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生豪翻译理论介绍
- 格式:ppt
- 大小:1.69 MB
- 文档页数:18
朱生豪翻译的“神韵说”与中国古代诗学朱安博【摘要】朱生豪的翻译理念“神韵说”凝聚了朱生豪丰富的翻译实践经验,其来源是中国传统诗学理论.朱生豪的翻译理念集中表现于其翻译实践之中,在莎士比亚戏剧的翻译中,他将神韵体现为具体翻译实践中的跨文化的话语,从中西意象、话语的对应翻译与原文意趣的把握中,以中国明清两代影响极大的诗学“神韵说”为理论根源,在翻译实践中加以丰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翻译风格.【期刊名称】《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3(012)004【总页数】6页(P118-123)【关键词】朱生豪;"神韵说";翻译理论;中国传统诗学【作者】朱安博【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外语系,北京10007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046一、朱生豪翻译观念的核心:神韵说朱生豪是位伟大的翻译家,他以生命译莎,成为中华文化史上的一大盛事,但其翻译思想却未引起研究界足够的关注和重视。
今天我们能够直接了解朱生豪的翻译思想的文字只有《莎士比亚戏剧全集·译者自序》。
尽管这篇自序篇幅短小,但却从翻译标准、翻译方法、翻译态度以及翻译批评等不同的层面阐述了朱生豪的文学翻译思想。
余译此书之总之,第一在求于最大可能之范围内,保持原作之神韵,必不得已而求其次,亦必以明白晓畅之字句,忠实传达原文之意趣;而于逐字逐句对照式之硬译,则未敢赞同。
[1]264在这篇译者自序中,我们可以看出,朱生豪对于翻译思想的主要贡献就在于他的“神韵说”。
朱生豪的翻译原则就是“志在神韵”。
他的译文忠实于原作的意义和韵味,保留原作的精神和魅力。
1929年,朱生豪考入之江大学,主修中国文学系,并选英文系为辅系。
在之江大学这样一个风景优美而藏书又很丰富的地方,他的阅读范围更加广泛,“他对各门课程,往往不满足于教材的概略介绍,而是在可能范围内,研读原著,统摄全豹,旁征博引,辨察精微。
”[1]39在之江,朱生豪得到了“一代词宗”夏承焘等名师的指点,学识和才能很快提高,被师友们公认为“之江才子”。
朱生豪的翻译特点浅析汤志明(福建农林大学人文学院,福建福州350002)摘要:朱生豪是中国翻译莎剧第一人,他的翻译风格独特,形神兼备,有很多值得探索的地方。
本文试图从三个方面对其翻译风格做一个探讨。
第一是朱生豪的翻译体现出通过大量的意译来传达原作神韵的特点。
第二是朱生豪对戏剧的翻译考虑到了读者和观众的双重功能。
第三是朱生豪本身的诗词才华在翻译中的恰到好处的运用,也是他的一大特点。
关键词:朱生豪戏剧翻译1. 引言朱生豪(1912-1944),著名的莎士比亚戏剧翻译家,诗人,出生于浙江嘉兴。
1929年,17岁的朱生豪以优异的成绩被保送进入之江大学,主修中国文学,兼修英国文学。
在学生时代,朱生豪表现出极高的诗词禀赋,被誉为“之江才子”。
1933年大学毕业后,朱生豪曾留校担任《之江校刊》英文部主任编辑,不久,他转入上海世界书局任英文编辑。
朱生豪翻译的莎士比亚剧集堪称划时代的翻译文献。
[1]在中国翻译莎士比亚的学者中,朱生豪占着最为突出的位置。
[2]2. 神似形似兼顾自从信达雅的翻译标准的提出,无数的翻译家都力图做到既能符合原文的表达形式又能符合原文的表达内容。
朱生豪在翻译莎剧时力求做到这一点。
他在1944年写的《〈莎士比亚戏剧全集〉译者自序》中这样写道:“余译此书之宗旨,第一,在求于最大可能之范围内,保持原作之神韵,必不得已而求其次,亦必以明白晓畅之字句,忠实传达原文之意趣;而于逐字逐句对照式之硬译,则未敢赞同。
