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癌术前新辅助治疗
- 格式:ppt
- 大小:4.08 MB
- 文档页数:60
食管癌新辅助治疗的选择及其效果评价食管癌是严重危及人类健康的一种癌症类型,早期治疗可以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和预后,而晚期治疗难度较大,因此针对食管癌新辅助治疗的选择和效果评价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辅助治疗在治疗食管癌方面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成为临床应用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食管癌新辅助治疗的临床意义食管癌的治疗主要包括手术治疗、放化疗和新辅助治疗。
新辅助治疗是放化疗和手术治疗之间的桥梁,通过在手术前应用放化疗,能够减小肿瘤体积,控制远处转移,提高手术成功率和减少手术后复发率,从而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二、食管癌新辅助治疗的方法1. 化疗化疗主要是通过化学药物来杀死癌细胞。
化疗可以单用,也可以跟放疗、手术同步或者交替使用。
在新辅助治疗中,化疗方案的制定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年龄、身体状况和病情程度等。
目前常用的化疗药物有顺铂、氟尿嘧啶、紫杉醇、多西他赛等,这些药物都有较好的疗效,但也会带来一定的毒副作用,例如肝肾功能损害、恶心、呕吐等。
2. 放疗放疗是利用高能量射线来杀死癌细胞,主要通过时空分离和适量分割达到杀灭肿瘤细胞、保护正常组织和延长患者的生存期的目的。
在新辅助治疗中,放疗主要应用于患者肿瘤体积较大、已经发生局部淋巴结转移或者未能手术切除的患者。
放疗的副作用较小,而且又能够有效地控制肿瘤体积,最大程度地保护患者的身体健康。
3. 靶向治疗靶向治疗是以肿瘤分化特异抗原或功能分子为作用目标的新型治疗方式。
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靶向治疗药物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例如厄洛替尼、贝伐单抗、帕博利珠单抗等。
靶向治疗仍处于临床研究阶段,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有待进一步验证。
三、食管癌新辅助治疗的效果评价新辅助治疗的效果评价对于指导下一步治疗决策和判断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
评价指标主要包括病理学完全缓解、病理学部分缓解、下桥梁复发、局部复发等多个方面。
其中,病理学完全缓解是指在手术前完成放化疗后,术后病灶消失、侵袭性成分完全消除的状态。
食管癌质量控制指标(2023年版)指标一、食管癌患者首次治疗前临床TNM 分期诊断率(CA-EC-01)定义:首次治疗前完成临床TNM 分期诊断的食管癌患者数占接受首次治疗的食管癌患者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食管癌患者首次治疗前临床TNM分期诊断率首次治疗前完成临床TNM分期诊断的食管癌患者数=×100%同期接受首次治疗的食管癌患者总数意义:治疗前全面评价病情是肿瘤规范化治疗的基础。
说明:1.首次治疗指针对肿瘤开展的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治疗,不包括为明确诊断或病情而采取的穿刺、活检、检查等诊疗措施。
下同。
2.分期方法参见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食管癌诊疗指南(2022年版)》。
下同。
指标二、食管癌患者首次治疗前临床TNM 分期检查评估策略符合率(CA-EC-02)定义:首次治疗前临床T NM 分期检查评估符合策略的食管癌患者数占接受首次治疗的食管癌患者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食管癌患者首次治疗前临床TNM分期检查评估策略符合率首次治疗前临床TNM分期检查评估符合策略的食管癌患者数=×100%同期接受首次治疗的食管癌患者总数意义:反映病情评估的规范性。
说明:临床T NM 分期检查评估符合策略是指符合基 策略1 或基 策略2。
基 策略1:(胸部+上腹部)CT+颈部彩超/颈部CT+胃镜;基 策略 2:PET-CT+胃镜。
指标三、食管癌患者首次抗肿瘤治疗前病理学诊断率(CA-EC-03)定义:首次抗肿瘤治疗前完成病理学诊断的食管癌患者数占接受首次抗肿瘤治疗的食管癌患者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食管癌患者首次抗肿瘤治疗前病理学诊断率首次抗肿瘤治疗前完成病理学诊断的食管癌患者数=×100%同期接受首次抗肿瘤治疗的食管癌患者总数意义:反映食管癌诊治规范性。
