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表水资源利用量的计算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4
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计算补充技术细则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计算补充技术细则一、基本要求1、水资源总量可利用量分为地表水可利用量和地下水可利用量(浅层地下水可开采量) 。
水资源总量可利用量为扣除重复水量的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与地下水资源可开采量。
本补充细则仅针对地表水可利用量,本文所提到的可利用量一般指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涉及到水资源总量可利用量及地下水资源可利用量将单独注明。
2、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是指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在统筹考虑河道内生态环境和其它用水的基础上,通过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措施,可供河道外生活、生产、生态用水的一次性最大水量(不包括回归水的重复利用)。
水资源可利用量是从资源的角度分析可能被消耗利用的水资源量。
3、水资源可利用量是反映宏观概念的数,是反映可能被消耗利用的最大极限值,在定性分析方面要进行全面和综合的分析,以求定性准确;在定量计算方面不宜过于繁杂,力求计算的内容简单明了,计算方法简捷可操作性强。
4、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以流域和水系为单元分析计算,以保持成果的独立性、完整性。
对于大江大河干流可按重要控制站点,分为若干区间段;控制站以下的三角洲地区和下游平原区,应单独进行分析。
各流域可根据资料条件和具体情况,确定计算的河流水系或区间,并选择控制节点,然后计算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
对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等大江大河还要对干流重要控制节点和主要二级支流进行可利用量计算。
大江大河又可分为上中游、下游,干、支流,并按照先上游、后下游,先支流、后干流依次逐级进行计算。
上游、支流汇入下游、干流的水量应扣除上游、支流计算出的可利用量,以避免重复计算。
全国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计算共分94个水系及区间,水系及区间划分详见附件2。
5.根据流域内的自然地理特点及水资源条件,划分相应的地表水可利用量计算的类型。
全国地表水可利用量计算的类型可以划分为:大江大河、沿海独流入海诸河、内陆河及国际河流等4种类型。
6.本次只计算多年平均水资源量的可利用量。
水资源可利用量计算水资源可利用量是从资源利用的角度,分析流域及河流水系可被河道外消耗利用的水资源量,对流域水系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的总体控制,水资源合理配置和水资源承载能力的研究具有实际意义。
从阐述水资源可利用量的基本概念入手,提出了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和水资源可利用总量的计算方法,计算了全国及水资源一级区的可利用总量,同时分析了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程度、限度和潜力。
一.基本要求1.本次水资源综合规划要求进行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和水资源可利用总量的分析估算。
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和水资源可利用总量估算应与地表水资源量及水资源总量评价成果以及相关成果等相互协调。
在水资源综合规划调查评价阶段,对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和水资源可利用总量进行初步估算。
2.水资源可利用量是从资源的角度分析可能被消耗利用的水资源量。
本次规划中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是指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在统筹考虑河道内生态环境和其它用水的基础上,通过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措施,在流域(或水系)地表水资源量中,可供河道外生活、生产、生态用水的一次性最大水量(不包括回归水的重复利用)。
水资源可利用总量是指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在统筹考虑生活、生产和生态环境用水的基础上,通过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措施,在流域水资源总量中可资一次性利用的最大水量。
3.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以流域或独立水系为计算单元,以保持成果的独立性、完整性。
