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食品微生物标准与食品安全(刘秀梅)
- 格式:ppt
- 大小:377.00 KB
- 文档页数:3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检验总则》(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一、标准起草的基本情况(一)任务来源卫生计生委2012年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制修订项目。
(二)项目负责单位及主要修订过程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作为项目负责单位,在接到任务后,成立了起草工作组,多次召集起草工作组会议,对各类食品的采样方法及微生物复检等重点内容进行反复研讨。
通过资料收集及专家研讨的形式对标准进行了修订。
主要起草人:刘秀梅等。
二、标准的重要内容及主要修改情况(一)实验室基本要求1.环境与设施。
考虑到温度、湿度、洁净度是对微生物实验室影响较大的因素,将“实验室内环境的温度、湿度、照度、噪声和洁净度等应符合工作要求”修改为“实验室内环境的温度、湿度、洁净度及照度、噪声等应符合工作要求”。
2. 实验设备。
以附录的形式列出了微生物实验室所需的基本实验设备。
3. 检验用品。
为了使正文更加简洁干练,并补充更多内容,删除列举的检验用品,以附录的形式详细描述。
并根据实际情况,考虑到一次性用品已在实验室中非常普及,删除了原标准文本中“可选择适用于微生物检验的一次性用品来替代反复使用的物品与材料”的表述。
4. 标准菌株。
考虑到在无法得到可溯源的标准菌株的条件下,实验室开展的某些特定检测项目,对实验室分离菌株如何作为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的标准菌株进行了规范。
(二)样品的采集1. 食品安全事故中样品的采集。
根据《食品安全法》,将食源性疾病及食品安全事件统称为食品安全事故。
并根据实际工作情况,将由批量生产际工的食品污染导致的食品安全事故中重点采集的食品样品明确为“同批次食品样品”。
即,将原标准中“由工业化批量生产加工的食品污染导致的食源性疾病或食品安全事件,食品样品的采集和判定原则按4.2.1和4.2.2执行。
同时,确保采集现场剩余食品样品。
”修改为“由批量生产加工的食品污染导致的食品安全事故,食品样品的采集和判定原则按3.2.2和3.2.3执行。
重点采集同批次食品样品。
专家称生乳新国标菌落总数200万个/毫升是更严2011-12-04 09:32:34 来源: 新华网有1514人参与手机看新闻转发到微博(1)核心提示:生乳新国标被指责放宽菌落总数的含量,从最初的菌落总数新华网北京12月3日电(记者赵琬微)有媒体近日对有关乳品新国标的制定过程产生质疑,公众担心为保障大企业利益而降低乳品标准。
大企业究竟扮演了什么角色?菌落总数含量为何放宽?卫生部相关负责人及几位专家对此逐一解答。
【发现者:新国标下牛奶还能喝吗?】企业并未参与审评委员会工作“企业不可能‘绑架’乳品标准。
”卫生部食品安全综合协调与卫生监督局食品安全标准处处长张旭东肯定地说,“审评委员全部来自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并没有企业参与。
”据介绍,一项食品安全标准的出台包括立项、起草、公开征求意见、审评、报批等多个环节,企业界代表只是参与了前两个环节。
在乳品新国标制定过程中,广泛吸纳了各界意见,大约有600名各界人士参与,具体起草的专家有70多位,其中有企业代表9人。
参与起草阶段的人员包括来自农业部、国家标准委、工商总局、质检总局等10多个部门的代表,以及企业、学者等专业人士。
经过集体讨论形成征求意见稿后,进入公示、修正环节,并形成一份正式的草案。
该草案提交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进一步讨论与修订,经过审评、报批等环节后,正式向社会公布。
“其中最关键的阶段应该是审评环节,而在审评及以后的各个环节,绝对没有企业参与,这是有明文规定的。
”审评委员会秘书处王君副研究员说。
在卫生部网站上公布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中,记者看到具体名单包括10个专业委员会的350名委员,以及农业、商务等20个单位委员,其中没有企业界人士。
“百姓餐桌”上的乳品标准只高不低“我可以负责任地说,对于放到百姓餐桌上的产品,新标准只高不低。
”乳品安全标准专家组组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副所长王竹天说,一些媒体对生乳蛋白质含量的理解误导了公众。
食品微生物检测国标导言:食品安全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微生物污染是影响食品安全的一个主要因素。
为了保障公众健康和食品安全,各国纷纷制定了食品微生物检测国标,标准化了食品微生物检测的方法和要求,以确保食品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一、食品微生物污染的危害食品微生物污染是指在食品生产和加工过程中,微生物如细菌、真菌、病毒等进入食品中,并繁殖、感染人体。
食品微生物污染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食物中毒、急性胃肠炎、炎症性肠病等疾病。
