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通盆地的实例共28页
- 格式:ppt
- 大小:3.30 MB
- 文档页数:28
克拉通盆地克拉通盆地,在经典⼤地构造意义上是指近似刚体的⼤陆板块或稳定的地块内部发育的沉积盆地"因此克拉通盆地的特点是具有稳定的基底,沉积盖层具有相对低的沉积速率,⽽且沉积范围较⼴"这类盆地在北美!南美!⾮洲!欧洲!南极洲!澳⼤利亚等各个⼤陆板块都有⼴泛分布"中国陆上华北!扬⼦和塔⾥⽊古⽣代皆为此类沉积, 但与国外克拉通盆地相⽐⾯积较⼩.油⽓资源在不同类型盆地中的分布是极不均匀的。
克拉通盆地中含有丰富的油⽓资源,研究克拉通盆地的岩⽯圈结构与盆地含油⽓性的关系,对有效了解盆地类型的不同及其油⽓资源富集规律的差异很有帮助。
克拉通盆地区地壳厚度稳定,结晶地壳和“花岗岩层” 的厚度都相对较⼤。
克拉通盆地的基底和地壳底⾯都⽐较平缓,基地常为平缓的⼤型碟状坳陷,⼀般不存在强烈的莫霍⾯隆起,软流圈相对较深,中-新⽣代岩浆活动微弱,盆地热流值偏低。
但富含油⽓的⼤型克拉通盆地常出现与基底坳陷呈镜像对应的局部隆起。
克拉通盆地地壳具有向下增⼤的正常波速结构,可分为两层或三层。
如南美的巴拉那盆底利⽤S波的速度可将地壳分为上、下两部分:上地壳波速3600m/s,下地壳波速3650m/s,平均莫霍⾯深度在42km,上地幔以4700m/s的⾼速层为特征,延伸⾄200km。
利⽤天然地震转换波资料发现塔⾥⽊克拉通盆地地壳结构可分为三层,上地壳“花岗质”层P波速5600-6000m/s,中地壳波速6200-6700 m/s,并存在⾼速薄层,下地壳波速6500-6900 m/s,整个地壳厚度变化幅度在38-52km。
不同的克拉通盆地地震反射特征存在明显差异。
稳定的地盾区,上-中地壳反射较弱,下地壳出现成层性不好的强反射。
⽽存在活化古裂⾕或新断裂活动的克拉通盆地,反射特征与两侧地盾区明显不同,下地壳常常出现异⾼速体。
受后期地幔岩浆侵⼊影响的克拉通盆地其上地壳也可出现强反射。
克拉通盆地的上地幔常出现低速层和透明反射。
第六章中国克拉通——叠合型盆地油气藏形成演化§1.地台、地盾、克拉通、克拉通盆地§2.(狭义)克拉通盆地——Williston Basin§3.(广义)克拉通边缘前陆盆地——波斯湾盆地§4.(广义)克拉通内部裂谷盆地——中生代西西伯利亚盆地——新生代渤海湾盆地§5 .中国克拉通盆地第五章中国克拉通盆地——叠合盆地油气藏形成、调整与改造一、中国克拉通(盆地)二、准噶尔盆地输导体系形成演化与油气富集、调整与改造1.区域性构造演化差异2.输导体系形成演化3.油气富集与调整改造三、川东北地区长兴组-飞仙关组油气藏物理、化学改造1.川东北地区构造演化与天然气分布及其成藏意义2.普光2大型气藏调整改造圈闭形成演化克拉通层序——中上元古界-古生界-三叠系(华北克拉通破坏后相对稳定的区域)油气成藏地质要素:(1)克拉通层序:油源岩不发育,主要发育海陆交互相煤系。
(2)前陆层系:陆相源岩不发育油气成藏过程:油气成藏过程:)2期不整合——储层与地层圈闭形成渤海湾盆地:新生代代的裂谷盆地拗陷层断陷层扬子地台内部——四川盆地四周都是山脉,类似与前陆盆地四川盆地多期造山运动形成的前缘隆起中国克拉通(盆地)——塔里木地台/克拉通塔里木克拉通破坏: (1)塔里木盆地 (2)山系中国克拉通(盆地)——塔里木盆地 56×104km2中国克拉通(盆地)——塔里木盆地克拉通层系: 基底:前震旦系变质岩; 沉积盖层:震旦系-古生界。
前陆层系:中新生界盆地结构: 呈现多期前陆的叠合盆地二、准噶尔盆地输导体系形成演化与油气藏富z集、调整与改造 1.区域性构造演化差异z2.输导体系形成演化z3.油气富集与调整改造z准噶尔盆地勘探现状:从油气输导体系分析油气聚集北缘3区块 北缘1区块北缘4区块P源区/混C精河西缘区块区块卡1中部1区块庄1 盆5征1 P源区/ 混有JJ 主/混有E中部3区块四棵树区块霍尔果斯气田J 源区伊林黑比尔 根西区块北缘2区块泉1青格里山C/P混源区 区块(气为主)中部2区块董1J/P为主 混有C中部4区块东缘区块柴窝堡区块博格达山2区块 博格达山1区块构造演化阶段的划分 压陷(前陆)盆 地阶段均衡挠曲盆 地阶段扭压-挠曲盆地 阶段 裂陷盆 地阶段YAD7YAD5SN6SN5SN4SN2EW4 EW6EW7EW8现今构 造E沉积前构造K1沉积前构造J1b沉积前构造 T沉积前构 造 P2沉积前构造Ysn5测线南缘断褶带 形成,油气 藏发生后期 调整稳定埋藏, 有利于侏罗 纪烃源岩的 成熟车-莫古隆 起形成,控 制盆地沉积 格局,生油 岩、储层分 布有效烃源 岩发育(1) 西北缘:近源强充注、复式阶梯输导、同源多期叠 加型油气聚集带050 km排1沙1庄1彩南排2成1永1 董1P1源岩 P2源岩西北缘二叠系油气系统油气输导体系不整合+断裂油气 侧向与垂向输导体系烃源岩层系: 扇体+不整合 油气汇聚输导体系P2xP2xP2xP1j P2x输导体系 (1)区域性基底浅变质火成岩不整合侧向输导通道; (2)烃源岩层系砂体与烃源岩大面积互层式组合 (3)输导体系继承性性叠加(3)输导体系继承性叠加:组合形态不变红浅11 喜山期克80燕山期现今(生气阶段)印支期J3:155Ma (生油高峰) T3:222Ma (生烃开始)P2:245MaCP1 P2+3TJ1 J2+3K1K2E350300200100海西期印支晚燕山中 燕山晚期 燕山末N-Q 地质时代 地质年龄0 (Ma)喜山晚 构造活动 油气生成输导体系 P 圈闭形成陆梁:远源强充注、复式侧向汇聚、同源多期叠加型 油气聚集带北缘3区块 北缘1区块北缘4区块北缘2区块泉1精河西缘区块区块卡1中部1区块庄1 盆5 征1中部3区块四棵树区块霍尔果斯气田伊林黑比尔 根西区块中部2区块董1中部4区块柴窝堡区块青格里山 区块东缘区块 博格达山2区块博格达山1区块输导体系:断裂、不整合、砂体构造的高效输导网络陆梁地区输导网络模式图K JP盆1井西凹陷基东断裂石西油田燕山中期J2x