在进行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估算时,全国初步划分为90个水系,然后对全国10个水资源一级区进行汇总。
各水资源一级区水系划分见附件2。
具体控制节点由流域机构商相关省(自治区、直辖市)确定。
在估算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的基础上,对不同的计算区(根据实际需要划定的区域),估算水资源可利用总量。
在供水预测和水资源配置时,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水资源可利用总量用于对流域开发利用的总量控制。
4.各水系水资源可利用量估算及协调与汇总工作要以流域机构为主进行。
对于全部或绝大部分在某一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的水系,可以该省(自治区、直辖市)为主进行估算,流域机构进行协调平衡与合理性分析;对于涉及省际之间上下游关系的水系,分析计算工作应在相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协助下以流域机构为主进行。
水资源的计算背景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重要自然资源之一。
在日益严峻的水资源压力下,如何科学合理地计算水资源的利用和供应情况,成为了保障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介绍水资源计算的方法和步骤,以期为相关研究和决策提供参考。
方法水资源的计算方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水资源量的测算、水资源需求的评估和供水量的确定。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三个方面的具体计算方法。
1. 水资源量的测算- 地表水资源量的测算:地表水资源量的测算可通过水文观测和模型模拟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首先,收集并分析流域内的水文资料,包括降水量、蒸发量等。
然后,借助地学信息系统和水文模型,对流域内的水循环过程进行模拟和计算。
- 地下水资源量的测算:地下水资源量的测算可通过地下水位观测和水文地质勘探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首先,选择并布设地下水位观测点,收集地下水位资料。
然后,通过水文地质勘探,获取地下水的储量和水质信息。
2. 水资源需求的评估水资源需求的评估是指根据不同的用水目的和时期,对水资源需求量进行预测和评估。
常用的评估方法包括水量平衡法、用水弹性分析法等。
在评估过程中,需要考虑到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用水结构等因素的影响。
3. 供水量的确定供水量的确定是指根据以往的水资源利用情况和供水设施的可行性,确定一个合理的供水量。
供水量的确定需考虑到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保证供水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步骤下面介绍水资源计算的具体步骤,以供参考:1. 收集相关的水文和地质资料,包括降水量、蒸发量、地下水位等数据。
2. 建立水循环模型和水文地质模型,对水资源量进行测算。
3. 根据用水目的和时期,评估水资源需求量。
4. 结合过去的水资源利用情况和供水设施情况,确定合理的供水量。
5. 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估,提出相关建议和措施。
结论水资源的计算是保障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作。
通过合理的方法和步骤,我们可以科学地计算水资源的利用和供应情况,为相关研究和决策提供参考。
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计算补充技术细则一、基本要求1、水资源总量可利用量分为地表水可利用量和地下水可利用量(浅层地下水可开采量) 。
水资源总量可利用量为扣除重复水量的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与地下水资源可开采量。
本补充细则仅针对地表水可利用量,本文所提到的可利用量一般指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涉及到水资源总量可利用量及地下水资源可利用量将单独注明。
2、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是指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在统筹考虑河道内生态环境和其它用水的基础上,通过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措施,可供河道外生活、生产、生态用水的一次性最大水量(不包括回归水的重复利用)。
水资源可利用量是从资源的角度分析可能被消耗利用的水资源量。
3、水资源可利用量是反映宏观概念的数,是反映可能被消耗利用的最大极限值,在定性分析方面要进行全面和综合的分析,以求定性准确;在定量计算方面不宜过于繁杂,力求计算的内容简单明了,计算方法简捷可操作性强。
4、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以流域和水系为单元分析计算,以保持成果的独立性、完整性。
