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超声引导神经阻滞
- 格式:pptx
- 大小:6.86 MB
- 文档页数:25
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麻醉 ,你知道吗 ?我们会经常被问到:“医生,我明天手术全麻还是半麻?”其实,除了众人口中的全麻、“半麻”之外,还有一种特殊的麻醉方式那就是神经阻滞麻醉。
随着医疗技术进步麻醉药物不断更新,新型的麻醉方式层出不穷,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麻醉就是其中一种。
什么是神经阻滞麻醉?有哪些技术优势和缺点,下面进行介绍。
1.什么是神经阻滞麻醉?神经阻滞麻醉,是向神经干、丛、节的周围注射局麻药,阻滞冲动传导,促使支配区域产生麻醉作用。
就目前而言,神经阻滞主要有神经干阻滞、颈丛神经阻滞、臂丛神经阻滞、星状神经节阻滞、腰交感神经节阻滞等。
作为一种新型的麻醉方式,如果麻醉师的操作正确、用药适量,是不会带来副作用的,可以保证患者的手术安全性。
和全麻相比,神经阻滞麻醉的优点是:①麻药用量少;②麻醉范围广;③作用时间长。
2.神经阻滞麻醉的适应症和禁忌症(1)适应症。
①创伤、手术后急性疼痛。
②神经病理性疼痛,例如三叉神经痛、舌咽神经痛、疱疹后神经痛等。
③慢性退行性病变,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骨关节病、骨性关节炎等。
④各种头痛,例如偏头痛、颈源性头痛、枕神经痛等。
⑤血管疾病,例如心绞痛、闭塞性脉管炎、雷诺氏症、脑血管痉挛等。
⑥癌性疼痛。
⑦非疼痛性疾病,例如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突发性耳聋、视神经炎、过敏性鼻炎、自主神经紊乱症等。
(2)禁忌症。
①不合作患者;②局部感染或全身感染患者;③有出血倾向患者;④严重心肺功能不全患者;⑤局麻药物过敏患者;⑥未明确诊断的患者。
3.传统神经阻滞麻醉的缺点(1)存在的问题。
理论上,所有的周围神经都能阻滞麻醉,但最常用的是颈丛神经阻滞和臂丛神经阻滞。
传统神经阻滞需要盲探操作,存在的问题有:①盲探操作时,需要患者清醒并配合,说明穿刺针触及神经干的异感,患者会产生不适。
②神经阻滞的成功,关键是准确定位周围神经,这对麻醉师的技术要求高,且受到患者个体解剖差异的影响。
③神经干周围有脏器、大量血管,误伤后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或后遗症。
超声引导下的神经阻滞治疗你了解吗超声技术具有强大功能,在医疗领域具有较高应用价值,最常见的是临床超声检查,对疾病进行诊断。
超声引导下的神经阻滞治疗明显优势,是一项新的技术,有效利用超声技术,保证治疗过程顺利进行。
那么什么是超声引导下的神经阻滞治疗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下。
以往受到技术条件限制,在开展神经阻滞时,要利用体表标志才能找到神经。
超声技术的应用改善了这种情况,改变了神经阻滞方式,医生利用超声成像技术直接观察神经及周围结构,在超声引导下直接穿刺到目标神经周围,保证神经阻滞的准确性。
目前超声引导下的神经阻滞术已经被广泛运用。
超声超声是一种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具有方向性好、反射能力强等优点,可以获得比较集中的声能,相比较于空气中传播,水中传播距离要更远,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主要包括工业、医学等,实际效果显著。
之所以被称为超声波,是因为人类听不到,已经超过了人的听觉上限。
超声技术在医学方面有着较高应用价值,超声诊断学在上世纪初开始运用,随着技术的成熟,已经成为了现代医学诊断主要手段。
在进行超声检查时,医生会采用专业技术设备,将探头放在患者身上进行移动扫查,超声检查被用于多个科室,例如心脏科、消化科等。
借助于超声检查,可以生成图像,通过分析来进行诊断。
目前使用的设备操作起来非常方便,具有很高的灵活性,例如便携式扫描仪。
相比较于其他检查方式,超声检查的价格更低,大多数患者都可以接受,因此应用范围很广。
关于超声检查是否对人体会产生损伤,这是人们一直探讨的一个问题,但实践证明并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是比较安全的,因此不必过于担心。
超声引导下的神经阻滞超声引导下的神经阻滞核心技术是超声,可以起到引导作用,清楚了解神经走向,保证神经阻滞针穿刺到准确位置上,对患者实施麻醉,阻滞冲动传导,保证局部区域处于麻醉状态。
神经阻滞只需要注射一处,就可以起到良好阵痛效果。
超声引导下的神经阻滞优势分析一是可以实现精准定位。
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分析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是一种常用的局部麻醉技术,用于手术前和术后的镇痛管理。
这种技术利用超声引导下的准确定位和精准注射,可以实现对肩部、上臂和前臂的神经阻滞,提供有效的麻醉效果。
本文将对这种麻醉技术的效果进行分析,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