J1sJ1bT油藏P-C输导体系继承性性叠加:组合形态不变喜山期永1 征1 沙1夏盐3现今(J生烃高峰)永1 征1 沙1夏盐 3燕山期 印支期J1bP2w P1fK2:96MaP2w P1fK1:120MaJ1s:178Ma (P生烃高峰) T3:210Ma (P生烃开始)成藏要素与成藏作用时空有效配置CP1 P2+3TJ1 J2+3K1K2350300200100E N-Q 地质时代地质年龄 0 (Ma)海西期印支晚盆1井西凹陷油源燕山中 燕山晚期 燕山末喜山晚 构造活动 油气生成 输导体系 P 圈闭形成准噶尔盆地南缘:主要形成了一系列大中型气田北缘3区块 北缘1区块北缘4区块P源区/混C精河西缘区块区块卡1中部1区块庄1 盆5征1 P源区/ 混有JJ 主/混有E中部3区块四棵树区块霍尔果斯气田J 源区伊林黑比尔 根西区块北缘2区块泉1青格里山C/P混源区 区块(气为主)中部2区块董1J/P为主 混有C中部4区块东缘区块柴窝堡区块博格达山2区块 博格达山1区块南缘侏罗系油气系统:多断组合垂向汇聚型输导体系2000 0-2000 -4000 -6000 -8000 -10000 -12000H(m)清水背斜N1t+Q N1s E2+3a E1+2z K1-2 K1 J2J1 +Pz东湾背斜TG1N1t+Q N1s E2+3a E1+2z K1-2 K1 J2 J1 +Pz0吐谷鲁背斜N20000-2000-4000 -6000-80005km-10000 -12000H(m)CP1 P2+3 T J1 J2+3 K1K2350300海西期200印支晚100燕山中 燕山晚期 燕山末E N-Q 地质时代地质年龄 0 (Ma)喜山晚 构造活动源岩生烃呼图壁、霍尔果斯 第一排构造带输导体系 J-E圈闭形成准噶尔盆地中部地区:小型油气田北缘3区块 北缘1区块北缘4区块P源区/混C精河西缘区块区块卡1中部1区块庄1 盆5征1 P源区/ 混有JJ 主/混有E中部3区块四棵树区块霍尔果斯气田J 源区伊林黑比尔 根西区块北缘2区块泉1青格里山C/P混源区 区块(气为主)中部2区块董1J/P为主 混有C中部4区块东缘区块柴窝堡区块博格达山2区块 博格达山1区块油气输导格架:油源通道主要是中生代走滑断裂发育NNE、 NWW向 剪切断裂发育近NWW向压扭性断 裂,被新近纪盖层滑脱断 褶带叠加之上发育近NWW向压 扭性断裂,被新近 纪断褶带叠加之上北缘压扭性断褶带 中部叠加褶皱带南缘叠加断褶带油气输导格架:油源通道主要是中生代走滑断裂单断/多断组合“汇聚” 型小断距压扭性断裂,输导能力小于西北缘与南缘逆断裂中2区块断裂不发育中部2区块634.6地震反射剖面中部地区:储集体输导层形态发生变化,油气藏遭受调整永1 征1 沙1夏盐3地 深度 岩性GOI (%)层 (m) 剖面0 10 20 30地 深度 岩性 层 (m) 剖面0 10GOI (%) 20 304320中部古隆起掀斜J1bP2w P1fK2:96MaP2w P1fK1:120Ma中部古隆起形成阶段J1s:178Ma (P生烃高峰)T3:210Ma (P生烃开始)J1s2243504400古油水界面4385m 庄1井4380古油水界面4365m庄101井CP1 P2+3 TJ1 J2+3 K1K2 E350 300200100海西期 印支晚 燕山中燕山晚期燕山末J末遭破 坏N-Q 地质时 地代质年0 龄(Ma) 喜山晚构造活动源岩生烃输导体系 P圈闭形成J1s2243604340叠合型盆地油气富集规律(1)构造相对稳定、继承性发展构造区域有利 于油气富集保存——侧向高度汇聚型:西北缘、陆梁隆起(2)多期构造叠合区域导致油气调整、改造:垂向中等汇聚型与侧向调整型:盆地中部三、川东北地区长兴组-飞仙关组油气藏物理、化学改造1.川东北地区构造演化与天然气分布及其成藏意义(1)构造活动与油气输导、汇聚(2)构造活动、圈闭演化与油气充注与保存2.普光2大型气藏调整改造(1)圈闭形成演化古油藏充注→原油裂解气(2)TSR改造第六章中国克拉通——叠合型盆地油气藏形成演化§1.地台、地盾、克拉通、克拉通盆地§2.克拉通边缘前陆盆地——波斯湾盆地§3.克拉通内部裂谷盆地——中生代西西伯利亚盆地——新生代渤海湾盆地§4.克拉通内部坳陷型盆地——Williston Basin§5.中国克拉通盆地第六章中国克拉通盆地——叠合盆地油气藏形成、调整、改造与破坏一、中国克拉通(盆地)二、准噶尔盆地输导体系形成演化与油气富集、调整与改造1.区域性构造演化差异2.输导体系形成演化3.油气富集与调整改造三、四川盆地油气藏形成、调整、改造与破坏1.四川盆地——多次构造运动的叠合盆地2.前陆冲断带油气藏的破坏3.前渊凹陷古油藏的化学改造—普光气藏的形成与改造旋回运动事件重要的地质影响时间运动方式地层剥蚀褶皱成山,变质,伴固结成基底,发育安宁河、龙四川盆地周缘山系——不同期次构造运动形成,具有各自的构造线方向四川盆地周缘山系——不同期次构造运动形成,具有各自的构造线方向1. 四川盆地——多次构造运动的叠合盆地不同期次构造层系在平面上的复合,垂向上的叠置。
克拉通盆地的成因George de V.Klein Albert T.Hsui;项才【期刊名称】《地质科技情报》【年(卷),期】1989()1【摘要】构造沉降曲线表明,伊利诺斯、密执安和威利斯顿(Williston)盆地都由裂谷作用过程中初始断裂控制的机械沉降和随后的热沉降而形成。
伊利诺斯盆地的热沉降约开始于525Ma,密执安盆地约520~460Ma,威利斯顿盆地约530~500Ma。
在伊利诺斯盆地,与阿勒格尼—海西造山运动对应的前陆挠曲沉降造成了该盆地的第二个沉降幕(中密西西比世至早二叠世)。
由于年代明确的二叠纪黄长煌斑岩的侵入,推断伊利诺斯盆地在二叠纪有过再生的裂谷作用,这些侵入岩通常与裂谷作用有关。
这些克拉通盆地的形成过程仍有争议。
过去的研究者提出,地壳底部的地幔相变、火成侵入后(地壳)均衡的非补偿剩余质量的机械沉降、地幔羽侵入地壳或区域热变质事件是盆地产生的原因。
