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下股神经阻滞联合连续腘窝入路坐骨神经阻滞在快速康复足踝部外科中的应用
- 格式:pdf
- 大小:807.23 KB
- 文档页数:5
超声引导下股神经阻滞与坐骨神经阻滞在下肢骨折手术中的镇痛效果分析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超声引导下股神经阻滞与坐骨神经阻滞在下肢骨折手术中的镇痛效果,旨在为手术患者提供更安全有效的镇痛方法。
方法:研究选择在2021年3月-2022年3月,选择在此期间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60例下肢骨折患者,按照入院的前后顺序将这些患者分为对照组(30例)和实验组(30例),前组接受腰硬联合麻醉,后组接受超声引导下股神经阻滞与坐骨神经阻滞,观察两组的麻醉效果。
结果:实验组有效麻醉人数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
实验组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间、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术后恢复排尿时间、下肢运动恢复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
术后2h,两组的疼痛情况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12h及术后24h,实验组的疼痛程度要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超声引导下股神经阻滞联合坐骨神经阻滞是下肢骨折手术中一种有效的麻醉方法,能够改善手术的各项指标,有效缓解疼痛,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超声引导;股神经阻滞;坐骨神经阻滞;下肢骨折下肢骨折是临床常见的骨折类型,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日常活动产生严重的影响,需要及时进行手术干预,以恢复骨折部位的稳定性和功能。
而麻醉方式的选择会直接影响手术的质量和效率。
传统下肢骨折手术通常采用腰硬联合麻醉,通过在硬膜外注射麻醉药物,以实现术中无痛和术后镇痛[1]。
虽然腰硬联合麻醉是一种常见的麻醉方法,但其并不是没有风险的,术中可能出现血压波动、心率改变、神经并发症等情况,给患者带来不适。
在此背景下,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作为一种新兴的麻醉技术,逐渐引起了临床关注。
该方法利用超声引导下的精确定位,通过局部麻醉技术,实现对神经的阻滞,达到术中麻醉和术后镇痛的效果。
超声引导技术的应用使麻醉药物可以更准确地投放到神经周围,最大程度地减少了对周围组织的损害,降低了神经并发症的风险。
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腘窝坐骨神经、股神经和隐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陈汉强;孙立夫;沈娟萍【期刊名称】《中国现代医生》【年(卷),期】2016(054)012【摘要】目的分析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腘窝坐骨神经、股神经和隐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0月~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需进行膝部以下手术的患者6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阻滞腘窝坐骨神经、股神经的方式,实验组采用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腘窝坐骨神经、股神经阻滞的方式,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两组在操作时间方面,实验组手术时间稍长于对照组手术时间,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起效时间(5.64±1.76)min 明显短于对照组(13.29±2.99)min;比较两组镇痛效果满意情况,实验组满意率10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85%;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6.0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4.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腘窝坐骨神经、股神经和隐神经阻滞具有操作简单、镇痛起效快、镇痛效果好、不良反应少的优势,对提高患者镇痛满意度、促进医患关系和谐有积极意义,作为一种更好的麻醉选择方式值得临床推广.【总页数】4页(P116-119)【作者】陈汉强;孙立夫;沈娟萍【作者单位】浙江省桐乡市第二人民医院麻醉科,浙江桐乡314511;浙江省桐乡市第二人民医院麻醉科,浙江桐乡314511;浙江省桐乡市第二人民医院麻醉科,浙江桐乡3145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5.1;R614.4【相关文献】1.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隐神经、腘窝入路坐骨神经阻滞在老年踝关节手术中的效果观察 [J], 郑成辉;吴桂寿;上官明化;钟进财2.观察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窝坐骨神经、股神经及追加隐神经阻滞后在膝关节以下手术的临床效果 [J], 郭炤煊;王楠;齐玉新;郑国东;孟远光3.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股神经联合腘窝坐骨神经阻滞在髌骨手术中的应用[J], 曾敏; 李露; 柳春玲; 胡庭; 彭燕敏; 李卉; 胡兢4.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腘窝坐骨神经、股神经及隐神经阻滞的效果观察 [J], 马俊峰; 雷育华5.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腘窝坐骨神经及股神经阻滞的效果观察 [J], 曾敏; 张燕; 刘小斌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超声引导下股神经联合侧入路腘窝坐骨神经阻滞应用于 单侧膝关节镜手术的临床麻醉效果观察于佳(定西市人民医院麻醉科,甘肃 定西 743000)【摘要】目的:对行单侧膝关节镜手术治疗患者术中采用超声辅助股神经+侧入路腘窝坐骨神经阻滞联合麻醉的方案效果进行探析。
方法:行单侧膝关节镜手术治疗患者300例作为观察对象,入选时间段自2020年1月到10月,以超声入路不同划分患者组别:在超声指引下行股神经与侧入路腘窝坐骨神经阻滞联合麻醉的148例患者归入观察组;在超声指引下行腰丛与经典入路坐骨神经阻滞联合麻醉的152例患者归入对照组;对不同麻醉方案的实施效果进行比较。
