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战后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
- 格式:docx
- 大小:18.24 KB
- 文档页数:2
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自近代以来,中日两国的交往与合作发展经历了许多曲折与变化。
从开始的敌对与矛盾,到后来的和解与友好,再到现今的互利共赢与合作伙伴关系,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充满了教训与启示。
一、战争与敌对阶段(19世纪末至第二次世界大战)19世纪末,随着近代化浪潮的冲击,中日两国开始接触并逐渐展开交往。
然而,由于殖民主义的影响和冲突的加剧,中日关系进入了一个战争与敌对的阶段。
1894年至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中国遭受了惨重的战争损失,并被迫签订不平等的《马关条约》。
此后,中国陷入了国际秩序的改变与国民意识觉醒的深刻变革之中。
此时的中日关系出现了诸多尖锐的矛盾与冲突。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实施了侵华侵略政策,中国遭受了极大的痛苦和伤害。
此时的中日关系达到了顶点,两国之间的仇视情绪空前高涨,关系陷入了冰点。
二、和解与友好阶段(战后至20世纪末)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和冷战局势的形成,中日两国开始意识到保持和平与稳定的重要性。
为了改善关系,双方展开了一系列外交努力,最终走向和解与友好的阶段。
1972年,中日两国正式实现邦交正常化,日本首相佐藤权与中国总理周恩来进行了历史性的会晤。
此次会晤为双方进行了长期的对话与合作奠定了基础。
经过多年的努力,中日两国签署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并在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展开了广泛的合作。
特别是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日关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三、互利共赢与合作伙伴关系阶段(21世纪至今)进入21世纪以后,中日关系持续发展,逐渐形成了互利共赢与合作伙伴关系。
双方在经贸、文化、教育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逐渐深化,互利互惠成为关系的核心。
经济领域是中日关系合作的重要方面。
双方加强了经济合作与贸易往来,推动了两国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此外,人文交流的加深也为两国关系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尽管中日关系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双方之间仍存在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和敏感问题。
二战后中日关系简要回顾
二战结束后,中日关系经历了一段复杂而曲折的历程。
在二战期间,日本侵略中国并对其造成了巨大的伤害,这导致了两国之间的关
系非常紧张。
战争结束后,中国政府开始重建国家,而日本则经历了战后重建
和民主化的过程。
然而,由于历史问题和领土争议等因素的存在,中
日关系一直存在不稳定因素。
1960年代,中国和日本开始进行外交恢复,建立了互利互信的基础。
1972年,中日建交,两国之间的贸易和经济合作逐渐增加。
然而,围绕历史问题、领土争议和日本对二战的评价等敏感问题,时常引发
两国之间的摩擦和争议。
1990年代以来,中日经贸合作取得了显著进展。
日本成为中国最大的投资来源国之一,两国之间的贸易规模也大幅增加。
但是,钓鱼
岛(中国称钓鱼岛,日本称尖阁诸岛)主权争议等问题一直未能得到
有效解决。
近年来,中日关系经历了一系列紧张时刻,尤其是在日本推动军
事安全法修改和加强军事力量的背景下。
中日两国在东海和南海的海
上争端也愈发突出。
然而,面对共同的挑战和机遇,中日两国在一些领域也有着积极
合作。
例如,在气候变化、环保和经济发展等领域,两国的交流与合
作不断推进。
总体来说,中日关系既有竞争和分歧,也有合作和互补。
两国政
府和民间社会应加强对话和交流,妥善处理分歧,增进互信,为中日
关系的长期健康发展做出积极努力。
中日关系:一波三折一.中日关系的历史回顾1.中日两国的敌对(1949—1971)二战后,日本处于美国的占领之下,《旧金山和约》签订后,日本吉田政府于1952年4月与台湾当局缔结《日台和平条约》,建立了所谓“外交关系”,从而为中日关系正常化设置了新的障碍。
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周恩来等第一代领导人决定采取民间先行、以民促官、渐进积累的方式,推动中日关系正常化。
