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遗传的染色体学说
- 格式:ppt
- 大小:8.09 MB
- 文档页数:100
目 录第一部分 考研真题精选一、选择题二、填空题三、判断题四、名词解释五、问答题第二部分 章节题库第一章 绪论第二章 孟德尔定律第三章 遗传的染色体学说第四章 孟德尔遗传的拓展第五章 遗传的分子基础第六章 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第七章 连锁交换与连锁分析第八章 细菌和噬菌体的重组和连锁第九章 数量性状遗传第十、十一章 遗传物质的改变第十二章 重组与修复第十三章 细胞质和遗传第十四章 基因组第十五章 基因表达与基因表达调控第十六章 遗传与个体发育第十七章 遗传和进化第一部分 考研真题精选一、选择题1以下哪种性染色体-常染色体套数,会出现雄性果蝇( )。
[中山大学2019研]A.XX:AAB.XXY:AAC.XXXA:AAAD.X:AA【答案】D【解析】果蝇的性别由X染色体数目与常染色体组数之比决定,与Y无关。
X:A的比值≥1时发育为雌性,≤0.5发育为雄性。
ABC三项错误,X:A的比值等于1,出现雌性果蝇。
D项,X:A的比值小于1,出现雄性果蝇。
2基因型为aaBbCcDd个体自交后代中,出现aaBbccDd的概率是( )。
[湖南农业大学2018研]A.1/4B.1/8C.1/16D.1/32【答案】CaaBbCcDd个体自交,将各基因分开考虑,后代aa的概率为1,【解析】Bb的概率为1/2,cc的概率为1/4,Dd的概率为1/2,因此出现aaBbccDd 的概率为1×1/2×1/4×1/2=1/16。
3对于拟南芥短径突变,己分离到纯合的品系并获得短径与长径的个体数目分别为62与38,则该突变的外显率为( )。
[中山大学2019研]A.0.62B.0.38C.0.613D.0.387【答案】A外显率=62/(62+38)=0.62。
【解析】4细胞减数分裂终变期能产生四体环的是( )。
[沈阳农业大学2011研]A.易位纯合体B.易位杂合体C.四分体D.四合体【答案】B易位杂合体是两条非同源染色体间互换片段,另外两条不发生【解析】互换,从而形成十字形结构的四体环。
《遗传学》习题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遗传与变异2、遗传变异3、遗传学二、填空题:1、1883年,德国动物学家魏斯曼(A.Weismann)提出。
2、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提出了遗传因子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但当时并未引起重视,直到年,由三个植物学家在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植物上,得出与孟德尔相同的遗传规律,这时遗传学才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
3、1903年和首先发现了染色体的行为与遗传因子的行为很相似,提出了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的假设。
4、遗传学诞生后,遗传学名词是1906年由英国的教授提出来的。
5、1909年,丹麦遗传学家创造了一词来代替孟德尔的遗传因子,并且还提出了和概念。
6、1910年,和他的学生用果蝇做材料,研究性状的遗传方式,得出,确定基因直线排列在染色体上,创立了以遗传的染色体学说为核心的。
7、1940年以后,以红色面包霉为材料,系统地研究了生化合成与基因的关系,于1941年提出一个基因一个酶的假说。
8、1944年,等用肺炎双球菌做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9、1951 发现跳跃基因或称转座因子。
10、1961年,法国分子遗传学家以E.coli为材料,研究乳糖代谢的调节机制,提出了。
11、分子遗传学时期以1953年美国分子生物学家和英国分子生物学家提出的为开始。
三、选择题:1、遗传学有很多分支,按(),可分为宏观与微观,前者包括群体遗传学(Population genetics)、数量遗传学(Quantitative gentics);后者包括细胞遗传学(Cytogenetics)、核外遗传学(Extranuclear G.)、染色体遗传学(Chromosomal G.)、分子遗传学(Molecular genetics)。
