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说明文练习
- 格式:docx
- 大小:32.16 KB
- 文档页数:16
八年级上语文课内说明文阅读练习(一)中国石拱桥赵州桥横跨在洨河上,是世界著名的古代石拱桥,也是造成后一直使用到现在的最古的石桥。
这座桥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到现在已经1300多年了,还保持着原来的雄姿。
到解放的时候,桥身有些残损了,在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彻底整修,这座古桥又恢复了青春。
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
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
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
这座桥的特点是:(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
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
(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
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
同时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
(三)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就像这么多同样的弓合拢在一起,做成一个弧形的桥洞。
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
(四)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就连桥上的石栏石板出雕刻得古朴美观。
唐朝的张鷟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
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桥的主要设计者李春就是一位杰出的工匠,在桥头的碑文里还刻着他的名字。
14.“这座桥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到现在已经1300多年了,还保持着原来的雄姿。
”这句话所表现的石拱桥的特点是什么?(2分)15.第二自然段主要从哪方面对赵州桥进行说明的? (2分)16.根据你对第一段中划线句的理解,画一幅简单的赵州桥示意图。
(3分)17.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准确,讲究用语的分寸。
请从选文中找出一个例句,并将关键词语用曲线标示出来。
(2分)18.选段文字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各抄写一个例句。
(4分)(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大自然的语言(节选)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八年级语文上册说明文阅读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的问题。
(10分)港珠澳大桥的“科技密码”①远眺,全长55公里双向六车道的港珠澳大桥宛若蛟龙,蜿蜒腾越于蔚蓝色的海面上。
大桥将珠三角地区连成一片,珠海、澳门同香港间的车程由3小时缩短至半小时,形成港珠澳一小时经济生活圈。
②这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桥梁工程,也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科技大桥。
③根据规划,港珠澳大桥工程项目要穿越30万吨级巨轮通行的航道,同时毗邻香港国际机场。
大桥要满足30万吨级巨轮通行的需求就得建高,要满足附近机场航班降落的限高需求又得建矮。
