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甲型和戊型病毒性肝炎
- 格式:ppt
- 大小:250.00 KB
- 文档页数:18
病毒性肝炎的鉴别诊断病毒性肝炎是指由各种肝炎病毒(包括甲型、乙型、丙型、戊型、其他少见肝炎病毒以及病毒性肝炎发病后不清楚病原的病毒性感染)引起的以肝细胞变性、坏死和修复为主要病理特征的一组疾病。
不同类型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肝炎在临床表现、传播途径、潜伏期和转归等方面有所不同。
在临床实践中,对病毒性肝炎进行鉴别诊断至关重要。
症状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多样,常见症状包括乏力、厌食、恶心、呕吐、腹痛、发热、黄疸等。
不同类型的病毒性肝炎在临床表现上有一定差异,例如,乙型肝炎常伴有关节疼痛和皮肤瘙痒等症状,丙型肝炎可能表现为肝功能异常等。
在进行鉴别诊断时,应该结合具体的症状和患者的病史。
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是诊断病毒性肝炎的重要手段之一。
常用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肝功能检查(ALT、AST、GGT、碱性磷酸酶等)、病毒标志物检测(HBsAg、HBeAg、anti-HCV抗体等)、病毒核酸检测以及影像学检查等。
根据实验室检查的结果,可以初步判断病毒性肝炎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在病毒性肝炎的鉴别诊断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B超、CT、MRI等,这些检查可以帮助评估肝脏的形态结构、大小、密度等情况,有助于进一步判断患者的病情和病变程度。
病毒检测对病毒性肝炎进行病毒检测是确诊的关键步骤之一。
根据病毒标志物检测和病毒核酸检测的结果,可以确定病毒性肝炎的病原体类型,如HBV、HCV等,并进一步判断感染的严重程度和潜在的并发症风险。
鉴别诊断对于病毒性肝炎的鉴别诊断,需要综合分析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和影像学检查结果等多方面信息。
在排除其他潜在疾病的基础上,结合病毒检测的结果,可以最终确定病毒性肝炎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此外,还需要注意与其他肝病如自身免疫性肝炎、酒精性肝炎等进行鉴别诊断,以确定最佳的治疗方案。
总之,病毒性肝炎的鉴别诊断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病毒检测等多种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以确保准确诊断并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
浅谈戊型病毒性肝炎作者:段平来源:《健康周刊》2017年第27期戊型病毒性肝炎(简称戊肝)是我国法定管理乙类传染病,既往被称为“肠道传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自1997年国家传染病疫情报告系统开始分型报告戊肝。
为规范戊肝病例诊断和报告工作,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原卫生部)于2009年6月15日废除了1997年发布的《戊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17011-1997)》,同时发布《戊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WS301-2008)》(简称《肝诊断标准》)[1]。
1 病毒学HEV在-70--8℃不稳定,但在液氮中极为稳定。
在生肉或未完全熟的肉制品里,HEV仍可保持感染性。
带病毒的猪肝以56℃加热1h或71℃加热10min后病毒仍能存活;以71℃水浴加热20min,火炒(191℃,内部温度71℃)5min或沸水煮5min均可彻底灭活病毒[2]。
戊型肝炎病毒(HEV)为长约27--34nm的无包膜病毒,归类为戊型肝炎病毒属[3]。
与人类相关的HEV目前分为4个基因型,仅有一个血清型。