指标四、食管胃交界部癌Siewert分型率(CA-EC-04)定义:进行Siewert分型的食管胃交界部癌患者数占食管胃交界部癌患者总数的比例。
食管癌治疗前分期方法的应用现状食管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位于全球肿瘤发病的第8位,肿瘤死亡的第4位。
我国系食管癌高发地区,每年新发病例占全世界总发病例数的50%左右。
早期诊断与治疗对提高患者生存率至关重要,其治疗以手术为主,术前临床分期是选择最佳治疗方案的前提。
食管癌患者的预后主要因素在于癌肿对食管壁的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的范围。
早期食管癌单纯手术治疗5年生存率高,可达90%,而局部晚期食管癌手术治疗预后欠佳,可见正确的术前分期,对估计病情、判断预后、选择治疗方案及手术方式有着重要临床意义。
传统的上消化道钡餐造影和X线检查在估计肿瘤长度、了解病变部位等方面具有一定作用,但是对于食管癌的治疗前分期无明显作用。
如今临床医师可以选择多种检查手段对食管癌患者进行精确的治疗前分期。
食管癌治疗前分期最常用的检查方法包括CT检查、超声内镜检查(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以及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检查(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等。
CT能够发现局部肿瘤浸润深度并且同时提供远处转移信息。
EUS能够很好地区分早期食管癌和中晚期食管癌,与细针穿刺活检术结合使用时,EUS是评估局部淋巴结转移的重要检查方法。
PET能提供功能性信息,是一种有效的食管癌诊断方式,并且可以用于评价食管癌患者对新辅助治疗后的反应。
食管癌治疗前分期的各种检查方法各有优缺点,要想获得准确的术前分期结果,需综合实际检查方法进行判断。
1 CT检查在CT影像学检查图像上,正常食管扩张时食管壁厚约3mm。
食管壁厚度在任何情况下>5mm均可认为异常表现。
食管癌主要的CT影像学表现为食管壁非对称性增厚,但此种表现不是食管癌特异的。
对于判断肿瘤浸润食管壁的准确深度方面,CT检查作用相当有限。
国外Wakelin[1]等通过对比CT检查和EUS在食管癌术前T分期的作用发现,在T分期的准确度判断方面CT较EUS差。
食管癌患者对辅助化疗、新辅助化疗敏感性和耐药基因位点的背景资料食管癌是常见的消化道肿瘤,食管癌是世界第八大常见癌症,也是世界癌症死亡率的第六大原因1。
全世界每年约有48万人发生食管癌,占总癌新发生病例的4.6%;死亡45.6%,占总癌死亡病例的6.4%2。
根据2009年至2011年这三年的癌症发病趋势,预估2015年我国食管癌新发病例达47.4万例,食管癌死亡人数达37.5万例3。
食管癌是一种侵袭性很强的肿瘤,预后较差,大多数病人在确诊后一年内死亡,5年存活率仅为10%。
手术切除是传统的治疗方法。
近年来,多种新的治疗模式引入临床。
通过术前放疗、术前放化疗及术前放化疗联合分子靶向药物治疗为部分中晚期患者创造了手术的机会,这无疑会提高食管癌患者的局部控制率和长期生存率,但新辅助化疗尤其是放化疗在食管癌治疗中的应用仍存在争议,预测单个EC患者治疗反应的能力将大大有助于治疗计划1。
寻找可靠的化疗敏感性预测指标、早期筛选出对化疗应答不敏感的患者、减少不必要的术前化疗,是重要临床课题之一。
食管癌的发生发展是一个涉及多因素、多阶段、多基因变异积累及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涉及诸多肿瘤基因、肿瘤抑制基因以及信号传导通路的异常。
随着食管癌发生、发展过程中分子生物学机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与食管癌化疗敏感性及预后相关的分子靶点正在逐步为临床的诊疗提供参考依据。
以下是食管癌多种化疗方式疗效与基因位点相关性的研究:基因与新辅助化疗Kim 等4研究了152 例食管癌患者,发现内镜活检ERCC1 阴性的患者接受术前新辅助放化疗后的总生存期长于仅接受手术的患者,而在ERCC1 阳性组中无差别。
Ge 等5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在44 例接受新辅助放化疗的局部进展期食管癌患者中,ERCC1 表达阴性的患者较阳性患者获得更高的病理缓解率( 68. 8% vs.53. 6%,P = 0. 361) ; 而获得病理缓解者的术后3 年生存率达96. 2%,远高于未能获得病理缓解者的41. 5% ( P<0. 05) 。
