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时教案
- 格式:pdf
- 大小:147.40 KB
- 文档页数:6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第4课《光的反射》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光碰到镜面会改变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形成反射现象。
2.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的。
3.人们利用光反射原理发明了很多有用的器具。
过程与方法1.按照说明正确进行实验操作。
2.制作简易潜望镜。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自然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2.人们掌握了自然规律就能更好地生产和生活。
【教学重点】认识光的反射及应用【教学难点】认识光的反射及应用【教学准备】教师演示:有关反射的图片或课件、潜望镜模型。
分组实验:手电筒、小镜子、制作潜望镜的材料。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纸盒游戏,推测光的传播的路线。
1.教师出示纸盒,学生通过小孔,第一次观察纸盒内的物体。
2.打开纸盒上的小门,学生通过小孔,第二次观察纸盒内的物体。
3.学生试着解释两次实验不同现象的原因。
4.教师追问光的传播路径,学生推测。
二、演示实验,感知光的反射的现象。
1.教师出示实验材料进行演示实验。
2.学生上台实验、观察现象并推测光的传播路径。
3.教师呈现光的传播路径,并板书揭题。
三、打靶活动,探究光的反射的规律。
(一)平面镜打靶活动1.教师出示打靶装置,引导学生思考打靶的方法。
2.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参与指导。
3.学生汇报打中靶心时光的路线图,教师板书。
4.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成功打靶的方法:调整和改变了什么?5.教师追问:“为什么射入的光方向改变了,就可能打中靶心?”学生提出猜想。
6.教师启发学生并演示记录光的路线图的方法。
7.教师提示实验要求,学生分组实验。
8.各组展示实验记录单,并汇报实验发现。
9.生生研讨,形成结论,教师板书。
(二)白纸打靶活动1.将平面镜换成白纸,进行打靶活动。
2.学生汇报实验现象和推测。
3.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解释现象形成结论。
4.教师板书并小结光的反射现象。
四、回归生活,发现光的反射的应用。
1.教师激趣:同一束光照射平面镜和白纸,光的反射有什么不同?2.学生分组实验,交流发现,并提出猜想。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第1课时课题:第二单元:位置(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教学内容:教材P19例1及练习五第1、2题。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列”与“行”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行、第几列的规则,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的位置。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提高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空间意识和能力,进一步培养数感。
教学重点:会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正确区分“列”和“行”的顺序。
教学方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1.导入: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知道其他班级上课的情境是什么样的呢?今天咱们就去五年级某班看一看。
看,这是张亮班级里的学生,多整齐!你能告诉老师张亮的位置吗?(出示教材第19页情境图中张亮那一列同学的座位)学生可能说:第3个、从前面数第3个、从后面数第3个等。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要在一列座位中确定一个人的位置只要说清数方向和第几个就行了。
2.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用数对来表示物体的位置。
(板书课题: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二、互动新授(一)明确行、列的意义1.师引导:这么多表示方法有些乱,同学们所说的“排”,在数学上竖排叫“列”,横排叫“行”。
(板书:列行)并明确:数“列”的时候习惯上从左往右数,依次为第1列、第2列……数“行”的时候习惯上从前往后数,依次为第1行、第2行……把教材第19页情境图上的每一列和每一行按顺序写上,同桌互相指一指。
说明:通常情况下,描述物体位置时先说列,再说行。
让学生用正确的方法描述张亮的位置。
(第2列、第3行)2.引导:你能用刚学习的知识描述一下其他同学的位置吗?(举例王艳、赵雪,周明位置等)让学生随便指图上一人,同桌互相说一说他的位置。
(学生练习)(二)认识数对1.引导:表示位置我们还可以用“数对”来表示。
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主要内容:用数对确定位置。
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1.地球的表面【教材分析】《地球的表面》是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起始课。
本课为整个单元的学习起到“奠定知识基础,提供思维线索”的作用。
首先,提供“世界地形图”“我国的地形图”以及各种典型地形地貌的图片,引导学生按照“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进行观察,学习描述地形的特点,对地表的各种形态进行初步的认知,感受到地球上的地形是多种多样的。
学生在感叹大自然的神奇造化的同时,会进一步思考:这些奇妙的地形地貌是如何形成的呢?激发学生对本单元内容的学习兴趣,为单元的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学生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对于地形地貌虽然没有系统的认识,但是他们也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旅途中、网络中、电视中的见闻都会使他们对地形地貌有一些浅显的认识。
