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通内盆地研究中的几个重要问题
- 格式:pdf
- 大小:491.74 KB
- 文档页数:7
克拉通盆地具有地台型构造性质,主要是稳定大陆壳板块区内以均匀沉降为主,地势平坦、长期稳定、地形坡度很小的陆表海和内陆棚海。
陆壳克拉通内部不发育断裂活动,也没有火山喷发活动和岩浆活动,因此不发育火山沉积建造类,主要形成稳定型陆源建造和、隐定型内源建造。
建造的物源是古陆风化剥蚀区或由浅水陆表海水中直接或间接沉淀下来的内源沉积物(孟祥化,1990)。
克拉通并不是均质的完整块体,而是具显著非均一性的拼合体,克拉通是在过去地质历史时期由大、小岩石圈碎块通过组合、分开、再组合而成的拼合体。
克拉通构造上的非均一性表现在地壳块体间或内部存在一系列构造带(克拉通焊接缝合带、前寒武纪造山带、绿岩带、岩浆弧及前寒武纪裂谷)。
克拉通在岩石学上的非均一性可表现出岩石质量的差异分布导致浮力的不均一和热导率、流变性的差异(张光亚,1995)。
发育在古老克拉通块体上的盆地大体可分为两类:克拉通边缘在拉张分裂时可形成大陆边缘盆地(前渊),在挤压拼合时可形成前陆盆地。
克拉通内部则主要发育相对简单的坳陷型盆地,一般称为克拉通内盆地(张抗,2004)。
克拉通内盆地又称简单克拉通盆地,其性质主要表现在稳定大陆板块区内以均匀、缓慢、地势平坦、长期稳定、地形坡度很小的陆表海沉积为主,在陆表海沉积的基础上盆地深度加大,从而形成了具有一定形状的狭义简单克拉通盆地。
陆壳内部克拉通盆地不发育断裂活动,也没有火山喷发和岩浆活动,因而形成了稳定型的内源沉积和陆源沉积以及与板块边缘无关的沉积矿产(张立平,1994)。
克拉通内盆地沉积物主要是碳酸盐岩,并含少量高成熟度的石英砂岩、高岭石粘土岩、海绿石质石英砂岩等,克拉通内盆地陆源碎屑沉积主要由单一而稳定的石英砂岩、高岭石粘土岩和石英质砾岩组成(张立平,1994)。
克拉通内盆地沉积韵律性明显,旋回层序发育。
陆内克拉通盆地的沉积建造主要为稳定型的陆源沉积,其中海绿石沉积和风暴沉积是其主要的稳定沉积建造的鉴定标志。
2007年沉积盆地分析一、术语解释1、克拉通内盆地:传统认识,克拉通是指地壳上已经达到稳定,并在漫长的地质时期(至少是古生代以来)已很少受到变形的部分。
板块构造的概念中克拉通主要是指可近似作为刚性块体的大陆板块部分,是稳定的大陆块体。
在克拉通基础上形成的面积广泛、形状不规则、沉降速率相对较慢并以坳陷为主要特征的沉积层序称为克拉通盆地。
按所处的大地构造位置可分为克拉通内部盆地和克拉通边缘盆地。
出现于远离板块边缘的地区,其底部为大陆壳。
这种盆地在大陆上都有广泛分布。
2、复合盆地与叠合(加)盆地:3、弧后盆地与弧背盆地:4、拉分盆地、改造盆地:拉分盆地是走滑断层系中局部拉伸形成的断陷盆地,具有特殊的构造背景和发育过程。
拉分盆地形似菱形,形态上可分为S型和Z型。
规模变化很大,大者长逾百公里,宽数十公里,小者长数百米宽只数十米。
盆地底部平坦的箱状地堑,拥有近于水平的动力同期盆地充填物。
二、简述碰撞型板块构造环境的沉积盆地类型、基本特征和成藏(矿)作用。
三、简述离散型板块边缘在形成过程中发育的沉积盆地类型及其基本特征和成藏(矿)作用。
四、如何进行盆地热演化史研究,并简介其主要研究方法。
研究沉积盆地古地温的方法很多,根据其侧重点不同,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是,利用古温标方法研究热历史;另一是,用地球热动力学方法研究沉积盆地的古地温。
古温标法主要是利用沉积盆地中可以获得的各种古温标,结合盆地埋藏史(地史),通过正演、反演模拟,恢复地质热历史、研究古地温。
目前,在沉积盆地中经常使用的古温标有:镜质体反射率、磷灰石裂变径迹、包裹体的均一化温度、粘土矿物的共生组合与转化,及沥青反射率、牙形石、孢粉热变指数、孢粉透明度、干酪根的自由基浓度、有机质的光性特征以及某些生物标志化合物的演化等等。