其中HEV-1主要见于亚洲与非洲地区,HEV-2则在墨西哥较为多见,以上两型病毒只见于人类;而HEV-3与HEV-4则为人畜共患病毒,HEV-3在世界各地都有分布,HEV-4则主要发现在我国与日本[4]。
目前,我国患者中仅发现HEV-1和HEV-4。
HEV基因组为线性正股单链RNA,全长为7.2kb[5],两端为5-甲基鸟嘌呤帽与3-多聚核苷酸尾,中间则是3个部分重叠的开放阅读框架(openreadingframe,ORF)。
ORF1编码病毒的非结构蛋白,如转甲基酶、蛋白酶、解螺旋酶、RNA依赖性的RNA聚合酶等。
ORF2则编码病毒的结构蛋白(衣壳蛋白),包含病毒的主要优势抗原表位。
ORF3蛋白的功能目前尚不清楚,其可能参与了靶细胞的信号转导、促进HEV在宿主细胞内的增殖、并在HEV从宿主细胞的释放过程中发挥作用[6]。
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一、填空题(共10题)1、甲肝病人粪便中的病毒浓度高峰发生在。
(出现症状前1~2周)2、我省目前开展的甲戊肝聚集性病例监测工作中判断形成甲肝聚集性病例的最长潜伏期为天。
(42天)3、甲肝病毒为单股正链病毒。
(RNA)4、临床甲型病毒性肝炎急性感染诊断最常用的检测指标为。
(抗HAV-IgM)5、监测HAV远期感染或疫苗免疫效果通常需检测指标。
(抗HAV-IgG)6、与乙肝病毒感染后不同,甲肝病毒感染后一般不转为。
(慢性携带者)7、临床上检测甲肝和戊肝IgM抗体最常采用方法。
(ELISA)8、根据我省病毒性肝炎监测方案,发生甲肝爆发后,血清标本采集的数量原则上爆发病例≤20例要达到。
(100%)9、儿童感染甲肝后多表现为感染。
(隐性)10、目前临床诊断戊肝最常用的方法是检测血清中。
(抗HEV-IgM)二、单选题(共10题)1、甲肝病毒在以下哪种情况下无法灭活?(B)A 100℃5分钟B 60℃1小时C 较长时间的紫外线照射D 75%的酒精长时间浸泡2、根据山东省病毒性肝炎监测方案要求,15岁以下甲肝血清标本采集率需达到。
(B)A 80%B 90%C 95%D 100%3、临床甲肝急性感染诊断最重要的血清免疫学检测指标为:(B)A 抗HAV-IgGB 抗HAV-IgMC 抗HAV-AbD HAV-RNA4、用于甲肝人群免疫抗体水平监测的常用检测指标为。
(B)A 抗HAV-IgM B抗HAV-IgG或抗HAV总抗体C HAV-RNAD 以上均不是5、甲肝和戊肝的血清标本应在摄氏度以下冷藏保存和带冰送检。
(B)A 0B 4C 8D 106、关于甲肝病毒的描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C)A 形态结构与肠道病毒相似B 经粪-口途径传播C 感染易变成慢性D 感染后免疫力牢固7、ELISA方法检测甲肝和戊肝IgM原理为。
(D)A 抗原夹心法B 间接法C抗体夹心法D免疫捕获法8、诊断急性戊肝感染特异性最好的指标为:。
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
目前按病原学明确分类的有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五型肝炎病毒,分别引起相应的病毒性肝炎,即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和戊型肝炎。
各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相似,以疲乏、食欲减退、厌油、肝功能异常为主,部分病例出现黄疸。
甲型和戊型主要表现急性感染,经粪口传播;乙型、丙型和丁型多呈慢性感染,少数病例可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细胞癌,主要经血液、体液等胃肠外途径传播。
【诊断要点】(一)流行病学资料甲型肝炎:1.注意当地甲型肝炎流行情况;2.病前半月至一个半月有无甲型肝炎患者密切接触史;个人、集体饮食卫生状况;去外地或国外旅游、出差。
3.食物或水型暴发,起病前进食未煮熟海产品如毛蚶、蛤蜊或饮用污染水等。
4.儿童及青少年为好发病年龄以及秋、冬和春季高峰,皆有利于甲型肝炎的诊断。
乙型肝炎:1.输血、不洁注射史;2.与HBV感染者密切接触史或有HBV感染家庭聚集史;3.出生于HBsAg阳性母亲的婴幼儿;4.手术、血液透析、器官移植、多个性伴侣等。
丙型肝炎:1.输血及应用血制品史;2.静脉吸毒、血液透析、多个性伴侣史;3.母亲为HCV感染者;4.与HCV感染者有密切接触史等。
