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医师考试辅导我国古代医学四大
- 格式:docx
- 大小:46.37 KB
- 文档页数:2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考试题目和答案大全
1. 题目:中医学的四大经典著作包括哪些?
答案:中医学的四大经典著作包括《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和《温病条辨》。
2. 题目:中医学的基本理论是什么?
答案: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脏腑学说、气血津液学说和病因病机学说。
3. 题目:中医诊断的常用方法有哪些?
答案:中医诊断的常用方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4. 题目:中医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答案:中医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治疗、中药汤剂治疗、推拿按摩治疗、气功调理治疗等。
5. 题目:中医药的特点是什么?
答案:中医药的特点包括辨证施治、以整体观念为基础、以调理阴阳平衡为目标、强调预防为主、个体化诊疗等。
6. 题目:中医药的质量标准有哪些?
答案:中医药的质量标准包括药材质量标准、中药饮片质量标准、中成药质量标准、中药制剂质量标准等。
7. 题目:中医药的禁忌和注意事项有哪些?
答案:中医药的禁忌和注意事项包括对某些药物过敏者禁用、孕妇和儿童慎用、遵医嘱用药等。
8. 题目:中医药与西医药的区别是什么?
答案:中医药与西医药的区别包括治疗理论、诊断方法、药物特点、治疗方式等方面的差异。
以上是部分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考试题目和答案,供参考。
2019云南玉溪三支一扶考试内容—公基:中国医学之中国古代医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中医、中国画、京剧三颗璀璨的明珠并称为中国三大国粹。
本文主要针对事业单位考试中涉及到的中医知识进行系统的概括和总结,帮助考生在事业单位的复习中能够事半功倍。
中国古代十大名医及其著作1.医祖——扁鹊扁鹊:春秋战国时期名医。
由于他的医术高超,被认为是神医,所以当时的人们借用了上古神话的黄帝时神医“扁鹊”的名号来称呼他。
精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被尊为医祖。
其在赵为妇科,在周为五官科,在秦为儿科,名闻天下。
扁鹊奠定了中医学的切脉诊断方法,开启了中医学的先河。
相传有名的中医典籍《难经》为扁鹊所著。
2.医圣——张仲景张仲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
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
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3.外科鼻祖——华佗华佗: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
与董奉、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
他医术全面,尤其擅长外科,发明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广播体操——五禽戏(虎鹿熊猿鸟),精于手术,发明麻沸散。
并精通内、妇、儿、针灸各科。
主要著作《青囊经》已佚。
华佗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
被后人多用神医华佗称呼他,又以“华佗再世”、“元化重生”称誉有杰出医术的医师。
4.针灸鼻祖——皇甫谧皇甫谧:三国西晋时期学者、医学家、史学家。
其著作《针灸甲乙经》是中国第一部针灸学的专著,并被誉为“针灸鼻祖”。
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总称。
针法是指把针具(通常指毫针)按照一定的角度刺入穴位,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对人体特定部位进行刺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灸法是以预制的灸炷或灸草在体表一定的穴位上烧灼、熏熨,利用热的刺激来预防和治疗疾病。
通常以艾草最为常用,故而称为艾灸。
5. 道家医生——葛洪葛洪:自号抱朴子,东晋著名医药学家,是预防医学的介导者。
著有《肘后方》,书中最早记载一些传染病如天花、恙虫病症侯及诊治。
中国四大医术——砭、针、灸、药砭:源自《黄帝内经》。
砭、针、灸、药是我国独立并存的四大医术,古称砭、砭石,现称砭术,是用石制工具进行医疗保健的一种方法。
砭石者,以石治病也。
运用砭石治病的医术称为砭术,砭术是中医的四大医术之一,砭、针、灸、药。
砭石,最早出现在《黄帝内经》中。
砭石中又以泗滨砭石疗效为最佳。
泗滨砭石:原指《尚书.禹贡》泗滨浮磬料泗滨浮石;产于山东泗水之滨,故名泗滨砭石。
现在江苏徐州吕梁石、安徽灵壁石均不是砭石。
砭石颜色,因砭石中含有40余种矿物质及稀土成分,且砭石中含有铜、铁等金属物质,致使砭石会呈现红、黄、绿等颜色。
中医认为上品砭石有安神、调理气血、疏通经络的作用,是加工制作医疗器械的上品。
砭石是通过微晶、红外和脉冲的波段来达到一些治疗和保健效果的。
