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传统建筑
- 格式:docx
- 大小:249.44 KB
- 文档页数:8
闽南传统民居建筑装饰及文化表达闽南传统民居建筑装饰及文化表达闽南地区是中国独特的地域之一,其传统民居建筑装饰以及文化表达有着丰富多样的特点。
闽南传统民居建筑装饰与建筑结构相辅相成,通过装饰细节的运用将文化内涵和民俗习惯融入其中,成为民居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闽南传统民居建筑装饰的特点之一是注重符号和象征的运用。
传统的屋顶脊兽通常采用福、禄、寿、财等吉祥图案,代表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例如,龙门脊兽作为一种常见的装饰元素,带有辟邪驱邪的寓意。
此外,传统民居的门框和门楣上也常常雕刻有花鸟、虫鱼、人物等各种生活图案,以象征着家庭的如意吉祥。
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装饰物,更是文化和心愿的表达。
闽南传统民居建筑装饰的特点之二是注重色彩和纹饰的运用。
传统的屋脊和墙面常常涂成红色、灰色、白色和绿色等传统颜色。
其中,红色被认为是吉祥的象征,寓意着喜庆和祥和。
灰色则代表稳重、安定,白色则常与灵感、纯洁和无瑕伴随。
绿色则寓意着和谐、健康与富饶。
此外,传统民居的木构架结构以及室内家具也常采用独特的纹饰,例如传统的雕花、木雕和绘画等手工艺技术。
这些色彩和纹饰的运用使得闽南传统民居充满了浓厚的艺术氛围,并且从中体现出闽南文化的独特魅力。
闽南传统民居建筑装饰的特点之三是注重室内布局的合理性。
传统闽南民居有四合院和类似庭园的院落结构。
它们通常由多个厢房和花厅组成,分为前后两进。
而每个房间的布局也常常注重功能的合理性。
例如,礼堂一般用于招待客人,房间则用于家庭生活。
此外,闽南传统民居的家具布置也承载着文化内涵。
家具的选择和摆放常常考虑到家庭成员的身份和尊重的程度。
例如,神龛常常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以示对祖先的崇敬。
闽南传统民居建筑装饰及文化表达在现代社会中仍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仅是建筑和装饰风格的体现,更是闽南文化的物质载体。
闽南传统民居建筑装饰的运用可以有效地传递文化信息,弘扬和传承闽南地区的历史和文化智慧。
它们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愿望,并且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表达出来。
闽南建筑方案案例闽南地区是中国福建省南部的一个地域,也是中国最早的开放口岸之一。
闽南建筑是中国南方传统建筑的代表之一,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建筑技艺而闻名。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些闽南建筑的方案案例。
1. 圭堂圭堂是闽南地区最重要的建筑类型之一,通常用于祭祀或拜神。
它的特点是坪顶,四面开口,屋顶覆盖着瓦片,墙壁用黄土夯筑。
圭堂在设计时注重比例和尺度,以突显其庄重和庄严氛围。
其中最著名的圭堂之一是位于福州的句容圭堂,它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圭堂之一,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 四合院四合院是闽南地区传统住宅的代表,也是中国古代宅院的典型形式之一。
它由四个完全独立的翔梁组成,每个翔梁围着一个天井。
四合院通常是环境友好型住宅,使用自然资源,如阳光和雨水,为室内提供充足的光线和水源。
著名的四合院建筑包括厦门的鼓浪屿和泉州的开元寺。
3. 亭楼亭楼是闽南地区的传统建筑,通常用于休息和观赏风景。
亭楼的建筑风格注重曲线和雕花的装饰,其外观精美细致。
厦门的海沧亭楼是一个知名的亭楼,它位于厦门的黄则和宝橙园,是游客和当地居民喜欢的休闲场所。
4. 简屋简屋是闽南地区农村地区常见的住宅类型。
它通常是由砖土结构建造的,屋顶覆盖着瓦片。
简屋在设计上注重实用性和经济性,通常屋内布局简单,但功能齐全。
这种建筑风格可以在闽南地区的乡村地区找到,并成为当地人居住的主要选择。
5. 庙宇闽南地区的庙宇建筑也是闽南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庙宇通常是建在山上或风水宝地上,以供奉神灵或祖先。
庙宇的建筑风格凸显了寺庙极致的尊重和安宁氛围,通常由大门、大殿和偏殿组成。