结果:两组麻醉操作用时差异比较,观察组短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间与持续时间更长、完善时间更短(P<0.05);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短、完善时间短,且持续时间短(P<0.05);麻醉效果优良率方面对比,两组皆为100.00%;组间麻醉效果比较,观察组89.86% VS对照组69.08%差异显著(P<0.05);心动过缓发生率对比,观察组1.35% VS对照组1.32%,以及低血压发生率0.00% VS 0.66%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
两组单侧膝关节镜手术患者麻醉前在心率与平均动脉压上的数据差异值比较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麻醉后观察组心率及平均动脉压较对照组更稳定,且在麻醉后30 min、麻醉后60 min,心率数据较对照组差异显著,麻醉后15 min、麻醉后30 min、麻醉后60 min平均动脉压数据差异与对照组比较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基于超声辅助的股神经+侧入路腘窝坐骨神经阻滞联合麻醉方案的实施,有利于确保单侧膝关节镜手术患者的治疗效果,且该种麻醉方案可维持较短的运动神经阻滞时间,能促进患者尽快康复。
【关键词】超声;膝关节镜;入路;麻醉【中图分类号】R445.1 R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献标识码】2096-5249(2022)28-074-04在各类下肢手术当中,膝关节镜手术在临床上的应用较为普遍,是针对膝关节疾患治疗常采取的有效手段,较之于保守治疗,有着治疗效果好、恢复速度快、不易复发等特点[1]。
超声引导腘窝坐骨神经鞘膜下阻滞在足踝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刘诗稳1,周志东2(1.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麻醉科,江西九江332000;2.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麻醉科,南昌330006)摘要:目的㊀探讨足踝部手术中应用超声引导腘窝坐骨神经鞘膜下阻滞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㊀将60例择期行足踝部手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行超声引导腘窝坐骨神经鞘膜下阻滞,对照组行超声引导腘窝坐骨神经鞘膜外阻滞.比较2组操作时间㊁神经内注射发生率㊁注射成功率㊁麻醉成功率㊁足踝区域感觉与运动阻滞起效和恢复时间㊁术中添加芬太尼发生率及术后1周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㊀观察组操作时间㊁神经内注射发生率㊁胫神经与腓总神经感觉起效时间㊁术中添加芬太尼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0.05或P<0.01),注射成功率㊁麻醉成功率㊁胫神经与腓总神经感觉恢复时间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或P<0.01);2组胫神经与腓总神经运动阻滞起效㊁恢复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均无并发症发生.结论㊀超声引导腘窝坐骨神经鞘膜下阻滞相比鞘膜外阻滞,操作时间更短,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更快,能够很好地满足外踝手术所需的镇痛,且较少有术后并发症发生.关键词:超声引导;腘窝;坐骨神经鞘膜;神经阻滞;足踝手术中图分类号:R614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009G8194(2020)10-0023-04D O I:10.13764/j.c n k i.l c s y.2020.10.008A p p l i c a t i o no fU l t r a s o u n dGG u i d e dP o p l i t e a l S c i a t i cN e r v eB l o c k t h r o u g hP a r a n e u r a l S h e a t h i nF o o t a n dA n k l e S u r g e r yL I US h iGw e n1,Z H O UZ h iGd o n g2(1.D e p a r t m e n t o f A n e s t h e s i o l o g y,J i u j i a n g F i r s tP e o p l e sH o s p i t a l,J i u j i a n g332000,C h i n a;2.D e p a r t m e n t o f A n e s t h e s i o l o g y,t h eS e c o n dA f f i l i a t e d H o s p i t a l o f N a n c h a n g U n i v e r s i t y,N a n c h a n g330006,C h i n a)A B S T R A C T:O b j e c t i v e㊀T oo b s e r v e t h e c l i n i c a l e f f i c a c y a n d s a f e t y o f u l t r a s o u n dGg u i d e d p o p l i t e a l s c i a t i c n e r v eb l o c k t h r o u g h p a r a n e u r a l s h e a t h i n f o o t a n da n k l e s u r g e r y.M e t h o d s㊀S i x t yp a t i e n t s w e r e r a n d o m l y a s s i g n e d t o r e c e i v e i n j e c t i o n e i t h e r i n s i d e t h e p a r a n e u r a l s h e a t h o f s c i a t i c n e r v e(o bGs e r v a t i o n g r o u p,n=30)o r o u t s i d e t h e p a r a n e u r a l s h e a t ho f s c i a t i cn e r v e(c o n t r o l g r o u p,n=30) f o r f o o t a n d a n k l e s u r g e r y.T h e t i m eo f n e r v eb l o c ko p e r a t i o n,i n c i d e n c eo f i n t r a u t e r i n e i n j e c t i o n, s u c c e s s r a t e o f i n j e c t i o n a n d