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与我们怎样听到声音试题
- 格式:doc
- 大小:47.00 KB
- 文档页数:6
初三物理声音产生和传播试题答案及解析1.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A.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B.振动停止,声音消失C.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这是回声现象D.高速公路两旁的隔音板是为了防止噪声的产生【答案】C【解析】A、人耳听到声音是有条件的,只有频率在20~2 0000Hz的声音人耳才能听到,若物体振动频率在20~2 0000Hz之外,即使物体在振动,我们也听不到声音,A错误,不符合题意;B、振动停止,物体不再发声,但原来发出的声音并不一定消失,它可能还在继续传播中,B错误,不符合题意;C、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是声音在房内多次反射形成的,这是回声现象,C正确,符合题意;D、高速公路两旁的隔音板是在传播中减弱噪声,而不是为了防止噪声的产生,D错误,不符合题意.【考点】人耳听到声音的条件;声音的产生;防治噪声的途径;回声;2.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声音是一种波,它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B.2013年4月20日雅安地震产生次声波的频率高于20HzC.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D.在街道上安装的噪声强度显示仪是用来减弱噪声的【答案】 C【解析】A、声音是一种波,但传播需要介质,所以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此选项错误;B、低于20Hz的声波叫次声波,高于20000Hz的声波叫超声波;2013年4月20日雅安地震产生次声波的频率低于20Hz.此选项错误;C、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此选项正确;D、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在街道上安装的噪声强度显示仪可以显示噪声的强度,但不能减弱噪声.此选项错误。
故选C。
3.在月球上没有空气,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对话交谈.这是因为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___________ ,声音在________________ 中不能传播.【答案】介质真空【解析】因为月球上是没有空气的,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在真空中不能传播,所以需要靠无线电来对话交谈;故答案为:介质,真空.4.一般情况下,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__ _ 米/秒。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1章《声现象》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讲义(知识点总结+例题讲解)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①人说话、唱歌靠声带的振动发声;②婉转的鸟鸣靠鸣膜的振动发声;③清脆的蟋蟀叫声靠翅膀摩擦的振动发声。
(1)固体、液体、气体振动都可以发声;(2)自然界中凡是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但是不能说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回声)。
因为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但是原来所发出的声音还在继续向外传播并存在。
2.声源:物理学中把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3.介质: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介质,气体、液体、固体都是介质。
4.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5.声是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的。
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振动的物体发出声音,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例题1】如图所示小华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而不直接观察音叉是否振动的原因是。
当小华用手捂住正在发声的音叉后,小华(填“能”、或“不能”)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这是因为。
【答案】音叉振动幅度小;不能;振动停止,发声就停止。
【解析】小华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而不直接观察音叉是否振动的原因是音叉振动幅度小;当小华用手捂住正在发声的音叉后,小华不能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这是因为振动停止,发声就停止。
【变式1】如右图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被弹开。
