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三课要点
- 格式:docx
- 大小:14.35 KB
- 文档页数:2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古诗三首》第三课时备课时间2020.09.25教材分析《己亥杂诗》是清代诗人龚自珍在己亥年(1839)年写的一组诗,共三百一十五首,教材选的是其中一首。
诗的大意是:中国朝气蓬勃的局面依靠的是风雷激荡的改革,万马齐喑的沉闷局面实在让人心痛。
我劝天公重新振作精神,不拘一格,让更多的人降临世间。
全诗用“九州““风雷”“万马“”天公“等恢弘奇特的想象,表达了诗人期待着杰出人物的涌现,期待着改革大潮、涤荡旧势力的决心和抱负,抒发了作者强烈的爱国热情。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能够借助词典理解词语的意义,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目标1.会认“喑、擞”等5个生字,会写“祭、乃”等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三首诗,理解这三首诗的意思。
3.体会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爱国意识。
教学重点1.会认“喑、擞”等6个生字,会写“祭、乃”等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三首诗,理解这三首诗的意思.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爱国意识。
教学准备课件前置性作业内容了解龚自珍所生活的时代背景。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谈话揭题,激发兴趣)1.言为心声。
今天,我们就看看清代的龚自珍是怎样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心声的。
2.题解:“己亥”本诗所指的“己亥年”是1839年。
这一年,正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盛的大清帝国行将没落。
腐朽的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官吏贪污腐败,百姓民不聊生。
这时候,龚自珍写下了我们要学的这首诗。
这是第220首。
3.作者简介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⒈自由读诗:①读准字音,停顿正确地读顺诗句。
②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试理解诗句的意思。
(出示课件21)2.看看通过自学,能读懂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做上记号,提出来后,大家共同研究。
3.指名读,齐读,练读。
【精选】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第3课《桂花鱼》基础知识+课文讲解一、生字组词懂dǒng(懂行、懂得、似懂非懂)兰lán(玉兰、兰花、义结金兰)箩luó(箩筐、稻箩、兜箩)婆pó(外婆、公婆、老太婆)糕gāo(蛋糕、糕点、年糕)饼bǐng(糕饼、大饼、画饼充饥)浸jìn(沉浸、浸泡、浸透)缠chán(缠绵、缠身、胡搅蛮缠)茶chá(茶叶、茶水、茶余饭后)捡jiǎn(捡柴、捡起、捡破烂)二、多音字盛chéng (盛饭)shèng (盛开)担dān(担心)dàn(重担)挑tiāo(挑选)tiǎo(挑战)三、近义词故乡——家乡盛开——开放欣赏——观赏姿态——姿势担心——担忧四、反义词盛开——凋谢仔细——马虎担心——放心完整——残缺新鲜——陈旧五、理解词语指指点点:指出来使人知道;点明。
姿态:姿势;样儿。
缠着:缠绕、纠缠。
迷人:使人陶醉;使人迷恋。
台风:发生在太平洋西部海洋和南海海上的热带气旋,是一种极强烈的风暴。
纷纷:(许多人或事物)接二连三地。
文中指桂花往下落的样子。
香飘十里:形容香气浓郁,传得很远,很香。
六、词语搭配桂花(盛开)(指指点点)地告诉(布满)阴云(使劲)地摇(纷纷)落下来七、词语扩展AABB式词语:指指点点支支吾吾唠唠叨叨沸沸扬扬躲躲闪闪絮絮叨叨推推搡搡忙忙碌碌星星点点明明白白断断续续端端正正八、句子解析1.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
不开花时,只见到满树的叶子;开花时,仔细地在树丛里寻找,才能看到那些小花。
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作者将桂花树的样子与梅树进行对比,突出桂花树没有梅树姿态优雅,再从“不开花”“开花”两个方面来说明桂花的平淡无奇,然后笔锋一转,点出“我”喜爱桂花的原因———香气迷人。
2.“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一个“浸”字写出了桂花的香气不是一缕,而是弥漫在空气中,人们好像就浸泡在桂花的香气里。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桂花雨》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篇一】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桂花雨》课文原文中秋节前后,正是故乡桂花盛开的季节。
