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1教学设计10:3.3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56.23 KB
- 文档页数:5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三章第三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教案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教学设计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读图分析数据明了水资源的概念。
2、结合事例了解水资源对人类发展的意义。
3、通过分析图表资料认识全球和我国的水资源状况,提高读图分析能力。
4、以我国为例,针对我国的水资源利用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学生合作探究我国水资源合理利用方案,进而归纳基本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策略和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1、运用图表说明全球和我国的水资源时空分布的特点。
2、通过学习水资源的分布规律学会用因果关系分析降水与水资源丰歉之间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水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2、从全球和未来的角度认识环境,培养对环境、资源负责的观念和行为。
五、教学重点:1、水资源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
2、合理利用水资源。
六、教学难点:说明在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七、教学方法:启发式,师生互动式,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方式。
八、教学设计1、以谈话式的教学方式进行讲授,拉近师生距离,增播放一段公益广告-------珍惜水资源,来引入本节课的内容学生看视频并思考有关水资源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共鸣,进入本节课的内容学习交流。
提倡小组学习,彼此互相帮助,调动每个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集体的力量,促进学生的共发展,不让任何一个学生掉队。
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导入新课推进新课知识框架:通过对标题的分析,我们能够发现本节课我们需要探究三部分内容:什么是水资源,分布如何?为什么要合理利用水资源?如何合理利用水资源?学生聆听使学生能够清晰的把握本节课的条理和框架发问:那么到底什么是水资源?人类目前所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有哪些?展现图片说明学生看图并积极回答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过渡:从整个世界范围来看,水资源的分布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如何衡量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水资源的丰歉程度?(引入“多年平均径流总量”)学生看图思考回答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引入概念教学推进新课通过读“世界各大洲水资源图”,让学生明确“多年平均径流总量”的含义(=降水量—蒸发量)及各大洲水资源多少的分布学生看图回答问题(若学生回答出错,错例教学)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通过读“水资源大国表”,了解巴西及俄罗斯水资源丰富原因学生看表回答问题培养学生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分析的能力推进:我国水资源的分布有何特点?总量与人均、空间分布、时间分布(分析)学生看图回答培养学生读图并获取信息来分析问题的能力小结:中国水资源的特点学生在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小结知识点进行整合,形成条理性承转:上面我们学习了水资源的含义及其分布,下面我们来结合生活实际,说说水资源与人类的关系。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一、【教学目标】1、了解水资源的概念,理解并掌握世界、中国水资源的分布规律。
2、理解水资源在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作用。
3、理解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理解人类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对水资源的持续利用。
二、【教学重难点】理解水资源在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作用,理解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理解人类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对水资源的持续利用。
三、设计思路:1、比较法:掌握水资源的概念2、了解世界和只用过水资源的特点3、分析水资源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4、借助日本著名的“水俣病事件”材料,说明人类面临的水危机,分析水资源短缺的原因5、具体的解决措施四、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同学们,我们人类现在使用水资源都是买卡用水,当你每次冲卡时,有没有感觉水用的太快?有没有意思到水危机意思呢?所以说节约用水,人人有责!一、水资源及其分布下面我们来看看世界水资源分布状况请大家预习课本54页和61页了解水圈的构成和水资源的定义1、水圈:咸水占96.53%,淡水占3.5%,思考广义的水资源:水圈内水量的总体2、狭义:陆地上淡水资源冰川占1.74%其他淡水和深层地下水,易利用淡水:浅层地下水,淡水湖泊水和和流水,称为人类目前容易利用的水资源。
下面我们来看看世界水资源差异(一)地区差异:请大家预习课本第二段,及课本世界水资源分布图,思考衡量一个地区水资源丰歉的标准是什么?世界各大洲的水资源状况怎样?衡量一个地区水资源丰歉程度的标准是多年平均径流总量由图中可以看出:亚洲最丰富,最少的为大洋洲结论:多年平均径流总量=降水量-蒸发量思考:降水量越多的地方水资源一定丰富吗?引导学生看图,找出区别大的洲,非洲和北美洲,降水量非洲多,北美洲少,但是径流量是北美洲多于非洲,所以说不一定,还要取决于蒸发量,人类用水量等。
总结:可见降水量是影响一个地区水资源多少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
备注:记得提醒学生做好笔记(二)、我国水资源的特点1、参照课本61页第三段我国水资源的数量,空间,时间上的水资源特征。