术前新辅助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食管癌的临床效果观察徐瑞春【摘要】目的探讨术前新辅助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食管癌的临床效果,为局部晚期食管癌的患者的治疗进行理论指导和提供科学支持.方法选择我院在2014年10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60例局部晚期食管癌患者作为本研究的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手术治疗,对实验组患者进行术前新辅助化疗,2周后再进行手术,对两组患者进行比较,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疗效.结果据分析结果可知,实验组的切除率明显要高于对照组患者的切除率,两组比较,P<0.05,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围术期的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别,两组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1年后对患者进行回访,实验组患者的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比较,P<0.05,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临床上,对于治疗局部晚期食管癌的患者,进行术前新辅助化疗,2周后再进行手术,能有效的提高治疗疗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值得在临床推广.【期刊名称】《中国医药指南》【年(卷),期】2018(016)001【总页数】2页(P81-82)【关键词】术前新辅助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食管癌;临床研究【作者】徐瑞春【作者单位】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医院胸外科,辽宁朝阳1224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5.1在临床上,食管癌是威胁人体生命健康的严重的恶性肿瘤之一,对于人体的伤害是非常严重的[1]。
食管癌在早期症状是不明显的,所以不易被患者发觉,以致延误了治疗时机。
食管癌是常见的消化道肿瘤,全世界每年约有30万人死于食管癌。
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各国差异很大[2]。
我国是世界上食管癌高发地区之一,每年平均病死约15万人。
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食管癌的发生原因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工作环境、生存环境及遗传因素有关的,据调查显示其病因有化学病因、生物学病因、缺乏某些微量元素、缺乏维生素、长期饮烈性酒、嗜好吸烟,食物过硬、过热、进食过快以及食管癌遗传易感因素等[3]。
食管癌诊疗规范(完整版)一、概述我国食管癌发病虽有明显的地区差异,但食管癌的病死率均较高。
据报道,预计2012年全世界食管癌新发患者数455 800例,死亡人数达400 200例。
在中国,近年来食管癌的发病率有所下降,但死亡率一直位居第四位。
2017年陈万青等报道,2013年我国食管癌新发病例27.7万,死亡人数为20.6万,我国食管癌粗发病率为20.35/10万,城市粗发病率为15.03/10万,农村为30.73/10万;我国食管癌粗死亡率为15.17/10万,城市粗发病率为14.41/10万,农村为21.05/10万;发病率及死亡率分别列全部恶性肿瘤的第六和第四位。
因此,食管癌一直是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主要恶性肿瘤。
我国食管癌高发地区山西阳城县、江苏扬中县和山西磁县的食管癌粗发病率高达109.5/10万、109.3/10万和103.5/10万(2003年),我国食管癌流行的特点是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农村高于城市,高发区主要集中在太行山脉附近区域(河南、河北、山西、山东泰安、山东济宁、山东菏泽、安徽、江苏苏北区域)。
其他高发区域与中原移民有关,包括四川南充、四川盐亭、广东汕头、福建福州等地区。
因此,对高危人群和高发地区人群的筛查,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阻断早期食管癌发展成为中晚期食管癌是提高食管癌生存效果和保证患者生活质量的根本出路。
也是减轻我国政府和民众医疗负担的长期有效措施。
另外,对于中晚期食管癌的规范诊断和治疗也是改善中晚期食管癌效果的有效措施,可使众多的食管癌患者受益,因此,食管癌筛查、早诊早治和规范化诊治是全国各级各类具备基本资质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重要任务。