A、按研究对象分B、按研究范畴分C、研究的层次分D、研究的门类2、遗传学名词是1906年由英国的贝特森William Bateson教授提出来的,并且他还提出了()等概念。
《遗传学》复习资料集《遗传学》复习资料集第二章孟德尔定律1、为什么分离现象比显、隐性现象有更重要的意义?答:因为(1)分离规律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一种遗传现象,而显性现象的表现是相对的、有条件的;(2)只有遗传因子的分离和重组,才能表现出性状的显隐性。
可以说无分离现象的存在,也就无显性现象的发生。
2、在番茄中,红果色(R)对黄果色(r)是显性,问下列杂交可以产生哪些基因型,哪些表现型,它们的比例如何?(1)RR×rr (2)Rr×rr (3)Rr×Rr (4) Rr×RR (5)rr×rr解:序号杂交基因型表现型1 RR×rr Rr 红果色2 Rr×rr 1/2Rr,1/2rr 1/2红果色,1/2黄果色3 Rr×Rr 1/4RR,2/4Rr,1/4rr 3/4红果色,1/4黄果色4 Rr×RR 1/2RR,1/2Rr 红果色5 rr×rr rr 黄果色3、下面是紫茉莉的几组杂交,基因型和表型已写明。
问它们产生哪些配子?杂种后代的基因型和表型怎样?(1)Rr × RR (2)rr × Rr (3)Rr × Rr粉红红色白色粉红粉红粉红解:序号杂交配子类型基因型表现型1 Rr × RR R,r;R 1/2RR,1/2Rr 1/2红色,1/2粉红2 rr × Rr r;R,r 1/2Rr,1/2rr 1/2粉红,1/2白色3 Rr × Rr R,r 1/4RR,2/4Rr,1/4rr 1/4红色,2/4粉色,1/4白色4、在南瓜中,果实的白色(W)对黄色(w)是显性,果实盘状(D)对球状(d)是显性,这两对基因是自由组合的。
问下列杂交可以产生哪些基因型,哪些表型,它们的比例如何?(1)WWDD×wwdd (2)XwDd×wwdd(3)Wwdd×wwDd (4)Wwdd×WwDd解:序号杂交基因型表现型1 WWDD×wwdd WwDd 白色、盘状果实2 WwDd×wwdd 1/4WwDd,1/4Wwdd,1/4wwDd,1/4wwdd, 1/4白色、盘状,1/4白色、球状,1/4黄色、盘状,1/4黄色、球状2 wwDd×wwdd 1/2wwDd,1/2wwdd 1/2黄色、盘状,1/2黄色、球状3 Wwdd×wwDd 1/4WwDd,1/4Wwdd,1/4wwDd,1/4wwdd, 1/4白色、盘状,1/4白色、球状,1/4黄色、盘状,1/4黄色、球状4 Wwdd×WwDd 1/8WWDd,1/8WWdd,2/8WwDd,2/8Wwdd,1/8wwDd,1/8wwdd 3/8白色、盘状,3/8白色、球状,1/8黄色、盘状,1/8黄色、球状5.在豌豆中,蔓茎(T)对矮茎(t)是显性,绿豆荚(G)对黄豆荚(g)是显性,圆种子(R)对皱种子(r)是显性。
第三章遗传的染色体学说1、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区别在哪里?从遗传学角度来看,这两种分裂各有什么意义?那么,无性生殖会发生分离吗?试加说明。
答: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区别列于下表:有丝分裂的遗传意义:首先:核内每个染色体,准确地复制分裂为二,为形成的两个子细胞在遗传组成上与母细胞完全一样提供了基础。
其次,复制的各对染色体有规则而均匀地分配到两个子细胞的核中从而使两个子细胞与母细胞具有同样质量和数量的染色体。
减数分裂的遗传学意义首先,减数分裂后形成的四个子细胞,发育为雌性细胞或雄性细胞,各具有半数的染色体(n)雌雄性细胞受精结合为合子,受精卵(合子),又恢复为全数的染色体2n。
保证了亲代与子代间染色体数目的恒定性,为后代的正常发育和性状遗传提供了物质基础,保证了物种相对的稳定性。
其次,各对染色体中的两个成员在后期I分向两极是随机的,即一对染色体的分离与任何另一对染体的分离不发生关联,各个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均可能自由组合在一个子细胞里,n对染色体,就可能有2n种自由组合方式。