小时候,我无论对什么花,都不懂得欣赏。
父亲总是指指点点地告诉我,这是梅花,那是木兰……。
但我除了记些名字外,并不喜欢。
我喜欢的是桂花。
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
不开花时,只见到满树的叶子;开花时,仔细地在树丛里寻找,才能看到那些小花。
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故乡靠海,八月是台风季节。
桂花开,母亲就开始担心了:“可别来台风啊!”母亲每天都要在前后院子走一回,嘴里念着:“只要不来台风,我就可以收几大箩。
送一箩给胡家老爷爷,送一箩给毛家老婆婆,他们两家糕饼做得多。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桂花成熟时,就应当“摇”。
摇下来的桂花,朵朵完整、新鲜。
如果让它开过了,落在泥土里,尤其是被风雨吹。
落,比摇下来的香味就差多了。
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
所以,我总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母亲说:“还早呢,花开的时间太短,摇不下来的。
”可是母亲一看天上布满阴云,就知道要来台风了,赶紧叫大家提前摇桂花。
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摇哇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
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桂花摇落以后,挑去小枝小叶,晒上几天太阳,收在铁盒子里,可以加在茶叶里泡茶,过年时还可以做糕饼。
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我念中学的时候,全家到了杭州。
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
秋天,我常到那儿去赏桂花。
回家时,总要捡一大袋桂花给母亲。
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_____________本文作者琦君,选作课文时有改动。
【篇二】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桂花雨》知识点一、生字组词懂dǒng(懂行、懂得、似懂非懂)兰lán(玉兰、兰花、义结金兰)箩luó(箩筐、稻箩、兜箩)婆pó(外婆、公婆、老太婆)糕gāo(蛋糕、糕点、年糕)饼bǐng(糕饼、大饼、画饼充饥)浸jìn(沉浸、浸泡、浸透)缠chán(缠绵、缠身、胡搅蛮缠)茶chá(茶叶、茶水、茶余饭后)捡jiǎn(捡柴、捡起、捡破烂)二、多音字盛chéng(盛饭) shèng(盛开)担dān(担心)dàn(重担)挑tiāo(挑选)tiǎo(挑战)三、近义词故乡一家乡盛开一开放欣赏一观赏姿态一姿势担心一担忧四、反义词盛开一凋谢仔细一马虎担心一放心完整一残缺新鲜一陈旧五、理解词语指指点点:指出来使人知道;点明。
第3课《古诗词三首》课文知识点+复习重点目录知识点 (1)一、作者简介 (1)二、生字组词 (2)三、多音字 (2)四、译文 (2)五、问题归纳 (3)六、课文主题 (4)1. 《宿建德江》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孟浩然,他的诗多写田园山水,世称孟襄阳,和王维并称为“王孟”。
“宿”的意思是住宿,“宿建德江”写出了写作的地点和事由,描写了诗人旅途中夜泊江上所见的江边夜景,前两句触景生情,后两句借景抒情,抒发了诗人孤寂、忧愁的心情。
2.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移舟:划动小船。
烟渚:烟雾中水中的陆地。
诗意:把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黄昏时分新愁又涌上我的心头。
3.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野:原野。
旷:空旷。
诗意:旷野无边无际,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沉。
江水清清,倒映在水中的月亮好像来与人亲近。
知识点一、作者简介孟浩然,唐代诗人。
汉族,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
字浩然,存诗260多首,多为五言律诗。
风格以清旷冲淡为主,但冲淡中亦有壮逸之气。
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辛弃疾: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人。
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
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二、生字组词德dé(美德、德行、品德)鹊què(喜鹊、鹊桥、声名鹊起)蝉chán(蝉联、金蝉、蝉蜕)三、多音字宿sù(宿舍)xiǔ(一宿)xiù(星宿)四、译文1.《宿建德江》:把小船停靠在雾气弥漫小洲边,夕阳西下漂泊的旅客更添惆怅。
五年级上册语文书第三课的课堂笔记《五年级上册语文书第三课的课堂笔记(一)》同学们,咱们今天来聊聊五年级上册语文书的第三课。
这一课啊,可有意思啦!老师在课堂上讲了好多重点呢。