丁型肝炎:1.输血、不洁注射史;2.与HBV感染者密切接触史或有HBV感染家庭聚集史;3.出生于HBsAg阳性母亲的婴幼儿;4.手术、血液透析、器官移植、多个性伴侣等。
戊型肝炎:1.注意发病前2月内是否到过疫区、有不良饮食习惯、进食未煮熟食物或饮用生水、或与戊型肝炎患者有密切接触等,如当地有戊肝暴发流行则更有助于诊断;2.可籍水或食物型传播引起暴发流行,暴发以水传播为主;3.流行发病多见于雨季或洪水后,散发病例季节不明显;4.多见于成年人。
(二)临床表现潜伏期:各型肝炎的潜伏期不同,甲型肝炎2~6周,平均4周;乙型肝炎1~6个月,平均3个月;丙型肝炎2周~6个月,平均40天;丁型肝炎4~20周;戊型肝炎2~9周,平均6周。
2021年中国病毒性肝炎发病人数、死亡人数及预防措施分析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的一种传染病。
临床上以食欲减退、恶心、上腹部不适、肝区痛、乏力为主要表现。
部分病人可有黄疸发热和肝大伴有肝功能损害,有些病人可慢性化,甚至发展成肝硬化,少数可发展为肝癌。
一、病毒性肝炎发展概况截至2020年底,全国病毒性肝炎发病数1138781例,较上年减少147910例,同比下降11.5%;截至2021年底,全国病毒性肝炎发病数1226165例,较上年增加87384例,同比增长7.67%。
其中,乙型肝炎发病数976233例,占病毒性肝炎发病总数的79.62%;丙型肝炎发病数202771例,占病毒性肝炎发病总数的16.54%;戊型肝炎发病数26049例,占病毒性肝炎发病总数的2.12%;甲型肝炎发病数11979例,占病毒性肝炎发病总数的0.98%;丁型肝炎发病数249例,占病毒性肝炎发病总数的0.02%。
截至2020年底,全国病毒性肝炎死亡数588人,较上年增加13人,同比增长2.26%;截至2021年底,全国病毒性肝炎死亡数520人,较上年减少68人,同比下降11.56%。
其中,乙型肝炎死亡数413人,占病毒性肝炎死亡总数的79.42%;丙型肝炎死亡数89人,占病毒性肝炎死亡总数的17.12%;戊型肝炎死亡数14人,占病毒性肝炎死亡总数的2.69%;甲型肝炎死亡数1人,占病毒性肝炎死亡总数的0.19%。
2020年,全国病毒性肝炎发病率为81.1188/10万,较上年下降11.96%;2021年,全国病毒性肝炎发病率为86.9757/10万,较上年增长7.22%。
2020年,全国病毒性肝炎死亡率为0.0419/10万,较上年增长1.70%;2021年,全国病毒性肝炎死亡率为0.0369/10万,较上年下降11.93%。
二、预防措施甲型肝炎系由摄取甲型肝炎病毒污染食物而感染,故流行率很大程度取决于该地的环境卫生状况、传播程度与生活经济条件和卫生知识水平密切相关。
医诊通慢病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炎症和坏死病变为主的一种传染病。
临床表现相似,以疲乏、食欲减退、肝大、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部分病例出现黄疸,无症状感染常见。
从病原学来分,有甲、乙、丙、丁、戊型肝炎。
从临床表现分有急性肝炎、慢性肝炎、重型肝炎、淤胆型肝炎、肝炎肝硬化。
甲肝和戊肝多是急性发病,预后良好。
乙肝和丙肝感染更容易发生慢性化,危害较大,特别是年龄越小,肝炎越容易慢性化发展。
而丁肝病毒较为特殊,一般要在感染乙肝病毒后才有可能感染丁肝病毒。
疫苗接种是如今主要预防病毒性肝炎的方法,不但简单便捷,也十分的安全便宜。
在所有肝炎中,有三种病毒性肝炎是可以用疫苗预防的,分别是甲肝、乙肝和戊肝。
甲肝甲肝病毒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经过被污染的水源、蔬菜、食品、手等传播,也就是“病从口入”,未受染者均易感染。
甲肝疫苗需要一次或二次接种,适合1周岁以上学龄前儿童、中小学生、大学生、青壮年、饮食行业人员、医务人员等易感人群接种。
第一次接种疫苗的3年后可注射加强疫苗。
乙肝乙肝病毒主要传播途径有母婴传播、血液传播和性传播。
一般不会通过共同进餐、拥抱、握手、咳嗽、打喷嚏等传播,但共用牙刷、剃须刀,文身器具消毒不严格等可能容易感染乙肝病毒。
乙肝疫苗注射方式:乙肝疫苗全程需要接种3剂次,我们把这种免疫程序称为“0-1-6”,即接种第1剂次疫苗后,间隔1个月和6个月分别接种第2和第3剂次疫苗。
乙肝疫苗适合0岁~13岁从未接种或未全程接种乙肝疫苗的儿童、托幼机构成员和饮食相关行业的工作人员等人群接种。