厦门的南普陀寺是一个著名的庙宇建筑,吸引了无数的游客和朝圣者。
以上仅列举了闽南建筑的一些方案案例,这些建筑代表着闽南地区的历史和文化。
它们通过其独特的风格和建筑技艺向世人展示了闽南地区的独特魅力。
这些建筑物不仅是人们居住、工作和娱乐的场所,也是闽南文化的重要载体。
通过对这些建筑方案案例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闽南建筑特色做法
闽南地区的建筑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色,其中一些特色做法包括:
1. 福建园林建筑:闽南建筑以福建园林建筑为主要风格,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建筑通常采用青砖、木材等传统材料,结合精美的雕刻和装饰,展现出优雅的气质。
2. 四合院式布局:闽南建筑常采用四合院式布局,围合成庭院式结构,突显家族文化和人际关系。
庭院中常种植花草树木,营造出宁静优美的生活氛围。
3. 飞檐翘角:闽南传统建筑常见的飞檐翘角设计,是其独特的标志之一。
飞檐可以挡雨遮阳,翘角则体现了建筑物的线条美感。
4. 厚重实用的结构:闽南建筑注重建筑结构的坚固稳固,常采用厚重的墙体和柱子,以应对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
5. 木雕石刻装饰:闽南建筑常使用木雕、石刻等装饰,丰富建筑表面的艺术感。
这些装饰从细节处展现出工匠的精湛技艺。
6. 高脚厝:高脚厝是闽南建筑中的一种特色建筑形式,常见于农村地区。
建筑底部留有一定高度,可避免涝水侵袭,同时也方便通风和储藏物品。
总的来说,闽南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特色,展现出浓厚的地方文化氛围,吸引着许多人的目光和喜爱。
石构民居泉州有一种石结构民居,几乎所有的构件都是石头制作,建筑工人对石料得心应手的应用,令人赞叹不已。
泉州石结构民居的典型当推惠安民居,早在一千五百多年前,用石板做屋面,并以三合土(白灰、砂、黄土)灌缝,至今完好无损。
广泛采用花岗石作为建筑材料,以杂石奠基,条石砌墙,板石(俗称"石彷")盖屋顶(如盖楼房,也可作楼板),包括梁、柱、拱、悬臂楼梯、门窗框、栏杆等建筑物构件, 也全用石料。
民居外观甚少装饰,有朴素自然之美。
与木结构民居相比,石结构民居具有经济耐用、寿命较长、不生自蚁、维修费用少等优点,以花岗岩石为建筑材料,也较能满足沿海民居抗御台风和防盐碱腐蚀的特殊要求。
但石结构民居也存在着抗震性能差,石构件的笨重使其加工、运输及安装比较困难等缺点。
尤其是抗震性能差的致命弱点,对广大群众安居乐业的美好愿望来说,是个潜在的严重威胁。
80 年代以来,城乡新建的居民住宅群日益增多,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居住条件。
土楼洋楼土楼在泉州数量不多,是一种特殊的民居类型,主要分布在德化、永春、安溪等内地县份,沿海县份个别地方也有。
泉州的土楼基本上兴建于清代,比较著名的有德化县盖德乡的盖德土楼、德化县三班乡硕杰村的大兴土堡、永春县五里街镇仰贤村的山美土楼、泉港区山腰镇前黄土楼村的定楼等。
盖德土楼又名金牌堡, 长52.5米,宽45米,四周石砌围墙,上筑防卫环廊相通,墙外环以壕,有南北两门与楼外通,里面筑屋两列,共有房118 间。
大兴土楼又名大兴堡,长64.5米,宽56.96米,围墙内贴建有倚楼,并沿对角线伸出两个角楼,以备防卫。
里面南北并排两幢一字形的两层楼房,共有房240间。
山美土楼又名巽来庄,平面呈正方形,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中间平居三落,围墙内贴建之倚楼上也有防卫走廊。
定楼作平面方形四合式,等边长20.8米,高三层8.3米,皆由条石彻筑,又称黄素(定楼主人)石楼。
石楼三层外壁以糯米糖水灰抹面,年久变黑似土,故当地人又习称之" 土楼" 。
泉州的闽南建筑有哪些特色泉州,这座古老的城市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其中闽南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魅力成为了地域文化的重要象征。
闽南建筑不仅是居住的场所,更是艺术的结晶,展现了闽南人民的智慧和审美情趣。
闽南建筑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独具特色。
红砖红瓦是其标志性的元素之一。
红砖经过精心烧制,呈现出鲜艳而持久的红色,给建筑增添了热烈而浓郁的色彩氛围。
这种红砖不仅美观,而且具有良好的保温和防潮性能,适应了泉州地区潮湿多雨的气候特点。
同时,闽南建筑还大量使用花岗岩石材。
石头被巧妙地运用在建筑的基础、门框、窗框和台阶等处,坚固耐用,又为建筑增添了一份稳重和古朴的气息。
