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地表水资源系统讲解
- 格式:ppt
- 大小:1.00 MB
- 文档页数:47
第二章地下水资源调查第一节地下水资源调查的目的、任务及工作步骤一、地下水资源调查的目的与任务地下水资源调查又称水文地质调查,其目的是查明天然及人为条件下地下水的形成、赋存和运移特征,地下水水量、水质的变化规律,为地下水资源评价、开发利用、管理和保护以及环境问题防治提供所需的资料。
虽然地下水资源调查的任务,视不同的用途和不同的精度要求而定,但都应查明地下水系统的结构、边界、水动力系统及水化学系统的特征,具体需查明下面3个基本问题:1)地下水的赋存条件。
查明含水介质的特征及埋藏分布情况。
2)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查明地下水的运动特征及水质、水量变化规律。
3)地下水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不仅要查明地下水的化学成分,还要查明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条件。
地下水资源调查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作,其复杂性是由地下水自身特征所确定的。
地下水赋存、运动在地下岩石的空隙中,既受地质环境制约又受水循环系统控制,影响因素复杂多变,因此地下水资源调查需要采用种类繁多的调查方法,除采用地质调查方法之外,还要应用各种调查水资源的方法,调查工作十分复杂。
地下水资源调查又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其成果为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及工程项目设计提供科学依据,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及生态和环境保护服务,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
这就要求地下水资源调查人员既要掌握地下水的基本理论并具有较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又要熟练掌握地下水资源调查的基本方法,还要熟悉一些非专业的技术在地下水资源调查中的应用方法。
二、地下水资源调查工作的步骤地下水资源调查工作一般分三步进行,即准备工作、野外工作和室内资料整理工作。
(一)准备工作准备工作包括组织准备、技术准备及物资后勤管理工作准备,而其核心是技术准备工作中调查设计书的编写。
1.地下水资源调查设计书的定义设计书是调查工作的依据和总体调度方案,是完成地下水资源调查工作的关键环节,在编写设计书之前应充分收集、整理、研究前人资料,如水文、气象、地理、地貌、地质及水文地质等资料,根据现有资料,确定调查区的研究程度,对调查区水文地质条件和存在问题有初步认识。
解析地球的水循环了解水的循环和地球的水资源地球上的水循环是指在大气圈、地表和地下之间不断循环的水分运动过程。
水循环是地球生态系统中至关重要的过程之一,它对维持地球上的生态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了解水的循环和地球的水资源对于我们更好地保护水资源、合理使用水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让我们简单了解一下地球的水循环过程。
水的循环主要包括蒸发、凝结、降水、地表径流和地下水运动等几个关键环节。
蒸发是指地球上的水在受热的情况下转化为水蒸气进入大气中的过程。
这个过程主要由太阳照射地表、水体表面的温度升高等因素影响,使得水分分子获得足够的动能从而脱离液态转变为气态。
水蒸气进入大气之后,因为密度较低会上升到较高的空气层中。
凝结是指水蒸气在大气中凝结成小水滴或冰晶的过程。
当水蒸气遇冷凝结的时候会释放出潜热,形成云层。
云层中的水滴或冰晶通过碰撞和融合后增大,从而形成雨滴或雪花。
降水是指由于云层中的水滴或冰晶增大到一定程度后,由于重力作用从云层中下降到地表的过程。
降水形式多样,有雨、雪、雾、露、霜等。
降水是地球上水循环的重要环节,它为地表提供了宝贵的水资源。
地表径流是指在地面上由于降水量超过地表土壤、植被等可以容纳和保持的量时,多余的水流到河流、湖泊、海洋等水库的过程。
地表径流是水从陆地回归到海洋的重要途径。
地下水运动是指地下水在地下岩石、土壤中运动的过程。
降水渗入地下,成为地下水;地下水受到压力和地势的影响,在地下岩石、土壤间移动,终究注入河流、湖泊或被抽取供人们使用。
了解地球的水循环过程之后,我们来探讨一下水循环对地球水资源的作用。
首先,水循环是水资源的重要保障。
地球的水循环过程可以使水资源得到再生,比如蒸发后的水蒸气在凝结降水之后又回到地表或地下水中,从而形成水循环。
这就保证了地球上的水资源不会枯竭。
其次,水循环对调节气候具有重要影响。
水蒸气对太阳辐射起到了遮蔽和吸收作用,从而调节了地球的温度。
同时,降水也能够为地表带来水分,维持了合适的湿度。
高中地理水循环知识点讲解在我们生活的这个蓝色星球上,水以各种形式存在,并不断地进行着循环运动。
水循环是高中地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理解它对于我们认识地球的气候、生态以及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水循环的概念水循环,简单来说,就是地球上的水在太阳辐射和重力作用下,通过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和地表径流等环节,不断地发生相态转换和空间位置移动的过程。
水在海洋、陆地和大气之间不停地流动和交换,形成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
这个系统维持着地球上的水分平衡,使得地球上的水资源得以不断更新和利用。
二、水循环的主要环节1、蒸发蒸发是水循环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太阳辐射使海洋、湖泊、河流等水体表面的水分受热变成水蒸气,进入大气。
同时,陆地上的土壤、植物等也会通过蒸腾作用将水分散发到大气中。