a n e s t h e s i a,t i m e o f o n s e t a n d r e c o v e r y o f s e n s o r y a n dm o t o r b l o c k,i nGc i d e n c e o f i n t r a o p e r a t i v e f e n t a n y l u s e,a n d i n c i d e n c e o f c o m p l i c a t i o n sw e r e c o m p a r e db e t w e e n t h e t w o g r o u p s.R e s u l t s㊀C o m p a r e dw i t hc o n t r o l g r o u p,t h e i n j e c t i o n i n s i d e t h e p a r a n e u r a l s h e a t ho f s c i a t i c n e r v e r e d u c e dt h e t i m eo fn e r v eb l o c ko p e r a t i o n,i n c i d e n c eo f i n t r a u t e r i n e i n j e c t i o n,o n s e t t i m e o f s e n s o r y b l o c ko f t i b i a l a n d c o mm o n p e r o n e a l n e r v e s a n d i n c i d e n c e o f i n t r a o p e r a t i v e f e n t aGn y l u s e,a n d i n c r e a s e d t h e s u c c e s s r a t e so f i n j e c t i o na n da n e s t h e s i aa n dr e c o v e r y t i m eo f s e n s o r y b l o c ko f t i b i a l a n dc o mm o n p e r o n e a ln e r v e s(P<0.05o r P<0.01).T h e r ew e r en os i g n i f i c a n t收稿日期:2020G03G13作者简介:刘诗稳(1987 ),男,本科,主治医师,主要从事临床麻醉学的研究.通信作者:周志东,主任医师,EGm a i l:18770202116@163.c o m.d i f fe r e n c e s i n t h e t i m e of o n s e t a n d r e c o v e r y o fm o t o r b l o c ko f t i b i a l a n d c o mm o n p e r o n e a l n e r v e s (P>0.05).N oc o m p l i c a t i o n so c c u r r e d i nb o t hg r o u p sw i thi n1w e e ka f t e ro p e r a t i o n.C o n c l u s i o n U l t r a s o u n dGg u i d e d p o p l i t e a l s c i a t i c n e r v e b l o c k t h r o u g h p a r a n e u r a l s h e a t h f o r f o o t a n d a n k l e s u rGg e r y c a n s h o r t e n t h e t i m e o f n e r v eb l o c ko p e r a t i o na n do n s e t o f s e n s o r y b l o c k,a c h i e v e a s a t i s f a cGt o r y a n a l g e s i c e f f e c t,a n d r e d u c e t h e p o s t o p e r a t i v e c o m p l i c a t i o n s.K E Y W O R D S:u l t r a s o u n dGg u i d e d;p o p l i t e a l s p a c e;s c i a t i c n e r v e s h e a t h;n e r v eb l o c k;f o o t a n d a n k l e s u rg e r y㊀㊀随着超声技术在麻醉领域的运用和发展,现广泛应用于神经阻滞.腘窝段坐骨神经的解剖结构较为表浅,借助超声引导容易观察到其结构,因此超声引导被广泛运用于足踝部手术.然而坐骨神经是人体最为粗大的外周神经,按照不同的腘窝神经阻滞进针方式在阻滞效果方面也会有所不同.如要达到其完善的阻滞需要大容量高浓度的局部麻醉药才能取得满意的起效时间和麻醉效果.再者腘窝内有血管结构,大容量高浓度的局部麻醉药存在中毒的风险[1].腘窝段坐骨神经及分支(胫神经和腓总神经)周围拥有完整鞘膜包裹.任彦红等[2]通过组织学研究证明了腘窝段坐骨神经鞘膜的完整性,并且在解剖学的角度进一步给出了局部麻醉药在坐骨神经鞘膜内扩散的区域范围.坐骨神经鞘膜也会起到分隔局部麻醉药与神经的作用.目前通过P E R L A S等[3]的方法可借助超声引导将局部麻醉药注入坐骨神经鞘膜下进行神经阻滞.本研究旨在观察在足踝手术中应用超声引导腘窝坐骨神经鞘膜下阻滞的效果,并通过与腘窝坐骨神经鞘膜外阻滞比较来探讨此种方法在足踝手术中的可行性.1㊀资料与方法1.1㊀一般资料选取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择期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或取内固定术的足踝部(外踝)骨折患者60例,其中男36例,女24例;年龄18~75岁,体重45~85k g,体重指数(B M I)20~32k g m-2,A S A分级Ⅰ Ⅱ级.排除标准:近2周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局部麻醉药过敏者,术前存在中枢或外周神经系统疾病,凝血功能障碍者,穿刺部位有感染者,不愿接受试验者,不能沟通配合者.将6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实施前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1.2㊀神经阻滞方法1.2.1㊀仪器与材料迈瑞M7便携超声,配备7L4S(5.0~10.0m H z)线阵探头;穿刺针:P A J U N K(22G,0.7m mˑ80m m)短斜面神经阻滞针;1%罗哌卡因(100m g:10m L,瑞典阿斯利康公司).1.2.2㊀麻醉前准备患者入室,开放静脉通路输入复方氯化钠4~5m L k g-1,进行多功能参数检测.向患者交代麻醉实施所需的注意事项,嘱咐患者取患肢朝上侧卧位,髋关节屈曲30ʎ,膝关节稍作屈曲.消毒铺巾后行外侧入路腘窝坐骨神经阻滞,所有操作由同一麻醉医师完成.1.2.3㊀神经阻滞将无菌超声探头垂直股骨放在腘窝横纹表面,稍作滑动找到腘动脉.在腘动脉的浅层找到两团高回声蜂窝状类圆形结构.使探头向下肢近端滑动,观察两团高回声结构出现由浅入深并汇聚为一团高回声结构,以此确定该处神经为胫神经和腓总神经汇合成的坐骨神经.