在建筑布局方面,闽南建筑注重对称和中轴线的设计。
以四合院为基本单元,通过前后进落和左右护厝的组合,形成了规模宏大、层次分明的建筑群。
这种布局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严谨和秩序,同时也满足了家族聚居的生活需求。
院落之间相互连通,通风采光良好,营造出舒适宜人的居住环境。
闽南建筑的屋顶造型多样,富有变化。
常见的有燕尾屋脊和马背屋脊。
燕尾屋脊线条优美,高高翘起的两端形如燕尾,展现出灵动和飘逸之美,通常用于庙宇和官邸等重要建筑,象征着尊贵和权威。
马背屋脊则形似马背,圆润流畅,常见于普通民居,给人一种朴实和亲切的感觉。
屋脊上常常装饰着精美的剪瓷雕和交趾陶,色彩斑斓,栩栩如生,展现了高超的工艺水平。
在建筑装饰方面,闽南建筑更是极尽精致之能事。
木雕、石雕、砖雕和泥塑等工艺被广泛应用。
门窗、梁柱、斗拱等部位常常雕刻着各种精美的图案,如花鸟鱼虫、人物故事、吉祥纹样等,寓意着美好和幸福。
石雕多用于建筑的基座和栏杆,工艺精湛,线条流畅。
砖雕则常常出现在墙面和屋脊上,以细腻的纹理和丰富的色彩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泥塑则常用于装饰屋顶和墙面,造型生动,色彩鲜艳。
闽南建筑的外墙也是一大特色。
墙壁常常采用“出砖入石”的砌法,即将红砖和石头交错堆叠,形成独特的纹理和图案。
这种砌法不仅美观,而且坚固耐用,能够有效地抵御风雨的侵蚀。
闽南建筑—屋顶这次将闽南传统建筑的屋顶作为研究对象,从文化和设计方法的视角,对闽南传统建筑屋顶进行研究。
就是对其形态、构造、做法和设计思想进行研究,分别对各个部分的形态、构造、施工做法和设计思想进行了分析。
首先对闽南地区的人文和地理环境因素做介绍。
一、源远流长的闽南建筑文化东汉时期,闽南地区还是一片荒凉之地,文化状态也处于最原始的状态。
大量的民族人口迁移带来了新的中原汉文化。
具有多元性的中原汉文化逐渐成为了闽南文化的主导。
历史记载中汉民的多次迁移,还有闽南地区依山傍海的独特的地理特征,以及儒学、释、道家这三大文化的交流汇集,受这种种客观因素的影响,最终形成了闽南文化。
南北朝时期的泉州已有不错的发展程度,而到了宋朝,泉州港成为了世界著名的贸易大港,名扬内外。
这时的泉州凭借着海洋经济的繁荣发展,早期的闽南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融达到了顶峰。
外来的西方宗教文化和建筑文化等都开始了融合的过程。
特别是清末民初时期的华侨文化,更是对后期的闽南民居建筑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闽南民居建筑色彩中多以红砖为主旋律,闽南红砖民居建筑有着十分久远的历史渊源。
据专家推断:闽南地区开始出现红砖建筑是在宋元时期,随后开始日趋流行起来,红砖也成为了闽南地区所独有的一种建筑材料。
所以说,闽南红砖民居建筑是在历史的积淀和闽南文化的熏陶下形成,并逐渐发展、成熟。
闽南民居建筑从建筑形式上看,并不是类型化千篇一律的,也不是张扬、个性的形式,它在屋顶的装饰和美化美学角度上,有着较为特殊精彩的表现。
闽南民居建筑的屋顶装饰从审美的角度上体现了闽南地域的风格和特性,这就是所谓的闽南风格建筑。
二、闽南建筑屋顶屋脊的特色中国的传统建筑主要由屋顶、墙身及基座三大部分组成。
能够较为直观的反映出建筑的等级的两大因素为建筑的规模与建筑屋顶的形式。
闽南风格建筑的标志性特色就是闽南传统建筑屋顶中的以“燕尾屋脊”和“ 马背山墙”所构成的屋顶形象形式。
在闽南民居传统建筑中,层层叠叠的燕尾脊以及各种马背山墙一同构成了美丽迷人的天际线,在依山傍水的背景中,形成了一副靓丽的风景画,强烈的地域特色令人流连难忘。
简述闽南建筑的特点闽南建筑是指中国福建省闽南地区所建造的传统建筑,它是福建建筑的重要流派之一。
闽南建筑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它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占有重要地位。
以下将对闽南建筑的特点进行简述。
1. 建筑形式丰富多样:闽南建筑以庙宇、祠堂、民居等为主要建筑形式,其中以庙宇最为典型。
闽南庙宇建筑多采用多层檐式和硬山顶式,外观宏伟壮观,富有雕琢和装饰,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
而民居则以四合院和厦式建筑为主,四合院布局合理,厦式建筑则以宽敞明亮的厦厅为核心,形成独特的空间格局。
2. 巧妙运用木结构:闽南建筑采用传统的木结构,通过梁柱搭建起建筑的基本框架。
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具有良好的韧性和耐久性,能够承受地震和台风等自然灾害的考验。