因此他们可以尝试对各种地形地貌的成因进行猜测,不仅可以为整个单元的学习提供思维线索,而且也将学生心中的疑惑与教学目标相融合,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究地形地貌特点及其变化原因的兴趣。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知道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复杂多样的,也是不断变化的。
知道常见的陆地地形有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等。
[科学探究目标]能够通过观察、分析图片等资料获得关于地形地貌特点的信息。
能够用恰当的词语描述常见地形地貌的特点。
能够对地形地貌变化的原因进行有依据的猜测。
[科学态度目标]愿意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
能够发展探究地形地貌变化原因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各种各样的地形地貌是大自然赐予我们人类的宝贵自然遗产【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常见的陆地地形及其特征。
[难点]观察各种地形地貌的图片,猜想形成不同地形地貌的原因。
【教学准备】[教师]橡胶篮球、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多媒体课件、地形特点记录表、班级大记录单(猜想地形形成原因)、记号笔[学生]立体中国地形图和立体世界地形图各一张、五种不同颜色的超轻黏土、纸条、记号笔、活动手册或学习单【教学过程】一、聚焦(预设3分钟)[材料准备:一个橡胶篮球、教学课件]1.出示一个橡胶篮球提问:(1)这是什么?什么样的篮球?(2)近距离看看,你看到的这个篮球的表面是怎么样的?(可以让学生摸一摸)教师小结:我们远看去似乎是光滑的,其实它的表面是凹凸不平的。
第四课时一、课时内容教科书第18页:B. Let’s learn. Group work二、课时分析本课时是义务教育灵通版(pep)小学英语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的第二单元第四课时,围绕“My week.”这个话题展开内容。
包括Let’s learn和Group work两个板块。
Let’s learn是基础板块,呈现了有关学生日常活动的五个动词短语及图片,以及Amy与Chen Jie两个人的问答对话。
其中read books和play football是在上一课时学生们已经学过的动词短语,在这里再次重点呈现,显示他们是本单元要求四会的重点内容,do homework在上一课时的听力训练中也呈现过,学生们不陌生,另外还有wash my clothes和watch TV也是学生们日常生活中自己经常做得事情,因此,学生们在接受这些新短语时,情绪会很激动、很兴奋,完全适应小学生的心理需求,教师在合理安排一些游戏活动,教学效果必然得心应手,事半功倍。
重点句型呈现的是Do you often wash your clothes on the weekend? Yes, I do.这是以助动词都开头的一般疑问句以及肯定回答形式。
学生们可以借助图卡或词卡训练替换句型中的动词短语部分,进行交替问答活动。
Group work是关于Let’s learn内容的拓展训练板块。
是以小组游戏形式介绍自己在周末经常做的一些日常活动。
训练句型模式是:I often do homework, read books, watch TV and draw pictures on the weekend. / I often wash my clothes, clean my room and play the pipa on the weekend. / I often read books on the weekend. 这三句话均是陈述句,第一、二句话是陈述多种活动的表达方式,即前面几个动词短语并列呈现用“,”隔开,后面两个用“and”连接;第三句话只陈述一个活动,中间能够“,”隔开。
4.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教材简析】本课是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的第4课。
在第3课研究地震成因之后,本课将研究地球内部力量改变地形地貌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火山喷发。
本课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聚焦,围绕火山喷发时的情景、火山喷发的原因以及火山喷发对地表的影响,提出本课研究的主要问题。
第二部分——探索,通过阅读、分析资料了解火山喷发的情景及火山喷发后给地表带来的变化;通过模拟实验探究火山喷发的原因,并了解火山喷发对环境的影响。
第三部分——研讨,引导学生回顾、梳理本课学习的内容,从“利、弊”两方面客观地认识自然现象。
【学生分析】学生对于火山喷发的自然现象既熟悉又陌生。
熟悉,是因为他们从电视、网络等多种渠道对这种自然现象有所了解。
陌生,是因为他们对火山喷发的了解仅限于视频、文字、图片等,并没有进行深入地了解与探究。
本课将引导他们通过模拟实验、阅读并分析资料等方法对火山喷发的原因及其对地形地貌的影响进行深入地学习、探究,并了解火山喷发对环境的影响。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地壳运动是火山喷发的原因。
2.火山喷发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对环境产生巨大的影响。
[科学探究目标]1.能够通过阅读资料、观察图片,分析火山喷发给地形地貌带来的改变。
2.能够通过模拟实验获得证据,探究火山喷发的原因。
[科学态度目标]1.对探究火山喷发现象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热情。
2.积极参加模拟实验,具有基于证据发表自己见解的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目标]认识到人类、动植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关系。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模拟实验探究火山喷发的原因。
[难点]基于模拟实验中获得的证据解释火山喷发的原因。
【教学准备】[学生]火山喷发的文字及图片资料、土豆泥、番茄酱、罐头盒(或不锈钢小盆)、铁架台、酒精灯、护目镜、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教学课件、视频资料、班级记录单。