丙肝丙肝尚无疫苗,我们需要通过增强自身免疫,日常保护肝脏,来预防疾病的发生。
丁肝由于丁肝的感染是在乙肝的基础上,所以乙肝疫苗也可以预防丁肝的感染。
戊肝戊型肝炎和甲型肝炎类似,也是一种通过消化道传播的疾病。
一般于1年内痊愈,不变为慢性。
但病死率较甲型肝炎高。
戊型肝炎的传染源主要为患者及隐性感染者。
戊型肝炎病毒在体外生存能力较强,可以在水中特别是贝类、植物中生存几个月,所以可通过污染水源和食物,如海鲜污染引起流行。
戊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
一、戊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1. 戊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2. 什么是戊型病毒性肝炎3. 戊型病毒性肝炎有什么症状二、戊型肝炎是怎样引起的三、戊型病毒性肝炎如何治疗
戊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
1、戊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1.1、急性戊型肝炎的诊断
病人接触史或高发区居留史:发病前2~6周内接触过肝炎病人或饮用过被污染的水、外出用餐、到过戊肝高发区和流行区。
持续一周以上乏力,食欲减退或其他消化道症状,肝大,伴叩击痛。
血清转氨酶明显升。
血清病原学检验排除急性甲、乙、丙、庚型肝炎。
皮肤巩膜黄染,血清胆红素大于17.1μmol/L,尿胆红素阳性并排除其他疾病所致的黄疸。
血清学检验抗HEV-IgM阳性,抗HEV-IgG由阴转阳或抗体滴度由低转高4倍以上。
1.2、急性重型戊型肝炎
符合急性黄疸型戊型肝炎的诊断标准。
起病10天内出现精神,神经症状(指肝性脑病)。
黄疸迅速加深,血清胆红素大于171μmol/L。
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
1.3、亚急重型性戊型肝炎
符合急性黄疸型肝炎的诊断标准。
起病后10天以上出现以下情况者。
高度乏力和明显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皮肤巩膜黄染,重度腹胀或腹腔积液;血清胆红素上升>171μmol/L.或每日升高值大于17.1μmol/L。
血清凝血酶原时间显着延长,凝血酶原。
2021内科护理题库精选-传染病病人的护理姓名分数一、单选题(每题3分,共90分)1、脑膜炎双球菌有不同的菌群,目前在我国流行的主要菌群是A.A群B.B群C.C群D.D群E.Y群答案:A2、HIV是A.人体免疫缺陷病毒B.狂犬病毒C.汉坦病毒D.伤寒杆菌E.沙门氏菌答案:A3、伤寒玫瑰疹常出现在病程的A.1—6天B.7-13天C.14-20天D.21一28天E.28天以后答案:B4、流行性乙型脑炎脑内主要病变是:A.软脑膜及蛛网膜炎症B.脑内出血C.脑内脱髓鞘性改变D.神经细胞变性、肿胀、坏死E.神经胶质细胞病变答案:D5、患者以往健康,最近检查发现,丙氨酸转氨酶1333.6nmol.s-1/L,血清总素8.55μmol/L,甲型肝炎抗原阳性,HBsAg阴性,HbcAb阴性。
此病人诊断为:A.急性乙型肝炎B.甲型肝炎隐性感染C.急性甲型肝炎,无黄疽型D.甲型肝炎携带者E.甲型肝炎恢复期病人答案:C6、伤寒最严重的并发症是A.肠结核B.肠穿孔C.伤寒性肝炎D.伤寒性心肌炎E.便秘答案:B7、男,10岁,突发寒战、高热、抽搐、昏迷。
体温:T:40.5℃,P140次/min,Bp8.2/4.3kPa(61/32mmHg),口唇紫绀,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15×10的9次方/L,中性粒细胞82%,肛试子取便,镜检:脓细胞(+),拟诊断为细菌性痢疾。
