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刷子李导学案(推荐3篇)
- 格式:doc
- 大小:22.05 KB
- 文档页数:15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刷子李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刷子李导学案【第1篇】
教学目标:
1.认识“浆、傅”等7个生字,会写“浆、傅”等15个字,会写“粉刷、师傅”等17个词语。
2.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刷子李的特点。
3.了解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等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并能体会其表达效果;了解可以通过描写他人的反应表现主要人物的特点。
教学重点:
1.结合课文内容,说出刷子李的特点。
2.了解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等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
教学难点:
1.体会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等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的表达效果。
2.了解可以通过描写他人的反应表现主要人物的特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营造学习氛围。
1.学习第13课,我们认识了那几个人物,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作者为了突出这些人物的形象,运用了哪些方法? 2.今天再来学习一篇文章,看看这个人又怎样的特点,作者又是怎样写出他的特点的呢?板书课题,齐读。
(设计意图:这是相互关联的两节课,要以上节课的学习为基础,直奔教学目标,营造学习氛围。)
二、朗读课文,自主学习字词。
1.学生自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生字做个标记,难读的地方要多读几遍。
2.同桌互读生字、词。
3.出示字词,指名同学读,相机指导正音。
(设计意图: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能力,根据平时的阅读积累以及课文注音等方式,通过同桌互读,让学生体验学习成就感,凸显字词学习自主性。)
4.交流难理解的字词,出示相关语句帮助理解。预设:
①出示句子“屋顶尤其难刷……谁能一滴不掉?”
“蘸”什么呢?“粉浆”又是什么?“浆”还可以组从什么词语?和学过的哪个字比较相似?(奖)生活中什么时候永固“蘸”字?(写毛笔字时“蘸墨汁”,吃饺子时“蘸醋”……)
②出示句子“刷子李看着曹小三……”
“发怔”和哪个词的意思相近?
5.指导书写生字。①引导学生观察字形特点,有的是上下结构,有的是左右结构。②示范书写“袱”,写紧凑;示范书写“堪”,注意左边“土”略偏上,第三比提穿插到右边;示范书写“馅”,注意右下部分笔顺。
(设计意图:难理解的字词可以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去理解。指导书写要抓重点,难写的、易错的教师要示范书写。)
三、默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1.默读课文,用笔标出自然段序号,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部分写了什么内容?
2.交流:文章的主要人物是谁,他们之间什么关系?全文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叙述了刷子李刷墙绝活的传说,交代了刷子李给自己定的规矩,第二部分具体叙述了曹小三头一次跟师傅外出干活的所见所想。
(设计意图:默读课文要有要求,牵着学生进入文本之中,否则学生易走神。)
四、学习课文第一部分,体会刷子李的特点。
1.指名朗读前两个自然段,其余同学认真听。
2.交流:从同学的朗读中,刷子李与众不同的地方是什么?(自己给自己定规矩。)
3.他为什么要给自己定这样的规矩呢?(对自己技艺高超的自信。)
4.这些信息是不是真的呢?文中说(“这是传说”)
(设计意图:教师设置的问题让学生对文本感兴趣,深入文本之中,方能理解课文。)
五、课堂总结,激发学习期待。 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行外的没见过的不信,行内的生气愣说不信。”他的徒弟曹小三还真想亲眼瞧瞧虚实,跟随师傅干活时他看到了什么想些什么呢?下节课再来探讨。
(设计意图:教师时刻应引导学生对学习持有一定的兴趣。)
六、布置作业,巩固基础知识。
1.抄写生字词两遍。
2.课文朗读三遍。
板书设计:
刷子李 绝活传说
曹小三 所见所想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夯实基础。
1.听写文中词语。
2.借助词语回顾课文相关内容。
3.半信半疑的曹小三亲眼看到了什么呢?让我们继续阅读课文揭晓答案。
(设计意图:听心词语既可以夯实基础知识,又可以借助这些词语回顾课文中一些语句,拉近学生与文本间距离。)
二、默读课文,感受曹小三内心变化。
1.默读课文第二部分(3—11自然段),画出描写曹小三跟随师傅干活时看到的、想到的相关语句,在旁边写出自己的体会。
2.交流预设: ①“干活前,他把随时……较上了劲。”
这是曹小三亲眼看到的,也是对刷子李的动作、外貌的描写,与课文开头介绍的刷墙规矩相照应,表明关于刷子李的传说不假……
板书 动作 外貌
②“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身上有没有白点。”这是曹小三亲眼所看到的,同时也是对刷子李的动作描写,表现了刷墙时的轻巧和节奏感,表现了高超的技艺……
板书 技艺高超
③“曹小三借着给师傅倒水……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仔细搜索全身,连芝麻大小的粉点也没发现,对师傅高超的技艺很敬佩……
④“当刷完最后一面墙……忍不住还要扫一眼。”看见了小白点,质疑师傅的名声,心情沮丧……
⑤“他凑上脸用神再瞧……一模一样。”
曹小三发现小白点是裤子上的小洞透出的白衬裤,露出发怔发傻的模样,不由地对师傅的高超技艺佩服地五体投地……
3.小结:曹小三跟随师傅的第一天亲眼目睹了师傅的高超技艺,内心尽管经历了复杂的斗争(敬佩—质疑—佩服),说明师傅的高超技艺名不虚传。
板书 举止 心理 名不虚传
(设计意图:默读课文时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给学生留有充分思考的时间,通过曹小三的所见所想,体会刷子李的技艺高超,突破本课重点。) 三、对比前一课,提炼写人方法。
1.曹小三质疑师傅高超技艺的时候,当曹小三发怔发傻的时候,刷子李有什么反应呢?
