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短第一课时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3
小学数学课堂教案:认识长短小班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并区分不同物品的长短。
2.能用正确的语言描述物品的长短。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重点
1.认识长短的概念。
2.学会使用比较词汇描述物品的长短。
三、教学难点
1.学生能否将认识到的长短概念贯穿到实际操作中。
2.学生能否适当运用比较词汇进行描述。
四、教学准备
1.长曲线、短曲线、长方形、正方形等不同的物品。
2.认识长短的海报或图片。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情境
假设班级里有一些小班子,让学生来看看这些小班子中,有些小班子长,有些小班子短,这些大小班子的差别在哪里?
2.认识长短
通过实物操作,让学生来认识“长”和“短”的概念。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比较词汇描述不同物品的长短,例如:“这根大棍子比那根小棍子长。
”
3.练习比较
让学生在实物比较中练习命令句和对比句的表达。
如:“用手指一指,谁是最长或最短的?”或是快速展示两个物品,让学生说出它们的区别。
4.拓展练习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自己编对比拼图游戏,这个游戏可以用假纸片或其他物品配合。
六、总结反思
在这节课中,我们让学生通过实物操作来认识物品的长短,让他们熟悉常见的比较词汇,同时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在后续的教学中,我们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实践来巩固和拓展对“长短”的掌握,从而更好地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冀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一课时《比较高矮、长短》教案
师:这两位学生做的非常的棒?谁看见他们是
怎样做的?
师小结:原来事物在比较长短或高矮时,必须一端对齐或站在同一高度比较,才便于得出比较准确的结果。
学生:先把绳子拉直,然后把两根绳子的一端对齐比较。
课堂练习 1.在最长的文具后面画“√”
2.高的画“√”,矮的画“○”。
3.下图中最长的一条线段是哪一条?
4.谁最先吃到蛋糕?
学生独自
完成,然后集
体订正。
学生独自
通过不同层
次习题的练习,
让孩子在熟悉的
情境中巩固并运
用所学知识解决
实际问题,提高
学习数学的兴
趣。
5.汽车能从桥下通过吗?说一说,然后
同桌交流,并
展示汇报。
课堂小结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事物在比较长短或高矮时,必须一端对齐或站在同一高度比较,才便于得出比较准确的结果。
学生自由
说一说。
课后总结是
帮助学生回忆学
过的知识,帮助
他们在脑海里建
立知识的网络。
板书简洁有效的
板书,可以帮助
学生组建本节课
的知识系统,让
学生明确学习知
识的重点与难
点。
幼儿园小班教案《长短》含反思一、教学目标:1.认得和理解长和短这两个概念。
2.能够正确使用“长”和“短”这两个词语进行描述和比较。
3.能够通过各种方式感受和体验长和短的概念。
4.培育幼儿的察看本领、语言表达本领和思维本领。
二、教学准备:1.教具:细线、棍子、画纸、彩笔、卡片、挂图等。
2.材料:幼儿园绘本、多媒体课件等。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老师导入:(1)引导幼儿讨论身边的事物,如小苹果和大苹果、“小兔子和大兔子等。
(2)播放幼儿喜爱的歌曲《长长长》,激发幼儿对“长”概念的爱好。
2.游戏体验:(1)老师讲解长短的概念,选择一些幼儿表现得比较活跃的同学,让他们站在教室的一侧,并拿起一条细线,把线玩具拉平,与另一侧的同学进行比较。
(2)然后将幼儿分成小组,给每个小组发一些棍子,每个幼儿把本身的棍子拿出来,当做一个比较对象,让幼儿们分别把本身的棍子按从长到短的次序排好。
3.互动游戏:(1)游戏规定:在桌上放两个相同大小的卡片,一面是“长”,另一面是“短”。
领取一盘骰子,接下来摇骰子,选取一个幼儿站在卡片前,并举着棍子,依据摇到的点数说出棍子是“长”还是“短”,判定正确便可以翻过相应的卡片。
4.思考讨论:(1)依据以上游戏,幼儿们大约明白了长和短的概念,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始发散思考,他们可以看一看教室中有哪些长的物品,哪些是短的物品,发觉身边的世界变得更加有趣味。
第二课时:1.老师引导:(1)老师告知幼儿,不仅仅我们身边的东西是长短不一,有些文字特别长,有些文字偏短。
(2)老师演示了“长短”与“字母”之间的关系,通过比较显示出字母之间的关系。
2.组合体验:(1)通过将字母合并成一个词,让幼儿来理解“长短”与字母之间的关系。
(2)幼儿们探讨可能显现的组合词汇,然后再将它们整合到一起,成为一个完整的句子。
3.互动游戏:(1)让幼儿在卡上贴上各种长短组合,比如:长山、短路、长腿青蛙、短毛狗、长鼻子等等,让幼儿本身制造出各种有趣味的表达方式。
第一课时比一比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长短、高矮的含义。
2.初步知道怎样作长短、高矮的比较,初步懂得直接比较的思维方法。
