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体金试纸条的制备培训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2.29 MB
- 文档页数:37
PEDV胶体金试纸条制备胶体金(colloidal gold)是由氯金酸(HAuCl4)在还原剂等作用下,聚合成特定大小的金颗粒,并由于静电作用成为一种稳定的胶体状态,利用它在碱性环境下带负电荷的性质,与蛋白质分子的正电荷基团相互吸引而形成牢固结合,可以将胶体金与抗体蛋白以及其他一些蛋白相结合,进行示踪研究。
目前已成为继荧光素、放射性同位素和酶之后,在免疫标记技术中较为常用的一种非放射性示踪剂。
1971年,Faulk和Taylor首先报道了将胶体金与抗体结合,应用于电镜水平的免疫细胞化学研究。
1974年,Romano等用胶体金标记抗球蛋白抗体,建立间接免疫金染色法。
之后,胶体金作为以后总新型免疫标记技术发展很快。
1978年,Geohegan等将胶体金标记抗体用于普通光镜下检测B淋巴细胞表面膜免疫球蛋白,建立了光镜水平的免疫金染色(immunogold staining,IGS),但是所需的胶体金颗粒必须大于20nm,并且标记物浓度要高,才能获得阳性结果。
1981年Danscher等用银显影方法增强了金颗粒的可见度,并提高了灵敏度。
1983年Holgate等将免疫金染色与银显影技术相结合,称之为免疫金银染色法(immunogold silver staining,IGSS)。
由于IGS和IGSS两种方法具有试剂制备简便,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应用范围广,并可以用于双重和多重标记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医学和细胞生物学研究领域,是目前免疫组织化学技术中常用的敏感方法之一。
近年来胶体金标记技术进一步发展应用于免疫转印、流式细胞术、液相免疫测定、固相斑点金/银染色(dot IGS/IGSS)以及斑点金免疫渗滤测定法(dot immunogold filtration assay,DIGFA)等多种标记免疫检测方法。
本实验中应用柠檬酸钠还原法制备颗粒大小为20nm.30nm大小的胶体金,用于与制备纯化的抗体相结合,为制备检测·猪流行性下痢(PEDv)病毒试纸条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