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承载力共30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2.64 MB
- 文档页数:30
如何进行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估与利用强度控制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资源,其资源承载力评估和利用强度控制是保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从土地资源评估的必要性、评估指标的选择、评估方法的应用、利用强度控制的重要性等方面进行探讨。
1.土地资源评估的必要性土地资源评估是对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前提和基础,它能够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保护土地生态环境,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通过土地资源评估,可以更好地了解土地的质量和可利用性,为资源配置和土地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2.评估指标的选择评估指标的选择是土地资源评估的重要环节。
一方面,需考虑指标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另一方面,需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各方面因素。
常用的土地资源评估指标包括土地类型、土地质量、土地适宜性和土地生态功能等。
土地类型指标是对土地进行分类的基础,可以根据土地利用方式和功能进行划分,如农田、林地、草地、工矿用地等。
土地质量指标是评估土地肥力和适宜程度的重要指标,可以通过土壤pH、有机质含量、养分含量等进行评估。
土地适宜性指标是评估土地利用潜力和发展价值的指标,可以根据农业、林业、牧业等领域的要求进行评估。
土地生态功能指标是评估土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指标,可以考虑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碳汇等方面的因素。
3.评估方法的应用土地资源评估方法多种多样,常用的方法包括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
定性评估的方法主要采用专家经验和专家评判来进行,通过评估专家的意见和判断,辅以适当的数据库和地理信息系统等工具,可以得出相对科学和客观的评估结果。
定量评估的方法则更加注重数据和算法的应用,通过采集土地资源相关数据,结合数学模型和统计分析方法,得出数量化的评估结果。
值得一提的是,传统的土地资源评估方法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而随着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和数字地球等技术的发展,遥感影像数据的应用大大简化了土地资源评估的繁琐过程,提高了评估效率和准确性。
4.利用强度控制的重要性土地资源利用强度控制是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措施之一,它旨在合理规划和调整土地利用结构,避免过度开发和过度利用土地资源,保护土地生态环境。
土地资源承载力估算与评估模型研究近年来,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日益凸显。
土地资源承载力估算与评估模型的研究成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探讨土地资源承载力估算与评估模型的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土地资源承载力的概念与意义土地资源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土地资源所能承受的人口数量或经济活动的强度。
它是评价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的重要指标,对于合理规划土地利用、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土地资源承载力的估算与评估模型的研究,旨在通过建立科学的模型和方法,对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进行预测和评估,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推动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二、土地资源承载力估算与评估模型的研究现状目前,土地资源承载力估算与评估模型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主要研究方法包括定量模型、定性模型和综合模型。
定量模型主要基于土地资源的物质平衡原理,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定量分析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能力。
常用的定量模型包括承载力系数法、层次分析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法等。
这些方法可以通过量化指标,评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能力,并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定性模型则主要基于专家经验和知识,通过主观判断和定性分析,评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能力。
这种模型的优点在于能够考虑到更多的非量化因素,但其主观性较强,结果的可靠性有待提高。
综合模型则是将定量模型和定性模型相结合,充分考虑土地资源的物质平衡和非物质平衡因素,提高了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综合模型的研究相对较少,但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三、土地资源承载力估算与评估模型的应用案例土地资源承载力估算与评估模型的研究已经在实际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以我国为例,许多地方政府和研究机构都开展了相关研究,并将其应用于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等方面。
例如,在城市规划中,土地资源承载力模型可以帮助决策者合理规划城市用地,避免过度开发和过度利用土地资源,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土地承载力文献综述目录一、国外研究综述 (2)二、国内研究综述 (4)(一)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内涵 (5)(二)土地承载力计算方法 (8)三、研究的不足之处与发展前景 (13)一、国外研究综述国外早期有关土地承载力的研究,是与生态学密不可分的,最早应用在畜牧业当中。
随着用地需求的增加和土地供给量的减少,有关承载力的研究越来越多,如雨后春笋般展开,它由原始的力学支撑力发展到了自然系统当中,土地资源承载力就应运而生。
早在1758年,经济学家奎士纳(法国)在《经济核算表》中就已经开始研究经济财富增长与土地生产能力间的关系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为以后土地承载力的研究提到启示性的作用[1]。
1826年,著名的人口学家马尔萨斯(英国)在《人口原理》中的表述,就己经能够看到关于人口承载力概念的影子。
在他看来,一旦地区人口增长的速度等不到控制,难以适应该地区粮食增长的速度的话,自适应机制就会发生作用,如战争、瘟疫等就会发生其反作用力,促使人口数量的减少[2]。
伴随着土地资源的日渐退化和人地矛盾的日渐突出,全球范围内开展起有关土地人口承载力的研究,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果。
1948年,William(美国)提出过土地向人们供给的粮食、住所的能力受到环境阻碍力对生物潜力限制的影响,也就是说土地向人类提供衣食住所的能力决定于土地的生产潜力,这是土地承载力最早的定义[3]。
1949年,Allan(美国)重新给土地资源承载力赋予了新的含义:一个区域在未来若干时间段内,土地质量没有退化的情况下,可以永久供养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的数量[4]。
七十年代以前的关于土地承载力定义,基本上都是对生态学中给出的承载力定义的扩展与延伸,在学者们对土地承载力的计算方法的研究中,威廉·阿伦和威廉·福格特提出的计算方法是比较经典,影响较为广泛的。
1948年出版的《生存之路》一书中,威廉·福格特提出了计算土地承载力的公式,即C=B:E,C表示土地的负载能力,就是可以被土地养活的人口数量,B表示可以在土地产出的食物量,E表示区域环境阻力,就是环境因素对生产能力的限制程度[5],该公式可以表述为土地所能够养活的人口数量就等于该地区土地的食物产量和环境限制力的比值,该公式与现行使用的标准公式形式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