比如说,课文里的那些优美词句,像“”,读起来朗朗上口,让人感觉仿佛置身于一个美丽的场景之中。
还有哦,这篇课文的主人公特别勇敢,面对困难一点都不退缩。
就像上次咱们班的小明,参加跑步比赛摔倒了,但还是坚持跑完,这不就是和课文里的主人公一样勇敢嘛!这课的生字也很重要,大家可别忘了多写几遍,“”这个字特别容易写错,要注意它的笔画顺序。
怎么样,同学们,这课的内容是不是很精彩?咱们可得好好记住,争取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五年级上册语文书第三课的课堂笔记(二)》亲爱的小伙伴们,咱们一起来看看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三课的课堂笔记哈。
这课一开始,老师就给我们讲了一个特别有趣的故事,一下就把大家的注意力吸引住啦。
故事里的情节和咱们这课的内容还有关系呢。
课文中有好多描写景色的句子,比如说“”,读着就好像眼前出现了一幅美丽的画。
老师还让我们分小组讨论了课文中的一个问题,大家都积极发言,可热闹啦。
就像小红说的,她觉得主人公这样做是因为。
对啦,这课的课后作业也别马虎,认真完成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哟!《五年级上册语文书第三课的课堂笔记(三)》小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讲讲五年级上册语文书的第三课。
老师在课堂上带着我们大声朗读课文,那种感觉可棒啦!我们一边读,一边感受着课文里的喜怒哀乐。
这课里有个词语“”,老师给我们举了个例子,说我们在公园里玩耍的时候,看到的那些五颜六色的花,就可以用这个词语来形容。
还有啊,课文的结尾特别感人,让人心里暖暖的。
就好像有一次,我不小心摔倒了,同学们都来扶我,那种感觉就和课文结尾给人的感觉差不多。
大家一定要把这课的重点都记住哦,这样才能越来越厉害!《五年级上册语文书第三课的课堂笔记(四)》同学们呀,咱们五年级上册语文书的第三课可太精彩啦!老师讲的时候,那声音可好听啦,就像在唱歌一样。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桂花雨》教案《桂花雨》是一篇优美的记事抒情散文。
课文记叙了“摇桂花”等童年趣事,抒发了作者对快乐的童年和家乡的深切怀念。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桂花雨》教案,欢迎大家参考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桂花雨》教案(篇1)【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词、朗读、想像等方法体会其文中“浸”“全年”等用词的精妙,解读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通过自读自悟和与同学交流,透过语言文字体会作者表达的浓浓思乡之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教学过程】一、激发认知冲突,营造阅读期待,初解课题1、激发认知冲突,营造阅读期待,一解课题《桂花雨》: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女作家琦君的一篇文章,一起读课题──《桂花雨》。
题目把桂花和雨这两个看似毫不相干的事物放在一起,你想到了什么?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自由读课文,读完课文想一想在你的脑海里留下了什么?(动笔划一划,写一写。
)读完交流(预设:花香、摇花乐或者一份情。
)二、分享“摇花乐”和“花雨美”,再解课题1、点题,定格摇花乐,指读语段(第五段):指名读,读正确,读流利2、谈感受,定位句子:哪些句子给你带来了这样的感觉,指名尝试情感朗读。
3、教师创设情境,学生想像:(出示图片,配乐)同学们,让我们置身在桂花树下,满树的桂花竞相开放,看着树上星星点点的桂花。
让我们一起来摇桂花,我们使劲地摇着桂花树,尽情地摇着桂花树。
摇啊摇啊,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对学生引导:桂花像什么一样落下来?落在哪里?对“满头满身”“这下”等词作一个回文。
)4、指导练习情感朗读:来,就带着这样的一份感觉,再有滋有味地再读读这几句话。
(自由读。
)引:用你的朗读与大家一同分享摇花的快乐,分享这场桂花雨的美丽。
(指名学生读。
)与学生的的交流与点拨中,体验这份乐,朗读这份乐,渲泄这份乐。
完成板书:枝摇花落乐心头5、扣题,再解课题:同学们,让我们再读课题──《桂花雨》,你想那是一场怎样的雨啊?(迷人的雨快乐的雨香气四溢的雨……)6、配乐齐摇花乐。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桂花雨》第1课时
教案(集体备课)
一、教学目标
1.掌握课文中的生词词语。
2.理解课文中的内容,感受课文的意境。
3.能朗读课文,表达感情。
4.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课文中难点词语的理解和记忆。
2.能够理解课文中的情感表达。
3.让学生理解桂花雨对人们的意义。
三、教学准备
1.课本、黑板、粉笔。
2.ppt课件或图片。
3.雨滴贴纸或其它教具。
4.录音机或音响设备。
四、教学过程
1. 开场(5分钟)
•老师引入主题,简单介绍课文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学习新词(10分钟)