1952年6月,中日签订了第一个战后民间贸易协定。
1953、1955、1958年又签订了三次民间贸易协定。
但1958年的“长崎国旗事件”一度导致中日贸易中断。
由于双方对发展经贸关系又很强的需求,1962年廖承志与高崎达之助签署了《中日贸易综合备忘录》,即L—T备忘录。
1963年中日友好协会成立,积极开展中日民间交流。
但“文化大革命”的爆发,使中日关系受到严重冲击。
回顾中日邦交正常化前29多年的两国关系,可以清清楚地看到中日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以下三个因素的制约。
第一是冷战这一国际大环境;第二是日美关系;第三是日台关系。
2.中日关系的蜜月时代(1972—1991)20世纪70年代初,国际形势发生剧变。
新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在这种形势下,日本感到震撼,谋求同中国邦交正常化的呼声高涨。
1972年9月,田中首相访华,双方签署了《中日联合声明》两国邦交实现了正常化。
1978年8月,两国又签署了《中日友好和平条约》。
10月,邓小平访日。
中日关系得到了全面、迅速的发展。
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1周年。
从表面上看,中日早已和解。
但是,这些年来的事态发展证明,这两个国家远没有实现真正的和解。
究其根源,是因为中日的和解,从一开始就是一个从上至下的安排。
两个国家的领导人为了共同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引导了41年前的正常化。
但是,从上至下的和解往往是脆弱的,是经不起时间考验的。
没有对过去战争历史的起码认识和反省,没有民间社会真正的对话和沟通,没有国民教育的反思,历史的旧恨随时可以被重新激活。
1 前言中日两国是近邻,已经有着两千多年的交往历史。
两国之间的关系对整个东亚地区乃至世界的发展都有影响,然而中日关系十分敏感,极为复杂。
历史上中日两国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不对称的,不是中国强、日本弱,就是中国弱、日本强。
而进入21世纪在东亚历史上出现了中日双雄鼎立、两强齐头并进的局面。
日本正从一个经济大国向政治大国角色转变,而中国由政治大国向经济大国转变。
[1]2 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两千多年来中日关系的特点在于,两国经过“强弱型”“弱强型”关系,现在正向着“强强型”关系发展。
因此中日关系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两千年中日交往史,二是从1894 年到1945 年大约50 年的日本侵华史,三是新中国成立至今的关系。
2.1 古代到1894年中日关系的发展两千年里,中日交往过程,两个基本上是和平共处的。
从国力对比看,中日关系是“强弱型”即中国强,日本弱。
由于中日两国地理位置的接近,两国人民大约在距今二千多年前,就建立了交往关系。
从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东汉政府就与倭奴国建立外交关系。
唐朝时,它向唐朝派遣的使者、留学生和学问僧的数目之多,他们学习中国的生产技术、哲学历史、政治经济制度、文学艺术、建筑技巧和生活习俗等。
宋日双方虽未建立外交关系,但贸易关系从未中断。
由于中日之间的交往密切,所以日本在许多方面都受中国影响很大。
元末,日本武士开始逐渐乘船串扰中国沿海。
后来由于两国先后锁国,互相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在极小规模下进行着,因而并未建立外交关系。
这种闭关锁国状况,一直延续到两国被西方殖民者的大炮敲开大门。
此后,中日两国间的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进入了侵略与被侵略的时期。
总之,日本是中国一衣带水的重要近邻。
中日友好交往历史绵延两千多年,中日两大民族相互学习,相互促进。
古代中华文明推动了日本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至今给日本也还存在重大的影响。
在两千年里,中国强大,日本从师。
如在日本的邪牙台国时代至隋唐时代,日本统治集团为稳定国内局势,全方位、大规模的向中国学习先进文化,甘冒波涛险阻,一次次拍大型使团和留学生前来中国,其学习的积极性实属罕见。
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自从正式建交以来,中日两国间的关系一直处于波动的状态。
两国的关系历经了多次变革,呈现出了多样化的发展特点。
本文将从历史事件和共同努力的角度,探讨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
1. 第一阶段:战后的和解与合作(1945-1972年)二战结束后,中日两国都遭受到了巨大的破坏,但双方均希望结束敌对状态,重建国家。
1952年签署的《中日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是双方关系正常化的重要里程碑。
