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29课《森林中的绅士》教案 鲁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74.50 KB
- 文档页数:9
《森林中的绅士》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森林中的绅士——狐狸,了解其生活习性和特点。
2. 通过观察、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动物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内容:1. 狐狸的生活习性2. 狐狸的特点3. 狐狸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三、教学重点:1. 狐狸的生活习性和特点2. 狐狸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四、教学难点:1. 狐狸的特点及其在森林中的生存智慧2. 培养学生关爱动物的意识五、教学准备:1. 图片素材:狐狸的图片、森林生态系统的图片2. 视频素材:狐狸的生活片段3. 教学卡片:狐狸的特点及其生活习性4. 活动材料:画纸、彩笔等第一章:狐狸的生活习性1.1 引入:展示狐狸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狐狸的外貌特征。
1.2 学习狐狸的生活习性:让学生观察狐狸的生活片段,了解狐狸的生活习性,如捕猎、休息、嬉戏等。
1.3 讨论:引导学生讨论狐狸的生活习性与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第二章:狐狸的特点2.1 引入:展示狐狸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狐狸的特点。
2.2 学习狐狸的特点:让学生观察狐狸的图片,了解狐狸的特点,如体型、毛色、尾巴等。
2.3 讨论:引导学生讨论狐狸的特点在生存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第三章:狐狸的生存智慧3.1 引入:展示狐狸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狐狸的生存智慧。
3.2 学习狐狸的生存智慧:让学生观察狐狸的生活片段,了解狐狸的生存智慧,如捉猎技巧、伪装等。
3.3 讨论:引导学生讨论狐狸的生存智慧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第四章:狐狸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作用4.1 引入:展示森林生态系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狐狸在其中的作用。
4.2 学习狐狸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作用:让学生了解狐狸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角色,如控制猎物数量、维持生态平衡等。
4.3 讨论:引导学生讨论人类与狐狸的关系,培养学生关爱动物的意识。
第五章:实践活动——画出我心中的狐狸5.1 引入:让学生发挥想象,画出自己心中的狐狸。
《森林中的绅士》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森林中的绅士——狐狸,了解其生活习性和特点。
2. 通过观察、讨论、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表达力和动手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动物的良好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狐狸的外形特征和生活环境2. 狐狸的生活习性和行为特点3. 狐狸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作用4. 保护狐狸和森林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狐狸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和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 教学难点:如何培养学生保护动物和生态环境的意识。
四、教学方法:1. 观察法:让学生观察狐狸的图片,了解其外形特征。
2. 讨论法:分组讨论狐狸的生活习性和行为特点,培养学生的表达力。
3. 实践法:动手制作狐狸模型,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4. 讲授法:教师讲解狐狸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引导学生树立保护动物和生态环境的意识。
五、教学准备:1. 准备狐狸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 准备狐狸模型的制作材料。
3. 提前布置课堂,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展示狐狸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狐狸这一森林中的绅士。
