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 格式:pdf
- 大小:15.23 KB
- 文档页数:2
认识的本质与过程认识的本质与过程(一)教学重点:第一节重点说明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为什么是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它与唯心论的先验论和形而上学唯物论消极被动的反映论的区别,引导学生通过对唯心论与旧唯物论的认识论的比较把握辩证唯物主义关于认识的基础与本质的原理。
第二节主要解决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掌握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和认识的本质,确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理的意义。
第三节重点讲授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非理性因素与科学研究的过程两部分可以根据教学情况进行调整。
(二)教学难点:教学过程要注意几重关系的把握。
第一是从辩证法的角度阐述认识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说明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促进了人的认识能力和认识内容的纵深发展。
第二是在阐述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的同时着重强调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结合。
第三是通过对真理的客观性和两重性的原理的讲授引导学生了解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既要坚持又要发展的意义。
加深对科学认识和发展过程必须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指导的理解,深化对实践标准的正确理解。
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辩证唯物论与旧唯物论的重要区别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的观点和辩证的观点引进认识论,第一次正确地阐述了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科学地回答了哲学的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揭示了人类认识产生及其本质和发展规律,创立了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的观点引进认识论,科学地解决了人的认识是从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揭示了认识发展的总规律。
第一节认识的基础和本质一.认识的基础1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就在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起点,实践对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的认识来源于实践,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的观点。
主体通过实践逐步认识事物及其属性,认识事物的现象和本质、形式与内容、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等辩证关系,才能形成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
陈先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5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6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6.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考点归纳】
考点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发生的基础
表6-1实践是认识发生的基础
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表6-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3.认识对实践的相对独立性
表6-3认识对实践的相对独立性
4.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不同方面强调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1)就认识的基础和来源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2)就认识的功能和作用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强调要用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
(3)就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与认识、知与行的统一,强调二者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我们只有正确地理解和把握实践与认
识、知与行的关系,才能正确而有效地从事实践活动。
考点二:认识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前的认识本质观
表6-4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前的认识本质观
2.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表6-5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3.反映、选择与建构
表6-6反映、选择与建构
考点三:认识活动的发展过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实践
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
认识的本质:马原简答题导言认识是人类思维活动的基础,也是人类认知世界的方式。
无论是个体的认识还是社会的认识,都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主动反映和理解。
那么,认识的本质是什么呢?本文将从唯物辩证法角度解析认识的本质。
认识的本质在于反映认识的本质在于反映,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人类主观与客观的积极相互作用的结果。
认识的过程就是主体(人)主动地把握、反映和理解客体(客观事物)的过程。
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的互动,它并不仅仅是对事物的简单感知,而是通过人的感觉、知觉、思维等活动,将客观事物按照一定规律进行反映和理解。
这种反映和理解是有目的的、有选择的,是对客观事物本质和内在联系的把握。
通过反映,主体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规律和发展趋势。
认识的本质在于实践认识的本质在于实践,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观点。
人的认识不是孤立的、静止的思维活动,而是通过实践来实现的。
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不断积累经验、发现规律、深化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通过实践,人们可以主动与客观世界进行接触与交流,通过实践来验证和修正自己的认识。
实践使人们不断从具体的、个别的实际事物中抽象出共性规律,并将其运用到具体实践中,不断推动认识的深化和发展。
认识的本质在于发展认识的本质在于发展,这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
认识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推进的过程。
人的认识是历史的、社会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的实践,人的认识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
认识的发展是一个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的过程。
人们的认识始于对事物的感性认识,随着实践的深化和理论的指导,逐渐形成较为全面的、理性的认识。
在认识的过程中,人们会不断纠正和修正错误的认识,通过反思和思考来推动认识的进一步发展。
认识的本质是一种积极的实践活动综上所述,认识的本质是一种积极的实践活动,是人们主动理解和反映客观世界的能动性表现。
认识通过反映、实践和发展,使人们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规律和趋势,推动个体和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第6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一、名词解释1.认识的主体答:认识的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是认识系统中的首要因素,对认识系统的形成及其诸要素的结合方式起着决定作用。
它具有自然性、意识性、社会性和实践性,其中社会性和实践性是其本质属性。
认识的主体包括个人主体、集团主体和类主体三种形式。
2.认识的客体答:认识的客体是指进入人的实践活动领域并与主体相联系的客观存在,即人的实践和认识的对象。
客体具有客观性、对象性和社会历史性,其中对象性是客体最本质的属性。
认识的客体主要有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三种形式。
3.唯物主义反映论答:唯物主义反映论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基本前提出发,坚持认识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所有的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上都坚持反映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现代信息科学的发展进一步证明了唯物主义反映论是正确的。
4.认识的辩证过程答:认识的辩证过程是指主体对客体的认识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
毛泽东指出,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能动飞跃,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无限发展的过程。
5.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答:①感性认识是指认识的初级阶段,是人们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它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
感性认识的特点是直接性和形象性,其反映的内容是事物的现象。
②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
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的特点是间接性和抽象性。
它反映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
③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从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须经过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过程。
它和感性认识一起,构成了认识的完整过程。
6.概念、判断、推理答:①概念是指对同类事物共同的特征或本质的反映。
概念是进行概括的结果,已经超出了感性直观,它的形成标志着认识发生了质的飞跃。
第四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本章共有四节
第一节.认识的发生和本质
第二节.认识的辩证过程
第三节.认识的真理性和检验真理的标准
第四节.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本节重点: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
第一节认识的发生和本质
一. 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
二. 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
三.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知行观及其现代价值
展开:
一. 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 在认识问题上要划清三个界限
第一.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先验论的界限
第二.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界限
第三.辩证唯物论的反映论与旧唯物论的反映论的界限。
2.认识的主体与客体及其相互关系
①主体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
主体的属性
和形式。
②客体是指进入主体活动范围并且与主体发生联系的客观事物。
客体的
属性与形式。
③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相互区别
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相互联结
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创立了能
动的反映论,科学地揭示了认识的本质:指出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
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这种反映的基本特征是:
第一,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坚持实践和认识的辩证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