闽南建筑的木构件雕刻精细,装饰繁复,展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精湛工艺。
3. 精美的雕刻装饰:闽南建筑注重装饰的细节和雕刻的精美。
庙宇和祠堂的门楼、檐口、斗拱等部位常常雕刻有各种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的图案,寓意吉祥和富贵。
民居建筑的窗棂、门楣等部位也常常装饰有各种吉祥图案,如莲花、龙凤等,使建筑更加美观。
4. 独特的建筑布局:闽南建筑注重建筑布局的合理性和空间的利用效率。
庙宇和祠堂的布局常常采用“后殿前廊”的形式,通过一系列的厅堂和门廊连接起来,形成宽敞的空间。
民居建筑则以四合院为主,中间是一个天井,四周是厅堂和房间,形成一个封闭的空间,既保护了隐私,又方便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
5. 注重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闽南建筑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尤其是庙宇建筑更是注重与周围山水的和谐。
庙宇常常修建在山水之间,通过巧妙的布局和景观的营造,使建筑与自然环境相得益彰。
民居建筑也常常种植花草树木,形成庭院景观,增加居住的舒适感。
闽南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成为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瑰宝。
它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智慧和技艺,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闽南建筑也在不断创新和演变,但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依然被人们所喜爱和传承。
闽南传统民居建筑装饰及文化表达闽南地区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区之一,其传统民居建筑装饰极具独特性,不仅体现了独特的地方特色,同时也是对当地文化的生动表达。
通过传统的建筑装饰,我们可以深入了解闽南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感受到这片土地的独特魅力。
一、灰瓦黛瓦的屋顶闽南传统民居建筑以灰瓦、黛瓦为主要屋顶材料,这种屋顶独具特色,不仅具有实用的功能,还传递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灰瓦黛瓦的颜色与房屋墙体相互呼应,形成了独特的色彩搭配。
黛瓦上还常常雕刻着各种生动的图案,如龙、凤、麒麟等,这些图案与传统文化紧密相连,传递着吉祥、富贵之意。
二、雕刻精美的方盖板闽南地区的传统民居方盖板雕刻精美,方盖板是位于建筑屋脊的一种装饰性设施,其造型多样,图案繁复,表现出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
方盖板通常雕刻着龙、凤、狮子、花卉、鱼等吉祥图案,这些图案既具有装饰意义,又寓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方盖板的雕刻工艺非常讲究,需要经验丰富的工匠进行精细的雕刻和装饰。
三、木雕的匠心独具闽南地区的传统民居建筑中,木雕是重要的装饰元素之一。
无论是门楣、梁枋还是窗花、栏杆,都能看到别致的木雕装饰。
这些木雕以其细腻、精巧的工艺和独特的造型,展现了闽南地区民居建筑装饰的独特魅力。
木雕的图案多以动植物、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为题材,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吉祥富贵的追求。
四、门窗的独特设计传统民居建筑的门窗设计也非常独特。
闽南传统民居建筑以庭院式的大门和五马门为主,这些门的设计栩栩如生,既有实用价值,又体现了当地人民勤劳智慧的心血结晶。
门窗上通常会绘制各种图案,如龙凤、百花、瑞兽等,这些图案寓意着吉祥、安康、幸福之意。
同时,传统民居门窗上的雕刻和装饰工艺也非常讲究,细致入微,表现了当地木雕工匠们的匠心独具。
综上所述,闽南传统民居建筑装饰不仅仅是建筑的一部分,更是对当地历史文化的生动表达。
通过屋顶的灰瓦黛瓦、方盖板的雕刻、木雕的精美以及门窗的独特设计,我们可以深入了解闽南地区的传统文化内涵,并感受到这片土地的独特魅力。
闽南建筑—屋顶此次将闽南传统建筑的屋顶作为研究对象,从文化和设计方法的视角,对闽南传统建筑屋顶进行研究。