随着时间的推移,两国之间的贸易和人员往来得到了逐渐恢复,为进一步合作奠定了基础。
2. 第二阶段:历史纠纷与复杂关系(1972-2012年)尽管战后的合作为两国关系带来了积极的变化,但历史遗留问题成为两国关系的一大阻碍。
特别是钓鱼岛(中国称钓鱼岛,日本称尖阁诸岛)等领土争端问题加剧了双方的紧张局势。
此外,日本政界或学界对于日本侵略行为的态度也引发了中方的不满与抗议。
然而,随着双方交流的推动,尤其是在经济和文化领域的合作增强,两国间的合作与交流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3. 第三阶段:未来合作与友好发展(2012年至今)近年来,尽管存在一些争议和摩擦,但中日两国的领导人意识到保持稳定的关系对双方和整个地区的和平与繁荣至关重要。
2012年,中日关系出现积极转机,两国领导人进行了互访,达成了一系列共识。
2018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日本,为两国关系稳定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此外,中日韩(中国、日本、韩国)合作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总结起来,中日关系经历了从战后的和解与合作,到历史纠纷阶段的复杂关系,再到如今的未来合作与友好发展等阶段。
双方在这一漫长的历程中都付出了努力,积累了经验,增长了互信。
相信随着两国之间的交流合作进一步加深,中日关系将更加坚实,为世界和平与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注:本文纯属虚构,不代表事实真实)。
近代中日关系史及其影响近代中日关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期。
那时日本的明治维新带来了一系列影响,包括对中国文化和政治制度的启发。
此后,日本在中国的影响力逐渐增强,这与中国的落后有关。
在接下来的数十年时间里,两国之间的关系经历了许多转折和挫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这些历史事件以及它们对两国关系的影响。
第一次中日战争1894年,中日战争爆发。
日本以制造了朝鲜半岛上的一系列事件为借口,进攻中国。
结果,日本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从而奠定了自己在亚洲地区的领导地位。
中国则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其领土被日本大规模侵占。
这场战争对中日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削弱了中国政府的权威,使日本更加自负。
一些学者认为,这是20世纪初中日关系紧张的开端。
日俄战争1904年-1905年,日本与俄罗斯帝国爆发了一场战争,称为日俄战争。
这场战争在许多方面都对中日关系产生了影响。
一方面,与日本联合的英国通过了《英日同盟》条约,表示要支持日本,这加强了日本在亚洲的地位。
另一方面,中国与俄罗斯关系密切,但在战争中,俄罗斯不得不重新考虑与中国的关系。
战争后,日本获得了一些俄罗斯在中国东北地区的领土,这使得中国的领土主权受到了影响。
此外,这场战争使得中日关系更加复杂。
在战争中,中国支持了俄罗斯,但同时也与日本有着密切的经济利益关系。
中日两国的国内政治20世纪初,中日两国的国内政治也对两国关系产生了影响。
在日本,由于政府的尝试,政治制度发生了变革。
此外,日本的军国主义成分也逐渐显露出来,这导致日本在亚洲地区的关系越来越紧张。
与此同时,中国也经历了巨大的变化。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建立了中华民国。
但是,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中国政府弱势,导致国内政治变幻无常。
这一时期,中日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和紧张。
日本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内扩张,这使得中国不得不面对来自上层的压力。
此外,中国的文化和宗教传统同样受到了日本的影响。
二战期间二战期间,中日关系变得极度紧张。
九年级历史中考复习——日本专题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和平友好】:与古代中国友好交往,中国先进的科技文化对日本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战争】: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强大起来,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发动了侵略中国的三次侵华战争。
