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执业医师考试辅导 中医基础理论资料

执业医师考试辅导 中医基础理论资料

执业医师考试辅导  中医基础理论资料
执业医师考试辅导  中医基础理论资料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中医学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辩证论治。

一、整体观念

内外环境的统一性和机体自身完整性的思想,即为整体观念。以五脏为中心

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自然界的变化,如季节气候、昼夜晨昏、地理环境等的不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

二、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也叫辨证施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处理疾病的基本原则。证,也叫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等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

“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

“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证,因而就采取同一方法治疗。因此,“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实质上即是“证异治异”、“证同治同”,亦是辨证论治原则的具体体现。

第三单元 阴阳学说

(一)阴阳和阴阳学说的含义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并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阴和阳,既可以代表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和势力,又可以代表和用以分析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阴阳者,一分为二也”。阴阳学说,即是通过分析相关事物的阴阳相对属性,以及某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相互关系,从而认识和把握自然界错综复杂变化的本质原因和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阴阳学说认为,阴阳规律是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的固有规律。

(二)事物阴阳属性的绝对性和相对性阴阳属性的相对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阴阳属性可以转化,在一定的条件下,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二是阴阳的无限可分性,即阴阳之中复有阴阳。三是比较对象不同,即比较的对象发生改变,其阴阳属性亦可以发生改变。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阴阳的对立制约

阴阳的相互制约,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大多具有相互抑制和约束的特性。正常者如“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反常者,则如“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等。

(二)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转化的前提条件)

即阴和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每一方都以对立的另一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故说“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阳生于阴,阴生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如“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等,“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三)阴阳的交感互藏

阴阳互藏,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蕴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故说:“天本阳

也,然阳中有阴;地本阴也,然阴中有阳,此阴阳互藏之道”。

(四)阴阳的消长(量的改变)

阴阳消长,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增长和消减的变化之中。阴阳双方在彼此消长的运动过程中保持着动态的平衡。

(五)阴阳的转化(质的改变)

阴阳转化,是指事物对立双方的总体属性,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属阳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阴的事物,属阴的事物可转化为属阳的事物。故说转化是消长的结果。阴阳的相互转化,一般都发生于事物发展的物极阶段,即“物极必反”。如果说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过程,则阴阳转化则是在量变基础上的质变。

“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生、化、极、变,是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甚则热,热甚则寒”。

(六)阴阳的自和与平衡

阴阳自和,是指阴阳双方自动维持和调节恢复其协调平衡状态的能力和趋势。

阴阳平衡,是指阴阳双方在相互斗争、相互作用中处于大体均势的状态,即阴阳协调相对稳定状态。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人生有形,不离阴阳”。主要表现于脏腑形体分属阴阳和经络系统分属阴阳等方面。“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二)在病理方面的应用

阴阳失调是疾病的基本病机之一。阴阳学说阐释人体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分析病因的阴阳属性和分析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诸如阴阳偏盛、阴阳偏衰,以及阴阳互损等。

(三)在疾病治疗方面的应用

确定治疗原则

阴阳偏盛的治疗原则:“泻其有余”(实者泻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补其不足”(虚者补之)的原则。阴消阳长;阳消阴长

“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又称作“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若虚中夹实,则即在“补其不足”的同时,配用“泻其有余”。

(四)在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望、闻、问、切。望诊方面,以色泽分阴阳,则鲜明者属阳,晦暗者属阴。切诊方面,以脉象分阴阳,则浮、数、洪、滑等属阳,沉、迟、细、涩等属阴。闻诊方面,以语声分阴阳,则高亢洪亮者属阳,低微无力者属阴。问诊方面,以寒热喜恶分阴阳,则喜寒恶热属阳,喜热恶寒属阴。

阴阳是“八纲辨证”的总纲。外科病中的阴证、阳证,亦具有特殊的含义。属于阳证类的疾病,如疖、痈、丹毒、脓肿等,多为急性感染性疾病,表现为红、肿、热、痛等症状;属于阴证类疾病,如结核性感染、肿瘤等,多为慢性疾病,表现为苍白、平塌、不热、不痛或隐痛等症状。

(五)在疾病治疗方面的应用

调整阴阳,阴平阳秘,是防治疾病的基本原则。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1.指导养生

根本原则是要求“法于阴阳”。

2.确定治疗原则

偏盛:实证,故“泻其有余”(实者泻之)的原则。凡阴盛的实寒证,用“寒者热之”的治则;阳盛的实热证,用“热者寒之”的治则。

偏衰:虚证,故“补其不足”(虚者补之)的原则。称“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又称“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3.归纳药物性能

药物的性能,主要依靠其性、味和升降浮沉来决定,此又皆可用阴阳来归纳说明。

药性:主要有寒、热、温、凉四种,又称“四气”。

药味:主要有酸、苦、甘、辛、咸五种,称为“五味”,另有淡味。其中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升降浮沉: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是发散,沉是泄利。升浮之药,其性多有上升、发散的特点,故属阳。沉降之药,其性多有收涩、泻下、重镇的特点,故属阴。

五行学说 一、五行学说的概念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运动变化。

(二)五行的特性和事物与现象的五行归类

1.五行的特性“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则是五行特性的经典性概括。

木的特性:引申为生长、升发、条达、舒畅。

火的特性:引申为温热、升腾、明亮。

土的特性:引申为生化、承载、受纳。

金的特性:引申为肃杀、收敛、沉降。

水的特性:引申为滋润、下行、寒凉、闭藏。

2.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如下表:

事物属性五行系统归类表

自然界 人体

五音 五味 五色五化 五气 五方五季五行五脏五腑五官五体五志 五液 五脉 角 酸 青 生 风 东 春 木 肝 胆 目 筋 怒 泪 弦 徵 苦 赤 长 暑 南 夏 火 心 小肠舌 脉 喜 汗 洪 宫 甘 黄 化 湿 中 长夏土 脾 胃 口 肉 思 涎 缓 商 辛 白 收 燥 西 秋 金 肺 大肠鼻 皮毛悲 涕 浮 羽 咸 黑 藏 寒 北 冬 水 肾 膀胱耳 骨 恐 唾 沉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五行相生与相克

1.五行相生, 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难经》比喻为“母”与“子”的关系,即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

2.五行相克,有序的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内经》称作“所不胜”和“所胜”的关系,即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如以火行为例,克我者为水,我克者为金,这样就称水为火之所不胜,金为火之所胜。

(二)五行制化与胜复

1.五行制化, “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盖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

2.五行胜复,五行胜复的规律是“有胜之气,其必来复也”,“胜至则复,复已而胜,不复则害。”

(三)五行相乘与相侮

1.五行相乘,相乘的原因有“太过”和“不及”两种情况。

2.五行相侮, “反克”。相侮的原因,亦有“太过”和“不及”两种情况。仍以木克土为例,则太过者即“木亢侮金”;不及者即“木虚土侮”。相乘与相侮,两者有所区别又有联系,故说“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

(四)五行母子相及

1.母病及子

2.子病及母 其形成有三:一是子母两行皆亢盛,一般称为“子病犯母”。二是子母两行俱虚。三是子盛母衰,一般称为“子盗母气”。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在生理方面的应用

3.说明五脏之间的生理联系

主要表现于:一是以五行相生说明五脏之间的资生关系。如肝生心,木生火,即肝藏血以济心,肝之疏泄以助心行血。二是以五行相克关系说明五脏之间的制约关系。如肾制心,水克火。即肾水可以上济心阴,以防止心火之亢盛。三是以五行的制化和胜复来说明五脏之间的自我调节,以保持其整体的协调平衡和人体内环境的统一。

(二)在病理方面的应用

“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两方面。二是相克关系的传变,包括“相乘”传变和“相侮”传变两方面。

制订治疗方法

药物疗法方面,依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法,常用的有滋水涵木、益火补土、培土生金和金水相生等法。依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法,常用的有抑木扶土、培土制水、佐金平木

和泻南补北等法。

五脏

五脏的共同生理功能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并能藏神,因而称为“五神脏”。故其生理特点是“藏而不泻”,“满而不能实”。

一、五脏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一)心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1.主血脉心主血的内涵,是心气推动血液运行,以输送营养物质达于全身脏腑形体官窍,维持其生理功能和生命活动。心主血脉的内涵,是指心气推动和调控心脏的搏动和脉管的舒缩,使脉道通利,血液通畅。心与脉直接相连,形成一个密闭循环的管道系统。脉为血之府,营气与血液并行于脉中,故说“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

2.藏神

又称主神明或主神志。心所藏之神,既是主宰生命活动的广义之神,又包括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狭义之神。故说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所以任物者为之心”。

心主血脉与藏神功能密切相关。血液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之一,心血充足则能化神、养神而使心神灵敏不惑。而心神清明,则能调控心血的运行,以濡养全身及心脉自身。

3.心的生理特性

为阳脏而主通明。心为阳脏、火脏。心主通明,指心脉以通畅为主,心神以清明为要。

(二)肺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1.主气司呼吸

肺主呼吸之气,亦称“肺司呼吸”。肺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

肺主一身之气,是指周身之气都与肺密切相关。即关系着宗气的生成、气机的调节、辅心行血等三方面。肺要保持其司呼吸功能的正常,除肺阴起着滋润作用外,主要依赖于肺气的宣发和肃降作用。宗气的生成、气机的调节、辅心行血等三方面。

首先,体现于宗气的生成方面,它是依靠脾运化的水谷之精气与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生成,通过心脉而布散到全身。水谷之精气固然重要,而自然界的清气尤其重要。因此,肺的呼吸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影响着宗气的生成,也影响着全身之气的生成。

其次,体现于气机的调节方面。再次,体现于辅心行血方面。含有水谷精微的血液,从心通过经脉而汇聚于肺,经过肺的呼吸功能进行气体变换,然后再通过经脉仍回到心,最后输布到全身。血液运行中心气起原动力的作用,而肺气起着辅助的作用。

2.主行水肺主行水,是指肺气的宣发、

肃降作用,能够推动和调节全身水液的输布和排泄。故说“肺为水之上源”。

3.朝百脉,主治节肺朝百脉,是指全身的血液,都要通过经脉而聚会于肺,通过肺的呼吸,进行体内外清浊气体交换,然后通过肺气的宣降作用,将富含清气的血液通过百脉而输布于全身。

肺的治节作用,体现于四方面:一是肺主呼吸,有节律地一呼一吸。二是通过呼吸,治理和调节着全身的气机。三是调节着气的升降出入(血行)。四是肺的宣肃,治理和调节着津液(水行)。