地球热动力学方法,主要是根据沉积盆地不同成因机制,建立相应的地球物理模型及热流方程,在已知或假定边界条件与初始条件的情况下,求解方程。
克拉通盆地构造分异对大油气田形成的控制作用——以四川盆地震旦系—三叠系为例汪泽成赵文智胡素云徐安娜江青春姜华黄士鹏李秋芬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摘要:克拉通盆地是中国海相碳酸盐岩油气赋存的主体,但过去在古老克拉通盆地构造分异对海相碳酸盐岩油气田形成与分布的影响方面缺少系统的研究,导致碳酸盐岩油气勘探有利区带评价优选难度大。
为此,基于多年来对四川盆地震旦系—三叠系原型盆地与岩相古地理的研究成果,遵循构造控制沉积及油气分布的思路,分析了克拉通盆地的构造分异型式及其对油气成藏要素与分布的控制作用。
结果表明:①克拉通内裂陷控制了优质烃源岩及生烃中心,与侧翼台缘带优质储集体构成良好的源—储组合,近源成藏条件优越;②克拉通内发育的差异剥蚀型、同沉积型、褶皱型3类古隆起及深大断裂,有利于碳酸盐岩规模储层的形成与分布;③多期、多类型构造分异的叠合区有利于形成大油气田。
结论认为:四川盆地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潜力巨大,具有有利油气成藏条件的德阳—安岳裂陷东翼台缘带震旦系灯影组、川中古隆起斜坡区下寒武统龙王庙组、川中—川西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等是该盆地天然气勘探的新领域,值得重视。
关键词:四川盆地构造分异克拉通内裂陷同沉积古隆起差异剥蚀型古隆起碳酸盐岩震旦纪—三叠纪勘探新区中国克拉通盆地具有规模小、活动性强等特征[1],在经历多旋回构造运动之后,克拉通边缘盆地多卷入俯冲消减带或造山带而被强烈改造与破坏,现今保存较完整部分以克拉通盆地为主[2],是海相碳酸盐岩油气赋存的主体。
经过数十年勘探,我国相继在四川、塔里木、鄂尔多斯等盆地发现了一批海相碳酸盐岩大油气田,展示了良好的油气勘探潜力。
近十年来,不少学者针对我国古老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地质开展了基础研究,提出了诸多新观点,从不同角度剖析大油气田形成的有利条件,如“分散液态烃晚期成气观”[3]揭示了高过成熟烃源岩仍具有良好的成气潜力,“源—盖控烃”[4]强调了烃源岩与盖层对油气富集的控制作用,“顺层岩溶”与“层间岩溶”[5]揭示了碳酸盐岩内幕仍发育岩溶储层,“油气四中心耦合成藏”[6]强调了生烃中心、生气中心、储气中心和保气中心的耦合对大气田的控制,“四古控藏”[7]强调古裂陷、古隆起、古丘滩体、古岩性地层圈闭四要素时空配置对安岳大气田形成的控制等。
上扬子克拉通盆地构造演化及其充填特征摘要:扬子区是中国三大克拉通盆地之一,本文重点研讨中上扬子克拉通盆地的构造演化,以揭示盆地的沉积过程和沉积充填物的特征。
克拉通盆地,看似简洁(长期较稳定、结构简洁),实则简单(成因机制简单、演化历史长等)。
根据“构造控盆”思路分析上扬子地区克拉通演化阶段中区域构造特征。
关键词:上扬子;克拉通;沉积;构造运动扬子区是中国三大克拉通盆地之一,新元古代末的晋宁运动形成扬子地台基底,使扬子陆块自南华纪开头进入了板块运动机制的克拉通盆地演化阶段,其演化进展与中国大陆再造过程中特提斯洋的扩张、收缩演化阶段,以及相邻陆块之间的作用亲密相关。
总体而言,扬子陆块从早古生代至中三叠世,经受了在原特提斯-特提斯洋中由南向北旋转性漂移过程中与相邻陆块(华夏陆块、华北陆块、印支陆块等)在不同时期差异性作用的进展演化史。
始终持续到中三叠世的晚印支运动造成古特提斯洋封闭、海水退出、构造反转以及前陆造山,从而结束了扬子克拉通盆地的进展演化阶段,进入了陆内造山与前陆盆地的新一轮盆地演化阶段。