经过综合考量,大桥的最合理方案确定为“桥、岛、隧交通集群工程”,即在航道海域大桥沉入海底,搭建深埋沉管隧道,同时在隧道两端建起人工岛连接桥身。
④外海人工建岛和海底沉管隧道,是港珠澳大桥建设的难中之难。
⑤从上空俯瞰港珠澳大桥,巨龙在离岸20多公里处倏忽隐没,再在6公里外腾空而起,隧道两端的小岛状似蚝贝,工作人员都亲切地称其为“贝壳岛”,这是在外海“无中生有”造出的两座面积10万平方米的小岛。
科研人员设计了多个方案,最后探索出外海快速筑岛技术,即用120个巨型钢圆筒直接固定在海床上并插入海底,再在中间填土形成人工岛。
“每个圆筒直径有22米,大概和篮球场一般大;最高达51米,相当于18层楼高;重达550吨,与一架A380“空中客车”相当。
”工程当年开工,当年成岛,创造了世界纪录。
⑥海底沉管隧道,同样也是庞然大物。
5.6公里的沉管隧道由33个巨型混凝土管节组成,每个管节长180米、宽38米、高11.4米,重量达8万吨。
要让33节巨型管节在水下近50米的海底软基环境下对接安放,难度堪比航天器交会对接,需要精准的遥控、测绘、超算等一系列技术支撑。
面对世界首例深埋沉管的岛隧工程,多个单位的科研人员合作攻关,创造性地运用“半刚性”沉管新结构技术,飞越了这一国际“技术禁区”。
⑦这是世界最大的钢结构桥梁,能抗16级台风、7级地震,设计使用寿命长达120年,大桥仅主梁钢板用量就高达42万吨,相当于10座鸟巢或60座埃菲尔铁塔的重量,这在我国桥梁史上是从未有过的,大桥的钢桥面铺装面积达50万平方米,也创造了世界纪录。
八上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项训练一、课外文段阅读,完成1—6题什么是智力?有人说,智力的涵义包括聪颖、预见、速度,能同时应付很多事件。
有人把智力定义为学习、作判断的能力和想象力。
在现代文献中,智力常常指的是抽象思维的能力、推理的能力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还有人把智力表达得更简洁,说智力是作猜测,是发现一些新的内在秩序的“出色的猜测”。
对许多人来说,就是你不知怎么办时,无计可施时,惯常的做法不奏效时,所需要的创新能力。
那么人的智力是否高于其他动物呢?这取决于脑的发达程度,脑只有外面那一层——大脑皮层——明显地与形成“新的联想”有关。
而人的大脑皮层甚至比甜橙皮还薄,大约..只有2毫米,仅相当于一枚一角硬币的厚度。
人的大脑皮层布满了皱褶,但是如果把它剥离下来并将它展开,它的面积大约..相当于4张打印纸。
黑猩猩的大脑皮层只有1张打印纸那么大;猴子的像明信片那么大;老鼠的只有邮票那么大。
因此,人的智力比动物的智力高很多。
(节选自《大脑如何思维》,有删改,作者威廉·卡尔文)1.选文的说明对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二段选文运用的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二段选文中两次用到“大约”一词,这体现了选文语言的什么特点?5.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5题。
①随着电子和激光技术的广泛应用,近年来,出现了许多奇妙的书,像会说话的书,“电视唱片”书以及缩微型的书,等等。
②会说话的书,是在书里装有微型唱片或者录音带,有的在文字下面印上发音代号,通过电子仪器可以还原成为人的声音。
一些儿童读物,在封底上镶有微型唱片和唱针。
唱针接触唱片以后,随着唱片的转动,就可以听到书中出现的人物的声音。
③更有趣的是一种叫做“电视唱片”的书,也叫“视盘”,它的外形像普通的唱片。
八年级上册说明文阅读练习(一)纳木错湖为什么越变越大①自本世纪以来,居住在纳木错湖畔的牧民们发现,纳木错的湖水在一点一点向他们的居住地靠近,甚至有的牧民一觉醒来,发现自己的家已经和湖水挨在了一起。
对此,各种说法在牧民中 a ,有人说,这是“天湖”之神被惹怒了。
因为牧民不注意卫生,使得一直都爱干净的纳木错仙女发怒,才将湖水涨起来,把湖边的人家给淹没。
还有人说,天上的神仙发怒了,下了大雨,下得太多,湖水自然就上涨了。
②纳木错的湖水上涨这一现象不仅引起当地政府和牧民的关注,也吸引了科学家的目光。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纳木错综合观测站的工作人员观测后发现,在在1970~2009年年近40年时间里,纳木错的水位上涨了7米,湖面海拔从4718米变成现在的4725米,整个湖水增加近140亿立方米容量。