2、水汽输送大气中的水汽在风的作用下被输送到不同的地区。
水汽输送的方向和距离受到大气环流、地理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3、降水当大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状态,并且有足够的凝结核时,就会形成降水。
降水的形式有雨、雪、冰雹等,降水是水循环中使水回到地球表面的重要方式。
4、下渗降落到地面的水,一部分会渗入地下,成为地下水。
下渗的水量和速度受到土壤性质、植被覆盖、地形等因素的影响。
5、地表径流未渗入地下的降水在地表形成水流,沿着地势流动,最终汇入河流、湖泊等水体,这就是地表径流。
地表径流是水循环中把陆地水输送到海洋的重要途径。
三、水循环的类型水循环按照其发生的空间范围,可以分为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三种类型。
1、海陆间循环又称大循环,是指海洋水与陆地水之间通过一系列过程所进行的相互转换运动。
它是最重要的水循环类型,使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和更新。
2、陆地内循环是指陆地上的水在陆地内部进行的循环。
主要包括蒸发、植物蒸腾、降水等环节。
对内陆地区的水资源维持具有重要意义。
3、海上内循环是指海洋表面的水蒸发形成水汽,在海洋上空凝结形成降水,又回到海洋的循环过程。
《水资源规划及利用》课程笔记第一章水与人类文明1.1 水的星球- 地球表面约71%被水覆盖,其中97.5%为海水,2.5%为淡水。
- 地球上的水资源主要分布在海洋、河流、湖泊、冰川、地下水等地方。
-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水体,占地球水资源总量的97%。
1.2 水的解读- 水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的化合物,化学式为H2O。
- 水具有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状态,是自然界中唯一具有这些状态的物质。
- 水具有高比热容、高热膨胀系数和良好的溶解性等特点,对调节气候、维持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 水的密度在4℃时最大,这一特性对水生生物的生存具有重要意义。
1.3 水文循环- 水文循环是指地球上水分在不同形态和空间位置之间不断循环的过程,包括蒸发、降水、入渗、地表径流和地下水流等环节。
- 蒸发是指水从地表和水体表面转化为水蒸气进入大气的过程。
- 降水是指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水滴或冰晶并降落到地面的过程,包括雨、雪、雾、露等形式。
- 入渗是指降水或地表水进入土壤并被土壤吸收的过程。
- 地表径流是指降水或融雪后,在地表流动并最终汇入河流、湖泊或海洋的过程。
- 地下水流是指地下水在地下的岩石或土壤空隙中流动的过程。
1.4 水之利害- 水资源对人类社会的利益包括提供饮用水、农业灌溉、工业用水、发电等。
- 水资源对人类社会的潜在危害包括洪涝灾害、水资源短缺、水污染等问题。
- 洪涝灾害是由于降雨过多、河流泛滥等原因导致的水灾,对人类生活和财产安全造成威胁。
- 水资源短缺是由于人口增长、城市化、工农业发展等原因导致的水资源供需矛盾,影响人类的正常生活和经济发展。
- 水污染是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的水质恶化,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危害。
第二章面临的水问题2.1 洪涝灾害频繁成因与危害- 洪涝灾害是指由于降雨过多、河流泛滥等原因导致的水灾,对人类生活和财产安全造成威胁。
- 洪涝灾害的成因包括气候变化、地形地貌、水文条件、人类活动等。
地表水厂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地表水厂的作用,掌握其基本工作原理和流程。
2. 使学生掌握地表水处理的主要方法和技术,了解不同处理方式的优缺点。
3. 帮助学生了解地表水厂在环境保护和水资源利用方面的重要性。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地表水厂处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
2. 提高学生通过实地考察、资料查询等途径,收集、整理和分析地表水厂相关信息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图表、报告等形式,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对地表水厂的认识和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我国水资源的珍视和保护意识,增强环保责任感。
2. 培养学生关注地表水厂建设和运行中的社会问题,提高社会责任感。
3. 激发学生对水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兴趣,引导他们树立科学、可持续的发展观。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在掌握地表水厂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分析、解决问题和表达的能力,同时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课程内容紧密结合教材,注重实用性和针对性,以适应学生的年级特点和教学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期望学生能够达到上述具体、可衡量的学习成果。
二、教学内容1. 地表水厂概述:介绍地表水厂的定义、作用及其在水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中的地位。
- 教材章节:第一章 地表水资源及其利用- 内容列举:地表水厂的定义、功能、分类及发展历程。
