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学研究:路在何方(续)
- 格式:pdf
- 大小:1.06 MB
- 文档页数:8
作者: 陈如松[1]
作者机构: [1]佳木斯大学学报管理部,黑龙江佳木斯154007
出版物刊名: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页码: 162-163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1期
主题词: 编辑;编辑学;困境;出路
摘要:编辑工作虽然实践性很强,在国内外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进行研究,在我国高校里进行系统的教育的历史却只有二十年左右。
这短短的二十年,对于一门学科的创立和发展来说显然是十分短暂的。
在这个过程中也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本文对目前我国编辑学研究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并探索问题解决的办法和出路。
未来趋势:2023年图书编辑界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年图书编辑界面临的挑战与机遇2023年,图书编辑界将面临许多挑战和机遇。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会出现许多新的技术和工具,改变人们的编辑方式和出版流程。
本文将探讨未来两年图书编辑界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挑战1:数字转型图书编辑界曾经是一项传统的行业,但是,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它也需要转型。
编辑人员需要学习新的工具和技术,以适应数字出版的要求。
数字出版涉及到数字编辑、数字设计和电子出版等多个方面的技术。
这种转型是挑战和机遇的结合。
对于出版公司来说,数字出版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提高出版速度,并扩大市场份额。
因此,出版公司需要积极转向数字化出版,并培养数字编辑人员的能力。
挑战2:智能化编辑另一个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利用和大数据来优化编辑流程。
借助和机器学习技术,可以有效地管理和分析大规模的数据,例如出版社现有的出版物、作者、编辑和销售记录等等。
在未来,随着大数据的普及,这些数据将变得更加丰富。
分析这些数据可以发现消费者需求和趋势,也可以识别出新的市场机会。
例如,基于购买历史、同时浏览的书籍和评论等因素,可以为读者推荐书籍。
这些技术也可以应用于编辑方面。
编辑可以更好地预测和改进内容,提高编辑效率,并提高制作方案的成功率。
挑战3:多媒体发展未来的图书将不仅仅是文字,而是多媒体内容,例如视频、音频、图片和互动式内容。
这需要编辑人员学会制作和编辑各种格式的数字内容,包括动画、VR和AR等等。
数字内容也需要更好地适应不同设备、不同分辨率和不同屏幕大小的显示要求。
这种多媒体的发展是机遇和挑战并存的。
由于多媒体内容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因此已经出现一些新的出版商和服务。
但是,这种格式的制作也需要更多的工作量和资源。
因此,出版商需要更好地界定自己的市场和目标读者,并积极投资于创新技术和内容。
机遇1:新兴市场随着数字化、智能化和多媒体的发展,未来将有许多新的市场和机会涌现。
例如,在线学习出版物、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内容、儿童读物和社交媒体平台等等。
编辑学理论研究的困境与出路——读靳老师的《编辑五体研究》虽然编辑活动古已有之,但由于中国古代编辑活动长期隐含在著作活动之中,几千年来编辑劳动者却一直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
这导致了我国针对编辑活动的研究,尤其是从学科专业层面的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起步。
近三十年来,新闻编辑学虽然在编辑本体研究、编辑主体研究、编辑客体研究上都收获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也因此暴露出了很多问题。
传统的编辑学,把研究对象分为客体和主体。
一开始主体仅仅指编者,客体仅仅指稿件,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逐渐认识到了以往研究的局限性,于是也有研究者把编辑客体的内涵扩展为文稿及其作者、出版物及其读者等,但这样又导致了另外一种问题的产生,那就是概念笼统复杂,不清晰。
靳老师大概也是发现了这一问题,于是他大胆创新引入了编辑五体的概念。
编辑五体的内涵几乎囊括了古今中外的人类一切的编辑活动,因此这一术语的引入,对于建立编辑学的理论体系和深化编辑活动的分类研究,都会大有裨益。
所以,我认为编辑五体研究将会为新闻编辑学研究开辟了一个崭新的空间。
现在我来简单的介绍下靳老师的编辑五体。
靳老师的编辑五体研究对象是编辑活动的主体(编者)、客体(作品稿件)、源体(作者)、用体(读者)和辅体(在编辑活动中起辅助作用的人)。
当然,创新不等于脱离过去,如其他研究者一般,靳老师依旧把主体和客体、放在了编辑研究的核心地位。