就是对其形态、构造、做法和设计思想进行研究,分别对各个局部的形态、构造、施工做法和设计思想进行了解析。
第一对闽南地域的人文和地理环境因素做介绍。
一、积厚流光的闽南建筑文化东汉时期,闽南地域还是一片荒凉之地,文化状态也处于最原始的状态。
大量的民族人口迁移带来了新的中原汉文化。
拥有多元性的中原汉文化渐渐成为了闽南文化的主导。
历史记录中汉民的屡次迁移,还有闽南地域依山傍海的独到的地理特色,以及儒学、释、道家这三大文化的交流齐聚,受这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最后形成了闽南文化。
南北朝时期的泉州已有不错的张开程度,而到了宋朝,泉州港成为了世界著名的贸易大港,名扬内外。
这时的泉州依赖着大海经济的繁荣张开,早期的闽南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融到达了顶峰。
外来的西方宗教文化和建筑文化等都开始了交融的过程。
特别是清末民初时期的华侨文化,更是对后期的闽南民居建筑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闽南民居建筑色彩中多以红砖为主旋律,闽南红砖民居建筑有着十分长久的历史渊源。
据专家推断 : 闽南地域开始出现红砖建筑是在宋元时期,随后开始日趋流行起来,红砖也成为了闽南地域所独有的一种建筑资料。
因此说,闽南红砖民居建筑是在历史的积淀和闽南文化的熏陶下形成,并渐渐张开、成熟。
闽南民居建筑从建筑形式上看,其实不是种类化如出一辙的,也不是张扬、个性的形式,它在屋顶的装饰和美化美学角度上,有着较为特别优秀的表现。
闽南民居建筑的屋顶装饰从审美的角度上表达了闽南地域的风格和特色,这就是所谓的闽南风格建筑。
二、闽南建筑屋顶屋脊的特色中国的传统建筑主要由屋顶、墙身及基座三全局部组成。
可以较为直观的反映出建筑的等级的两大体素为建筑的规模与建筑屋顶的形式。
闽南风格建筑的标志性特色就是闽南传统建筑屋顶中的以“燕尾屋脊〞和“马背山墙〞所组成的屋顶形象形式。
在闽南民居传统建筑中,层层叠叠的燕尾脊以及各种马背山墙一同组成了美丽迷人的天际线,在依山傍水的背景中,形成了一副靓丽的风景画,强烈的地域特色令人流连难忘。
闽南有什么名胜古迹吗
闽南地区有许多著名的名胜古迹,其中一些包括:
福建土楼:福建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奇山区民居建筑,主要分布在福建的龙岩、漳州和厦门等地。
土楼是由客家人建造的一种传统建筑,外观呈圆形或方形,内部通常分为多层,每层都有不同的功能,如居住、厨房、仓库等。
土楼是客家人团结互助、勤俭持家等传统美德的象征。
南靖土楼群:南靖土楼群是中国最古老的土楼群之一,也是福建土楼的代表之一。
南靖土楼群位于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境内,共有数十座土楼,其中最著名的是田螺坑土楼群和裕昌楼。
这些土楼建筑风格独特,规模宏大,历史悠久,是闽南地区重要的文化遗产。
崇武古城:崇武古城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境内,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丁字型石砌古城之一。
城墙全部由花岗岩条石砌成,具有极高的建筑艺术和历史价值。
城内有许多古老的民居、寺庙和文物,其中最著名的是西街区的新华书店旧址,是崇武古城的文化遗产之一。
开元寺:开元寺位于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西街,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文物古迹,也是福建省内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
开元寺建于唐初,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殿宇辉煌,气势雄伟,与福州鼓山寺、厦门南普陀寺、莆田广化寺等同为中国南方名刹之一。
清净寺:清净寺位于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西街,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处伊斯兰教建筑。
清净寺始建于北宋元佑年间,后经多次修葺,建筑风格独特,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和伊斯兰文化的融合。
除了以上这些名胜古迹外,闽南地区还有许多其他值得一游的景点和文化遗产,如闽南地区的传统村落、古桥、古塔等。
这些古迹不仅展示了闽南地区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也是吸引游客的重要旅游资源。