3.能准确地应用长短、高矮的基本词语表达出比较的结果。
教学重点、难点:1.知道长短、高矮的含义。
2.初步懂得直接比较长短、高矮的思维方法。
3.掌握比较的标准和方法。
4.用正确的数学语言表述比较的结果。
教学准备:实物、课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小朋友们,你们会跳绳吗?有两位小伙伴淘淘和兰兰也喜欢跳绳。
瞧,他们跳得多好!(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看图:仔细观察,淘淘手中的跳绳是什么颜色?兰兰的跳绳呢?(注意引导学生完整地表述)比一比,这两个小朋友的绳子哪根长,哪根短?这是豆角先生给我们提出的一个问题。
板书课题:比一比二、新知探索1、比长短(1)你认为哪根长,哪根短?学生兰兰的长一些,淘淘的短一些。
(2)你是怎样比的?(拿出准备的跳绳)谁来比给大家看。
指名上台比一比。
学生比的方法不一定准确,引导学生掌握比较的方法:比长短的时候,应该把两根绳子的一端对齐,再比较另一端,多出一段的要长一些,少一段的要短一些。
(一边演示一边讲解)引导:下朋友们用手指一指,书中画的两根拉直了的跳绳,哪端是对齐了的?(指名在实物投影仪上指一指)引导:茄子先生还有一个要求,它要小朋友在长的那根绳子后面的方框里画“√”小朋友们会画吗?试一试。
2、比高矮。
引出第二位“老师”:白菜老师。
白菜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个问题——图中准备玩滑梯的两个小朋友,谁高一些,谁矮一些?引导学生用穿绿上衣的高一些,穿红上衣的矮一些。
怎样比较高矮?指名两人上台比一比。
一人站讲台上,一人站讲台下。
能这样比吗?引导:比高矮时,两人站的位置应该是同一高度,并且双脚放平,背伸直,最好是背靠背。
反馈练习:同桌比一比,看谁高谁矮。
引导学生继续看图,找一找,图中还有哪些物体可以比高矮?两棵树路灯的杆子和树比较桌子和凳子……3、比轻重。
引出第三位“老师”——茄子老师。
教案名称:大学英语长短对话练习课时:2课时年级:大学英语一年级教学目标:1. 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特别是对话交流能力。
2. 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和语言运用能力。
3. 增强学生对英语日常交流话题的理解和认知。
教学内容:1. 长对话:以日常生活为背景,涉及购物、问路、就医等场景。
2. 短对话:涉及不同场景下的简单交流,如问候、道别、介绍等。
教学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听力材料、练习题库教学步骤:第一课时:1. 热身活动(5分钟)教师与学生进行简单的英语交流,询问学生们的近况,引导学生放松心情,进入英语学习状态。
2. 听力练习(15分钟)教师播放一段英语长对话,要求学生仔细聆听,并回答相关问题。
问题涉及对话的主题、人物关系、时间、地点等。
3. 听力解析(10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讲解,纠正发音和语法错误,并对对话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进行解释。
4. 角色扮演(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对话场景,练习口语表达。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发音和语法错误,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鼓励和反馈。
第二课时:1.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对话场景、词汇和语法的掌握情况。
2. 听力练习(15分钟)教师播放一组英语短对话,要求学生迅速作出反应,回答相关问题。
问题涉及对话的主题、人物关系、时间、地点等。
3. 听力解析(10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讲解,纠正发音和语法错误,并对对话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进行解释。
4. 小组讨论(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就对话中的某个话题展开讨论,练习口语表达。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发音和语法错误,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鼓励和反馈。
5. 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课后复习对话,加强口语练习。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以及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2. 听力理解能力: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评估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
七年级科学第一课时测量知识点本文将着重介绍七年级科学第一课时的测量知识点,包括长度、质量和时间的测量。
一、长度的测量
长度是物体的长短,我们通常用米、分米、厘米等来表示长度。
在测量长度时,我们需要使用尺子或者卷尺等工具。