北美、欧洲、非洲和南美的克拉通盆地具有相同的形成时代(约550~500Ma)、沉积物堆积史、沉积充填体积随时间的变化以及区际不整合的时代也是相同的。
它们相同的形成时代说明克拉通盆地的产生与晚前寒武纪超级大陆的解体相对应。
在与超级大陆解体相应的伸展构造作用期间,该超级大陆象热透镜一样使下地壳和上地幔发生部分熔融并继之以非造山花岗岩的侵位。
非造山花岗岩及其它部分熔融侵入岩的侵入使大陆岩石圈变弱。
这样就造成了一个局部的区域伸展带,并使这些非造山花岗岩?【总页数】5页(P18-22)【关键词】克拉通盆地;盆地沉积;裂谷作用;海西造山运动;热沉降;沉积充填;早二叠世;不整合;沉积物堆积;前陆【作者】George de V.Klein Albert T.Hsui;项才【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相关文献】1.鲁西中生代盆地演化、迁移特征及构造控制因素、形成背景研究/鲁西铜石岩体的锆石SHRIMP 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粤北下庄铀矿田鲁溪--仙人嶂辉绿岩脉的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因/赣南车步辉长岩体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意义/中国克拉通盆地油气勘探/深海沉积物中的碲异常 [J],2.塔里木盆地克拉通内古隆起的成因机制与构造类型 [J], 何登发;周新源;杨海军;管树巍;张朝军3.华北克拉通胶莱盆地马山地区早白垩世粗面英安岩岩石成因 [J], 何登洋;邱昆峰;于皓丞;黄雅琪;丁正江;申颖4.渤海湾盆地石臼坨东428潜山构造成因解析:华北克拉通破坏的深度揭示 [J], 王宇;陈昭旭;李法坤;周琦杰;袁菁莲;徐春强;郭玲莉;刘永江;王光增;刘博;李三忠;关庆彬;蒋立伟5.克拉通盆地类型及成因机制综述 [J], 刘波;钱祥麟;王英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七章油气聚集单元及分布规律7.6 克拉通盆地油气地质特征一、克拉通盆地的概念克拉通:指可以近似作为刚性块体的大陆板块部分,是稳定的大陆块体。
克拉通盆地:在克拉通基础上形成的面积广泛、形状不规则、沉降速率相对较慢并以坳陷为主要特征的沉积层序。
包括克拉通内部盆地和克拉通边缘盆地。
克拉通盆地横剖面示意图(AAPG,2000)巴黎盆地的东西向剖面图(据Perrondon和Zabek,1991)二、克拉通盆地的油气地质特征世界油气25%左右分布在克拉通盆地中。
国外许多著名的含油气盆地为克拉通盆地,如俄罗斯西西伯利亚盆地、北美伊利诺伊盆地、威利斯顿盆地、密歇根盆地、欧洲西北德国盆地等。
我国四川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和塔里木盆地的主体等为典型的克拉通盆地。
烃源岩:寒武系到白垩系都有烃源岩分布,岩性主要为泥岩、页岩等,厚度变化较大。
储集层:丰富多样,碳酸盐滩、三角洲和海岸砂岩以及与生物礁有关的碳酸盐滩和台地。
在纵向上储层与盖层有多种匹配形式,在侧向上,储层可相变为非渗透性岩层,形成侧向储盖组合。
有缘学习更多+谓ygd3076或关注桃报:奉献教育(店铺)油气运移:往往发生了较长距离运移,表现出辐射状、垂向以及长距离侧向等多种油气运移方式。
油气藏类型及分布:以构造、地层、岩性圈闭为主,主要油气田分布在源岩发育区边缘或外侧。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延安组油藏分布模式(据长庆油田)典型实例威利斯顿盆地巴肯组油源岩排烃示意图(Webster,1984)盆地有机质含量较高,有机质类型较好,大多为Ⅰ、Ⅱ型。
主要油气田大都分布在源岩发育区边缘或外侧,表明盆地内油气以侧向运移为主。
威利斯顿盆地四川盆地(据李国玉等,2005)有缘学习更多+谓ygd3076或关注桃报:奉献教育(店铺)7.6 克拉通盆地的油气地质特征(完)。
文章编号:1001-6112(2020)05-0742-14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doi:10.11781/sysydz202005742新元古代扬子克拉通TSM盆地原型分析杨风丽1,2,周晓峰1,胡虞杨1,杨瑞青1,彭韵心3(1.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上海㊀200092;2.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㊀200092;3.密苏里科技大学地质科学与石油工程系,美国罗拉MO65401)摘要:以TSM盆地原型分析理论为指导,基于大量野外露头㊁最新钻井和地球物理资料,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扬子克拉通新元古代的盆地原型进行了恢复㊂研究认为受控于从青白口纪会聚到南华 震旦纪离散两大不同板块构造环境和体制转变下的4个时期演化影响,扬子克拉通新元古代经历了4个阶段的盆地原型演变,分别为①青白口纪早期(ca.1000 820Ma),扬子西缘㊁北缘及内部的弧后扩张盆地,扬子东南缘的弧后前陆盆地;②青白口纪晚期(ca.820 720Ma),扬子西缘㊁北缘的弧后扩张盆地,扬子东南缘和内部的拉张断陷盆地;③南华纪时期(720 635Ma),扬子东南缘㊁西缘㊁北缘和内部的裂谷盆地;④震旦纪时期(635 541Ma),川中㊁万源 达州及鄂西 渝东的克拉通台内裂陷盆地,扬子北缘和东南缘的离散陆缘坳陷盆地㊂综合分析提出南华纪裂谷盆地㊁震旦纪台内裂陷盆地和离散陆缘坳陷盆地是最有利于烃源岩发育的盆地原型㊂陕南 川东北㊁湘黔渝临区㊁鄂西和川中地区是扬子烃源岩最有利发育区,也是今后扬子深层 