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调节知识点
- 格式:doc
- 大小:539.00 KB
- 文档页数:8
生物神经调节知识点总结神经系统是人体内部调节和控制各种生理功能的一个重要系统。
神经调节是一种复杂的生物调节过程,通过传递神经信号来调节机体的内环境和生理功能。
神经调节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组成,其功能包括接受外界刺激、传导神经冲动、调节器官和组织的活动等。
神经调节在维持机体稳态、适应环境变化和实现各种生理功能中起着重要作用。
1. 神经元和神经细胞神经调节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也称神经细胞。
神经元具有特殊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包括细胞体、树突和轴突。
细胞体是神经元的主体部分,包含细胞核和细胞质;树突是神经元的接收器,负责接受其他神经元传来的信息;轴突是神经元的传导部分,负责将神经冲动传递给其他神经元或靶器官。
2. 神经冲动的传导神经冲动是神经元内部发生的电化学过程,是神经信号的基本形式。
神经冲动的传导是通过神经元的轴突进行的,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速度。
当神经冲动到达轴突末梢时,会释放神经递质物质,从而影响其他神经元或靶器官的活动。
3. 神经递质物质神经递质物质是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的化学信使,包括多种生物活动物质,如乙酰胆碱、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
不同的神经递质物质在神经系统中具有不同的作用和功能,如调节情绪、控制肌肉运动、调节内分泌等。
4. 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大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主要调控中枢。
大脑是人体智力和感情活动的中枢,负责接受和处理各种神经信号;脊髓负责神经冲动的传导和处理一些简单的反射行为。
5. 外周神经系统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躯体神经和自主神经,负责把中枢神经系统的命令传递给身体各部分,以及接受身体各部分传来的信息。
躯体神经包括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负责接受感觉信息和控制肌肉的活动;自主神经是内脏器官的调节系统,负责调节心脏、血管、消化道等内脏器官的生理功能。
6. 神经调节的生理功能神经调节在机体内部调节和控制各种生理功能中起着重要作用,包括控制运动、感觉、情绪、内分泌等。
神经调节还参与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和调节。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1.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2.中枢神经系统:脑(不是大脑)和脊髓3.脑:(1)大脑:神经调节的最高中枢,凡是有酸甜苦辣咸等感觉的或情绪的都是大脑皮层。
(2)下丘脑:体温和水平衡调节中枢。
还可以调节血糖,可以作为感受器如渗透压,作为效应器如分泌抗利尿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为神经中枢如血糖调节和温觉调节中枢。
(3)小脑:能够协调运动,维持身体平衡。
(4)脑干:有许多维持生命的中枢,如调节心跳,心脏功能的基本活动中枢。
4.脊髓:是脑和躯干,内脏之间的联系通路,调节运动的低级中枢。
5.外周神经系统:脑神经(12对)和脊神经(31对),他们都含有传入神经(感觉神经)和传出神经(运动神经)。
传出神经又分为躯体运动神经和内脏运动神经6.自主神经系统,特点是不受意识支配,但是不能说完全不受大脑控制。
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7.交感神经:兴奋状态加强,安静时候减弱,瞳孔扩张,支气管扩张,肺通气量加大,心跳加快,血管收缩,血流加快,抑制胃肠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8.副交感神经:安静状态加强,兴奋状态减弱,瞳孔收缩,支气管收缩,肺通气量减小,心跳减慢,血流减慢。
促进胃肠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9.神经元:树突(短而粗,有多个,用来接收信号,传导给细胞体,不能传递给其他细胞信号)。
细胞体:膨大部分,含有细胞核。
轴突:神经元上长而细的突起,它将信号传递给其他神经,肌肉或腺体,不能够接收信号。
髓鞘:轴突纤维上套的一层髓鞘,和轴突共同构成神经纤维。
神经末梢:树突和轴突末端的细小分支,分布在全身。
10.神经胶质细胞:分布在神经元之间,具有支持,保护,营养和修复神经元的功能。
1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1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13.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
(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控制的肌肉或腺体)14.完成反射的条件是适宜刺激和反射弧的完整(不完整即使有反应也不叫反射)15.一个反射最少需要两个神经元的参与。
《高二生物神经系统调节知识点总结》神经系统是人体最为复杂且至关重要的系统之一,它对人体的各项生理活动起着关键的调节作用。
在高二生物学习中,神经系统的调节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本文将对高二生物神经系统调节的知识点进行全面总结。
一、神经系统的组成神经系统主要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部分组成。
1.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
脑又分为大脑、小脑、脑干等部分。
大脑是神经系统的最高级部分,具有感觉、运动、语言等多种高级神经活动的功能区。
小脑主要负责协调运动,维持身体平衡。
脑干则连接着大脑和脊髓,控制着呼吸、心跳等基本生命活动。
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低级部分,具有反射和传导功能。
2. 周围神经系统由脑神经和脊神经组成,分布在全身各处,负责将身体各部分的信息传递给中枢神经系统,同时也将中枢神经系统的指令传递到身体各部分。
二、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1. 神经元的结构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由细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组成。
细胞体是神经元的代谢中心,含有细胞核和各种细胞器。
树突较短而分支多,接受其他神经元传来的信息。
轴突较长,将神经元的信息传递给其他神经元或效应器。
2. 神经元的功能神经元的主要功能是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和传导兴奋。
当神经元受到刺激时,会产生动作电位,即兴奋。
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在神经元内部传导,通过轴突传到轴突末梢,再通过突触传递给下一个神经元或效应器。
三、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1. 反射的概念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2. 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组成。
感受器是感受刺激的部位,传入神经将感受器感受到的刺激信号传入神经中枢,神经中枢对传入的信号进行分析和综合,传出神经将神经中枢的指令传出到效应器,效应器对刺激作出相应的反应。