正确的类型是A.中毒性细菌性痢疾(脑型)B.慢性细胞性痢疾急性发作C.急性细菌性痢疾(普通型)D.中毒性细菌性痢疾(休克型)E.中毒性细菌性痢疾(混合型)答案:D8、迅速控制菌痢流行,最主要的措施是A.加强门诊工作B.及时隔离治疗病人C.管理传染源D.切断传播途径E.口服痢疾减毒活疫苗答案:D9、中毒型菌痢的临床表现中,哪项错误:A.面色苍白B.四肢厥冷C.唇指发绀D.血压升高E.皮肤花纹答案:D10、流行性出血热的主要传染源是A.猫B.家畜C.蝙蝠D.鼠E.虱答案:D11、确诊疟疾最简便而迅速的方法是:A.血涂片B.血培养C.骨髓培养D.骨髓涂片E.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答案:A12、临床鉴别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和流行性乙型脑炎,具有很大意义的依据是:A.意识障碍的出现和程度B.生理反射异常和出现病理反射C.皮肤瘀点D.发病季节E.颅内压增高的程度答案:C13、甲型和戊型病毒性肝炎的主要传播途径为:A.经血液传播B.经体液传播C.经粪-口传播D.经虫媒传播E.经生活接触传播答案:C14、传染或感染过程中可出现的表现,最易识别的是:A.潜在性感染B.亚临床感染C.显性感染D.慢性病原携带者E.恢复期病原携带者答案:C15、典型菌痢病人粪便镜检结果是A.大量白细胞,少量红细胞B.大量脓细胞C.大量红细胞D.大量红细胞,少量白细胞E.大量脓细胞,少量巨噬细胞及红细胞答案:E16、隐性感染的重要临床意义是:A.轻型病人增加B.显性感染减少C.免疫人群扩大D.潜在性感染增加E.带菌状态减少答案:C17、感染HAV后,最常见的表现是:A.亚临床感染B.急性无黄疸型肝炎C.急性黄疸型肝炎D.瘀胆型肝炎E.重症型肝炎答案:A18、伤寒的传播途径是A.日常生活接触水和食物B.呼吸道C.虫媒叮咬D.血液E.皮肤黏膜感染答案:A19、人体能对抗再感染的主要原因是A.非特异性免疫功能B.特异性免疫功能C.预防用药D.注射疫苗E.增强体质答案:B20、流行性出血热的少尿期一般见于病程的:A.2~3天B.5-9天C.4~6天D.10-15天E.7~10天答案:B21、甲型肝炎的隔离期限为:A.病后3-4周B.病后l-2月C.病后2月D.病后5-7周E.病后3-5月答案:A22、猩红热的临床表现中,应除外:A.急性肾小球肾炎B.发热C.化脓性咽峡炎D.退疹后脱皮。
肝炎的种类与早期症状1、甲型病毒性肝炎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是一种消化道传播的肝炎,通常是通过粪便污染的食物或水经口传播的,其特点是起病急,起病前多有发热、全身无力、消化道症状明显、食欲下降、恶心、腻油、可伴有腹泻,继之出现尿黄、皮肤巩膜黄染、呕吐、肝区疼痛、肝功能异常,这就是急性黄疸性肝炎,也有一部分不出现黄疸称为急性无黄疸性肝炎,本型预后良好,一般不引起肝脏慢性病变。
2、乙型病毒性肝炎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是传播最广泛,传播途径复杂的肝炎,除血液传播为其主要传播途径外,密切接触,饮食亦为其传播途径,与甲肝相比,乙肝起病相对较慢,潜伏期长。
急性期可有发热、腹泻、恶心、纳差等症状,但发生率低于甲肝。
部分患者可变成慢性,反复发作,成为慢性活动性肝炎或迁移性肝炎,乙肝病毒携带者,仍可将病毒传染给他人。
慢性患者少部分可演变成肝硬化和肝癌。
3、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丙型肝炎病毒引起HCV,一般通过血液传播,患者多有输血、输血制品史。
起病隐匿,病情相对较轻,肝功能异常主要表现为转氨酶ALT呈中度或轻度升高,很少患者出现黄疸。
慢性化率高,治疗效果差。
与肝硬化、肝癌关系密切,据统计,慢性丙型肝炎20%将变成肝硬化,肝硬化中又有20%将发展成肝癌。
4、丁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丁型肝炎病毒HDV引起,HDV是一种缺陷病毒,它必须在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存在的情况下,才可能感染人,因此丁型肝炎严格讲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
丁型病毒性肝炎具有感染性,一种是和乙肝病毒同时感染,另一种是在慢性乙肝病毒感染的基础上再感染。
在乙肝病人中再感染了丁肝病毒,可使病毒加重,甚至于发展成重症肝炎,此型肝炎在几种肝炎中最少见,但最危险,因为同时有两种疾病在起作用。
5、戊型病毒性肝炎是由戊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戊型肝炎和甲型肝炎有许多相似之处,经消化道传播,一般不导致慢性肝炎,平均病情重于甲肝,黄疸发生率高,病情恢复比甲肝慢。
易发生胆汁淤阻,使黄胆不能顺利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