2. 地表水厂工作原理与流程:讲解地表水厂处理水体的基本原理和工艺流程。
- 教材章节:第二章 地表水处理技术- 内容列举:预处理、沉淀、过滤、消毒等主要处理环节及其作用。
3. 地表水处理方法与技术:分析不同地表水处理方法的优缺点,探讨新技术的发展趋势。
- 教材章节:第二章 地表水处理技术- 内容列举:物理方法、化学方法、生物方法及其组合技术。
4. 地表水厂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探讨地表水厂在运行过程中如何实现环境保护和资源高效利用。
- 教材章节:第三章 地表水厂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 内容列举:节能减排、水资源循环利用、生态保护等措施。
第四节水循环过程及地理意义课标呈现·素养导读主干知识·宏观把握课程标准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核心素养1.通过绘制、运用水循环示意图,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的学科核心素养。
2.利用地理视频、相关模型等,认识现实生活中水循环的各个环节,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的学科核心素养。
3.通过现实实例,解释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引导学生建立人地协调观和综合思维的学科核心素养。
一、水循环1.概念:在自然界中,水通过蒸发、植物蒸腾、水汽输送、凝结降水、下渗和径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等环节,在各水体之间进行着连续不断变化的过程,称为水循环。
2.类型及主要环节类型环节名称海上A蒸发→B降水内循环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特别提醒](1)陆地内循环不只发生在内流区域。
(2)外流区域既有海陆间循环又有陆地内循环。
(3)海洋同时参与海上内循环和海陆间循环。
(4)三种水循环类型都包括蒸发和降水环节。
3.原因(1)内因:水在自然界中的三态变化。
(2)外因:太阳辐射和重力作用为水循环提供了能量和动力。
二、水循环的地理意义1.不断更新陆地水资源,维持全球水量动态平衡。
2.进行能量交换和物质迁移。
3.塑造地表形态。
一、判断题1.外流河只参与海陆间循环,不参与陆地内循环。
(×)2.水循环中参与水量最大的是海上内循环。
(√)3.人类活动最容易影响的水循环环节是地表径流。
(√)4.江河水比浅层地下水更新周期长。
(×)5.黄河三角洲的形成,是水循环促进海陆物质迁移的具体体现。
(√) 6.水循环可以缓解不同纬度地区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二、选择题下图为水循环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人类对水循环影响最大的环节是( )A.C环节B.G环节C.F环节D.E环节2.对陆地水资源更新作用最大的是( )A.A、B循环B.H、G循环C.A、C、G、E、F循环D.B、C、G、F循环解析:1.D 2.C 第1题,人类对水循环影响最大的环节是地表径流,对应图中的E 环节。
《水文地质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1.1 水文地质学的研究对象一、水文地质学的定义水文地质学是地球科学的一个分支,它主要研究地下水的性质、分布、运动、质量以及地下水与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它涉及地下水文、地质学、水化学、环境科学等多个领域,是解决水资源问题、地质灾害防治和环境保护的重要学科。
二、研究对象的具体内容1. 地下水:研究地下水的起源、形成条件、化学成分、物理特性、动态变化等。
- 地下水类型:如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等。
- 地下水运动:研究地下水的流动方向、速度、流量等。
2. 含水层与隔水层:研究含水层的分布、结构、渗透性、储水性能等。
- 含水层特性:包括含水层的岩性、厚度、连续性等。
- 隔水层特性:研究隔水层的分布规律和隔水性能。
3. 地下水循环:研究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等过程。
- 补给:降水、河流、湖泊等对地下水的补给。
- 径流:地下水在含水层中的流动路径和速度。
- 排泄:地下水以泉、井、河流等形式排出地表。
4. 地下水与环境:研究地下水与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如地下水与土壤、植被、气候等的关系。
- 地下水与生态:研究地下水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 地下水与污染:研究污染物质在地下水中的迁移和转化。
1.2 地下水的功能一、水资源供给1. 生活用水:地下水作为饮用水源,其水质和水量对人类健康至关重要。
- 饮用水标准:研究地下水的质量标准,确保饮用水安全。
- 供水系统:探讨地下水开采、输送和分配的技术和设施。
2. 工业用水:地下水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如冷却、洗涤、工艺用水等。
- 用水要求:不同工业对水质的不同要求。
- 废水处理:研究工业废水对地下水的影响及其处理技术。
3. 农业灌溉:地下水灌溉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 灌溉需求:研究作物对地下水的需求量。
- 土壤盐碱化:探讨地下水灌溉引起的土壤盐碱化问题。
二、生态环境调节1. 维持地表水与地下水的平衡:研究地表水与地下水的相互转化关系。
- 水量平衡:探讨降水、蒸发、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之间的平衡。
水资源生态系统水资源是地球上最宝贵的资源之一,是维持地球生态系统正常运转的基础。