4.肺的生理特性

(1)肺为华盖、娇脏:肺为华盖,位于胸腔,位置最高,覆盖于五脏六腑之上,又能宣发卫气于体表,具有保护诸脏免受外邪侵袭的作用。肺为娇脏,是指肺为清虚之脏,轻清肃静,不容纤芥,不耐邪气之侵,故为娇嫩之脏。

(2)主宣发与肃降:肺主宣发的生理作用,主要有三方面:一是通过肺的气化,排出体内的浊气;二是将脾所转输的津液和水谷精微,布散到全身,外达于皮毛;三是宣发卫气,调节腠理之开合,将代谢后的津液化为汗液,排出体外。

肺主肃降的生理作用,亦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并将宗气向下布散至脐下,以资元气。二是将肺吸入的清气和由脾转输至肺的津液及水谷精微向下布散。三是将脏腑代谢后所产生的浊液下输于肾和膀胱,是为尿液生成之源。

(三)脾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1.主运化一为运化精微,二为运化水液。运化精微,由于这些营养物质是化生气血的主要原料,所以又称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

2.主统血是指脾有统摄血液在脉管之中流行,防止其逸出于脉外的功能。故说:“心主血,肝藏血,脾能统摄于血”。“五脏六腑之血,全赖脾气统摄”。脾统血的机理,主要是脾气的固摄作用。其次,与脾阳的关系也很密切。

3.脾的生理特性

(1)脾气主升:是指脾气的运动,以上升为主,表现为升清和升举内脏。“升清”,即是指脾对于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的吸收和上输于心、肺、头目,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故说“脾以升为健”。所谓升举内脏,是指脾气上升能起到维持内脏位置的相对稳定,防止其下垂的作用。

(2)喜燥恶湿:故说“脾燥则升”。

(四)肝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1.主疏泄

肝主疏泄,是指肝气具有疏通气机,使之畅达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促进血液运行和津液代谢。

(2)促进脾胃运化和胆汁分泌排泄。

(3)调畅情志活动。

(4)通调排精与排卵。所以古人有“女子以肝为先天”的说法。

2.主藏血

肝藏血,是指肝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流量和防止出血的生理功能。其藏血的生理意义,有涵养肝气、调节血量、濡养肝及筋目、为经血之源及防止出血等五方面。

肝主疏泄,其用属阳,又主藏血,其体属阴,故有“肝体阴而用阳”之说。

3.肝的生理特性

(1)肝为刚脏:指肝气主升主动,具有刚强、躁急的生理特性而言。肝气具有木的冲和条达、伸展舒畅之性能,并主疏泄,性喜条达而恶抑郁,以及肝内寄相火,主升易动等,均反映了肝为刚脏的特性。

(2)肝主升发:指肝具有升腾一身阳气,调畅气机的作用。由于肝气有主升发之特性,故其病机以升泄太过为多见,多表现为肝阳上亢或肝气上逆等病理变化。故又有“肝气肝阳常有余”之说。

(五)肾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1.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与脏腑气化

(1)藏精:指肾具有贮存,封藏精气的生理功能。故说“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 (2)主生长发育和生殖。“天癸”具有促进生殖器官发育成熟并维持性机能的作用。

(3)推动和调节脏腑气化:

2.主水

肾主水,是指肾气具有主司和调节全身水液代谢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1)肾气对参与水液代谢的脏腑的促进作用。

(2)肾气的生尿和排尿作用。

3.主纳气“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

4.肾的生理特性

主蛰守,指肾具有潜藏、封藏、闭藏的生理特性,亦是其藏精功能的概括。其纳气、主生殖、主二便均是封藏之本的体现。故有“肾以闭藏为职”之说。

二、五脏之间的关系

(一)心与肺心肺同居上焦,心主血而肺主气,心主行血而肺主呼吸。心与肺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运行与呼吸吐纳之间的协调关系。

(二)心与脾心主血而脾生血,心主行血而脾主统血。心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生成方面的相互为用及血液运行方

面的相互协同。

(三)心与肝心主行血而肝藏血,心藏神而肝主疏泄。心与肝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行血与藏血,以及精神情志的调节两方面。

(四)心与肾心与肾的生理联系,主要表现为“心肾相交”的生理关系。

(五)肺与脾肺与脾的生理联系,主要表现在气的生成和水液代谢方面。肺主呼吸,吸入自然界清气。脾主运化,化生水谷精微,并进而化为谷气。清气与谷气在肺中汇为宗气。宗气与元气再合为一身之气。

(六)肺与肝

肺与肝的生理联系,主要表现在人体气机的升降调节方面。肝气以升发为宜,肺气以肃降为顺。肝升肺降,相互制约,相互为用,升降协调,对全身气机的调畅、气血的调和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七)肺与肾

肺与肾的生理联系,主要表现在水液代谢、呼吸运动及阴阳相互资生等方面。肺主行水,为水之上源;肾主水液代谢,为主水之脏。肺肾之气协同作用,保证其体内津液的正常输布与排泄。肺主气而司呼吸,肾藏精而主纳气。在人体的呼吸运动中,肺气肃降,有利于肾的纳气,以维持呼吸的深度。肾精、肾气充足,摄纳有权,亦有利于肺气的肃降。故说“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此外,肺肾阴阳,相互滋生,亦有重要意义。

(八)肝与脾

肝与脾的生理联系,主要表现在饮食物消化过程中疏泄与运化的相互为用和血液

运行中藏血与统血。

(九)肝与肾的生理联系,主要表现在精血同源、藏泄互用及肝肾阴阳相互滋生和制约等方面。

(十)脾与肾脾与肾的生理联系,主要表现在先天与后天的互促互助关系,以及水液代谢的互用方面。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化生气血,为后天之本;肾藏先天之精,是生命之本原,为先天之本。

三、五脏与五体、五官九窍、五志、五液和五时的关系

(一)五脏与五体的联系

五体,指脉、筋、肌肉、皮肤、骨五种组织器官,也称为“形体”。具体联系是:心主脉,肺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

(二)五脏与五官九窍的联系

五官,指耳、目、口、鼻、舌五种器官。耳、目、鼻各有两窍,口和舌合为一窍,再加前阴、后阴二窍,共为九窍。

(三)五脏外华心“其华在面”,肝“其华在爪”,脾“其华在唇四白”,肺“其华在毛”,肾“其华在发”。

(四)五脏与五志的联系

喜、怒、思、悲、恐称作“五志”,

五液,指汗、涕、泪、涎、唾。五液与五脏密切相关,《素问》称其为五脏化五液。具体联系是:心在液为汗,肺在液为涕,肝在液为泪,脾在液为涎,肾在液为唾。

(六)五脏与五时的联系

肝应于春,心应于夏,脾应于长夏(夏至到处暑),肺应于秋,肾应于冬。

六腑

一、六腑的生理功能

六腑的共同生理功能是受盛传化水谷,其气具有通降下行特性,故其生理特点是“泻而不藏”,“实而不能满”。

(一)胆的生理功能

胆的功能,是贮藏和排泄胆汁及主决断。

胆主决断

(二)胃的分部名称、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

胃,又称胃脘,位于上腹部,上连食管,下接小肠。胃分为上、中、下三部,上部称上脘,包括贲门部分;中部称中脘,即胃体部分;下部称下脘,包括幽门部分。

胃的生理功能是受纳和腐熟水谷。故称“胃者,太仓也。”

(三)小肠的生理功能

小肠的生理功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受盛和化物,二是分别清浊。

“小肠主液”之说。小肠泌别清浊功能正常,则水液和糟粕各走其道而二便正常。

(四)大肠的生理功能

大肠的生理功能,主要表现为传化糟粕和主津等方面。故又说“大肠主津”。

(五)膀胱的生理功能

膀胱的生理功能是贮存尿液和排出尿液。即津液在肾的气化作用下生成尿液,亦称“藏津液”。膀胱的这种排尿功能,是其气化作用的结果,所以说“气化则能出”。

(六)三焦的生理功能

三焦作为人体上、中、下部位的划分,已超出了实体六腑的概念,有的医家称其为分布于胸腹腔、包容五脏六腑之“大府”,并因其大而称为“孤府”。实质上,三焦是对人体某些部位和内脏等生理功能的综合概括。

1.部位三焦的生理功能总体生理功能是通行诸气和运行水液。

2.三焦的划分及其生理特点

上焦,指膈以上的胸部,包括心、肺两脏,以及头面部。故其生理特点概括为“上焦如雾”。

中焦,指膈以下,脐以上的脘部,包括脾胃肝胆等脏腑。故概括为“中焦如沤”。

下焦,指脐以下腹部,包括了小肠、大肠、肾、膀胱,以及女子胞、精室等脏腑和两下肢。下焦的功能是排泄糟粕和尿液。其生理特点,概括为“下焦如渎”。

二、六腑与五脏之间的关系

(一)心与小肠的关系

在生理上相互为用:“浊气归心,淫精于脉”。

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心经实火移于小肠。反之,小肠有热可循经脉上熏于心。

(二)肺与大肠的关系体现于肺气肃降与大肠传导功能的相互为用方面。

(三)脾与胃的关系脾与胃的生理联系,主要体现为水谷纳运相得,气机升降相因,阴阳燥湿相济等方面。脾胃合称为“后天之本”,又为气血生化之源。

故说:“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

脾为脏,属阴,喜燥而恶湿;胃为腑,属阳,喜润而恶燥。故《临证指南医案》说:“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

(四)肝与胆的关系

肝与胆的生理联系,主要表现在同司疏泄,共主勇怯等方面。

(五)肾与膀胱的关系

肾与膀胱的生理联系,主要体现在贮尿和排尿方面的相互依存和协同作用。

第七单元 奇恒之腑

一、脑

脑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宰生命活动,主管精神意识和主管感觉运动。

明代李时珍明确提出脑与精神活动的关系,称“脑为元神之府”。《本草备要》说:“人之记性,皆在脑中”。《医林改错》说:“灵机记性不在心而在脑”。

二、女子胞

女子胞是发生月经和孕育胎儿的器官

影响女子胞功能的生理因素:

(1)肾中精气和天癸的作用:肾中寓藏精、气、阴、阳,它们能促进“天癸”的生成,天癸生成以后,又促进了生殖器官的发育成熟。

(2)肝气肝血的作用:一方面肝主疏泄,能使气机调畅,与月经通调和排卵密切相关。另一方面肝主藏血,能贮藏血液和调节血流量,亦与女性月经量和养育胎儿的功能密切相关。

所以有“女子以肝为先天”的说法。即是说“肾为先天之本”,

(3)冲任二脉的作用:冲脉和任脉同起于胞中。冲脉能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有“冲为血海”之称。任脉与妊娠有关,故称“任主胞胎”。