第三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课标要求]以某种自然资料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课标分析]本条课标要求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深刻认识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并且进一步以历史发展的观点看待自然资源数量、质量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把握本条标准应该注意渗透可持续发展利用自然资源的观念。
[教材分析]自然资源是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关系的纽带,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具有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属性。
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开发利用程度会对社会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该节教材以水资源作为案例来说明,在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
教材首先介绍了世界和我国的水资源的状况,介绍的重点着重在水资源的分布不均匀。
接着,教材阐述了水资源与人类社会的关系,紧扣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并以图片的形式展示在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水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程度的不同。
在活动中安排了以色列水资源的利用作为案例探究让学生现代科技的进步对水资源利用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说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也会发生变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影响,并以咸海面积的缩小的原因分析及其产生的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作为案例。
最后提出要从开源和节流两个方面促进水资源的持续利用。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水资源的概念和衡量水资源的具体指标。
2.运用图表说明我国和世界水资源时空分布特征。
3.说明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
4.了解水资源面临的问题和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有关资料和图片,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2.通过案例分析和活动设计,培养学生思维方式,挖掘学生潜力,激发学生的求知精神。
3.通过开展小组合作作业,倡导合作探究和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观点。
高中地理必修一《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教学设计(精选5篇)第一篇:高中地理必修一《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教学设计高中地理必修一《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地球上的水》共三节内容,前面两节主要是介绍地球上水对人类的影响,本节教材主要是要阐明人类赖以生存的水资源的分布以及人类是如何影响水资源的,要让学生对于我国的甚至全球的水资源现状、未来有个深刻的认识,树立科学发展观,并以水资源为一点扩散到别的资源,树立正确的资源观。
这就是课标的要求: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二、学生分析学生通过前面两节内容已经了解了地球上的水体、水循环以及海水运动,在此基础上再学习什么是水资源、水资源与水的区别、水资源与人类的相互影响等,学生认知较为简单。
但是本节内容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分析问题的能力,这是他们的弱点,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进行引导。
其实,本节所涉及的知识点较多是学生已接触、了解过的,但却是较零碎的,所以本节课的学习主要是引导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整合、梳理并发现问题,再以合作探究的形式对知识加以应用,从而解决水资源如何合理利用的问题。
亦可使学生树立珍惜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强化对人水关系、人地关系的认识。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水资源的概念和衡量水资源的具体指标;②、利用图表能说明我国和世界水资源时空分布特征;③、说明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④、了解水资源面临的问题和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阅读有关资料和图片,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②、通过案例分析和活动设计,培养学生思维方式,挖掘学生潜力,激发学生的求知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水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②、从全球和未来的角度认识环境,培养对环境、资源负责的观念和行为。
树立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观点;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水资源概念和我国的时空分布、认识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如何合理利用水资源。
第三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课标要求:
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介绍水资源的概念、水资源的分布、水资源与人类社会、合理利用水资源等几个问题。
教材对水资源的概念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作了解释。
通过对水资源丰歉衡量标准引出世界以及我国水资源分布的特点,并且侧重以“水资源”作为一个案例,突出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因此为了让自然资源更好地促进人类社会发展,必须从开源节流两个方面措施入手,促进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教学目标
认知方面:
1.学生能够从广义和狭义(尤其是狭义)两个角度解释水资源的概念。
2.能够举例说明水资源的特点和作用。
