推拿:中医治疗痿证也常用按摩推拿的方法,通过按摩经络、调理气血,增强机体功能,改善痿证症状。
需要根据具体病情,结合患者的个体差异和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综合运用上述治疗原则,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同时,治疗过程中还应注意饮食调理、生活规律以及避免劳累过度等方面的措施。
治疗痿症的偏方
治痿汤:组成:淫羊藿30g,熟地黄18g,巴戟天12g,附片(先煎)18g,龙骨(先煎)18g,天麻12g,杜仲12g,白蒺藜30g,茯苓18g,猪苓12g,桂枝15g,白术24g,山药18g。
用法:水煎服。
功效:培补肝肾,健脾利湿。
主治: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中医辨证属肝肾不足,脾失健运,筋骨失养所致者。
按语:本证属筋痿、骨痿,为肝肾之病。
治当补益肝肾,以地黄饮子合五苓散培补肝肾,健脾利湿。
其中前方温而不燥,为补肝肾之良方。
配后方以祛湿,湿去本虚则温补为宜,八味丸或天雄散加减。
起痿汤:组成:沙参9g,党参9g,石决明15g,牡蛎30g,当归9g,赤芍药12g,丹参15g,小蓟草30g,牛膝9g,仙茅9g,仙灵脾15g,虎潜丸(分吞服)9g。
用法:水煎服。
功效:平肝潜阳,滋阴活血。
主治:运动神经元病,症见下肢瘫痪有冷感,麻木痿软无力,不能站立,舌质红,脉细弦。
按语:本方证可因情绪激动,气逆于上,肝阳随之升动,血行不畅而致下肢筋脉失常。
故以石决明、牡蛎、沙参滋阴潜阳;党参、赤芍、牛膝益气活血;仙茅、仙灵脾、虎潜丸补肾养筋;或加丹参行血,狗脊、续断、桑寄生强筋骨。
在痿症已基本痊愈时给当归、赤芍、丹参、珍珠母、牡蛎、牛膝、狗脊、桑寄生、虎潜丸以巩固疗效。
中医药如何治疗痿症?
解读中医典籍中的治痿之道
痿证是以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日久因不能随意运动而致肌肉萎缩的一种病症。
临床上以下肢痿弱较为多见,痿症在中医历史上故称“痿躄”。
“痿”指肢体痿弱不用,“躄”指下肢软弱无力,不能步履之意。
主要见于现代医学的重症肌无力、格林巴利综合征、运动神经元病、周围神经损伤、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脑瘫、外伤性截瘫等。
纵观中医痿症历史,《黄帝内经》<素问·痿论>中提出了“治痿独取阳明”的理论,“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
”而中医历来注重整体观,认为人体是有机的统一整体,一脏受邪,势必引发其他脏器病变。
因此“治痿独取阳明”意是临床应从人体五脏六腑整体论治,还应根据不同情况,根据辨证施治的原则,辨别虚实,审察逆顺,因时因人制宜,方为《内经》之旨。
痿证的西医治疗常用激素、免疫抑制剂以及各种神经营养因子等,其疗效也仅限于控制症状,毒副作用大,疗效不佳。
目前,西医治疗痿证尚无特殊有效的针对性手段及药物。
与西药相比较,中医治疗痿症有其自身明显的优势,这一点已被广大患者广泛认可和接受。
那么中医中药是如何治疗痿症的?