3. 反射的类型反射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知识点神经调节是指通过神经系统对身体内部环境进行调节的过程。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包括神经元的传递、神经递质的释放和神经元的兴奋与抑制等。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些基本方式。
一、神经元的传递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它们通过突触连接起来,形成神经网络。
神经元的传递是指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传递信息的过程。
神经元的传递分为兴奋性传递和抑制性传递两种。
兴奋性传递是指神经元之间传递的信息能够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从而产生神经冲动。
抑制性传递则是指神经元之间传递的信息能够抑制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从而减少神经冲动的产生。
二、神经递质的释放神经递质是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
神经递质的释放是指神经元通过突触释放神经递质,从而传递信息的过程。
神经递质的种类很多,常见的有乙酰胆碱、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
神经递质的释放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包括神经元的兴奋、钙离子的进入、神经递质的合成、储存和释放等多个环节。
神经递质的释放对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神经元的兴奋与抑制神经元的兴奋与抑制是指神经元在接受到外界刺激后,产生的兴奋或抑制反应。
神经元的兴奋与抑制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之一。
神经元的兴奋与抑制是由神经递质的作用产生的。
当神经元接受到兴奋性神经递质时,它会产生兴奋反应;当神经元接受到抑制性神经递质时,它会产生抑制反应。
神经元的兴奋与抑制对身体的调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例如,当身体处于紧张状态时,交感神经会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使身体处于兴奋状态;而当身体处于放松状态时,副交感神经会释放乙酰胆碱,使身体处于抑制状态。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包括神经元的传递、神经递质的释放和神经元的兴奋与抑制等。
这些基本方式对身体的调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的协调作用使得身体能够保持稳定的内部环境。
神经调节知识点总结填空一、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1.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功能单元,由细胞体、树突和轴突组成。
2. 神经元的功能是接受、传导和传递神经信号。
3. 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相互连接,传递神经信号。
4. 神经元的膜电位变化是神经信号传导的基础,包括静息膜电位和动作电位。
二、神经递质的种类和作用1. 神经递质是神经元之间传递信号的化学物质。
2. 常见的神经递质包括乙酰胆碱、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谷氨酸和GABA等。
3. 神经递质的作用包括兴奋性和抑制性调节,影响神经元的活动和神经信号传导。
三、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1.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大脑和脊髓,负责接收、处理和传递神经信号。
2. 大脑包括大脑皮层、丘脑、基底神经节、脑干和小脑等部分,分别负责不同的功能。
3. 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包括感知、认知、情绪调节、运动控制等。
四、外周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1. 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脊神经、脑神经和神经节,负责传递神经信号和控制机体的生理活动。
2. 脊神经负责传递感觉和运动神经信号,脑神经负责控制头颅和颈部的运动和感觉。
3. 外周神经系统的功能包括感觉传导、运动控制和自主神经调节。
五、自主神经系统的结构和调节1. 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机体的生理活动起到平衡调节的作用。
2. 交感神经系统主要负责应激状态下的兴奋反应,包括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瞳孔扩张等。
3. 副交感神经系统主要负责平静状态下的抑制反应,包括心率减慢、血压降低、消化功能增加等。
六、神经调节在生理和病理中的作用1. 神经调节在机体的生理过程中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包括心跳、呼吸、消化、代谢等方面。
2. 神经调节在病理状态下可能出现失调,导致各种疾病和症状,如神经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
3. 通过神经调节的调整和调理可以改善疾病症状,促进康复和健康。
七、神经调节的调理方法和途径1. 药物调节是通过使用药物干预神经系统的活动,如镇静剂、兴奋剂、抗抑郁药等。
神经调节与行为表现知识点总结神经调节是指通过神经系统对机体各个器官、组织、细胞的活动进行协调和调节的过程。
人的行为表现则是受到神经调节的影响,表现出来的各种行为形式。
下面对神经调节与行为表现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于实际生活。
一、神经系统的组成和结构神经系统是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组成的。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大脑和脊髓,是人体的最高决策中心和信息处理中心。
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和脊髓神经,负责传递神经信号和调节器官的活动。
二、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功能单位,包括细胞体、轴突和树突等部分。
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连接,并传递神经信号。
神经元的功能包括接受、传递和处理神经信号,并将其传递给其他神经元或靶细胞。
三、神经递质的作用神经递质是神经元之间传递神经信号的化学物质。
常见的神经递质包括乙酰胆碱、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
它们通过与神经元上的受体结合,触发相应的生理效应,从而调节神经系统的活动。
四、神经调节与行为的关系神经调节直接影响个体的各种行为表现。
例如,感知器官接受外界刺激后,经过中枢神经系统的处理和解读后,产生相应的行为反应。
这些行为可以是运动行为、情绪行为、认知行为等,都是神经调节的结果。
五、神经调节与内分泌系统的协同作用神经调节和内分泌系统密切合作,共同调节机体的生理活动和行为表现。
神经调节主要通过神经元之间的神经传递,而内分泌系统主要通过激素的分泌和传递来实现。
两者协同作用,使机体能够及时、准确地对内外环境做出反应。
六、行为的调节与学习记忆行为的调节与学习记忆紧密相关。
个体通过与外界环境的不断交互和对神经调节的适应,可以从经验中学习、积累知识,并存储于大脑中。
这样可以对行为进行调节和改变,使个体在不同的环境中能够适应和生存。