这个实验是我们在学习《声现象》一章时经常做的实验,它说明了( )A.发声的音叉正在振动B.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C.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D.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最快【答案】A【解析】正在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多次被弹开,说明音叉在振动,从而说明声音是由音叉的振动产生的,因此,本探究实验是研究声音产生原因的。
【例题2】上课铃响了,同学们迅速回到座位,铃声是由物体 产生的:课堂上同学们听到老师讲课的声音是通过 传入耳朵的。
初三物理声音的产生传播及特性试题答案及解析1.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回音壁利用的是声音的反射B.由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所以航天员在飞船内或飞船外工作时,他们之间的交流必须要利用电子通信设备,通过无线电波进行C.我们能分辨不同人的讲话,不同乐器的演奏是根据不同物体发出声音的音色是不同的D.超声能破坏细菌结构,从而可以对医疗器械和食物进行杀菌消毒【答案】B.【解析】A、北京天坛里的回音壁,三音石,圜丘三处建筑有非常美妙的声音现象,它是我国古代建筑师利用声音的多次反射造成的音响效果,该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B、飞船内有空气,航天员可以直接交流,飞船外没有空气,就必须借助电子通信设备交流了,该选项说法不正确,符合题意;C、我们能分辨不同人的讲话,不同乐器的演奏是根据不同物体发出声音的音色是不同,该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D、超声能破坏细菌结构,从而可以对医疗器械和食物进行杀菌消毒,实际上是利用了超声传递能量,该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B.【考点】声音的传播条件;超声波与次声波;音色.2.下列各图描述的实验中,用来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是()【答案】D【解析】A、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不符合题意;B、音叉发出的声音越响,乒乓球被弹开的越远,说明声音的响度和振动的幅度有关,不符合题意;C、钢尺伸出桌边越短,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音调越高,说明音调与振动的快慢有关,不符合题意;D、抽取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到罩内的音乐声减小,进一步推论得: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符合题意;答案选D。
【考点】声音的传播条件;声音的产生;响度与振幅的关系3.关于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高速公路两侧安装透明板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B.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C.超声波不能在真空中传播D.人们根据响度来辨别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答案】C【解析】高速公路两侧安装透明板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人耳听到声音的必要条件是声源的振动(振动的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传播声音的介质和正常的耳朵;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超声波不能在真空中传播;人们根据音色来辨别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
初二物理声音的产生传播及特性试题答案及解析1.人说话的声音是声带______产生的,“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______来判断的。
【答案】振动,音色。
【解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人说话的声音是声带振动产生的,不同物体放出声音的音色不同,“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
【考点】声音的产生,音色。
2.动画片的配音常用慢录快放把成年人的声音变成了小孩的声音,这样做加快了录音机喇叭纸盒的______________,使________变高。
【答案】振动音调【解析】方法一:成人发声的音调比小孩低,声带振动慢,慢录快放时物体的振动加快,频率变高,音调变高。
方法二:假设成人声带1s钟振动500次,慢录时声音的频率为500Hz,假设快放时用0.5s放完慢录1s钟的声音,此时声音的频率为1000Hz,故慢录快放振动加快,频率升高,音调升高。
分别填:振动音调【考点】频率意义,振动快慢与频率、音调之间的关系。
3.声音在水、空气和玻璃中的传播速度由快到慢依次排列是____、____、____。
【答案】玻璃水空气【解析】通常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
故声音在水、空气和玻璃中的传播速度由快到慢依次排列是玻璃水空气。
【考点】声音在不同状态物质中的传播快慢4.(1)在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时,同学两人一组,一人将橡皮筋拉长拉紧,另一人用手拨橡皮筋,发现能听到_______。