组织学类型上,我国食管癌以鳞状细胞癌为主,占90%以上,而美国和欧洲以腺癌为主,占70%左右。
吸烟和重度饮酒是引起食管鳞癌的重要因素。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吸烟和重度饮酒是引起食管癌的重要因素。
国外研究显示:对于食管鳞癌,吸烟者的发生率增加3~8倍,而饮酒者增加7~50倍。
摘要癌症作为一种严重的疾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命。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新辅助治疗作为一种癌症术前治疗策略,已经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旨在探讨癌症术前新辅助治疗方案,包括其定义、适应症、治疗原则、常用方法以及注意事项等,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
一、定义新辅助治疗是指在手术切除肿瘤之前,针对肿瘤及其周围组织进行的治疗,以缩小肿瘤体积、减少肿瘤负荷、提高手术切除率、改善患者预后为目的。
新辅助治疗主要包括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
二、适应症1. 局限于原发部位的肿瘤,如乳腺癌、肺癌、胃癌、食管癌、鼻咽癌等。
2. 肿瘤体积较大,可能影响手术切除的肿瘤。
3. 肿瘤与周围组织或器官粘连紧密,难以完整切除的肿瘤。
4. 肿瘤侵犯邻近重要器官,手术切除风险较高的肿瘤。
5. 预计手术切除后复发风险较高的肿瘤。
三、治疗原则1. 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年龄、性别、体质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2. 综合治疗:结合多种治疗方法,如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提高治疗效果。
3. 早期治疗:尽早开始新辅助治疗,以提高手术切除率和改善患者预后。
4. 适度治疗:避免过度治疗,以减少毒副作用。
四、常用方法1. 化疗:化疗是癌症术前新辅助治疗中最常用的方法,主要通过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达到缩小肿瘤体积、减少肿瘤负荷的目的。
化疗药物种类繁多,常用的有紫杉类、蒽环类、烷化剂等。
2. 放疗:放疗是利用高能量射线照射肿瘤组织,破坏肿瘤细胞DNA,达到杀灭肿瘤细胞的目的。
放疗分为外照射和内照射两种方式,适用于多种癌症。
3. 靶向治疗:靶向治疗是针对肿瘤细胞特异性分子靶点进行治疗的策略。
通过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侵袭和转移,达到治疗目的。
常用的靶向药物有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抑制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抑制剂等。
4. 免疫治疗:免疫治疗是通过激活和增强机体免疫系统,提高机体对肿瘤的免疫反应,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辅助化疗在晚期食管癌术前的临床观察【中图分类号】r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0-0418-02外科切除对ⅰ期、ⅱa期食管癌被认为是其治疗的标准方式已达共识。
然而接受外科治疗的患者中近80%的为ⅱb期、ⅲ期患者,其5年生存率仅20%[1]。
如何对晚期食管癌患者进行合理治疗,是改善食管癌外科治疗预后的关键。
笔者通过对比分析证实新辅助化疗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我院自2005年3月~2012年4月收治食管癌患者264例,均为t2b、t3、t4期患者,男189例,女75例;年龄51~79岁;病程15天~4个月;术前均行食管钡餐检查及胃镜检查。
其中鳞癌256例,腺癌6例,鳞腺癌2例。
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134例,采用术前化疗+手术治疗;对照组130例,采用单纯手术治疗。
患者术后治疗相同。
1.2 术前化疗方案观察组化疗采用df方案:顺铂40mg/m2+氟尿嘧啶500mg/m2,静滴5天;3周后行第2个周期化疗,共2个周期,化疗结束2周后手术。
1.3 统计学处理数据均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2.1 辅助化疗对手术效果的比较观察组:化疗后食管肿瘤明显缩小118例,无明显变化16例。