总结:神经调节是通过神经系统对机体各个器官、组织、细胞的活动进行协调和调节的过程。
行为表现则是受到神经调节的影响,表现出来的各种行为形式。
神经调节知识点神经调节知识点神经调节是指由神经系统控制的身体各系统和器官的调节过程。
它是神经系统对外界环境和内部环境的感知和反馈调节的结果,包括动态平衡和稳态平衡。
神经调节是一种复杂而精细的生理过程,涉及神经元、突触、神经递质等多个层面的调节机制。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神经调节知识点。
1. 神经元: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构成了神经网络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元。
它具有接收、传导和传递神经信息的能力。
神经元由细胞体、轴突和树突组成,细胞体内有细胞核和许多细胞器。
2. 突触:突触是神经元之间传递神经信息的连接点。
它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组成。
神经冲动到达突触前膜时,通过释放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结合,从而传递神经信息。
3. 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是神经元释放的化学物质,用于在突触间传递神经信息。
常见的神经递质有乙酰胆碱、多巴胺、谷氨酸等。
不同的神经递质具有不同的功能和作用方式。
4. 神经调节的类型:神经调节可以分为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类。
当刺激或信号到达神经元时,会引起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进而引起器官和组织的兴奋反应;而抑制性神经调节则能够抑制兴奋性反应的发生。
5. 自主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是神经调节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
它包括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
交感神经系统主要负责身体处于应激状态时的调节,如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等;副交感神经系统主要负责身体处于平静状态时的调节,如心率减慢、消化系统活动增加等。
6. 神经调节的反馈机制:神经调节的反馈机制指的是身体对外界刺激和内部环境变化的感知和调节。
主要包括感受器、神经传导、中枢神经系统和效应器四个环节。
感受器负责感知外界和内部环境的变化,将信息传递给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进行信息处理和分析,然后通过神经传导将指令发送给效应器;效应器根据指令产生相应的生理反应。
7. 神经调节与人体功能:神经调节在人体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通过神经调节,人体能够及时、准确地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和平衡。
一、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1、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1)结构:细胞体和凸起(轴突和树突)(2)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传导和传递兴奋有些神经元具有内分泌功能,如:下丘脑的某些细胞可产生抗利尿激素、促激素释放激素等2、反射(1)概念:在中枢神经的参与下,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做出规律性应答(2)类型: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3)发生条件:反射弧的完整性,适宜的刺激,具有神经细胞的多心的动物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结构基础是反射弧3、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1)感受器:接受一定刺激后产生兴奋(2)传入神经:传导兴奋至神经中枢(3)神经中枢:对传入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4)传出神经:传导兴奋至效应器(5)效应器:组成: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功能:对刺激做出应答①一个反射弧至少需要两个神经元: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
②一个反射弧组成的神经元越多,形成的突触越多,完成反射的时间就越长。
③刺激感受器或传出神经,信息都能传到效应器而使效应器产生相同的效应,但刺激前者产生的效应可以称做反射,但刺激后者产生的效应就不能称为反射,即反射活动的进行必须经过完整的反射弧。
效应器产生的效应可以称做机体对刺激做出的反应,而只有经过完整反射弧的反应才能称为反射。
④反射弧只有保持其完整性,才能完成反射活动。
反射弧完整,还需有适宜刺激才能发生反射活动。
⑤具有神经系统的多细胞生物才有反射,植物和单细胞生物没有反射。
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1、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成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即动作电位的产生过程。
2、兴奋的产生和传导的机制(1)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成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即动作电位的产生过程。
传导形式: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2)传导过程(3)特点:双向传导(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兴奋产生和传导过程中Na+、K+的运输方式分析①静息电位产生时,K+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属于协助扩散②动作电位产生时,Na+的内流需要载体蛋白,同时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属于协助扩散三、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结构基础——突触(1)突触的结构①突触前膜:轴突末端膨大的突触小体的膜②突触间隙: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之间的缝隙,其内液体属于组织液③突触后膜:下一神经元的细胞体膜或树突膜突触小体≠突触:①组成不同:突触小体是上一个神经元轴突末端的膨大部分,其上的膜构成突触前膜,是突触的一部分;突触由两个神经元构成,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②信号转变不同:在突触小体上的信号变化为电信号→化学信号;在突触中完成的信号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生物神经调节知识点
生物神经调节是指生物体内的神经系统通过神经递质等化学信号调节各种生理过程的功能。
以下是生物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点:
1. 神经元: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负责传递神经信号。
2. 神经递质:神经信号传递过程中所涉及的化学物质,例如乙酰胆碱、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
3. 神经系统的分布:神经系统广泛分布在整个生物体中,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大脑和脊髓)和周围神经系统(神经元和神经纤维)。