观察组运用超声定位腘窝坐骨神经分叉处后,采用平面内法用超声引导在坐骨神经周围小剂量注入5m L的生理盐水,当超声显示坐骨神经旁呈现包裹神经分布的类圆形暗区后,说明此时穿刺针进入腘窝段坐骨神经鞘膜内,并注射总量10m L的0.5%罗哌卡因(封三图1).注射结束后超声探头扫描腘窝横纹处胫神经和腓总神经旁的横截面形态.对照组以同样的方法在坐骨神经分叉附近小剂量注入5m L的生理盐水,当超声显示坐骨神经旁出现不对称扩散时,注入总量15m L的0.5%罗哌卡因(封三图2),并在注射的同时将针头在超声图像的液性暗区内小幅调整方向使药液尽可能包裹神经干,注射结束后同样用超声观察腘横纹处的横截面形态.1.3㊀观察指标比较2组操作时间㊁神经内注射发生率㊁注射成功率㊁麻醉成功率㊁足踝区域感觉与运动阻滞起效和恢复时间㊁术中添加芬太尼发生率及术后1周并发症发生情况.1)操作时间:从超声开始扫描目标神经到完成后撤针的时间.2)注射成功标准:超声记录神经阻滞药物注射后坐骨神经横断面的形态,同时将超声探头扫描并记录腘窝横纹处胫神经和腓总神经横断面的形态.鞘膜下注射成功为超声图像在坐骨神经分叉处呈现环绕坐骨神经分布的类圆形低回声暗区,在腘窝横纹处胫神经和腓总神经旁出现 面包圈 样的低回声暗区;鞘膜外注射成功为超声显示坐骨神经旁出现不对称扩散,在腘窝横纹处胫神经和腓总神经旁未出现 面包圈 样的低回声暗区.3)神经内注射评价标准:注射局部麻醉药前后坐骨神经在超声下的横截面积扩大ȡ15%[4].以上超声对比图片由一位高年资麻醉医师(非操作者)予以评判.4)足踝区域感觉与运动阻滞起效和恢复时间:按文献[5]胫神经和腓总神经感觉㊁运动神经完全阻滞标准记录患者胫神经和腓总神经感觉㊁运动阻滞起效和恢复时间.5)麻醉成功标准:麻醉效果共分为3级,患者在整个手术当中无任何痛苦为1级,在手术当中需要添加阿片类辅助药物为2级,在术中即使添加阿片类药物也无法完成手术为3级;1级和2级认为麻醉成功,3级为麻醉失败.如出现麻醉失败改为全身麻醉进行手术.6)术后并发症:记录术后1周麻醉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区域感觉异常㊁活动受限㊁肌力减退等.1.4㊀统计学方法使用S P S S 22.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x ʃs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㊀结果2.1㊀一般资料2组患者的性别㊁年龄㊁体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表1㊀2组一般资料比较组别n性别/例男女年龄(x ʃs )/岁体重(x ʃs )/k g B M I (x ʃs )/(k g m -2)A S A 分级/例Ⅰ级Ⅱ级观察组30201037.45ʃ10.3664.52ʃ10.7225.22ʃ3.251416对照组30171340.35ʃ9.0861.45ʃ11.4523.68ʃ3.7810202.2㊀操作时间㊁神经内注射发生率㊁注射成功率及麻醉成功率观察组神经阻滞操作时间㊁神经内注射发生率分别为(4.2ʃ0.5)m i n ㊁0.0%(0/30),较对照组的(4.8ʃ0.6)m i n ㊁10.0%(3/30)显著减少(P <0.05);注射成功率㊁麻醉成功率分别为93.3%(28/30)㊁100.0%(28/28),较对照组的76.7%(23/30)㊁87.0%(20/23)显著增加(P <0.05).对照组局部麻醉失败3例患者改为全身麻醉完成手术.2.3㊀足踝区域感觉与运动阻滞起效和恢复时间观察组胫神经与腓总神经感觉起效时间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 <0.01),感觉恢复时间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 <0.01);2组胫神经与腓总神经运动阻滞起效㊁恢复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表2㊀2组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与恢复时间比较x ʃs组别n感觉阻滞起效时间/m i n 运动阻滞起效时间/m i n 感觉阻滞恢复时间/h运动阻滞恢复时间/h 胫神经腓总神经胫神经腓总神经胫神经腓总神经胫神经腓总神经观察组2811.6ʃ4.24.6ʃ2.820.3ʃ6.813.6ʃ3.719.9ʃ3.320.8ʃ2.713.2ʃ2.111.0ʃ2.8对照组2319.0ʃ4.79.4ʃ3.023.0ʃ6.214.5ʃ4.413.8ʃ2.815.3ʃ3.412.4ʃ2.09.9ʃ2.2P<0.01<0.01>0.05>0.05<0.01<0.01>0.05>0.052.4㊀术中添加芬太尼及术后并发症情况观察组术中添加芬太尼发生率为3.6%(1/28),较对照组的21.7%(5/23)显著减少(P <0.05);2组术后1周均无并发症发生.3㊀讨论㊀㊀足踝手术部位位于肢体末端,主要由足踝内测的隐神经和坐骨神经分支所支配.临床上主要通过椎管内阻滞技术来完成手术.但是椎管内麻醉也伴随着其不良反应,如影响健侧肢体㊁对循环的影响明显㊁术后发生低颅压的风险等[6].近年来随着超声技术的发展可以将局部麻醉药液准确地注射到神经周围进行目标神经阻滞.对于腘窝段坐骨神经,由于距皮肤较表浅且粗大㊁容易辨别其形态,超声阻滞操作要求较低,备受临床医生所青睐.但是在此处运用不同的进针位置而获得的神经阻滞起效和维持时间上有较大的差距.有研究[7]表明腘窝坐骨神经由内向外依次由神经内膜㊁神经束膜㊁神经外膜和神经鞘膜组成.随着对腘窝段坐骨神经局部解剖结构深入研究,逐渐发现在腘窝段坐骨神经的神经外膜外还有另一层完整的鞘膜组织.2001年V L O K A 等[8]发现在腘窝处胫神经与腓总神经两支神经共同包裹于坐骨神经鞘膜内,直至腘窝横纹上7~12c m 处,两支神经分开后再由各自的筋膜鞘所包裹.因此在坐骨神经鞘膜外注射和鞘膜内注射会出现阻滞时间上的差异.本研究结果显示胫神经和腓总神经在感觉起效㊁维持时间上鞘膜下组明显快于鞘膜外组,说明了鞘膜下注射阻滞能够带来更快的感觉阻滞效果,减少患者麻醉等待时间.C A P P E L L E R I等[9]还发现,鞘膜下注射能降低局部麻醉药剂量,小剂量的麻醉药就能达到有效的感觉运动阻滞,从而降低全身毒性的风险.本研究还显示鞘膜下组在操作时间和注射成功率方面要优于鞘膜外组,显示出鞘膜下组操作较鞘膜外组更为快速和精准.在麻醉效果成功率方面鞘膜下组也要高于鞘膜外组,说明鞘膜下组阻滞镇痛效果更能满足足踝手术的要求.据报道[10],在神经阻滞穿刺过程中,当阻滞针穿透神经外膜时,被局部麻醉药液所推开的多数是神经组织而非坚韧的神经外膜,药液会在神经外膜下造成神经内注射.本研究鞘膜下组未发生神经内注射,而鞘膜外组出现3例(10.0%)神经内注射,说明采用鞘膜下注射是相对安全的.本研究采用双人对比超声图像的方法来确定局部麻醉药是否准确地注射到鞘膜下,主要由于超声设备在分辨率上还是有所欠缺,无法完全分辨清楚坐骨神经鞘膜的形态,大多只能依赖于液体扩张后的超声图像和远端的神经出现鞘膜下液性暗区去加以辨别.因此麻醉药液也无法完全注射于鞘膜下和神经外模之间,所以研究结果在神经阻滞的时间上会存在一定的偏差.本研究显示术后1周内2组患者均未出现并发症,证实了2种神经阻滞方法在足踝手术上的应用都较为安全.综上所述,腘窝段坐骨神经鞘膜下阻滞相比鞘膜外阻滞拥有更短的操作时间,更快的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间,能够很好地满足外踝手术所需的镇痛,并且术后并发症也较少.参考文献:[1]㊀阿德米尔 哈季奇.外周神经阻滞与超声介入解剖[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6:174.