第八单元 精、气、血、津液、神

一、精

(一)人体之精的概念

人体之精,是指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精属阴而有形,藏于脏腑;气属阳而无形,流动运行全身上下内外。精的概念范畴,仅限于先天之精、水谷之精、生殖之精及脏腑之精,并不包含血、津液及髓。(二)人体之精的功能

精的功能除具有繁衍生命重要作用外,还具有濡养、化血、化气、化神等功能。

(1)繁衍生命(2)濡养作用(3)化血作用“精不泄,归精于肝而化清血”。(4)化气作用(5)化神作用

二、气

(一)概念

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二)生成

一身之气的生成,是脾、肾、肺等脏腑综合协调作用的结果。

肾为生气之根、脾胃为生气之源、肺为生气之主。

(三)人体之气的运动和气化

气的运动,称作气机。气运动的基本形式,可归纳为升、降、出、入四种。

3.气机与气化的关系

气的运动是产生气化过程的根本。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及气的阴阳双方的相互作用,则又是气化过程发生和赖以进行的前提与条件。而气的各种运动形式,亦正是在气化过程中方得以体现。(四)功能

1.推动与调控作用它对于人体的

生长发育和生殖,以及各脏腑、经络、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包括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与糟粕的排泄、血液的生成和运行、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等,均起着推动作用。而这些方面的生理活动,又是分别由有关脏腑之气所推动。

2.温煦与凉润作用

气具有温煦和营养作用。人身的阳气是产生热量的物质基础,而气还具有营养作用。气的温养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维持恒定体温;维持其生理活动;维持运行和正常代谢。

具有凉润作用的气是人身之阴气。阴气具有寒凉、柔润和制热的特性。

3.防御作用

4.固摄作用精液与大便的排泄也与气的固摄作用有关。

5.中介作用

(五)分类

1.元气

元气,又名原气,是人体的原始之气。由于来源于先天,所以又称其为先天之气。

元气藏于肾中,实即为肾气。

生理功能有二,一是推动和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机能。二是推动和调控各脏腑、经络、形体和官窍的生理活动。

2.宗气

宗气,又名大气。宗气是人体后天的根本之气,积聚于胸中(心肺),故称胸中为“气海”,又名“膻中”。

胸中既是宗气生成之处,又是宗气分为营气、卫气输布至全身的出发点。宗气是人体后天的根本之气。

宗气肺自然界清气和由脾水谷精气在胸中

相结合而生成。宗气积聚于胸中,贯注于心肺,分布在心与脉、肺和呼吸道。

宗气的主要功能有二:一是温养心脉,以维持其运行气血的功能。称为贯心脉以行气血。二是温养肺和呼吸道,以维持其呼吸和发声的功能。称为出喉咙而司呼吸。

3.营气

营气,是循行于脉内具有营养作用的气。营行脉中,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营与血关系密切,故常“营血”并称。营气属阴,故又常称“营阴”。

营气源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

营气的功能是化生血液,并营养周身。

4.卫气

卫气是循行于脉外具有保卫作用的气。卫气与营气相对而言,属于阳,故又称为“卫阳”。

卫气水谷精微化生水谷之气,慓悍滑利的部分化生为卫气。

卫气的功能有三:即防御外邪、温养全身和调控腠理。

卫气的上述三个功能是相互联系和协

调一致的。所说“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即是对卫气功能的概括。

三、血

(一)血的基本概念

血液主要由营气和津液所组成,所以具有营养和滋润作用。

(二)血的生成

血液生成的物质基础是精和气。

饮食物经过脾的运化,吸收其中的精微,转输至心肺,经过心肺的气化作用,如心之“化赤”,肺之吸入自然界清气,从而便形成血液。

(三)血的功能

血液具有营养和滋润全身各组织器官

和化神的功能。

(四)血的运行

血脉,又简称“脉”,脉为“血府”。

血液运行的方向,分为离心和向心两个方面。总之,血液的运行,与心、肺、脾、肝的功能活动密切相关。血液的特性是“喜温而恶寒”。

四、津液

(一)津液的基本概念

津液是机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故亦称为“水液”。

(二)津液的代谢

以脾、肺、肾三脏的功能为主。而肾对脾与肺在津液代谢方面的功能又起着

促进作用,因此说肾主水。

(三)津液的功能

1.滋润和濡养作用

2.化生血液,调节血液浓度故有“津血同源”之说。

3.运输废物

津液代谢对调节机体平衡亦有重要的

作用,即可维持人体体温的恒定。

五、神

(二)神的生成

即“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并称为“五神脏”。

“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说“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

(三)神的功能对人体生命活动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故说“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六、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一)气与血的关系

气与血的关系,通常概括为“气为血帅、血为气母”。

1.气能生血

2.气能行血在心、肺、肝三脏。

3.气能摄血故称“脾统血”。如果气虚而固摄作用减弱,可以导致多种出血病证,则称为“气不摄血”。

4.血为气母

包括血能养气和血能载气两方面。

(二)气与津液的关系

气与津液之间关系,主要表现为如下方面:

1.气能生津

2.气能行津

3.气能摄津

4.津能生气

5.津能载气

(三)精血津液之间的关系“精血同源”和“津血同源”方面。

(四)精气神之间的关系精、气、神三者可分而不可离,称为人身“三宝”。气能生精摄精、精能化气、精气化神,以及神能驭精。

第九单元 经络

一、经络学说

(一)经络的基本概念

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

二、十二经脉

1.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

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是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2.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

十二经脉交接规律,是手三阴经从胸腔走向手指末端,交于手三阳经;手三阳经从手指末端走向头面部,交足三阳经;足三阳经从头面部走向足趾末端,交足三阴经;足三阴经则从足趾走向腹腔和胸腔,交于手三阴经。从而形成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的循行路径。

3.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是四肢部位:阴经分布在内侧面,阳经分布在外侧面。内侧分三阴,外侧分三阳,其前后顺序是太阴、阳明在前线;少阴、太阳在后线;厥阴、少阳在中线。头面部位:则阳明经行于面部、额部;太阳经行于面颊、头顶及后头部;少阳经行于头侧部。躯干部位:手三阳经行于肩胛部;足三阳经则足阳明经行于前(即胸腹面)、足太阳经行于后背、足少阳经行于身侧面;手三阴经均从腋下走出;足三阴经则均行于腹面。循行于腹面的经脉,其排列顺序,自内向外为足少阴经、足阳明经、足太阴经、足厥阴经。

三、奇经八脉

2.奇经八脉的主要作用一是进一步密切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二是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三是奇经八脉与肝、肾等脏及女子胞、脑、髓奇恒之腑关系密切,有一定的联系。

3.督脉、任脉、冲脉、带脉、跷脉和维脉的基本功能

督脉:一是督脉行于背部正中,故能总督一身之阳经,又称“阳脉之海”。二是督脉循行于脊里,上行人脑,并从脊里分出属肾,故与脑、脊髓和肾有密切联系。

任脉:一是任脉循行于腹部正中线,故能总任一身之阴经,又称“阴脉之海”。二是任脉起于胞中,与女子妊娠有关,故称“任主胞胎”。

冲脉:一是冲脉上行至头,下行至足,贯穿全身,为气血之要冲,能调节十二经脉气血,故称“十二经脉之海”。二是冲脉又称“血海”,与妇女月经有密切关系。

带脉:约束纵行诸条经脉。

跷脉:一是主司下肢运动,可使下肢运动灵活矫捷。二是司眼睑的开合。阴阳跷脉交会于目内眦,并分主一身左右之阴阳,故有司眼睑开合之功能。

维脉:维系全身经脉。阳维能维系联络全身之阳经;阴维则维系联络全身之阴经。

四、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一)经别的概念、特点和生理功能

1概念 即别行的正经。十二经别,是从十二正经别行分出,深入躯体内部,循行于胸腹及头部的重要支脉。

2特点 分布:肘膝、脏腑、躯干、颈项及头部。循行特点:可用“离、合、出、入”来概括。

3.生理功能

一、加强十二经脉表里两经在体内的联系。二、加强体表与体内、四肢与躯干的向心性联系。三、加强十二经脉和头面部的联系。四、扩大了十二经脉的主治范围。五、加强足三阴、足三阳经脉与心脏的联系。

(二)别络的概念、特点和生理功能

1.概念 从经脉分出的支脉。共有十五条,即十二经别络、任脉别络、督脉别络和脾之大络。并分出细小络脉,即为“孙络”与“浮络”。

2.特点 一、十二经的别络多从肘、膝以下分出后,多循行于身体浅表部位。二、相表里经脉之别络相通,即阳经别络络于阴经别络,阴经别络络于阳经别络。三、别络与内脏无固定属络关系。

3.生理功能

一、加强十二经脉表里两经在体表的联系。二、加强人体前后及侧面的统一联系,具有统率其他络脉功能。三、渗灌气血以濡养全身。

(三)经筋的概念、特点和生理功能

1.概念 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和关节的体系,并受十二经脉气血的濡养和调节。

2.特点 即其循行起于四肢末端,结聚于关节,布散于胸背而终于头身。多呈向心性循行。

3.生理功能

经筋多附着于骨骼和关节,具有约束骨骼、主司关节运动的功能,并对周身各部分的脏器组织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四)皮部的概念和应用

1.概念 皮部,是十二经脉之气在体表皮肤一定部位的反映区。十二皮部,即是十二经脉及其所属络脉在体表的分区。

2.皮部的应用

一、皮部位于人体最浅表部位,与外界直接接触,对外界的刺激具有调节作用。二、皮部依赖布散于体表的卫气,发挥其抗御外邪的作用。

应用在诊断和治疗方面:一、观察不同部位皮肤的色泽和形态变化,可以诊断某些脏腑、经络的病变。二、在皮肤的一定部位进行贴敷、艾灸、热熨、梅花针等治疗,可治疗某些内在脏腑的病变。

五、生理功能和应用

经络的生理功能 主要表现在 沟通联系、感应传导及运输渗灌、调节机能平衡

四方面。

(二)经络学说的应用

1.阐释病理变化

2.指导疾病诊断

3.指

导疾病治疗

病因

一、六淫

(一)六淫的概念

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人体的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之时,六气才能成为致病因素,侵犯人体发生疾病。

(二)六淫共同的致病特点

共同的致病特点外感性、季节性、地域性、相兼性和某种性质的转化。

(三)风邪的概念、性质及致病特点

以春季为多见。

(1)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风邪善动而不居,具有升发、向上、向外的特性,故属阳邪。

(2)风性善行而数变:数变,指变幻无常和发病迅速的特性。

(3)风性主动:指风邪致病具有动摇不定的特征。

(4)风为百病之长:故有风为“百病之始”、“百病之长”的说法。

(四)寒邪的概念、性质及致病特点

寒邪为病多发于冬季,亦可见于其他季节。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阴胜则寒”,“阴胜则阳病”。