例如,水稻n=12,其非同源染色体分离时的可能组合数为212 = 4096。
各个子细胞之间在染色体组成上将可能出现多种多样的组合。
此外,同源染色体的非妹妹染色单体之间还可能出现各种方式的交换,这就更增加了这种差异的复杂性。
为生物的变异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2、水稻的正常的孢子体组织,染色体数目是12对,问下列各组织的染色体数目是多少?(1)胚乳;(2)花粉管的管核;(3)胚囊;(4)叶;(5)根端;(6)种子的胚;(7)颖片;答;(1)36;(2)12;(3)12×8=96;(4)24;(5)24;(6)24;(7)24;3、用基因型Aabb的玉米花粉给基因型AaBb的玉米雌花授粉,你预期下一代胚乳的基因型是什么类型,比例如何?答:即下一代胚乳有八种基因型,且比例相等。
4、某生物有两对同源染色体,一对染色体是中间着丝粒,另一对是端部着丝粒,以模式图方式画出:(1)第一次减数分裂的中期图。
刘祖洞遗传学课后题答案第⼆章孟德尔定律1、为什么分离现象⽐显、隐性现象有更重要的意义答:因为(1)分离规律是⽣物界普遍存在的⼀种遗传现象,⽽显性现象的表现是相对的、有条件的;(2)只有遗传因⼦的分离和重组,才能表现出性状的显隐性。
可以说⽆分离现象的存在,也就⽆显性现象的发⽣。
9、真实遗传的紫茎、缺刻叶植株(AACC )与真实遗传的绿茎、马铃薯叶植株(aacc )杂交,F2结果如下:紫茎缺刻叶紫茎马铃薯叶绿茎缺刻叶绿茎马铃薯叶247908334(1 (2)进⾏2测验。
(3)问这两对基因是否是⾃由组合的解:紫茎缺刻叶紫茎马铃薯叶绿茎缺刻叶绿茎马铃薯叶观测值(O ) 247 90 83 34 预测值(e ) (四舍五⼊) 255858529454.129)2934(85)85583(85)8590(255)255247()(222222=-+-+-+-=-=∑e e o χ当df = 3时,查表求得:<P <。
这⾥也可以将与临界值81.7205.0.3=χ⽐较。
可见该杂交结果符合F 2的预期分离⽐,因此结论,这两对基因是⾃由组合的。
11、如果⼀个植株有4对显性基因是纯合的。
另⼀植株有相应的4对隐性基因是纯合的,把这两个植株相互杂交,问F2中:(1)基因型,(2)表型全然象亲代⽗母本的各有多少解:(1) 上述杂交结果,F 1为4对基因的杂合体。
于是,F2的类型和⽐例可以图⽰如下:也就是说,基因型象显性亲本和隐性亲本的各是1/28。
(2) 因为,当⼀对基因的杂合⼦⾃交时,表型同于显性亲本的占3/4,象隐性亲本的占1/4。
所以,当4对基因杂合的F1⾃交时,象显性亲本的为(3/4)4,象隐性亲本的为(1/4)4 = 1/28。
第三章遗传的染⾊体学说2、⽔稻的正常的孢⼦体组织,染⾊体数⽬是12对,问下列各组织的染⾊体数⽬是多少(1)胚乳;(2)花粉管的管核;(3)胚囊;(4)叶;(5)根端;(6)种⼦的胚;(7)颖⽚;答;(1)36;(2)12;(3)12*8;(4)24;(5)24;(6)24;(7)24;3、⽤基因型Aabb的⽟⽶花粉给基因型AaBb的⽟⽶雌花授粉,你预期下⼀代胚乳的基因型是什么类型,⽐例如何答:雄配⼦雌配⼦极核Ab abAB AABB AAABBb AAaBBbAb AAbb AAAbbb AAabbbaB aaBB AaaBBb aaaBBbab aabb Aaabbb aaabbb即下⼀代胚乳有⼋种基因型,且⽐例相等。
第三章遗传的染色体理论及性连锁遗传第一节染色体的形态是细胞核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着丝点:在光学显微镜下,每个染色体都有一个着丝点,细胞分裂过程中,着丝点对染色体向两极移动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若染色体由于某种原因发生断裂,势必成为两段,一段有着丝点:有着丝点的片段可以正常地移向两极,另一端没有着丝点:无着丝点的片段则不能正常地移向两极,常常会丢失在细胞质中着丝点将染色体分为两个臂(arm)。
用碱性染料对染色体进行染色,当两个臂被染色时,着丝点不着色,在光镜下,好象染色体在此区域是中断的。
于是又称着丝点区域为主缢痕(primary constriction)。
次缢痕和随体有些染色体上除了主缢痕区之外,还有一个不着色或着色很淡的区域,通常位于短臂上,称为次缢痕(secondary constriction)。