脉冲是通过摩擦起热的感应成为波浪走型,而砭石不单是作为一个简单的刮痧工具来应用那么简单。
古人在没有获得炼铁术前就是靠砭来治疗伤痛、疾患,古有砭针、砭刀等医疗工具。
用现代医学手段检测,泗滨砭石可以发出许多对人体有益的远红外射线和超声波脉冲,促进血液微循环、调理新陈代谢,其功效相当于远红外治疗仪+ 超声波治疗仪双重作用。
砭石一方面靠其自身蕴涵的能量来激发人体的潜能,另外还要靠我们自己合理的加以运用,也就是会使用它。
也只有合理的运用到适合的位置,方法上才能起到砭石的功效。
砭石是可以治病的石头,砭石之所以可以用来治病,是由其自身的成分和物理特性而决定的。
换句话说,只有具备这些特性的石头才可以称之为“砭石”。
砭石必须含有哪些主要成分,同时又有哪些重要特性?1.安全性:通过国家权威部门的检测砭石不含有有害物质。
2.成分:含有三十多种有益于人体的微量元素和矿物质,以及人体所必需的钙、镁、锌、铬、锶、硒等20多种抗衰老元素。
3.远红外射线:砭石有奇异的能量场,作用于人体皮肤表面可产生极远红外辐射,其频带极宽,远红外频率可达范围为7~20微米。
4.微晶结构: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所的检测确认,泗滨浮石为微晶变质灰岩,密度为2.8克/立方厘米,近似金属结晶。
孙悟空的医术与传统中医的诊断方法孙悟空一行西天取经来到朱紫国后,正遇国王患病,孙悟空便扮作医生,去为国王治病。
那国王听得孙悟空的声音凶狠,又见相貌刁钻,吓得跌在龙床上,不要孙悟空看病。
孙悟空说:医门理法至微玄,大要心中有转旋。
望闻问切四般事,缺一之时不备全。
太医院医官们闻言都称扬孙悟空说得在理,力劝国王请孙悟空治病。
后来孙悟空用悬丝诊脉之法为国王看了病,自制了中药丸请国王服下,治好了国王的病。
究竟悟空说出了怎样一番道理呢?请看:医门理法至微玄,大要心中有转旋。
望闻问切四般事,缺一之时不备全:第一望他神气色,润枯肥瘦起和眠;第二闻声清与浊,听他真语与狂言;三问病原经几日,如何饮食怎生便;四才切脉明经络,浮沉表里是何般。
我不望闻并问切,今生莫想得安然。
望、闻、问、切是传统中医的诊断方法。
望又叫视诊,就是医生仔细观察病人的面部表情、皮肤的颜色、走路的姿态、精神的状态等很多外部细节,发现一些对诊断大有助益的体征。
比如一个病人精神萎靡不振,面容憔悴,脸色灰暗、苍白,眼光无神,那表明他可能患有严重的结核病、恶性肿瘤或者肝硬化等长期慢性疾病。
又如一个病人走路时起步困难,而一旦走起来,便身体前倾,踏着小碎步急速前行,想停也停不下来,说明他可能患有震颤麻痹。
闻就是听其声音,闻其气味。
听病人的语声、呼吸、咳嗽、啼哭等身体各部分产生出来的声音。
如病人的肚子中咕咕声不断,表示他的肠道中的可能有细菌感染了。
闻病人身上的气味,如脚臭,说明患者多汗或脚癣合并感染;大蒜味,可能是有机磷农药中毒;烂苹果味,可能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是糖尿病酮中毒。
另外还有…些特异性较强的气味,如精神错乱病人身上有老鼠味,麻风病人有禽类羽毛味,鼠疫患者有蜂蜜味,饬寒病人有热面包味等。
问就是问病人的发病原因及病变部位和一些不适表现。
如病人哪里疼,什么时候开始的,吃过一些什么食物,饮食状态如何,小便是什么颜色,睡眠状况怎样等。
通过问,可以了解到许多望、闻不到的情况。
四大医书是语文还是历史的知识点四大医书属于历史的知识点,中国古代公认的四大医书分别是《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黄帝内经》:别名《内经》,为中医四大经典之首,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
《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其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
《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又称《八十一难》,是中医现存较早的经典著作。
《难经》是在《素问》《灵枢》基础上提出八十一个问题进行重点讨论,然后归纳成书。
《难经》全书共八十一难,采用问答方式,探讨和论述了中医的一些理论问题,内容包括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病机、营卫、腧穴、针刺、病证等方面。
《伤寒杂病论》:是中国传统医学著作之一,是一部论述外感病与内科杂病为主要内容的医学典籍,作者是东汉末年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是集秦汉以来医药理论之大成,并广泛应用于医疗实践的专书,是我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古典医著之一,也是我国第一部临床治疗学方面的巨著。
《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托名“神农”所作,实成书于汉代,是已知最早的中药学著作。
《神农本草经》相传起源于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是对中国中医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
其中规定的大部分中药学
理论和配伍规则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医学四大名著简单介绍
方舟子·张仲景全集是中国传统医学史上最重要的经典之一,也是内科学、养生、药物等多个学科的学术基础教科书。