一、背景介绍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技术是一种常见的局部麻醉技术,广泛应用于肩部、上臂和前臂手术的麻醉管理中。
传统的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技术是依靠解剖标志和局部麻醉技术进行注射,存在定位不准确和注射不精准的缺点。
而超声引导下的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技术,可以通过实时监测神经结构的位置和周围组织的情况,提高了注射的准确性和精确度,从而提高了麻醉效果和减少了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二、麻醉效果分析1. 麻醉成功率高2. 镇痛效果显著3. 术后恢复快超声引导下的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技术可以减少全身麻醉的使用,减轻了手术患者的术后恢复负担。
由于局部麻醉效果良好,手术后的患者可以更快地恢复活动能力,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研究表明,采用超声引导下的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技术的手术患者术后疼痛程度明显减轻,恢复时间明显缩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
4. 减少了麻醉并发症的发生三、总结超声引导下的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技术是一种有效的局部麻醉技术,具有麻醉成功率高、镇痛效果显著、术后恢复快和减少了麻醉并发症发生的特点。
临床医生可以根据手术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手术部位,选择合适的麻醉技术,提供更安全、更有效的麻醉管理服务。
希望本文对临床医生在选择和应用超声引导下的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技术时有所帮助,也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研究和临床实践,为这种麻醉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
超声引导下的神经阻滞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麻醉科325027 徐旭仲李挺传统上神经阻滞需要借助于局部解剖的体表标志、动脉搏动、针刺感觉异常及神经刺激器探查定位技术寻找神经。
但是,超声技术正使神经阻滞的方式发生根本性变革,麻醉医师已经能够通过超声成像技术直接观察神经及周围的结构,在实时的超声引导下直接穿刺到目标神经周围,实施精确地神经阻滞。
还可通过超声观察局麻药的注射过程,从而保证局麻药均匀的扩散到神经周围。
一、超声技术的基础知识在进行超声引导神经阻滞前,我们需要了解超声的基础物理知识。
从临床观点考虑,其中有两个重要的概念,即穿透性与分辨率。
任何形式的波,包括声波及超声波,都有特定的波长与频率。
频率与分辨率相关,波长与穿透性相关。
临床应用的超声频率在2.5-20MHz之间,高频率超声(>10MHz)可较好的显示神经结构,但只有当神经结构位于表浅的位置(如斜角肌间隙的臂丛神经)才能通过高频超声看到神经。
另外,当频率提高时,波长便降低,因此分辨率(频率)提高时,穿透性(波长)便降低,这时高频超声不能显像深部的神经。
在临床上为了能够清楚的观察斜角肌间隙、锁骨上区域及腋窝的臂丛神经,我们一般选择探头频率在8MHz以上,最好在12-14MHz。
而对于锁骨下、喙突区神经,其频率在6~10MHz之间较为适合。
这种低频可获得更好的穿透性,并能更精确的进行神经定位。
深部神经的超声引导应与神经区域的局部解剖学相结合。
超声的多普勒技术可以清楚地区分血管及血管中的血流速度,从而提高对于局部解剖的观察。
二、神经及周围结构的超声回声表现在行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时,我们需了解神经及周围各组织结构的超声表现(见表1)。
表1:神经及周围结构的回声表现组织超声成像静脉无回声(黑色),可压缩性改变动脉无回声(黑色),呈搏动性改变脂肪低回声(黑色)筋膜高回声(白色)肌肉低回声及高回声条带(黑色及白色)肌腱高回声(白色)神经低回声(黑色)神经内、外膜高回声(白色)局麻药无回声(黑色)。
超声引导下颈神经阻滞(以C6为例)
1.患者体位及超声探头放置
患者取侧卧位,患侧向上,探头与颈椎垂直放置。
2.节段判定
C7横突的前结节发育不全,故只有一个突起的后结节,而C6、C5的横突都是前后两个结节,超声下可形成“双峰驼”。
超声下先确定C7横突,然后探头向头侧移动,C6横突进入视野。
注意C6的前结节明显比后结节突起,这是判断C6横突的重要指标。
at:前结节;pt:后结节;N:神经根;VA:椎动脉
3.穿刺
采用“平面内”技术。
穿刺针沿后向前方向,紧贴探头侧面进入,在超声引导下向“驼峰”中间的神经根(呈黑圆形)进针,到达后患者可出现异感。
4.注药或射频
如果注射药物,超声下可见药物扩散。
LA:局部麻醉药
由于骨质阻挡,超声无法看到药物向颈椎硬膜外扩散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