4. 神经系统的功能:管理和调节各种生理过程,包括运动、感觉、思考、情绪、内分泌、免疫和代谢等。
5. 自主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是神经系统的一个分支,负责调节生命活动中的自动或无意识的过程,例如心跳、呼吸、消化等。
6. 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分为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两个部分,它们在调节生理过程时起着相互对立的作用,例如交感神经系统促进心率加快,而副交感神经系统则减慢心率。
7. 神经调节的意义:通过神经调节,生物体能够对外部环境发
生的变化做出快速和适应性的反应,从而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 1 - 1 1、神经调节是通过神经系统完成的,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前者包括脑和脊髓,后者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
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神经元包括细胞体和突起。
突起包括树突和轴突。
神经系统调节动物体各种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人和动物体对体内和外界环境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的反应。
大致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两类,非条件反射是动物生下来就有的,是通过遗传而获得的先天性反射,条件反射是动物出生后,在生活过程中通过训练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
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借助一定的条件,经过一定的过程形成的。
条件反射大大提高了动物适应复杂环境变化的能力。
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感觉神经末梢部分)、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运动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和腺体)五部分组成。
含神经节的神经为传入神经,传入神经对应的是感受器。
2、神经纤维在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位表现为膜外正电位、膜内负电位(外正内负),受刺激后则相反。
兴奋传导过程:刺激→膜电位变化→电位差→电荷移动→局部电流。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实质:膜电位变化→局部电流。
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特点──双向性。
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是通过突触来传递的。
突触是指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相接触的部位。
一个神经元轴突末梢经多次分支,最后每个小枝末端膨大成杯状和球状,叫做突触小体。
突触小体可与多个神经元细胞体或树突相接触,形成突触。
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突触是由三部分构成的,即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
(突触内可见线粒体)突触前膜是轴突末端突触小体的膜,突出后膜是与突触前膜相对应的胞体膜和树突膜;突触间隙是突触前膜和后膜之间存在的间隙,内含组织液,。
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过程:兴奋→突触小体→突触小泡释放递质→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
当兴奋通过轴突传导到突触小体时,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就将递质(乙酰胆碱和单胺类)释放到突触间隙里,突触后膜的相应受体蛋白(糖蛋白)接受递质的化学刺激,引起突触后膜的膜电位改变。
【必修三】高中生物必备知识点:2.1.1神经调节神经调节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神经系统2、神经调节基本方式:反射3、反射的条件:有神经系统;有完整的反射弧(不能是离体的)4、兴奋是指某些组织(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的活跃状态的过程。
5、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的传导是双向的;静息时膜内为负,膜外为正;兴奋时膜内为正,膜外为负,兴奋的传导以膜内传导为标准。
传导方式:神经冲动电信号动作电位传导方向:双向不定向6、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多个神经元)(1)传递方式:、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2)传递速度:比较慢因为递质通过是以扩散的方式(3)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由上一个神经元的轴突到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
(4)神经递质作用于后膜引起兴奋后就被相应的酶分解。
(5)传递过程:突触小体内近前膜处含大量突触小泡,内含化学物质——递质。
当兴奋通过轴突传导到突触小体时,其中的突触小泡就释放递质进入间隙,作用于后膜,使另一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这样兴奋就从一个神经元通过突触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
(6)突触的结构:①突触前膜:由轴突末梢膨大的突触小体的膜②突触间隙③突触后膜:细胞体的膜,树突的膜(7)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①神经中枢位于颅腔中脑(大脑、脑干、小脑)和脊柱椎管内的脊髓,其中大脑皮层中枢是最高司令部,可以调节以下神经中枢活动②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感知(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③语言文字是人类进行思维的主要工具,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功能(在言语区)④记忆种类包括瞬时记忆,短期记忆,长期记忆,永久记忆。
习题一:(2017秋•常德期末)下列关于神经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的描述,正确的是()A.神经细胞外Na+的内流是产生和维持静息电位的基础B.兴奋引起神经递质的释放是电信号变成化学信号的过程C.兴奋在离体的神经纤维上和体内反射弧中均有双向传导的特点D.参与神经细胞间信息传递的物质都是生物大分子【考点】神经元各部分的结构和功能;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分析】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由胞体和突起构成,突起分为树突和轴突,树突是将兴奋传入神经元的结构,轴突是将兴奋传出神经元的结构,神经元具有接受刺激产生兴奋的特点。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知识点神经调节是机体内一种非常重要的调节方式,它通过神经系统来调节机体内各个器官、组织和细胞的功能。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包括神经传递、神经递质、神经元互联和神经调节网络等。