【曲折前进】:和平友好交往是主流,但在历史遗留问题上日本不能正确对待,中日关系在“摩擦中求发展”一、【中日关系——古代篇】1.汉朝:中日交往开始于汉朝。
2.唐朝:1、唐朝从贞观年间开始,日本来中国的遣唐使有十多批。
2、他们以唐朝制度为模式,进行政治改革(大化改新)。
3、鉴真东渡时期:唐玄宗曾设计唐招提寺【大化改新】(1)背景:六七世纪时期,社会矛盾尖锐奴隶主实力强大,政局混乱(2)时间:7世纪中期(3)人物:孝德天皇(4)内容:①政治: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②经济:把很多贵族的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
(5)影响: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3.元明: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称为“倭寇”。
明朝中期:戚继光抗倭,东南沿海的倭患平息。
(戚继光:民族英雄)【感悟反思】古代中国国家实力的强大、先进的科技文化对日本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二、【中日关系——近代篇】【日本明治维新】(1)背景:日本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和幕府统治危机。
(2)时间:1868年开始(3)措施:①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②经济方面,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③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即向欧美学习,努力发展教育。
(4)评价:①明治维新使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
②但日本强大起来以后,很快就走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
③这次改革不彻底,保留了不少封建残余(5)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论近代中日关系的发展及演变论近代中日关系一、同在改革路中的博弈(1840—1894)1、日新月异与天朝上国19世纪中叶以前,中国清朝和日本的江户幕府都奉行锁国政策。
1854年日本被美国“佩里舰队”强行打开国门。
日本面临着与中国被列强侵占、瓜分一样的命运,但江户幕府仍然实行保守政策。
可是在1868年,革新派成功推翻江户幕府,开始了一场自上而下的、全面西化的现代化改革运动,史称“明治维新”1。
日本由于进行了明治维新在国内引起了一场日新月异的变革,直接促成了近代日本的崛起。
而当时的中国也在鸦片战争中被英国打败,被迫打开国门,面对着被瓜分的命运,当时的清政府也同样进行“维新变法”来学习西方,可是由于守旧派还沉浸在天朝上国的美梦里,维新派力量还比较软弱、弱小,所以维新变法失败了。
同样都在同一时期走在改革的道路上,可是日本经历明治维新却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促成了日本的崛起,而中国的变法却被扼杀在了摇篮里,结果导致中国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上了落后挨打的道路。
2、紧随修好条规而来的阴谋当时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国内产生了矛盾,政治上,由军阀,地主和官僚垄断,人们没有民主。
经济上,由旧式封建特权商人转化来的资本家垄断,封建剥削残余大量存在,劳动人民生活贫困,日本国内市1《简明日本近代史》吕万和,天津人民出版社场狭小。
所以统治集团需要对外侵略扩张来转移国内矛盾,争取国外市场,大力发展军国主义,推行大陆政策,走上“争韩侵华”的道路。
为此确立了三大外交目标:一是修订与西方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二是与朝鲜订约以打开其门户;三是与中国订约建交,谋求在华领事裁判权和通商特权,并为入侵朝鲜创造条件。
2与西方列强修约阻力较大,一时难以实现,与朝鲜订约也遭到拒绝,于是明治政府就把与中国订约作为其外交的突破口。
于是,在1871年9月,清朝和日本在天津签订《中日修好条规》和《中日通商章程》,正式确立了对等的国家关系,中日关系也从此进入近代的新阶段,可是要知道这些修好条约只是日本的阴谋而已。
人文学院 2010级历史学班李靖 201006407126简述战后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关键词】中日关系;民间外交;官方外交;发展历程【摘要】二战后中日两国关系的历史进程可分为民间外交、半官半民外交、官方外交的三个阶段。
历史表明,中日两大民族“和则共荣,斗则俱伤”。
只要两国遵守复交声明与和平友好条约,就能使中日关系成为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之间睦邻相处、友好合作的典范。