(2)寒性凝滞 (3)寒性收引“寒

则气收”。

(五)暑邪的概念、性质及致病特点

暑邪,是指在夏至之后,立秋以前。暑邪为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2)暑多升散,耗气伤津扰神 (3)暑多挟湿(六)湿邪的概念、性质及致病特点

湿邪,是指其致病具有重浊、黏滞、趋下等特性的外邪。多发病于长夏季节。

(1)湿性重浊 (2)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3)湿性黏滞(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七)燥邪的概念、性质及致病特点

燥邪,是指其致病具有干燥、收敛等特性的外邪。初秋多发为温燥;深秋则多发为凉燥。

(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外感燥邪,耗伤津液,可见日鼻干燥,咽干口渴,皮肤干涩,甚则皲裂,毛发不荣,小便短少,大便干结等症。

(2)燥易伤肺:燥邪伤人,多从口鼻而入,最易损伤肺津,影响宣肃功能,从而出现干咳少痰,或痰黏难咯,或痰中带血及喘息胸痛等症。

(八)火(热)邪的概念、性质及致病特点

火热之邪,是指其致病具有炎热、升腾等特性的外邪。四季皆可发病。

(1)火为阳邪,其性炎上,且火热病证,多表现于头面部位。

(2)火易耗气伤津(3)火易生风动血 (4)火易致肿疡

二、疠气

(一)疠气的概念

疠气,指一类具有强烈致病性和传染性的外感病邪。传染而发病。

(二)疠气的致病特点

发病急骤,病情危笃;传染性强,易于流行;一气一病,症状相似。

(三)影响疠气产生的因素气候和环境

三、七情内伤

(一)七情与七情内伤的概念

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是人体对外界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

(二)七情与内脏精气的关系

1.情志活动以五脏精气为物质基础

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喜怒思忧恐,称为“五志”。

2.脏腑气血变化,影响情志变化

如说:“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三)七情内伤致病特点

1.直接伤及内脏情志所伤,以心、,肝、脾三脏和气血失调为多见。

2.影响脏腑气机怒则气上 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 思则气结

3.多发为情志病

4.七情变化影响病情一是有利予疾病的康复。二是可能加重病情。

四、饮食失宜

饮食主要是损伤脾胃,导致脾胃升降失常,又可聚湿、生痰、化热,或变生它病。

(一)饮食不节(二)饮食不洁(三)饮食偏嗜

五、劳逸失度

(一)过度劳累

包括劳力过度、劳神过度及房劳过度三方面。

(1)劳力过度:故有“劳则气耗”、“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之说。(2)劳神过度:指思虑劳伤过度。(3)房劳过度:

(二)过度安逸

“久卧伤气”

六、痰饮

(一)痰饮的概念

痰和饮,都是津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一般以较稠浊的称为痰,清稀的称为饮。如“痰饮”、“悬饮”、“溢饮”、“支饮”等。

(二)痰饮的形成肺、脾、肾及三焦等脏腑气化功能失常。

(三)痰饮的致病特点

(1)阻滞气血运行(2)影响水液代谢

(3)易于蒙蔽心神(4)致病广泛,变幻多端

病证繁多、症状复杂,故有“百病多由痰作崇”之说。

七、瘀血

(一)瘀血的概念

阻滞于经脉及脏腑内的血液,均称为瘀血。

(二)瘀血的形成

多由于血出致瘀、气滞致瘀、因虚致瘀(即气虚或津亏致瘀)、血寒致瘀,以及血热致瘀。

(三)瘀血的致病特点

一、易于阻滞气机,即“血瘀必气滞”。

二、影响血脉循行。三是影响新血生成,故有“瘀血不去,新血不生”之说。四是病位固定,病证繁多。

(四)瘀血的病证特点

瘀血病证的共同特点,一是疼痛,多为刺痛,拒按,或夜间痛甚;二、肿块,青紫肿痛;三、出血,血色多呈紫暗,伴血块;四、色紫暗;五、肌肤甲错,或脉象细涩、沉弦或结代等。

八、结石的致病特点一、多发于肝、肾、胆、胃等脏腑。二、病程较长,病情轻重不一。三、易于阻滞气机,损伤脉络。

病机(在课本上)

阴阳偏衰

病机表现特点是“阳虚则阴盛”,“阳虚则寒”;“阴虚则阳亢”,“阴虚则热”。虚寒,虚热病证

气的失常包括气虚、气机失调(即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等)。

发病

一、发病基本原理

(1)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在发病中的主导作用。

(2)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3)邪正相搏的胜负,决定发病与不发病

一般来讲,正胜邪却则不发病,邪胜正负则发病,并能决定发病的证候类型。

二、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

(1)环境与发病(2)体质与发病(3)精神状态与发病

三、发病类型

(1)感邪即发:又称卒发、顿发,指感邪后立即发病。

(2)徐发:又称缓发,即感邪后缓慢发病。

(3)伏而后发:多见于“伏气温病”,如“夏伤于暑,秋为痎痃疟”,“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等。

(4)继发:指在原发疾病的基础上,继而发生新的疾病。

(5)合病与并病:指两经或两个部位以上同时受邪而出现病证。

(6)复发:余邪未尽,正气未复,同时更有诱因的作用。

防治原则

一、预防

(一)未病先防

1.养生以增强正气

包括顺应自然、养性调神、护肾保精、体魄锻炼、调摄饮食(。

2.防止病邪侵害

二、治则

(一)正治与反治

故说“逆者正治,从者反治”。

1.正治

用与证候性质相反的方药进行治疗

的原则。又称“逆治”。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2.反治

指顺从病证的外在假象而治的原则。又称“从治”。主要包括如下四种:

(1)热因热用:适用于阴盛格阳的真寒假热证。

(2)寒因寒用:适用于阳盛格阴的真热假寒证。

(3)塞因塞用:适用于体质虚弱,脏

腑精气功能减退而出现闭塞症状的真虚假

实证

(4)通因通用:适用于因实邪内阻出现通泄症状的真实假虚证。

(四)调整阴阳

1.损其偏盛即损其有余,“治热以寒”,即用“热者寒之”法则。

2.补其偏衰即补其不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阳中求阴”或“阴中求阳”,即所谓“此又阴阳相济之妙用也”。

3.阴阳并补但亦应分清主次。

;阳虚或阴盛之体,则应慎用寒凉之药。

执业医师考试辅导 中医基础理论资料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中医学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辩证论治。 一、整体观念 内外环境的统一性和机体自身完整性的思想,即为整体观念。以五脏为中心 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自然界的变化,如季节气候、昼夜晨昏、地理环境等的不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 二、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也叫辨证施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处理疾病的基本原则。证,也叫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等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 “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 “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证,因而就采取同一方法治疗。因此,“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实质上即是“证异治异”、“证同治同”,亦是辨证论治原则的具体体现。 第三单元 阴阳学说 (一)阴阳和阴阳学说的含义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并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阴和阳,既可以代表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和势力,又可以代表和用以分析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阴阳者,一分为二也”。阴阳学说,即是通过分析相关事物的阴阳相对属性,以及某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相互关系,从而认识和把握自然界错综复杂变化的本质原因和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阴阳学说认为,阴阳规律是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的固有规律。 (二)事物阴阳属性的绝对性和相对性阴阳属性的相对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阴阳属性可以转化,在一定的条件下,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二是阴阳的无限可分性,即阴阳之中复有阴阳。三是比较对象不同,即比较的对象发生改变,其阴阳属性亦可以发生改变。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阴阳的对立制约 阴阳的相互制约,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大多具有相互抑制和约束的特性。正常者如“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反常者,则如“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等。 (二)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转化的前提条件) 即阴和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每一方都以对立的另一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故说“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阳生于阴,阴生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如“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等,“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三)阴阳的交感互藏 阴阳互藏,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蕴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故说:“天本阳

新整理执业医师考试辅导资料大全

执业医师考试辅导资料大全 1.三次腹痛来就诊不能缓解,第四次来看你的门诊,情绪激动你该怎么办? 首先,态度和蔼,耐心解释疾病的诊断要一个过程,需进一步检查寻找证据;同时告诉下一步要做的诊疗措施,让病人心中有数。如若不行,请示上级医生解决。 2.男医生检查女病人需要注意什么? 检查敏感部位,要有一位女医生陪同,注意遮蔽不得和女病人过分攀谈,聊天。不得进行不必要的检查,过分的检查。 3.门诊接待黄疸病人要注意什么? 要让其到专科门诊就诊 4.如果肝腹水的患者,腹腔穿刺得到血性液体后,患者怀疑自己得了癌症,你该如何回答患者? 安慰,告知家属,通知上级医生 5.一年轻病人,颈部多个淋巴结肿大,怀疑自己的

了肿瘤,你如何解释? 6.女性,腹穿出现血性腹水,患者担心癌症,情绪低落,你如何解释? 7.心悸病人找你如何办? 8.急性心衰体查时注意? 根据病人的病情决定查体是否完整,可先进行必要的查体,而不是要求病人平卧完成所有的内容。因为这样平卧过久病人的症状会加重。还要注意防止感冒,男女病人检查时注意保护隐私。 9.如何检查患者胸部? 10.你成功抢救了误服农药的儿童,如何对他的家长解释? 11.老年人导尿如何向家人交代?