③纳木错湖求为何会突然上涨?那些增加的水是从哪里来的?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一起查找资料,走访村民,拜访专家,揭开问题背后的真相。
④在西藏地区,全球变暖导致的最为显著的变化就是冰川融化。
我们知道,冰川是雪域高原的固体水库,在高原的水循环中 b 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纳木错周围,有很多白皑皑的雪山,这些雪山实际上就是冰川。
这些冰川每年都在融化,向下游补给水源,又在每年冬天的时候通过降雪补充冰川的消融量,最终形成一种动态平衡。
然而,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这种动态平衡被打破,冰川融化速度加快,而冰川通过降雪所获得的补给量远远少于融化量。
这样一来,冰川不断退缩,冰川融化的水大部分注入纳木错湖中,最终造成湖水水位上涨。
⑤除此之外,纳木错湖水水位上涨还受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
⑥纳木错周边地区的海拔高度基本都在4000米以上,属于高寒地区,地表在常年低温的作用下形成一层厚厚的冻土。
中国科学院的研究人员挖掘后发现,这些冻土层中甚至有一层很厚的冰层,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高原水循环的一部分。
⑦这些冻土在低温状态下,长期以冰的形态存在。
例 1. 阅读下面短文,按要求答题。
①蜡染是我国传统民族印染工艺之一,已有 2000 多年历史,现今在贵州的布依族、苗族中仍很流行。
蜡染以经过退浆的帆布、绒布等为原料。
②蜡染制作的第一步是绘画。
绘画工人根据设计的图案,用铅笔在布上勾画出来。
③第二步上蜡。
选用的蜡有三种:第一种是蜂蜡,熔点62℃— 66℃,用采描绘线条最佳。
第二种是石蜡,熔点50℃— 58℃,用以做裂纹多的图案为最佳。
第三种是木蜡和白蜡。
在上蜡前,先要熔蜡。
蜡熔化后,就可以上蜡了。
上蜡就是用蜡刀蘸蜡液,在白布上依图描画。
④上蜡之后是染色,就是根据设计图案,在布上涂抹相应的颜色。
⑤染色后,就该裂纹了。
裂纹又叫水纹,就是将涂好蜡的布浸入水中或用直尺压折涂蜡部分,使布上的蜡产生断裂,形成裂纹,富有无穷的自然趣味。
⑥蜡染的主体工序完成后,就轮到脱蜡了。
将染好色的布投入沸水中煮,脱去蜡质即可。
⑦最后是烘干。
这样就制成了各种色彩、各种花纹的蜡染布。
1.填空:本文主要介绍了蜡染的 _____________。
2. 对本文说明顺序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 空间顺序)B. 工艺流程顺序C.由主到次的顺序3.短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4.简答本文在写作上的两个主要特点。
5. 短文可分两部分,划分正确的选项是()A.①②③④⑤⑥ /⑦B.①②③ / ④⑤⑥⑦C.①②③④ /⑤⑥⑦D.① /②③④⑤⑥⑦解析:这则材料共拟制五道题。
两道客观题,三道主观题,试题涉及的知识较为全面,有说明的内容、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写作特点和文章结构等。
应答时,可采取三步走:一、通读全文,整体把握内容。
二、根据题干要求,捕捉提取信息。
三、回顾说明知识,揣摩答案。
参考答案: 1. 制作过程; 2. B; 3. 分类别、列数据; 4. 说明的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语言平实、准确; 5. D例 2. 阅读选文,完成1— 6 题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止水旱灾害的作用非常大;据专家测算,一片10 万亩面积的森林,相当于一个200 万立方米的水库,这正如农谚所说的:“山上多栽树,等于修水库、雨多它能吞,雨少它能吐。
七、关于说明顺序题型示例:试题一:为了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科学家们提出了许多解决方法:首先要控制和消除污染源,加强对工业“三废”的治理。
其次是彩生物(例如蚯蚓等)降解净化土壤。