次缢痕的外侧还有一部分染色体,这一部分可大可小,有时其直径与该染色体相同,有时较小,称为随体(satellite)。
次缢痕的位置和随体的大小,在一个物种内是相对固定的,这些也是识别特定染色体的重要的形态标志。
有的物种则有两对或两对以上的染色体带有次缢痕和随体。
次缢痕与核仁的形成有关。
带有随体的染色体称为随体染色体(satellite chromosome)。
着丝点的位置决定染色体的形态,将染色体分为两个臂。
臂比(arm ratio):染色体的长臂与短臂的长度之比,长臂/短臂表染色体形状与臂比染色体名称臂比中期后期中部着丝粒染色体(metacentric chr.)≈1X字形V字形近中着丝粒染色体(submetacentric chr.)1~1.7似X L字形近端着丝粒染色体(acrocentric chr.) 1.7~3.0似X 棒状端部着丝粒染色体(telocentric chr.) >3.0 倒V 棒状或点第二节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有丝分裂中期后期有丝分裂(mitosis)的遗传学意义:从遗传学的观点看,有丝分裂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其分裂产物都是相同的,它们精确地含有和亲代细胞核完全相同的遗传物质。
遗传学课件第一章绪论第一节遗传学的定义、研究内容和任务一、什么是遗传学1、遗传学(Genetics)是研究生物遗传与变异规律的一门科学2、遗传(heredity)是指生物的繁殖过程中,亲代和子代各个方面的相似现象。
3、变异(variation)是指子代个体发生了改变,在某些方面不同于原来的亲代。
4、遗传与变异的辨证关系5、现代的观点:遗传学是研究生物体遗传信息的组成、传递和表达规律的一门科学,其主题是研究基因的结构和功能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所以遗传学可称为基因学。
二、遗传学研究的任务:就是研究生物的遗传变异现象,深入探讨它们的本质,并利用所得成果,能动地改造生物,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三、遗传学研究的内容1、遗传物质的结构2、遗传物质的传递3、遗传物质的表达◆基因在世代之间传递的方式与规律1、孟德尔遗传规律2、摩尔根连锁交换定律3、染色体外遗传(extrachromosomal inheritance):细胞质基因和其他核外基因的非孟德尔传递方式。
4、母性影响(maternal effect):由母体基因型决定子代性状,但受胞质因子影响,F3代才分离的一种单亲遗传方式。
5、群体遗传的Hardy-Winberg 定律与进化◆遗传学基本概念Key Terms1、遗传(heredity, inheritance):生物在以有性或无性生殖方式进行种族繁衍的过程中,子代与亲代相似的现象2、变异(variation)生物个体之间差异的现象3、遗传学(Genetics)◇经典定义∶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规律的一门科学◇现代定义∶研究基因的结构功能、传递和表达规律的一门科学——基因学◇基因(gene)是遗传、发育和进化的交汇点。
◆常用的重要遗传学研究材料1、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2、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3、豌豆(Pisum sativum)4、果蝇(Drosophila)5、玉米(Zea mays)6、小鼠(Mus musculus)7、人(Homo sapiens)8、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t)9、拟南芥(Arabidopisis)第二节遗传学发展的里程碑一、遗传学的产生1、亚里士多德(Aristotle)2、“先成论”(theory of performation)3、渐成论(theory of epigenesis)4、拉马克(mark,1744-1829)5、达尔文(C.K.Darwin,1809-1882)6、魏斯曼(A. Weismann,1834~1914)7、孟德尔(G.J.Mendel 1822~1884)8、荷兰的德弗里斯(Hugo De Vries),德国的科伦斯(KarlCorrens)奥地利的切尔马克(Erich.S.Tsehermark)二、遗传学的发展1、萨顿(W.S.Sutton,1876~1916)2、贝特逊(W.Bateson,英国遗传学家)3、约翰逊(W.L.Johannson,1857~1927)4、摩尔根(T.H.Morgan ,1866~1945)美国实验胚胎学家5、比德尔(G.W.Beadle 美)和他的老师泰特姆(E.L.Tatum)6、埃弗里(O.T.Arery 美)等。
