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最新7.1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优质课)
- 格式:ppt
- 大小:1.11 MB
- 文档页数:20
高一年级政治《经济生活》7.1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高中 ***老师一、教材分析《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模块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框题。
教材第二单元阐述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下“如何生产”的问题,与此衔接,第三单元进入《收入与分配》的学习,主要介绍我国的分配制度。
第三单元与第二单元呼应,重在解决“为谁生产”的问题,将视线由财富创造引向财富分配,引导大家进入新的经济生活领域。
而财富分配包括个人参与收入分配和国家参与收入分配两个方面。
第三单元的主要内容就是介绍个人收入分配和国家参与收入分配的基本知识,帮助学生了解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财富是如何分配以及分配好财富的意义。
本框题主要学习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这与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消费、投资方式、效率与公平、市场经济等知识联系紧密,同时又给下一框题的公平与效率话题奠定基础,有着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
二、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已经具有相当的比较、鉴别、归纳、发散等方面的思维能力,但学生作为纯消费者,往往“一心只读圣贤书”,对于家庭的收入来源可能不是很关心,对于国家的分配制度更是不了解。
面对我国现在出现的复杂多样的个人收入方式,更使得他们对分配制度感到困惑,我国目前的分配制度还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吗?其实,从理论角度来看,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已经对这个问题有所涉猎,但在现实生活中,层出不穷的新的分配方式和收入方式却使他们感到困惑,需要一种正确的引导。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我国分配制度的内容;理解我国分配制度的所有制基础;了解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理解我国实行按劳分配的必然性;了解我国实行按劳分配的意义和作用;理解我国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必然性与积极意义。
2.能力目标:能分析各种分配方式在经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初步认识在未来经济生活中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时,自己的适应性和创造性如何。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优越性,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初步树立“社会人”意识,认同并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立志让自身的才能成为创造社会财富的有用要素;树立劳动光荣的信念,懂得效率的意义,增强效率观念。
7.1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
1.识记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
2.理解现阶段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坚持按劳分配原则的意义;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
3.联系经济生活中的实际,初步认识我国目前存在的多种分配方式,并确认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看问题,正确认识现实生活中的收入分配差距,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本框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有利于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促进社会财富的增加和社会生产的发展。
二、教学重点、难点:1.按劳分配是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主体。
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三、教学方法:主题情景法、合作探究法四、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
(PPT)阅读材料:2015年海宁市GDP19647.33亿元。
让同学们大概了解现在我市的总体经济状况,也就是我们的“大蛋糕”大概有多大。
接着引导学生尝试怎样分配个人收入的,引发兴趣,导入新课。
学生活动:通过教师引导与讨论,得出结论──生产决定分配,再大的“蛋糕”,也要选择合理的分配方式(按劳分配),进而导入新课。
(二)进行新课。
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1、按劳分配为主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海宁A企业实行高效的薪酬制度,将工资与普通员工的工作绩效相结合,工资分配只看效果,不论资历,由同岗同酬观念转变为同效同酬观念。
请同学结合书本知识,说说这体现什么分配方式?生:……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
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原则)。
在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必须而且只能是按劳分配,同时这种劳动是社会劳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海宁A企业薪酬管理制度,很好地解决了以前只看资历分配带来的矛盾,体现了员工平等的地位。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按劳分配的概念和意义。
2. 让学生了解我国分配制度的特点。
教学内容:1. 介绍按劳分配的定义和原理。
2. 讲解按劳分配在我国分配制度中的地位和作用。
3. 分析我国分配制度的特点。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按劳分配的定义和原理,分析我国分配制度的特点。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按劳分配的实际应用。
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学资料。
2. 投影仪或白板。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通过提问或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分配制度的重要性。
2. 讲解按劳分配的定义和原理:解释按劳分配的含义,阐述其合理性和公平性。
3. 分析我国分配制度的特点:介绍我国分配制度的背景和发展,强调按劳分配在我国分配制度中的主体地位。
4. 案例分析:提供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按劳分配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和效果。