还可以通过施有机肥、换土和深翻等手段,治理土壤污染。
问一:本段采用了什么顺序进行说明的?答一:本段采用的顺序是由主要到次要的逻辑顺序。
问二:列举的治理土壤污染的三种方法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答二:不能。
因为文章是按照从主到次的逻辑顺序说明的。
试题二:第一种泪水是在眨眼间产生的,即所谓的“基础泪”……,第二种眼泪,也具有纯生物作用,它是因为条件反射活动流出的泪水。
……第三种眼泪,也是最后一种眼泪,即由于激动而流出的眼泪。
得到的证实说,这种眼泪只有人类才有。
问一:三种眼泪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答一:不能。
因为本文是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逻辑顺序说明的。
问二:本文说明三种眼泪时,哪种说得简略,哪种说得详细?为什么要这样安排?答二:前三种略,第三种详。
因为第三种最高级最复杂。
不为一般人所熟知,是文章的主体部分。
试题三:60分贝以下的噪音一般不会引起人的厌烦。
假如在超过70分贝噪音的环境中,想要更好地休息就得服用镇静剂或安眠药。
当然,75分贝的噪音算中等级别,它能影响人的思维和情绪。
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常有一些尖利的噪音,它们虽然比较短暂,但其激烈程度可以严重干扰人们的生活。
例如:摩托车行驶中的噪音可以达到100—110分贝,其强度超过电锯木发出的声音,摇滚乐队的某些演奏可能产生140分贝的噪音。
它大大超过喷气式飞机降落到距地面100米时产生的轰响。
科学实验表明,超过15分贝的噪音能引起人的严重的烦躁和不安,这种情况相当于癫痫发作时的一系列大脑变化;面对160分贝的噪音,动物可能死亡。
问一: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内容的?答一:按照噪音等级由低到高的顺序或噪音对人的影响程度的大小顺序。
问二:文章这样安排顺序有什么好处?答二:更清晰地表明强度不同的噪音对人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使文章的条理更清楚。
4. (2020·江苏镇江市·八年级期中)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3D生物打印新突破尚凯元①最近,以色列特维拉夫大学的科研人员使用人体组织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颗3D打印心脏,给需要通过“换心”来延续生命的晚期心衰患者带来了新希望。
②自上世纪60年代前后的首例肾脏和心脏移植手术相继成功以来,器官移植的临床技术日臻完善,手术成功率也在不断提高。
然而在很多国家,器官等待者和捐献者的数量相差很大。
即便有幸等到合适的器官并成功移植,术后的排异反应也仍然会对患者生命构成威胁。
多年来,实现器官的完全“复制”,成了医学界的梦想。
③2010年,全球首台生物打印机使用培养的人体细胞制造出首例血管,使得3D打印人体器官成为可能。
2013年,一位心脏病专家完成了第一颗3D打印“心脏”,不仅外观与患者心脏高度吻合,还能够怦怦跳动。
不过,这个用塑料制成的“心脏”,仅可用于研究手术方案。
确切地说,它只是一个“心脏模型”。
④最新打印出来的这颗3D心脏不仅有细胞、心室和心房,还有着纵横交错的血管。
本次打印所用的“墨水”,源于患者体内提取的脂肪组织。
其中,分离出的细胞在经过编辑之后成为诱导多能干细胞,之后又分化出构成心脏主体的心肌细胞和构成血管的内皮细胞。
分离出的非细胞成分则被转化为了“个性化凝胶”,它如同盖房子的“水泥”,能够固定细胞的位置,并起到细胞外基质的作用,促进这些“小砖头”发育生长,建立连接,最终重组为功能器官。
由于打印“原料”来自患者自身,因此不用担心排异反应的发生。
⑤不过,这颗3D心脏目前仅具备收缩功能,研究人员还需通过进一步的培养,“教”会心脏细胞协同工作以实现泵血功能,之后再进行动物移植实验。
距离真正应用于人类心脏移植,还需要做更多的工作。
除了心肌细胞和血管之外,心脏还包括成纤维细胞、神经细胞、脂肪等,如何调和不同种类细胞的生长环境尚有待研究。
此外,由于心脏扫描技术和打印机的分辨率有限,目前..还不能打印出心脏中的所有血管。