[2]㊀任彦红,徐朝阳,涂丽莉,等.坐骨神经鞘膜的形态学观察[J].解剖学报,2014,45(3):369G374.[3]㊀P E R L A SA,W O N G P,A B D A L L A H F,e ta l.U l t r a s o u n dGg u i d e d p o p l i t e a l b l o c k t h r o u g h a c o m m o n p a r a n e u r a l s h e a t h v e r s u s c o n v e nGt i o n a l i n j e c t i o n:a p r o s p e c t i v e,r a n d o m i z e d,d o u b l eGb l i n ds t u d y[J].R e g A n e s t hP a i nM e d,2013,38:218G225.[4]㊀MO R A U D,L E V YF,B R I N G U I E RS,e t a l.U l t r a s o u n dGg u i d e de v a l u a t i o nof t h el o c a la n e s t h e t i cs p r e a d p a r a m e t e r sr e q u i r e df o r a r a p i d s u rg i c a l p o p l i t e a l s c i a t i c n e r v e b l o c k[J].R e g A n e s t hP a i n M e d,2010,35:559G564.[5]㊀T A B O A D A M,R O D R I G U E ZJ,V A L I N OC,e t a l.W h a t i s t h e m i n i m u me f f e c t i v e v o l u m eo f l o c a l a n e s t h e t i c r e q u i r e d f o r s c iGa t i c n e r v eb l oc k ade A p r o s p e c t i v e,r a n d o m i z e d c o m p a r i s o nb eGt w e e na p o p l i t e a l a n d a s u b g l u t e a l a p p r o a c h[J].A n e s t hA n a l g,2006,102(2):593G597.[6]㊀黄宏伟,赵民,刘伟,等.探讨超声引导下股神经与坐骨神经阻滞在下肢手术中的镇痛与阻滞作用[J].重庆医学,2017,29(1):310G311.[7]㊀B R U L L R,H A D Z I C A,R E I N A M A,e ta l.P a t h o p h y s i o l o g ya n de t i o l o g y o fn e r v e i n j u r y f o l l o w i n gp e r i p h e r a l n e r v eb l oc kGa d e[J].R e g A n e s t hP a i n M e d,2015,40(5):479G490.[8]㊀V L O K AJD,H A D Z I C A,A P R I LE,e t a l.T h ed i v i s i o no f t h e s c i a t i c n e r v e a t t h e p o p l i t e a l f o s s a:a n a t o m i c a l i m p l i c a t i o n s f o r p o p l i t e a l n e r v eb l oc k ad e[J].A ne s t hA n a l g,2001,92:215G217.[9]㊀C A P P E L L E R IG,AM B R O S O L IAL,G E MMA M,e t a l.I n t r aGn e u r a lU l t r a s o u n dGg u i d e ds c i a t i cn e r v eb l o c k m i n i m u m ef f e cGt i v e v o l u m e a n de l e c t r o p h y s i o l og i c e f f e c t s[J].A n e s th e si o l o g y,2018,129(2):241G248.[10]㊀E R I K M H,A A R O NJK,MA T T H E W R E,e ta l.R e g i o n a l n e r v eb l o c k sGb e s t p r a c t i c es t r a t e g i e s f o r r e d u c t i o n i nc o m p l iGc a t i o n s a n d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r e v i e w[J].C u r rP a i n H e ad a c h eR e p,2019,23(6):43.(责任编辑:况荣华)超声引导腘窝坐骨神经鞘膜下阻滞在足踝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正文见第23页)㊀L a t :外侧;M e d :内测;B F M :肱二头肌长头;P N S :㊀㊀㊀㊀㊀㊀㊀坐骨神经鞘;S c N :坐骨神经;S t M /S mM :半腱半膜肌.㊀㊀㊀㊀图1㊀坐骨神经鞘膜下阻滞㊀L a t :外侧;M e d :内测;B F M :肱二头肌长头;P A :腘㊀㊀㊀㊀㊀㊀㊀动脉;S c N :坐骨神经;S t M /S mM :半腱半膜肌.图2㊀坐骨神经鞘膜外阻滞㊀㊀㊀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 T 影像学表现分析(正文见第52页)㊀㊀A :双肺外周带示多发G G O (箭头所示);B :呈细网格状改变(箭头所示);C :以胸膜下区分布为主(箭头所示);D :邻近小㊁细支气管牵拉轻度扩张,典型小叶内间质增厚改变(箭头所示).图1㊀C O V I D G19胸部C T 表现(女,40岁)㊀㊀A :双肺外带示多发斑片状实性结节病灶(箭头所示);B :伴发晕征(箭头所示);C :局部胸膜增厚(箭头所示);D :部分内示支气管充气征(箭头所示).图2㊀C O V I D G19胸部C T 表现(女,65岁)㊀㊀A :邻近肺野可见短细毛刺,间质纤维性改变(箭头所示);B :其内支气管充气征(箭头所示);C :部分小叶间隔增厚,病灶未跨叶间裂(箭头所示);D :双肺外带斑片状G G O ,内见血管增粗影及支气管充气征(箭头所示).图3㊀C O V I D G19胸部C T 表现(男,68岁)㊀㊀A :双肺外带(近胸膜或叶间裂处)弥漫G G O (箭头所示);B :右侧胸腔可见少量积液(箭头所示);C ㊁D :以小叶间隔增厚及小叶内间质增生为主(可见细小网格状影)(箭头所示).图4㊀C O V I D G19胸部C T 表现(男,86岁)。