在下面的文章中,我们将一一介绍这些基本的神经调节方式。
一、神经传递神经传递是神经调节的基础。
通过神经传递,神经元之间可以相互沟通交流,从而进行信息的传输和处理。
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通过突触完成的,突触分为化学突触和电气突触两种。
化学突触是最常见的突触类型,它的传递方式是通过神经递质来实现的。
在化学突触中,神经元释放出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则通过突触隙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中,从而完成信息传递。
每种神经递质都有它自身特定的作用和调节范围。
神经递质的种类非常多,比如肾上腺素、多巴胺、乙酰胆碱等等。
不同的神经递质在机体内的作用是不同的,有些神经递质具有兴奋作用,有些则具有抑制作用。
电气突触则是指神经元之间通过直接的电传递完成信息传输的突触。
电气信号可以通过胞内连接通道在神经元之间快速传递,实现信息共享。
相比于化学突触,电气突触传递速度更快,但是调节能力更为有限。
二、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是神经传递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通过化学变化来刺激神经元和细胞。
神经递质一般是指在神经系统中起到神经调节作用的生物活性物质。
在神经元中,神经递质被储存于突触前端,当神经元受到刺激时,神经递质会被释放到突触隙中,进而刺激下一个神经元或其他目标细胞,从而完成信息传递和调节。
神经递质的种类非常多,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已经发现了成百上千种神经递质,其中一些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
三、神经元互联神经元互联是指神经元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过程。
神经元之间的联系可以是单向的或双向的,也可以是兴奋性的或抑制性的。
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当神经元受到不同的刺激时,它的互联方式和强度都可能发生变化。
神经元之间的互联反映了整个神经系统的调节和适应能力,它对机体内各个功能系统的正常运作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1、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1)结构: 细胞体和凸起(轴突和树突)功能: 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传导和传递兴奋有些神经元具有内分泌功能, 如:下丘脑的某些细胞可产生抗利尿激素、促激素释放激素等2、反射(1)概念: 在中枢神经的参与下, 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做出规律性应答(2)类型: 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发生条件: 反射弧的完整性, 适宜的刺激, 具有神经细胞的多心的动物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结构基础是反射弧3、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1)感受器: 接受一定刺激后产生兴奋(2)传入神经: 传导兴奋至神经中枢(3)神经中枢: 对传入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4)传出神经: 传导兴奋至效应器(5)效应器:组成: 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功能: 对刺激做出应答①一个反射弧至少需要两个神经元: 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
②一个反射弧组成的神经元越多, 形成的突触越多, 完成反射的时间就越长。
③刺激感受器或传出神经, 信息都能传到效应器而使效应器产生相同的效应, 但刺激前者产生的效应可以称做反射, 但刺激后者产生的效应就不能称为反射, 即反射活动的进行必须经过完整的反射弧。
效应器产生的效应可以称做机体对刺激做出的反应, 而只有经过完整反射弧的反应才能称为反射。
④反射弧只有保持其完整性, 才能完成反射活动。
反射弧完整, 还需有适宜刺激才能发生反射活动。
⑤具有神经系统的多细胞生物才有反射, 植物和单细胞生物没有反射。
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1.兴奋: 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或细胞, 感受外界刺激后, 由相对静止状态变成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即动作电位的产生过程。
2.兴奋的产生和传导的机制(1)兴奋: 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或细胞, 感受外界刺激后, 由相对静止状态变成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即动作电位的产生过程。
传导形式:电信号, 也叫神经冲动(2)传导过程(3)特点: 双向传导(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兴奋产生和传导过程中Na+、K+的运输方式分析①静息电位产生时, K+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 属于协助扩散②动作电位产生时, Na+的内流需要载体蛋白, 同时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 属于协助扩散三、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结构基础——突触(1)突触的结构①突触前膜: 轴突末端膨大的突触小体的膜②突触间隙: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之间的缝隙, 其内液体属于组织液③突触后膜: 下一神经元的细胞体膜或树突膜突触小体≠突触:①组成不同:突触小体是上一个神经元轴突末端的膨大部分, 其上的膜构成突触前膜, 是突触的一部分;突触由两个神经元构成, 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②信号转变不同: 在突触小体上的信号变化为电信号→化学信号;在突触中完成的信号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知识点整理一、神经系统的组成。
1. 中枢神经系统。
- 脑。
- 大脑: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大脑皮层有许多重要的功能区,如躯体运动中枢(管理身体对侧骨骼肌的随意运动)、躯体感觉中枢(与身体对侧皮肤、肌肉等处接受刺激而使人产生感觉有关)、语言中枢(人类特有的,与人类的语言有关,包括S区、H区等不同的功能分区,S区受损会得运动性失语症,能听、读、写,但不能说;H区受损会得听觉性失语症,能说、读、写,但听不懂)等。
- 小脑:位于脑干背侧,大脑的后下方。
主要功能是协调运动,维持身体平衡。
小脑病变会导致身体失去平衡,动作不协调等症状。
- 脑干:是连接大脑、小脑和脊髓的桥梁,有许多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如呼吸中枢、心血管运动中枢等。
脑干受损会直接危及生命。
- 脊髓。
- 脊髓是脑与躯干、内脏之间的联系通路。
脊髓的灰质在中央,是神经元细胞体集中的地方,其中有许多低级的神经中枢,如排尿反射中枢、膝跳反射中枢等,可以完成一些基本的反射活动;白质在灰质的周围,主要由神经纤维组成,它是脑与躯体、内脏之间的联系通道。
2. 周围神经系统。
- 脑神经:共12对,大多分布到头部的感觉器官、皮肤、肌肉等处,主要支配头部和颈部的各个器官的感受和运动。