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主骨生髓。
中医认为痿症与肾的关系最为密切,先天禀赋不足,精亏血少不能营养肌肉筋骨,逐渐出现肌肉无力、萎缩。
同时,脾胃为后天之本,化生气血,营养五脏六腑、肌肉筋骨,且脾主肌肉,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肌肉无以营养则肌肉萎缩、肌肉无力等。
治疗痿证以脾、肾为根本,肝主筋,主人身运动,且肝肾同源,故以健脾益气,滋补肝肾,生肌起痿,强筋壮骨为主要治则,采用人参、黄芪、全虫、龟板、当归等数几十种名贵中草药,结合中药配伍的千变万化辩证施治,经长期临床实践证实,可使萎缩、无力的肌肉有不同程度的康复,防止肌肉萎缩及关节挛缩变形,疗效理想。
采用中医药纯中药方剂,能够清除人体组织器官内沉积的、过多的、有害的毒素,排泄掉体内蓄积的种种致病因子,去除患者血浆中的抗体、免疫复合物等致病因素;通过人体五脏“祛邪排毒”,刺激机体的神经、内分泌、免疫、消化、循环、呼吸、泌尿、生殖等中枢系统,进行应激反应,促使丘脑下部-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活动增强,器官激素分泌增加,进而导致免疫系统机体的防御机制等发生变动,自生一系列内源性物质(简称人体内药):如神经递质、激素、免疫因子等,使机体产生“推陈出新”、“脱胎换骨”等效应,恢复机体的代谢平衡,从而祛除了机体内的种种隐患和病灶,最终达到了防痿治痿之目的。
总之,采用纯中药特色方剂的治疗方法治疗痿症,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疗效远远胜于中西医常规方法的治疗。
不仅可以达到传统中医滋肝补肾、祛风通
络、养心益气等的疗效,还可调节AchR,化解沉积物,抑制抗AchR抗体的产生,调整免疫功能,有效改善痿证患者状态,使治疗效果得到进一步的巩固。
在治疗痿症上,特色中医相比传统西医,具有哪些治疗优势?
1、中医治疗痿证体现了整体治疗的优势
在治疗原则方面,考虑到了祛邪与扶正的有机结合。
从中药组方来说,强调什么是标?什么是本?标本缓急,熟重孰轻,考虑得相当全面。
在治法上,追求标本兼治,阴阳平衡。
在减轻肌无力症状、控制危象发作的同时,兼固“培元固本”,以提高患者的抗病和抗复发能力。
这样,就比西药单方面控制发作的做法要好的多。
此外,中药不仅仅作用于神经—肌肉组织,而且兼顾五脏六腑,更有利于协同消除痿证病因,恢复体质,避免病情反复。
2、中医在后期(缓解期)治疗上有明显优势
西药在缓解期治疗阶段,多考虑的是用药剂量的变化,即病情重时用药量大,病情轻时用量小的差别而已;其采用的方法、药物过于单一,不懂得因时制宜的辩证施治。
中药则不同,在痿证病发作基本控制后或者在病情明显减轻时,中医遵循辨证施治理念,逐渐转为调理脾肾、补益心脾为主,从而使患者在不中断治愈康复的前提下,尽快恢复体能,增加抗病能力。
3、中药绿色健康、毒副作用小
西医西药在痿证的治疗过程中,其明显的弊端,就是毒副作用较大。
控制痿症发作,西药有一定的疗效,但过强的抑制作用会使免疫功能下降、病情反转,产生明显的毒副作用。
有时病情不见减轻,发作还未得到控制,毒副作用却已显露。
另外,西药容易产生人体耐药性,要想保持一定的疗效,就得增加剂量,形成恶性循环,如此旧症未除,新病又生。
因此采用中药治疗,是没有后顾之忧的。
综述,中医见效随然较缓慢,但是调理的作用却极为长远,因此在采用西医药治疗后,可用中药来调理西药的副作用,比如肠胃及肝肾功能的损害,对病症本身也是有很大的意义的。
PS:1、乙酰胆碱受体(AchR):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是一种神经肌肉系统疾病,由于病人的自身抗体与神经肌肉接头处的乙酰胆碱受体(AchR)结合,对其可以起到封闭和破坏作用,使得神经冲动不能传导至肌肉而表现为肢体的软弱无力。
2、应激反应:1)增强下丘脑等器官活动,激素分泌增加;2、影响免疫系统,使机体防御机制发生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