【教学过程】一、聚焦1.复习导入:地震形成的原因是什么?2.讲述:火山喷发与地震一样,也是地球内部力量的表现形式。
第4课时认识公顷【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6页例8和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1.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会进行平方米和公顷间的简单换算,初步学会以公顷为单位计算土地面积。
2.能联系熟悉的生活场所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能说出或估计现实生活里1公顷土地的大小,建立1公顷的概念。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公顷与平方米之间的进率,能进行单位间的换算。
难点:感知1公顷的实际大小。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谈话: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面积单位,谁能说一说?(学生回答,教师课件出示相应的面积单位)一般怎样描述这些面积单位?我们知道,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边长1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米。
2.请大家想一想下题中填什么单位合适?(1)我们教室的面积大约是48(平方米)。
(2)一张银行卡的面积大约是30(平方厘米)。
(3)课桌面的面积大约是24(平方分米)。
3.引入:除了用上面的单位计量面积,你还知道其他单位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新的面积单位——公顷。
二、互动新授1.创设情境,引入公顷。
出示例8的四幅情境图,让学生阅读资料。
提问:这四幅图展示了圆明园、明孝陵、西湖、日月潭四个旅游景点的占地面积。
这里用的哪个新的面积单位?为什么要用这个单位?讲解:测量或计量土地面积,通常用公顷作单位。
公顷可以写成hm2。
2.认识1公顷的含义。
引导:1米有多长,你能用手势表示一下吗?100米呢?你能结合实际说一说吗?想象一下,边长100米的正方形土地有多大?像这样的正方形的面积就是1公顷。
置疑:那么1公顷等于多少平方米?让学生先独立算一算,再与同桌交流。
得出:1公顷=10000平方米。
3.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
提问: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那么究竟有多大?下面我们来实际感受一下。
课件出示28名学生手拉手围成一个正方形的场景。
教师讲解:28名同学手拉手围成一个正方形,其面积大约是100平方米,请同学们想一想,多少个这样的正方形总面积大约是1公顷?学生讨论交流,大约100个这样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
小学五年级上册音乐《母亲河》第二单元教学计划一、单元名称:《母亲河》二、年级:小学五年级上册三、教材版本:山东教育出版社四、教材分析:黄河与长江是我们的母亲河,黄河、长江流域的人民曾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明,现在正谱写着更加辉煌的四个现代化的历史新篇章。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为黄河、长江留下了壮丽的诗篇或音乐、绘画作品,因此这一单元的人文内容是十分丰富的,通过学习这一单元,对培养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是十分有益和有效的。
通过颂唱母亲河、了解母亲河的相关文化,激起学生的爱国热忱,关注母亲河、爱护母亲河、保卫母亲河。
五、所需课时:五课时六、教学目标:1.能富有感情地演唱《长江我的家》和《保卫黄河》。
2.初步了解人民音乐家冼星海.3.在音乐活动《黄河与长江》中展现自己的创造、协作精神.4、通过颂唱母亲河、了解母亲河的相关文化,欣赏《塔里木河》、《长江之歌》,激起学生的爱国热忱,关注母亲河、爱护母亲河、保卫母亲河。
七、学生特征分析:1、五年级学生的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进一步扩展,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增强。
能够在感知音乐节奏的过程中,辨别节拍的不同和听辨旋律的高低、快慢、强弱。
学习能力较强,思维活跃,肯动脑筋,能积极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2、学生通过听赏,能主动体验音乐所表达的情感,能用语言做简单描述.对黄河、长江流域的人民曾创造的辉煌的古代文明有浓厚兴趣。
电脑应用能力较强,能够收集与交流有关信息。
八、重点和难点:1、本单元重点:深情地演唱《长江我的家》;激昂地演唱《保卫黄河》;积极主动地参与音乐活动《黄河与长江》。
2、本单元难点:音乐活动《黄河与长江》的创造性、丰富多样性。
九、教学资源:1、教具钢琴、歌曲《长江我的家》和《保卫黄河》的范唱带及伴奏带、《塔里木河》和《长江之歌》(管弦乐合奏、合唱)、《保卫黄河》的录音带。
2、图片、音像资料壶口瀑布、黄河船夫、三峡、长江大桥等图片,有关黄河、长江的诗词和绘画作品的图片。
教学
内容Unit 2My Week 备课
老师王国茹
授课人
教学目标1. 能听、说、认读单词“often”和“park”。
2. 能听懂、会说句子“Do you often read books in this park?”,“I like this park very much.”,“Me too.”。
3. 能完成“Let’s try”部分的听力任务。
4. 感知英语在日常生活中的实用性,鼓励学生学习有用的英语。
教学重点1. 能听、说、认读单词“often”和“park”。
2. 能听懂、会说句子“Do you often read books in this park?”,“I like this park very much.”,“Me too.”。
教学难点1. 能灵活运用句型“Do you often …?”询问他人的日常活动并作出相应的回答。
2. 单词“often”表示的频率。
教法设计学法指导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录音机和录音带、词卡。
2. 学生准备人物头饰、画笔和画纸。
教学活动过程设计执教者修改设计
一、课前热身(Warm-up)
1. Free talk
T: Hello, everyone. Nice to meet you.