并观察到此时橡皮筋正在__ ___。
(2)当振动停止的时候,还能听到声音吗?_______(3)由此,可得到什么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声音振动(2)不能(3)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解析】(1)用手拨橡皮筋时能听到声音,并且观察到此时橡皮筋在振动。
(2)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一切发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声音停止。
物理声音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声音是由什么产生的?A. 物体的振动B. 空气的流动C. 光的反射D. 电磁波的传播答案:A2. 人耳能够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是多少?A. 20Hz-20kHzB. 20Hz-200kHzC. 200Hz-20kHzD. 2kHz-20kHz答案:A3. 下列哪种介质不能传播声音?A. 空气B. 水C. 真空D. 钢铁答案:C4.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大约是多少?A. 340m/sB. 34m/sC. 3400m/sD. 34000m/s答案:A5. 声音的三个特性是什么?A. 音调、音色、响度B. 音调、音色、音量C. 音调、响度、音量D. 音色、响度、音量答案:A二、填空题1. 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_。
答案:介质2. 声音的______决定了声音的高低。
答案:音调3. 声音的______决定了声音的强弱。
答案:响度4. 声音的______决定了声音的质地。
答案:音色5. 人耳能够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通常在______赫兹到______赫兹之间。
答案:20;20000三、简答题1. 请解释什么是声音的反射?答案:声音的反射是指当声波遇到障碍物时,部分声波被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
2. 为什么我们能够通过电话与他人交流?答案:电话通过将声音转换成电信号,再通过电线或无线信号传输到另一端,然后对方设备将电信号转换回声音,从而实现交流。
3. 为什么在真空中无法传播声音?答案: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而在真空中没有介质,因此声音无法传播。
四、计算题1. 如果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计算声音传播1000米需要多少时间。
答案:t = s/v = 1000m / 340m/s ≈ 2.94s2. 已知某乐器的音调为440Hz,请计算其波长。
答案:λ = v / f = 340m/s / 440Hz ≈ 0.77m。
初三物理声音产生和传播试题答案及解析1.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A.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B.振动停止,声音消失C.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这是回声现象D.高速公路两旁的隔音板是为了防止噪声的产生【答案】C【解析】A、人耳听到声音是有条件的,只有频率在20~2 0000Hz的声音人耳才能听到,若物体振动频率在20~2 0000Hz之外,即使物体在振动,我们也听不到声音,A错误,不符合题意;B、振动停止,物体不再发声,但原来发出的声音并不一定消失,它可能还在继续传播中,B错误,不符合题意;C、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是声音在房内多次反射形成的,这是回声现象,C正确,符合题意;D、高速公路两旁的隔音板是在传播中减弱噪声,而不是为了防止噪声的产生,D错误,不符合题意.【考点】人耳听到声音的条件;声音的产生;防治噪声的途径;回声;2.声音从空气传到水中,它的传播速度将()A.变大B.变小C.不变D.不能确定【答案】A【解析】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介质中传播,传播速度依次减慢。
因为水是液体,空气是气体,声音在液体中要比在气体中传播速度快,所以声音从空气传到水中,它的传播速度将变大,A选项符合题意,选填A.【考点】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3.如图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会被多次弹开,这个实验是用来探究A.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播B.声音产生的原因C.音调是否与频率有关D.声音传播是否需要时间【答案】B【解析】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而产生的,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在传播过程中需要介质。
本图是用来探究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而产生的,在图中小球所起的作用是将音叉微弱的振动进行放大,便于观察,本题正确选项是B。