3.归纳、总结并记住我国水资源的基本国情。
能力方面:
1.能够阅读各种图表归纳水资源时空分布的特点。
2.合作学习的能力、在公众面前发表自己观点的能力。
3.收集、整理、分析、加工各种地理信息(尤其是网上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方面:
1.通过我国水情的学习,增强忧患意识,初步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
2.通过为中国及广州市的水资源利用和保护提出对策,培养学生对祖国、对家乡的责任感。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合作精神。
4.努力使学生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我国水资源的基本国情;水资源问题及对策分析。
教学难点:水资源问题及对策分析。
教学方法:课件演示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所谓“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主”,那么粮食生产需要哪些条件?(土地、阳光、水等)它们都有共同的特点,就是来自于自然界,对人类有利用价值,我们称之为“自然资源”。
水资源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
这节课我们以其中的水资源为例,来学习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板书:第三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一、水资源及其分布
讲述新课:我们知道,水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而且,我们这个星球被称“水的星球”,水体总面积占全球总面积的71%,从这一点上,水,似乎是“使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而事实上是不是这样?(不是。
)请说说你对水资源的理解。
提问几个学生,轻松谈论对水资源的理解,浅显的问题较易让他们进入地理课堂中,为启发、引导他们深入研讨问题做好心理准备。
归纳:水资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是指水圈内的水量总体;狭义的水资源是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
因此不能把水资源单纯理解为广义的水资源,更应该是指人类比较容易利用的水资源。
看下图:
提问:哪些水资源是人类比较容易利用的?(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
承转:那么它们是如何分布的呢?请同学们看书。
学生回答后,总结出如下问题:
⑴从水循环角度看:降水量大、水循环活跃的地区,水资源丰富;反之,贫乏。
⑵从世界范围看:大洲而言,亚洲最多(南极洲除外),南美洲次之,大洋州最少;国
家而言,巴西最多,俄罗斯次之,我国居世界第六位。
⑶从我国看:时空分布不均。
南方水多,北方水少,东部水多,西部水少;夏秋降水多,资源丰富,冬春降水少,水资源贫乏。
过度:从水资源的分布规律,我们可以得出水资源的特点吗?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第一,水资源分布不均衡的;第二,水资源分布规律受气候分布的影响;第三,水资源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
承转: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具有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属性。
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下,水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开发利用程度,会对社会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课本介绍了“水资源数量会影响经济活动规模的大小,水资源质量会影响经济活动效益”,同学们能否举一反三呢?
学生讨论后,教师给与适当的评价和补充。
学生回答完后,出示下表:
二、水资源与人类社会
1.水资源的数量影响经济活动规模的大小
2.水资源的质量影响经济活动的效益
讨论:除水资源外,其它的自然资源(生物资源、气候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等)是否也有这样的影响?(有)
承转: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开发利用程度,会对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但是在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水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社会影响是不同的。
读67页图3.11“水资源利用的进步”回答:
(1)2000多年前,罗马人用输水渠,引用地表水发展农业生产,农业生产靠近哪里发展?(沿河湖地区)
(2)1870年美国大平原的移民利用哪些水体发展农业生产,生产规模有什么变化?农业生产分布向哪里发展?(地表水、地下水;变大;有丰富地下水的地区)(3)20世纪50年代以来,海水淡化技术发展使人类生产活动的范围扩展到哪里?(水资源缺乏但又靠近海岸的地区)
(4)人类利用其它的自然资源是否也有这样的情况呢?
小结:在科技较落后的时代,人类生产活动主要是靠近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发展;随着科技的发展,拓展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人类生产在没有自然资源的地区同样得到发展。
课堂讨论:68页活动题,我国西北地区与以色列比较,有哪些要借鉴的经验?
承转: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的广度和深度扩大了。
随着人口持续增长,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水资源的形势越来越严峻,如何合理利用水资源呢?
三、合理利用水资源
1.水资源利用现状
(1)需水量增长速度超过可供求量增长速度
案例2 咸海的忧虑
(2)浪费与水污染严重
承接:面对水资源危机使人们意识到只有科学用水,合理用水,才能促进水资源的持续利用,才能促进社会持续发展。
为此人们主要采取了开源和节流两方面。
2.合理利用水资源措施
(1)开源:
(2)节流:
(在讨论的过程中,可以就其中的某些措施,例如举以色列,南水北调工程,引滦入津工程等例子,使学生能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总结:从本节课可知,自然资源主要从数量、质量影响人类的经济活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经济活动从靠近自然资源丰富地区,向远离自然资源的地区发展,也使自然
资源数量由“少”变“多”,从而大大拓展人类生成和发展的空间。
同时必须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才能促进自然资源持续利用和社会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