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体金试纸条的制备PPT
- 格式:ppt
- 大小:4.26 MB
- 文档页数:8
胶体金检测试纸生产工艺本项目主要从事犬、猫传染病抗体胶体金检测试纸的生产,以微孔滤膜为固相载体,膜上包被已知抗体,待加入检测样本后,经毛细管虹吸作用或微孔滤膜的渗滤作用,使标本中的抗体与膜上包被的抗体或抗原结合,再通过胶体金标记物与复合物反应,可形成肉眼可见的红色产物。
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胶体金免疫技术有侧向横流模式,又称金标免疫层析法(ImmUnOgoIdChrOmatograPhyASsay,GICA )O金标免疫层析法试纸条主要是通过毛细管虹吸作用反应,它由以下几部分组成:样品垫、胶体金垫、NC 膜(硝酸纤维素膜)、吸水滤纸、以及PVC 底板,NC 膜(硝酸纤维素膜)上包括一条检测线(T 线)和一条质控线(C 线)一次层叠起来,如下图所示:图3 金标免疫层析法示意图在吸水材料的牵引下,待测抗原在试条上向上走,首先与金标抗体结合成抗原抗体复合物,抗原抗体复合物上行到检测线时,被测抗原的另一结合位点与包被在此处的单抗结合,形成两个抗体结合一个抗原(双抗体夹心)的金标复合物,因有金颗粒在此沉积,故T 线显红色。
未结合抗原的金标抗体上行到C 线时,与“抗金标抗体”结合,所以C 线也显红色。
检测结果判定:T 线与C 线均显线,表明检测结果为阳性;C 线显线,T 线不显,表明结果为阴性。
若C 线不显线,则检测结果无效。
工艺流程如下所示:NC«(跚咬纤假素膜)PVC 底板 测试线(TtK 1)M 析方向样品稀释液噪声:N ;一般固体废物:不合格品(S1);废防粘纸(S2);边角料(S3);废包装物(S4);危险废物:废一次性滴管(S5)玻璃器具清洗废水(S6);玻璃器具淋洗废水(S7);超声波清洗废水(S8)、超声波冲洗废水(S9)o图4胶体金检测试纸生产过程示意图工艺流程简述: (1)检测:外购硝酸纤维素膜、金结合垫、吸水垫、样品垫均人工目视进行检验。
①硝酸纤维素膜:人工目视干燥后的包被膜表面应洁净、无污染、破损等,如有,需用笔标出。
PEDV胶体金试纸条制备胶体金(colloidal gold)是由氯金酸(HAuCl4)在还原剂等作用下,聚合成特定大小的金颗粒,并由于静电作用成为一种稳定的胶体状态,利用它在碱性环境下带负电荷的性质,与蛋白质分子的正电荷基团相互吸引而形成牢固结合,可以将胶体金与抗体蛋白以及其他一些蛋白相结合,进行示踪研究。
目前已成为继荧光素、放射性同位素和酶之后,在免疫标记技术中较为常用的一种非放射性示踪剂。
1971年,Faulk和Taylor首先报道了将胶体金与抗体结合,应用于电镜水平的免疫细胞化学研究。
1974年,Romano等用胶体金标记抗球蛋白抗体,建立间接免疫金染色法。
之后,胶体金作为以后总新型免疫标记技术发展很快。
1978年,Geohegan等将胶体金标记抗体用于普通光镜下检测B淋巴细胞表面膜免疫球蛋白,建立了光镜水平的免疫金染色(immunogold staining,IGS),但是所需的胶体金颗粒必须大于20nm,并且标记物浓度要高,才能获得阳性结果。
1981年Danscher等用银显影方法增强了金颗粒的可见度,并提高了灵敏度。
1983年Holgate等将免疫金染色与银显影技术相结合,称之为免疫金银染色法(immunogold silver staining,IGSS)。
由于IGS和IGSS两种方法具有试剂制备简便,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应用范围广,并可以用于双重和多重标记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医学和细胞生物学研究领域,是目前免疫组织化学技术中常用的敏感方法之一。
近年来胶体金标记技术进一步发展应用于免疫转印、流式细胞术、液相免疫测定、固相斑点金/银染色(dot IGS/IGSS)以及斑点金免疫渗滤测定法(dot immunogold filtration assay,DIGFA)等多种标记免疫检测方法。
本实验中应用柠檬酸钠还原法制备颗粒大小为20nm.30nm大小的胶体金,用于与制备纯化的抗体相结合,为制备检测·猪流行性下痢(PEDv)病毒试纸条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