对于大江大河干流可按重要控制站点,分为若干区间段;控制站以下的三角洲地区和下游平原区,应单独进行分析。
各流域可根据资料条件和具体情况,确定计算的河流水系或区间,并选择控制节点,然后计算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
对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等大江大河还要对干流重要控制节点和主要二级支流进行可利用量计算。
大江大河又可分为上中游、下游,干、支流,并按照先上游、后下游,先支流、后干流依次逐级进行计算。
上游、支流汇入下游、干流的水量应扣除上游、支流计算出的可利用量,以避免重复计算。
全国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计算共分94个水系及区间,水系及区间划分详见附件2。
5.根据流域内的自然地理特点及水资源条件,划分相应的地表水可利用量计算的类型。
全国地表水可利用量计算的类型可以划分为:大江大河、沿海独流入海诸河、内陆河及国际河流等4种类型。
6.本次只计算多年平均水资源量的可利用量。
5水资源可利用量估算方法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资源,合理评估和利用水资源可提供科学依据,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介绍5种常见的水资源可利用量估算方法。
区域可利用水资源量估算是指针对一个地理区域内的水资源进行评估和估算。
该方法通常包括以下步骤:(1)确定区域内水资源的组成和特点,包括表层水资源、地下水资源和河流湖泊水资源等。
(2)收集区域内的气象数据和水文数据,例如降雨量、蒸发量和径流量等。
(3)计算水资源的自然补给量,即由降雨补给的水资源量。
(4)计算水资源的可利用量,即减去水资源的损失量,例如蒸发损失和径流损失等。
(5)根据水资源的可利用量和人口等因素,评估区域内的水资源承载力和可持续利用水平。
2.水资源需求估算方法水资源需求估算是指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等因素,预测未来一定时期内的水资源需求量。
该方法通常包括以下步骤:(1)收集水资源需求的数据,包括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农业用水和生态用水等。
(2)根据统计数据和预测模型,分析水资源需求的变化趋势和影响因素。
(3)预测未来一定时期内的水资源需求量,例如未来十年水资源需求量的估算。
(4)结合可利用水资源量估算结果,评估水资源供需状况和水资源利用的合理性。
水资源可再生量估算是指根据地理区域内的降雨量和水文特征,评估可再生水资源的量和供应能力。
该方法通常包括以下步骤:(1)收集降雨量和蒸发量的观测数据,建立降雨-径流关系模型。
(2)根据降雨-径流关系模型,计算水文循环过程中的可再生水资源量。
(3)结合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文地质特征,估算可再生水资源的供应能力。
(4)根据可再生水资源量和需求量,评估水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
4.水资源利用效率评估方法水资源利用效率评估是指评估水资源利用过程中的效益和损失,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该方法通常包括以下步骤:(1)收集水资源利用的数据,包括供水设施、用水设备和排水设备等。
(2)分析供水和排水过程中的损失和浪费,例如管网泄漏和非技术性水损失等。
地表水量计算地表水量是指地球表面上的水资源总量。
地表水是指流动在地表的河流、湖泊、湿地以及地下水经地表裸露的地质体表面流出的水。
地表水主要来自于降水,包括降雨、降雪和降露。
地表水量的测算对于水资源的管理和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地表水量的计算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进行。
其中一种常用的方法是利用水文站点进行监测和观测。
水文站点通常布设在河流、湖泊等水体附近,通过测量水位、流量以及水质等指标来推算地表水的总量。
这种方法具有准确性高、数据可靠的特点,是地表水量计算的重要手段之一。
另一种常用的方法是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地表水量的估算。
遥感技术利用卫星、飞机等平台获取地表的图像和数据,通过分析和处理这些数据,可以推算出地表水的分布和变化情况。
遥感技术具有覆盖范围广、时间分辨率高的特点,可以实现对大范围地表水量的监测和评估。
地表水量的计算需要考虑多个因素。
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降水量。
降水量是地表水的主要补给源,影响着地表水量的大小和分布。
此外,地表水量还受到蒸发和蒸腾的影响。
蒸发是指水体表面的液态水转变为气态水的过程,蒸腾是指植物通过气孔释放水蒸气的过程。
这两个过程会导致地表水量的减少。
地表水量的计算还需要考虑地下水的补给和排泄。
地下水是指地表以下的含水层中的水资源。
地下水的补给主要来自于地表水的渗漏和径流,而地下水的排泄则通过泉眼、井和地下水位下降等方式释放到地表。
地下水的补给和排泄对地表水量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具有重要影响。