12月月假八年级语文训练题――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班级姓名(一)“不假思索”的肌肉记忆(共12分)①我们都知道记忆的功能是由大脑完成的,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当人们需要记忆一些必须由身体参与的技能和运动时,除了通过大脑进行记忆之外,肌肉自身也会自觉启动记忆功能。
②肌肉记忆虽然听起来很陌生,但在生活中却相当常见。
用筷子、骑自行车、跳舞、做体操、演奏乐器等等,无一不需要肌肉记忆的配合。
就拿弹钢琴来说,有时候一首曲子弹到一半,突然想不起后面的谱子了,这时候无论你怎么绞尽脑汁地回忆,都没有任何进展。
但是,如果你能从头开始,再弹一遍曲子,很可能到卡壳的地方就自然而然地顺下去了,这就是你身体的肌肉记忆在起作用。
③再比如打羽毛球,所有人都可以用大脑记住一系列规则和技巧,但在实际操作中,一个没有经过训练的普通人可能和林丹打得一样好吗?④林丹之所以成为“超级丹”,不是因为他脑子里羽毛球理论记得比任何人都熟,而是因为他的肌肉在大量的练习中熟记了各种球的应对模式,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自动给出反应。
其实不难理解,当外界刺激出现时,如果完全要靠大脑支配身体肌肉,需要的时间较长,而肌肉依靠自身的记忆支配身体就要快得多了。
如果你恶作剧突然偷袭一位武木高手,即使这位高手是你的亲人,你也千万不要以为他会对你手下留情,因为身体的反应绝对要快过大脑,当他后悔时,你可能已经被打残了。
“不假思索”就是肌肉记忆的真实写照。
⑤事实上,肌肉记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和普通记忆一样,也起源于大脑。
当我们的身体学习某种新的技能时,大脑就会激活身体上所有需要配合的运动单元来帮助我们完成一系列的动作。
⑥一旦我们的肌肉纤维从大脑处获得了移动的信号,它们便会开始反馈信息。
当我们做出某种动作时,肌肉、肌腱以及关节中的“传感器”便会持续不断地将身体当前的空间位置反馈到我们的中央神经系统当中,以便肌肉得到下一步行动的信息。
⑦这一过程是从大脑到肌肉的一个持续不停的反馈循环,久而久之,我们的大脑会创建一条穿过中央神经系统的路径,从此,肌肉的动作也就不再需要一次次通过大脑的指示,而是可以自动进行了。
八年级语文说明文阅读练习题带答案当前,中小学生课外阅读总量逐年下降,阅读经典名著更是微乎其微。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语文说明文阅读练习题带答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八年级语文说明文阅读练习题带答案小心落叶⑴落叶是微不足道的。
谁能去关注一片落叶呢?只有当它从高高的枝头跌落,那飘荡的曲线,也许会划亮一下你暗淡的目光。
⑵是的,匆忙劳碌,苦苦奔波,早使我们疲惫不堪。
我们甚至不知道每个季节怎样来临,从不留意黄叶如花,装点你消逝的年华;甚至惊诧为什么这样快就下雪了呢。
⑶有一位俄国诗人在他的一首诗中提到,每到秋天,莫斯科街心花园里,都挂出一块小木牌,这块小小的木牌上写着四个字:小心落叶。
⑷这四个字久久挤在我的脑子里,我知道这是一个十分友善的提醒。
落叶在脚下飘动,那是一种悲壮,一种无言的辉煌。
看见那些苍绿蓬勃的枝叶,转眼间枯萎,不禁令人深思。
⑸许多无知和错误都过去了。
我生命的绿树曾苍绿如水,我徜徉的脚步曾充满稚气,也漫不经心。
在潮润的幼林中我挥霍着,因为我不相信春光能消逝,不相信几阵秋风就能像梳子一样,把树叶捋光。
⑹那是多么让人难以忘怀的时光,而今终于看到它一去不复返了!我还清楚地记得,那时的欢笑是怎样惊散树上的群鸟,是怎样在绿草上滚向无涯的远方。
我也记得那透明的欢笑,在清澈的河面上欢跳,在悠悠的白云上飘摇……⑺但从什么时候起,这一切竟被一团浓重的浊气所取代呢?无法回想,我们生命力所有鲜活的枝杈,是怎样颓败的。
如今只剩下光秃秃的躯干,孤零零地呈现着令人伤感的灰暗!⑻我在丛林中漫步,树林也由此充满灵性,充满了爱与悲哀,美丽与死亡。
在许多方面,应该承认我们人类对自身的感悟远不及树木来的灵透。
瑞士小说家赫曼·黑塞把居所前后的每棵树都用自己亲人的名字命名,崇敬并爱戴它们。
与它们交流,向它们倾诉。
他把它们当作朋友、父兄。
可见在他深邃的心灵里,有着比常人更悠远的世界,他由此在自然中获得了灵感和艺术生命。
⑨落叶无声,在萧瑟的秋风里,他仍怀有最后一次奋舞的悍勇。