2. 新课导入:教师简要介绍狐狸的外形特征,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
3. 深入学习:教师播放狐狸的视频,让学生了解其生活习性和行为特点。
4.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狐狸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分享自己的观点。
5. 实践环节:学生动手制作狐狸模型,增强对狐狸特征的理解。
6.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狐狸和森林生态环境。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学习态度。
2. 制作评价:评价学生制作的狐狸模型,关注其对狐狸特征的理解和创意表现。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分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表达力、合作意识和观点阐述。
八、教学反思:1. 教师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如教学方法的选择、课堂氛围的营造等。
2. 学生反馈: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及对教学方式的满意度和建议。
第28课森林中的绅士【教学目标】1、自读文本,整体感知,说出豪猪的“绅士”特点。
2、研读文本,展开讨论,说说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3、合作讨论,品味本文的语言特点。
【教学目标】学习板块一:知人论世,常识积累。
1、作者简介。
茅盾,作家,政治活动家。
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文学史界公认茅盾是中国社会剖析派小说的坛主。
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
这个太湖南部的鱼米之乡,是近代以来中国农业最为发达之区,它紧邻着现代化的上海,又是人文荟萃的地方,这造成了茅盾勇于面向世界的开放的文化心态,以及精致入微的笔风。
茅盾主要作品: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长篇:《子夜》、《腐蚀》、《虹》、《霜叶红似二月花》短篇小说: 《创造》、《林家铺子》散文:《白杨礼赞》、《风景谈》、《森林中的绅士》(他的散文爱用象征手法表达自己复杂的情感。
)2、基础知识。
(字音积累)似的()钦佩()几乎()暴露()尽管()挨打()顷刻()笨拙()摇曳()学习板块二:自读课文,研读文本。
1、豪猪作为“森林中的绅士”有哪些表现?“得天独厚”又颇具“绅士风度”的豪猪现在却面临“绝种之忧”,作者对这种状况给出了几种可能的原因?作者虽没有下结论,但他倾向的结论是什么?2、作者写本文仅仅是介绍森林中的绅士是一种动物吗?有何深意?学习板块三:合作讨论,品味语言请同学们细细品味文中的语言,找一两句有代表性的句子或者词语来说说你对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看法,与同桌交流、探讨,并总结本文在语言上有哪些特点。
学习板块四:展开联象,拓展延伸:1、茅盾先生的这篇散文写得很机智,他让我们透过形象幽默的语言明白了一个深刻的人生道理。
你能不能也通过描述一种动物或植物而寄寓你对人生的认识?2、(“豪猪哲学”)一群豪猪在寒冷的冬天相聚取暖,靠的太近了猪刺扎猪,靠的太远了,又不能达到相互驭寒的目的。
只有在彼此保持一定的距离,相互不伤害的前提下,才能共同保持豪猪群体的温暖。
鲁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森林中的绅士》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寓言的概念。
2.理解寓言的特点和功能。
3.理解《森林中的绅士》的寓意,并从中领悟道德教育的意义。
4.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和思辨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寓言故事的意义和特点。
2.理解《森林中的绅士》的寓意。
3.培养学生思辨和阅读能力。
三、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从故事中领悟道德教育的意义。
2.如何巩固学生对寓言概念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学习的课文《我们的节日》,并简要介绍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森林中的绅士》。
2. 理解寓言故事的意义和特点(15分钟)教师介绍寓言故事的概念和特点,通过引导学生发现故事中隐含的道德寓意,让学生理解寓言故事的目的。
可以通过以下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1.你们都看过什么寓言故事?它们讲了什么事情?2.你们知道什么是道德吗?道德是干嘛用的?3.为什么有些故事会隐藏道德寓意?4.寓言故事的目的是什么?3. 阅读《森林中的绅士》,理解其寓意(30分钟)教师初步讲解《森林中的绅士》的故事情节,然后让学生默读一遍,再回答一些问题。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问题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故事:1.故事中的猴子为什么想抓鸟?2.树根和光辉都是一斤多,为什么光辉能救树根?3.狼是不是绅士?为什么?4.故事中的小阿凡早期生活过得很苦,他为什么不抢别人的东西?5.故事结尾的寓意是什么?4. 思考道德教育的意义(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所蕴含的道德寓意以及其意义。