超深层常规天然气与非常规页岩气勘查重点区域㊂关键词:TSM;盆地原型;新元古代;扬子克拉通中图分类号:TE121.1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TSMprototypebasinsontheNeoproterozoicYangtzeCratonYANGFengli1,2,ZHOUXiaofeng1,HUYuyang1,YANGRuiqing1,PENGYunxin3(1.SchoolofOceanandEarthScience,TongjiUniversity,Shanghai200092,China;2.StateKeyLaboratoryofMarineGeology,TongjiUniversity,Shanghai200092,China;3.DepartmentofGeosciencesandGeologicalandPetroleumEngineering,Missouri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1400N.Bishop,Rolla,MO65401,USA)Abstract:TSMbasinanalysisofNeoproterozoicprototypebasinsonYangtzeCraton,SouthChinawerestudiedusingalargenumberoffieldoutcropsections,latestdrillingdata,andnumerouspreviousstudies.ControlledbytheQingbaikouconvergentcontinentalmargintotheNanhua-Siniandivergentcontinentalmargin,fourphasesofbasinevolutionareidentifiedintheNeoproterozoicYangtzeCraton:a)theearlyQingbaikouperiod(ca.1000-820Ma),withback⁃arcspreadingbasinsonthewesternandnorthernYangtzemarginsandtheinterior,andaretro⁃arcforelandbasinonthesoutheasternYangtzemargin;b)thelateQingbaikouperiod(ca.820-720Ma),withback⁃arcspreadingbasinsonthewesternandnorthernYangtzemarginsandextensionaldown⁃faultedbasinsonthesoutheasternYangtzemarginandtheinteriorofthecarton;c)theNanhuaperiod(ca.720-635Ma),withriftbasinsonthesoutheastern,western,andnorthernYangtzemarginsandtheinterior;andd)theSinianperiod(ca.635-541Ma),withintracratonicriftbasinsintheinteriorofYangtzeCraton(i.e.thecentralSichuan,theWanyuan-DazhouandthewestHubei-eastChongqingarea)anddivergentmarginalsubsidencebasinsonthesoutheasternandnorthernYangtzemargins.TheNanhuariftbasinsandtheSiniandivergentmarginalsubsidenceandintracratonicriftbasinsweremostconducivetosourcerockformation.ThesouthernShaanxi,northeasternSichuan,westernHubei,centralSichuanandtheadjacentareaofHunan,GuizhouandChongqingarethemostfavorableareasoftheNeoproterozoicsourcerocksintheYangtzeCraton.TheyarealsoconsideredtobefavorableregionsfordeepnaturalgasexplorationontheYangtzeCraton.Keywords:TSM;Basinprototype;Neoproterozoic;YangtzeCraton;收稿日期:2020-06-05;修订日期:2020-08-15㊂作者简介:杨风丽(1964 ),女,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构造与含油气盆地分析研究㊂E⁃mail:yangfl@tongji.edu.cn㊂通信作者:周晓峰(1991 ),女,博士,主要从事沉积与石油地质研究㊂E⁃mail:zhouxf803@163.com㊂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6YFC0601005,2016YFC0601003)和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科研项目(33550007-19-ZC0613-0071)联合资助㊂㊀第42卷第5期2020年9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石㊀油㊀实㊀验㊀地㊀质PETROLEUMGEOLOGY&EXPERIMENT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Vol.42,No.5Sep.,2020㊀㊀3T-4S-4M(简称TSM)盆地系统分析程式,是已故朱夏院士在20世纪80年代基于对中国板块构造的深刻认识与深入思考,将全球大地构造理论与中国油气勘探实践相结合而提出来的含油气盆地分析理论体系[1-2]㊂该程式的核心思想是从3T[Time(时代)㊁TectonicSetting(构造处境)㊁ThermalRegime(热体制)]出发,经过4S[Subsidence(沉降作用)㊁Sedimentation(沉积作用)㊁StressCondition(应力条件)㊁Style(构造风格)],再到4M[Material(物质)㊁Maturity(成熟度)㊁Migration(运移与圈闭)㊁Maintenance(改造与保持)]盆地动态系统分析基础上,最终实现由GT[GlobalTectonics(全球构造)]到HC[Hydrocarbon(油气藏预测)]的研究㊂该程式强调,在不同地史阶段,全球构造的三大要素(3T)控制了盆地的形成,产生了不同类型的原型盆地㊂ 盆地类比 的是这类原型,而不是它们的组合 盆地[2]㊂对盆地原型的分类要从一定世代的地球动力学机制出发,按3个原则进行,包括:(1)构造环境(离散的㊁会聚的);(2)物质组成(陆内的㊁陆缘的);(3)动力体制(互动匹配的热体制:热胀㊁冷缩;构造机制:拉伸㊁剪切㊁挤压和重力均衡调整)[1,3-4](表1)㊂该系统程式自80年代提出至今,已广泛应用于全国乃至全球不同性质含油气盆地研究中,并经过油气勘探实践检验,均取得良好地质效果,显示出强大优越性[3-9]㊂新元古代是地质历史上全球构造㊁沉积㊁气候㊁环境与资源发生重大变化并具有特殊意义的时期[10]㊂在这一时期,最为重要的地质事件是发生了罗迪尼亚(Rodinia)超大陆的聚合与裂解[11-12]㊂受其控制,在全球克拉通内形成了一系列不同性质的盆地,并伴随着在俄罗斯东西伯利亚㊁阿曼㊁印度等古老盆地内具有大型商业性油气田的发现,近年来已成为古老盆地油气勘探研究的新热点[13-14]㊂扬子克拉通,作为Rodinia超大陆的一部分,在新元古代它不但完整地响应了Rodinia超大陆聚合与裂解进程,发育形成了一系列不同性质的盆地,并且也在四川盆地内发现了震旦系威远和安岳特大型商业性气田[15-16]㊂然而,目前关于成盆动力学机制与盆地属性还存在地幔柱 裂谷盆地(Plume-Rift)[11-12]㊁岛弧相关俯冲 弧后盆地(Slab-Arc)[17]和板块俯冲 板内裂谷盆地(Plate-Rift)[18]等3种不同观点㊂在盆地分布方面,还缺乏整体㊁系统㊁全区研究,从而直接影响了对油气资源潜力评价和进一步的勘探战略选区㊂本文拟按照朱夏院士提出的TSM盆地分析思想,在系统分析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利用野外露头㊁最新钻井和地球物理资料等,对新元古代扬子克拉通不同时期的盆地原型属性㊁分布进行恢复与预测,一为纪念朱夏先生诞辰一百周年,二为深化扬子新元古代深层 超深层油气勘探提供地质依据㊂1㊀成盆板块构造环境扬子克拉通位于中国南方,沿长江流域分布,包括陕南㊁川西㊁滇东㊁黔㊁湘㊁鄂㊁赣北㊁皖南㊁浙西等地区㊂构造上,它作为中国三大前寒武纪古老克拉通之一,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大地构造单元,其北以秦岭 大别造山带和华北相邻,西以龙门山断裂带和松潘 甘孜地体相连,西南以哀牢山 松马断裂带和印度板块相接,东南以江南造山带和华夏板块相隔[19](图1)㊂扬子克拉通基底由太古代至古元古代结晶基底和中元古代变质褶皱基底共同组成,其上被弱变质新元古代早期和未变质南华表1㊀TSM盆地原型分类及其演化序列Table1㊀ClassificationandevolutionsequenceofTSMprototypebasins㊃347㊃㊀第5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杨风丽,等.新元古代扬子克拉通TSM盆地原型分析㊀震旦纪地层覆盖(表2)㊂板块构造环境是控制盆地形成与发育的重要因素[1]㊂近年来,基于古地磁学㊁区域地质㊁地球化学与地球物理资料约束下的板块构造重建研究图1㊀扬子克拉通区域位置及资料点分布据参考文献[19-20],有修改㊂Fig.1㊀LocationofYangtzeCratonandoutcropsections表2㊀扬子克拉通新元古代地层序列Table2㊀NeoproterozoicstratigraphyandcorrelationofYangtzeCraton㊃447㊃㊀㊀㊀㊀㊀㊀石㊀油㊀实㊀验㊀地㊀质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42卷㊀㊀认为,扬子克拉通在新元古代时期处于Rodinia超大陆边缘位置[22-23](图2),并经历了新元古代早期(青白口纪)与岛弧俯冲有关的会聚板块构造环境[17,24-25]㊁向新元古代中 晚期(南华 震旦纪)与超大陆大规模裂解[11-12]有关的离散板块构造环境两大动力学体制的转变㊂1.1㊀青白口纪会聚板块构造环境根据扬子与华夏之间的拼合时间及其对盆地发育的影响,将该时期的会聚板块构造环境进一步划分为青白口纪早期和晚期2个时期㊂1.1.1㊀青白口纪早期(ca.1000 820Ma)扬子克拉通总体上处于三向俯冲相关的会聚构造背景(图2a)㊂不同位置受到的俯冲作用开始时间有差异,从现今的位置和方向看,扬子西缘向东的岛弧相关俯冲作用约开始于距今860Ma[17,25],沿扬子西缘和西北缘形成了攀西 汉南岛弧带;扬子北缘向南的洋壳俯冲作用开始于950Ma之前[24]㊂然而,扬子东南缘北西向的俯冲作用开始于1.0Ga[27],导致了扬子与华夏陆块之间的拼合造山事件,持续到至少820Ma[25,28]㊂此次碰撞造山事件形成了沿扬子东南缘沿赣东北和江绍一带分布的0.9 