例如,我们要测量一根笔的长度,我们可以将尺子放到笔的一端,然后读取尺子上的数值,这个数值就是这根笔的长度。
二、质量的测量
质量是物体内含的物质数量的大小,我们通常用千克、克等来
表示质量。
在测量质量时,我们需要使用天平等工具。
例如,我们要测量一袋米的质量,我们可以将这袋米放在天平上,然后调整天平,使天平指针恰好指向中心,这个时候天平上
的刻度就是这袋米的质量。
三、时间的测量
时间是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所表示的周期。
我们通常用秒、分、时等来表示时间。
在测量时间时,我们需要使用钟表等工具。
例如,我们要测量一场电影的时长,我们可以用手机上的计时
器或者专门的计时器来计算,当电影结束时,我们可以看到计时
器上的时间,这个时间就是这场电影的时长。
总结
测量是科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掌握测量知识点是建立科学知
识结构的基础。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需要注意测量工具的选择和
使用,以保证测量的准确性。
同时,我们也需要了解不同的测量
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处理实际问题。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第一课时: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教学内容:课本1页至第3页例1、例2及相应的“做一做”题;练习一中的第1至第3题。
教学目的: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及估测意识。
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初步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教具准备:米尺、学生尺、长短两枝不同的铅笔、宽1厘米白纸条若干条、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形等。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教师出示两枝长短明显不同的铅笔,然后提问:这两枝铅笔哪枝长些?哪枝短些?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物体有长有短。
教师再提问:谁能说一说我们的数学课本的短边有多长?让学生用带来的学具分组进行操作,教师巡视。
通过以上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由于测量工具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
如果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最好用什么工具?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课题,指出:今天我们来学习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用“量米”做单位。
二、新授1、教学例1(1)认识米尺。
教师出示米尺,告诉学生这是“米尺”,用来量物体长度的尺子。
请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尺子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观察,汇报。
教师介绍0刻度线尺子的左端从0刻度开始表示起点(这叫尺的0刻度)在尺子上找1厘米,还有哪段是1厘米,你发现了什么?(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 (2)认识几厘米师: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呢?你的尺子一共有多少厘米?问:2个1厘米是几厘米?4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一段吗?2教学例2(1) 教师在黑板上贴出一张纸条,估计一下大约有多长?想知道它的长度是多少,用什么量?(2) 教师拿出放大的米尺,讲讲如何量纸条的长度。
三、练习1、让学生量一量课前准备好的纸条,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量的。
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掌握比较线段长短的两种方法2、会用直尺和圆规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3、理解线段和、差的感念及画法4、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并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二、教学重点线段长短的两种比较方法三、教学难点对线段与数之间的认识,掌握线段比较的正确方法四、教具准备四支筷子(三红一绿,长短不一)、投影片、圆规、直尺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教师:老师手中有两只筷子(一红一绿)如何比较它们的长短?学生:先移动一根筷子,与另一根筷子一头对齐,两根棒靠紧,观察另一头的位置,多出的较长。