严重的食品微生物污染还可能导致大规模的食品安全事故,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造成重大影响。
二、食品微生物检测的重要性食品微生物检测是食品安全管理的重要环节,通过监测食品中的微生物数量和种类,能够及早发现和控制食品微生物污染,保障食品的质量和安全。
食品微生物检测还能够帮助食品企业优化生产工艺,改善生产环境,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企业竞争力。
三、食品微生物检测的国际标准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出台了相应的食品微生物检测标准,以确保食品产品的安全和质量。
以下是一些国际上常见的食品微生物检测标准:1.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标准:美国FDA制定了一系列的食品微生物检测标准,包括生鲜水果和蔬菜的微生物检测标准、肉制品微生物检测标准等。
这些标准明确了微生物检测的方法和要求,以及合格限量等指标。
2. 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的标准:欧盟成员国根据欧洲食品安全局的指导,制定了统一的食品微生物检测标准。
这些标准包括食品中常见细菌(如沙门氏菌、大肠菌群)的检测方法和要求,明确了微生物污染的合格限量。
3. 中国国家标准: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制定了一系列的食品微生物检测国标,以确保食品安全和质量。
这些国标包括常见食品中常见细菌的检测方法、微生物指标的限量等。
四、食品微生物检测的方法食品微生物检测的方法主要包括传统培养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
1. 传统培养法:传统培养法是一种常用的微生物检测方法,通过培养食品样品中的微生物,观察和计数微生物的生长情况。
食品微生物检验标准食品微生物检验是指对食品中的微生物进行检测和分析,以评估食品的卫生安全性和质量。
微生物是一类微小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酵母菌和病毒等,它们对食品的卫生安全和品质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建立和执行食品微生物检验标准对于保障食品安全和质量至关重要。
食品微生物检验标准的制定应当基于科学依据和实际情况,旨在保障食品的卫生安全和品质。
一般来说,食品微生物检验标准包括对细菌总数、大肠菌群、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霉菌和酵母菌等微生物的检测要求和限量标准。
这些标准可以根据不同食品的特点和加工方式进行调整,以确保食品的卫生安全和品质。
细菌总数是食品微生物检验中的重要指标之一,它反映了食品中细菌的总体水平。
细菌总数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食品的新鲜度和卫生安全性。
通常情况下,食品微生物检验标准规定了不同食品中细菌总数的限量标准,以确保食品的卫生安全和品质。
大肠菌群是一类与粪便有关的细菌,其存在可能会导致食品中的致病菌污染。
因此,食品微生物检验标准一般会对大肠菌群的检测进行严格要求,以避免食品的致病菌污染,保障消费者的健康安全。
沙门氏菌是一种常见的致病菌,其存在可能导致食品中的食源性疾病。
因此,食品微生物检验标准通常会对食品中的沙门氏菌进行检测,并规定了其限量标准,以确保食品的卫生安全。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一种常见的食品中毒致病菌,其存在可能导致食品中毒事件的发生。
因此,食品微生物检验标准一般会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测进行严格要求,以保障食品的卫生安全。
霉菌和酵母菌是一类常见的食品变质菌,其存在可能导致食品的变质和腐败。
因此,食品微生物检验标准一般会对霉菌和酵母菌的检测进行严格要求,以确保食品的新鲜度和品质。
总之,食品微生物检验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对于保障食品的卫生安全和品质至关重要。
只有严格执行食品微生物检验标准,才能有效防止食品中微生物污染所带来的风险,保障消费者的健康安全。
希望各级食品监管部门和食品生产企业能够高度重视食品微生物检验标准,加强食品微生物检验工作,共同维护食品的卫生安全和品质。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菌落总数测定》(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一、标准起草的基本情况(包括简要的起草过程、主要起草单位、起草人等)1、简要起草过程⑴确立标准制定的基本原则,收集国际和国内菌落总数检验方法。
⑵比较我国原国家标准与国外方法的差异,经过方法的实验比对,和协作组的实验验证基础上,制定出标准的讨论稿。
⑶将标准讨论稿提交专家组审查。
⑷发出《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汇总专家意见,对标准文本进行完善。