地表水量的计算还需要考虑人类活动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地表水的利用和管理会导致地表水量的变化。
例如,大规模的水库建设和水资源开发会改变地表水的分布和流向,导致地表水量的减少或增加。
此外,工业和农业的废水排放也会对地表水质量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地表水量的利用和可持续性。
地表水量的计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考虑多个因素的综合影响。
通过水文站点的观测和遥感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对地表水量的准确估算。
地表水量的计算对于水资源的管理和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为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无锡市地表水资源量的计算与评价江苏省水文水资源勘测无锡分局盛龙寿1 概述无锡市位于江苏省的东南部,南濒太湖,北临长江,总面积4787.6km2。
其中山区和丘陵区782km2,占总面积的16.3%;平原区面积2503.6km2,占总面积的52.3%。
江河湖荡水域面积1502km2。
属北温带季风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多年平均雨量1154.1mm,单站年最大降雨量2068.7mm,最小降雨量483.7mm。
年平均水面蒸发量850〜1200mm,陆地蒸发量800mm,相对湿度79%。
境内河流纵横交错,湖荡星罗棋布,分属长江干流、太湖湖区、太湖南溪三大水系。
水资源条件复杂,水质型缺水、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已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
2 地表水资源量2.1 计算方法地表水资源量是指河流、湖泊、冰川等地表水体中由当地降水形成的、可以逐年更新的动态水量,本地区的地表水资源量实际上就是本地降水形成的地表径流量。
由于径流资料不足,我们按产流特点将下垫面划分为水面、水田、平原旱地、山区旱地、城镇建成区(不透水区)等五种类型,对各类下垫面分别建立产流模型,以场次雨量为基础,逐日计算每个水资源分区各典型年的水资源量(径流深),并按面积加权计算每个水资源分区的地表水资源量。
2.2 区域水资源量以1956〜2000系列为例,无锡市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199721万m3,宜兴山丘区41752万m3,宜兴平原区48797万m3,太湖区19485万m3,无锡市区53344万m3,江阴区36343万m3。
其它系列地表水资源量见表1。
2.3 径流特征无锡市各地区地表径流特征见表2。
表1 无锡市地表水资源量计算成果表单位:万m3表2 无锡市地表径流特征值表单位:mm2.4 地表水资源量频率分析对无锡市各水资源分区及全市1956〜2000年地表水资源量作频率计算,丰水年(P=20%)、平水年(P=50%)、枯水年(P=75%)、特枯水年(P=95%)全市的设计年径流量分别为27.9亿m3、18.6亿m3、12.8亿m3、7.32亿m3,各分区设计年径流量见表3。
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计算原则地表水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自然资源,它们是生命之源,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表水资源的遭受过度使用和污染,以及气候变化等因素,给人类活动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因此可持续利用地表水资源就成为当前重要的任务。
合理利用地表水资源,必须准确计算出可利用的量,了解遵守“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计算原则”是很有必要的。
一、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的划分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又称为“地表水可利用量”,是指可以从每一种地表水资源中取用的水量。
表水资源可利用量可以分为“等效资源量”和“绝对资源量”两类。
效资源量是指可以实现均衡供水而无需加以调控用水的最大量,它适用于具有一定范围的流域或水库,也可以用于一般水域流域用水的计算。
对资源量是指实际可利用的总资源量,它包括等效资源量和潜在资源量。
在资源量是指可以被有效利用的未开发资源,如水文工程、水污染治理及水资源节约等技术改变可持续利用的资源量。
二、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的计算计算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首先要考虑水量变化的原因以及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的确定,包括水文、水质、社会经济等多个方面。
1、水文因素:水量的大小是由上游的降水量和地表水的损失量共同决定的,所以要确定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首先要考虑水文因素,计算包括汛期降水量和透水量等。