凡遇原文中与中国语法不合之处,往往再四咀嚼,不惜全部更易原文之结构,务使作者之命意豁然呈现,不为晦涩之字句所掩蔽。
”[3] 而他也确实做到了。
朱生豪的翻译流畅,文词非常优美,不仅让中国的读者感受到莎剧的伟大的文学价值,同时也让我们感叹中文的博大精深。
这主要是因为,朱胜豪的词汇的调用,表达的处理,善于通过在中国语言中寻找合适的符号来保持原作的神韵,传达莎剧的气派。
这也是至今他的翻译版本仍然有很大影响的原因。
一、佛经翻译时期安世高——小乘佛经的首译者安世高(东汉):西域安息人,太子,博学多识,笃信佛教,弃王位而向佛,游化西域,后旅居中国,通晓汉语,注重修行,译经20多年,多是直译。
“义理明晰,辩而不华”,《明度五十校计经》,开后世禅学之源。
支谦——《法句经序》支谦(三国):月支人,博览经籍,莫不谙究。
世间伎艺,多所综习。
遍学异书,通六国语。
孙权时(二二二―二五二)拜为博士,辅导太子孙亮。
谦以经多梵文,集众本译为汉文行于世。
约三十年间,译经八十八部、一百一十八卷。
其翻译以大乘“般若性空”为重点。
反对译文尚质,主张“曲得圣义,辞旨文雅”,首创“会译”,译文加注也始于他,《法句经序》是中国首篇重要译论。
鸠摩罗什——最著名的佛经翻译大师鸠摩罗什(六朝),印度人,我国著名佛教学者、佛经翻译家。
出家后,通晓大乘经论,后到了中国长安,前后所译的经论,有380多卷。
鸠摩罗什倾向于意译,“其文约而诣(畅达),其旨婉而彰”,提出了表现原作文体风格问题,促进了六朝佛学繁荣和隋唐佛教诸宗形成。
释道安——五失本,三不易释道安(晋代):著名佛教学者,讲授《般若经》。
他不懂梵文,通过同本异译比较研究翻译。
他貌丑心慧,“穷览经典,钩深致远”后,对佛经进行注释,凡二十二卷。
利于佛教的广泛传播,为后世佛经注释作出范例。
还总结出翻译的“五失本,三不易”学说,具有翻译本体论意义。
(一)胡语里边,倒装句很多,翻译时必须要改过来,使之顺从汉语语法,适应中文的结构;(二)胡语的经典文字质朴,而中国人喜好文字华美,翻译时为了适合中国人好文的习惯,在文字上不得不加以润饰,以便流通;(三)胡经原原本本,十分详细,尤其是颂文部分,同一意义往往要反复三、四次,翻译时,对这些重复的句子要加以删略;(四)胡经中在长行之后,另有重颂,复述长行的内容,翻译时往往也得删除,才能使译文洗练;(五)胡经中,每说完一事,再说另一件事时,往往还要把前边那件事重说一遍,因此翻译时,也不得不对这些重复的话一并删除。
著名翻译家朱生豪生平简介朱生豪,著名翻译家。
曾就读于杭州之江大学中国文学系和英语系。
1933年大学毕业后,在上海世界书局任英文编辑,参加《英汉四用辞典》的编纂工作,并创作诗歌。
写有诗集多种,均毁于战火。
同时还在报刊上发表散文、小品文。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著名翻译家朱生豪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朱生豪简介朱生豪是译莎的才子,是只有古代的苏东坡才能够相比的人物。
朱生豪的一生基本都是奉献给了《莎士比亚全集》,一个从没有去过国外的人仅仅是通过两本英汉字典完成了著作的翻译,这个举动是震惊国内外的朋友。
下面,我们看看朱生豪简介。
朱生豪是在杭州之江大学就读的中文系和英文系,因为十分热爱文学在毕业之后在上海的世界书局担任了编辑,其中创作了很多的诗歌作品。
朱生豪出生在一个落寞的小商人的家庭中,家境不算富裕甚至是可以用清贫来形容,但是朱生豪的读书成绩确是比较优秀,上大学都是通过奖学金的支撑度过。
在大学期间他对文学的热爱和诗歌的欣赏是受到很多同学和老师的赞扬,二十岁的朱生豪已经在别人的眼中是一个聪明伶俐,才华横溢的才子。