帮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你从《森林中的绅士》中学到了什么道理?2.在现实生活中,你们身边有哪些人值得学习?3.你们平时有没有类似于小阿凡的行为?5. 课堂小结(10分钟)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一次课堂小结,强调本节课要点和难点。
对课堂未完成的内容进行补充,并布置下一节课的预习内容。
五、教学评价本节课通过寓言故事《森林中的绅士》的学习,旨在让学生了解寓言的概念和特点,理解寓言故事的意义和功能,并从中领悟道德教育的意义,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和思辨能力。
《森林中的绅士》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森林中的绅士——狐狸,了解狐狸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2. 通过观察和讨论,培养学生对动物的关爱和保护意识。
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狐狸的生活习性2. 狐狸的特点3. 动物保护的重要性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狐狸的生活习性和特点,动物保护的重要性。
2. 教学难点:如何培养学生对动物的关爱和保护意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观察、讨论、游戏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动物保护的意义。
3. 利用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学PPT、图片、视频等资料。
2. 准备相关案例,用于教学讨论。
3. 准备游戏道具,如动物卡片等。
六、教学过程1. 引入话题:介绍狐狸在森林中的形象和地位。
2. 观察学习:展示狐狸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了解狐狸的外貌和生活环境。
3. 讨论交流:引导学生谈论狐狸的特点和生活习性,分享对狐狸的看法。
4. 案例分析:介绍动物保护的相关案例,让学生认识到保护动物的重要性。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对狐狸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对动物保护的认识和态度。
3. 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动物园或野生动物保护中心,加深对动物的了解。
2. 开展课后实践活动,如家庭作业、研究报告等,巩固所学知识。
九、教学反思2.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3. 关注学生的成长,培养具有责任感和爱心的公民。
十、课时安排本节课计划用2课时完成,每课时40分钟。
六、教学活动设计1. 引入话题:通过讲述一个关于狐狸的寓言故事,引发学生对狐狸的兴趣。
2. 观察学习:展示狐狸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了解狐狸的外貌和生活环境。
3. 讨论交流:引导学生谈论狐狸的特点和生活习性,分享对狐狸的看法。
4. 案例分析:介绍动物保护的相关案例,让学生认识到保护动物的重要性。
《森林中的绅士》优秀教学设计《森林中的绅士》教学设计-中学语文论文《森林中的绅士》教学设计鲁永民教学目标1.正确筛选信息,总结豪猪的特点。
2.思考豪猪命运,领悟关于自身生存的启示。
教学重点难点思考豪猪命运,领悟关于自身生存的启示。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在你眼中,什么样的人可称为“绅士”?(彬彬有礼,衣冠得体,举止优雅,风度不凡)这个词常用于英国,一般说来当时的英国绅士通常会手拿文明棍,头戴大礼帽,身着笔挺的西装,足蹬锃亮的皮鞋,任何场合都对女性彬彬有礼。
【图片展示——英国绅士】好,今天咱们一起来认识一位新朋友,它被茅盾称为“森林中的绅士”。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呢?【图片展示——豪猪】同时,教师配以相关知识介绍:豪猪,别名刺猪,豪猪生活在林木茂盛的山区丘陵。
体形肥壮,全身棕褐色,体背部密布长刺,最长的有35厘米左右,体重10公斤左右。
豪猪肉味鲜美,营养丰富,有“动物人参”之美称,是历代宴席之珍品。
豪猪还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肉、脑、脂肪油、心、肝、胆、胃、箭刺均可入药,主治胃、恶疮、心血管硬化、白血病、风湿等病症。
(二)作家作品(本着先学后教的教学原则,这部分印在了导学案上,让学生课前通过自学掌握,课上不再涉及。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宏,字雁冰,浙江桐乡人。
自童年时代起大量接触古典文学作品,并开始接受进步社会思潮影响。
