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案例分析

  • 格式:docx
  • 大小:21.45 KB
  • 文档页数:6

下载文档原格式

  / 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5.1 装配线上的生活

为使学生从人文和社会的角度,理解美国由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这一变化所产生的影

响,课上教师通过对20世纪初期装配线上工人工作情景的模拟,让学生设想如果自己身为那时的工人会做出什么反应。

具体做法是先让每一位学生画一个完整的人体像,选出最好的一幅进行复制,全班分为

两个对等的工作组,看哪一组速度快。教师以“工头”的身份敦促大家集中精力,加快速度,同时还调暗灯光、提高室内温度、员工密度让大家体会工厂的恶劣条件,活动后教师让学生

在笔记本上画一个“装配线两分表”,在表的一端列出积极作用,如标准化、高速度、高效率等。表的令一端列出消极作用,如单调、缺少个性、工人异化等。

通过这样“再现历史”的教学过程,不仅让学生体会了社会化大工业生产中工人的工作情景,而且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很容易理解本课程瑶掌握的知识要点。

以上是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为指导的一个教学案例,请分析它的成功之处和特点,并结合教学实践谈谈你的思考。

评分的基本要求:

1. 根据所给的案例材料,运用本课程所学理论进行分析论证。

2. 要说明自己的观点和认识,理论运用要恰当,逻辑阐述要清楚、观点陈述要明确。

3. 字数要符合答题要求,一般不少于300字。

本题答案要点:

1. 简要说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基本主张。其要点是:学习是一个积极的建构过程,而不是

被动地接受知识和信息,学生只有将需要学习的知识与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并与

他人切磋,不断加以调整和修正,才能理解和建构新的知识。

2. 本案例通过“再现历史”,让学生身临其境、参与其中,有了直接的体验和感受。

3. 本案例中的教师调动了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使教学活动由被动的接受知识变为主动的参与

和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的个人经验和学习风格得到尊重,自我发现的精神得到鼓励。

4. 本案例注意挖掘了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一教学资源。

5. 再实践中如何借鉴,要有自己的思考。

057 学生自主制定的课题研究学习方案

一、课题名称:关于食物垃

二、为完成科研采取怎样的形式为好(调差、咨询、实验等活动)

1、我们获取食物的途径。(1)从环境的角度;调查研究生产环境、农业、水产业、养殖业

等。(2)从垃圾问题出发,调查流通领域;商品的规格化和垃圾;超级市场、24小时店中

的垃圾。

2、关于家庭中的食物垃圾(一自己家为对象)。(1)通过实际操作、观察食物材料变成垃圾

的比例。(2)分析购买的食物材料和它的可利用比例。(3)分析剩饭的量及比例

3、调查饮食店和大饭店倒出的剩饭数量不断增加的原因。

4、思考食物垃圾的利用办法

三、保证课题研究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资料、时间、经费、人力、社会团体、实验范围)

1. 资料:佐野县《日本的来讲》,竹真文库1997年。

2. 调查取材地:农家、养殖者、销售市场(包括饭店)。

3. 通过文献明确访谈项目。

4. 统计资料、问卷、录音设备、照相机、地图等。

四、活动计划

1.5月通过调查研究,确定学习内容和方法。

2.6月通过文献等调查,确定课题前期的预备性知识;思考访谈调查的内容;用电话联系调查地点。

3.7 —8月进行调查,观察实际现场的状况,归纳总结感受;钻研使用食物垃圾积肥的策略。

4. 完成课题研究报告。

以上是一位日本中学生设立课题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案例,请依据相关理论分析这份方案

的特点,并进行简单的评述;同时提出教师指导建议。

评分的基本要求:

据所给的案例材料,运用本课程所学理论进行分析论证。

2•要说明自己的观点和认识,理论运用要恰当,逻辑阐述要清楚、观点陈述要明确。

3 •字数要符合答题要求,一般不少于300子。

本题答案要点:

1. 简要说明探究性学习的含义和特点。

2. 依据探究性学习的基本要求和特点,分析、说明本案例的突出特点。(如课题的选择、课

题的设计、将所学知识应用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等)

3. 在实践中如何借鉴,要有自己的思考。

061

马芯兰老师对小学数学材料分两步进行改革,第一步是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儿童智

力发展的规律,突出教材中那些字基本的概念、法则和原理,并以此中心,从纵横两个方面

进行重新调整和组积。纵的方面就是按照知识的纵向联系,归结为计算和应用题两条线,并

使两条线的知识紧密联系、相互渗透。从横的方面来看,就是把教材中有横向联系或互逆关系的知识,编排在一起,形成大大小小的块,这样通过知识的相互渗透和交错,有效地调整和组合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思维扩散能力。

魏书生在进行中学语文教学时,把语文学科各项知识点的学习任务根据学生的具体情

况分别承包给每个学生,如文字、词汇、文学常识、语法、修辞等等都落实在每个学生的身上,由某一项的承包者为全班学生解答其承包项目中的知识内容,这样全班同学都有自己的

长项,都有给他人当老师的机会,这样大伙儿学习兴趣极浓、学习情绪日益高涨。

1. 布鲁纳是结构主义教学理论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等教学原则。他认为这些原则对学生最有效地获得知识和技能是举足轻重的。

2. 马芯兰和魏书生老师的教学改革充分体现、遵循了布鲁纳的“动机原则、结构原则。”动机原则,强调学生的动机是决定教学活动成败的重要因素。动机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内在动机比外在的奖励更重要。“好奇心、胜任力、互惠性”可促使学生学习效果更好。教

师在教学中应该激发、维持学生学习探索的热情。

3. 魏书生老师通过将教学内容承包给每一个学生,充分调动了大家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胜

任感”等内在动机,维持了大家的学习热情。这正是动机原则的活生生的例子。

4. 结构原则,任何学科都具有结构,结构反映了事物间的联系和规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

该注意使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的结构。

5. 马芯兰老师在自己充分理解、把握小学数学的学科结构之后,帮助学生整理出两条线索,是学生在联系和对比中掌握知识,这就是结构原则在教学中的充分体现。

07.7

中国历史教师关于中日战争有这样一道题目:甲午战争是哪一年爆发的?签订了什么条

约?割让了多少土地?赔偿多少银两?

日本历史教师关于中日战争也有这样一道题:日本跟中国100年打一次仗。19世纪

打了日清战争(我们称甲午战争),20世纪打了日中战争(我称抗日战争),21世纪如果日本跟中国开火,你认为大概在什么时候?可能的远因和近因在哪里?如果日本赢了,赢在什

么地方?输了输在什么条件上?试分析之。

比较以上两个不同的考试题目,说明我们目前在考试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和你的思考。

基本要求:

1. 根据所给的案例材料,运用本课程所学理论进行分析论证。

2. 要说明自己的观点和认识,理论运用要恰当,逻辑阐述要清楚、观点陈述要明确。

本题答题要点:

1. 说明两个不同考试题目的差别。说明我们在考试评价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女口:过多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