1.0Ga蛇绿混杂岩[29]和I型花岗岩,如,905Ma富阳含角闪石花岗岩㊁891Ma章村流纹岩和893Ma诸暨陈蔡镁铁岩[30-31]㊂1.1.2㊀青白口纪晚期(ca.820 720Ma)该时期,除了扬子东南缘在经历了距今820805Ma的造山后垮塌和805 750Ma的造山后伸展外[25,32-33],扬子西缘和北缘仍处于与俯冲相关的会聚板块构造环境(图2b)㊂其中,从现今的位置和方向看,扬子西缘的洋壳俯冲持续到距今ca.740Ma[35],形成了一些735 760Ma埃达克杂岩体,如五堵门㊁二里坝㊁雪隆包㊁大尖山和大田岩体[34-35];扬子北缘的俯冲增生事件则一直持续到距今ca.700Ma[24],如武当群中发育ca.705 716Ma具大陆弧性质的I型花岗岩[36]㊂1.2㊀南华—震旦纪离散板块构造环境该时期,受控于Rodinia超大陆大规模裂解,扬子周缘的俯冲作用结束,总体处于裂解㊁离散的板块构造环境(图2c,2d)㊂根据其性质,进一步划分为南华纪和震旦纪2个时期㊂1.2.1㊀南华纪(ca.720 635Ma)基于冰川沉积㊁伸展断裂及火山活动等研究,认为该时期的扬子以大陆裂谷相关的伸展作用为特征,并且一直持续到距今ca.720Ma[9],且南华纪断裂活动与冰川沉积之间具有密切关联,表现为盆缘地层在断层下盘的控制下相对隆升,经过冰川刨蚀作用为盆地提供大量物源,说明这些冰期伸展断层活动会造成强烈的地层缺失㊂事实上,华南不同地区南沱组之下存在不同程度的地层缺失(表2),说明直至南沱组沉积时期,裂谷断裂活动仍然存在㊂同时,在扬子北缘发现了ca.711 630Ma耀岭河组火山 沉积岩和基性侵入岩,代表岛弧或裂谷图2㊀据参考文献Fig.2㊀Neoproterozoic㊃547㊃㊀第5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杨风丽,等.新元古代扬子克拉通TSM盆地原型分析㊀相关的岩浆事件[37]㊂总体上看,包含扬子在内的华南板块在脱离Rodinia主体后,其陆内仍存在裂谷型伸展作用,一直持续至南华纪末期㊂1.2.2㊀震旦纪(ca.635 541Ma)震旦纪扬子克拉通无明显火山活动和断裂活动,总体进入以区域沉降为主的裂后热沉降作用阶段㊂2㊀TSM盆地原型演化与阶段划分2.1㊀主要不整合面和地层沉积层序间断面基于区域地质事件和地层特征,识别出扬子克拉通新元古代时期发育的1个角度不整合和3个平行不整合界面㊂这一角度不整合界面位于上青白口统板溪群及其相当层位的底部;3个平行不整合分别位于上青白口统㊁南华系和震旦系顶部(表2)㊂从露头和钻井揭示的地层特征上看,扬子新元古代区域上发育4套地层沉积层序及其间的4个沉积间断面,自下向上依次为SS1,SS2,SS3和SS4㊂SS1位于角度不整合界面之下,为一套低变质的半深海 浅海相碎屑岩夹火山岩沉积㊂SS2位于角度不整合和第一个平行不整合界面之间,总体为一套冲 洪积相底砾岩过渡为浅海相碎屑岩夹火山岩沉积㊂SS3位于第一和第二个平行不整合界面之间,为冰期 间冰期沉积,冰期以冰海相或冰海碎屑流沉积为主,间冰期以浅海陆棚含锰碳质泥页岩和粉砂质泥岩为特征㊂SS4位于第二和第三个平行不整合界面之间,由一套滨浅海相碎屑岩和碳酸盐岩混合沉积过渡为碳酸盐岩台地沉积㊂2.2㊀地震反射构造层序及其界面扬子克拉通新元古代至少发育3套地震反射构造层序,自上向下依次为TS4,TS3和TS2+1(图3)㊂TS4位于第二和第三个平行不整合界面之间;TS3位于第一和第二个平行不整合界面之间;TS2+1位于第一个平行不整合界面之下㊂TS4以区域广布㊁横向连续㊁平行 次平行反射特征为主㊂TS3以正断层或堑垒结构控制的断续㊁平行 次平行反射特征为主㊂尽管TS2+1也以正断层或堑垒结构控制的断续㊁平行 次平行反射为特征,但由于受地震资料品质差㊁深层钻井缺乏等制约,其内部无法进一步识别和划分出TS2或TS1㊂区域上看,TS4在扬子克拉通广泛发育,而TS3和TS2+1的发育局限在扬子周缘和克拉通内部的川中地区㊂这3套地震反射构造层序之间相应产生3个地震反射界面,总体上,可分别与SS4,SS3,SS2+SS1地层层序及其相应的沉积间断面相对应㊂2.3㊀盆地原型演化与阶段划分区域大的不整合面和沉积间断面代表了关键的构造体制转换,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不同盆地原型的演化[4]㊂基于以上两大成盆板块构造环境转变和4个时期演化㊁盆内4个区域不整合界面㊁4套地层层序和至少3套地震反射构造层图3㊀扬子克拉通地震剖面解释地震剖面来源于参考文献[38-40],剖面位置见图1㊂Fig.3㊀SeismicprofileinterpretationofYangtzeCraton㊃647㊃㊀㊀㊀㊀㊀㊀石㊀油㊀实㊀验㊀地㊀质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42卷㊀㊀序,将扬子克拉通新元古代原型盆地演化划分为4个阶段,即青白口纪早期㊁青白口纪晚期㊁南华纪和震旦纪(表3)㊂3㊀TSM盆地原型恢复与分布预测根据TSM原型分类和命名原则(表1),对4个不同时期盆地原型进行恢复与分布预测㊂3.1㊀青白口纪早期盆地原型青白口纪早期,扬子克拉通西缘㊁北缘㊁东南缘及内部以发育弧后扩张盆地为特征(表3,图4a)㊂3.1.1㊀扬子东南缘扬子东南缘弧后扩张盆地(简称SEY-BASB)沿江南古岛弧呈北东向带状展布(图4a),涉及的地层包括黔东北梵净山群㊁桂北四堡群㊁湘中冷家溪群㊁赣北双桥山群和浙西北双溪坞群等㊂盆地充填表现为一套海退进积沉积序列,具有三段性特征(图5):下部为半深海相缺氧环境下的黑色页岩沉积,火山活动频发[20];中部主要由半深海相碎屑岩,火山碎屑岩及火山岩组成;上部具有明显的分异性,盆地西南部发育的梵净山群和冷家溪群上部以浅海陆棚或三角洲相粉砂岩㊁泥岩和凝灰质岩为主[41-42];而东北部发育的双桥山群却以近源火山碎屑岩㊁砂质泥岩和砾岩沉积为特征[43]㊂盆地总体沉积厚度较大,可达万米以上[20]㊂与该弧后盆地相对应的岩浆弧是扬子与华夏碰撞过程中形成的,该弧 