日本是中国对外关系中的一个重点国家。
中日两国有两千年的传统友谊,但在甲午战争后的半个世纪里,日本大举侵略中国,破坏了国家关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又追随美国,敌视中国,参与制造“两个中国”,参与对中国的封锁禁运,阻碍了中日往来和两国关系正常化。
中国人民和政府,为了恢复和发展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和中日两国的关系,作了长期不懈的努力,使中日关系从“民间外交”到“官方外交”,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
一、民间外交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日本受美军的单独占领。
日本政府追随美国,采取了反共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结束了帝国主义奴役中国的历史,在世界范围内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壮大了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给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民族解放运动以巨大的鼓舞。
1952年吉田政府不顾中日两国人民的反对,同台湾蒋介石集团缔结了所谓“和约”,并互派大使。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政府和中日两国人民为争取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周恩来指出:“先从中日两国人民进行国民外交,再从国民外交发展到半官方外交”,“在一个时期内中日邦交不能恢复,不能签订政府间协定,我们就进行民间往来,以促进友好”。
根据周恩来的这一对日方针和策略,自建国初期开始,中国政府和人民积极寻求发展两国之间的民间交往和经济贸易关系。
在中国政府的努力下,1952年4月,在莫斯科国际经济会议期间,日本代表众议员帆足计、宫腰喜助,参议员高良富毅然接受中国代表团的邀请,克服重重困难,访问中国,并签订了中日民间贸易协定,这是战后中日关系史上的一次开拓性的突破。
九一八事变后的中日关系演变国际局势分析随着九一八事变的爆发,中日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动荡和变化。
这起事件不仅对两国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国际局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就九一八事变后的中日关系演变以及国际局势进行深入分析。
一、九一八事变后的中日关系演变1. 事变后的中日交战与停战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本军队迅速占领了中国东北地区,建立了伪满洲国。
在这一时期,中日之间的战斗不断升级,形势非常紧张。
然而,在1933年的塘沽停战协定签署后,中日之间暂时达成了停战,并为后续谈判创造了条件。
2. 近邻关系的持续紧张尽管停战协议的签署暂时平息了冲突,但中日之间的关系依然紧张不安。
日本在中国东北建立的伪满洲国,实质上是对中国主权的侵犯,使得两国之间的争端远未解决。
此后的几年中,中日关系一直处于紧张的状态。
3. 中日合作与反共在九一八事变后的早期,中日之间还存在一些合作与交流的机会。
例如,日本曾与中国的国民党合作,试图共同对抗共产党。
然而,由于一系列的利益冲突和意识形态的差异,这种合作很快走向破裂,中日关系再次进入恶化的轨道。
二、九一八事变对国际局势的影响1. 亚洲战局的变化九一八事变的发生使得亚洲战局发生了重大转变。
日本通过侵占东北地区,尤其是对中国东北的占领,使得其在亚洲地区的影响力大幅提升。
这也为日本后来进一步侵略亚洲其他地区奠定了基础。
2. 国际关系的紧张九一八事变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各国对于日本的侵略行为表示强烈不满。
国际上的舆论对于日本的压力逐渐增大,使得国际关系紧张。
各国纷纷采取了一系列的制裁措施,试图对日本施加压力以维护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3. 中日关系对国际秩序的冲击九一八事变的发生不仅对中日关系带来了难以弥补的伤害,也对国际秩序产生了冲击。
事变后,国际社会普遍对于侵略行径表示谴责,试图通过国际合作来维护地区的和平。
然而,这种努力起初并未取得明显的成效,随着时间的推移,乃至后来的二战爆发,国际秩序进一步受到破坏。
1.(1)冷战时期的中日关系冷战期间的中日关系的发展明显受到国际大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随着国际格局的变化,中日关系经历了一个从“民间外交”到“半官方外交”到“官方外交”的逐步发展的过程。
其间由于1972年中日恢复邦交关系,中日关系实现正常化,中日关系的发展明显分为两个阶段。