1913年入北京大学预科,1916年毕业后到上海商务印书馆任编译,1920年接编并革新《小说月报》,次年,与郑振铎等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
著有长篇小说《子夜》、《腐蚀》等,中篇小说《蚀》三部曲,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春蚕》等,同时还写了大量散文,代表作如《白杨礼赞》等。
还著有大量文艺论著、回忆录。
其行文“每不忘社会”,主张“小题大做”,根据迅速反映现实斗争与社会动向的需要,创作记述性的速写与议论随感相结合的“特殊的文体”,具有相当深广的社会和精细生动的艺术表现力。
29《森林中的绅士》教案【学习目标】1、自读文本,整体感知,总结豪猪的“绅士”特点。
2、研读文本,探究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3、合作讨论,品味本文的语言特点。
理解现代散文中“虚”与“实”的关系。
【学习重点】1、总结豪猪的“绅士”特点。
2、品味本文的语言特点。
【学习难点】1、探究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2、理解现代散文中“虚”与“实”的关系。
【知识链接】1、作者与作品简介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浙江桐乡人。
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
1916 年毕业后进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职。
1920 年任《小说月报》主编。
同年12 月底,与郑振铎等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秘书,《民国日报》主编。
大革命失败后,东渡日本。
1930 年春回到上海,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1937 年后,到武汉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主编《文艺阵地》。
1938 年冬,赴新疆任教。
1940 年5 月到延安。
1940 年底到重庆。
后又到桂林、香港,担任《大众生活》编委。
1949 年后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文化部长。
代表作品: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
长篇:《子夜》、《腐蚀》、《虹》、《霜叶红似二月花》短篇小说: 《创造》《林家铺子》散文:《白杨礼赞》《风景谈》《森林中的绅士》他散文爱用象征手法表达自己复杂的情感。
2、现代散文的“虚”与“实”“实”:指可见可感的人、事、景等形象。
“虚”:指这些形象未显现的部分或渗透在这些形象里的复杂、微妙的思想感情。
3、阅读及写作体系知识归纳散文阅读技巧:在广泛的阅读及深入的探究的基础上,要注意引导学生及时总结归纳散文阅读技巧。
首先要透过作者的遣词造句充分把握“实”的特点,反复阅读把握其暗示性,特别是抓住富于暗示性的语句,从而理解蕴含在“实”中的“虚”。
这是阅读散文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其次鉴赏时要有明确的意识:散文的着眼点是“虚”,“实”是为“虚”而设的。
《森林中的绅士》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森林中的绅士》是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课文。
是在讲授《猫》《鹤群翔空》等有关描写动物文章的基础上继续以整体感受为主,领悟文章的深刻内容,同时注重朗读和圈点勾画;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因此,我可以这样评价本节课的地位,即它是整个单元知识和能力的一个迁移和延伸。
本文通过写得天独厚的森林绅士豪猪,待人接物,对敌战术等独具的特点,整日过着悠闲自得的生活,却渐有灭种之忧,揭示了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客观现实,以此引起人们对自身生存的深刻启示。
目的是通过此文去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关注社会;训练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揣摩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学习语言运用的技巧,体会本文丰富的语言特色。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教材的教学内容,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确立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正确把握课文重点,总结出主要描写对象豪猪的特点。
2、品味文章对豪猪特性的精炼传神的描写;体会作者调侃的语言中蕴含的深刻意义。
过程与方法:在朗读和探究中感知内容,解决问题,获得情感体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生物进化史上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客观存在,懂得贪图安逸,不思进取必将走向衰亡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1、正确把握课文重点,总结出主要描写对象豪猪的特点。