盆体系随着扬子与华夏地块拼合碰撞而逐渐消亡㊂3.1.2㊀扬子西缘(康滇地区)扬子西缘弧后扩张盆地(简称KD-BASB)呈南北向细长三角状展布(图4a),涉及到的地层包括盐边群㊁峨边群以及会理群㊁昆阳群㊁登相营群等的上部㊂尽管扬子西缘青白口系底部地层出露较为局限㊁连续性差,但登相营群记录了较为完整的盆地演化过程[20,42],具有明显三段性特征(图5):其下部为松林坪和深沟组,由变质粉砂岩㊁千枚岩夹大理岩组成,代表弧后盆地早期的局限深水盆地沉积[20];中部由则姑组中酸性火山岩和朝王坪组火山碎屑岩㊁粗碎屑岩组成,代表弧后盆地扩张与快速充填阶段;上部为大热渣组和九盘营组,由碳酸盐岩台地沉积㊁浅水陆棚和三角洲相陆源碎屑岩组成,说明盆地逐渐进入稳定阶段㊂3.1.3㊀扬子北缘扬子北缘青白口系底部地层出露局限,连续性差㊂目前可以确定属于青白口纪早期沉积的仅汉南地区三花石群和大洪山地区花山群㊂前人根据西乡茶镇一带三化石群露头中出现的大量火山角表3㊀扬子克拉通新元古代盆地原型演化阶段划分Table3㊀EvolutionarysequencesofNeoproterozoicprototypebasinsinYangtzeCraton㊃747㊃㊀第5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杨风丽,等.新元古代扬子克拉通TSM盆地原型分析㊀图4㊀扬子克拉通新元古代盆地原型分布Fig.4㊀DistributionofNeoproterozoicprototypebasinsinYangtzeCraton砾岩和火山集块岩,将其定义为初始岛弧沉积[44],也有人认为它属于岛弧相关盆地沉积充填序列[45]㊂尽管如此,结合扬子北缘岛弧相关的岩浆作用,认为扬子北缘青白口纪早期发育一个弧后扩张盆地(简称NY-BASB)㊂3.2㊀青白口纪晚期盆地原型在青白口纪晚期,扬子克拉通西缘㊁北缘仍以发育弧后扩张盆地为主,而扬子东南缘和内部则以发育拉张断陷盆地为特征(表3,图4b)㊂3.2.1㊀扬子东南缘扬子东南缘拉张断陷盆地,包括位于西部的湘黔桂拉张断陷盆地(简称HGG-EDB)和位于东部的浙皖赣拉张断陷盆地(简称JAZ-EDB)(图4b),涉及到的地层包括黔东北下江群㊁桂北丹州群㊁湘中板溪群㊁赣北河上镇群和皖南历口群等㊂其中HGG-EDB呈北东向展布,以石门 花垣 秀山遵义断裂为其北部边界;JAZ-EDB呈北东东向展布,以九江 石胎断裂为其北部边界[46](图4b)㊂自下而上,盆地充填序列可划分出3部分(图6):下部为一套广泛发育的冲洪积相砂质砾岩沉积[20],代表盆地初始开启阶段;中部以一套粒度向上逐渐变细的陆源碎屑岩夹碳酸盐岩沉积,记录了从三角洲 浅海陆棚 碳酸盐岩台地 深水盆地沉积,代表盆地快速扩张阶段;在HGG-EDB盆地以丹州群白竹组上部㊁合桐组为代表,在JAZ-EDB盆地以河上镇群骆家门组上部㊁虹赤村组为代表㊂上部主要由一套粒度向上变细的滨浅海相砂岩和泥页岩组成,代表盆地稳定充填阶段;在HGG-EDB盆地以丹州群三门街组和拱洞组为代表,与JAZ-EDB盆地发育的上墅组和志棠组相当㊂有学者将这一时期发育的盆地定义为 裂谷 [47]㊂通过成盆构造环境分析,认为该盆地为处于会聚板块构㊃847㊃㊀㊀㊀㊀㊀㊀石㊀油㊀实㊀验㊀地㊀质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42卷㊀㊀图5㊀扬子克拉通新元古代青白口纪早期盆地沉积充填特征剖面位置见图4㊂Fig.5㊀BasinsedimentaryfillingcharacteristicsofYangtzeCratonduringearlyQingbaikouperiod,Neoproterozoic造环境下的 拉张断陷盆地 (表1,表3),而非离散板块构造环境下的 裂谷盆地 ㊂3.2.2㊀扬子西缘(康滇地区)扬子西缘弧后扩张盆地(简称KD-BASB),受安宁河 易门断裂控制,呈南北向展布(图4b)㊂涉及到的地层主要包括陆良组㊁柳塘坝组㊁澄江组㊁牛头山组㊁苏雄组和开建桥组㊂盆地沉积充填垂向上可划分为三部分(图6):下部为砂质砾岩不整合覆盖于中元古界昆阳群之上,以陆良组底部的海底扇沉积为代表,凝灰岩锆石U-Pb定年为(818.6ʃ9)Ma[48]㊂中部以杂砂岩为主,夹泥岩㊁泥质粉砂岩和硅质页岩沉积等,水平层理和包卷层理发育,反映水下扇前端和滨海相环境,以陆良组下部为代表㊂上部受古地形控制,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如陆良组上部和上覆牛头山组为滨岸 湖泊相沉积,而澄江组为河流相沉积,苏雄组和开建桥组则以火山岩㊁火山碎屑岩沉积为主[20]㊂说明在晋宁运动之后,扬子西缘再次发生了弧后扩张作用㊂沉积厚度在几百至3000m以上㊂3.2.3㊀扬子北缘扬子北缘弧后扩张盆地(简称NY-BASB),呈东西向展布(图4b)㊂涉及到的地层包括陕西汉南地区西乡群和碧口群及湖北神农架 大洪山地区的莲沱组㊂盆地充填特征揭示,早期以火山活动频发为特征,导致了大量的火山岩和火山碎屑岩沉积;晚期,火山活动减弱,神农架 大洪山地区莲沱组以滨浅海环境凝灰质砂质砾岩㊁粉砂岩㊁砂质泥岩沉积为特征,凝灰岩锆石U-Pb定年为(724ʃ12)Ma[49]㊂青白口纪晚期,总体上扬子北缘弧后扩张盆地继续发育,盆地充填表现为由南向北逐渐超覆沉积㊂3.3㊀南华纪盆地原型南华纪时期,扬子以广泛发育在东南缘㊁西缘㊁北缘和内部的裂谷盆地原型为特征(表3,图4c)㊂㊃947㊃㊀第5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杨风丽,等.