(一)冷战发生至中日邦交正常化阶段二战后,中日两国别无选择地被置于美苏冷战格局之下,两国都缺乏重塑东亚秩序的能力,中日双方各自采取了对苏、对美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但是,中苏关系与日美关系有本质的不同。
中国50年代就制定了推动对日邦交正常化的方针。
日美关系却始终带有“美主日从”性质,日本决策层发展对华政治与经济关系的每一步尝试,都受到美国的严密临近和严厉打压。
战后日本外交路线奠基人——吉田茂执政期间采取了依靠美国的保护和支持,实现日本的所谓复兴的政策,强调日本“要高举反共民主大旗,与志向相同的国家站在一起”,“在它们的援助下,实现国家复兴。
”1952年与台湾缔结所谓《日华和约》,对新生的社会主义中国采取不承认和敌视态度,使日本成为美国国际战略中包围中国和其它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一员,使中日两国失去了正常交往的可能。
当时,中国还是从战略高度,为争取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进行了不懈努力。
周恩来指出:“先从中日两国人民进行国民外交,再从国民外交发展到半官方外交。
”1952年高良富率先来到中国,开始了两国的民间外交。
1964年4月,池田内阁委托“民间人士”松村谦三访华,就双方互设常驻联合机构等问题签订了备忘录,将中日关系推进到半官方状态。
(二)中日邦交正常化至冷战结束阶段60年代末70年代初,国际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美国陷入越南战争,造成其全球战略失衡,苏联则乘机加速对外扩张。
同时,中苏之间也发生了严重分歧。
在这种背景下,基辛格秘密访问北京,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开始了两国关系正常化的进程,中美苏战略大三角形成。
中美关系的改善既为中日关系的发展提供了可能,也迫使日本改变敌视中国的政,以服从美国全球战略的需要。
中日关系发展历程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哎呀,这可是一段跌宕起伏的故事。
想当年,中日两国的交流就像是两位性格迥异的朋友,刚认识的时候有些腼腆,后来越走越近,偶尔也会因为误会而争吵。
咱们得从头说起,先说那古老的时代。
古代的日本,嘿,特别崇拜中国的文化。
那时候,中国可是东亚的“文化大国”,日本的和尚们纷纷跑到中国学习,带回来的不仅仅是佛教,还有诗词、书法和许多传统技艺。
哇,那简直就是一场文化的盛宴,大家都热热闹闹地交流着,像是一群年轻人在一起开派对,谁都不想错过。
可这种热情也带来了些误解。
比如,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想要强大起来,就开始学习西方的东西,慢慢地有些自信心爆棚。
结果,两国之间的紧张关系就悄然升温了。
那个时候的日本,真的是热衷于扩张,像个爱炫耀的孩子,总想在班上表现得更好。
1905年,甲午战争后,日本赢得了胜利,心里那叫一个得意。
可中国嘛,心情可不怎么美丽,感觉被人抢了风头,心里难免不舒服。
就像是一个朋友在你面前得意洋洋,而你却只能默默地忍受,这种感觉,啧,谁都不好受。
再后来,历史的风云变幻,到了20世纪初,中日关系简直像坐过山车,一会儿上,一会儿下。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人民为了保家卫国,付出了无数的努力,那个年代的苦,真的是无人可言。
而日本呢,那段时间的行为,让人心里很不是滋味,仿佛当时的日本就像个失去理智的小孩,做了许多让人无法理解的事。
这样的关系,真的是如同冰火两重天。
虽然有些人希望两国能和好如初,但现实总是很残酷。
直到战后,两国关系又开始变得微妙起来。
日本为了重建,开始向中国输出经济援助,像是一个自责的朋友,试图弥补以前的错误。
70年代,中日正式建交,这简直是一个世纪大事件!两国人民又开始互相往来,旅游、贸易、文化交流一波接一波。
那段时间,大家都忙着“吃吃喝喝”,互相学习,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文化盛宴的年代。
像是昔日的朋友又开始重拾友情,彼此的笑声在大街小巷回荡。
可是,往往好景不长,随着时间的推移,问题也慢慢浮出水面。
人文学院2010级历史学班李靖201006407126
简述战后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中日关系;民间外交;官方外交;发展历程
【摘要】二战后中日两国关系的历史进程可分为民间外交、半官半民外交、官方外交的三个阶段。
历史表明,中日两大民族“和则共荣,斗则俱伤”。
只要两国遵守复交声明与和平友好条约,就能使中日关系成为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之间睦邻相处、友好合作的典范。
日本是中国对外关系中的一个重点国家。
中日两国有两千年的传统友谊,但在甲午战争后的半个世纪里,日本大举侵略中国,破坏了国家关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又追随美国,敌视中国,参与制造“两个中国”,参与对中国的封锁禁运,阻碍了中日往来和两国关系正常化。