12.疑似非典病人,如何向家属交代病情 (1)这是传染病,需要隔离 (2)该病可治、可防 (3)要家属地址,确诊侧隔离 (4)交代病情,有可能恶化 (5)家属一旦出现类似症状立刻就诊 13.被病人家属打了该怎么办? 告诉他不能打人,请人证明你被打了 二、多媒体 心音:心包摩擦音、房颤、心尖区收缩期杂音,伴腋窝传导、舒张期杂音 肺听诊:呼气相哮鸣音、湿罗音、支气管肺泡呼吸音+湿罗音、正常呼吸音 心电图:正常心电图,急性心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房颤、室早、房早、三度房室阻滞、心肌缺血、

2019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题及答案 中药学试题(第十三章)

2019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题及答案中药学试题(第十 三章) (一)A型题(在每小题给出的A、B、C、D、E五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茯苓的性味是: A.甘,寒 B.甘、淡,凉 C.甘、淡,平 D.辛、苦,温 E.甘、酸,平 答案:C 答案分析:本试题是测试考生是否掌握了中药的性味是如何确定的。茯苓为常用的利水渗湿药,味甘而淡,甘则能补,淡则能渗,药性平和,既可祛邪,又可扶正,利水而不伤正气,实为利水渗湿之要药。故答案应选择C。 2.可治疗寒热虚实各种水肿的药物是: A.泽泻 B.猪苓 C.茯苓 D.车前子 E.香加皮 答案:C 答案分析:本试题是测试考生是否掌握了茯苓的应用。五备选答案中,虽然五味药皆能利水消肿,治疗水肿,但只有茯苓既可祛邪,又可扶正,利水而不伤正气,为利水渗湿之要药。可用治寒热虚实各种水肿。 3.用治水肿,肺痈,肠痈,宜选: A.猪苓 B.茯苓 C 薏苡仁 D.葫芦 E.冬瓜皮

答案:C 答案分析:备选答案中,ABCDE皆为常用的利水消肿药,均能用治水肿,但只有薏苡仁能清肺肠之热,排脓消痈。治疗肺痈与肠痈,故应选择薏苡仁。 4.猪苓的入药部位是: A. 块根 B. 菌核 C. 果实 D. 全草 E. 块茎 答案:B 答案分析:本试题是测试考生是否掌握了中药的入药部位,茯苓为多孔菌科真菌,备选答案中五种不同的药用部位,只有菌核是真菌茯苓的药用部位,A、C、D、E均非准确选择。 5.治疗肾阴不足,相火偏亢之遗精的药物是: A.荠菜 B.泽泻 C.蝼蛄 D.冬瓜皮 E.泽漆 答案:B 答案分析:本试题是测试考生是否掌握了泽泻的应用。五备选答案中,虽然五味药皆为常用的利水消肿药,药性寒凉,但只有泽泻能泄肾经之虚火,主治肾阴不足,相火偏亢之遗精、潮热之证。故答案应选择B。 6.既能利水消肿,又可清热解暑的药是: A. 葫芦 B. 泽泻 C. 冬瓜皮 D. 薏苡仁 E. 猪苓 答案:C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知识点汇总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各科精华汇总 中医内科速记 中医内科笔记(中医很多选择是对证型方药的考试,所以有基础的一背这个歌很多主方药就能记下来,对考试有很重要的意义大部分病证一个歌就能把它的证型方药记下来。) 一、感冒:寒荆热银署香薷,阴虚葳蕤气参苏。 1.风寒束表证:辛温解表-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 2.风热犯表证:辛凉解表-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 3.暑湿伤表证: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4.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 5.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化裁 二、咳嗽:寒三热菊燥桑杏,痰湿二三痰热清,肝火蛤泻肺阴沙 1.风寒袭肺证: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嗽散 2.风热犯肺证: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 3.风燥伤肺证: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 4.痰湿蕴肺证: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平胃散合合三子养亲汤 5.痰热郁肺证: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 6.肝火犯肺证:清肺泻肝、顺气降火-黛蛤散合加减泻白散 7.肺阴亏耗证: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 三、哮病:哮冷射干热定喘,寒包青石风痰亲,虚哮固本肺脾六,肺肾两虚生金水。 1、冷哮证: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 2、热哮证: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 3、寒包热哮证: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 4、风痰哮证: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加味 5、虚哮证: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 6、肺脾气虚证: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 7、肺肾两虚证: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 四、喘证:喘寒麻华肺热石,热桑浊陈气闭五,肺虚生脉肾虚匮,喘脱参附送锡丹。 1、风寒壅肺证: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 2、表寒肺热证: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 3、痰热郁肺证: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 4、痰浊阻肺证: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5、肺气郁痹证: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 6、肺气虚耗证: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 7、肾虚不纳证: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 8、正虚喘脱证: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粉 五、肺痈:肺痈初起银翘散,苇痈溃梗复清肺1.初期:疏风散热,清肺化痰-银翘散 2.成痈期:清肺解毒,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 3.溃脓期:排脓解毒-加味桔梗汤 4.恢复期:清养补肺-沙参清肺汤或桔梗杏仁煎 六、肺痨:肺痨阴方月华丸,虚火百合秦艽汤,气阴保真苓术数,阴阳俱损大造丸。 1、肺阴亏损证:滋阴润肺-月华丸 2、虚火灼肺证:滋阴降火-百合固金汤合秦艽鳖甲散 3、气阴耗伤证:益气养阴-保真汤或参苓白术散 4、阴阳虚损证:滋阴补阳-补天大造丸 七、肺胀:肺胀痰浊苏三养,蒙窍涤痰热婢桑;阳虚水泛真武苓,肺肾平喘补肺汤。 1、痰浊壅肺证:化痰降气,健脾益肺-苏子降气汤合三子养亲汤 2、痰热郁肺证:清肺化痰,降逆平喘-越婢加半夏汤或桑白皮汤 3、痰蒙神窍证:涤痰、开窍、熄风-涤痰汤。另可配服至宝丹或安宫牛黄丸以清心开窍。 4、阳虚水泛证:温肾健脾,化饮利水-真武汤合五苓散 5、肺肾气虚证:补肺纳肾,降气平喘-平喘固本汤合补肺汤 八、心悸:悸怯安神心血归,阴火天砂凌苓桂,瘀桃阳附加龙牡。 1、心虚胆怯证:镇惊定志、养心安神-安神定志丸 2、心血不足证:补血养心、益气安神-归脾汤 3、心阳不振证:温补心阳、安神定悸-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 4、水饮凌心证:振奋心阳,化气行水,宁心安神-苓桂术甘汤 5、阴虚火旺证:滋阴清火、养心安神-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 6、瘀阻心脉证: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桃仁红花煎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九、胸痹: 1、心血瘀阻证:活血化瘀、通脉止痛-血府逐瘀汤 2、气滞心胸证:疏肝理气,活血通络-柴胡疏肝散 3、痰浊闭阻证:通阳泄浊、豁痰宣痹-瓜萎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 4、寒凝心脉证:辛温散寒、宣通心阳-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 5、气阴两虚证:益气养阴、活血通脉-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 6、心肾阴虚证:滋阴清火,养心和络-天王补心丹合炙甘草汤 7、心肾阳虚证:温补阳气,振奋心阳-参附汤合右归饮 十、不寐:不寐肝龙痰热温,心肾六交心脾归,心胆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病理学辅导讲义及习题

病 理 学 第1章 细胞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 考纲要求 ①适应性改变:萎缩的概念,肥大、增生和化生的概念及类型。 ②损伤:可逆性损伤,不可逆性损伤(细胞死亡)。 ③修复:再生的概念,各种细胞的再生潜能,肉芽组织的结构和功能,创伤愈合,骨折愈合。 复习要点 一、适应性改变 1.适应的形态学表现 细胞和由其构成的组织、器官对内、外环境中各种有害因子和刺激作用而产生的非损伤性应答反应,称为适应。适应在形态学上一般表现为萎缩、肥大、增生和化生。 概念 定义 好发点/举例 萎缩 是指已发育正常的实质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缩 小 组织器官的未曾发育或发育不全不属于萎缩范畴 心肌、肝、肾上腺细胞 神经节细胞 肥大 由于功能增加,合成代谢旺盛,使细胞、组织或器官体积增大 可分为生理性肥大和病理性肥大;代偿性肥大和内分泌性肥大 妊娠期子宫、哺乳期乳腺 高血压时左心室肥大 增生 是指组织或器官内实质细胞数量增多,常导致组织或器官体积增大 增生分生理性增生和病理性增生 妊娠期子宫、青春期乳腺 肝叶切除后肝细胞的增生 化生 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所取代的过程 上皮组织、间叶组织的化生 【例1】 2002A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性反应不包括 A .化生 B .萎缩 C .再生 D .肥大 E .增生 2.化生 化生的病理特点是“一种细胞/组织→另一种细胞/组织”。化生常发生于上皮组织或间叶组织。 (1)上皮组织的化生 以鳞状上皮化生(简称“鳞化”)最常见。化生的上皮可以恶变。 上皮组织的化生 常见例子 化生癌变 ①柱状上皮→鳞状上皮 慢性支气管炎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化生 支气管黏膜发生鳞癌 ②移行上皮→鳞状上皮 肾盂上皮的化生、膀胱上皮化生 膀胱鳞癌 ③腺上皮→含杯状细胞或潘氏细胞的肠上皮组织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肠上皮化生(肠化) 胃黏膜发生肠型腺癌

新整理执业医师考试:气管先天性疾病辅导

执业医师考试:气管先天性疾病辅导 这篇关于执业医师考试:气管先天性疾病辅导,是特地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气管先天性疾病:出生后即呈现程度轻重不等的阻塞性呼吸困难。吸气时可出现喘鸣,喂食困难,生长发育延缓。狭窄程度严重者吸气时锁骨上窝、肋间软组织和剑突下软组织凹陷,并发呼吸道感染时上述症状加重,X线气管断层摄片和内窥镜检查可明确诊断。 发病原因 胚胎学食管和呼吸道在发生过程中均起源于胚胎原 肠的前肠。原始食管位于呼吸器官的后方。原肠分前肠、中肠和后肠三个部分。在早期,原肠的头侧和尾侧均闭锁。胚胎发生的第3周末,原肠头侧的咽膜破裂,使前肠与口窝相通。随着心脏向下方移位,食管的长度迅速增加。胚胎发生第21~26日,前肠的两侧呈现喉气管沟,继而上皮生长形成食管气管隔,将食管与气管分隔开。如食管与气管未完全分开,两者管腔相通则形成食管气管瘘。食管气管隔向后偏位或前肠上皮向食管腔生长过度则形成食管闭锁。此外,在食管发育的早期,部分前肠细胞自食管分离出来,并继续生长,则可形成食

管重复畸形,大多表现为靠近食管壁的囊肿,有的囊肿与食管腔沟通。 表现及诊断 气管先天性疾病本类疾病出生后即呈现程度轻重不 等的阻塞性呼吸困难。吸气时可出现喘鸣,喂食困难,生长发育延缓。狭窄程度严重者吸气时锁骨上窝、肋间软组织和剑突下软组织凹陷,并发呼吸道感染时上述症状加重。气管闭锁、气管狭窄和气管食管瘘较为常见,现分述如下: (1)气管闭锁 出生后就发绀,往往在产房时就须用气管插管急救。因气管闭锁,气管管常经喉裂下通至食道,再由食道和远端气管的相连处,到达肺部。虽然病人呼吸得不,但X光线显示气管管插在食道,经反复的插管仍然一样时,就应怀疑是这种疾病了。 (2)气管-食管瘘 可分为气管-食管瘘和支气管-食管瘘。虽然先天性异常通常在新生儿即可发现,但是前一类型可直到青少年甚至成年才被明确诊断。大部分病例有长期喂奶呛咳史或咳嗽史,常咳出食物颗粒,偶尔合并支气管扩张。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辅导-卫生法规讲义0601