遗传学教学大纲【说明】遗传学是一门兴起较迟但发展非常迅速的科学,它的分支几乎扩展到生物学的所有领域,现已成为生命科学的基础和中心。
本课程以阐述遗传学的基本理论为主,并在课程中适当讲述一些经典的实验过程,使学生通过了解遗传学基本理论的由来,掌握一些遗传学基础研究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研究遗传现象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设置为普通遗传学,因而应尽可能的涉及遗传领域的各个方面,课程深度适中。
教材选用《遗传学》王亚馥、戴灼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或《现代遗传学》赵寿元、乔守怡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本课程教学以讲授为主,使学生正确理解基本概念和掌握基本的遗传学理论,并应用理论知识能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由于课程面广,内容多,因而一些涉及数学方面的公式只给出结果和应用,公式推导过程简略。
各章教学时数分配表章次章名教学时数第一章绪论 1第二章遗传的基本规律8第三章遗传的染色体学说 6第四章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 6第五章基因概念及发展 5第六章基因组 4第七章基因与发育 6第八章基因表达与调控8第九章细胞质遗传 2第十章数量性状遗传 4第十一章群体遗传与生物进化8第十二章重组DNA技术 4合计62【本文】第一章绪论教学目的:掌握遗传学、遗传、变异的概念,了解遗传学的研究内容,了解遗传学的发展历史和遗传学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内容要点:一、遗传学研究的内容。
二、遗传学的形成和发展。
三、遗传学的分支。
四、遗传学研究的意义。
教学建议:●教学方法建议以讲授为主。
授课时数:1第二章遗传的基本规律教学目的:掌握遗传的三大规律,掌握三大规律的实质及异同,掌握相关概念,了解三大规律的研究方法和基础实验过程。
内容要点:第一节遗传的分离规律一、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
二、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三、分离规律的扩展。
四、基因型、表现型和环境。
第二节遗传的自由组合规律一、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
二、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遗传学教学大纲(参考)导言•遗传学的定义•遗传学发展的里程碑•遗传、发进化在基因水平上的综合与统一•遗传学的任务第一篇遗传物质的传递第一章孟德尔式遗传分析•孟德尔第一、第二定律及其遗传分析•孟德尔学说的核心•遗传的染色体学说染色体在细胞分裂中的行为•基因的作用与环境因素的相互关系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非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第二章连锁遗传分析与染色体作图•性连锁遗传性染色体与性别决定T. H. Morgan关于果蝇的伴性遗传研究其它动物(包括人)及植物的伴性遗传遗传的染色体学说的直接证明剂量补偿效应及X染色体失活的分子机制•连锁基因的交换和重组真核生物基因组,基因定位与染色体作图的一般原理与方法•真菌类的遗传分析顺序四分子与非顺序四分子及其遗传分析•人类基因组的染色体作图人类基因定位方法人类基因组的染色体作图与物理图谱的研究方法与进展第三章基因精细结构的遗传分析•基因概念及其发展•互补测验与顺反子•缺失作图及其原理与方法第四章病毒基因组及其遗传分析•噬菌体突变的互补测验•噬菌体突变的重组实验•X噬菌体基因组与X原噬菌体第五章细菌基因组及其遗传分析•大肠杆菌的突变及其遗传因子•大肠杆菌的性别一F因子与高频重组•中断杂交与重组作图•F'因子与性导•转化与转导作图第六章遗传重组•遗传重组的类型•同源重组的分子机制---- 