2、水质因素:水质是指水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可用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的确定也要考虑水质的变化,具体包括水温、溶解氧、悬浮物、pH值、电导率和气味等污染物的含量。
3、社会经济因素: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还要考虑社会经济因素,特别是地表水资源用途、上游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等。
根据上述因素,可以采用水文模型、水质模型、社会经济模型等相应的理论和技术工具进行计算,得到每一种地表水资源的可利用量。
三、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的管理地表水资源的可利用量计算确定后,还要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以确保更有效的利用地表水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管理措施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采取有效的用水安排措施,科学合理地安排用水,达到最大限度利用地表水资源;二是加强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保护,保护上游水源,减少水源污染;三是实施水资源节约措施,通过降低水损失、降低用水量、优化用水结构,以节约水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计算原则
一、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计算原则:
1.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计算包括大气降水和地表水、潜在地表水和地下水。
2.地下水的可利用量计算要考虑地下水的退化现象,不能按常规的同类地表水资源定额加以计算。
3.地下水的可利用量计算要结合多源资源的影响,合理反映影响深度及水源状态关系,充分利用同一水源的多源水分配问题,使计算结果可
无约束的拓展到多源水系统内。
4.影响可利用量的主要因素有气象因素、降水量和入渗损失、可靠量、利用情况、径流量。
5.可利用量计算要充分反映我国的水资源状况,结合可行的水利开发预期,加以考虑,确定水资源可利用量。
6.计算水资源可利用量,要充分反映实际可利用量及其调节因素,不能超过确定上限,有效避免水资源过度开发,合理满足水资源利用需求。
7.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计算模型要结合资源变化规律和特点,综合考虑降雨、入渗损失、可靠量及水资源开发利用条件,指出可用水量和合
理利用水量。
8.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计算法则计算结果应对现实的水资源变化有一定的预测性,而合理利用水量应作为水利资源系统优化运行的参考依据。
9.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计算应结合实际发展中可能出现的水利资源变化,并建立相应的预警检测机制,及时有效地发现水资源资源变化趋势,
并采取最佳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措施应对这种变化以保障水利资源的长
期可持续利用。
河流域地表水资源利用率的测算
方法
河流域地表水资源利用率的测算方法
河流域地表水资源利用率是指地表水被有效利用的程度。
测算河流域地表水资源利用率的方法可以分为以下步骤:
第一步:确定河流域的范围和边界。
河流域是指河流及其周围的土地和水系。
确定河流域的范围和边界是测算地表水资源利用率的基础。
第二步:收集地表水资源数据。
收集包括降雨量、径流量、地下水位、河流流量等相关数据。
这些数据可以通过气象站、水文站、地下水监测井等设施进行监测和收集。
第三步:计算河流域的总降雨量。
将收集到的降雨量数据进行累加,得到河流域的总降雨量。
第四步:计算河流域的总径流量。
将收集到的径流量数据进行累加,得到河流域的总径流量。
第五步:计算河流域的总地下水补给量。
根据地下水位的监测数据,计算地下水补给量。
第六步:计算河流域的总用水量。
收集河流域内各种用水的数据,包括农业用水、工业用水、居民用水等,进行累加,得到河流域的总用水量。
第七步:计算河流域的地表水资源利用率。
将河流域的总用水量除以总降雨量和总地下水补给量的和,再乘以100%得到地表水资源利用率。
通过以上步骤的测算,可以得到河流域地表水资源利用率的具体数值。
这个数值可以反映河流域地表水资源被有效利用的程度,为后续的水资源管理和规划提供重要参考。
水资源总量的计算方法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水资源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需要了解总量的计算方法,下面将详细介绍水资源总量的计算方法。
地表水资源是指江河湖泊、水库、湿地以及人工水体等所有以地表水形式存在的水资源。
地表水资源的计算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流域面积的确定: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手段,将水文断面按照所在流域划分,并测定流域面积。
2.年降水量的估算:利用气象观测资料和气象模型,估算出流域内的年降水量。