而水资源生态系统则是指在特定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下,水资源在地球上形成和流动的综合体系。
水资源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可持续利用对于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
水资源生态系统可以分为陆地和海洋两部分。
陆地水资源生态系统主要包括河流、湖泊、地下水和湿地等。
河流是水资源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河流不仅为人类提供饮用水和灌溉水,还是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栖息地。
湖泊是地表水的重要贮藏器,对维持地表水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地下水虽然不易直接观察和测量,但是作为全球淡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补给河流和湖泊水量的重要角色。
湿地则是水资源生态系统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能够存储大量的水量并减缓洪水的冲击,还能够维持生物多样性和净化水质。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水资源生态系统,占据了地球表面的大部分。
海洋生态系统不仅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还扮演着调节全球气候和气候变化的重要角色。
海洋生态系统中的海洋生物多样性也非常丰富,包括各种鱼类、海洋植物和海洋无脊椎动物等。
水资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利用对于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和人类活动的加强,水资源生态系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和威胁。
河流被过度开发和污染,湖泊水质下降和萎缩,地下水资源被过度开采和污染,湿地被填埋和破坏,海洋生态系统受到了过度捕捞和海洋酸化的压力。
为了实现水资源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利用,保护和修复水资源生态系统成为迫切的任务。
首先,需要加强水资源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管理。
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加强水质监测和治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其次,需要加强对水资源生态系统的科学研究和监测。
通过科学研究,了解水资源生态系统的运行规律和演变趋势,制定适应性的保护和管理措施。
同时,加强对水资源生态系统的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此外,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共同保护全球水资源生态系统。
水资源与水环境知识点总结水资源是指地球上所有可利用的水的总量,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冻结的水、水蒸气等。
水环境则是指水体及其周围的环境,包括水的质量、水的流动和水生态环境等。
水资源与水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对于保障国家的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水资源与水环境的相关知识进行总结。
一、水资源的分类1. 地表水资源:指河流、湖泊、水库、人工渠道等地表水体中的水资源。
地表水是我国主要的水资源,也是供水、灌溉和发电的重要来源。
2. 地下水资源:指地下岩石中储存的水资源。
地下水是重要的补给水源,尤其在干旱地区和山区。
3.冻结水:指北极、南极及高山地区的冰雪资源。
近年来,冰川融化、雪线上升成为全球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指标。
4.水蒸气:指水在气态状态下存在的形式,是大气中重要的水资源之一。
二、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1. 水资源的利用:水资源利用包括农业用水、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通过合理规划和管理,确保水资源的分配和利用的公平合理,同时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2. 水资源的保护:水资源的保护需要从源头控制污染、提高水处理技术、节约用水等方面入手,实施水资源保护政策,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三、水环境的保护与治理1. 水环境的保护:保护水环境需要加强水污染的监测和防治,控制污染源的排放,加强对重点水体的保护与治理。
同时,还需要加强河道的综合整治和湿地的保护。
2. 水环境的治理:水环境的治理需要通过水处理设施、生态修复和环境管理等手段,提高水体的质量和生态功能。
此外,也要加强水环境管理和监测,确保水环境的长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四、水资源与水环境的挑战与对策1. 水资源短缺:部分地区和季节性水资源短缺严重,需要通过节约用水、水资源调度等措施来解决。
2. 水环境污染:工业废水、农业面源污染、城市生活污水等都对水环境造成了较大的影响,需要加强治理和减少污染源。
3. 生态系统退化:水资源过度开发和污染对生态系统造成了破坏,需要通过生态修复和保护来恢复生态系统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