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地功能分区与空间布局
- 格式:ppt
- 大小:3.91 MB
- 文档页数:32
一、理论基础最简单的定义就是能够满足旅游者终极目的的地点或主要活动地点。
从效用的角度看,消费者觉得从特定目的地进行闲暇消费能够得到比常住地以及其他备选目的地更多更优效用,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旅游目的地是能够使旅游者产生动机,并追求动机实现的各类空间要素的总和,主要包括三个层次的要素:旅游吸引物、服务要素和环境要素[1]。
1.1.2 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是指旅游经济客体在空间中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空间聚集程度及聚集状态,它体现了旅游活动的空间属性和相互关系,是旅游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投影,是区域旅游发展状态的重要“指示器”[2]。
其中,旅游活动开展的主要地域,即旅游目的地的空间结构是旅游空间结构中重要的研究对象。
1.1.3 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体系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体系是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全面系统研究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要素、特征和格局的分类体系。
由于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要素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可以从地理特征、关联性、经济实力、旅游规划等不同的角度来划分,本文力求从对旅游目的地多因素的综合考虑,来构建旅游目的地的空间结构体系。
1.2 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的要素空间结构组成要素的划分方法有很多,有些学者划分为点线面(点轴圈)三要素;空间结构的生态学派划分为基质(Matrix)、斑块(Patch)和廊道(Corridor)三要素等,吴必虎教授在旅游吸引物空间结构的分析中借用了该模型[3],他认为城市和旅游区(点)可以抽象为点状要素,它们之间的交通要素可以抽象为线,城市与4A级旅游区(点)之间的交通就是“斑块”与“基质”之间的“通道”。
二、旅游目的地的构成要素:坎恩五要素1.拥有一定距离范围的客源市场2.具有发展的潜力和条件3.对潜在市场具有合理的可进入性4.其社会经济基础具备能够支持旅游业务的最低限度水平5.有一定规模包含多个社区库泊的4A观点1.吸引物:2.康乐设施:住宅设施、餐饮业、娱乐设施、其他服务设施3.进入设施:交通网络、基础设施4.附属设施:地方旅游组织魏小安和历建新的三要素说1.吸引要素:各类旅游吸引物,第一产品概念2.服务要素:各类旅游服务的综合3.环境要素:构成了吸引要素的组成部分三、旅游目的地构成要素的核心内容1.有独特的旅游吸引物2.有足够的市场空间和市场规模支持3.能提供系统、完备旅游设施和旅游服务4.要有目的的当地居民的认同、参与并提供各类支持保障5.旅游目的地须具有一定的可管理性四、主要旅游产品谱系:观光产品:★彩球冠★全天候生态空间(室内)★戴村DNA馆★生态节能普及中心★活水园★微缩节能展示园★古色茶街★三清殿★求索台(三清神像★八卦广场★三清故居★雕塑长廊石牛望江台★神牛问道★天下第一牛★牛文化长廊★牛气冲天★群牛雕像馆文化产品:★三清茶研究中心★茶文化中心★道学院★国学馆★幽谷琴室★养生书吧★棋院★画苑★品茗阁★放商务产品:酒店★避暑天堂★国际山地生态论坛会议中心★三清茶研究中心★山地户外运动服务中心★度假区★军体健康、★森林阳光浴★太极拳馆★幽谷琴室★高温瑜伽★围牛比赛★人牛共舞业务产品:享受产品★高尔夫★度假区★天伦乐园★网球场★娱乐中心刺激产品:★山地户外运动服务中心★丛林滑翔★滑草场★帐篷度假区★丛林狩猎场★拓展中心★云霄飞轮★天旋地★登峰造极★山地自行车★升空电梯★垂钓木屋★水枪战船凌波微步★魔力水屋★登峰造极★山地自行车★升空电梯★垂钓木屋★水枪战船★凌波微步★水上荡桥★魔力水屋★★空中飞人(缆车)替代产品:★茶园★杨梅林★★三清梨园★茶道馆★活水园★石牛望江台★无为顶★三清茶体验基地2)旅游开发方向定位1.观光旅游2.修学、考察游3.生态旅游4、会议旅游5、疗养、康复旅游6、探险旅游7、度假旅游8、其他专项旅游二、空间布局把冯友兰的人生四境界放在旅游规划中,形成旅游的四个境界:休闲境界,自我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1)休闲境界区:生活着的众人,真我状态,看山是山、水是水。
旅游地功能分区与空间布局引言旅游业是各国经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促进地区发展和人口流动的重要推动力。
在旅游地的规划和管理过程中,功能分区和空间布局的合理安排是确保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探讨旅游地功能分区与空间布局的概念、意义以及实际操作过程。
功能分区的概念与意义功能分区是根据旅游地的不同功能需求和特点,将旅游地划分为不同的区域,每个区域拥有着独特的功能和定位。
旅游地的功能分区可以有效地整合旅游资源,提高旅游体验和管理效果。
常见的功能分区包括景点区、住宿区、商业区、休闲区等。
功能分区的意义在于:1.优化旅游资源利用:通过功能分区,可以更好地规划旅游资源的利用,使各个区域的资源得到充分发挥,实现资源集约化利用。