【考点】声音的产生4.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B.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C.声音的传播速度比光传播的速度快D.声音在各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样快【解析】真空不能传声,这可以由真空铃实验证实,所以A错;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就是通过空气传来的,B对;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光在空气中的速度为,声速小于光速,C错;声音在各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其次是液体,在气体中最慢,D错。
初三物理声音产生和传播试题1.声音是由物体产生的.噪声会影响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因此控制噪声十分重要.公路两旁的噪声是在(选填“声源处”、“传播途中”或“人耳处”)减弱噪声.【答案】振动传播途中【解析】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减弱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在传播过程中、在人耳处减弱.公路两旁的噪声可通过树木和隔音板来减弱,是在传播途中减弱噪声.【考点】声音的产生;防治噪声的途径2.如图,在物理课上,同学们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结果发现,闹钟的铃声越来越小了,这说明声音传播需要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介质【解析】当把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时,传声介质越来越少,所以传声效果越来越不好,实验过程中听到声音越来越小,设想空气全部抽净时,就不传声了,也就听不到声音了.故答案为:介质.3.星光中学有一个l50m×70m大小的操场,广播室在操场两端架起两个音箱S1和S2(如图),吴老师绕场一周试听了一番,在甲、乙、丙、丁四处(它们分别是各边的中点),觉得有两处声音含混不清,则这两处是A.乙和丁B.甲和乙C.丙和丁D.甲和丙【答案】 D【解析】人和两个声源之间的距离相同时,两个声源发出的同一内容的声音到达人耳时间相同,听起来具有立体感;同一内容的声音如果不同时到达人耳,就会相互干扰,含混不清.由图可见,乙和丁距离两个声源一样远,声音同时到达,不会产生干扰,会听起来比较洪亮;而甲和丙两处则不同,距离两个声源的远近明显不同,两个声源传来的声音相互干扰,导致听不清楚.故选D.4.手掌按住正在发声的鼓面,鼓声消失了,原因是手A.不能传播声音B.吸收了声波C.把声音反射回去了D.使鼓面停止了振动【答案】D【解析】【考点】声音的产生。
分析: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按住鼓面,等于使其停止了振动因此声音消失了。
完整版)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习题(含答案)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题(含答案)一、单选题(本大题共7小题,共14.0分)1.下列事例能说明“水可以传播声音”的是()A.在溪边,听到溪水流动的声音B.在雨天,听到雨滴打在伞上的声音C.在树下,听到树上鸟儿鸣叫的声音D.在水中,听到岸边人们说话的声音答案:D2.用手拨琴弦便能听到悦耳的琴声,则发出琴声的声源是()A.手指B.空气C.弦柱D.琴弦答案:D3.在武侠小说或电影里,经常会看到一位双目失明的大侠,还能判断出前来攻击他的敌人的方位,这是因为()A.他的眼睛原来没有失明B.他的耳朵有特异功能C.这是一种巧合D.由于双耳效应,他可准确判断声音传来的方向答案:D4.若太空陨石撞击在月球表面,绕月球飞行的宇航员不能听到撞击的爆炸声,是因为()A.陨石撞击在月球表面,但没有产生振动B.陨石撞击在月球表面,但振动很微弱,声音太小听不到C.陨石撞击在月球表面,有振动产生,但声波无法传到空中D.以上原因都不是答案:C5.如图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被弹开,这个实验说明了()A.发声的音叉正在振动B.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C.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D.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最快答案:A6.声音在以下几种介质中传播时,传播速度最大的是()A.钢管B.水C.酒精D.空气答案:B7.用录音机把自己朗读或唱歌的声音录下来,再播放。
同学们听没有什么意外,自己听总感到别扭,觉得不像自己的声音,主要原因是()A.录音机的录音效果差,声音录制后失真B.录音机录音时使声音的音调发生了变化C.录音机录音时使声音的音色发生了变化D.自己听自己的声音,和听录音机声音,两种声音传播的途径不同答案:D二、填空题(本大题共9小题,共18.0分)8.声音不仅能在气体中传播,而且也能在固体、液体中传播。
9.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根据下表可知:一般情况下,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气体中的慢;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受温度的影响;驰名中外的北京天坛公园里的回音壁、三音石、圈丘三处建筑有非常美妙的声音现象,它是我国古代建筑师利用声音的共鸣造成的音响效果。
八年级物理声的世界测试题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 下列关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声音都是靠空气来传播的B. 只要物体振动,就能听到声音C. 回声是声音被障碍物反射而形成的D. 声音的传播速度不受周围环境温度的影响解析:A选项: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不只是靠空气传播,所以A错误。