该书由方舟子·张仲景撰写,共载《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和《内经素商》四部,广受读者及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被誉为“医学四大名著”。
《黄帝内经》,系我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又称《灵枢·素问、素商·灵枢》等,是古代最早的医学著作之一。
尤其是简易灵枢,是黄帝内经中非常宝贵的一部分,全部精华就是“灵枢”,收录了老子关于五脏病理概念,等共2234条之多。
《伤寒论》则是有关内科学的经典之一,作者张仲景解释了伤寒症状及其处理方法,体现出他在观察病人、进行诊疗、使用药物等方面的医学理论及技能,长期以来一直被用来指导临床诊治工作,影响了后世的医学发展。
《金匮要略》,是以服药来治病的介绍,以《黄帝内经》文本为核心,结合张仲景的实践,并且结合中国文化,反映出他的观点与技术,是研究药物科学的基础之一,从这本书中可以了解中药学的发展和彰显中医药精神的思想内容,被誉为药学史上的经典。
《内经素商》,是中国历史上收录最多的一部医学经典,它以《黄帝内经》为基础,收录了620种中药知识,以治病的经典为主,涉及诊断、治疗、调理、调养、验方等,是古代中医学的宝贵财富,是古今中外药物知识及应用方法的集大成者,是历代医学家学习研究的重要参考书。
总而言之,方舟子·张仲景全集被誉为“医学四大名著”,是古代中医医学及药学发展的完美结晶之作,是中国古药神器,非常贴近实践,为中国医学及药物学史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我国古代医学知识点中国古代医学是一门源远流长的学科,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几千年来,我国的医学发展经历了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独特的医学理论和实践体系。
本文将重点介绍我国古代医学的几个重要知识点。
一、阴阳五行理论阴阳五行理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阴阳是古代哲学家对世界万物对立统一的观点进行概括的理论,认为世界中的一切事物都存在着相对的阴阳属性,而这种阴阳的平衡与调和才是健康的体现。
五行理论则是根据宇宙的变化规律将万物分为金、木、水、火、土五个基本要素,并将其与阴阳理论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古代医学理论的主要框架。
二、经络与穴位经络与穴位也是我国古代医学的重要知识点。
经络是人体内传导气血的通道,通过经络的流动,可以调节和平衡人体的阴阳机能。
而穴位则是经络中特定的能量点,通过按摩和刺激穴位,可以促进气血的流通,调节机体的功能,起到治疗疾病和保健的作用。
经络与穴位的研究和运用,成为中国古代医学独特的治疗手段,对于经络学和针灸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药物和方剂药物和方剂是古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古代医学对于草药的研究非常深入,探索出了大量的中草药,并将其应用于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药物知识和经验。
古代医学家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总结,发展了许多方剂用于治疗各种疾病。
方剂是将多种草药配伍而成的药物组合,通过辨证施治的方式,可以有效地治疗疾病。
方剂的研制和运用成为中国古代医学独特的特点之一,对于推动药学的发展和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养生与调养养生与调养也是中国古代医学的重要内容。
古代医学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通过调养自身的阴阳平衡,保持身心的健康。
古人提倡“养生之道”,强调人的生活习惯、饮食起居、心理调节等方面的重要性。
例如,饮食调养方面,古代医学家提出了“五谷杂粮,三餐不嗜”的饮食观念,认为合理饮食是保持健康的基础。
在调养精神方面,古代医学家强调平和心态和舒适的生活环境,认为这对于身心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
中医四大经典考试要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中医四大经典是中医学研究的重要经典著作,包括《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和《医学入门》。
这些经典是中医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也是学习和理解中医理论的基础。
《伤寒杂病论》是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详细论述了经方治疗的方法和原则,对于诊断和治疗寒热病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金匮要略》是晋朝张机所著,主要介绍了针灸和药物治疗的经验和方法,对于理解中医经典的思维方式有着重要影响。
《温病条辨》是明代吴昆所著,详细记录了各种温病的病因、病机、辨证与治疗方法,对于温病诊治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医学入门》是宋代孙思邈所著,介绍了中医基本理论和临床实践,被誉为中医学的百科全书。