例如,嗅神经能传导嗅觉冲动,视神经能传导视觉冲动等。
- 脊神经:共31对,分布在躯干、四肢的皮肤和肌肉里,能够支配躯体和四肢的感觉和运动等功能。
二、神经元。
1. 神经元的结构。
-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 神经元由细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组成。
- 细胞体:是神经元的代谢和营养中心,内含细胞核等重要结构。
- 树突:短而分枝多,它的主要功能是接受其他神经元传来的兴奋,并将兴奋传至细胞体。
- 轴突:长而分枝少,轴突外面包着髓鞘,构成神经纤维,神经纤维末端的细小分枝叫做神经末梢。
轴突的主要功能是将细胞体产生的兴奋传至其他神经元或效应器(肌肉或腺体等)。
2. 神经元的功能。
神经调节知识点总结一、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神经元是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它具有接受、传导和传递信息的能力。
神经元由细胞体、轴突和树突组成,细胞体是神经元的主体部分,轴突是神经元的传导部分,而树突则是接受信息的部分。
神经元通过树突接受其他神经元传来的信息,然后通过轴突将信息传递给其他神经元。
神经元的功能是传递神经冲动,它通过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使细胞内外的离子浓度发生变化,在细胞膜上形成电位差,从而产生神经冲动。
神经冲动是神经元传递信息的一种电生物信号,它具有传导速度快、传递距离远和传递准确等特点。
二、神经元的兴奋和抑制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有兴奋和抑制两种方式。
当一个神经元受到足够的刺激时,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打开,离子进入或离开细胞内,使细胞内外的离子浓度发生变化,从而产生神经冲动,这种现象称为兴奋。
而当一个神经元受到抑制性神经元的投射时,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关闭,离子不能进入或离开细胞内,从而无法产生神经冲动,这种现象称为抑制。
兴奋和抑制是神经元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重要方式,它们能够调节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使神经系统能够更加灵活地响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三、神经递质的作用神经递质是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它能够在神经元之间形成突触,在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经过突触间隙作用在突触后神经元的细胞膜上,从而传递信息。
神经递质在神经系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够调节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控制和调节生物体内部的各种生理活动。
神经递质种类繁多,包括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乙酰胆碱等。
它们在神经系统中具有不同的作用,能够调节人体的进食、睡眠、情绪等各种生理活动。
四、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神经系统通过神经元的兴奋和抑制、神经递质的作用,对人体进行调节和控制。
它对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包括生长发育、运动协调、内分泌调节、情绪控制等。
在运动协调方面,神经系统通过控制肌肉的收缩和松弛,从而使人体进行各种复杂的动作,如走路、跑步、打字等。
高考生物神经调节知识点神经调节是生物学中的重要知识点,尤其在高考中,经常涉及到与人体生理和健康相关的问题。
本文将从神经系统的构成、神经递质的作用、神经调节与人体生理健康的关系等方面进行探讨。
1. 神经系统的构成神经系统是人体的控制中枢,由大脑、脊髓和周围神经组成。
大脑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掌管着所有的感知、思考和运动功能。
脊髓与大脑相连,负责传递信息并控制身体运动。
周围神经负责将感觉信息传递到大脑,并将大脑发出的指令传达给身体各部分。
2. 神经递质的作用神经递质是神经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
它们在神经元的突触间隙中释放,并与相邻神经元的受体结合,从而传递信号。
常见的神经递质包括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乙酰胆碱等。
神经递质在神经调节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例如,多巴胺在神经系统中参与着情绪调节和动作控制;去甲肾上腺素则具有调节人体应激反应和心血管功能的作用;乙酰胆碱参与了多个生理活动,包括记忆、学习和肌肉运动等。
3. 神经调节与人体生理健康的关系神经调节是维持人体内环境稳定的重要机制。
身体的许多生理过程,如体温调节、血压调节、呼吸控制等都由神经系统控制。
当神经调节出现问题时,会导致一系列的生理紊乱和疾病。
以体温调节为例,当人体处于寒冷环境中时,神经系统会通过发出指令,使得血管收缩、肌肉抖动等来增加体内热量的产生,从而使体温升高。
相反,当人体温度过高时,神经系统调节身体散热,通过皮肤发汗等方式来降低体温。
另外,神经调节还与情绪和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
人们常常会感受到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这些情绪常常伴随着神经调节紊乱。
研究表明,适当的放松和调节情绪,有益于神经系统的正常运作,有助于人体的健康。
总结起来,神经调节是人体内环境稳定的重要调节机制。
理解神经调节的知识可以加深我们对人体生理和健康的认识。
在备考高考生物时,我们应该注重掌握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点,并能够将其应用到具体的问题解答中。
如果你对这方面的知识感兴趣,可以进一步深入学习神经科学等相关学科,探索人体神经系统的奥秘,以及神经调节与健康的更多细节。
神经调节生物知识点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各种刺激作出应答性反应的过程叫做反射,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你知道多少关于生物身体调节的知识。
接下来小编为你推荐生物神经调节知识点总结,一起看看吧!生物神经调节知识点总结(一)名词:1、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的规律性反应。
反射是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
2、非条件反射:动物通过遗传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
3、、条件反射:动物在后天的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
4、反射弧: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
通常由5个基本部分组成,即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5、神经元:即神经细胞,包括细胞和突起两部分。
突起一般包括一条长而分枝少的轴突和数条短而呈树状分枝的树突。
6、神经纤维:轴突或长的树突以及套在外面的髓鞘。
7、兴奋:动物和人的某些组织或细胞感受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着活动状态或弱活动态变为强活动态。
8、突触:把一个神经元和另一个神经元接触的部位,突触的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膜和突触后膜。