中国人民和政府,为了恢复和发展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和中日两国的关系,作了长期不懈的努力,使中日关系从“民间外交”到“官方外交”,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
一、民间外交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日本受美军的单独占领。
日本政府追随美国,采取了反共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结束了帝国主义奴役中国的历史,在世界范围内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壮大了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给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民族解放运动以巨大的鼓舞。
1952年吉田政府不顾中日两国人民的反对,同台湾蒋介石集团缔结了所谓“和约”,并互派大使。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政府和中日两国人民为争取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周恩来指出:“先从中日两国人民进行国民外交,再从国民外交发展到半官方外交”,“在一个时期内中日邦交不能恢复,不能签订政府间协定,我们就进行民间往来,以促进友好”。
根据周恩来的这一对日方针和策略,自建国初期开始,中国政府和人民积极寻求发展两国之间的民间交往和经济贸易关系。
在中国政府的努力下,1952年4月,在莫斯科国际经济会议期间,日本代表众议员帆足计、宫腰喜助,参议员高良富毅然接受中国代表团的邀请,克服重重困难,访问中国,并签订了中日民间贸易协定,这是战后中日关系史上的一次开拓性的突破。
1953年,中日两国比较顺利的签订了第二次中日民间贸易协定;1955年,又签订了第三次民间贸易协定和中日民间渔业协定。
在此期间,中国政府又相继分批遣返了日侨,1956年,宽大处理和释放了在押的日军战争罪犯。
中国政府的这些积极举措得到了日本各界的普遍赞誉,促进了中日两国的相互理解,增进了中日两国人民的友谊。
二、半官方时期
六十年代初,中日关系进入了半官半民的友好贸易和备忘录贸易阶段。
其主要特征是中日双方官员都已参与,两国的经济贸易有了突破性的发展,而且在两国都互设了常驻办事处和互派常驻记者。
从而打通了两国促进相互交流和增进相互理解的道路,为实现两国邦交准备了条件。
1958年,岸信介在日本人民的压力下,从日本的国家经济利益出发,制定了对华外交政经分离原则。
他认为,坚持“两个中国”是属于政治问题,同中国发展贸易属于经济问题,“政治是政治,经济是经济。
两者截然分开来同中国进行交往,并没有任何不妥”。
可见,岸信介是企图在政治上敌视中国,在经济上捞取实惠。
1962年,自民党著名政治家松村谦三和前通产相高崎达之助先后率领一批政治家、企业家来到北京进行具体协商,其结果是签订了以廖承志、高崎达之助为名义的“中日长期综合贸易备忘录”协议,即“LG贸易”(以廖、高字头为代号),这是根据中日双方的具体情况创造出来的特殊形式,旨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发展两国的民间贸易。
该备忘录规定扩大中日贸易的原
则是:1、以货易货;2、综合贸易;3、延期付款;4、长期合同。
双方一致确认,商业合同由日本厂商与中国有关贸易公司签订,两国政府要予以保证,卖方使用日本输出入银行资金。
可见,这一备忘录在形式上虽然仍是民间协定,但实际上已接近于政府协定。
从此中日贸易便在原有的“民间贸易”和新生的半官半民的“备忘录贸易”两条轨道上运行。
备忘录诞生后,不但使两国几乎陷于中断的贸易关系和人事来往又出现了生机,而且使以前与中小企业为主的贸易发展到与大企业为主的阶段。
同时,备忘录贸易实质上形成了一种民间接触、官方幕后、半官半民的关系。
它的目的在于以经济发展带动政治关系发展,通过贸易往来为两国的友好关系奠定基础,开辟道路。
1964年初,正当中日关系日趋好转之时,法国宣布承认中国,在国际上产生了巨大反响,对日本也是一个冲击。
池田勇人政府感到必须在日中关系上有所作为,因此支持松村再次访华,实现了双方在东京和北京互设备忘录贸易常设机构,建起了两国半民半官的联系渠道,向中日关系正常化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中日关系正常化
1972年7月7日,田中首相一上台便声称要在“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的基础上,实现中日关系正常化。
”
于是,1972年9月,田中角荣顺利访华。
9月29日,中日两国发表《联合公报》终于实现了中日两国人民梦寐以求的邦交正常化。
中日邦交正常化,不仅结束了两国的战争状态,而且对两国的政治、经济、外交以及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