第六章艾滋病防治条例 一、概述 (一)艾滋病防治原则、机制、措施 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建立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机制,加强宣传教育,采取行为干预和关怀救助等措施,实行综合防治。 (二)不歧视和合法权益保护的规定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歧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享有的婚姻、就业、就医、入学等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二、预防与控制 (一)艾滋病监测 国家建立健全艾滋病监测网络。 艾滋病监测,是指连续、系统地收集各类人群中艾滋病(或者艾滋病病毒感染)及其相关因素的分布资料,对这些资料综合分析,为有关部门制定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提供及时可靠的信息和依据,并对预防控制措施进行效果评价。 (二)艾滋病自愿咨询和自愿检测制度 国家实行艾滋病自愿咨询和自愿检测制度。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指定的医疗卫生机构,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制定的艾滋病自愿咨询和检测办法,为自愿接受艾滋病咨询、检测的人员免费提供咨询和初筛检测。 (三)采集或使用人体血液、血浆、组织的管理 1.采集或使用人体血液、血浆管理血站、单采血浆站应当对采集的人体血液、血浆进行艾滋病检测;不得向医疗机构和血液制品生产单位供应未经艾滋病检测或者艾滋病检测阳性的人体血液、血浆。血液制品生产单位应当在原料血浆投料生产前对每一份血浆进行艾滋病检测;未经艾滋病检测或者艾滋病检测阳性的血浆,不得作为原料血浆投料生产。 2.临时采集血液管理 医疗机构应当对因应急用血而临时采集的血液进行艾滋病检测,对临床用血艾滋病检测结果进行核查;对未经艾滋病检测、核查或者艾滋病检测阳性的血液,不得采集或者使用。 3.采集或者使用人体组织等管理

执业医师考试辅导各种实脉类脉象

各种实脉类脉象 实脉类脉象包括实、滑、弦、紧、长等5种脉象。 实脉 【脉象特征】三部脉充实有力。实脉的脉象特点是脉搏搏动力量强,寸、关、尺三部,浮、中、沉三候均有力量,脉管宽大。 【临床意义】实脉见于实证。实脉也可以见于正常人,但必兼和缓之象,若两手六脉均实大,而无病者称为六阳脉,是气血旺盛的表现。实脉作为六纲脉之一,是脉象无力的象征。 【机理分析】邪气亢盛而正气不虚,邪正相搏,气血壅盛,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脉管内充盈度较高,脉管呈紧张状态,故脉来充实有力。 滑脉 【脉象特征】滑脉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盘走珠。滑脉的脉象特点是脉搏形态应指圆滑,如同圆珠滚动流畅,可见于寸关尺三部或某一部。 【临床意义】滑脉多见于痰湿、食积和实热等病证。此外青壮年滑而和缓,妇女怀孕脉滑也为常脉。 【机理分析】痰湿留聚、食积饮停,邪气内盛,充渍脉道,鼓动脉气,故脉见圆滑流利。火热之邪波及血分,血行加速,则脉来亦滑但必兼数。之脉为平人之脉,多见于青壮年,张景岳说:“若平人脉滑冲和,此是荣卫充实之佳兆。” 紧脉 【脉象特征】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紧脉绷急弹指,状如牵绳转索。其具体特点是脉势紧张有力,坚搏抗指,脉管的紧张度、力度均比弦脉高,其指感比弦脉更加绷急有力,且有旋转绞动或左右弹指的感觉,但脉体较弦脉柔软。 【临床意义】紧脉见于实寒证,疼痛和食积等。 【机理分析】因寒为阴邪,主收引凝滞,困遏阳气。所以寒邪侵袭机体,则脉管收缩紧束而拘急,正气未衰,正邪相争剧烈,气血向外冲击有力,则脉来绷急而搏指,状如切绳。寒邪侵袭,阳气被困而不得宣通,气血凝滞而不通,不通则痛。宿食积于中焦,气机失和,脉管受阻亦可见紧脉。 长脉 【脉象特征】首尾端直,超过本位。其具体特点是脉搏的搏动范围显示较长,超过寸、关、尺三部。 【临床意义】长脉常见于阳证、热证、实证。正常人气血旺盛,精气盛满,脉气充盈有余,也可见到柔和之长脉,为强壮之象征。 【机理分析】长脉多因阳亢、热盛、痰火内蕴,正气不衰,使气血壅盛,脉管充实,超过寸尺,如循长竿之状。 弦脉 【脉象特征】弦脉端直以长,如按琴弦。其具体特点是脉形端直而长,脉势较强、脉管较硬,切脉时有指下挺然,有直起直落的感觉。 【临床意义】弦脉多见于肝胆病、疼痛、痰饮等,或为胃气衰败者。此外春季平人脉象多稍弦;健康人中年之后,脉亦兼弦,若无病也为常脉。弦脉弦硬,其弦硬程度随病情轻重而不同,轻则如按琴弦,重则如按弓弦,甚至如循刀刃。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辅导-卫生法规练习题及答案1201

第十二章侵权责任法(医疗损害责任) 一、A1 1、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推定医疗机构有过错”的情形? A、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章以及其他有关诊疗规范的规定 B、隐匿或者拒绝提供与纠纷有关的病历资料 C、伪造、篡改或者销毁病历资料 D、医务人员尚未取得执业医师证书 E、以上都不是 2、根据侵权责任法,何种情况必须要取得患方的书面同意才能够实施医疗行为? A、任何诊断活动 B、任何治疗活动 C、实施手术、特殊检查、特殊治疗时 D、仅在实施手术时 E、都不需要 3、医疗机构为死因不明者出具的《死亡医学证明书》 A、只做是否死亡的诊断 B、只做死亡原因的诊断 C、可同时做是否死亡和死亡原因的诊断 D、既不能做是否死亡的诊断也不能做死亡原因的诊断 E、以上都不对 4、侵权责任法第七章将医疗行为引发的民事责任定名为: A、医疗损害责任 B、医疗事故责任 C、医疗差错责任 D、医疗错误责任 E、医疗过失责任 答案部分 一、A1 1、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侵权责任法》第五十八条规定:患者有损害,因下列情形之一的,推定医疗机构有过错:(一)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章以及其他有关诊疗规范的规定;(二)隐匿或者拒绝提供与纠纷有关的病历资料;(三)伪造、篡改或者销毁病历资料。等于再次强调:人民法院在审理医疗损害赔偿案件时,只要原告(患者一方)不主张被告(医方)的医疗行为构成医疗事故,就不需经过医疗事故鉴定,一旦被告的医疗行为具有前述情形,人民法院可以直接认定或者推定被告的医疗行为存在过错。 【该题针对“侵权责任法”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225389】 2、 【正确答案】C

推荐-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大纲复习医学伦理学名师辅导讲义 精品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大纲复习医学伦理学名师辅导讲义 第八篇医学伦理学 第1章绪论与医学道德的规范体系 考纲要求 ①道德:道德的概念和构成要素,道德的本质和特征,道德的类型,道德的功能和作用。②伦理学:伦理学的概念和类型,伦理学的基本理论。③医学伦理学:医学伦理学的概念,医学伦理学的历史发展,医学伦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医学伦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学习医学伦理学的意义和方法。④医学道德的基本原则:不伤害原则,有利原则,尊重原则,公正原则。⑤医学道德的基本规范:医学道德规范的含义和本质,医学道德规范的形式和内容。⑥医学道德的基本范畴:权利与义务,情感与良心,审慎与保密。 复习要点 一、道德 1.道德的概念和构成要素 (1)道德的概念道德是人类社会的一种重要意识形态,是由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并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以善恶为评价形式,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用以调节人际关系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行为活动的总和。 (2)道德的构成要素道德由道德意识、道德规范和道德实践三个部分构成。

①道德意识是指在道德实践中形成并影响道德实践的各种具有善恶价值的思想、观点和理论体系,如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理论观点等。 ②道德规范是指在一定社会条件下评价和指导人们行为的准则,如道德戒律、道德格言、道德要求等。 ③道德实践是指在道德意识支配下,围绕善恶进行的,可以用善恶评价的群体活动和个人行为的实际表现,如道德教育、道德修养、道德评价等。 在道德意识、道德规范和道德实践之间,道德实践是形成一定道德意识的基础,并能使已经形成的道德意识巩固、深化和提高。道德意识一旦形成,又起着指导和制约道德实践的作用。道德规范是人们在一定的道德实践和道德意识的基础上形成并概括出来的,同时作为一种社会的特殊规范又约束和制约人们的道德意识和道德实践,因而它集中体现了道德意识和道德活动的统一。 2.道德的本质 (1)道德的一般本质道德同政治、法律、宗教、文学艺术等一样,都属于上层建筑,都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这是道德的一般本质。(2)道德的特殊本质是指道德的非制度化的规范性和极强的实践性。 ①道德的规范性表现在它不同于政治、法律规范,而是一种非制度化、内化的规范,并且不使用强制性手段为自己的实现开辟道路。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真题及答案