闽南建筑文化特色总结闽南地区,位于中国东南沿海,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
闽南建筑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特色,深受人们的喜爱和关注。
本文将对闽南建筑文化的特色进行总结,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 红砖白石红砖白石是闽南建筑的典型特色之一。
红砖和白石的搭配使用,形成了闽南建筑独特的色彩对比和视觉效果。
红砖和白石的组合也体现了闽南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2. 燕尾脊燕尾脊是闽南建筑独有的屋顶造型,其形状如同展翅飞翔的燕子,寓意着希望和吉祥。
这种独特的屋顶造型,使得闽南建筑在众多建筑中具有很高的辨识度。
3. 精细装饰闽南建筑以其精细的装饰工艺而著称。
无论是门窗、梁柱、还是墙壁,都充满了精美的雕刻和绘画。
这些装饰不仅使闽南建筑更加美观,同时也体现了当地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艺术的追求。
4. 骑楼骑楼是闽南建筑的一大特色,它是一种沿街而建的楼房,底层沿街面后退并留出公共人行空间。
这种建筑形式不仅具有遮阳避雨的功能,同时也为市民提供了休息和交流的场所。
骑楼的建筑风格和结构形式,反映了闽南地区的气候特点和人文精神。
5. 厝垵厝垵是闽南地区的一种传统居住形式,它通常是由一个家族或一个社区共同居住在一个传统的四合院中。
厝垵的建筑风格和布局,体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家族观念和乡村文明的特点。
6. 深井深井是闽南建筑中一种特殊的建筑形式,它通常是由一个垂直的井筒和一个水平的通道组成。
深井的设计和建造,体现了闽南人民对地下水的利用和开发,同时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生活和农业用水的重要来源。
7. 园林闽南园林是中国传统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特色而闻名于世。
闽南园林注重自然美和人工美的结合,通过借景、堆石、引水等手法,创造出一种诗情画意的园林景观。
闽南园林中的植物配置也独具特色,以亚热带植物为主,营造出浓郁的南方园林氛围。
8. 文化融合闽南建筑文化不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还融合了多元的文化元素。
关于闽南古厝的资料闽南古厝是福建闽南地区传统的民居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闽南古厝的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精华与闽南地区的地域特色,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以下是对闽南古厝的详细介绍。
一、建筑特点:1. 建筑结构:闽南古厝通常采用木结构,建筑材料多使用柚木、杉木等木材,结构严密牢固。
古厝以“四合院”为主要布局,由前厅、正厅、客厅、后厅等部分组成,各个厅堂错落有致,形成小巧精致的庭院。
2. 建筑装饰:闽南古厝装饰丰富多样,以雕刻和彩画为主要形式。
建筑外观常以精美的木雕装饰为特色,如窗棂、门楣、梁柱等处的木雕花纹精美繁复,具有浓厚的传统文化特色。
室内的彩绘壁画和彩绘雕梁,以及窗户上的花窗亦是古厝装饰的重要元素。
3. 特色构件:闽南古厝的特色构件包括“阳角”、“飞檐”、“斗拱”、“斗栱”等,这些构件形式独特,造型奇特,被誉为“木雕艺术精品”。
二、区域特色:1. 异地风情:闽南古厝虽属于建筑学中的“四合院”建筑,但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下,古厝的设计和装饰会因地域而有所差异。
例如,漳州的古厝通常建在山坡上,利用地形起伏形成多层楼阁;泉州的古厝则注重红砖与木构的结合,给予建筑更为庄重的气息。
2. 跨越时空:闽南古厝不仅是历史建筑的代表,也是文化传承的载体。
不同古厝代代相传,经历了数百年的变迁,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与闽南文化相结合的重要见证。
古厝内部常设有祠堂,供奉祖先和家族的神明,体现着家族的血脉传承与家风文化的重要意义。