B选项:物体振动产生声音,但人耳听到声音还需要满足其他条件,如有介质传播、频率在人耳听觉范围内(20Hz 20000Hz)等,所以B错误。
C选项:回声是声音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形成的,C正确。
D选项:声音的传播速度受介质种类和温度等因素影响,一般来说,温度越高,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越快,所以D错误。
答案:C2. 用手按在自行车的铃铛上,无论怎样用力敲打,铃声也不会清脆,这是因为()A. 手按在铃上,声音传不出来B. 手按在铃上,铃根本不振动C. 手按在铃上,影响了铃的正常振动D. 手按在铃上,周围没有介质解析:用手按在自行车铃铛上,敲打时铃铛受手的阻碍,不能正常振动,而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所以铃声不会清脆。
A选项,声音能传出,只是不正常;B选项,铃振动了,只是受阻碍;D选项,周围有空气介质。
答案:C3. 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B. 人是靠音调区分交响乐中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C. 人唱歌时歌声是由声带振动发出的D. 禁止鸣笛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解析:A选项:声音在1个标准大气压和15℃的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m/s,条件缺失时说法不准确,A错误。
B选项:人是靠音色区分交响乐中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而不是音调,B错误。
C选项:人唱歌时歌声是由声带振动发出的,C正确。
D选项: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不是传播过程中,D错误。
答案:C4. 在演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发生的实验中(如图),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小球被多次弹开。
1、下列关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B.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C. 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D. 声音的传播速度在所有介质中都是相同的(答案)B。
解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如空气、水或固体物质,真空状态下声音无法传播。
A选项错误;虽然物体振动会产生声音,但如果振动频率不在人耳可听范围内,或声音强度太弱,或缺乏传播介质,我们都无法听到声音,C选项错误;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通常在固体中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D选项错误。
2、下列哪个频率的声音属于超声波范围?A. 20HzB. 200HzC. 20000HzD. 200000Hz(答案)C。
解析:超声波是指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低于这个频率的声音称为可听声,高于此频率但低于1GHz的称为超声波,D选项虽然频率更高,但通常不将如此高的频率称为超声波,而是进入到了其他物理现象的范畴。
3、下列关于声音特性的描述中,正确的是A. 音调是指声音的大小B. 响度是指声音的粗细C. 音色是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决定的D. 音调、响度和音色都是声音的传播速度决定的(答案)C。
解析: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与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A选项错误;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与发声体的振幅和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B选项错误;音色是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以及振动方式决定的,不同发声体即使音调和响度相同,音色也可能不同,C 选项正确;声音的传播速度主要由介质的种类和温度决定,与音调、响度和音色无关,D 选项错误。
4、下列哪个现象不能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A. 用超声波清洗眼镜B. 超声波碎石C. 听到雷声预示着可能要下雨D. 声波能使物体振动(答案)C。
解析:用超声波清洗眼镜和超声波碎石都是利用声音传递的能量来清除污垢或击碎结石,A、B选项正确;声波能使物体振动也说明了声音具有能量,D选项正确;而听到雷声预示着可能要下雨,这是声音传递信息的应用,与能量传递无关,C选项错误。
沙湾中学 2011年测试试题
一 、单项选择题:(共10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甲在铁水管的一端敲一下,乙把耳朵贴在另一端先后听到三下响声,这三下响
声传播的介质依次是:( )
A .铁.空气.水
B .铁.水.空气
C .水.空气.铁
D .空气.水.铁
2、声音的音调决定于( )
A .发声物体振动的振幅大小不同
B .发声物体不同
C .发声物体振动的快慢不同