2.交流第8自然段和第10自然段,这是对刷子李的语言描写,说明他很自信,说话有底气,技艺很高……
3.想一想:第13课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表现人物特点的?(动作、外貌)
4.刷子李在我们心中留下了什么印象?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写出来的?(外貌、语言、动作)
5.本文课题是—《刷子李》,文章为什么花那么多笔墨写曹小三呢?(突出刷子李的技艺高超,更真实)以别人的反应表现人物的特点,这也是一种写作手法。板书 侧面
(设计意图:两课对比异同之处,感受作者不仅运用了人物的动作、外貌、语言描写表现人物特点,还通过他人的反应表现人物特点的写法,有效突破难点。)
四、课堂总结,拓展课外阅读。
1.对照板书,梳理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
2.本文作者冯骥才,在他的笔下还有泥人张、张大力、狗不理等形象,他们都具有时代的工匠精神,是每个行当里的能耐人,他们对手艺的讲究,对事业的执着,对生活的认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课下可以找出来读一读。
(设计意图:“统编本”语文教材的最大亮点之一就是格外注重让语文课往课外阅读延伸,进而拓宽学生的语文学习生活。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好课余时间多读书。)
板书设计:
刷子李 外貌 动作 语言 技艺高超
曹小三 举止 心理 (侧面) 名不虚传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刷子李导学案【第2篇】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刷子李高超的刷墙技艺,体会文中蕴含的道理;
2、着重引导学生赏析表现刷子李高超技艺的语句,积累描写精彩的句子;
3、了解作者运用直接描写和侧面烘托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4、激发阅读兴趣。
课前准备:
1、熟读课文;
2、阅读开放练习上《认牙》、《张大力》两篇文章。
教学流程:
一、解题
1、今天我们学习23课《刷子李》,同学们通过预习,已经知道刷子李是个以粉刷为业的手艺人。那为什么叫他刷子李呢?这名称其实是有来历的。我给大家看一段话,仔细看,相信你会从中找到答案。(课件出示句段:码头上的人,全是硬碰硬。手艺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得有绝活。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呆着。这一套可不是谁家定的,它地地道道是码头上的一种活法。您别说不好,这一来也就练出不少能人来。各行各业,全有几个本领齐天的活神仙。刻砖刘、泥人张、风筝魏、机器王、刷子李等等。天津人好把这种人的姓,和他们拿手擅长的行当连在一起称呼。叫长了,名字反没人知道。只有这一个绰号,在码头上响当当和当当响。)
2、交流。(天津人好把这种人的姓,和他们拿手擅长的行当连在一起称呼。)
3、这种人是哪种人呢?用上这段话里的词句说说。(手上有绝活,能人,本领齐天的活神仙,在码头上响当当和当当响。)
4、那么刷子李的技艺到底有多高超呢?作者又是怎样来描写的?接下来我们就要来细细地学习课文。
二、析文
1、我们先来看一看学习提示。(课件出示:默读课文,找出直接描写刷子李刷墙的句段读读,仔细体会;除了直接描写刷子李刷墙的段落,你还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神乎其神的技艺?)
2、请同学们打开书本,带着这些问题默读课文,同时带上你的眼睛,你的心,还有你手中的笔,并随时记录下你的思考及收获。
3、学生默读5分钟,教师巡视,检查同学学习状况,随机指导。
4、交流预设:
A、第5自然段的直接描写: (1)屋顶尤其难刷,蘸了稀溜溜粉浆的板刷往上一举,谁能一滴不掉?一掉准掉在身上。可刷子李一举刷子,就像没有蘸浆。但刷子划过屋顶,立时匀匀实实一道白,白得透亮,白得清爽。(教师随机板书:对比
绝)
(2)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如同伴着鼓点,和着琴音,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上啪地清脆一响,极是好听。(体会其技术之娴熟,如同创造艺术般令人赏心悦目。教师随机板书:动作
熟)
(3)啪啪声里,一道道浆,衔接得天衣无缝,刷过去的墙面,真好比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教师随机板书:效果
美)
(4)用两分钟时间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抽背。
B、其它:
(1)他要是给您刷好一间屋子,屋里什么也不用放,单坐着,就如同升天一般美。(教师随机板书:评价
高)
(2)他刷浆时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他还给自己立下一个规矩,只要身上有白点儿,白刷不要钱。干活前,穿上这身黑,就跟地上一桶白浆较上了劲。
(教师随机板书:规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