教师:比较长短的关键是什么?学生:必有一头对齐教师: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方法吗?学生:可以用刻度尺分别测出两根筷子的长度,然后比较两个数值教师:我们可以用类似于比筷子的两种方法来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二)新课教学让学生在本子上画出AB、CD两条线段。
(长短不一)“议一议”怎样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比较的过程,然后教师边演示边用规X的几何语言描述叠合法:把线段AB、CD放在同一直线上比较,步骤有三:①将线段AB的端点A与线段CD的端点C重合② 将线段AB 沿着线段CD 的方向落下③ 若端点B 与端点D 重合,则得到线段AB 等于线段CD ,可记做:AB=CD (几何语言) 若端点B 落在D 内,则得到线段AB 小于线段CD ,可记做:AB <CD若端点B 落在D 外,则得到线段AB 大于线段CD ,可记做:AB >CD如图1ACB D(注:讲此方法时,教师应采用圆规截取线段比较形象,还需向学生讲明从“形”角度去比较线段的长短)度量法:用刻度尺分别量出线段AB 和线段CD 的长度,再将长度进行比较。
总结;用度量法比较线段大小,其实就是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从“数”的角度去比较线段的长短) “做一做”P 168(1、2(采用接龙形式回答)(注意:2(2)可先让学生观察,再回答。
说明“眼见不一定为实”的道理,培养严谨的推理习惯) “想一想”问题一:已知线段a (如图2),用直尺和圆规画一条线段,使它等于已知线段a 。
第一单元比一比第一课时比高矮、长短教学内容:《数学》一年级上册第4-5页。
教学要求: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结合身边的事物进行高矮、长短的比较,了解这些概念的含义,使学生能够进行高矮长短的比较。
过程与方法:通过呈现身边的事例及实践活动,了解比较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事物进行高矮、长短的比较。
教学难点:学会比较的方法。
教学方法:引导自学。
教学用具:铅笔、粉笔、线绳。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导入1、这节课,老师想和同学们比一比高矮,谁想来?2、教师指一名同学与老师比高矮。
3、提问:老师和这位同学比谁高谁矮?二比一比1、师:刚才老师和一位同学比了高矮,那么你想和其他同学比一比高矮吗?注意比完后一定要把结果告诉老师。
2、请学生拿出自己的铅笔与教师的粉笔比较一下,说说哪个长,哪个短。
3、提问:在生活中,我们还可以拿什么进行高矮长短的比较?三做一做1、实践活动。
师:刚才,同学们学会了比较高矮,现在,我想请几位学生进行从矮到高的排队活动。
2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发现高和矮都是相比较而言的。
四练一练第1题:出示第1题图,提问:哪座房高?哪座房矮?还可以拿什么进行比较?第2题:出示图,提问:哪条绳长?哪条绳短?第3题:(1)出示图,提问:哪学生观察并进行判断、交流。
全班学生互相比高矮,全然汇报交流,比较结果。
学生自由发言。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指名学生排队。
学生独立回答问题。
条绳长?哪条绳短?(2)教师拿出3根线绳照图的样子演示一下,验证学生的答案第4题:出示图,提问:谁个子高?谁个子矮?为什么?第5题:出示图,提问:图上的事物你可以怎样进行比较?五总结学生自由发言。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数学知识?再说一说。
板书设计:比一比比高矮、长短老师高,学生矮铅笔长,粉笔短教学后记:第二课时比轻重、大小教学内容:《数学》一年级上册第6-7页。
教学要求:知识与技能:通过熟悉的事物和自己的体验,了解大小的含义,感受物体的轻重,并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用天平表示的图,说出哪个物体轻,哪个物体重。
长短第一课时
教育目标
1、通过让对同类物体进行长短比较,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2、能够比较和区别物体的长短。
3、能够说出“长,xx长。
短,xx短。
教育准备
兔子、乌龟等图片。
教育过程
一、复习
1、看字说句子。
师板书:快慢远近厚薄
师:黑板上的字是我们前两个月学习的内容。
请小朋友们来读一读。
师范读。
师:快,兔子跑得快。
师提要求,一字一句。
师请学生读一读。
快,兔子跑的快。
慢,乌龟爬的慢。
远,李有祥离老师远。
近,姜耀祖离老师近。
厚,冬天的衣服厚。
薄,夏天的衣服薄。
2、看图说句子。
师拿出兔子、乌龟图片贴在快慢字下。
师引导看字说句子未成功的孩子看图说句子。
二、新授。
1、视频欣赏《长和短》
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一个动画片我们一起看一看。
第一次播放
师:小朋友们看过了视频发现了什么?
师请小朋友说一说。
2、猴子和兔子
第二次播放。
边播放边讲解。
师:我们在动画片里看见了猴子和小白兔。
师:小白兔和猴子在比尾巴。
师:猴子的尾巴长,兔子的尾巴短。
师板书:长短
2、红猫和黄猫
师分别学两只猫的叫声与小朋友打招呼。
师总结红猫声音长,黄猫声音短。
3、课本练习
4、课后思考
师:课后小朋友跟你的同学比较谁的头发长,谁的头发短?
师:比较自己的手指哪个手指长,哪个手指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