根治性切除112例,姑息性切除11例,剖胸探查术11例,所占比例分别为83.6%,8.2%,8.2%。
对照组:根治性切除89例,姑息性切除18例,剖胸探查术23例,所占比例分别为68.5%,13.8%,17.7%。
从两组切除率比较,观察组手术切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
2.2 辅助化疗对手术后患者生存率的比较观察组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62.7%、41.1%;对照组为36.2%、21.5%。
两组对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
3 讨论传统观点认为,手术治疗是食管癌的标准治疗手段。
但即使是早期病变,其术后复发率仍然较高,多数临床随机研究证实食管癌术后5年总生存率不超过20%,因此食管癌的综合治疗已引起临床重视,其中新辅助化疗(术前化疗)系临床研究的一大热点。
新辅助放化疗在预防食管癌微转移中的作用
新辅助放化疗是指在手术前进行的一种综合治疗方式,主要是通过药物和辐射等手段,将早期的微转移控制住,减轻肿瘤对患者身体的伤害。
在预防食管癌微转移方面,新辅助放化疗的作用非常重要。
首先,新辅助化疗可以缩小肿瘤的体积,达到缩小微转移的目的。
癌细胞在早期就可以通过血液或淋巴管传播到身体的其他部位,形成微转移。
这些微转移往往难以被早期发现,并且容易复发。
而新辅助化疗可以抑制食管癌细胞的生长,缩小肿瘤体积,从而减少微转移的概率,提高手术的治疗效果。
其次,新辅助放化疗可增强患者的免疫力。
化疗药物和辐射对肿瘤细胞具有杀伤作用,同时也会对免疫系统和造血系统产生影响。
新辅助化疗通过药物的选择和剂量的控制,不仅可以杀死肿瘤细胞,同时也可以增强患者的免疫力,促进机体产生免疫反应,从而达到预防微转移的目的。
最后,新辅助放化疗可以消除手术困难因素。
食管癌手术难度大,术后出血、肺部感染、吞咽功能障碍等并发症较多,影响患者的手术恢复和生活质量。
而新辅助化疗可以通过缩小肿瘤体积和减少微转移的概率,降低手术难度和风险,从而提高手术安全性,减少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总之,新辅助放化疗在预防食管癌微转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通过缩小肿瘤体积、增强患者的免疫力和消除手术困难因素,可以提高手术治疗效果、降低手术风险、减少并发症的
发生。
因此,对于食管癌患者来说,选择新辅助放化疗是一个非常好的治疗选择。
免疫联合治疗在食管癌新辅助治疗中的应用,逆境中前行!免疫食管癌癌症肿瘤食管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根据2018年中国癌症报告,食管癌已经成为我国男性第5大高发肿瘤和第4大致死肿瘤。
由于早期症状不明显,整体预后不理想。
近年来,免疫治疗是包括食管癌在内的实体瘤治疗的研究热点。
今年ESMO会议期间,张国庆教授团队牵头开展的特瑞普利单抗联合白蛋白紫杉醇和替吉奥(S-1)作为食管鳞癌新辅助治疗的研究入选ESMO壁报,引起业内广泛关注。
此次,我们有幸邀请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张国庆教授,为我们讲述研究背后的故事。
打开腾讯新闻,查看更多图片 >张国庆教授解放军总医院肿瘤内一科副主任医师博士CSCO黑色素瘤青年委员会常务委员CSCO黑色素瘤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乳腺病防治学会肿瘤免疫治疗专委会委员北京市乳腺病防治学会青年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肺癌医学青年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乳腺病防治学会姑息与康复委员会委员张国庆教授采访视频食管癌的整体预后尚不理想与欧美国家相比,食管癌在我国较为常见,是我国男性第5大高发肿瘤。
并且,欧美国家主要以胃食管结合部腺癌为主,而我国以食管鳞癌为主,占到90%以上,河南、内蒙、东北是高发地区。
吸烟、饮酒、饮食习惯(烧烤、热食、亚硝酸盐超标等)等都是食管癌的高危因素。
与肺癌、乳腺癌等实体瘤不同,目前为止尚未发现明确的食管癌驱动基因。
食管癌的高发年龄在50~60岁,常见的临床表现是进食梗阻,呈进行性加重。
在症状早期,部分患者并不重视,等症状加重再去就诊时,多在局部晚期或晚期,有淋巴结转移或肝转移。
针对相对早期的食管癌,以根治性手术切除为主,5年生存率在40%左右;如果有区域淋巴结转移的患者,5年生存率约为25%;如果是晚期患者,5年生存率低于5%。
因此,从整体来看,食管癌的预后并不理想。
在2019年以前,针对晚期不可手术的食管癌,以化疗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