常用的方法包括降水场插值法和统计回归方法。
3.枯水年径流量的估算:通过对流域内历史水文数据的分析,确定枯水年(即降水量最少、径流量最低的一年)的径流量,该值可作为该流域的枯水年径流量。
4.截留蒸发量的计算:截留蒸发量是指湖泊、水库等地表水体蒸发损失的水量。
常用的方法包括水热平衡法和气候划分法。
通过测量蒸发器内液体的蒸发量,结合气象资料,求得截留蒸发量。
5.基准年流量的计算:基准年流量是指假设各自然条件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流域年降水量和年径流量的均值。
一般选择历史水文资料中流量最充沛的年份作为基准年,将这一年的年降水量作为基准年降水量,年径流量作为基准年径流量。
6.地表水总量的计算:将基准年流量减去截留蒸发量,即可得到地表水资源的总量。
地下水资源是指埋藏在地下的地下水体。
地下水资源的计算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地下水埋深的确定:通过地质勘探和水文地质勘探等手段,确定地下水位的位置和地下水埋深。
2.地下水透水层面积的测算:利用地球物理探测和地球化学探测等技术手段,测算透水层的面积。
3.地下水蓄量的计算:利用水井和钻孔等手段,测算地下水的储量。
常用的方法包括影像测井法和底波测井法。
4.地下水再生率的确定:地下水再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地下水的再充实率。
通过地下水位观测和水文监测等手段,测算地下水再生率。
5.地下水总量的计算:将地下水蓄量乘以地下水再生率,即可得到地下水资源的总量。
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计算补充技术细则一、基本要求1、水资源总量可利用量分为地表水可利用量和地下水可利用量(浅层地下水可开采量) 。
水资源总量可利用量为扣除重复水量的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与地下水资源可开采量。
本补充细则仅针对地表水可利用量,本文所提到的可利用量一般指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涉及到水资源总量可利用量及地下水资源可利用量将单独注明。
2、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是指在可预见的时期,在统筹考虑河道生态环境和其它用水的基础上,通过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措施,可供河道外生活、生产、生态用水的一次性最大水量(不包括回归水的重复利用)。
水资源可利用量是从资源的角度分析可能被消耗利用的水资源量。
3、水资源可利用量是反映宏观概念的数,是反映可能被消耗利用的最大极限值,在定性分析方面要进行全面和综合的分析,以求定性准确;在定量计算方面不宜过于繁杂,力求计算的容简单明了,计算方法简捷可操作性强。
4、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以流域和水系为单元分析计算,以保持成果的独立性、完整性。
对于大江大河干流可按重要控制站点,分为若干区间段;控制站以下的三角洲地区和下游平原区,应单独进行分析。
各流域可根据资料条件和具体情况,确定计算的河流水系或区间,并选择控制节点,然后计算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
对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等大江大河还要对干流重要控制节点和主要二级支流进行可利用量计算。
大江大河又可分为上中游、下游,干、支流,并按照先上游、后下游,先支流、后干流依次逐级进行计算。
上游、支流汇入下游、干流的水量应扣除上游、支流计算出的可利用量,以避免重复计算。
全国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计算共分94个水系及区间,水系及区间划分详见附件2。
5.根据流域的自然地理特点及水资源条件,划分相应的地表水可利用量计算的类型。
全国地表水可利用量计算的类型可以划分为:大江大河、沿海独流入海诸河、陆河及国际河流等4种类型。
6.本次只计算多年平均水资源量的可利用量。
这样可以减少工作难度,提高计算工作的可操作性,并便于进行汇总。
地表水资源利用量的计算
摘要: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是指在可预见期内,在统筹考虑河道内生态环境和其它用水的基础上,通过经济合理、技术可有的措施,供河道外生活、生产、生态用水的一次性最大水量(不包括回归水的重复利用)。
关键词: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东辽河流域
在进行地表水可利用量计算时,生态环境需水量是其中的一个主要因素。
如果以此为基准确定全年各月的最小生态需不量,就会使确定的数值偏小,从而导致水资源可利用值估算过高,在畅流期根本无法满足生态环境对水资源的需求。
因此,有必要对北方河流探索符合其特性的水资源可利用量计算方法。
一、计算方法的探讨
北方河流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计算一般采用倒算法,首先计算河道内生态环境需水量和多年平均汛期难于控制利用的洪水量,最后用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减去以上两项,得出多年平均情况下的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