2、品味文章对豪猪特性的精炼传神的描写;体会作者调侃的语言中蕴含的深刻意义。
二、教学对象分析本课面对的对象是刚升人中学不久的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对生活和世界的认知都比较浅显,而本文作者又是运用生动丰富的语言表达他对象豪猪的绅士一类人生存方式的担忧和不满。
学生单独理解有很大难度,所以采用情境引导,一些必要的补充,积极调动他们的热情和求知的欲望,引导他们学会学习,并从中引发对人生的思考。
三、教学策略1、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选择和运用我认为上好这堂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必须体现以下四个原则:民主性原则、探究协作性原则、创造性原则、趣味性原则基于以上原则,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我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法。
(精品29鲁教版29.森林中的绅士【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正确把握课文重点,总结出要紧描写对象——豪猪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品味文章对豪猪特性的精炼传神的描写;体会作者调侃的语言中包蕴的深刻意义。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生物进化史上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客观存在,明白得贪图安逸、不思进取必将走向衰亡的道理。
【教学重点】总结豪猪的特点,体会精炼传神的语言。
【教学难点】由豪猪的濒临灭绝摸索人一辈子。
【教学方法】朗读、探究、讨论、联方法。
【课前预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趣味导课(入)1.出示豹子与豪猪视频,介绍豪猪。
森林中的绅士——豪猪,又称箭猪,是一类披有尖刺的啮齿目,能够用来防备掠食者。
豪猪有褐色、灰色及白色。
豪猪为夜行性动物,白天躲在洞内睡觉,晚上出来觅食。
喜食花生、番薯等农作物。
2.作者简介矛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人。
中国现代闻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
代表作有小说《子夜》、《春蚕》和文学评论《夜读偶记》。
3.板书课题《森林中的绅士》。
二、整体感知1.初读课文,感知课文。
2.明白得词语。
出示词语:得天独厚方正持重潇洒悠闲逍遥自得无所用心知难而退优游悠闲无病呻吟安安逸逸A.学生自读B.同桌交流3.用简洁的语言描画这位绅士的外貌。
一张方正而持重的脸,鼻子比较脆弱,头部、背部、尾巴上都长着钢针似的刺毛,还有一根不太长然而还强壮有力的尾巴,矮胖胖的四足兽。
三、精读领会1. 豪猪最要紧的特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满身钢针似的刺毛。
刺毛的作用在于:(1)能够与同伴保持相当的距离;(2)当它从高处跌落,能够爱护躯体不受损害;(3)落水时,能够起到救生衣的作用;(4)是精妙的自卫武器。
2.豪猪的“绅士风度”有哪些表现?得天独厚:满身刺毛待人接物:专门有分寸外贸形状:方正持重行动举止:不慌不忙生活态度:潇洒悠闲应敌战术:以守为攻娱乐方式:无病呻吟3.尽管豪猪和绅士在外形上有天壤之别,然而他们在精神生活上有着高度的相似。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9课《森林中的绅士》教案鲁教版五四制(一)预习要求: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思考问题:豪猪的特点豪猪面临灭绝之忧的原因(二)教学目标:1、正确把握豪猪的特点——“得天独厚”表现在哪里,绅士表现在哪里2、理解豪猪这种得天独厚的绅士为什么会有绝种之忧呢?(三)教学重点:1、正确把握豪猪的特点——“得天独厚”表现在哪里,绅士表现在哪里2、理解豪猪这种得天独厚的绅士为什么会有绝种之忧呢?3、那么,豪猪那绅士般的生活方式究竟为什么会让豪面临灭绝之忧?深层原因?4、茅盾写此文的深意?(四)教学难点:3、那么,豪猪那绅士般的生活方式究竟为什么会让豪猪面临灭绝之忧?深层原因?4、茅盾写此文的深意?(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3分钟什么叫绅士?在你心目中绅士有哪些表现?(学生自由发言)其实绅士一词是来自于欧美地区,从封建社会开始,便有了贵族与贫民之分,“绅士”一词是专指那些有爵位的贵族,而后见用于英国,一般说来当时的英国绅士通常会手拿文明棍,头戴大礼帽,身著笔挺的西装,足登亮皮鞋。
绅士的内在气质就是绅士风度,彬彬有礼,待人谦和,衣冠得体,谈吐高雅,自身修养,知识渊博,见多识广,有爱心,尊老爱幼,尊重女性,无不良嗜好,人际关系良好。
是心地善良,举止优雅的男士。
当然这是你们印象中的绅士,但是,我们伟大的茅盾先生,在他的散文《森林中的绅士》中刻画了一种特别的绅士,那就是豪猪。
在这里,茅盾先生将豪猪和绅士放在一起比拟,自然少不了几分的讽刺。
关于豪猪,你们了解吗?那我们来看下有关于它的一些介绍。
展示图片二、精读课文、质疑探究。