学习中医四大经典是中医学相关专业学习的重要内容,对于提高中医理论水平和临床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了解这些经典的概念、核心内容和研究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中医医学理论的精髓,提高中医诊疗水平。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医四大经典的历史背景、内容要点和学习方法,并探讨其在现代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价值。
通过学习这些经典著作,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医学的千年智慧,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为重要和有效的贡献。
文章结构的部分内容可以如下所示: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以中医四大经典考试要点为主题,通过以下几个部分来展开讨论。
第一部分是引言部分,介绍整篇文章的背景和目的。
在概述中,对中医四大经典考试要点的重要性做一个简要说明,引起读者的兴趣。
接着,介绍文章的结构,包括各个章节的主要内容和逻辑关系。
最后,明确文章的目的,即帮助读者了解中医四大经典考试要点的重要性和学习方法。
第二部分是正文部分,主要分为两个小节来展开讨论。
首先,通过对四大经典的概述,深入介绍中医四大经典的内容和特点,让读者对其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接着,探讨中医四大经典的历史背景,包括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价值和对中医发展的影响等方面的内容。
第三部分是结论部分,总结正文的主要观点和结论。
【新大纲】中医四大经典复习指导,教你找对思路,赢在起跑线!中医四大经典20中医/中西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把中医“四大经典”包括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的经典条文纳入考试内容。
相信很多同学想知道新大纲条件下,该如何应对中医经典的学习。
以问题为基础进行学习以20中医/中西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大纲为例,设问:“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原则及其意义。
本段条文论述自然四时生长收藏的规律,提示人类要顺从四时阴阳调神养生。
人类能顺应四时阴阳变化调养精神情志和生活起居,则体健神旺,可以减少疾病发生。
若违逆四时阴阳,则内伤相应五脏,并可能在下一季节发生病变。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的原则,当从衣、食、住、行、精神情志等方面进行理解性的记忆,方可事半功倍。
以六经病为纲,以方证为目的进行学习六经辨证和六经病证是《伤寒论》的核心。
六经辨证是一种分析病机、归纳证候的思想方法,是对邪气侵犯六经所属经络脏腑后所产生病理变化的概括。
学习《伤寒论》时,抓住六经病这一大纲,就能从总体上把握住多种外感疾病的一般发展规律。
欲掌握六经病,应联系脏象经络理论。
熟悉六经所属经络脏腑及其理特点,结合病因,分析诸经病之病期、病性、病机,掌握基本证候、辨证要点、治疗大法、代表方剂、禁忌及预后转归等。
方证,是指六经病中所包括的具体证候类型。
《伤寒论》有以方名证之惯例,故习惯上称方证。
《伤寒论》之方证各有具体的病因病机、证候、冶法、方药,故方证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也是六经病论治的基本单位。
以各经病所属的方证为目,掌握诸方证的因机证治,就能对疾病发展各阶段所出现的不同证候予以灵活处理。
从六经病和方证入手,是学习《伤寒论》的捷径。
以20中医/中西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大纲中列举的条文为例:本条论述了桂枝汤证的主症、病机、治法。
辨证要点:汗出,发热,恶风,头痛,脉浮缓。
病机:外邪袭表,卫阳不固,营阴外泄。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方用桂枝汤。
在对本条文的学习中,应掌握其辨证要点,病机,治法,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诵。
执业医师中医经典考试内容
《黄帝内经》中,被誉为“医学之宗”的篇章是?
A. 《素问》
B. 《灵枢》
C. 《伤寒杂病论》
D. 《神农本草经》
下列哪项不是中医经典著作《伤寒杂病论》的主要内容?
A. 论述外感热病的辨证施治
B. 阐述杂病的证候及治疗
C. 创立六经辨证体系
D. 详述中药药性及其配伍
中医经典《金匮要略》的作者是谁?
A. 张仲景
B. 扁鹊
C. 华佗
D. 孙思邈
《温病条辨》是哪位医家的著作,对温病学有重要贡献?
A. 吴又可
B. 叶天士
C. 吴鞠通
D. 薛生白
下列哪项不是中医经典《黄帝内经》所强调的养生原则?
A. 法于阴阳
B. 和于术数
C. 食饮有节
D. 过度劳作
《神农本草经》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其中上品药主要特点是?