2.提升旅游体验:不同的功能区域可以为游客提供多样化的旅游体验,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提高旅游地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3.引导游客流动:通过合理的功能分区,可以引导游客在旅游地内有序流动,减少拥挤和交通压力,提升游客的流畅度和满意度。
4.促进旅游产业发展:通过功能分区,可以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促进旅游产业的多元化和协调发展。
空间布局的概念与要素考虑空间布局是在功能分区的基础上,对不同区域的空间结构和布局进行合理的安排。
合理布局可以优化旅游地的空间效益,提升旅游地的形象和品质。
在空间布局过程中,以下要素需要被考虑:1.地理环境:考虑旅游地的地理特点,包括地形、水文、气候等,以确定最佳的空间布局方案。
2.交通便利性:旅游地的交通便利性对游客的流动和体验有着直接影响。
合理布局应考虑到交通节点的分布和交通网络的连通性。
3.旅游资源的分布:旅游资源的分布是空间布局的重要依据之一,区域应根据资源的类型和特点进行划分和安排。
4.环境保护:在空间布局中要考虑到环境保护的要求,尽可能避免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污染。
旅游地功能分区与空间布局的实践操作实际操作中,旅游地的功能分区与空间布局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调研和协调。
旅游规划空间布局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Chapter 4 旅游空间布局【学习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1.了解旅游规划空间布局有关理论;2.掌握旅游规划空间布局的原则、方法和主要模式。
4.1旅游地空间布局的内涵1.定义是通过对土地及其负载的旅游资源、旅游设施分区划分,各区背景分析,确定次一级旅游区域的名称、发展主题、形象定位、旅游功能、突破方向、规划设计以及项目选址,从而将旅游六要素的未来不同规划时段的状态,落实到合适的区域,并将空间部署形态进行可视化表达。
2.旅游地空间布局的两个环节空间布局包括两大环节:功能分区和项目选址。
3.旅游地空间布局三个层次空间布局分成三个层次:宏观层次、中观层次和微观层次。
4.2旅游空间布局的相关理论4.2.1 发展理论1.增长极理论(1)增长极理论的内涵增长极又称发展极或增长中心,最先是指围绕主导工业部门而组织的一组具有活力的高度联合的工业。
增长极理论认为,在地理空间上经济增长不是均匀发生的,而是以不同强度呈现点状分布,增长中心通过各种渠道引起周围地区经济增长。
增长中心不仅本身迅速发展,而且通过乘数效应带动其他经济部门的增长。
该理论最先用于解释工业部门的发展,后来逐渐用于区域研究和区域规划。
(2)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在对区域旅游进行发展布局时,将那些旅游资源价值大、区域条件好、社会化经济发展水平高的旅游地或旅游城镇作为旅游增长极来培育,集中人力、物力、财力,重点开发,并以此来带动其他旅游地、旅游点的发展。
简言之,就是在区域旅游发展过程中,努力培养旅游发展的增长极,借此带动整个区域旅游的发展。
也称为据点式开发。
2.梯度理论(1)梯度理论的内涵梯度是指事物的空间分布在一定方向上呈现有规律的递增或递减现象。
梯度理论认为,极化效应,促使城市带的发展梯度上升,辐射效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低梯度地区的发展,回程效应遏制低梯度地区的发展。
Chapter 4旅行空间布局【学习目标】经过本章的学习,要修业生掌握:1.认识旅行规划空间布局有关理论;2.掌握旅行规划空间布局的原则、方法和主要模式。
旅行地空间布局的内涵旅行地空间布局的内涵(书P41)1.定义是经过对土地及其负载的旅行资源、旅行设备分区区分,各区背景剖析,确立次一级旅行地区的名称、发展主题、形象定位、旅行功能、打破方向、规划设计以及项目选址,进而将旅行六因素的将来不一样规划时段的状态,落实到适合的地区,并将空间部署形态进行可视化表达。
2.旅行地空间布局的两个环节空间布局包含两大环节:功能分区和项目选址。
3.旅行地空间布局三个层次空间布局分红三个层次:宏观层次、中观层次和微观层次。
旅行空间布局的有关理论发展理论1.增加极理论( 1)增加极理论的内涵增加极又称发展极或增加中心,最初是指环绕主导工业部门而组织的一组拥有活力的高度联合的工业。
增加极理论以为,在地理空间上经济增加不是平均发生的,而是以不一样强度体现点状散布,增加中心经过各样渠道惹起四周地区经济增加。
增加中心不单自己快速发展,并且经过乘数效应带动其余经济部门的增加。
该理论最初用于解说工业部门的发展,以后渐渐用于地区研究和地区规划。
( 2)在旅行规划中的应用在对地区旅行进行发展布局时,将那些旅行资源价值大、地区条件好、社会化经济发展水平高的旅行地或旅行城镇作为旅行增加极来培养,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要点开发,并以此来带动其余旅行地、旅行点的发展。
简言之,就是在地区旅行发展过程中,努力培养旅行发展的增加极,借此带动整个地区旅行的发展。
也称为据点式开发。
2.梯度理论( 1)梯度理论的内涵梯度是指事物的空间散布在必定方向上体现有规律的递加或递减现象。
梯度理论以为,极化效应,促进城市带的发展梯度上涨,辐射效应在必定程度上促进低梯度地区的发展,回程效应截止低梯度地区的发展。
举例:北京,极化效应大于辐射效应;上海,辐射效应大于极化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