三、社会功能: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杰出代表,闽南古厝不仅具有建筑上的美学价值,更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1. 历史价值:闽南古厝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经过几百年的演变和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这些古厝见证了当地社会的发展和变迁,是城市和乡村历史的重要见证与载体。
2. 文化内涵:闽南古厝不仅是建筑形式和技艺的集大成者,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承载者。
在古厝中可以看到传统的文化元素,如对祖先的崇拜、家族的重视、尊师重道、礼仪及宗教信仰等。
闽南传统建筑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闽南建筑—屋顶
这次将闽南传统建筑的屋顶作为研究对象,从文化和设计方法的视角,对闽南传统建筑屋顶进行研究。
就是对其形态、构造、做法和设计思想进行研究,分别对各个部分的形态、构造、施工做法和设计思想进行了分析。
首先对闽南地区的人文和地理环境因素做介绍。
一、源远流长的闽南建筑文化
东汉时期,闽南地区还是一片荒凉之地,文化状态也处于最原始的状态。
大量的民族人口迁移带来了新的中原汉文化。
具有多元性的中原汉文化逐渐成为了闽南文化的主导。
历史记载中汉民的多次迁移,还有闽南地区依山傍海的独特的地理特征,以及儒学、释、道家这三大文化的交流汇集,受这种种客观因素的影响,最终形成了闽南文化。
南北朝时期的泉州已有不错的发展程度,而到了宋朝,泉州港成为了世界着名的贸易大港,名扬内外。
这时的泉州凭借着海洋经济的繁荣发展,早期的闽南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融达到了顶峰。
外来的西方宗教文化和建筑文化等都开始了融合的过程。
特别是清末民初时期的华侨文化,更是对后期的闽南民居建筑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闽南民居建筑色彩中多以红砖为主旋律,闽南红砖民居建筑有着十分久远的历史渊源。
据专家推断:闽南地区开始出现红砖建筑是在宋元时期,随后开始日趋流行起来,红砖也成为了闽南地区所独有的一种建筑材料。
所以说,闽南红砖民居建筑是在历史的积淀和闽南文化的熏陶下形成,并逐渐发展、成熟。
闽南民居建筑从建筑形式上看,并不是类型化千篇一律的,也不是张扬、个性的形式,它在屋顶的装饰和美化美学角度上,有着较为特殊精彩的表现。
闽南民居建筑的屋顶装饰从审美的角度上体现了闽南地域的风格和特性,这就是所谓的闽南风格建筑。
二、闽南建筑屋顶屋脊的特色
中国的传统建筑主要由屋顶、墙身及基座三大部分组成。
能够较为直观的反映出建筑的等级的两大因素为建筑的规模与建筑屋顶的形式。
闽南风格建筑的标志性特色就是闽南传统建筑屋顶中的以“燕尾屋脊”和“ 马背山墙”所构成的屋顶形象形式。
在闽南民居传统建筑中,层层叠叠的燕尾脊以及各种马背山墙一同构成了美丽迷人的天际线,在依山傍水的背景中,形成了一副靓丽的风景画,强烈的地域特色令人流连难忘。
三、闽南传统建筑的屋顶类型
3.1闽南建筑屋顶屋脊的样式种类
闽南传统建筑的屋顶主要由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等多种形式构成。
每种形式又分为单檐和重檐,这样一来,便有非常多种组合方式。
中小型的庙宇建筑的屋顶以歇山顶和硬山顶为主,而大型的庙宇则较多采用重檐顶的形式。
如泉州的关帝庙是由三间庙宇组成的,其中祀关公的主建筑采用的是山川脊,两侧建筑则是采用歇山顶,用来衬托出主建筑的地位。
还有位于泉州市区的崇福寺的前殿、圆通宝殿、大雄宝殿的屋顶都是采用重檐歇山顶的形式建造的。
3.1.1 庑殿顶
庑殿顶是四面屋坡的屋顶,屋顶由前后左右四个斜坡面组成,所以又称“四阿顶”。
前后斜坡相交而成正脊,左右斜坡和前后斜坡相交处成垂脊,垂脊共四
条,因此庑殿项又称“五脊殿”。
闽南称庑殿项为“四导水”。
闽南地区现存的庑殿顶建筑仅泉州文庙大成殿一例。
大成殿为重檐庑殿顶,代表当时最高的建筑规格。
大成殿的庑殿顶同太和殿的形态不同,翼角起翘显着,正脊是曲线的,而且曲度较大。
屋顶轮廊显得舒缓优美。
泉州文庙大成殿
3.1.2歇山顶
歇山顶可以看成一个两坡屋顶套在庑殿项上,整座屋顶共有正面的一条正脊,两边的前后四条垂脊,四角斜向的四条戗脊。
共计九条脊,所以歇山顶又称“九脊殿”。
歇山顶发展到后期结构构造比较复杂,形成的外貌形象也较为丰高。
闽南称歌山项为“四垂顶”。
闽南的寺庙宫观广泛采用歇山屋项,漳州文庙大成殿,同安孔庙大成殿,安溪文庙大成殿,厦门南普陀寺天王殿均使用重檐歇山顶。
漳州文庙大成殿同安孔庙大成殿
安溪文庙大成殿厦门南普陀寺天王殿
3.1.3悬山和硬山式屋顶
悬山和硬山式屋顶部是两面坡,前后两面斜,在屋项正中最高处形成正脊。