•老师给学生介绍生词并呈现词义,让学生正确读音并理解意义。
3. 课文朗读(15分钟)
•学生分组朗读课文,鼓励学生展示情感。
4. 课文学习(20分钟)
•深入讨论课文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用意,讨论桂花雨对人们的启示。
5. 情感表达(10分钟)
•老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表达他们对桂花雨的感受。
五、课堂总结(5分钟)
•老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做一个简单总结,帮助学生梳理课堂重点。
六、课后作业
•要求学生复习课文,背诵生词,写一篇感受《桂花雨》的短文。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案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感受《桂花雨》这篇美丽的诗文。
5年级上册语文书第三课生字五年级上册语文书第三课是《桂花雨》,其生字如下:会写生字1.懂(dǒng):左右结构,部首是“忄”。
组词有懂行、懂得、似懂非懂等。
●懂行:指对某一种业务熟悉,了解情况。
●懂得:知道(意义、做法等)。
●似懂非懂:好像懂,又好像不懂。
2.兰(lán):上下结构,部首是“丷”。
常见组词有玉兰、兰花、义结金兰等。
●玉兰:木兰科落叶乔木,花白色到淡紫红色,大型、芳香,花冠杯状。
●兰花: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花形美丽,有香气,可供观赏。
●义结金兰:结交很投合的朋友。
3.箩(luó):上下结构,部首是“竹字头”。
可组词箩筐、稻箩、兜箩等。
●箩筐:用竹子或柳条等编成的器具,或圆或方,或方底圆口,用来盛粮食、蔬菜等。
●稻箩:装稻谷的箩筐。
●兜箩:一种只有坐位而没有轿厢的便轿。
4.婆(pó):上下结构,部首是“女”。
如外婆、公婆、老太婆等是其常见组词。
●外婆:母亲的母亲。
●公婆:指夫妻二人的父亲和母亲,也可指妻子对丈夫母亲的称呼。
●老太婆:老年的妇女,常含有亲昵或轻蔑的意思。
5.糕(gāo):左右结构,部首是“米”。
有蛋糕、糕点、年糕等组词。
●蛋糕:鸡蛋和面粉加糖和油制成的松软的糕。
●糕点:糕饼和点心的总称。
●年糕:用黏性大的米或米粉蒸成的糕,是农历年的应时食品。
6.饼(bǐng):左右结构,部首是“饣”。
可以组成糕饼、大饼、画饼充饥等词语。
●糕饼:糕点、饼类食品的总称。
●大饼:用面粉烙制的大张的饼。
●画饼充饥:画个饼来解除饥饿,比喻用空想来安慰自己。
7.浸(jìn):左右结构,部首是“氵”。
沉浸、浸泡、浸透是其常见组词。
●沉浸:泡在水中,多比喻进入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
●浸泡:将物体浸入液体中。
●浸透:泡在液体里以致湿透;液体渗透;比喻饱含(某种思想感情等)。
8.缠(chán):左右结构,部首是“纟”。
组词有缠绵、缠身、胡搅蛮缠等。
●缠绵:纠缠不已,不能解脱(多指病或感情);婉转动人。
五年级语文上册全部课程目录1.课程概述2.第一课:诗的魅力3.第二课:古文阅读4.第三课:现代文阅读5.第四课:写作技巧6.第五课:说课7.第六课:文学欣赏8.第七课:初识古诗9.第八课:写人写景10.第九课:寓言故事课程概述《五年级语文上册》是一本全面涵盖了五年级语文课程内容的教材,旨在通过各种文学形式和阅读文本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本学期的课程安排包括诗的魅力、古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写作技巧、说课、文学欣赏、初识古诗、写人写景和寓言故事等内容。
以下是《五年级语文上册》的全部课程内容:第一课:诗的魅力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欣赏诗歌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通过学习一些经典的古代诗歌,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感受和理解诗歌作品。
•课程要点:–诗的定义和特点–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的韵律和押韵规律–通过诗歌表达情感第二课:古文阅读本课程旨在引导学生阅读古代文学作品,并培养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通过学习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和主题,让学生体验古代文学的魅力,同时培养学生的阅读和思考能力。
•课程要点:–古文的特点和修辞手法–阅读古文的基本方法和技巧–通过古文理解古代社会和文化第三课:现代文阅读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现代文学作品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通过学习现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和主题,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课程要点:–现代文学的特点和风格–现代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解读–通过现代文学作品理解当代社会和文化第四课:写作技巧本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学习写作技巧和写作方法,培养学生的写作思维和表达能力。