学生默读,思考问题 10 5 51、豪猪的“绅士风度”有哪些表现?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刻画豪猪的绅士风度?(结合整体把握所提出的问题,让学生总结归纳)归纳:从“待人接物”的方式、对敌人的战术和独自的无病呻吟等几方面突出表现了它的“绅士风度”。
得天独厚:满身钢针似的的刺毛待人接物:很有分寸,始终保持距离(豪猪雨豪猪之间,绅士和绅士之间需要距离,当然绅士和其他人之间也是一样,这就是在什么方面上,它表现出的绅士?待人接物,那么在这方面上,文中还有个词语)外貌形态:身体矮小肥胖、面孔方正持重行动举止:老是踱着方步,不慌不忙生活态度:潇洒悠闲,逍遥自得,无所用心,从容自在,活动范围狭小应敌战术:守势防御——以守为攻,实现不战而胜、全身而退。
第29课《森林中的绅士》教案(鲁教版六年级下)教学目标:1、正确把握课文重点,总结出要紧描写对象——豪猪的特点2、学习本文拟人的方法,揣摩文章细腻而生动的语言。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关于人类生存的启发。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关于人类生存的启发教学难点学习本文抓住特点介绍动物的写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形,导入新课在你的眼中,什么叫绅士?有一种动物叫豪猪,它的躯体肥胖,头部长的像老鼠,其最大的特色,确实是从背部到尾巴都长满了黑白相间的棘刺。
每当豪猪遇到危险,会赶忙竖起一根根的刺,以用来吓阻敌人。
假如敌人仍要进一步靠近的话,它就会转身倒退冲向敌人,与敌人搏斗。
豪猪的一切生活方式,连它的战术在内,差不多上典型的绅士式的。
这种绅士式的生活方式,这对人的生存有如何样的启发呢?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森林中的绅士»。
1、介绍作家作品。
«森林中的绅士»的作者茅盾的原名、字、籍贯、生卒年,在题注里有介绍,那个地点只作简要的补充。
他1920年开始文学活动,1927年发表第一部中篇小讲«幻灭»,它与相继咨询世的«坚决»、«追求»合为总名«蚀»的三部曲,引起强烈的反响,1933年的长篇小讲«子夜»是他最重要的代表作。
2、检查预习。
①齐读生词:得天独厚逍遥自得无所用心待人接物知难而退优游悠闲无病呻吟方正持重②«森林中的绅士»的作者,原名,字,代表作二、、沉醉文本,整体感知指定个不学生朗读,以便发觉学生的容易出错之处,使讲解更有针对性。
师生共同探究文章的描写对象——豪猪的特点1、作者什么缘故称豪猪为〝森林中的绅士〞?可引导学生抓住豪猪的特点:待人接物的方式、战术、无病呻吟等。
2、〝森林中的绅士〞——豪猪,代表了如何样的一种生活方式?什么缘故作者讲这种生活方式〝叫人看了寒心〞?师生交流。
六年级语文下册《森林中的绅士》优秀教学设计案例《森林中的绅士》围绕着豪猪的“绅士”特点进行描写,作者以调侃风趣的笔调介绍豪猪的特点,暗讽豪猪的“绅士风度”,表达了对豪猪“渐有绝种”的担忧和对豪猪“那种太懒散而悠闲的生活方式”的不满。
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六年级语文下册《森林中的绅士》优秀教学设计案例,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六年级语文下册《森林中的绅士》优秀教学设计案例一一、教学目标1、正确把握课文重点,总结出主要描写对象豪猪的特点。
2、品味*对豪猪特性的精炼传神的描写;体会作者调侃的语言中蕴含的深刻意义。
3、认识生物进化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客观存在,懂得贪图安逸,不思进取必将走向衰亡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总结豪猪的特点,体会精炼传神的语言。
2、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关于人类生存的启示。
三、教学方法朗读、探究、讨论、联想法。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五、课前准备搜集关于绅士的资料,加深认识理解。
六、教学过程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播放《窈窕绅士》剧情:谈谈你对绅士的认识?风度翩翩、温文尔雅、潇洒悠闲……在森林中也有这样一位野兽绅士,让我们走进茅盾的《森林中的绅士》,去一睹它的庐山真面目。
2、整体感知①速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描绘这位绅士的外貌。
(出示豪猪图片)一张方正而持重的脸,鼻子比较脆弱,头部、背部、尾巴上都长着钢针似的刺毛,还有一根不太长然而还强壮有力的尾巴,矮胖胖的四足兽。
②它最主要的特征是什么?有什么作用?满身钢针似的刺毛。
刺毛的作用在于;(1)可以与同伴保持相当的距离;(2)当它从高处跌落,可以保护身体不受损害;(3)落水时,可以起到救生衣的作用;(4)是绝妙的自卫武器。
③是什么原因让如此形象的豪猪称为“绅士”呢?(说明:抓住豪猪与绅士外在形象上的不似,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同时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引导学生体会精炼传神的描写)例:①它的潇洒悠闲,实在也到了殊堪钦佩的地步:可以在一些滋味不坏的灌木丛中玩上一个整天,很有教养似地边走边哼,逍遥自得,无所用心,宛然是一位乐天派。
