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鲍恩家庭系统治疗
- 格式:ppt
- 大小:137.00 KB
- 文档页数:86
鲍恩家庭系统治疗模式一、理论背景20世纪40年代末,鲍恩在做精神科医生时,开始对家庭发生兴趣并将注意力转向精神分裂症,在其到国家心理健康中心工作时,他开始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所有家庭成员进行研究。
问题的核心是“依附焦虑”这是由焦虑造成的病态紧密关系。
其中他观察到这些家庭中许多和精神病家庭类似的作用机制。
由此他确认从正常家庭到精神病家庭之间的变化是连续的,但是所有家庭从情绪融合到分化的程度不太相同。
二、理论分析1)鲍恩的家庭理论是从精神分析理论的实践中演变而来的,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式。
他在研究中发现,人际关系受到两种反作用力的影响,即独立和团结。
2)个体需要独立,也需要别人的关心与陪伴,人们能否成功的协调这两种极端,取决于他们是否知道怎么样控制自己的情绪,即“自我分化”。
3)鲍恩把系统理论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提倡多世代家庭治疗方法,与其理论不同的是他的方法强调家庭的情绪系统及其发展史。
4)他的理论疗法基于这样的一个前提:人际关系的预定模式连接着跨代家庭成员的功能。
只有把家庭成员角色看成一个情感单元,才能理解个体问题的起因。
在家庭单元里,如果有人希望成熟、独立的人格就必须解决与家庭情感融合的问题。
情感问题将代代相承,直至未融合的情感关系得到有效的处理。
A、基本概念:鲍恩的理论最重要的观点是,障碍性的家庭交往模式是可以代代相传的。
1)自我分化既是个人内部又是人际间的概念,自我分化是鲍恩理论的核心。
它用于理解家庭的亲密度。
“自我分化”的核心是一个人与父母的关系。
一个健康的人能够不断地与父母进行了情绪上的分离。
他指出,家庭若能在感情上非常亲密的“粘在一起”,那么家庭的需要与其成员单独的需要难以区分,即家庭成员不能自我分化。
2)情感三角:家庭中如果两个人之间关系紧张,他们会把第三个人牵扯进来以稀释这种紧张的焦虑,这叫三角关系。
三角关系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情绪系统产生的焦虑。
当两个人之间出现不能处理的问题时,他们通常会在某一点难以达到一致。
家庭治疗的经典理论:鲍恩家庭系统治疗家庭治疗的经典理论:鲍恩家庭系统治疗莫瑞.鲍恩(Murray Bowen)的家庭治疗是对精神分析原理的拓展,并为在家庭治疗中研究人类的行为和问题提供了更为宽泛的视野。
其模式的核心成分是个人的独立性,即个体面对群体的影响,特别是家庭生活压力时,会保持自我的能力。
他认为,是每个家庭成员的思想和感觉,以及家庭关系的巨大网络塑造了家庭生活。
一、模型的演化20世纪40年代后期,当鲍恩做精神病学家时,开始对家庭产生兴趣,并将注意力转向研究精神分裂症。
鲍恩被患者和患者母亲之间异常的情绪敏感性所震撼。
他将其简单视为一种自然过程的夸张,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有倾向性的情绪影响的集中反应。
1954年,鲍恩到国立精神研究院工作,开始对拥有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庭进行研究。
他发现,母亲和她们精神混乱的子女之间的紧密情感连接不可避免影响到整个家庭。
问题的核心是“依附焦虑”,一种与焦虑有关的病理表现。
在这些家庭中,人们成为其他人行为方式的“情感囚徒”,这种情感关系标志着个人自主性的缺乏。
1959年,鲍恩到乔治敦大学工作。
他开始致力于那些不太严重问题家庭的治疗。
让他惊奇的是,他发现在他所观察的精神病家庭中,有相同的作用机制。
这些情况证明了从正常家庭到精神病家庭之间的变化是连续的。
但是,所有家庭情感变化,从感情纠结到分化都有其独特的连续性。
二、基本模型家庭治疗的大多数研究者更关注的是行为而不是洞察力,更感兴趣的是技术而不是原理。
鲍恩例外,他更倾向于把系统理论作为一种思维方法而不是一套干预方法。
鲍恩的理论认为,情感生活中,我们的自主性比所设想的更少;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比所想的对另一个人有更多的依赖和反应。
鲍恩的系统理论描述了作为多代关系网络的家庭对个体和亲情的相互影响及塑造。
他用了相互关联的6个概念:自我分化、三角关系、核心家庭情感过程、代际传递过程、情感隔离、社会情感过程。
三、核心概念1、[自我分化]是鲍恩理论的核心,它既是个人内部也是人际间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