八年级(上)说明文阅读(二)(二)阅读下面短文,完成第16—17题。
(共6分)小小贺卡让中华文化插上翅膀戚家政①在很多人的心中,寄送新年贺卡是西方人的生活方式。
可是,一查才知道,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贺卡的国度,早在秦汉时期就已经有了,北宋时期出现了冬至寄门状的习俗,至清初发展成为元旦寄送用红纸制作表示吉庆的贺帖——红单。
可见,用贺卡传递祝福在东西方文化传统中都占有一席之地。
②西方最早的贺卡出现在1843年的英国,当时贺卡上只有一句话,但直至今天仍是西方贺卡上最常见的,这就是“祝你圣诞快乐,新年快乐”。
自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美国开始流行圣诞贺卡,后来在西方国家得到普及。
早期的贺卡图案多已家庭聚会、跳舞和冬天的画面为主,宗教题材在当时的贺卡中并不多见。
所以说贺卡的画面主要反映了当时的生活和文化。
③中国是贺卡大国,中国邮政每年发行的贺卡超过5亿张。
中国的贺卡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尤其是那喜庆的中国红让人一看就心生喜气。
还有那喜鹊、红梅、福寿、鞭炮、对联,每一样都不得不说“很中国”。
可见,当这一张张承载着中国文化的贺卡被寄往世界各地,就如同一个个小小使者,传递着中国情中国意。
④现在的中国贺卡,不仅充分展示中国传统文化,也融合了更多现代中国符号,就像深受大家喜爱的卡通明星“喜羊羊”,也已经成为中国贺卡上的明星。
⑤近十年来,在华外资企业定制的新年贺卡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中国元素,他们把这些具有明显中国符号的贺卡不仅寄给身在中国的客户和朋友,也寄往世界各地,一方面向中国朋友表达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喜爱和尊重,另一方面向世界各地的朋友传递中国文化,突出他们身在中国的特殊性。
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国文化在世界受欢迎的程度,也反映出这些外企在逐步融入中国的本土文化。
⑥寄送新年贺卡现在仍是很多人一到初冬即着手准备的一件重要事情。
大家都喜欢把最具中国味的贺卡寄给身在远方的朋友和亲人,让世界各国的朋友收到“最中国”的祝福,让远在异国他乡的亲人能手握亲人的祝福,感受到祖国的力量。
当我们寄出这些贺卡时,是不是已经派出了一个个使者,去传递中国文化?(原文有删改)16.第③段的说明层次是:先说明①,再说明中国的贺卡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最后说明②。
(2分)17.指出下面两则材料分别从哪一个方面体现了“中华文化”?(4分)【材料一】中国贺卡,呈现出五彩缤纷的颜色,而红色占据了大多数。
鲜艳的“中国红”是中国的吉庆颜色;年画、书法、水墨是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梅兰竹菊、富贵吉祥、福寿安康是贺卡的主要内容。
【材料二】不同的人对贺卡的喜爱也不同:孩子们喜欢印有卡通明星“喜羊羊”的贺卡;年轻的学生们钟情于印有自己理想学校的贺卡;北京人对印有首博、鸟巢、大剧院这些新北京元素的贺卡情有独钟。
材料一:_①_材料二:_②_参考答案(二)(6分)16.①中国是贺卡大国;②传递着中国情中国意。
17.材料一:从中国传统文化角度体现了“中华文化”。
材料二:从中国现代文化角度体现了“中华文化”。
(二)阅读《低碳生活》,完成17—19题。
(共8分)低碳生活①人类不良的生活习惯和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已经造成了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全球气候变暖及温室效应等。
如果碳排放量仍不能得到有效控制,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不仅将无法维持,更将继续恶化。
这绝非危言耸听。
科学研究表明,气候变暖将导致地球两极冰盖融化,海平面上升的速度也将快于预期。
遏制这一趋势继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就是从我们每个人做起,节能减排,适应低碳生活。