通过分析和仿写不同类型的文章,让学生掌握写作的基本技巧。
•课程要点:–写作的基本原则和注意事项–描述、叙事和议论文的写作技巧–通过写作实践提升写作能力第五课:说课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通过学习说课技巧和方法,让学生能够清晰、准确地表达课文的内容和教学要点。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走遍天下书为侣》课文原文及知识点课文原文如果你独自驾舟绕世界旅行,如果你只能带一件东西供自己娱乐,你选择哪一样?一块大蛋糕,一幅美丽的图画,一本书,一盒扑克牌,一只画箱,织毛衣的扦子和毛线,一个八音盒或一只口琴……很难作出选择。
至于我个人,我不要蛋糕,那东西一吃就没了。
我也不要扑克牌,风一吹那些牌就全飞了。
毛线弄不好会湿了。
口琴比八音盒好些,因为你可以用它吹自己的曲子,而八音盒只演奏固定的几个曲子。
我不带图画,因为我可以看大海上的景色。
也不带画箱,因为里面的纸总会用光的。
看来,最后我要在口琴和书之间做一选择。
我相信我会选择书。
一本书!我听到有人感叹了:如果你坐船周游世界,这一趟下来,你可以把它读上一百遍了,最终你能背诵下来。
对此,我回答是:是的,我愿意读上一百遍,我愿意读到能背诵的程度。
那没什么关系。
你不会因为以前见过你的朋友和父母兄妹就不愿再见到他们吧?你不会因为熟悉家中的一切就弃家而去吧?你喜爱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你的家。
你早已见过朋友一百次了,可第一百零一次再见时你还会说:“真想不到你懂这个!”你每天都回家,可不管过了多少年,你还会说:“我怎么没注意过,那灯光照着那个角落,光线怎么那么美。
”你总可以从一本书中发现新东西,不管你看过多少遍。
你会读书,而任何动物都不会,不管多么训练有素的动物也不会读书。
只有人会读书。
每逢读书时,你就走出自己的心灵,进入另外一个人的心灵中,倾听另一个人的心声。
在这个时候,你就开动了自己的脑筋,这是世界上顶有趣的事。
所以,我愿意坐在自己的船里,一遍又一遍地读那本书。
首先我会思考,想想故事中的人为何如此作为。
然后我可能会想,作家为什么要写那个故事。
以后,我会在脑子里继续这个故事,回过头来品味我最欣赏的一些片段,并问问自己为什么喜欢它们。
我还会再读另一部分,试图从中找到我以前忽略了的东西。
做完这些,我会把从书中学到的东西列个单子。
最后,我会想象那个作者是什么样的,全凭他写书的方式去判断他……这真像与另一个人同船而行。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桂花鱼课堂笔记
一、导入新课
本课以一段有关桂花鱼的传说作为导入,引起了同学们对桂花鱼的兴趣,从而引出对课文的探讨。
二、生字学习
本课生字包括桂、州、惠、崇、陵、岳、良、基、津、赴、宴。
老师通过带读、讲解、书写的方式,帮助同学们掌握这些生字。
三、课文讲解
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老师让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并用自己的话简述故事的主要内容。
这有助于同学们对课文的整体理解。
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老师引导同学们分段阅读课文,并通过对重点段落和句子的讲解,让同学们理解课文中的情感和细节。
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老师带领同学们一起品味课文中的关键词句,体会作者的情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课堂互动
老师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的方式,鼓励同学们积极参与课堂互动,提高同学们的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五、课堂小结
本课以桂花鱼为线索,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让同学们了解了桂花的特性和文化内涵,同时也锻炼了同学们的阅读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本课的学习,更加热爱中国的传统文化。
六、课后作业
复习本课所学生字和词语。
尝试用自己的话复述一遍《桂花鱼》的故事。
思考:这个故事中,你学到了什么?写下你的想法。
知识点教材分析:《桂花雨》以细腻的笔触回忆了作者童年时与桂花相关的生活场景,抒发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以及对童年生活无比怀念的感情。
课文以 “桂花” 为主线贯穿始终,语言清新质朴,意味隽永,作者童年的快乐和思乡思亲之情像桂花的香气一样浓郁,溢满字里行间。
作者介绍:琦君:当代台湾女作家,原名潘希真,浙江温州人。
出版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 30 余种。
主要作品:《红纱灯》《桂花雨》等。