9、突触小体:轴突末梢经多次分支,每个小枝末端都膨大成杯状或球状小体。
10、大脑皮层:大脑由两个大脑半球组成。
大脑半球的表层是由神经元的细胞体构成的灰质,叫大脑皮层。
11、言语区:人类的语言功能与大脑皮层的某些区域有关,这些区域叫做言语区。
12、运动性失语症(say):当皮层中央前回底部之前(S区)受到损伤时,病人能够看懂文字和听懂别人的谈话.但却不会讲话.也就是不能用词语表达自己的思想,(能看,能听,不会说)13、感觉性失语症(hear):当皮层颞上回后部(H区)受到损伤时,病人会讲话会书写,也能看懂文字,但却听不懂别人的谈话.(能看、能写、不会听)语句:1、兴奋的传导:①.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静息状态的膜电位----外正内负,兴奋区域的膜电位----外负内正,未兴奋区域的膜电位---外正内负,兴奋区域与未兴奋区域形成电位差。
形成局部电流回路:a.膜外电流:未兴奋区→兴奋区,b.膜内电流:兴奋区→未兴奋区。
神经调节总结知识点一、神经系统的组成1.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大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主要部分。
大脑包括大脑皮质、脑干和小脑,大脑皮质是大脑功能的主要执行器,负责思维、感觉、运动和记忆等高级神经活动;脑干包括间脑、中脑、桥脑和延髓,它们负责调节体温、睡眠和呼吸等自主神经活动;小脑主要负责协调运动和平衡。
2.外周神经系统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其中脑神经是由大脑和脑干发出的神经,主要负责感觉、运动和自主神经活动的调节;脊神经是由脊髓发出的神经,主要负责与身体各部分的感觉和运动活动有关的神经传导。
二、神经系统的作用1.感觉功能神经系统通过感觉器官接受外界刺激,将刺激信息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在大脑皮层中产生感觉,使我们能够感知外界环境。
2.运动功能神经系统通过调节肌肉的收缩和松弛,使得我们能够进行各种复杂的运动活动,包括行走、跑步、举重等。
3.自主神经功能神经系统通过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器官进行调节,使各种生理功能保持相对平衡,包括心跳、呼吸、消化等。
三、神经调节的生理和病理过程1.神经传导神经传导是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过程,主要有电信号和化学信号两种。
电信号是神经元内部的离子通道打开或关闭产生的电流变化,是快速的传导过程;化学信号是通过神经元之间的突触传递,是一种慢速的传导过程。
2.神经兴奋性神经元的兴奋性是指神经元在受到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它受到神经递质、离子通道和突触传递等多种因素的调节。
3.神经调节的生理功能神经系统通过调节身体的感觉、运动和自主神经活动等功能,使得人体能够对外界环境做出适当的反应,保持生理平衡。
4.神经调节的病理过程神经系统疾病包括神经损伤、神经传导障碍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等,它们会导致感觉、运动和自主神经活动的障碍,从而影响身体的正常功能。
四、神经调节在医学和生活中的应用1.药物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药物治疗通过调整神经递质、离子通道和突触传递等来改善神经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必修三知识点(二) 神经调节一、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1、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神经元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其功能是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
(★有些神经元具有内分泌功能,如:下丘脑的某些细胞可产生抗利尿激素、促激素释放激素等)。
神经元的结构见下图:⎪⎩⎪⎨⎧⎩⎨⎧由细胞体传向神经末梢轴突:长而少,将兴奋传向细胞体树突:短而多,将兴奋突起经中枢和脊髓灰质中,构成神细胞体:主要集中在脑神经元 ★注:①神经元的轴突或长的树突+包裹在外的髓鞘→神经纤维→ 神经 ②一个神经元细胞有多个树突,但有且仅有一个轴突 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1)概念: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 外界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2)⎪⎪⎪⎪⎪⎪⎩⎪⎪⎪⎪⎪⎪⎨⎧⎪⎪⎪⎪⎪⎪⎩⎪⎪⎪⎪⎪⎪⎨⎧⎪⎩⎪⎨⎧⎪⎩⎪⎨⎧反射条件反射可转化成条件就没有条件反射;②非反射上建立的,没有非条件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两者联系:①条件反射针缩手止渴、杯弓蛇影、看见例:识字、说话、望梅无刺激会消失特点:后天形成,长期中枢:大脑皮层条件反射射、缩手、婴儿的排尿反例:膝跳、眨眼、吮吸特点:与生俱来中枢:脊髓非条件反射种类 (3)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兴奋传导 反射弧特点 结构特点功能结构破坏后对功能的影响感受器 ↓感受器感觉神经末梢的特殊结构 将适宜的内外界刺激的信息转变为兴奋(即神经冲动)既无感觉又无效应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传入神经感觉神经元的一部分将兴奋由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既无感觉又无效应神经中枢调节某一特定生理功能的神经元群对传入的兴奋进行分析与综合既无感觉又无效应传出神经运动神经元的一部分将兴奋由神经中枢传至效应器只有感觉无效应效应器运动神经末梢和它支配的肌肉或腺体对内外界刺激产生相应的规律性活动只有感觉无效应相互联系反射弧中任何一个环节中断,反射都不能发生,必须保证反射弧结构的完整性★注:①一个反射弧至少需要两个神经元: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
②一个反射弧组成的神经元越多,形成的突触越多,完成反射的时间就越长。
③刺激感受器或传出神经,信息都能传到效应器而使效应器产生相同的效应,但刺激前者产生的效应可以称做反射,但刺激后者产生的效应就不能称为反射,即反射活动的进行必须经过完整的反射弧。
效应器产生的效应可以称做机体对刺激做出的反应,而只有经过完整反射弧的反应才能称为反射。
④神经中枢的兴奋只影响效应器的效应活动而不影响感受器的敏感性。
⑤反射弧只有保持其完整性,才能完成反射活动。
⑥反射弧完整,还需有适宜刺激才能发生反射活动。
⑦具有神经系统的多细胞生物才有反射,植物和单细胞生物没有反射。
(4)反射弧中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的判断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导致兴奋在完整反射弧中的传导也是单向的,只能由传入神经传入、传出神经传出。
具体判断方法如下:①根据是否具有神经节:具有神经节的是传入神经。
②根据脊髓灰质内突触结构判断:图示中与“”相连的为传入神经,与“●—”相连的为传出神经。
③切断试验法:若切断剪断或麻醉神经后,刺激远离中枢的位置效应器有反应,刺激近中枢的位置效应器无反应,证明是传出神经;刺激远离中枢的位置效应器无反应,刺激近中枢的位置效应器有反应,则证明为传入神经。
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1、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成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即动作电位的产生过程。
2、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①静息电位:细胞内外各种离子浓度不等,膜内K+浓度高,膜外Na+浓度高。