②低碳生活是指减少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
低碳生活是一种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方式,更是一种值得提倡的生活态度。
③全球气候变暖,使人类的“碳”意识不断增强,人们正在努力减少自己的碳足迹,积极推进节能环保。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参与到低碳行动中来。
被评为最环保国家的瑞士,不仅大量应用了水利发电,而且公共交通设施发达,铁路得到广泛应用。
挪威法律规定,砍伐树木后,限期之内必须补种幼苗。
芬兰的能源利用结构十分合理,可再生能源已经占整体能源利用的25%,是欧盟可再生能源利用率最高的国家。
其实“低碳”不仅仅是政府的事情,对我们普通人来说,一样可以做到“低碳”。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曾对个人“低碳生活方式”提出了几项小建议,如把在电动跑步机上45分钟的锻炼改为到附近公园慢跑,可以减少将近1000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不用洗衣机甩干衣服,而是让衣服自然晾干,可以减少2300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休息时和下班后关闭电脑及显示器,除省电外,还可以将这些电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1/3等等。
一个人或一家一户的节能行动“减碳”的效果虽然有限,但全国每个人每家每户都行动起来效果就会非常惊人。
比如:提前淘米并浸泡10分钟,然后再用电饭锅煮,可大大缩短米熟的时间,节电约10%。
每户每年可因此省电4.5度,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3千克。
如果全国1.8亿户城镇家庭都这么做,那么每年可省电8亿度,减排二氧化碳78万吨。
④地球是人类的家园,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造福子孙万代,是人类共同的夙愿。
为了实现这个夙愿,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把握自己,让低碳生活从每一天做起。
17.阅读第①段,说说我们要节能减排,适应低碳生活的两个原因。
(2分)18. 阅读第③段,说说划线句子说明了什么。
(2分)19. 阅读第③段,指出下面两则材料分别可以从哪一方面说明“人们正在努力减少自己的碳足迹,积极推进节能环保”的?(4分)材料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召开,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通过了《京都议定书》。
按照该议定书,缔约国要按比例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
这是全世界最具影响力的控制温室效应的行动。
材料二环保志愿者小于积极响应“低碳生活,从我做起”的号召,通过电子邮件方式或MSN等即时通讯工具与同事们传输文件,少用或不用传真、打印机,而且办公室几乎每张纸都做到了双面打印等等,这样不仅节省纸张、节约能源,有效地控制这些环节的碳排放,还可以避免吸入复印机、打印机工作时产生的有毒物质。
参考答案(二)(共8分)17.答案要点:①人类不良的生活习惯和现代化的生活方式,造成了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全球气候变暖及温室效应等恶果;②如果碳排放量不能得到有效控制,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不仅将无法维持,更将继续恶化。
评分标准:本小题2分。
每个要点1分。
18.答案要点:①全国每个人每家每户都行动起来②减碳效果就会非常惊人。
评分标准:本小题2分。
多抄上“一个人或一家一户的节能行动…减碳‟的效果虽然有限”扣1分。
19.答案要点:①从“世界上许多国家积极推进低碳”方面来说明的。
②从“个人可以采取低碳生活方式”方面来说明的。