⑸提交《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菌落总数测定》(送审稿)、《编制说明》和《征求意见汇总表》供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审议。
2、标准起草单位、起草人本标准起草单位为: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福建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江苏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安徽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内蒙古CDC、江苏省农科院、南昌大学。
参与起草人员为:袁飞、邵碧英、祝长青、彭景贤、徐剑宏、吴丽萍、刘秀梅。
二、标准的重要内容及主要修改情况1、标准的重要内容本标准正文包括2部分,2种方法,1-3部分为范围、设备和材料、培养基和试剂,2种检测方法为第一法平板涂布计数方法,第二法倾注计数方法,每种方法包括检验程序、操作步骤和结果报告;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试剂和培养基。
2、修订内容本标准与GB 4789.2-2010相比主要修订了如下内容:1)修改了培养基和试剂三、国际标准情况(1)ISO标准4833-2013《Microbiology of the food chain —Horizontal method for the enumeration of microorganisms》,分为2部分,分别采用平板倾注法和平板涂布法检测30°培养温度下食品中菌落总数。
(2)美国AOAC标准比较多,分别是AOAC 977.27-1981 《食品化妆品细菌总数螺旋平板法》、AOAC 986.32-1987 《食品细菌总数滤膜法》、AOAC 988.18- 1990 《食品中细菌总数的Redigel果胶法》、AOAC 990.12-1994 《食品中细菌总数的检测再水化干膜法》。
速冻食品新旧国标之辩作者:暂无来源:《中国质量万里行》 2012年第1期文/本刊记者李颖一方认为:我国现在采纳的(新国标)就是这些发达国家的标准,这样更符合实际情况。
另一方则认为;如果因为食品生产行业鱼龙混杂管不过来,就把标准放宽,让一些过去并不达标的企业和产品戴上合格的“帽子”,这种倒退的做法一定程度上是对老百姓的不负责任。
2011年底发生的“细菌门”,让国内多家大型速冻食品企业集体步入“寒冬”。
一时间,“三全”、“思念”、“湾仔码头”等国内速冻食品知名品牌纷纷遭遇下架,一场退货风波骤然而起。
然而就在2011年11月24日,国家卫生部公布了《速冻米面制品》新国标,并于同年12月21日起,将速冻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由不得检出变为限量检出,意味着此前细菌超标的食品摇身变为合格食品重新上架。
对此,有人认为,这是标准的倒退。
新旧标准大PK速冻面米制品是我国居民日常消费的重要食品,卫生部在原《速冻预包装面米食品卫生标准》(GB19295-2003)实施基础上,组织制定公布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速冻面米制品》(GB19295-2011),那么就让我们对新旧标准做一个比较吧。
首先,从理化指标来看,过氧化值由原来的0.15调整为0.25,取消了挥发性盐基总氮、酸价、铅、总砷和黄曲霉素Bl,也就是说这些项目不再检测。
其次,从微生物指标来看,放宽了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沙门氏菌的要求,在每克生制品中检出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含量只要在1000—10000个之间,都为合格产品,同时取消了志贺氏菌的要求。
金黄色葡萄球菌到底是什么?上海食品工业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国家认可委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评审员喻雨琴介绍,这是一种溶血性致病菌,在自然界中无处不在,空气、水、灰尘及人体都可找到。
因而,食品受其污染的机会很多。
该菌是人类化脓感染中最常见的病原菌,可引起局部化脓感染,也可引起肺炎、伪膜性肠炎、心包炎等,甚至败血症、脓毒症等全身感染。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人体危害大,主要原因在于它的溶血性。
食品微生物检测标准食品微生物检测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环节,通过对食品中微生物的检测,可以及时发现潜在的食品安全隐患,保障消费者的健康。
食品微生物检测标准是指对食品微生物检测的要求和规定,其制定是为了规范食品微生物检测工作,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本文将对食品微生物检测标准进行详细介绍,以便相关从业人员能够更好地了解和遵守相关规定。
首先,食品微生物检测标准的制定是基于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食品微生物污染是导致食品变质和食品中毒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对食品微生物的检测要求必须严格,以确保食品的安全性。