2010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真题及答案 A1型选择题(1~75题) 答题说明 每一道试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题号的字母涂黑,以示正确答案。 1、腹部触诊见腹胀满,无压痛,叩之作空声,其病证是 A、痰饮 B、水臌 C、气胀 D、内痈 E、积聚 答案:C 2、望神观察重点是 A、面色 B、神情 C、形体 D、两目 E、姿态 答案:D 3、在舌诊中,邪热夹酒毒上壅的舌象是 A、舌多瘀斑 B、舌色晦暗 C、舌脉粗长 D、舌色青紫 E、舌紫肿胀 答案:E 4、青壮年头发稀疏易落者,多属 A、精血不足 B、肾虚或血热 C、血虚受风 D、疳积 E、脾胃虚损 答案:B 5、八纲中的“寒热”指的是 A、辨病位的纲领 B、辨病因的纲领 C、辨虚实的纲领 D、辨病性的纲领 E、辨标本的纲领 答案:D 一、单选题() 1、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专著是A、《五十二产病方》 B、《神农本草经》 C、《黄帝内经》 D、《中藏经》 E、《伤寒论》 标准答案:c 2、中医四大经典著作是 A、《黄帝内经》、《神农本草 经》、《伤寒论》、《金匮要略》 B、《黄帝内经》、《伤寒论》、 《类经》、《难经》 C、《素问》、《灵枢》、《神农 本草经》、《伤寒论》 D、《黄帝内经》、《类经》、《难 经》、《脉经》 E、《素问》、《灵枢》、《神农 本草经》、《中藏经》 标准答案:a 3、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 点是 A、急则治标、缓则治本 B、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C、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D、异病同治和同病异治 E、以上都不是 标准答案:c 4、中医精气神学说中“神” 的含义是指 A、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 B、人的精神意识 C、人体生命的基本物质 D、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 E、以上都不是 标准答案:a 5、中医精气神学说的“精” 是指 A、先天之精 B、水谷之精 C、生殖之精 D、肾中所藏之精 E、以上都不是 标准答案:d 6、阴阳学说较准确的说法 是 A、中医的经典理论 B、我国古代的一种哲学思想 C、对立统一的世界观 D、唯物论 E、我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 自发的辨证法思想 标准答案:e 7、五行学说认为病情较重 的色脉关系是 A、色与脉的五行属性相符 B、色与脉的五行属性相生 C、客色胜主色 D、色与脉的五行属性相克 E、以上都不是 标准答案:d 8、主要体现按五行学说确 立抑强扶弱兼用治则的治法 是 A、抑木扶土法 B、佐金平木法 C、培土制水法 D、泻南补北法 E、以上都不是 标准答案:a 9、区别事物阴阳属性的" 征兆"是 A、日与月 B、天与地 C、水与火 D、升与降 E、左与右 标准答案:c 10、形神关系的确切表述是 A、精能生神 B、神附于形 C、神为形主 D、形为神宅 E、形与神俱 标准答案:e 11、肺的阴阳属性是 A、阳中之阳 B、阳中之阴 C、阴中之阳 D、阴中之阴 E、以上均非 标准答案:b 12、根据“诸寒之而热者取 之阴”的法则,治宜: A、热者寒之 B、寒者热之 C、壮水制火 D、益火消阴 E、以上都不是 标准答案:c 13、根据五行的生克乘侮规 律,以下哪种说法是错误的 A、心火不足,肾水可乘之 B、木火刑金 C、肝木乘土 D、心火过亢,可以反侮肺 金 E、岁土太过,雨湿流行,肾 水受邪 标准答案:d 14、金气不足,反为木气所 衰,属于 A、已所不胜,侮而乘之 B、已之所胜,轻而侮之 C、制已所胜 D、侮所不胜 E、以上都不是 标准答案:b 15、“见肝之病,知肝传脾” 是指 A、木乘土 B、木克土 C、土侮木 D、子病及母 E、母病及子 标准答案:a 16、按五行生克规律,五味 入五脏,多食苦则伤 A、心 B、肺 C、肝 D、脾 E、肾 标准答案:a 17、除外下列那一项,均为 五脏具有的共同特点 A、实而不能满 B、藏精气而不泻 C、可行气于腑 D、实体性器官 E、病则多虚证 标准答案:a 18、“命门之火”是指 A、肺阳 B、心阳 C、肝阳 D、肾阳 E、脾阳 标准答案:d 19、肝主疏泄的功能,最主 要是关系着 A、情志活动

执业医师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

2015年内科学综合测试题及答案 1选择一题 A1型 1.慢性支气管炎临床分型为: A.单纯型、混合型 B.单纯型、喘息型 C.急性型、慢性型、迁延型 D.单纯型、喘息型、迁延型 E.单纯型、喘息型、混合型 【答案】B 2.医院内获得性肺炎中,最常见的致病菌是 A.肺炎球菌 B.葡萄球菌 C.革兰氏阴性杆菌 D.厌氧菌 E.真菌 【答案】C 3.支气管哮喘中、重度发作首选药物 A.茶硷类 B.β受体激动剂 C.抗胆碱能类 D.糖皮质激素 E.抗过敏类 【答案】D 4.治疗高血压长期使用噻嗪类利尿剂可引起 A.低钾、低钠、高镁血症 B.低钙、低钠、低尿素血症 C.低钙、低钠、高尿素血症 D.高钾、低钠、低镁血症 E.低钾、低钠、低镁血症

【答案】E 5.下列各项检查中哪一项对诊断病毒性心肌炎意义较大 A.谷草转氨酶(SGOT) B.乳酸脱氢酶(LDH) C.红细胞沉降率(ESR) D.磷酸肌酸激酶(CPK) E.白细胞计数 【答案】D 6.慢性肺心病形成肺动脉高压的主要机制 A.支气管感染 B.红细胞增多 C.血液粘稠度增加 D.肺小动脉痉挛 E.肺毛细血管床减少 【答案】D 7.慢性胃炎的发病可能与那种细菌感染有关 A.大肠杆菌 B.沙门菌 C.幽门螺杆菌 D.空肠弯曲菌 E.嗜盐杆菌 【答案】C 8.左心功能不全最早期的体征为 A.舒张早期奔马律 B.交替脉 C.颈静脉怒张 D.肝肿大 E.下肢浮肿 【答案】A 9.最易发生幽门梗阻症状的溃疡是 A.胃角溃疡

B.胃窦溃疡 C.球后溃疡 D.幽门管溃疡 E.胃多发性溃疡 【答案】D 10.有高碳酸血症的慢性呼吸衰竭患者,适宜的吸氧浓度为 A.25%~30% B.35%~40% C.45%~50% D.55%~60% E.大于60% 【答案】A 11.下列哪一项是阿司匹林对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作用 A.降低血脂 B.消炎止痛 C.降低心肌耗氧量 D.抑制血小板聚集 E.抑制免疫反应 【答案】D 12.广泛心前壁梗塞是由于 A.左冠状动脉主干阻塞 B.左冠状动脉前降支阻塞 C.左冠状动脉回旋支阻塞 D.冠状动脉窦阻塞 E.右冠状动脉阻塞 【答案】A 13.动脉血气分析PH7.47,PaCO24.3Kpa,PaO28Kpa,BE-2.1mmol/L.表示 A.正常范围 B.代谢性硷中毒 C.呼吸性酸中毒 D.呼吸性硷中毒

推荐-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大纲复习外科学名师辅导讲义 精品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大纲复习外科学名师辅导讲义 第十七篇外科学 第1章无菌术 考纲要求 ①灭菌、消毒概念和方法。②手术洗手方法和原则。③不同手术区消毒范围和原则。④手术中的无菌原则。 复习要点 一、灭菌消毒概念和方法 1.无菌术 无菌术包括灭菌法、消毒法、操作规则及管理制度。 2.灭菌法 灭菌法 化学方法——应用甲醛、环氧乙烷、戊二醛等溶液进行灭菌,可杀灭一切微生物电离辐射——用于药品、抗生素等的灭菌 < 紫外线——用于空气的灭菌 高温——最常用 物理方法 灭菌法是指杀灭一切活的微生物。包括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3.消毒法

消毒法又称抗菌法,是指杀灭病原微生物和其他有害微生物,但并不要求清除或杀灭所有微生物。 二、无菌操作原则2.手术区域皮肤消毒方法 ①对婴儿、面部皮肤、口腔、肛门、外生殖器等部位,不能用碘酊消毒,应选用刺激性小的消毒剂,如0.75%吡咯烷酮碘。 ②在植皮时,供皮区的消毒可用70%酒精涂擦2~3次。 ③涂擦皮肤消毒剂时,一般由手术中心部向外周涂擦。如为感染性伤口、肛门部、结肠造瘘口等部位手术,则应自手术区域外周向切口部涂擦。 ④已接触污染部位的药液纱布,不应再返擦清洁处。 3.无菌操作原则 (1)手术人员无菌区的规定手术人员肩以下、腰以上、腋中线以前的区域属于无菌区域。 (2)手术野无菌区的规定手术台缘以上、麻醉架及托盘以内的区域。 (3)同侧手术人员的换位一人先退后一步,背对背转身达另一位置,以防触及对方不洁区。 (4)器械的传递不准从手术人员背后传递器械及用品。 (5)术中如手套破损或接触到有菌的地方,应立即更换手套前臂或肘部碰到有菌

常考点题少。参考答案1.B 2.B

中医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试题.

中医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试题中医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试题((一) 1.第一站:崩漏血热(实热) 第二站:下颌淋巴结的触诊,列缺、气海、悬钟的定位。主治病症,操作演示穿隔离衣 第三站:胁痛肝络失养型的症状、治法、方药。问病史是个阑尾炎。还有一道医德题。 2.第一站:郑某,男,40岁,干部,已婚。发现慢性乙型肝炎6年,近半年常觉两胁胀痛,胁下触及肿物,刺痛,固定不移,消瘦,面色黝黑,舌紫暗,脉涩。血生化:ALT :110U/L ,AST120U/L B 超:肝,脾光点增强,肝硬化,脾大。 第二站:1)请演示右肾触诊2)请说出内庭,手三里,角孙的定位与主治3)请演示胫骨中1/3骨折的夹板固定 第三站:请说出淋证的治疗原则。 3.第一站:经断前后诸症;肾阴虚。 第二站:颈项强直。阳陵、中极的位置,主治,刺灸。胸外心脏按压。 第三站:水肿的病史;心悸、心虚、胆怯的主证,治法,方药。 4.第一站:暑湿感冒(有人抽到小儿惊风、阑尾炎、崩漏、着痹、中消、湿热痢。) 第二站:第一题是脊柱的叩诊;第二题是头维、阳陵泉、太溪的定位和主治作用;第三题是穿脱隔离衣。

第三站:1、解黏液浓血稀烂便1天。要求围绕主诉问诊。2、心悸心虚胆怯的主证、治法、方药。(有人抽到了崩漏、着痹、梅核气、风寒感冒、阳黄和阴黄鉴别、阳水和阴水鉴别)。 5.第一站:病例:感冒,暑湿型,新加香薷饮 第二站:1.脾脏触诊2.针灸:尺泽,主治、位置;昆仑,中极,位置、主治、禁忌3.无菌手套的戴法操作(不仅要按规范戴,还要描述清楚) 第三站:1.病史采集:患者出现心悸,发热,关节肿痛,请围绕主述进行相关的病史采集。 2.湿热痢的临床表现、治法、方药。 6.第一站:消渴(上消) 第二站:肺部语颤触诊;心脏胸外按压;针灸操作:头维、阳陵泉、太溪,定位与主治第三站:问诊题:心前区憋闷性疼痛10天;主证题:肠痈的淤滞型,主证和治法。眩晕(肝阳上亢),液波震颤,腰椎骨折的搬运。 7.第一站:辨证论治:于某,50岁,女,工人。患者既往平素肥甘食物,体形肥胖。近一个月来多食易饥,每次进食500克,食后易饿,近来渐进消瘦,伴心烦,喜渴冷饮,小便多。舌红苔黄,脉数。T、P、R、BP均正常。实验室检查:空腹血糖12.9mol/L,餐后血糖18.7mmol/L尿糖(++++)。主诉、现病史、体格检查、中医辩病依据、中医辨证论治、中医病因及病机、中医鉴别诊断、西医辩病依据、初步诊断、中医病名、中医证型、西医病名、治法、方剂及药物成分、剂量服法(还有考了瘿病-甲亢,湿热痢疾,小儿腹泻,崩漏,暑湿感冒,湿热血淋等)