5. 总结与展望: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作业,引导学生思考未来分配制度的发展方向。
第二章:按劳分配的原则和标准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按劳分配的原则和标准。
2. 让学生能够理解和评价按劳分配的实际操作。
教学内容:1. 讲解按劳分配的原则和标准。
2. 分析按劳分配的实际操作和评价。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按劳分配的原则和标准,分析实际操作和评价。
2.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按劳分配的实际操作和评价,分享彼此的观点。
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学资料。
2. 投影仪或白板。
教学步骤:1. 复习引言课的内容:回顾按劳分配的概念和意义,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按劳分配的原则和标准:阐述按劳分配的基本原则,介绍衡量劳动量和质量的标准。
3. 分析按劳分配的实际操作:通过具体案例或情景模拟,让学生了解按劳分配的实际操作过程。
4. 评价按劳分配的实际效果:让学生分析按劳分配的优点和不足,评价其在不同领域的适用性。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按劳分配的实际操作和评价,分享彼此的观点和经验。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一、教材分析《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经济生活》第七课的第一框题。
学生通过第二单元的学习,知道了我国“如何生产”这个基本问题.,这为过渡到本框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第七课第一框题主要从个人收入分配的角度,帮助学生理解我国的分配制度,了解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的基本方式,正确认识和理解按劳分配这个基本原则,深入把握按劳分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意义和作用。
为第七课第二框的学习打下理论基础。
二、学情分析本框的主要内容是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它和上一框所学的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制度的两个方面。
学生已有所了解,学习本框要注意理解按劳分配及其必然性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必然性。
对于其他分配方式,只简单掌握其主要内容即可。
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了解我国分配制度的内容2. 理解我国分配制度的所有制基础3. 知道分配制度的内容和要求4. 懂得我国实行按劳分配的必然性5. 了解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和意义能力目标:1. 准确把握我国实行按劳分配制度的内涵、必然性及地位的理解能力。
2. 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分析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然性和积极意义的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坚定社会主义分配制度优越性的信念,增强拥护党的方针政策的自觉性。
四、教学重难点【重、难点】重点:理解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具体形式。
难点: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
五、教学方法教师可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经验出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合作探究。
通过多媒体展示,利用图片等材料,直观形象地展开教学。
六、板书设计七、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八、教学理念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
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调整模块。
九、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导入新课:如果把社会财富比作一块蛋糕,那么,把蛋糕做大固然重要,切分蛋糕同样值得重视。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识记按劳分配的基本含义;理解现阶段我国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和意义,以及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制度的意义。
【能力目标】:运用实例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培养学生认识事物根本性质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坚定社会主义分配制度优越性的信念,增强拥护党的方针政策的自觉性。
树立劳动光荣的信念,增强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学情分析本框的主要内容是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它和上一框所学的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制度的两个方面。
学生已有所了解,学习本框要注意理解按劳分配及其必然性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必然性。
对于其他分配方式,只简单掌握其主要内容即可。
重点难点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必然性。
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预习案评论一、按劳分配为主体1、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以及实行这个制度的客观必然性2、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3、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和意义4、按劳分配的地位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1.生产要素的具体形式2.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活动2【导入】探究案【合作探究一】背景材料:小张的故事——初入职场2009年,小张大学毕业,进入了一家大型国企工作。
小张凭借自己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工作业绩突出,工资迅速升到了令工友们大为羡慕的5000元/月。
工友说话:工友小王说:小张每月5000元,我只有1800元,不公平。
我们是国有企业,应该实行平均分配。
工友小陈说:平均分配并不是最好的,如果实行按需分配,那才叫好呢。
【问题探究】(1)小张所在企业属于哪种所有制形式?小张的工资属于何种分配方式?(2)你同意小陈的观点吗?为什么?(3)依照小王的观点,如果在公有制经济中实行平均分配,会带来哪些危害?【合作探究二】背景材料:小张的故事——再就业好景不长,小张所在的国企逐渐失去市场竞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