1.1河道内生态环境需水量计算
河道内生态环境需水量主要为维持河道基本功能的生态环境需水,在维持河道基本功能的需水量主要为维持河道基本功能的生态环境需水,在它河道内用水也能满足。
采用下列几种方法计算:
(1)多年平均年径流量百分数法
以多年平均径流量的百分数作为河流最小生态环境需水量。
东辽河1956~2000年系列天然年径流量的多年平均值为7.6423×108m3,根据该河流的实际情况,取多年平均年径流量的10%~15%作为河流最小生态环境需水量。
计算成果为:
(a)年径流量的10%
W生1=7.6423×0.10=7.642×108m3
(b)年径流量的15%
W生1=7.6423×0.15=7.643×108m3
(2)长系列最小月径汉系列法
选择王奔站为控制站,在1956~2000年天然月径流系列中,根据北方河流的
特点,分封冻期和畅流期。
挑选每年封冻期和畅流期的最小月径流量,组成两个45年最小月径流量系列,对两个系列进行统计分析,取其封冻期和畅流期P=90%保证率的特征值,据此计算多年平均河道的最小生态年需水量。
据王奔站最水月径流量系列分析,封冻期P=90%保证率情况下的月径流量为0.0011×108m3,畅流期P=90%保证率情况下的月径流量为0.0360×108m3,据此计算多年平均河道最小生态的年需水量W生3为:
W生3=0.0011×4+0.0360×8=0.2924×108m3
(3)短系列最小月径流量法
以王奔站1991~2000年天然月径流系列,进行统计分析,选择最小月径流量,作为年河道最小生态需水量的月平均值,计算多年平均河道最小生态的年需水量。
王奔站1991~2000年天然月径流系列中,最小的月径流量出现在1992年1月,为0.0038×108m3。
据此计算我年平均河道最小生态的年需水量W生为4:
W生4=0.0038×12=0.0456×108m3
(4)典型年最小月径流量法
在王奔站1956~2000年天然月径流系列中,选择能满足河道基本功能、未断流,又未出现较大生态环境问题的最枯月平均流量作为年河道最小生态需水量的月平均值。
选择典型年的年径流量与多年平均年径流量比较接近,将典型年中最小月径流量,作为年河道最小生态需水量的月平均值,计算多年平均河道最小生态的年需水量。
二、选择1962年为典型年
1962年年径流量为8.4328×108m3,该年2月径流量为0.0191×108m3。
据此计算的多年平均河流最小生态年需水量W生5为:
W生5=0.0191×12=0.2292×108m3
1.2汛期难于控制利用的洪水量计算
汛期难于控制利用洪水量是指在可预期的时间内,不能被工程措施控制利用的汛期洪水量。
东辽河汛期一般出现在6~9月,但绝大部分年份的6月尚未出现大水,该月的供水大部分为前一年汛未水库的蓄水,因而分析计算汛期难于控制利用的洪水量应将6月排除在外,按7~9月统计分析汛期洪水量。
(1)计算各年汛期的用水消耗量
根据王奔站1991~2000年7~9月天然径流量和实戏流量,计算各年汛期的用水消耗量。
W用=W天-W实
式中W用为东辽河用水消耗量,W天为王奔站天然径流量,W实为王奔站实测径流量。
(2)确定汛期控制利用洪水最大水量
根据计算分析选取1995年,该年洪水量较大,实际供用水量正常合理,将该年3.1576×108m3作为汛期控制利用洪水的最大水量Wm。
1.3计算多年平均汛期难于控制利用的洪水量
根据以上确定的东辽河汛期控制利用洪水的最大水量Wm,采用王奔站1956~2000年45年汛期洪水量(天然)系列,逐年计算汛期下泄洪水量。
根据算出的下泄洪水量系列,计算多年平均汛期难于控制利用的洪水量。
W泄=1/n×∑(Wi天-Wm)
式中W泄为多年平均汛期难于控制利用的洪水量,Wi天为王奔站i年汛期(7~9)天然径流量,Wm为汛期控制利用洪水的最大水量(为3.1576×108m3),n为系列年数(45年)。
最后,计算得出东辽河我年平均汛期难于控制利用的洪水量为3.0982×108m3。
三、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计算成果
根据以上计算的东辽河多年平均最小生态环境需水量和汛期难于控制利用的洪水量,计算得出东辽河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的可利用量。
上面采用不同方法计算出5个最小生态环境需水量成果,见表1。
根据各种方法计算的结果,结合东辽河的具体情况分析,最小生态需水量采用年径流量百分数法计算的成果,设立两个方案,需水低方案取W生1为0.7642×108m3,需水高方案取W生2为1.1463×108m3。
多年平均汛期难于控制利用的洪水量为3.0982×108m3,则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为:
W可利用量1=7.6423-3.0982-0.7642=3.7799×108m3
W可利用量2=7.6423-3.0982-1.1463=3.3978×108m3
计算得知,东辽河流域多年平均情况下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为3.7799×108m3和3.3978×108m3,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可利用率分别为49%和44%。
四、结束语
北方河流在计算水资源可利用量时,应将封冻期和畅流期分开计算,使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更接过。
水资源可利用量计算方法的研究刚刚开始,以后还要进一步深入,探索其逐年系列可利用量的计算方法,对水资源的科学规划、合理配置、有效利用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