Ss: Nice to see you, too.
T: How are you today?
Ss: Very well, thank you.
T: S1, what do you often do on the weekend? S1: I often …
T: S2, what do you often do on the weekend? S2: I often …
2. 教师请两三组学生上讲台表演“B. Let’s learn”部分的对话。
二、课前预习(Preview)
1. 教师说单词,如“play”,学生快速说出相应的短语,如“play football”。
2. 教师随机说出上一节课学习的词组,全班学生做相应的动作。
三、新课呈现(Presentation)
B. Let’s talk
1. 教学新单词
(1) 教师说:“Do you know what I like doing?
I like reading books. I often read books. I read books on Mondays, Wednesdays Thursdays, Saturdays and Sundays. Do you often read books? What do you often do?”,由此引出单词“often”。
(2) 教师用出示“公园”的图片,引出单词“park”。
(3) 师生用“唱反调”的方式操练新单词。
(4) 教师出示下列句式,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造句子:I often _________ in the park.
2. 教师把生词写在黑板上,带领学生读几遍。
带
读时要注意把单词“Ms”的音读准。
3. 介绍对话情景
T: It’s Saturday afternoon. Zhang Peng and Sarah are in the park. They are talking now. Let’s listen to the tape and see what they’re talking about.
4. 第一次播放教学录音,全班学生跟着录音读,提醒学生在跟读的过程中注意模仿录音中的语音、语调。
第二次播放教学录音,学生听完录音后回答下面问题:
① What’s that in Sarah’s hand?
② Does Sarah often read books in the park?
③ What does Zhang Peng often do in the park?
④ Do they like the park?
Answer:
① It’s a story-book.② No, she doesn’t.
③ He often plays football.④ Yes, they do.让学生用结对问答的方式呈现答案。
第三次播放教学录音,全班学生跟着录音读,提醒学生在跟读的过程中药注意模仿录音中的语音、语调。
5. 学生拿出人物头饰,同桌合作练习表演对话,然后教师请几对学生上讲台表演,评选出“最佳表
演者”,并给予小礼物作为奖励。
四、巩固延伸(Consolidation & Extension)
1. B. Let’s try
(1) 明确听力任务
(2) 第一次播放教学录音,学生根据录音内容完成练习。
(3) 第二次播放教学录音,师生一起核对答案。
2. 你说我画 教师请一位学生上讲台说出自己周末的活动,其余学生画出相应的图片。
如学生
说:“I often play football on the weekend.”其余学生画出踢足球的图片,看谁画得又快又准。
3. 课堂练习——选择正确的翻译:
( ) ① 我们星期一上语文课和数学课。
A. We have rice and fish on Mondays.
B. We have Chinese and maths on Mondays. ( ) ② 我星期六经常在图书馆看书。
A.I often read books in the library on Saturdays.
B. I often play football with my friends on Saturdays.
( ) ③ 你星期五晚上做什么?我看电视。
A. What do you do on Friday evening? I listen to music.
B. What do you do on Friday evening? I watch TV.
4. Check the answer① B, ② A, ③ B
五、课堂小结(Summary)
师生一起总结本节课学习的词汇和句型,学生说说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六、布置作业(Homework)
1. 听录音,跟读B. Let’s talk部分内容。
2. 把本节课学习的生词在四线三格内抄写六遍。
板书设计板书再设计Unit 2 My week
B. Let’s try B. Let’s talk
often park
Do you often read books in this park?
Do you often play football here?
I like this park very much.
Me too.
教
学
反
思
附: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