执业医师考试指南

执业医师考试指南

执业医师考试指南 执业医师考试真题、模拟题尽收其中,千名业界权威名师精心解析,精细化试题分析、完美解析一网尽!在线做题就选针题库: 考试介绍 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性质是行业准入考试,是评价申请医师资格者是否具备从事医师工作所必须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考试。 (一)目的和意义 出台《执业医师法》对中国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实施资格考试、执业注册制度,是为了加强医师队伍建设,提高其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保障其权益,保护人们健康安全;同时,也是与国际上对医师的管理制度接轨,便于更好地进行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二)分级分类 考虑到中国实行多层次医学教育、多结构医师职称的历史现状,以及中国存在中医等多种传统医学的实际情况,医师实行分级分类管理。 1、分级:医师资格考试分为执业医师和执

业助理医师两级。其区别在于执业助理医师执业范围受到一定的限制,只能在执业医师的指导下执业,不能独立执业,但在乡镇的医疗、保健机构中工作的执业助理医师能够根据医疗诊疗的情况和需要,独立从事一般的执业活动。 2、分类:医师资格考试分为中医专业、中西医结合专业、民族医专业三类,当前民族医专业中开考的有藏医专业、蒙医专业、维医专业三个民族医专业。 中医医师资格考试参考人员复杂,类别繁多,报考类别共有18个。 (三)主管部门 卫生部主管全国的医师工作,县级以上卫生、中医药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医师工作。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解放军总后卫生部以及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四部委局共同成立卫生部医师资格考试委员会负责全国医师资格考试,负责研究制定四个类别医师资格考试的共性政策;中医医师资格考试的具体工作和实际操作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负责。 考试大纲 附:执业医师考试大纲

推荐-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大纲复习预防医学名师辅导讲义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大纲复习预防医学名师辅导讲义 第十篇预防医学 第1章绪论 考纲要求 ①预防医学的概述:定义,内容,特点。②健康及其影响因素:当代健康观,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健康决定因素生态学模型。③三级预防策略:疾病自然史与预防机会,三级预防策略(第一级预防、第二级预防、第三级预防)。 复习要点 1.预防医学的概述 (1)定义 预防医学是医学的一门应用学科,它以个体和确定的群体为对象,目的是保护、促进和维护健康,预防疾病、失能和早逝。其工作模式是“环境-人群-健康”。它强调环境与人群的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和协调发展,并以人群健康为目的。 (2)内容预防医学的内容包括医学统计学、流行病学、环境医学、社会医学、行为科学与健康促进、卫生管理学,以及在临床医学中运用三级预防措施。 (3)特点预防医学不同于临床医学,其特点为: ①预防医学的工作对象包括个体及确定的群体,主要着眼于健康和无症状患者。 ②研究方法上注重微观和宏观相结合,但更侧重于影响健康的因素与人群健康的关系。③采取的对策更具积极的预防作用,具有较临床医学更大的人群健康效益。 2.健康及其影响因素

(1)当代健康观1986年,WHO提出了健康的新定义:“健康是日常生活的资源,而不是生活的目标。健康是一个积极的概念,它不仅是个人素质的体现,也是社会和个人的资源”。“为达到身心健康和较好地适应社会的完美状态,每个人都必须有能力去认识和实现这些愿望,努力满足需求和改善环境”。 (2)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有4大类: ①社会经济环境包括个人收入和社会地位、文化背景和社会支持网络、教育、就业和工作条件。 ②物质环境包括生活和职业环境中的物理、化学、生物因素及建筑环境等,都是影响人们健康的重要因素。 ③个人因素包括健康的婴幼儿发育状态、个人卫生习惯、个人的能力和技能,人类生物学特征和遗传因素。 ④卫生服务对人群健康有重要促进作用。 (3)健康决定因素生态学模型 强调个体和人群健康是个体因素、卫生服务、物质和社会环境因素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结果。它是总结和指导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实践的重要理论模型。该模型的结构从内至外分为5层: ①第一层即核心层,是先天的个体特质,如年龄、性别、种族、其他生物学因素和疾病易感基因等。 ②第二层为个体行为特点。 ③第三层是社会、家庭和社区的人际网络。 ④第四层是生活和工作条件,包括心理社会因素、是否有工作及职业因素、社会经济地位、自然和人造环境、公共卫生服务、医疗保健服务等。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真题及答案一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真题及答案-中医基础理论(一) 1. 下列表述中属于证的是 A.肝阳上亢 B.水痘 C.感冒 D.头痛 E.恶寒 2. 下列属于证的的表述是 A.麻疹 B.水痘 C.头痛 D.风热感冒 E.恶寒 3. 下列表述中不属于症的是 A.胸闷 B.恶寒 C.口苦 D.发热 E.消渴 4. 中医学整体观念的内涵是 A.人体是一个整体,人和自然界相互统一 B.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C.自然界是一个整体 D.时令晨昏对人体有影响 E.五脏与六腑是一个整体 5. 人体有机整体的中心是 A.心 B.脑 C.经络 D.脏腑 E.五脏 6. 整体观念的内容有 A.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B.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C.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D.五脏一体观,形神一体观 E.以上均是 7. 构成世界的本源是 A.天气 B.精气 C.阳气 D.水精

E.地气 8. 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是 A.天气 B.地气 C.精气 D.阴阳 E.阳气 9. 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是 A.天气 B.清气 C.阳气 D.水精 E.精气 10. 气的运动形式不包括 A.升 B.降 C.聚 D.散 E.化 11. 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 A.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 B.精气的运动与变化 C.精气是天地万物的中介 D.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E.以上皆是 12. 两汉时期“元气一元论”认为,构成宇宙万物最基本、最原始的物质是 A.元气 B.精气 C.谷气 D.云气 E.精 13. 昼夜分阴阳,属于“阴中之阴”的时间是 A.上午 B.中午 C.下午 D.前半夜 E.后半夜 14. 属于阳的味是 A.酸、苦、咸 B.辛、苦、咸 C.辛、甘、淡 D.甘、淡、涩 E.甘、苦、淡 15.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主要说明阴阳之间存在何种关系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辅导-药理学讲义0601

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概略图——极端重要!TANG

我的讲课顺序 一、去甲肾上腺素——“主营服装,兼卖少量电器。”

激动α受体,对心脏β1受体作用较弱,对β2受体几乎无作用。 1.血管收缩 α强——皮肤黏膜血管收缩最明显,其次是肾脏血管。脑、肝、肠系膜、骨骼肌的血管也收缩。 例外——冠状血管舒张。为什么? β1弱——心脏兴奋——心肌的代谢产物增加,同时因血压升高,提高了冠状血管的灌注压——冠脉流量增加。 2.心脏 较弱的β1——心肌收缩性加强,心率加快,传导加速,心排出量增加。 在整体情况下,心率由于血压升高而反射性减慢;另外,由于药物的强烈血管收缩作用,总外周阻力增高——心排出量不变或下降。 剂量过大——心律失常。 3.血压 小剂量——较弱的β1——心脏兴奋——收缩压升高,而舒张压升高不明显——脉压加大。 较大剂量——α强——血管强烈收缩使外周阻力明显增高——收缩压升高的同时舒张压也明显升高——脉压变小。 4.其他 大剂量——血糖升高。 对于孕妇,可增加子宫收缩的频率。 (二)临床应用——不良反应限制了其应用。TANG 仅限于: ①早期神经源性休克; ②嗜铬细胞瘤切除后或药物中毒时的低血压; ③稀释后口服——食管和胃内血管收缩——局部止血。

(三)不良反应及禁忌证 1.不良反应——α强引起。 (1)局部组织缺血坏死: 静脉滴注时间过长、浓度过高或药液漏出血管——注射部位皮肤苍白。 处理:停止注射或更换注射部位;热敷;用普鲁卡因或a受体阻断药——酚妥拉明——作局部浸润注射——扩张血管。 (2)急性肾衰竭:肾脏血管剧烈收缩——少尿、无尿和肾实质损伤。用药期间尿量应保持在每小时25ml 以上。 2.禁忌证 高血压、动脉硬化症、器质性心脏病及少尿、无尿、严重微循环障碍患者及孕妇。 二、异丙肾上腺素——β受体激动剂——“专卖电器”。 (一)药理作用:激动β1和β2受体。

执业医师考试辅导试述柯琴先生的六经纵横论

执业医师考试辅导试述柯 琴先生的六经纵横论 Modified by JEEP on December 26th, 2020.

试述柯琴先生的六经纵横论 摘要:《伤寒来苏集》为清代名医柯琴先生所着。所立“六经地面学说”为书中之明训,故世人皆知。而于“六经纵横学说”乃着作中之隐旨,故世人少知。今挖掘采摘,勒以成章,供研究歧黄之学,讨仲景之术者玩味。首立纵横之旨,中叙各经表枢里横之三层,上中下之三部,尾后评叙纵横之意。 柯琴,字韵伯,号似峰,浙江慈溪人也。为晚清名医,其着述如同其名:琴声雅,尤如阳春白雪;韵味足,似同诗风雅颂;象巅峰,为古今注疏家中上乘之高论。是书又有醒世之能,使后人治伤寒,朱紫不混,鱼目不珍,故名之为《伤寒来苏集》。通阅全书,我们可以看到柯氏是一位继承仲景遗志,发扬仲景学理论的楷模。他除了创制“六经地面学说”,“六经兵法学说”之外,而于“六经纵横学说”之隐旨,尚未掘取。余稍见此中微理,乃鼓念起笔,略陈管见,使先生高论,得以出潜离隐,使圣人学理,得以离照昌明。 六经纵横论 柯琴先生应用纵横的方法把六经及六经中的每一经按着表、枢、里三个层次和上、中、下三个部位,并作以方测证的方法来对六经理论加以研究和阐述的又一学说。虽然这种思潮还显得比较粗浅稚幼,理论上还在着缺陷与不足,但是它给我们在探讨仲景学说,医学敎育网搜集整理研究六经规律的过程中提供了思路,开阔了视野。使中医辨证论治规律朝着全面的、系统的综合的、纵深的层次方向发展。 在太阳方面 发汗是横法。麻黄解其表层,青龙利其枢层,桂枝发在里层。利水是纵法,水在上焦,用青龙使其云兴雨施而下行。水在中焦,用十枣汤“攻水邪尚留结于中”者。水气在下焦,用桂枝去桂加苓术使其膀胱水去也。进而究之,设大、小陷胸丸,以理上焦。埋五种泻心之方来泻中焦。下伏抵当汤、丸,桃核承气汤攻治下焦。故“发汗利水,是治太阳两大法门。发汗分形层之次第,利水定三焦之高下,皆所以化太阳之气也。……麻黄汗在皮肤(表)……桂枝汗在经络(里)……”。“制小青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