A. 治病欲速,多有毒性
B. 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
C. 治病欲缓,无毒或微毒
D. 多为矿石类,药性猛烈
下列哪部著作不是中医四大经典之一?
A. 《黄帝内经》
B. 《难经》
C. 《伤寒杂病论》
D. 《本草纲目》
《黄帝内经》中,“治未病”的理念主要体现在哪个方面?
A. 未病先防
B. 既病防变
C. 瘥后防复
D. 以上都是。
古代医学和四大常识在现代医学的大背景下,很多人或许对古代医学有一种陌生的感觉。
然而,我们不能忽视古代医学在人类历史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古代医学以其独特的理论和实践给后来的医学发展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本文将介绍古代医学的起源、四大常识以及其对现代医学的贡献。
一、古代医学的起源古代医学起源于人类远古时代,可以追溯到约公元前5000年的古埃及和古印度文化。
这些文化中的医学概念基本都与宗教和神话密切相关,认为疾病是超自然力量的惩罚或试探。
古代医学师(如埃及的神医)、巫师和祭司具备特殊的权力,并使用草药、咒语、仪式和祈祷来治疗患者。
二、古代医学的四大常识在古代的医学发展过程中,人们总结出了四项重要的常识,即观察、问诊、望诊和切诊。
这四种方法成为古代医学的基本手段,为后来的医学理论和实践奠定了基础。
1. 观察观察是古代医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方法。
医生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眼神、行为和身体部位的症状等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情变化。
例如,从面色苍白可以判断出患者失血过多,从眼神无神可以判断出患者精神不振等。
观察患者的体征和症状对于制定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2. 问诊问诊是古代医学中收集病史和主观症状的重要手段。
医生通过与患者进行交谈,了解患者的症状、病因、既往史和家族病史等,以帮助确定诊断和治疗方案。
古代医学的问诊方式较为简单,主要倚重医生的经验和患者的叙述。
3. 望诊望诊是古代医学中通过肉眼观察患者的病态表现来进行诊断和判断的方法。
医生观察患者的皮肤、黏膜、舌苔、精神状态等,以获取有关患者疾病性质和病情发展的信息。
望诊可以提供重要的线索,例如黄疸可能意味着肝脏功能异常,舌苔厚重可能意味着脾胃虚弱等。
4. 切诊切诊是古代医学中一种通过触摸来辨识疾病的方法。
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皮肤、腹部、关节等部位,医生可以获取有关患者体液循环、器官功能和病变情况的信息。
例如,患者脉搏膨胀有力可能意味着高血压,腹部压痛可能意味着肠胃炎症等。
学习古医学经典基础知识
中医四小经典包括《医学三字经》、《濒湖脉学》、《药性歌括》和《汤头歌诀》四部分。
我国古代医学经典,历史上有四大经典之说,虽然是研习中医学术必读的“四大经典”,但因其文字古奥,寓理深邃,初学者实难以问津;即使是学过一些中医基本理论的人,对怎样进一步钻研这“四大经典”,也会感到相当棘手。
于是有些中医学者认为,首先必须从《医学三字经》、《药性赋》、《汤头歌诀》、《濒湖脉学》这四部医籍开始入手,这四部医籍,医理浅显易懂,容易掌握和理解,是初学中医最方便、实用的教材,相对于四大经典而言,故有四小经典之称谓。
中医师传蒙学经典丛书之一、中医“四小经典”:《医学三字经》、《濒湖脉学》、《药性歌括》、《汤头歌诀》乃明、清以来中医师传教育的经典教材,其内容浅显易懂,多以歌赋成分,诵之朗朗上口,易于记诵。
所以在医这界流行颇广,影响很大,一直为后学者传诵。
但由于歌体文字比较简奥,初学者有时难于完全理解。
近些年有单行本发行,可是注解体例不完全相同,深浅程度也有异,也有的还对原文进行了删节,再者,由于种种原因,短期内难于购置齐全。
有一套书将古代四本医书《攻学本三字经》、,《濒肖脉学》、《药性歌括四百味》、《汤头歌诀》等集合为一册,并加以注释和串争,使之更加通俗易懂,学习十分方便。
《医学三字经》由清·陈修园所编著,以三字歌诀形式写成全书,内容包括攻学源流,以及内科、妇科、儿科等地二十三种常见症病,是基学门径书充传较广的一种。
中医药四大经典简要介绍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医学,历史悠久。
其理论和治疗方法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认可。
其中,中医药四大经典是中医学的重要基础文献,是学习、理解和运用中医理论及临床实践的必备读物。
一、《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典籍之一,也是中医药四大经典中最为重要的一部。
此经的名字,源于传说中的一位黄帝,被认为是中医药发展的奠基人。
《黄帝内经》包含两部分:《素问》和《灵枢》,分别探讨了中医药的基础理论和临床应用。
它包含了中医药理论的基本分类和系统,如五脏六腑、气血津液、阴阳等概念,以及诸如针灸、推拿、气功等疗法。
《黄帝内经》被认为是中医药理论最为完整和系统的体系之一,至今仍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实践中。
二、《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是由东汉末年的医学家张仲景所著,被誉为中医药四大经典之一。
此经详细记载了心脏、肝脏、肾脏等的病因、证候、治疗和预防方法,其中特别强调了寒邪侵入体内引起的疾病,这体现了中医药独特的寒热辨证思想。
