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型病毒性肝炎
- 格式:doc
- 大小:59.00 KB
- 文档页数:5
戊型肝炎弱阳性能治好吗戊型肝炎是一种病毒性肝炎,对人体健康造成一定威胁。
戊型肝炎病毒通过血液、性接触和母婴传递等方式传播,其潜伏期较长,感染后易出现慢性感染,严重时可能导致肝硬化和肝癌等严重后果。
戊型肝炎的检测结果中存在弱阳性,需要引起注意。
本文将介绍戊型肝炎弱阳性的治疗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戊型肝炎弱阳性的治疗方法1.药物治疗对于慢性肝炎患者,常常采用药物治疗。
当前常用的药物为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
该治疗方法可以提高治愈率,减轻肝损害,但需要长时间的治疗。
2.生物反应调节剂生物反应调节剂可以改善机体免疫功能,提高睾丸激素水平,从而减轻肝脏炎症和提高机体免疫力。
3.膳食调理膳食调理也是治疗戊型肝炎弱阳性的重要措施。
患者应该少吃油腻、刺激性食物,多吃含优质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丰富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粗粮、瘦肉等。
4.其他治疗对于戊型肝炎弱阳性的患者,还可以采用气功、中草药等辅助治疗方法,以达到改善身体健康和肝脏状况的目的。
二、戊型肝炎弱阳性的注意事项1.戒烟戒酒戒烟戒酒是保护肝脏的基本措施。
烟酒含有较多的有害物质,长期饮酒和吸烟会损伤肝脏细胞,诱发肝炎和肝癌等疾病。
2.规律作息规律作息有利于身体的免疫力和恢复力的提高,对戊型肝炎弱阳性的患者来说也非常重要。
保证充足的睡眠和适当的休息时间,能够带来身体健康和情绪稳定。
3.合理饮食合理饮食是保护肝脏和提高机体免疫力的重要途径。
戊型肝炎弱阳性的患者应该遵循“控制热量、限制油脂、增加蛋白质、多吃果蔬”的原则,坚持饮食规律。
4.避免性接触戊型肝炎病毒可以通过性接触传播,因此,戊型肝炎弱阳性的患者应该避免不安全的性行为,保证健康安全。
5.定期复查定期进行肝功检查、病毒检测和影像学检查,可以及时发现和监测肝脏的情况,及时调整和治疗。
总之,治疗戊型肝炎弱阳性需要时耐心和持之以恒的努力。
患者应该采取合理的治疗方法和注意事项,保持乐观心态,坚持治疗,争取早日康复。
戊肝检测标准
戊肝检测标准
戊型肝炎是一种由戊型肝炎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肝炎。
该病毒主要通过血液传播,包括输血、注射药物、使用不洁针头等途径。
目前,我国已将戊型肝炎纳入规划免疫范围,并制定了相应的检测标准。
一、检测对象
1.疑似病例:对患者有肝炎病症,且肝功能检查异常者。
2.血液供应者:对血液供应者进行戊型肝炎病毒抗体检测和核酸检测。
3.医疗人员和实验室工作人员:对医疗人员和实验室工作人员进行定期检查,尤其是与血液接触频繁的人员。
二、检测方法
1.检测抗体: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或化学发光免疫分析(chemiluminescence immunoassay, CLIA)法检测抗体。
2.检测核酸: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病毒核酸。
三、检测结论
1.病毒感染:检测到戊型肝炎病毒抗体阳性或病毒核酸阳性,可判定为病毒感染。
2.病毒复原期:在初次感染后,病毒可自行清除,约80%的患者在3个月内抗体转阴,通常称为病毒复原期。
3.感染状态:检测到阳性抗体或核酸的患者可判定为戊型肝炎病毒的现感染状态,应进行相应的治疗和隔离措施。
4.既往感染:检测到阳性抗体且核酸阴性,可判定为戊型肝炎的既往感染史,应进行相应的检查和监测。
戊肝检测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有助于及时发现和管理感染者,有效减少戊型肝炎的传播和发生率,保障公众的健康。
同时,我们也应该重视自身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不要轻易使用不洁针头和一次性注射器,避免常接触血液等危险因素,保障自己的健康和安全。
戊肝、庚肝的症状及预防戊型病毒性肝炎其流行特点似甲型肝炎,经口—粪(包括动物粪便)途径传播,具有明显季节性,多见于雨季或洪水之后,无慢性化,愈后良好。
戊肝与甲肝的症状区别戊肝与甲肝相比,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特征。
1.易发季节:多发于高温多雨季节,尤其在洪涝灾害造成粪便对水源广泛污染的地区。
戊型病毒性肝炎2.流行与水源污染程度有关:如果水源只是偶然受到污染,可造成连续数周的短期流行,如果水源反复连续被粪便污染,就可能造成较长时间的流行,往往持续数月,数年,甚至有周期性发病率升高的特点。