观察超声引导下隐神经、坐骨神经置管阻滞应用于踝关节骨折患者术后镇痛中的实际效果【摘要】目的:分析超声引导联合神经刺激器辅助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在老年下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8年5月收治于我院的64例老年下肢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常规盲探式腰丛-坐骨神经阻滞的对照组(n=32),以及采用超声引导联合神经刺激器辅助腰丛-坐骨神经阻滞的观察组(n=32),比较两组患者包括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持续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持续时间以及不良反应、麻醉失败率等相关情况。
结果:观察组包括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持续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持续时间以及不良反应率等相关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05。
结论:超声引导联合神经刺激器辅助腰丛坐骨神经阻滞能够在提高麻醉效果的基础上,降低不良反应率,更具安全性,更实用于老年患者,值得推广。
【关键词】超声引导;神经刺激器;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腰丛-坐骨神经阻滞是目前应用于下肢手术的常用麻醉方案,常规的腰丛坐骨神经阻滞主要凭麻醉医师的感觉及经验进行穿刺,安全风险较大[1]。
随着近年来超声引导神经阻滞辅助技术不的不断发展,目前此种辅助技术已逐渐应用到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中,有效改善了盲探操作带来的一系列问题[2]。
为进一步明确超声引导联合神经刺激器辅助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在老年危重患者下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本次研究就选取近年来收治收治于我院的64例老年下肢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开展相关临床研究,现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3月—2018年5月收治于我院的64例老年下肢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常规盲探式腰丛-坐骨神经阻滞的对照组(n=32),以及采用超声引导联合神经刺激器辅助腰丛-坐骨神经阻滞的观察组(n=32)。
其中观察组男性15例,女性16例,年龄56岁~86岁,平均(68.74±3.12)岁,对照组男性14例,女性17例,年龄57岁~86岁,平均(68.52±3.08)岁。
超声引导股神经和坐骨神经阻滞在下肢手术中的应用发表时间:2013-02-28T14:40:49.84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46期供稿作者:张颖辉伊敬东[导读] 评价超声引导股神经和坐骨神经阻滞在下肢手术的效果。
张颖辉伊敬东(河北省衡水市第五人民医院麻醉科 053000)【摘要】目的评价超声引导股神经和坐骨神经阻滞在下肢手术的效果。
方法将100例手术患者随机均分为超声引导组(U组)和腰硬联合组(A组)。
观察两组麻醉效果和麻醉后各时点血压、心率变化及并发症。
结果两组麻醉效果确切。
U组麻醉前后各时点血压和心率平稳;A组麻醉前后血压和心率波动大,两组差异显著(P <0.01 vs P <0.05)。
结论超声引导股神经和坐骨神经阻滞用于下肢手术麻醉效果确切,血流动力学平稳,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超声引导股神经坐骨神经阻滞腰硬联合超声引导股神经和坐骨神经阻滞常用于术后镇痛,用于术中麻醉尚未见报道。
本研究旨在评价超声引导股神经和坐骨神经阻滞在下肢手术的麻醉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研究已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选择拟行膝部、小腿或足部手术的患者100例,其中男65例,女35例,年龄17~85岁,ASA分级I~Ⅲ级。
无局麻药过敏史,进针部位无破损及感染病灶。
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2组﹙n=50﹚:超声引导组(U组)和腰硬联合组(A组)。
1.2麻醉方法两组患者均不用术前药,入室常规监测血压、心电图、脉搏氧饱和度及呼吸频率,并持续面罩吸氧,开放上肢静脉。
U 组股神经阻滞方法:取仰卧位,触摸并标记股动脉,采用6–13MHZ线性探头在腹股沟韧带下方扫描,横切显示股动脉短轴,超声下股动脉为有搏动的低回声圆形结构,其外侧被高回声(亮)边包绕并呈椭圆形或三角形的低回声区即股神经,穿刺针在线性探头最外侧进入,当穿刺针接近股神经干,调节穿刺针深度采用多点注射方法把0.4%罗哌卡因15ml包绕在股神经干周围[1]。
超声引导技术在小儿腘窝坐骨神经阻滞中的应用作者:李俊来源:《中外医学研究》2017年第18期【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技术在小儿腘窝坐骨神经阻滞中的应用。
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实行足部手术的患儿40例,根据患儿及其家属自愿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
对照组实行神经刺激器坐骨神经阻滞,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行超声引导的坐骨神经阻滞。
对两组穿刺的时间,局麻的起效时间,以及试穿次数等进行比较,分析两组腘窝坐骨神经阻滞的效果。
结果:试验组穿刺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关键词】超声引导;坐骨神经;神经传导阻滞doi:10.14033/ki.cfmr.2017.18.020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18-0040-02当患儿需要在足踝上实行手术时,需使用小儿腘窝坐骨神经阻滞方法实行局部麻醉,但由于小儿的身体发育不成熟,导致坐骨神经的变异较大,加大了准确定位神经的难度,减少了阻滞成功的几率[1]。
现在使用超声引导下的穿刺定位神经[2],可以增加神经定位的准确度和成功阻滞的概率。
本文选取笔者所在医院实行足部手术的患儿,根据患儿及其家属的自愿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
分别实行神经刺激器坐骨神经阻滞,以及在此基础上实行超声引导的坐骨神经阻滞,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于笔者所在医院实行足部手术的患儿40例,根据患儿及其家属的自愿原则,分为实行神经刺激器坐骨神经阻滞的对照组,以及在此基础上实行超声引导坐骨神经阻滞的试验组,每组20例。
其中,女21例,男19例,年龄2~10岁,平均(5.3±0.7)岁。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排除标准:(1)患儿有先天性的重大疾病,如先天性的心脏病等。