《伤寒杂病论》的思想和实践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是中医药治疗感冒、咳喘、消化系统疾病等常见病的主要依据之一。
三、《金匮要略》《金匮要略》是南北朝时期医学家张仲景所著,被誉为中医药四大经典之一。
它记载了丰富的中药方剂,介绍了中医药的基本理论和诊断方法,强调了“治本”和“治标”的平衡。
此经不仅对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指导作用,还对《伤寒杂病论》及其后继版本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和总结。
《金匮要略》的主要内容包括脏腑病证、气血津液失调、邪气侵犯、方药治疗等方面。
它对于广泛地应用于中医药临床实践中,成为中医药的重要治疗文献之一。
四、《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草药学著作,也是中医药四大经典之一。
它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上经》,介绍了一些养生和预防保健的知识,而第二部分是《下经》,详细介绍了草药的类别、性味功效和药用方法。
《神农本草经》的药材整理和归类被沿用至今,其按照药材味道、性质、功效、使用量、药物组合等方面进行的分类和认定方式,成为中医药药学的基本标准之一。
执业医师考试辅导古代医学四大Pleasure Group Office【T985AB-B866SYT-B182C-BS682T-STT18】我国古代医学四大经典我国古代医学经典,一向有《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之称。
《黄帝内经》、《难经》,阐发医理,为我国现存的两部权威理论医着;《伤寒杂病论》论述内伤外感各证的辨证施治及处方用药,肇启我国临床医学之端;《神农本草经》则载录药物性味功用,被后世奉为中药本草的祖书。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
现一般认为,它不是一个时期、或某一个人的着作,而是从春秋、战国开始,一直到秦、汉几百年间,由许多医书汇集,不断增补而成,其大部分内容形成于战国。
至于托名“黄帝”所作,诚如《淮南子。
修务训》所分析的,是由于“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的缘故。
当时托名“黄帝”的书有20多种,《内经》是其中之一。
《内经》集中反映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确立了我国医学独特的理论,为中医学的发展起了奠基和导向作用。
历代医家的着作,有不少取材或取法于《内经》,而历史上各种医学流派的形成和倔起,其学术理论也大都滥觞于《内经》。
所以《内经》是医学之宗,不但在历史上一直是中医教学的必读教材,就是现代的高等中医院校也仍将其作为一门必修的主课。
今天中医界遵奉的一套基础理论,主要也是从《内经》中提炼发展而成。
甚至当代医学科学的某些研究课题,如生命科学,气功原理,经络实质,医学心理学、气象学等,也或多或少地可从其博大精深的论述中获得新的发现或有益的启迪。
《内经》包括《素问》9卷和《灵枢》9卷,两部分各列专题81篇,内容非常广泛,逐步形成了中医独特的理论体系,并以此渗透、贯穿到中医领域的各个方面,用来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现象和指导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等。
脏腑经络学说:《内经》在长期医疗实践、活体观察和古代解剖学知识的基础上,讨论了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通过经络沟通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中医学医史题常考经典著作汇总记忆第一篇:中医学医史题常考经典著作汇总记忆中医学医史题常考经典著作汇总记忆在中医学的考试中,医史文献、经典著作的名称虽然考查分值不多,但却是每次必考的项目。
而这些内容又不像中医学其他部分有自成一体的理论体系,记忆点比较散碎。
所以考生也经常会在这上面失分。
今天中公教育专家就把这些题目做一个汇总,总结出最常考的几部经典。
大家在平时的做题练习中也要学会总结。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只有坚持平时一点一滴的记忆,在每一个小处打好扎实的基础,才能在考场上应对自如,轻松胜出。
1.中医四大经典——《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中医四大经典理应是广大中医学生耳熟能详的部分,所以在考试中经常涉及。
去年在山东两个市的医疗卫生招聘考试中都出现了类似的考题。
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经典著作是()。
A.《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脉经》、《伤寒杂病论》B.《素问》、《灵枢》、《伤寒论》、《本草纲目》C.《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D.《黄帝内经》、《类经》、《伤寒论》、《神农本草经》【答案】C。
中医古代四部古典著作,一般多指()。
A.《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B.《素经》、《灵枢》、《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C.《黄帝内经》、《金匮要略》、《伤寒论》、《难经》D.《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素经》、《中藏论》【答案】A。