基因转变与Holliday、Meselson-Radding模型•细菌同源重组的特点及机制•位点专一性重组•转座因子与异常重组•原核生物中的转座因子•真核生物中的转座因子•转座机制与遗传学效应第二篇遗传物质的表达与调控第七章原核生物基因的表达与调控•原核生物基因的转录和翻译• E.coli乳糖操纵子的正、负调控•其它类型的操纵子•X噬菌体基因组的表达调控•DNA重组对基因表达的调控•反义RNA在基因表达中的调控作用第八章真核生物基因的表达与调控•染色体水平上的基因活化调节•转录水平的调控一一顺式、反式作用元件,激素调节•转录后水平的调控——RNA加工、内含子剪接•翻译水平的调控第九章发育的遗传学分析•发育遗传学概论•基因的细胞分化和细胞决定的作用•基因在胚胎极性生成中的作用一一果蝇前后轴极性生成中的基因作用•果蝇和哺乳动物的同源异形基因•性别决定——Y染色体的睾丸决定基因•基因差别表达及其研究方法第十章免疫遗传基本原理•组织相容性抗原及其遗传•免疫球蛋白多样性的遗传控制•与HLA相关的遗传疾病第十一章核外遗传•母性影响•细胞内敏感物质的遗传•线粒体与叶绿体遗传及其分子基础第十二章数量性状的遗传分析•数量性状及其特征•数量性状的遗传率•近亲繁殖与杂种优势的理论第三篇遗传物质的进化第十三章遗传物质的改变(一)——染色体畸变•染色体结构变异•染色体数目变异•染色体变异在进化中的意义第十四章遗传物质的改变(二)一一因突变•概说•基因突变的分子基础•生物体的修复系统•基因突变的检出第十五章群体遗传与进化•Hardy一Weinberg 定理•平衡群体的性质及其应用•影响Hardy—Weinberg平衡的因素•自然群体中的遗传多态性•分子进化与中性学说第四篇遗传学与人类第十六章基因工程导论•基因丁程中的载体•基因组克隆和cDNA文库•转基因技术及应用第十七章遗传学与人类健康•癌基因与抑癌基因•癌基因激活与肿瘤的遗传•遗传病及其基因诊断与治疗•遗传多样性的保护与人类未来。
第二章孟德尔定律1、为什么分离现象比显、隐性现象有更重要的意义?答:这是因为:(1)性状的分离规律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一种遗传现象,而显性现象的表现是相对的、有条件的;(2)只有基因发生分离和重组,才能表现出性状的显隐性。
可以说无分离现象的存在,也就无显性现象的发生。
2、在番茄中,红果色〔R〕对黄果色〔r〕是显性,问下列杂交可以产生哪些基因型,哪些表现型,它们的比例如何?〔1〕RR×rr〔2〕Rr×rr〔3〕Rr×Rr〔4〕Rr×RR〔5〕rr×rr解:3、下面是紫茉莉的几组杂交,基因型和表型已写明。
问它们产生哪些配子?杂种后代的基因型和表型怎样?〔1〕Rr × RR〔2〕rr × Rr〔3〕Rr × Rr粉红红色白色粉红粉红粉红解:4、在南瓜中,果实的白色〔W〕对黄色〔w〕是显性,果实盘状〔D〕对球状〔d〕是显性,这两对基因是自由组合的。
问下列杂交可以产生哪些基因型,哪些表型,它们的比例如何?〔1〕WWDD×wwdd〔2〕XwDd×wwdd〔3〕Wwdd×wwDd〔4〕Wwdd×WwDd解:2 WwDd×wwdd 1/4WwDd,1/4Wwdd,1/4wwDd,1/4wwdd,1/4白色、盘状,1/4白色、球状,1/4黄色、盘状,1/4黄色、球状2 wwDd×wwdd 1/2wwDd,1/2wwdd 1/2黄色、盘状,1/2黄色、球状3 Wwdd×wwDd 1/4WwDd,1/4Wwdd,1/4wwDd,1/4wwdd,1/4白色、盘状,1/4白色、球状,1/4黄色、盘状,1/4黄色、球状4 Wwdd×WwDd 1/8WWDd,1/8WWdd,2/8WwDd,2/8Wwdd,1/8wwDd,1/8wwdd 3/8白色、盘状,3/8白色、球状,1/8黄色、盘状,1/8黄色、球状5.在豌豆中,蔓茎〔T〕对矮茎〔t〕是显性,绿豆荚〔G〕对黄豆荚〔g〕是显性,圆种子〔R〕对皱种子〔r〕是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