编者本身在编辑活动中起主导地位是毫无疑问的,而编辑客体这一非人的组体同样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它即联系了其他四体,又体现出了编辑活动的效应。
在以往在编辑研究中,被置于边缘地位的作者和读者,也得到了靳老师的足够重视,他认为编辑源体为编辑创造提供了稿件,在编辑五体中起了基础性和先决性地位,而用体决定了编辑产品的最终价值,所以用体也很重要。
除此之外,靳老师很让人佩服的一点就是,他对编辑辅体的发现。
没有足够的细心很经验,我想这是很难考虑到的。
其实从这几句简单的介绍,我们就可以比较清晰地了解到了编辑活动的内部关系和运动规律了,由此,编辑五体概念的引入对简化纷繁的编辑活动得重要价值显而易见。
学者型编辑的专业困境及成长策略王放兰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摘要:在我国由新闻出版大国向新闻出版强国迈进的过程中,急切需要打造一支强大的编辑队伍,培养优秀的学术型编辑。
社会大环境下,成为学术型编辑面临着诸多的专业困境,编辑们需要突破局限,打造过硬的学术专业和职业专业,成长为时代需要的学者型编辑。
关键词:学者型编辑;学术专业;职业专业编辑工作对于出版过程至关重要,是文化创造、传播、积累整个过程中的中心环节。
编辑工作做得好坏与否直接关系着文化产品尤其是出版物质量是否令人满意,编辑在日常工作中需要积极主动并富有创造性,才能助力我国出版业实现繁荣大发展。
一、学者型编辑的专业困境“编辑学者化”问题在20世纪80年代便有学者积极倡导,并得到出版界编辑人员的广泛认同。
作为一名优秀的学者型编辑需要独具慧眼,才能发现优秀的稿件,编辑出版出彩的著作;才能与学者对话,得到作者的信赖。
成为学者型编辑已内化为编辑的时代要求。
然而,如今学者型编辑日渐稀少而稀罕,追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编辑人员培养学术型编辑的意识不强。
浮躁文化大背景下,多数出版人不愿做苦行僧,很多编辑不再秉持“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宗旨,不安于案头工作,不再以学者型编辑为荣,认为从事学术研究枯燥乏味,从而不愿意花钱和时间、精力和财力参与学术活动、与学界保持疏远的非互动关系。
编辑人员从事学术研究的劣势比较明显,主要是缺少时间,因为与高校或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相比,编辑从事学术研究基本都是利用业余时间;二是缺少学术研究的氛围,诚然一个编辑室的编辑不可能全部都发展为学者编辑,但是做学术研究的编辑终究只是少数,有点单打独斗的现象,不能和同事间展开深入激烈地探讨,碰撞出新的学术点。
2.职称评价机制有所欠缺。
在出版系列高级职称评审中,对业绩的审定仅包括出版专业的论文、著作、研究报告、专题技术、学术成果等,以及获得出版专业奖项的证书。
这种评价机制完全倚重出版专业的成果,而忽视相关专业的业绩,也助推了编辑们急功近利,不重视学术研究。
编辑出版学专业发展现状引言编辑出版学是一门涉及编辑、出版和传媒领域的专业。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数字媒体的兴起,编辑出版学专业的发展也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编辑出版学专业的现状,并分析其发展趋势。
专业背景编辑出版学专业起源于对编辑和出版行业的需求。
传统上,编辑出版学专业的培养主要围绕纸媒编辑出版工作展开,包括出版物的策划、编辑、制作和销售。
然而,随着数字媒体的兴起和网络媒体的普及,编辑出版学专业的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
数字媒体的影响数字媒体的发展深刻影响了编辑出版学专业的发展。
首先,随着电子书的普及,纸质出版物的需求逐渐下降,数字出版物的需求不断增长。
这对编辑出版学专业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掌握数字出版技术,熟悉电子书的制作和推广渠道。
其次,社交媒体的兴起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
编辑出版学专业需要适应社交媒体的发展趋势,学习如何利用社交媒体进行编辑和出版工作,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并增加出版物的影响力。
另外,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也给编辑出版学专业带来了新的机会。
移动端阅读越来越受欢迎,编辑出版学专业需要关注移动阅读的发展趋势,了解移动设备上的出版物制作和优化方法。
发展趋势在数字媒体的推动下,编辑出版学专业面临着一些新的发展趋势。
首先,编辑出版学专业需要与信息技术专业进行深入合作,培养具备技术背景的编辑人才。
技术能力的提升将有助于编辑出版学专业更好地适应数字出版的发展。
其次,编辑出版学专业需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纸质出版和数字出版的工作流程有很大差异,编辑出版学专业需要通过实践课程,培养学生在不同媒体环境下的编辑和出版能力。
另外,编辑出版学专业还需要关注跨媒体编辑的发展趋势。
今天的编辑出版工作已经不再局限于纸媒领域,还需要进行跨媒体的编辑和出版工作。
编辑出版学专业需要培养学生具备在不同媒体平台上编辑和传播信息的能力。
结论编辑出版学专业在数字媒体时代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数字媒体的普及,编辑出版学专业的需求和发展正经历着巨大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