我会写:懂 dǒng(懂行、懂得、似懂非懂)兰 lán(玉兰、兰花、义结金兰)箩 luó(箩筐、稻箩、兜箩)婆 pó(外婆、公婆、老太婆)糕 gāo(蛋糕、糕点、年糕)饼 bǐng(糕饼、大饼、画饼充饥)浸 jìn(沉浸、浸泡、浸透)缠 chán(缠绵、缠身、胡搅蛮缠)茶 chá(茶叶、茶水、茶余饭后)捡 jiǎn(捡柴、捡起、 捡破烂)多音字:盛 chéng (盛饭)shèng (盛开)担 dān(担心)dàn(重担)挑 tiāo(挑选)tiǎo(挑战)近义词:故乡一家乡 盛开一开放 欣赏一观赏 姿态一姿势 担心一担忧反义词:盛开一凋谢 仔细一马虎 担心一放心完整一残缺 新鲜一陈旧理解词语:指指点点:指出来使人知道;点明。
姿态:姿势;样儿。
缠着:缠绕、纠缠。
迷人:使人陶醉;使人迷恋。
台风:发生在太平洋西部海洋和南海海上的热带气旋,是一种极强烈的风暴。
纷纷:(许多人或事物) 接二连三地。
文中指桂花往下落的样子。
香飘十里:形容香气浓郁,传得很远,很香。
词语搭配:桂花(盛开) (指指点点) 地告诉(布满) 阴云 (使劲) 地摇 (纷纷) 落下来词语扩展:AABB 式词语: 指指点点 支支吾吾 唠唠叨叨 沸沸扬扬 躲躲闪闪 絮絮叨叨 推推搡搡 忙忙碌碌 星星点点 明明白白 断断续续端端正正课内词语:桂花 懂得 糕饼 茶叶句子解析:1. 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桂花雨笔记一、课文内容概述《桂花雨》是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的第三课,主要讲述了一个关于友谊和孝顺的故事。
故事中,小女孩晓红因为家境贫寒无法购买礼物来庆祝奶奶的生日,但她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用桂花制作了一场美丽的雨送给奶奶。
通过这个故事,孩子们可以了解到桂花的特点和价值,并领悟到友谊和孝心的重要性。
二、详细内容1.故事背景设定故事发生在一个农村的小村庄里。
小女孩晓红的家境贫寒,但她对奶奶充满爱心和孝心。
2.奶奶的生日奶奶的生日快到了,晓红想要为奶奶准备一个特别的礼物,但她没有足够的钱来买礼物。
她感到很困惑和焦急。
3.晓红的决定晓红决定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来制作一份特别的礼物送给奶奶。
她想到了村子里有很多桂花树,而且正值桂花开放的季节。
4.晓红的计划晓红决定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用桂花制作一场美丽的雨,送给奶奶。
她砍下了许多桂花枝,用线把它们串成一串,然后将桂花串挂在屋檐下。
5.桂花雨的效果当夜晚来临时,晓红轻轻地拉动线,桂花串就像雨一样洒落下来。
整个院子都被香气和桂花雨弥漫着,奶奶非常惊喜和感动。
6.友谊和孝心的重要性通过这个故事,孩子们可以领悟到友谊和孝心的重要性。
晓红虽然没有金钱去买礼物,但她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努力,制造了一份特别的礼物,表达了对奶奶的爱和关心。
三、生动细节描写在课文中,作者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让读者更加感受到故事情节的魅力和情感的传递。
以下是一些生动细节描写的例子:1.描述晓红的家境:晓红的家境贫寒,爸爸妈妈都在外打工,只有奶奶照顾着她。
2.描写晓红制作桂花串的过程:晓红小心翼翼地砍下桂花枝,用线把它们一个个穿起来,然后将桂花串挂在屋檐下。
3.描写桂花雨的效果:当晓红轻轻拉动线时,桂花串就像雨一样洒落下来,整个院子都被香气和桂花雨弥漫着。
4.描述奶奶的反应:奶奶看到桂花雨后,非常惊喜和感动,眼眶湿润,连声说“好美啊”。
四、教育意义和思考《桂花雨》这个故事以桂花为载体,表达了友谊和孝心的重要性,给孩子们传递了深刻的教育意义。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抒情的方法1、直抒胸臆即抄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
如唐代李白的《行路难》中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借景抒情即作者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
如唐代张继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3、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即作者借日常生活或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情感或志向。
如宋代王安石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知。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4、借古抒情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
如唐代吴融的《华清宫》,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长生秘殿倚青苍,拟敌金庭不死乡。
无奈逝川东去急,秦道陵松柏满残阳。
5、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即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