静息状态,细胞膜上K+通道开放,K+外流,而膜内带负电的离子不能透过细胞膜,于是形成细胞膜内外“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
②动作电位:当细胞受到刺激时,Na+离子通道开放,Na+内流大于K+外流,形成“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③静息电位的恢复:动作电位产生后,通过Na+—K+离子泵,细胞排钠保钾,再恢复到静息电位。
★注:兴奋产生和传导过程中Na+、K+的运输方式分析①静息电位产生时,K+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属于协助扩散②动作电位产生时,Na+的内流需要载体蛋白,同时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属于协助扩散3、兴奋产生和传导的机制(1)传导形式:兴奋是以动作电位即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作神经冲动。
(2)传导过程(3)传导特点:双向传导,刺激神经纤维的任何一点,所产生的神经冲动可沿神经纤维向两侧同时传导。
(如下图)①在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②在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注:兴奋在离体的神经纤维上和生物体内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不同的,在离体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是双向的;而在生物体内,神经纤维上的神经冲动只能来自感受器,因此在生物体内,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单向传导的。
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电流方向分析(1)静息状态(如图所示,其中B测的是静息电位)①电位都在膜外,电流计指针不偏转。
②电极分别在膜内、外,电流计指针向电极置于膜内一侧偏转。
③电极都在膜内,电流计指针不偏转。
(2)刺激神经纤维(如图所示)①刺激a点,b点先兴奋(内正外负),电流计指针向左侧偏转;b点恢复静息电位(内负外正),但兴奋未传到d点,指针归零;d点兴奋(内正外负),电流计指针向右侧偏转;d点恢复静息电位,指针归零。
电流计指针总共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②刺激c点(bc=cd),b点和d点同时兴奋,又同时恢复静息电位,所以电流计指针不发生偏转。
★注:解题时要注意电流计在神经纤维上的位置,是膜内还是膜外,两极在同一侧还是不同侧。
三、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结构基础——突触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最后每个小支末端膨大,呈杯状或球状,叫做突触小体。
突触小体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树突或肌肉细胞、腺体细胞等可兴奋细胞间相接触,共同形成突触(1)突触的常见类型①轴突——树突型:②轴突——胞体型:(2)突触的结构①突触前膜:轴突末端膨大的突触小体的膜②突触间隙: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之间的缝隙,其内液体属于组织液③突触后膜:下一神经元的细胞体膜或树突膜★注:突触小体≠突触:①组成不同:突触小体是上一个神经元轴突末端的膨大部分,其上的膜构成突触前膜,是突触的一部分;突触由两个神经元构成,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②信号转变不同:在突触小体上的信号变化为电信号→化学信号;在突触中完成的信号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2、神经递质及种类(1)神经递质:是神经细胞产生的一种化学信使物质,对具有相应受体的神经细胞产生特异性反应(兴奋或抑制)。
(2)供体:轴突末端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
(但注意:神经递质只是在突触小泡内储存,并不在其中合成)(3)受体:与轴突相邻的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膜或细胞体膜上的糖蛋白。
(4)种类:兴奋型递质、抑制型递质。
(5)作用:使另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6)释放:方式为胞吐,神经递质在该过程中穿过了0层膜,体现了膜的流动性(7)特点:神经递质发生效应后,就被酶破坏而失活,或被移走而迅速停止作用。
如果因药物或酶活性降低,递质不能失活,则会引起后一神经元持续兴奋或抑制。
3、兴奋的传递(1)递质移动方向:突触小泡→神经递质(胞吐)→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与受体结合)。
(2)传递过程:前一个神经元轴突→突触小体→突触小泡→神经递质→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后一个神经元)。
(3)信号转换: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兴奋) (递质) (兴奋)★注:突触传递异常分析①正常情况下: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后,立即被相应酶分解而失活。
②异常情况1:若某种有毒有害物质将分解神经递质的相应酶变性失活,则突触后膜会持续兴奋或抑制。
③异常情况2:若突触后膜上受体位置被某种有毒物质占据,则神经递质不能与之结合,突触后膜不会产生电位变化,阻断信息传递。
4、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特点分析(1) 单向传递: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内,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并作用于只存在于突触后膜的受体,与受体特异性结合,所以传递方向是单向的。
(2)突触延搁: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比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要慢,这是因为兴奋由突触前神经末梢传至突触后神经元,需要经历神经递质的释放、扩散以及对突触后膜作用的过程,所以需要较长的时间(约0.5 ms),这段时间就叫做突触延搁。
因此,一个反射需要的神经元越多,突触就越多,消耗的时间越长。
5、在神经元间,电流计指针偏转问题方法分析(ab=bd)①刺激b点,由于兴奋在突触部位的传递速度小于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a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电流计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②刺激c点兴奋不能传至a,a点不兴奋,d点可兴奋,电流计只发生一次偏转。
四、人脑的高级功能和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1、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大脑、小脑、脑干、下丘脑)和脊髓★注: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2、人脑的高级功能大脑皮层是整个神经系统中最高级的部位,它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3、人脑的言语区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相关;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