第二篇:中医学医史题常考经典著作汇总记忆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中医学医史题常考经典著作汇总记忆在中医学的考试中,医史文献、经典著作的名称虽然考查分值不多,但却是每次必考的项目。
而这些内容又不像中医学其他部分有自成一体的理论体系,记忆点比较散碎。
所以考生也经常会在这上面失分。
今天中公教育专家就把这些题目做一个汇总,总结出最常考的几部经典。
大家在平时的做题练习中也要学会总结。
古代四大名医分别是谁医,上古时期或本源于巫,有"古者巫彭初作医"之说,故"医"字,古作医。
那么关于古代四大名医分别是谁?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古代四大名医分别是谁古代四大名医是华佗,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
一、华佗(约公元145年-公元208年),字元化,一名旉,沛国谯县人,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
华佗与董奉、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
少时曾在外游学,行医足迹遍及安徽、河南、山东、江苏等地,钻研医术而不求仕途。
他医术全面,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
并精通内、妇、儿、针灸各科。
晚年因遭曹操怀疑,下狱被拷问致死。
华佗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
被后人多用神医华佗称呼他,又以“华佗再世”、“元化重生”称誉有杰出医术的医师。
二、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涅阳县(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人。
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
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
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
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
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广泛受到医学生和临床大夫的重视。
三、孙思邈(541年—682年),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人,唐代著名医药学家,被后人尊称为“药王”。
西魏大统七年(541年),孙思邈出生于一个贫穷农民的家庭[1-9] 。
他从小就聪明过人,受到老师的器重,长大后开始爱好道家老庄学说,隐居陕西终南山中,并渐渐获得了很高的声名。
孙思邈十分重视民间的医疗经验,不断积累走访,及时记录下来,终于完成了他的著作《千金要方》。
唐朝建立后,孙思邈接受朝廷的邀请,与政府合作开展医学活动。
中国医学史四大经典知识点(全)《黄帝内经》:一、作者与成书:1、简称《内经》,首见于《汉书?艺文志?方技略》医经七家。
2、书中所引用的古代医书多达20余种,《内经》是在其他更古老的医学文献基础上撰成的。
3、成书年代:战国至秦汉作者:并非一人一时之手笔。
二、传承情况:4、篇卷:《素问》、《灵枢》各9卷,每卷9篇,全书共18卷,162篇。
5、流传:《素问》——至唐代仅存8卷,唐代王冰补入7篇大论。
(第七卷“天元纪大论”)宋代又补充2篇素问遗篇,《刺法》、《本病》,但证实是后人的伪托之作。
6、《灵枢》——南宋时由史崧献出家藏旧本。
史崧整理并加音释的本子即是现在的通行本。
二、主要内容与成就1、《素问》运用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精气血津液、病因病机等理论论述了人的心理、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及疾病预防等。
2、《灵枢》着重介绍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
3、基本精神和成就:1.注重整体观念1)人是有机整体:有诸内必行诸外,指导生理、病理、诊断、治疗、预防…《素问?痿论》“脾主身之肌肉”“提壶揭盖” 法治疗小便不利(2)人和天地自然是统一的养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春三月,此谓发陈……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夏三月,此谓蕃(茂也)秀……夜卧早起,无厌于日”;“秋三月,此谓容平……早卧早起,与鸡俱兴” ;“冬三月,此谓闭藏。
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阳光” ;(2)人和天地自然也是一个整体发病:不同季节发病不同;《素问?异法方宜论》指出人体健康不仅与天气有关,而且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3)强调精神与社会因素对人体的影响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素问?举痛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素问?生气通天论》“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苑(同郁)于上,使人薄厥(昏厥)。