朱生豪简介中介绍在朱生豪大四的时间里结识了宋清如,成为了他的女朋友并且是今后的妻子。
随着朱生豪毕业,两人之间的感情都是通过书信进行维系。
在担任上海世界书局的编辑时,朱生豪就开始陆陆续续翻译了莎士比亚的作品,但是在1937年的时候由于战争在逃难的时候失去了之前翻译的原稿,这种情况对于朱生豪而言是比较悲痛的,自己的心血全没有了。
朱生豪并没有放弃翻译,选择重新来过,将遗失的部分重新翻译。
1942年的时候宋清如和朱生豪两人结婚,朱生豪失了业跟随宋清如回到了自己岳母家生活,在结婚之后宋清如负责生活中的柴米油盐,而朱生豪一心一意的投入在翻译的工作中,但是身体每况日下。
最终还是没有挨过疾病的困扰,离开了人间。
朱生豪情书朱生豪和宋清如两人之间的爱情故事常常被后人津津乐道,这一段佳话是多少人羡慕和钦佩的。
朱生豪是著名的翻译家和莎翁是齐名,莎士比亚是不朽的那么朱生豪也是不朽的。
从等效翻译理论角度看朱生豪《哈姆雷特》隐喻汉译一、引言威廉?莎士比亚,华人社会常尊称为莎翁,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最伟大的作家。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所有戏剧中篇幅最长的一部,也是莎士比亚最负盛名的剧本。
戏剧讲述了叔叔克劳迪亚斯杀害了哈姆雷特的父亲并篡取了王位,哈姆雷特因此为父王复仇。
本研究以文献研究法,归纳总结法以及定性分析法研究《哈姆雷特》中隐喻的汉语翻译,其意义在于:其一,阐释《哈姆雷特》在中文语境下固有的艺术价值,阐释永恒的人性和人文主义精神。
其二,为莎士比亚研究拓宽理论视野。
其三,根据等效翻译理论,探讨不同语言背景对译作的影响以及译作对原作的影响。
二、理论依据等效翻译是西方翻译界较为推崇的一种翻译原则,它强调作品的原作对受体的影响与译作对受体的影响等效。
等效翻译的着眼点是两种语言背后的历史文化、社会习俗、地理环境、生活习惯的倾向性,而不纠缠于千差万别的个性。
在实际的翻译中,能坚持等效翻译的原则,就能更好地做到译作与原作的形似与神似。
为了避免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译员要努力沟通源语和目的语之间的差异。
译员要以译语读者为取向,根据他们的语言背景,译出源语所要表达的意思,使读者理解作者意图并接收正确的信息。
我们称这个现象为语用等效。
要想用语用等效使交际顺利进行,译员必须对英汉隐喻进行语用对比,了解英汉两种语言使用隐喻时在语用方面的文化差异(刘建珠,2006)。
引起这些差异主要包括历史背景,生活习惯和社会?俗。
三、国内学者对《哈姆雷特》中隐喻的研究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人类体验世界的认知和思维模式,已经成为刻画人物形象和反映文学作品主题的重要手段之一。
《哈姆雷特》一直受到很多的关注和研究,而多限于文学角度,对隐喻的研究较少。
这些文献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种是从隐喻的角度,另一种是从认知的角度。
论文《〈哈姆雷特〉中两大主题的概念隐喻翻译研究》(郭培培,2016)中提出,原文中某些重要主题的刻画可能在翻译过程中因隐喻内涵的减少而被淡化忽略。
1.翻译思想及其特征翻译思想指翻译家对翻译之"道"的经验的高度提升或高层级认知,这种认知又反过来指导他在更高层级上的实践,由此获得新的经验,从此周而复始。
翻译思想通常表现为对译事的某种原则主张或基本理念,通常经历三个深化(或提升)阶段:体验(experiencing)、体认(knowing)、体悟(apprehending)。
翻译思想具有以下特征:高层级性、能产性、模糊性、传承性、迁延性。
能产性(productive):指的是翻译思想具备产生对策、产生技巧的性能。