1.主要构造演化阶段为:1.1晋宁时期华南洋向扬子陆块的俯冲,在扬子陆块东南边缘形成增生的褶皱带和华夏古陆边缘的沟弧盆体系;古华南洋在扬子陆块的东段消逝,西段的华南残留洋盆连续到加里东期。
晋宁运动后形成扬子地台基底,处于伸展构造背景,台缘裂陷槽与陆内裂堑发育,后造山期岩浆活动,震旦系为第一套盖层,大陆冰盖型冰磺物沉积。
1.2加里东时期为板块活动进展阶段,包括拉张裂陷阶段和汇聚拼合阶段,对应裂陷一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发育阶段和扬子克拉通上形成大隆大坳、前陆盆地发育阶段。
加里东期发生的构造运动主要有桐湾运动、兴凯运动、郁南运动和都匀运动(北流运动)等,其中,①震旦纪末的桐湾运动,对扬子西部影响较大,造成四川盆地西部发生隆升,并形成了乐山-龙女寺、龙门山、汉南-大巴山、雪峰和黔中的古隆起的雏形;②早寒武世末期的兴凯运动对扬子地区影响不大,表现为隆升性质;③寒武纪末期的郁南运动,同样影响不显著,以隆升作用为主,造成局部不整合;④奥陶纪末期的都匀运动相对较剧烈,活动性西强东弱、边缘强内部弱,乐山-龙女寺隆升较早且剧烈,汉南和大巴山隆起继承性发育,随后雪峰隆起和黔中隆起大幅隆升,从而由西高东低演化成为东南缘隆升的格局。
莫桑比克矿产资源概况——何振华(2011年3月)莫桑比克共和国位于非洲东南部,是联合国宣布的世界最不发达国家和重债穷国。
但该国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其中钛资源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
该国独立后因受连年内战、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经济长期困难。
1992年实现和平以来,政府大力调整经济结构,改善投资环境,引进外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经济恢复性增长较快,年均增长率接近10%。
近几年来,莫政府通过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改善投资环境,鼓励开发能源、矿产、农林渔业等资源,特别是油气、煤炭和金属等矿产资源,保持了经济平稳增长。
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103亿美元,比上一增长率6.0%。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481美元。
一、地质简况莫桑比克境内三分之二为前寒武纪地层覆盖,三分之一是显生宙地层。
寒武纪地层主要为太古代到上元古代火成岩和变质岩;显生宙地层包括卡罗超群(Karoo)、侏罗纪、白垩纪、第三纪和第四纪沉积岩和相关火成岩。
总体上,老岩层分布在北部和西部,侏罗纪和更新世岩层分布在赞比西(Zambezi)峡谷以南和东北部。
莫桑比克的前寒武纪地区可分红三大构造单元。
①太古代和早中元古代地层出露在津巴布韦边界四周,是津巴布韦绿岩带、津巴布韦花岗片麻岩克拉通地盾和Barue花岗岩类、片麻岩类和混合岩杂岩的延伸部分。
②前寒武纪地层,可细分为两个带,一为Irumide带,另一为莫桑比克带。
中元古代(1 800~950Ma)的Irumide带位于莫桑比克的西北部。
年轻的莫桑比克带(1 100~850Ma)广泛分布在全国各地。
③泛非构造带(800~410Ma),以卡丹(Katanguian)造山运动的岩石为代表,并有花岗岩和伟晶岩侵入。
显生宙地层代表石炭纪-晚侏罗世时期的裂谷作用,伴有沉积岩和广泛的火成岩活动。
在三个主要沉积盆地中,克拉通内的盆地发育有卡罗超群(Karoo)和后卡罗超群(Post-Karoo)的陆相沉积和火山岩;在海岸盆地中发育有中新生代陆相沉积和海洋沉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