D .发声物体的结构不同
3、停止敲锣后,仍能听到一段余音,这是因为:( )
A .虽然锣面振动停止了,但仍能发声
B .锣面继续振动了一段时间
C .声音传到人耳需要一段时间
D .人的听觉发生“延长”
4、三位同学在铁路边议论,用哪种方法尽早听到远在视野外的火车开过来的声音
( )
A .在路基上,全神贯注,侧耳细听
B .趴在路基上,把耳朵紧贴在枕木上听
C .趴在铁轨上,把耳朵紧贴在铁轨上听
D .三种办法都不行。
5、如图,两个小纸盒.一根铜线做成的“土电话”表明(
)
A.气体能够传声
B.固体能够传声
C.电流能够传声
D.只有纸盒能够传声
6、某人面对山崖大喊一声,1.2s后听到自己的回声,则此人与山崖之间的距离为()
A.204m B.408m C.340m D.170m
7、下列有关声音传播的情况,说法正确的是()
A.只有空气能传播声音
B.只有气体和固体能够传播声音
C.声波引起耳朵里鼓膜的振动,通过听觉神经传到大脑,产生听觉
D.在月球上两个宇航员通过无线电能听到互相说话的声音,所以真空也能传声
8、下列四种环境不能传声的是:()
A.有浓雾的早晨B.冰天雪地的北极
C.宇航员走出飞船进入太空D.潜水员潜入海水中
9、以下几个实验现象,能说明声音产生原因的是()
A.放在玻璃钟罩内的电铃正在发声,把玻璃钟罩内的空气抽去一些以后,铃声明显减弱
B.把正在发声的收音机密封在塑料袋里,然后放入水中,人们仍能听到收音机发出的声音
C.拉小提琴时,琴弦的松紧程度不同,发出的声音也不同
D.拨动吉他的琴弦发出声音时,放在弦上的小纸片会被琴弦弹开
10、人们凭听觉可判断声源位置,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靠骨传导判断的
B.靠声源的音调判断的
C.靠双耳效应判断的
D.靠声源的响度判断的
二、单项选择题:(共10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甲在铁水管的一端敲一下,乙把耳朵贴在另一端先后听到三下响声,这三下响声传播的介质依次是:()
A.铁.空气.水B.铁.水.空气
C.水.空气.铁D.空气.水.铁
2、某人面对山崖大喊一声,1.2s后听到自己的回声,则此人与山崖之间的距离为()
A.204m B.408m C.340m D.170m
3、声音的音调决定于()
A.发声物体振动的振幅大小不同
B.发声物体不同
C.发声物体振动的快慢不同
D.发声物体的结构不同
4、下列有关声音传播的情况,说法正确的是()
A.只有空气能传播声音
B.只有气体和固体能够传播声音
C.声波引起耳朵里鼓膜的振动,通过听觉神经传到大脑,产生听觉
D.在月球上两个宇航员通过无线电能听到互相说话的声音,所以真空也能传声
5、夏季的一个雷雨天,小明同学在闪电过后5s的时刻听到雷声,此时温度约为25℃,你认为雷鸣之处离小明同学的距离约为()
A.1.7km B.1.73km C.1.66km D.17km
6、如图,两个小纸盒.一根铜线做成的“土电话”表明()
A.气体能够传声
B.固体能够传声
C.电流能够传声
D.只有纸盒能够传声
7、人们凭听觉可判断声源位置,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靠骨传导判断的
B.靠声源的音调判断的
C.靠双耳效应判断的
D.靠声源的响度判断的
8、停止敲锣后,仍能听到一段余音,这是因为:()
A.虽然锣面振动停止了,但仍能发声B.锣面继续振动了一段时间
C.声音传到人耳需要一段时间D.人的听觉发生“延长”
9、三位同学在铁路边议论,用哪种方法尽早听到远在视野外的火车开过来的声音()
A.在路基上,全神贯注,侧耳细听B.趴在路基上,把耳朵紧贴在枕木上听C.趴在铁轨上,把耳朵紧贴在铁轨上听D.三种办法都不行。
10、以下几个实验现象,能说明声音产生原因的是()
A.放在玻璃钟罩内的电铃正在发声,把玻璃钟罩内的空气抽去一些以后,铃声明显减弱
B.把正在发声的收音机密封在塑料袋里,然后放入水中,人们仍能听到收音机发出的声音
C.拉小提琴时,琴弦的松紧程度不同,发出的声音也不同
D.拨动吉他的琴弦发出声音时,放在弦上的小纸片会被琴弦弹开
三、填空题:(共5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在月球上,宇航员不能直接交谈,是因为。
2、请你根据下表给出的一些声音的频率完成以下填空:
能够听到次声的动物:。
能够听到超声的动物:,。
表中所有乐器发出的声音都在人的听觉范围内,它们中发出声音最低的是。
3、设计一个方案来证明发声体正在振动。
(所选器材最少为最佳)
4、乐音是指________________的声音,所有的乐器发声的物理原理都是通过_________发出声音.
5、声音在遇到障碍物时会被反射回来形成,若声音被多次反射,则在原声消失后声音还会持续一段时间,这种现象叫,教室内的回声比空旷的原野要(填“大”或“小”),歌剧院的设计考虑混响问题(填“需要”或“不要”)。
四、简答题:(共2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当你叩击自己的上下牙齿,或者咀嚼一只胡萝卜时,你能清楚地听到自己牙齿的扣击声或咀嚼声.若你用手把耳朵塞起来,这声音反会变得更响,这是为什么呢?
2、在一次郊游中,同学们举行郊外舞会,由于没有乐器,小明利用同学们的汽水瓶设计出汽水瓶打击乐器,敲出了优美动听的曲子.请问:
(1)小明除了用汽水瓶之外,还要用到哪些器材?
(2)他的低音瓶和高音瓶在设计上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五、简答题:(共2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在探究影响声音的音调的实验中,小强选择了以下两组物体进行探究:
①粗细不同的两根橡皮筋;②一把钢尺。
则橡皮筋粗的一根的音调比细的那根要;钢尺短时比长时的音调要;若用不同的力拨动同一根橡皮筋的不同。
这里要拨动同一根橡皮筋用到的研究方法是。
2、当声源朝着我们运动时,我们听到的声音的音调会变高,当声源远离我们运动时,我们听到的声音的音调会变低。
那么你能根据火车的汽笛声来判断火车是进站还是出站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