闽南地区的悬山和硬山式屋顶,在前后两面坡的两端有两条与正脊垂直的脊,用来压瓦收边,也称为垂脊。
闽南称硬山顶为“包规起”,闽南称垂脊为规带,起就是建造的意思。
包规起就是屋顶的重脊正好落在山墙之上,山墙把檩条的端头封包在墙内侧。
硬山顶是沿海地区建筑使用最广泛的晨项形式。
闽南地处亚热带,气候较炎热多雨,但濒临大海,多台风暴雨,海风中夹杂海水对建筑物的腐蚀较大,因此使用硬山顶,保护檐口。
闽南地区称悬山顶为“出规起”,就是屋顶悬挑出山墙之外。
屋顶木构架的檩条挑出山墙之外,这样可以保护山墙免受雨淋,但在山区以砖石为外墙的住宅也用出规起。
随着时代的进步,砖墙或空斗砖墙渐渐収代了夯土墙,但悬山顶依旧使用,看来使用悬山顶在当地已成为一种习惯。
闽南地区的安溪、永春以及州的部分地区使用出规起。
悬山和硬山顶
四、闽南传统建筑的泥作装饰
泥作作为闽南传统建筑屋脊的装饰手法,是极具有地域代表性的。
泥作装饰是在建筑实体的基础上所附加的一种美,它与建筑结构是密不可分的,不仅起到了保护的作用,也使民居的艺术形象更加丰富、完美。
闽南民居建筑屋脊的泥作装饰主要有灰塑和剪粘两大形式。
灰塑剪粘
灰塑也称泥塑或彩塑。
一般是在灰泥中加入少许矿物质色粉或者在灰泥半干状态时在其表面上雕画装饰。
主要在民居住宅、寺庙等多处运用。
剪粘也称为“剪花”、“剪碗”的,是闽南地区传统建筑屋顶独特的装饰方式。
老工匠师傅用一把类似老虎钳的剪刀,将瓷碗、碟子等彩色的陶瓷片简称碎小的块状,再嵌入还没干透的灰泥表面,形成独具特色的装饰物。
清末后期,闽南传统民居建筑屋顶屋脊上装饰的主要形式逐渐以剪粘为主。
人物造型非常注重姿态的动感,老工匠师傅将人物动作和环境氛围都塑造刻画得极其到位。
剪粘装饰人物的姿势都刻画得比较夸张,五官刻画得清晰动人,连衣服和饰品也会配合其动作而表现出动感,张力十足。
剪粘造型醒目,色彩鲜艳,常成为人们视觉的焦点。
特别是在阳光的照射下,各种五花十色的瓷片在屋脊上跳跃着动人的光线,显得熠熠生辉。
剪粘不仅有防止风吹日晒雨淋将屋顶腐蚀破坏的保护功能,更是将民居建筑屋脊增添了一抹独特的色彩。
泉州市区香火非常旺的关帝庙屋顶上用许多彩色的碎瓷片在灰
泥塑成的雏形上刻画出了繁多复杂的图案造型。
屋脊装饰与屋顶和梁柱的比例极为夸张,远远望去色彩艳丽夺目,细看装饰内容丰富,工匠精雕细琢的技艺,将装饰物刻画得栩栩如生。
五、闽南建筑屋顶屋脊生动的燕尾脊装饰
闽南传统建筑的屋脊尾处微微翘起的翘角可分为武脊、文脊、尖脊和圆脊。
在闽南传统民居建筑中,民居屋顶多以硬山为主。
闽南传统民居建筑的屋脊中较为常见的主要有尖脊和垂脊两大形式。
尖脊也称为燕尾脊。
燕尾脊是指屋顶主脊向两端延伸开来并超过垂脊,屋脊的两端向上曲翘,在屋脊的末端分叉为二,就像燕子的尾巴划破天空一样,因此被人们形象地称呼为燕尾脊。
生动的燕尾脊装饰充分体现出了闽南地域文化对红砖民居屋脊装饰的深厚影响。
燕尾脊一开始是闽南地区等级制度比较高的一种主脊的形式,仅仅作为庙宇装饰的,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开始在官办人家和富裕人家中流行起来。
燕尾脊
大部分闽南地区庙宇建筑正殿的正脊上都装饰着双龙与宝珠或是宝塔。
泉州开元寺的屋顶装饰上,燕尾脊就做的惟妙惟肖,正脊的脊顶正中装饰着七层宝塔。
宝殿屋顶的垂脊,与正脊一样具有压住屋顶的作用,上面采用彩色瓷砖堆剪或彩绘花鸟、兽或人物,末端一般以高高翘起的卷草或鲤鱼吐水等装饰,增加脊线的弯曲变化。
有着卷草克火、龙凤呈祥的美好蕴意。
泉州开元寺
六、闽南建筑屋顶屋脊的马背山墙
马背是闽南地区传统建筑中另一种等级较高的主脊形式。
是因为屋顶曲脊是半圆角形状而得名的。
闽南传统建筑除了采用燕尾屋脊装饰,也有建筑的山墙面因为形状造型如同马背弓起,这种形式通称为“马背山墙”。
马背有着多种样式的形制造型,主要有圆角型、多边型、曲型、尖角型和平头型马背。
也有学者按五行分类,是极富有装饰性的一种屋脊装饰方式。
圆角型马背是最常见也是最古老的一种马背形态。
多边型马背多是在庙宇或富贵人家中采用,是将最基本的圆角变成了五个平直的边。
曲型马背与圆角型马背的区别在于有着弯弯曲曲的弧度,更加婉转动人。
尖角型马背是因为其向外弯曲的尖角,显示出了气势尖锐锋利的特点。
平头型马背的形态较为直线平稳,主要有一字和凸形两种不同的形态。
蔡氏古民居山墙圆角型马背
多边型马背
蔡氏古民居山墙曲型马背
尖角型马背
平头型马背
泉州开元寺大雄宝殿屋顶正脊的两端,有一对翘首华丽的装饰物,古代称为龙吻。
龙吻是在古代建筑中,装饰在建筑屋顶正脊上的装饰物,也称为大吻或正吻。
龙吻作为一种重要的装饰物,不仅将屋顶的正脊与垂脊紧密衔接起来,更有使屋顶更加牢固、封闭、防止雨水渗入的作用。
华丽的屋脊装饰物也显示出了当地工匠灵巧独特的手艺。
使闽南传统建筑在蓝天白云、绿树的背景里,形成了连绵优美的轮廓线,将寺庙建筑屋脊奇妙缤纷的色彩,展现在人们的眼中。
泉州开元寺大雄宝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