3.潜伏期较长,多在2-9周之间,平均为6周。
4.患者发病年龄较大,以20岁以上的青壮年人发病率最高,在儿童中可能为临床感染。
5.患者早期粪便中可以检查出戊性肝炎病毒颗粒,但很快会自行消失。
6.戊型肝炎多数病例症状较轻,黄疸也不是太重。
所以在夏季应做好水源清洁,特别是饮用水源的清洁,防止病从口入,发现病情要尽快治疗。
做好病人的粪便处理工作,防止传给别人传播途径(1)食物污染:也可导致此病爆发,我国曾报导3起因为食物受传染而导致戊肝爆发。
(2)基本上经粪-口渠道传播:多因为水源被粪便污染所导致的,爆发或流行是此病的主要表现形式,所以发病高峰多于雨季或者洪水后,其流行规模视水源污染程度而异。
戊型病毒性肝炎(3)平时生活接触传播:戊肝发病以1户1例比较多,印度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报告依次为88.3%和78.1%,两代发病率只不过0.8%-14.3%,暗示其传染性较甲肝为低。
(4)输血渠道:有人对德国西南方地区百例有输血史的急性病人进行了血清学检查,找到7例戊肝病毒抗体免疫球蛋白G阳性。
这7例除在病发前有输血史外,至少还有另一种肝炎病毒传染的血清学标志,但都没去不发达国家旅游,也未找到戊肝的其他因素。
提示输血中有传播戊肝的可能性。
在动物实验中,传染动物的途径并非通过口服,而是单纯选用静脉内注射含戊肝病毒粪便悬浮液的方法。
后果使5只实验动物全部感染成功,表明通过静脉输入含戊肝病毒血液或血浆,也会使受血者发生HEV感染。
戊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
一、戊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1. 戊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2. 什么是戊型病毒性肝炎3. 戊型病毒性肝炎有什么症状二、戊型肝炎是怎样引起的三、戊型病毒性肝炎如何治疗
戊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
1、戊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1.1、急性戊型肝炎的诊断
病人接触史或高发区居留史:发病前2~6周内接触过肝炎病人或饮用过被污染的水、外出用餐、到过戊肝高发区和流行区。
持续一周以上乏力,食欲减退或其他消化道症状,肝大,伴叩击痛。
血清转氨酶明显升。
血清病原学检验排除急性甲、乙、丙、庚型肝炎。
皮肤巩膜黄染,血清胆红素大于17.1μmol/L,尿胆红素阳性并排除其他疾病所致的黄疸。
血清学检验抗HEV-IgM阳性,抗HEV-IgG由阴转阳或抗体滴度由低转高4倍以上。
1.2、急性重型戊型肝炎
符合急性黄疸型戊型肝炎的诊断标准。
起病10天内出现精神,神经症状(指肝性脑病)。
黄疸迅速加深,血清胆红素大于171μmol/L。
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
1.3、亚急重型性戊型肝炎
符合急性黄疸型肝炎的诊断标准。
起病后10天以上出现以下情况者。
高度乏力和明显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皮肤巩膜黄染,重度腹胀或腹腔积液;血清胆红素上升>171μmol/L.或每日升高值大于17.1μmol/L。
血清凝血酶原时间显着延长,凝血酶原。
戊型肝炎风险评估报告1. 引言本报告旨在对戊型肝炎的风险进行评估,并为公众提供相关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戊型肝炎是一种由戊型肝炎病毒(HEV)引起的病毒性肝炎,它主要通过食物和水传播,是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
2. 戊型肝炎的概述戊型肝炎病毒是一种单股RNA病毒,分为四个基因型,其中基因型1和2主要在发展中国家流行,基因型3和4在发达国家较为常见。
戊型肝炎主要通过粪口传播,包括饮用未经处理的含有病毒的水以及摄入含有病毒的食物,尤其是猪肉制品和海鲜。
此外,戊型肝炎还可以通过血液传播和垂直传播传染。
3. 戊型肝炎的风险因素以下是几个与戊型肝炎感染风险增加相关的关键风险因素:3.1 饮食和卫生习惯- 饮用未经处理的含有病毒的水源,特别是生水。
- 摄入未煮熟或未加工的猪肉制品,海鲜或其他可能受污染的食物。
- 不洗手或不正确洗手后处理食物。
3.2 环境因素- 生活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缺乏安全的饮用水和卫生设施。
- 天灾(如洪水和地震)导致饮用水源受到污染。
3.3 风险职业- 从事卫生条件较差的职业,如清洁工、污水处理员等。
- 从事畜牧业或兽医工作。
3.4 免疫系统功能下降- 免疫系统受损的人,如感染HIV或正在接受器官移植等人群。