《森林中的绅士》教案(一)预习要求: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思考问题:豪猪的特点豪猪面临灭绝之忧的原因(二)教学目标:1、正确把握豪猪的特点——“得天独厚”表现在哪里,绅士表现在哪里2、理解豪猪这种得天独厚的绅士为什么会有绝种之忧呢?(三)教学重点:1、正确把握豪猪的特点——“得天独厚”表现在哪里,绅士表现在哪里2、理解豪猪这种得天独厚的绅士为什么会有绝种之忧呢?3、那么,豪猪那绅士般的生活方式究竟为什么会让豪面临灭绝之忧?深层原因?4、茅盾写此文的深意?(四)教学难点:3、那么,豪猪那绅士般的生活方式究竟为什么会让豪猪面临灭绝之忧?深层原因?4、茅盾写此文的深意?(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3分钟什么叫绅士?在你心目中绅士有哪些表现?(学生自由发言)其实绅士一词是来自于欧美地区,从封建社会开始,便有了贵族与贫民之分,“绅士”一词是专指那些有爵位的贵族,而后见用于英国,一般说来当时的英国绅士通常会手拿文明棍,头戴大礼帽,身著笔挺的西装,足登亮皮鞋。
绅士的内在气质就是绅士风度,彬彬有礼,待人谦和,衣冠得体,谈吐高雅,自身修养,知识渊博,见多识广,有爱心,尊老爱幼,尊重女性,无不良嗜好,人际关系良好。
是心地善良,举止优雅的男士。
当然这是你们印象中的绅士,但是,我们伟大的茅盾先生,在他的散文《森林中的绅士》中刻画了一种特别的绅士,那就是豪猪。
在这里,茅盾先生将豪猪和绅士放在一起比拟,自然少不了几分的讽刺。
关于豪猪,你们了解吗?那我们来看下有关于它的一些介绍。
展示图片二、精读课文、质疑探究。
学生默读,思考问题 10 5 51、豪猪的“绅士风度”有哪些表现?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刻画豪猪的绅士风度?(结合整体把握所提出的问题,让学生总结归纳)归纳:从“待人接物”的方式、对敌人的战术和独自的无病呻吟等几方面突出表现了它的“绅士风度”。
得天独厚:满身钢针似的的刺毛待人接物:很有分寸,始终保持距离(豪猪雨豪猪之间,绅士和绅士之间需要距离,当然绅士和其他人之间也是一样,这就是在什么方面上,它表现出的绅士?待人接物,那么在这方面上,文中还有个词语)外貌形态:身体矮小肥胖、面孔方正持重行动举止:老是踱着方步,不慌不忙生活态度:潇洒悠闲,逍遥自得,无所用心,从容自在,活动范围狭小应敌战术:守势防御——以守为攻,实现不战而胜、全身而退。
绅士式的镇静。
娱乐方式:无病呻吟艺术手法:拟人2、绅士式的豪猪,它的“得天独厚”表现在哪里?满身钢针似的刺毛。
刺毛作用:(1)可以与同伴保持相当的距离;(2)当它从高处跌落,可以保护身体不受损害;(3)落水时,可以起到救生衣的作用;(4)是绝妙的自卫武器。
3、为什么这样“得天独厚”,具有这样巧妙自卫武器的豪猪会渐有绝种之忧? 作者提出了自己的猜测,你认为作者倾向于哪一种猜测?是不是它那种太懒散而悠闲的生活方式使然呢?还是因为它那“得天独厚”之处存在着绝大的矛盾——几乎无敌的刺毛以及毫无抵抗力的暴露着的鼻子——所以结果仍然于它不利呢?你是怎么认为的?说说你的看法。
师生交流的结果是生活方式使然,因为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可是我因此更觉得豪猪的‘生活方式’叫人看了寒心”。
4、“寒心”二字可见出批评,那么,豪猪那不慌不忙、潇洒悠闲、逍遥自得的生活方式究竟为什么会让这群拥有先天优势的豪猪面临灭绝之忧人呢?要分析这一个原因,一定要理解豪猪的这种生活方式的实质是什么呢?带来什么严重后果?合理的猜想10归纳:a、生活实质:豪猪的绅士式的生活,其实是代表了一种懒散、无所用心、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得过且过、能避且避、消极无视的生活方式。
怎么说呢?日常生活里,也许这种生活态度是一种潇洒的,闲适生活。
但是在特殊情况下,在面对敌人一次次的攻击,它并没有感受到危机,也没有为危机采取应有的措施,相反,还是一种无视,得过且过,丝毫不把短暂的危机放在心上,而是安安忆逸、自顾自潇洒,以为那一身的长刺能抵得住千军万马。
但是,对手为了捕杀自己的食物,一定是不断改进自己猎杀的方式,所以可以说对手是在进步,而我们的豪猪却是原地踏步,仅凭这所谓的优点。
长此以往,如何不灭绝。
——本身的无视,对手的捕杀,灭绝原因之一引申:像我们这样的豪猪品行,其实在其他动物身上也可以体会得到。
著名的“煮青蛙”事件,如同,不把短暂的危机察觉,重视而最终导致毁灭。
因此,可以说,豪猪的灭绝之忧的原因可以用孟子的观点来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不忘乱”,“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安危相易,祸福相生”,这是自然界和历史发展的辩证法。
无论是国家还是组织和个人,在安乐顺利的时候,要有应付随时都会发生的危难和灾祸的思想准备,预先采取应付的措施。
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处变不惊,化险为夷,才不会成为被水煮熟的青蛙。
后唐庄宗李存勖继承王位后,谦慎恭谨,励精图治,纵横疆场,诛燕灭梁,建立起后唐王朝,可谓功勋赫赫。
但在“仇敌已灭、天下已定”之后,李存勖开始沉溺于现状,失去了进取心,“常与俳优杂戏于廷,伶人由此用事。
”结果,不过三年,李存勖就死于自己宠幸的伶官之手,后唐成了短命的王朝。
欧阳修由此得出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并且用其警示后人。
唐朝宰相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也曾经以隋朝灭亡作为教训,提醒唐太宗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他认为自古失国之主、亡国之君,皆为居安忘危,处治忘乱,所以不能长久豪猪的敌对者在变,而我们的豪猪们依旧保持着安于现状、自得其乐的生活,b、当然这是其中的一个原因。