评分标准:本小题4分。
每个方面占2分。
(二)阅读《“金属疲劳”不容忽视》,完成第18~20题。
(共6分)“金属疲劳”不容忽视①常见的金属总是给人一种坚硬无比的感觉。
其实,在各种外力的反复作用下,金属也可以产生疲劳,而且,一旦产生疲劳就会因不能得到恢复而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
2002年5月25日,华航波音747-200型客机,由台北中正机场飞往香港途中,坠毁在澎湖外海,机上225名旅客及机组人员全部罹难。
科学家经过考察和分析后判定,飞机失事主要是制作飞机的金属材料产生疲劳断裂而致。
金属疲劳是十分普遍的现象,单就桥梁而言,仅在1938~1942年的4年时间里,世界各国因金属疲劳而损坏的便有40座。
金属疲劳的现象同样会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生,如行走中的自行车前叉折断、炒菜时铝铲折断、挖地时铁锨断裂。
②为什么金属疲劳时会产生破坏作用呢?这是因为金属内部结构并不均匀,造成应力传递的不平衡,从而使有的地方成为应力集中区。
它往往出现在金属构件外形突变处,导致构件出现裂纹。
另外,如果材料有表面损伤、夹杂物,以及热加工造成的缺陷,也会产生细小裂纹。
在力的持续作用下,裂纹会越来越大,材料中能够传递应力部分越来越少,直至剩余部分不能继续传递负载时,金属构件就会全部毁坏。
③早在100多年以前,人们就发现了金属疲劳带来的种种损害,但由于技术的落后,还不能查明疲劳破坏的原因。
直到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相继出现之后,人类在揭开金属疲劳秘密的道路上才不断取得新的成果,并且有了巧妙的办法来对付这个大敌。
④在金属材料中添加各种“维生素”是增强金属抗疲劳性能的有效办法。
例如,在钢铁和有色金属里,加进万分之几或千万分之几的稀土元素,就可以大大提高这些金属抗疲劳的本领,延长使用寿命。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目前已出现“金属免疫疗法”新技术,即引入残余压应力,如采用喷丸、表面冷滚压等方法来增强金属抗疲劳性能,以减少疲劳损坏。
此外,在使用金属构件时,对产生震动的机械设备要采取防震措施,以延缓金属疲劳的产生。
在必要的时候,进行对金属内部结构的检测,对防止金属疲劳也很有好处。
⑤金属疲劳所产生的裂纹尽管会给人类带来灾难,但也有另外的妙用。
例如,利用金属疲劳断裂特性制造的应力断料机,可以对各种性能的金属和非金属在某一切口断裂处进行加工,这个过程只需要1―2秒钟,而且,越是难以切削的材料,越容易通过这种加工来满足人们的需要。
18.结合第①段画线句的内容,说出“单就桥梁而言”这几个字不能删去的两个理由。
(2分)答:19.文章第④段介绍了哪几类增强金属抗疲劳性能的办法?(2分)答:20.阅读下面的材料,借助文章相关知识,对下面的做法作出合理的解释。
(2分)【材料】工作人员在设计金属构件外形时,多避免出现方形或带尖角的孔和槽;并使用磨削、精车加工等方法,对金属构件表面加工,增加表面光洁度。
答:参考答案(二)(共6分)18.答案示例:如果删去“单就桥梁而言”,就无法与前面的“普遍的现象”相呼应;同时使后面的“损坏”一词缺少了涉及的对象。
(共2分。
与“普遍的现象”相呼应1分,“缺少了涉及的对象”1分)19.添加稀土金属“金属免疫疗法”新技术(共2分。
每类办法1分)20.答案示例:工作人员设计金属构件时避免出现方形或带尖角的孔和槽,就避免金属构件外形成为应力集中区,防止了裂纹的产生;增加表面光洁度,也就是防止表面存在问题而产生裂纹。
这两种做法都达到了防止金属疲劳的目的。
(共2分。
原理1分,结合材料解释1分)(二)阅读《野火烧不尽》,完成第18~20题。
(6分)野火烧不尽①2009年8月,洛杉矶安吉利斯国家森林公园发生了洛杉矶历史上最大的一场森林大火,烧掉了约6万公顷的林地,占整片森林的20%以上。
这场大火的起因是有人纵火,这并不意外。
除了被闪电点燃,90%以上的野火都是人为引起的。
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人类与森林的接触日益紧密,森林野火发生的频率也就越高。
②一场火灾要能发生和维持,取决于温度、燃料和氧气三要素。
这三要素只要缺了一个,火就无法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