(2)患儿患有严重的肿瘤。
1.2 方法患儿入手术室后,均实行基本的麻醉操作,静脉滴注氯胺酮(3 mg/kg)。
超声引导下股神经阻滞联合全麻在下肢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摘要:目的:为了深入研究对下肢手术患者实施声超引导下股神经阻滞联合全麻干预后,患者镇痛效果及免疫功能。
方法:选取我院2021-08-2023-08收治的下肢手术患者共40例,研究组给予B超引导下股神经阻滞联合全麻干预,给予全麻干预措施组为参照组,研究组和参照组各20例患者。
对比临床效果。
结果:干预后,研究组镇痛效果及免疫功能显著较优(P<0.05)。
结论:超声引导下坐骨神经阻滞联合股神经阻滞应用于疑难及危重症患者行下肢手术过程中,给危重疑难患者带来了福音,真正做到了术中安全有效、术后快速康复。
临床对下肢手术患者实施超声引导下股神经阻滞联合全麻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镇痛效果及免疫功能,故方案值得推广。
关键词:超声引导;股神经阻滞联合全麻;下肢手术;临床应用老年下肢骨折患者属于骨科常见的患者类型,老年群体体内钙元素短缺,容易发生骨折这类不良事件,下肢骨折后患者需要尽快接受手术治疗,这就涉及到手术麻醉,神经阻滞麻醉与传统椎管内麻醉的区别在于,神经阻滞麻醉可以准确地将麻醉剂注射到患者需要麻醉干预的神经,通过麻醉患者特定的神经,达到降低患者神经质传递速度的效果,神经阻滞麻醉不仅可以减少患者手术过程中的疼痛感,还可以减少麻醉药剂的使用,稳定术中血流动力学波动,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应激和炎症反应,有利于患者的术后康复。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21-08-2023-08收治的下肢手术患者共40例,研究组给予超声引导下股神经阻滞联合全麻干预,研究组平均(59.63±1.25)岁;参照组给予全麻干预,参照组平均(59.84±1.36)岁;对比两组镇痛效果及免疫功能。
所有患者的基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
1.2麻醉方法所有患者均在术前进行全身检查,常规禁食8h、禁饮4h。
入室后开放外周静脉通路,连续监测ECG、SPO2、血压及BIS。
超声引导腘窝入路坐骨神经、隐神经阻滞在高龄糖尿病足手术中的临床应用徐祝红;王良萍【期刊名称】《糖尿病新世界》【年(卷),期】2017(020)021【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超声引导下腘窝入路坐骨神经联合隐神经阻滞醉在高龄糖尿病足手术中的安全、有效及可行性.方法选择2015年6月—2016年12月该院高龄糖尿病足行择期手术患者80例进行对比分析,把所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其中对照组(E组)采用常规硬膜外阻滞麻醉,实验组(N组)采用超声引导腘窝入路坐骨神经联合隐神经阻滞麻醉,观察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麻醉起效及维持时间、血流动力学变化、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两组均取得良好的麻醉效果,N组麻醉药物起效及持续时间、麻醉后15 min及30 min循环波动、不良反应发生率N 组优于E组(P<0.05),因N组无须留置尿管,清醒即可进食和E组比较具有显著优势.结论对于高龄糖尿病足手术患者,采用超声引导腘窝入路坐骨神经联合隐神经阻滞麻醉,安全有效,操作简便、起效迅速,镇痛持续时间较长,不良反应较少,是一种可行的麻醉方法.【总页数】3页(P161-163)【作者】徐祝红;王良萍【作者单位】东莞仁康医院麻醉科,广东东莞 523952;东莞仁康医院麻醉科,广东东莞 52395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14【相关文献】1.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隐神经、腘窝入路坐骨神经阻滞在老年踝关节手术中的效果观察 [J], 郑成辉;吴桂寿;上官明化;钟进财2.超声引导腘窝处坐骨神经联合隐神经阻滞用于糖尿病足手术麻醉的效果 [J], 周日永;徐旭仲3.超声引导股神经加腘窝入路坐骨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在胫骨骨折内固定手术中的应用效果 [J], 祁彦伟; 施昊华4.超声引导下股神经联合侧入路腘窝坐骨神经阻滞用于膝关节镜手术麻醉效果分析[J], 邹涛辉;柴淑杰5.超声引导下腘窝坐骨神经联合隐神经阻滞在拇外翻日间手术中的应用 [J], 刘鸽;金茹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超声引导下肢神经阻滞在踝部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肢神经阻滞在踝部手术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择2018年1月—6月于我院进行踝部手术的病人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30)和对照组(n=30),对应应用超声引导下下肢神经阻滞和腰硬联合阻滞麻醉,观察两组患者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镇痛持续时间,运动阻滞持续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等相关指标,比较两者差异,评估麻醉效果。
结果: 观察组患者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感觉阻滞持续时间,运动阻滞持续时间均长于对照组(P< 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要高于观察组,差异显著(P<0.05)。
结论:超声引导下肢神经阻滞应用于踝部手术中的效果明显优于腰硬联合阻滞麻醉,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关键词:超声引导;下肢神经阻滞;踝部手术;腰硬联合阻滞麻醉临床中针对踝部手术患者多行腰硬联合阻滞麻醉,将局麻药注入椎管内的不同腔隙,确保脊神经涉及到的区域受药物影响产生麻醉效果,临床应用频率较高、范围较广,但此方式对高龄及有严重心肺功能不全的患者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大,具有一定风险性。
随着医学的逐步发展,将影像学与麻醉学相结合,利用超声引导下肢神经阻滞麻醉的做法越来越成熟与普遍【1】。
本研究通过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镇痛持续时间,运动阻滞持续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等相关指标的差异,旨在探寻更安全的麻醉方法,为临床麻醉用药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1月—6月在我院进行踝部手术的病人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美国麻醉医师协会评级为I~II 级,排除椎管内麻醉及神经阻滞麻醉禁忌、意识障碍、麻醉过敏及神经系统疾病患者【2】。