”考虑到社会因素的影响。
2.重视脏腑经络1) 脏腑经络学说——研究人体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等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为主要内容。
我国古代医学四大经典
我国古代医学经典,一向有《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之称。
《黄帝内经》、
《难经》,阐发医理,为我国现存的两部权威理论医著;《伤寒杂病论》论述内伤外感各证的辨证施治及处方用药,
肇启我国临床医学之端;《神农本草经》则载录药物性味功用,被后世奉为中药本草的祖书。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
现一般认为,它不是一个时期、或某一个人的著作,而是从春秋、战国开始,一
直到秦、汉几百年间,由许多医书汇集,不断增补而成,其大部分内容形成于战国。
至于托名黄帝”所作,诚如《淮南子。
修务训》所分析的,是由于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的缘故。
当时托名黄帝"的书有20多种,《内经》是其中之一。
《内经》集中反映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确立了我国医学独特的理论,为中医学的发展起了奠基和导向作用。
历代医家的著作,有不少取材或取法于《内经》,而历史上各种医学流派的形成和倔起,其学术理论也大都滥觞于
《内经》。
所以《内经》是医学之宗,不但在历史上一直是中医教学的必读教材,就是现代的高等中医院校也仍将其作为一门必修的主课。
今天中医界遵奉的一套基础理论,主要也是从《内经》中提炼发展而成。
甚至当代医学科学的某些研究课题,
如生命科学,气功原理,经络实质,医学心理学、气象学等,也或多或少地可从其博大精深的论述中获得新的发现
或有益的启迪。
《内经》包括《素问》9卷和《灵枢》9卷,两部分各列专题81篇,内容非常广泛,逐步形成了中
医独特的理论体系,并以此渗透、贯穿到中医领域的各个方面,用来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现象和指导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等。
脏腑经络学说:《内经》在长期医疗实践、活体观察和古代解剖学知识的基础上,讨论了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通过经络沟通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论病学说:包括邪正理论、病因、病机、疾病传变和病症5个方面,这些内容占了《内经》大部分篇幅。
邪正
理论,《内经》强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病因,讲到了六淫、七情、饮食、劳伤致病等。
病机分析也很详细,特别是提出的病机19条”,至今对临床实践仍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关于疾病传变,《内经》从阴阳、内外、寒热、虚实来归纳,给了后世医家很大的启迪。
据初步统计,全书还
有侧重地对200多种病症的病因、病机、症状、诊断、治疗、预后、预防等作了具体的论述,为后世的临床各科发展奠定了基础。
诊法学说:《内经》诊法的主要内容为望、闻、问、切,尤详于脉诊,而且强调四诊”合参,为中医诊法的渊薮。
治则治法学说:提出了治未病、治病求本、标本论治、扶正祛邪、补虚泻实、调整阴阳等一整套治疗原则。
还总结了许多治疗方法,如针灸、按摩、导引、薰熨、外敷、蒸浴、放血等。
特别是针灸的很多手法,至今还在运用。
运气学说:主要内容包括在《素问》7篇大论内,着重探讨自然界气候的常变对人体生理、病理影响的变化规
律,并试图按照这些规律指导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人们趋利避害、防病治病。
养生学说:在天人相应,形神合一”等整体观念的指导下,《内经》提出了协调阴阳、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等一系列防病健身益寿的养生方法,其中防重于治的思想尤为可贵。
综上所述,可以略见《内经》在中国传统医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随着多种译本的问世,它已越来越被世界各国所重视。
《难经》全称《黄帝八十一难经》,原题秦越人(扁鹊)所著。
现在多数学者认为,它的成书年代,当在秦汉
之际,至少也得在东汉以前,是经过较长时间不断地修改、补充而成。
全书以设难答疑的形式,解释经络脏腑、疾
病诊法等81个难题。
具体内容为:第1〜22难,论脉;第23〜29难,论经络;第30〜47难,论脏腑;第48〜61 难,论疾病;第62〜68难,论穴道;第69〜81难,论针法。
《难经》不但推演《内经》的微言奥旨,发挥至理,剖析疑义,垂范后学,而且有不少独到的见解。
如首创独取寸口和分寸关尺的三部候脉法,一直沿用至今,为中医诊断的一大特色;系统地论述了奇经八脉的循行和功能,弥补了《内经》经络学说的不足;提出了与《内经》不同的三焦、命门学说等等,都对中医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四库全书提要》称之为历代以来,与《灵枢》、《素问》并尊,绝无异论”,至今仍被奉为中医重要的古典医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