4. 戊型肝炎的预防和控制针对戊型肝炎的风险,以下是一些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4.1 饮食和卫生- 确保饮用水源安全,饮用煮沸水或符合标准的饮用水。
- 避免未经煮熟或未加工的猪肉制品、海鲜等食物,确保食物烹饪彻底。
- 遵循正确的手卫生习惯,包括经常洗手、使用肥皂,并在食物处理前后洗手。
4.2 环境改善- 加强对卫生设施和安全饮用水的投资,特别是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
- 应对天然灾害的影响,确保饮用水源不受污染。
4.3 疫苗接种- 接种戊型肝炎疫苗是预防戊型肝炎最有效的方法。
目前已有多种戊型肝炎疫苗可供使用。
4.4 职业保护- 卫生工作者、畜牧业从业人员等高风险职业人员应遵循正确的防护措施,如戴手套和口罩。
戊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路径
(2017年版)
一、戊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戊型病毒性肝炎(ICD-10:B17.20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传染病学分册》(2006.12,人民卫生出版社)
1.急性起病;
2.流行病学:病前在戊型病毒性肝炎流行区,进食未煮熟的海产品等,或饮用污染的水;
3.主要症状: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厌油、腹胀、肝区痛,尿色加深,黄疸,少数可伴发热;
4.主要体征:可有皮肤巩膜黄染,肝大,质地软,边缘锐,伴触痛及叩痛;
5.病原学:戊型肝炎病毒(HEV)相关检查阳性,其中血或粪便HEVRNA(+)具有确诊意义,抗HEV-IgM和/或抗HEV-IgG阳性有参考价值;
6.排除其他原因甲型病毒性肝炎、其他嗜肝病毒如巨细胞病毒、药物等导致的急性肝损伤;
根据上述1-4,6条标准加上抗HEV-IgM(+)可以临床诊断;血或粪便HEV-RNA(+)阳性可以确定诊断。
(三)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B17.201,戊型病毒性肝炎;
2.病情严重程度属轻-中度,未达到急性肝衰竭(ICD10:K72.002)或亚急性肝衰竭(ICD10:K72.051)诊断标准;
3.无慢性肝病/肝硬化基础,无恶性肿瘤、风湿免疫病、器官移植等需要应用免疫抑制治疗/化疗等情况;
4.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四)标准住院日。
标准住院日2-3周。
(五)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
2)尿常规;
3)粪便常规和潜血;
4)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
5)凝血功能;
6)甲胎蛋白(AFP);
7)腹部超声;
8)血清抗HEV-IgM,抗HEV-IgG或/和血清或粪便HEV-RNA。
2.根据患者病情进行的检查项目
1)血氨:伴明显胆红素升高、凝血酶原活动度下降或精神/意识状态改变者;
2)补体:病情较重者;
3)胃镜:大便潜血阳性者。
(六)治疗方案的选择。
1.一般治疗:注意消化道隔离,避免交叉感染。
充足休息,清淡饮食。
厌食、恶心、呕吐短期予静脉输液支持。
2.保肝治疗:
1)非特异性护肝药物:维生素类,葡醛内酯;
2)降酶药物:五味子类(联苯双酯、双环醇)、甘草甜素衍生物等,停药后可能出现ALT反跳,应逐渐减量;
3)降黄疸药物:茵栀黄、腺苷蛋氨酸等。
3.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警惕发展为肝衰竭风险。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不需要常规预防性应用抗菌素。
(八)出院标准。
1.乏力纳差好转,黄疸明显减退;
2.肝功能:ALT、TBil均较峰值下降>50%,且ALT≤5倍正常上限(ULN),TBil≤3倍ULN,凝血酶原活动度(PTA)≥60%;血常规、肾功能、血糖等无明显异常;
3.自发病起病程>3周或粪便HEVRNA阴性。
(九)变异及原因分析。
1.临床诊断病例治疗无效或病情进展,须考虑其他原因导致肝损伤可能,进一步行病原学检查,调整治疗药物,导致住院时间延长;
2.患者合并的基础疾病发生病情变化,需给予治疗,导致住院时间延长;
3.疾病进展,出现严重黄疸、出凝血异常或肝性脑病,发展为肝衰竭,转而进入相应路径。
二、戊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_戊型病毒性肝炎(ICD-10:B17.201);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