经医院伦理委员会研究同意,并与患者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共纳入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30)和对照组(n=30)。
其中,观察组男17人,女13人,年龄范围31~68岁,平均为(47.23±3.61)岁,BMI为23.3~32.8kg/m2,平均为(26.78±1.64)kg/m2。
全麻手术患者术后苏醒时间及炎症因子的影响[J].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20,46(4):10-13.[19]石川,董补怀,吴绪才,等.右美托咪定和亚麻醉剂量氯胺酮对老年骨科手术患者术后认知功能和苏醒质量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20,24(13):87-90,95.[20]贺钊,李帛谦,沈海琳,等.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麻醉对急诊股骨骨折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及应激反应的影响[J].海军医学杂志,2021,42(2):205-208.[21]韦宁华,王波.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对老年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镇痛效果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20,23(6):663-666.(收稿日期:2022-04-24)(本文编辑:马娇)①厦门市第五医院 福建 厦门 361101通信作者:王凯超声引导下腘窝入路坐骨神经联合隐神经阻滞麻醉在糖尿病足软组织切开清创引流中的应用冯冲冲① 苑继侠① 饶荣① 王凯①【摘要】 目的:分析超声引导下腘窝入路坐骨神经联合隐神经阻滞麻醉在糖尿病足软组织切开清创引流中的应用。
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20年9月厦门市第五医院收治的86例糖尿病足患者。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
对照组给予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观察组给予超声引导下腘窝入路坐骨神经联合隐神经阻滞麻醉。
观察两组术前,术后12、24 h 疼痛情况及麻醉效果。
观察两组麻醉前及麻醉后5、10、15、30 min 收缩压、舒张压、心率。
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及麻醉不良反应。
结果:术后12、24 h,观察组疼痛数字评分法(NR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
观察组运动及感觉神经起效时间均早于对照组(P <0.05),持续时间长于对照组(P <0.05)。
对照组麻醉后5、10、15、30 min 收缩压、舒张压均较麻醉前下降(P <0.05),观察组麻醉后5、10、15、30 min 收缩压、舒张压均高于观察组(P <0.05)。
足踝手术中超声引导腘窝坐骨神经阻滞最佳给药部位的临床研究张娜;蔡光玉;罗俊杰;凌丹丹;陈小瑞;余斌【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腘窝坐骨神经鞘膜下和鞘膜外阻滞在足踝手术中的最佳给药部位.方法选择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2016年5月-2017年4月择期行单侧足踝手术患者40例,通过简单随机化分成两组:神经鞘膜下注药组(X组,n=20)和神经鞘膜外注药组(W组,n=20).在超声引导下,使用新型连续外周神经阻滞针对两组患者分别实施腘窝坐骨神经鞘膜下和鞘膜外阻滞并留置导管,局部麻醉药物持续滴定的同时采用神经传导监测技术观察远端腓肠肌的复合性肌肉动作电位(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s,CMAP)波幅变化,记录两组患者波幅下降为0~0.5 mV时的时间、局部麻醉药用量,手术结束后观察两组患者连续神经阻滞的镇痛效果、患者满意度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果 X组与W组比较,完全阻滞所需局部麻醉药量[(10.9±1.7) mL vs(16.1±1.2)mL]和完全阻滞耗时[(19.9±3.5)min vs(30.3±2.5)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X组术后6、24、48h镇痛局部麻醉药用量较少(P<0.05);而W组术后6、24、48 h自控镇痛次数明显增加(P<0.05);术后6h,W组静止疼痛评分高于X组(P<0.05),术后24、48 h静止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术后6、24、48 h,两组间活动疼痛评分相比较,W组均高于X 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X组患者满意度评分较高(P<0.05);两组均无神经损伤临床表现.结论足踝手术应用连续腘窝坐骨神经阻滞麻醉,神经鞘膜下注药麻醉起效更快,用药量更少,术后镇痛效果更好,满意度更高,患者无神经损伤等临床症状.【期刊名称】《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年(卷),期】2018(039)004【总页数】6页(P72-77)【关键词】腘窝坐骨神经阻滞;神经鞘膜;神经传导检查;局部麻醉药;超声引导【作者】张娜;蔡光玉;罗俊杰;凌丹丹;陈小瑞;余斌【作者单位】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麻醉科,上海200065;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麻醉科,上海200065;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麻醉科,上海200065;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麻醉科,上海200065;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麻醉科,上海200065;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麻醉科,上海20006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14超声引导腘窝坐骨神经阻滞技术在足踝手术中现已广泛应用[1-2],有研究[3]表明,神经鞘膜下比神经旁鞘外注射局部麻醉药获得阻滞起效时间更短,阻滞成功率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