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路径与特征

  • 格式:pdf
  • 大小:97.80 KB
  • 文档页数: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发展研究2010.9

视点

美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主要路径

20世纪80年代经济竞争力的下降促使美国开始关注本国教育的现状。在此背景下,政府颁布了《国家处于危机中》的报告。该报告拉开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教育改革的序幕。综观美国30年来的基础教育改革,笔者认为主要采取了以下改革路径:

1.由联邦政府推动的以标准为导向的教育改革根据美国宪法及其修正案的相关规定,管理公共教育的权力应由各州行使。联邦政府只有为教育课税、在教育财政拨款范围内立法的权力。然而,20世纪80年代以后,联邦政府的教育职能有了微妙的变化。《国家处于危机中》报告明确指出,联邦政府应该更多地加入和参与全国教育事务。2003年5月公布的《全国科学和工程劳动力大军的政策》报告更是呼吁美国联邦政府应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承担起培养高质量本国人才的责任。[1]

近年来,推动以标准为导向的改革是美国联邦政府强化其作用的主要表现。所谓以标准为导向的教育改革即联邦政府提供资源协助各州为所有学童拟订并实施挑战性的标准,同时利用这些标准及连贯一致的课程与评价去改善学生的学习。这一做

法从美国教育法案的规定可见一斑。从

《美国2000:教育战略》、《目标2000:教育美国法案》到《2001年初等与中等教育法修正案》,这些法案为学生的学业标准奠定了基础。主要包括以下措施:

(1)制订严格的课程标准。制订全国性的课程标准是改革的起点。1989年的美国全国督学协会会议之后,各个州或几个州的联盟、联邦政府、专业协会、非营利组织、学区甚至一些单个的学校忙于制订标准。但是,随着改革的推进,全国性的专业协会逐渐承担了建立教育标准的任务。例如,美国全国数学教师协会(NCFM )在1989年编写了第一套美国版的国家数学教育标准。

(2)运用统一的评估体系。传统上,由于美国的教育是地方控制的,各州甚至各个学区之间的差别都比较大,缺乏统一的标准。而基于统一的教育标准之上的评价应该是一致、清晰、确定的。为此,客观上要求各种计划要一致,联邦、州和地方的各级管理要一致,政策的组成部分(课程、评估、专业发展和绩效责任)要一致,所有学生可获得的教育计划要一致。而所有这些一致性目标所遵循的原则是必须保证所有的学生都有机会接受学校教育项目,进入一定规模的班级学习;保证授课的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而且在他们的工作领域内能获得合理的培训。

美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路径与特征

笮段素菊

段素菊/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

副研究员(北京100011)

摘要:本文总结了30年来美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主要路径,包括:由政府推动的以标准为导向的教育改革、依市场逻辑进行的教育改革、由公民社会为主体的教育活动,并在此基础上,归纳了美国基础教育中混合教育权力模式、混合教育制度安排、法律至上原则等特征。

关键词:美国;基础教育;教育改革

(3)实施绩效责任制。自1999年以来,美国试图通过一套绩效责任措施要求学校、学区、教师及学生坚持高的学业标准及确保州及学区提供学生高质量的教育,这些绩效责任措施将适用于享有中小学教育补助款的所有州与学区。如2009年奥巴马政府出台了43.5亿美元的“力争上游基金”计划。主要包括4方面内容:采用国际学业评价标准、招募和维持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建立跟踪学生学业情况的数据库系统、改造表现不佳的学校。各州需要围绕4个方面内容制订改革计划,然后向联邦政府提交申请,通过评选的方式来竞争这笔基金。各州如要增加获得拨款的机会,必须符合上述一系列筛选标准,赢得积分点。为了完成这样的计划,联邦政府还倡导各州对教师实行绩效工资,即以绩效为依据评判教师和校长的工作成效,采用多种评分标准,依照严格、透明而公平的程序衡量教师与校长的工作成效,公布教师与校长的参评结果,并依据这些评比结果,做出奖励或惩罚的决定。为确保优质教师和校长的均衡分配,各州需确定切实可行的年度目标,以提高薄弱学校优秀教师与校长的数量和比例,提高优秀教师教授数学、科学、特殊教育、英语等学科的数量与比例。各州需制订计划,将学生的学业成绩与教师、校长的评估挂钩,及时公布评估结果。

(4)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提高学校能力建设。以标准为导向的教育改革者认为应把联邦和州教育预算的主要部分用于教师的新酬及教师教育上。他们认识到教师质量的提高往往受到财政预算危机的影响,于是尽量去分化州的预算,以此确保在质量提高方面有一个稳定的投资比例。比如,他们提倡在教师之间建立非正式的网络合作,打破传统的学校组织方式,使这些专业教师能及时交流新课程实施的经验。他们还建议各地区的专家对学校进行定期检查,为学校提供技术方面的援助。此外,一些倡导者们还提出建立地方培训和技术辅助中心,由特殊的政府基金来支持中心的正常运行,中心可以为学校制订员工培训计划、提供技术上的帮助,学校也可以向中心求助。

(5)采取适当的补救措施。为确保改革的成功,改革者还推出了若干补救措施。例如,他们希望通过严格的课程标准和测试体系让地方教育当局清楚地了解每个学校的优势和不足。一旦哪个学校的学生在考试中失败,学校将接受调查。州政府要确定学校是否达到了服务标准,如果尚未达到规定的标准,州政府将为学校提供所需的基金、人员培训等促进学校的发展。而对那些未达到服务标准的学校,州政府将采取必要的措施对学校进行改组:撤换包括校长在内的教育人员,让新的实体负责提高学校的质量;或者让学生利用地区的公立基金去别的地方上学,以保证学生的学业不受影响。

为了保障改革的成功,联邦政府还制订了系列行动计划。如:形成协调全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领导机构。老布什总统于1989年协调召开了美国历史上首次由美国总统和各州长共商教育方针大计的“全国教育高峰会议”。自此,这种不定期召开的全国教育高峰会议形成一种机制。[2]同时,还增大联邦教育经费额度。如:根据奥巴马的计划,美国政府在2010年将用于教育的预算增加近两倍,其中教育部预算为1278亿美元,而在2009年仅为462亿美元。[3]

2.依市场逻辑进行的教育改革

依市场逻辑进行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假设是:凡是能促进企业活力的竞争原理,在教育领域同样适用。这一假设推动了美国系列教育政策与法案的产生,对其近20余年来的公共教育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其主要措施包括:

(1)通过实施公共政策,形成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之间的“博弈”现象。

市场化教育改革者认为必须实施有效的公共政策,形成一种健康的竞争机制,促使公立学校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育投入的产出效益。其中包括:(1)实施开放入学政策,打破公立学校的学区界限。实施开放入学政策,即允许家长们把他们的孩子送往任何一所学校,不管这些学校是否隶属于家庭所在的学区。在资金上也有了新规定,如果家庭居住地与选择的学校不属于同一学区,居住地学区应当向学校所在学区转移一定的资金,包括州政府给居住地学区的资助。(2)赋予私立学校与公立学校平等的法律地位,在教育供给上形成开放性市场。“择校补助金计划”就是明显的一例。1990年,一部分住在威斯康辛州内的家长向政府要求择校补助金以摆脱失败的公立学校。在当地州长、社团、个人的声援下,政府同意设立一个试点计划:向1000多名处于不良境况的学生发放学费补助金,由家长自主为孩子选择私立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