新元古代扬子克拉通TSM盆地原型分析㊀图6㊀扬子克拉通新元古代青白口纪晚期盆地沉积充填特征剖面位置见图4㊂Fig.6㊀BasinfillingcharacteristicsofYangtzeCratonduringlateQingbaikouperiod,Neoproterozoic盆地构造样式以由正断层控制的地堑 半地堑为主(图3)㊂同时,伴随着该时期Rodinia超大陆大规模裂解和全球间冰期冰川融化引发的海平面上升,使得扬子不同区域裂谷盆地的沉积充填特征呈现出明显差异性㊂3.3.1㊀扬子东南缘扬子东南缘裂谷盆地包括位于西部的湘黔桂裂谷盆地(简称HGG-RB)和位于东部的浙北裂谷盆地(简称NZ-RB)(图4c)㊂湘黔桂裂谷盆地(HGG-RB)呈北东向展布,以三都 铜仁断裂为其北部边界㊂盆地发育长安冰期㊁富禄间冰期和南沱冰期沉积,厚度最大可超过3km㊂长安冰期沉积由一套冰碛含砾砂岩和泥岩组成,指示冰海碎屑流 冰海扇沉积,对应于裂谷初期(图7)㊂富禄间冰期沉积包括富禄组㊁古城组和大塘坡组;富禄组为一套滨海环境的砂岩和砂质泥岩沉积;古城组代表了一次区域短暂的倒春寒事件,由冰海陆架的含砾泥岩组成;大塘坡组发育黑色含锰碳质页岩和粉砂质页岩,代表远滨 局限海湾沉积㊂富禄间冰期对应于裂谷峰期,盆地受同沉积正断层控制,断裂引发的热液活动导致了大塘坡组沉积型锰矿发育[50]㊂南沱冰期沉积由冰碛含砾砂泥岩组成,处于冰水浅海沉积环境,对应于稳定充填期(图7)㊂浙北裂谷盆地(NZ-RB)发育在江山 绍兴断裂以北,呈北东向细长带状展布㊂尽管该区南华系地层划分与对比还存在争议,但发育的下涯埠组㊁洋安组和雷公坞组,可分别与古城组㊁大塘坡组和南沱组对应㊂盆地演化包含2个阶段,早期对应于下涯埠组和洋安组沉积时期,伴随着弱构造活动和火山作用,导致沉积物源缺乏,盆地沉积厚度较薄;晚期对应于雷公坞组沉积时期,盆地接受了大量碎屑物源,进入稳定充填阶段㊂3.3.2㊀扬子西缘扬子西缘裂谷盆地(简称KD-RB)发育在康㊃057㊃㊀㊀㊀㊀㊀㊀石㊀油㊀实㊀验㊀地㊀质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42卷㊀㊀图7㊀扬子克拉通新元古代南华纪盆地沉积充填特征剖面位置见图4㊂Fig.7㊀BasinfillingcharacteristicsofYangtzeCratonduringNeoproterozoicNanhuaperiod滇地区,呈南北向展布,分别以甘洛 小江断裂和安宁河 易门断裂为盆地的东㊁西边界(表2,图4c)㊂发育的南沱组和列古六组主要出露于川西和滇东地区,表现为一套大陆冰川碎屑流和冰水湖泊相的紫红色块状砂质砾岩,页岩和粉砂质页岩沉积,厚度介于25 200m㊂可能由于澄江运动剥蚀作用,导致南华系下部地层缺失,仅保留了南沱冰期沉积,对应于盆地的稳定充填阶段㊂3.3.3㊀四川盆地中部地区川中裂谷盆地(简称CS-RB)主要发育于现今的四川盆地中部地区,为中古生界覆盖(图4c)㊂在石油公司勘探地震和深反射地震剖面上可以识别出川中裂谷盆地以一系列地堑㊁半地堑的结构样式为特征[38-40](图3)㊂CS-RB裂谷盆地呈北东向展布,西以浦江 巴中断裂为界,东以华蓥山断裂为界[39]㊂然而,由于缺乏相应的深层钻井和露头,盆内沉积充填特征仍不十分明确㊂3.4㊀震旦纪盆地原型震旦纪时期,伴随着裂后热沉降作用环境,扬子克拉通主体进入了碳酸盐岩台地发育阶段,在克拉通内部以发育相对较深水的3个克拉通台内裂陷盆地㊁边缘发育的2个离散陆缘坳陷盆地原型为特征(表3,图4d)㊂3个克拉通台内裂陷盆地,分别为川中克拉通内裂陷(简称CS-IRB)㊁万源 达州克拉通内裂陷(简称WD-IRB)和鄂西 渝东克拉通内裂陷盆地(简称HC-IRB)(图4d)㊂这些内裂陷盆地主要受同沉积断裂控制[51],如在四川和鄂西地区露头及钻井中发现了大量变形层理或滑塌角砾或滑塌体[52]㊂地震剖面上(图3),内裂陷盆地的边缘呈 丘状 ㊁中 强振幅㊁中 低频率等反射特征;而裂陷区内呈现平行强振幅㊁连续性好㊁中 高频率等反射特征㊂盆地边缘以台地边缘相沉积为主,盆内则对应较深水斜坡 陆棚相沉积(图8)㊂㊃157㊃㊀第5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杨风丽,等.新元古代扬子克拉通TSM盆地原型分析㊀图8㊀扬子克拉通新元古代震旦纪盆地沉积充填特征剖面位置见图4㊂Fig.8㊀BasinfillingcharacteristicsofYangtzeCratonduringNeoproterozoicSinianperiod㊀㊀2个离散陆缘坳陷盆地主要发育在扬子克拉通北缘(简称NY-DMSB)和东南缘(简称SEY-DMSB)(表2)㊂野外露头剖面揭示,扬子东南离散陆缘坳陷盆地中发育的早震旦世陡山沱期以黑色碳质页岩夹泥质云岩沉积为主,晚震旦世灯影期则发育黑色硅质岩沉积为主(图8)㊂扬子北缘离散陆缘坳陷盆地早震旦世陡山沱期,自南向北由粉砂质泥页岩和泥质白云岩逐渐演化为碳质泥页岩沉积,晚震旦世灯影期,自南向北由泥质白云岩㊁泥质灰岩演化为硅质岩沉积㊂4㊀油气意义盆地原型对烃源岩发育及分布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㊂对全球978个大型油气田在内的155个不同时代沉积盆地统计与分析结果表明[9],最有利的含油气盆地原型是裂谷盆地,其次是离散陆缘坳陷盆地,二者占了已发现大型油气田的2/3以上㊂其中,在元古代时期(特别是中新元古代),裂谷型盆地占了含油气盆地总数量的近90%[53]㊂油气勘探研究也已证实,源自新元古界Huqf超群烃源岩的阿曼裂谷盆地油气资源可达120亿桶油当量[53]㊂中新元古代西伯利亚克拉通裂谷及台内裂陷盆地中,新元古界里菲系烃源岩TOC含量高达13.5%,厚度超过200m[14]㊂裂谷盆地㊁台内裂陷盆地和离散陆缘坳陷盆地广泛发育在扬子克拉通南华纪㊁震旦纪时期的盆地中(图4c,4d),目前勘探实践已揭示的扬子新元古界南华系大塘坡组黑色含锰碳质页岩㊁震旦系陡山沱组灰黑色泥页岩与灰质泥岩㊁灯影组深灰色泥页岩这3套富有机质烃源岩层,就分别受控于裂谷盆地㊁台内裂陷盆地和离散陆缘坳陷盆地原型[9]㊂结合烃源岩发育的有利相带[54],综合评价认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