食品微生物检测标准的制定是为了保护消费者的健康权益,预防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维护食品市场秩序,促进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
其次,食品微生物检测标准主要包括了检测对象、检测方法、检测要求等内容。
在食品微生物检测标准中,对于检测对象的范围和标准进行了明确规定,不同类型的食品可能有不同的检测要求。
同时,针对不同的微生物污染,食品微生物检测标准也规定了相应的检测方法和技术要求,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此外,食品微生物检测标准还对检测过程中的质量控制、设备要求、人员素质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
在食品微生物检测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相关的质量控制要求,确保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同时,检测设备和仪器的选择和使用也必须符合相应的标准,检测人员必须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才能够进行准确可靠的检测工作。
最后,食品微生物检测标准的执行对于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严格执行食品微生物检测标准,才能够有效地预防食品微生物污染,保障食品安全。
因此,相关从业人员必须深入学习和理解食品微生物检测标准,严格按照标准要求进行操作,确保食品微生物检测工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总之,食品微生物检测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对于保障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相关从业人员必须深入学习和理解相关规定,严格按照标准要求进行操作,确保食品微生物检测工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食品微生物检测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检测是指对食品中的微生物进行定量或定性检测,以评估食品的卫生安全和质量。
微生物污染是导致食品腐败和食品中毒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对食品微生物的检测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保障食品安全,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食品微生物检测国家标准,以规范和指导食品微生物检测工作的开展。
首先,食品微生物检测国家标准明确了食品微生物检测的范围和对象。
这些标准涵盖了各类食品,包括肉制品、水产品、乳制品、蔬菜水果、粮食及其制品等。
针对不同的食品类型,标准还规定了相应的微生物指标和检测方法,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其次,食品微生物检测国家标准规定了检测方法和技术要求。
这些标准详细描述了微生物检测的样品采集、处理、培养和鉴定等步骤,要求检测人员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
同时,标准还规定了检测设备和仪器的要求,确保检测过程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此外,食品微生物检测国家标准还规定了检测结果的评定标准和风险分析要求。
标准对微生物指标的限量要求进行了规定,对检测结果的解读和评定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同时,标准还要求对检测结果进行风险评估,评估食品微生物对人体健康的潜在风险,为食品安全提供科学依据。
最后,食品微生物检测国家标准还对检测机构和人员的管理提出了要求。
标准规定了检测机构的资质认定和管理要求,要求检测人员具有相应的从业资格和培训证书。
这些规定旨在提高检测机构和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技术能力,保障食品微生物检测工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总之,食品微生物检测国家标准的制定对于规范和指导食品微生物检测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这些标准的实施不仅能够保障食品的卫生安全和质量,也能够提升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水平和效能。
希望通过不断完善和执行这些标准,能够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饮食安全,推动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