如唐代杜甫的《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鸟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扩展知识:1、直接抒情直接抒情(直抒胸臆)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是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
2、间接抒情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
诗人在处理情感时一般不是直接的抒情,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叙事则因事抒情,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记史则咏史抒怀。
3、借景抒情诗人对某种景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寄寓在景物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抒情。
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
4、托物言志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
第3课《桂花雨》知识点一、生字组词懂dǒng(懂行、懂得、似懂非懂)兰lán(玉兰、兰花、义结金兰)箩luó(箩筐、稻箩、兜箩)婆pó(外婆、公婆、老太婆)糕gāo(蛋糕、糕点、年糕)饼bǐng(糕饼、大饼、画饼充饥)浸jìn(沉浸、浸泡、浸透)缠chán(缠绵、缠身、胡搅蛮缠)茶chá(茶叶、茶水、茶余饭后)捡jiǎn(捡柴、捡起、捡破烂)二、多音字盛chéng (盛饭)shèng (盛开)担dān(担心)dàn(重担)挑tiāo(挑选)tiǎo(挑战)三、近义词故乡一家乡盛开一开放欣赏一观赏姿态一姿势担心一担忧四、反义词盛开一凋谢仔细一马虎担心一放心完整一残缺新鲜一陈旧五、理解词语指指点点:指出来使人知道;点明。
姿态:姿势;样儿。
缠着:缠绕、纠缠。
迷人:使人陶醉;使人迷恋。
台风:发生在太平洋西部海洋和南海海上的热带气旋,是一种极强烈的风暴。
纷纷:(许多人或事物)接二连三地。
文中指桂花往下落的样子。
香飘十里:形容香气浓郁,传得很远,很香。
六、词语搭配桂花(盛开) (指指点点)地告诉(布满)阴云(使劲)地摇(纷纷)落下来七、词语扩展AABB式词语:指指点点支支吾吾唠唠叨叨沸沸扬扬躲躲闪闪絮絮叨叨推推搡搡忙忙碌碌星星点点明明白白断断续续端端正正八、句子解析1.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
不开花时,只见到满树的叶子;开花时,仔细地在树丛里寻找,才能看到那些小花。
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作者将桂花树的样子与梅树进行对比,突出桂花树没有梅树姿态优雅,再从“不开花”“开花”两个方面来说明桂花的平淡无奇,然后笔锋一转,点出“我”喜爱桂花的原因———香气迷人。
2.“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一个“浸”字写出了桂花的香气不是一缕,而是弥漫在空气中,人们好像就浸泡在桂花的香气里。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三课要点
第3课《走遍天下书为侣》作者:尤安*艾肯(英国)
一、【主要内容】本文写了作者如果独自驾舟环绕世界旅行,只带一本书的理由;并介绍了自己反复读书的方法。
三、【重点词句】
(1)重点词
毫不犹豫:一点也不迟疑,很坚决果断。
文中指在常人难以作出选择的问题上,自己会坚决地选择一本书,表达了对书喜爱的程度,鲜明地亮出了自己的观点。
(2)重点句
①你喜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你的家。
情深挚,充分表达出了对书的喜爱。
更重要的是朋友间次次相见,家日日都回,却不会生厌,反而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
以常见的事物为喻,生动而又巧妙地说明了一本书可以常读常新,读而不厌。
②这真像与另一个人同船而行。
④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你自己的东西,因为世上没有两个人会用同一种方式读同一本书。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指读者因阅历、体验不同而感受不同。
作者指的是每个人都有个性化的读书方式、方法,收获也是独特的。
以自己的方式阅读,对书有独到的见解,才能使书真正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四、【课后习题】:仿写: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__________,也是_____________。
1、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杯耐人寻味的绿茶,也是一盏陈年的佳酿。
2、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段最难忘的人生奇遇,也是嘴边一段喜爱的小曲。
3、是智者,是良师,是诤友,也是伴侣。
4、营养面包,是全世界的营养品;是一次秘密的旅行,也是精神上补钙。
五、课文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