翻译思想产生对策,对策产生方法、技能、技巧。
我国传统文化中有所谓“思定于笔”,也可以解释为思想决定技法,翻译也是如此:翻译思想决定翻译方法。
本文试从朱生豪对莎剧的翻译中运用的翻译技巧,翻译策略是探讨其翻译思想,从而指导我们今后的翻译工作。
2.朱生豪译莎背景朱生豪(1912.2.2-1944.12.26)是嘉兴人,他在抗战前后最艰苦的10年中(1935-1944),在贫病交加的极端困难条件下,以非凡的毅力翻译出莎士比亚戏剧31个半(其中半个在逃亡中遗失)。
他替中国近百年文化事业完成了一项艰巨的工程,功不可没。
威廉·莎士比亚的名字在19世纪30年代进入中国。
当时,泱泱神州大地正处于面临列强瓜分、灾难深重、急需通过向西方学习强国之道寻求变革的时刻。
同时,华夏国土也发生了有史以来影响最广泛、最深远的中西文化的大交融和剧烈碰撞。
西方文化如潮水般涌向这块古老的大地,时代的发展孕育着新旧的更替,文化价值观念的嬗变将催生新思想的产生,域外文豪的引进促使了文艺在内容与形式上的变革,中西文化的交融、交锋打开了人们禁锢已久的思想,开创了崭新的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化。
莎士比亚就是其中的一个杰出代表。
在迫切接受西方新思想的过程中,中国提出莎士比亚和日本提出的时间相比差不多,但在把莎士比亚搬上舞台上日本更为积极,并且对待其他文学巨匠的作品上,日本也都很积极,中国显得较为寒碜。
朱生豪生平、简介、翻译理论简介:朱生豪(1912年2月2日-1944年12月26日),著名翻译家。
原名朱文森,又名文生,学名森豪,笔名朱朱、朱生等,浙江嘉兴人。
曾就读于杭州之江大学中国文学系和英语系。
1936年春着手翻译《莎士比亚戏剧全集》。
为便于中国读者阅读,打破了英国牛津版按写作年代编排的次序,而分为喜剧、悲剧、史剧、杂剧4类编排,自成体系。
1937年日军进攻上海,辗转流徙,贫病交加,仍坚持翻译,先后译有莎剧31种,后因劳累过度患肺病早逝。
外界评价:朱生豪译本以“求于最大可能之范围内,保持原作之神韵”为宗旨,译笔流畅,文词华瞻。
朱生豪是中国翻译莎士比亚作品较早和最多的一人,译文质量和风格卓具特色,为国内外莎士比亚研究者所公认。
生平:1、1912年2月2日生于一个破落的商人家庭。
2、1929年秀州中学毕业,并被秀中校长推荐保送杭州之江大学深造并享受奖学金待遇。
大学二年级时参加“之江诗社”,他的才华深得教师及同学的称赞。
“之江诗社”的社长夏承焘老师评价他说“阅朱生豪唐诗人短论七则,多前人未发之论,爽利无比。
聪明才力,在余师友间,不当以学生视之。
其人今年才二十岁,渊默若处子,轻易不发一言。
闻英文甚深,之江办学数十年,恐无此不易之才也。
”3、1935年春,开始莎士比亚戏剧翻译准备工作。
4、1936年8月8日译成莎剧《暴风雨》第一稿。
此后陆续译出《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等9部喜剧。
5、1937年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朱生豪逃出寓所,随身只带有牛津版莎氏全集和部分译稿。
6、1942年5月1日,与宋清如在上海结婚,至年底补译出《暴风雨》等9部喜剧,把译稿丢失的莎氏喜剧全部补译完毕。
7、1943年1月,携夫人回嘉兴定居,朱生豪宁愿贫穷至死,不愿为敌伪效劳,仅靠微薄稿费维持极困难的生活。
他闭门不出,把全部精力扑在译写工作上。
工具书仅有两本字典,译出了莎士比亚的几部重要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李尔王》《哈姆莱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