豪猪的敌对者并非是一层不变的,而它们的生活环境同样也并非是一层不变的。
环境会随着时代的改变而改变,正所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在生物进化史上优胜劣汰是客观存在,如果生物自身不能更好地适应环境,一味地“逍遥自得,无所用心”,面对天敌只能消极地“挨打”,就必然影响其生存能力,即使没有大的地质变迁、天敌的攻击,最终也必然会导致其自身器官机能的退化,避免不了灭绝的境地。
从豪猪的特性延伸到人类,不也是同样的命运吗?因此,作者对豪猪“那种太懒散而悠闲的生活方式”是不满的,更是一种对濒临灭绝的担忧、忧虑。
5、感悟与反思 10 查找1945年的相关社会背景图片或者资料作者称豪猪是“森林中的绅士”,因让人寒心的生活方式而有绝种之忧,作者写这些仅仅是介绍森林中的一种动物吗?如果不是的话,那么作者有何深意?作者称豪猪是“森林中的绅士”,是因为豪猪与现实中的所谓的绅士有很多相似之处。
为忧虑讽刺豪猪,实为包含着对当时社会上形形色色“生活中的绅士”们行为和生活态度的讽刺,以及对社会现实某种程度的批判。
提醒艰苦年代的人们不要像豪猪那样生活,否则也有绝种之忧。
联系背景:这篇文章写于20世纪40年代。
看日战争时代,如果每个人都绅士地活着那么谁来改变这个社会,谁来带领整个中国,走向解放,走向开放。
学生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应该从文中寻找出这些相似之处,体会作者对现实中的绅士的态度,明确豪猪的生活方式其实就是作者所担忧的某些人的一种生活状态。
、如文章第二段写道:“不过豪猪的刺还是有形的,绅士之刺则无形,有形则长短有定,要保持相当的距离总比无形者好办,而这也是摹仿豪猪的绅士们‘青出于蓝’的地方。
”作者以有形的豪猪之刺衬托无形的绅士之刺,深刻地揭示了绅士们虚伪狡猾的丑陋面目;同时,绅士与豪猪本无关联,文章却认为绅士们摹仿豪猪,而且“青出于蓝”,从而对现实生活的绅士们进行了辛辣的讽刺,表现了作者对绅士们的憎恶和轻蔑。
文章第九段写道:“但正像我们的可敬的绅士们尽管‘得天独厚’,优游自在,却也常常要无病呻吟一样,豪猪也喜欢这调门。
”再次以豪猪比拟绅士,形象地刻画了“可敬的绅士们”无病呻吟的丑恶嘴脸,深刻揭露了他们装腔作势虚伪透顶的丑陋本质。
语言的讽刺性。
文中使用许多加引号的词语,如“得天独厚”“青出于蓝”“乐天派”“绅士”“挨打”“镇静”“尊躯”“可敬”“很有教养”等。
在上下文中,这些词语都是作者对其本身意义的活用,被赋予了特殊含义,或反话正说,或寓谐于庄,不仅使文章幽默风趣,可读性强,而且具有很强的讽刺意味,增加了批判的力量。
三、课后作业你喜欢这样的生活方式吗?五、品味传神的语言。
文中对豪猪的描写很传神,你能否找出来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教师举一例,学生独立寻找品味)例如:a、“它的潇洒悠闲,实在也到了殊堪钦佩的地步:可以在一些滋味不坏的灌木丛中玩上一个整天,很有教养似地边走边哼,逍遥自得,无所用心,宛然是一位乐天派。
”(突出表现了豪猪的生活方式悠闲自在,逍遥自得,颇具绅士风度。
)b、“它躺在树枝间,从容自在地啃着树皮,啃地倦了,就打个瞌睡;要是睡中一个不小心倒栽下来,那也不要紧,它那件特别的长毛大衣会保护它的尊躯。
”(能吃能睡,甚至边吃边睡,吃、睡均从容不迫,豪猪的憨态跃然纸上。
)c、“它从掩蔽部抽出了鼻子,拼命低着头(还是为的保护鼻子),倒退着走,同时猛然挥动尾巴,这样‘背进’到了最后一棵树,它就笨拙地往上爬,爬到了相当的高度,自觉已无危险,便又安安逸逸躺在那里啃起嫩枝来,好象根本没有发生过什么事情似的。
”(笨拙的样子令豪猪更可爱了,而大敌当前却仍不忘记,可谓从容镇定。
)然而听罢全课,不少老师又有了一种“水至清则无鱼”的感觉。
老师上得热汗涔涔,学生听得恹恹欲睡。
整个课上下来,可以说是一句冗余的话的都没有说,但是却觉得老师的话,文章的话和学生总是隔着一层,无法达到“共鸣”的境界。
说当时生活条件艰苦,是怎样的艰苦,能否以一些数据、图片或者相关事实来说明一下,激活听者对历史的记忆和体验?学生说要居安思危,他们结论来自何方?仅仅是豪猪这一例?为什么没有“鲇鱼效应”、“煮青蛙”现象等类似论据的联想?赞同茅盾的观点,那么现代人对闲散生活境界的追求,又说明了什么?曾经风行这么一个故事:一个希腊人在海边钓鱼,那地方有一个鱼群,希腊人钓了两条就准备收竿回家,一位外国游客问:“为什么不多钓几条?”希腊人问:“多钓几条干什么?”外国游客答道:“可以卖啊,然后有钱可以去投资,再赚钱,买房子,买车……”“然后呢?”希腊人问。
“那你就可以舒服地在这儿钓鱼了。
”外国游客说。
“那我现在不就做到了吗?”希腊人反问道。
对这样的故事,又该如何看待?诸如此类可以引发师生、作者、听课老师思想、情感碰撞的问题都在教者精纯的思维模式下不幸胎死腹中了。
可见,真正的精纯实际上并不排斥所谓的冗余,恰恰是和冗余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又相互转化的。
《森林中的绅士》教案茅盾(一)预习要求: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思考问题:豪猪的特点?豪猪面临灭绝之忧的原因?(二)教学目标:1、正确把握豪猪的特点——“得天独厚”表现在哪里,绅士表现在哪里2、理解豪猪这种得天独厚的绅士为什么会有绝种之忧呢?(三)教学重点:1、正确把握豪猪的特点——“得天独厚”表现在哪里,绅士表现在哪里2、理解豪猪这种得天独厚的绅士为什么会有绝种之忧呢?3、那么,豪猪那绅士般的生活方式究竟为什么会让豪面临灭绝之忧?深层原因?4、茅盾写此文的深意?(四)教学难点:3、那么,豪猪那绅士般的生活方式究竟为什么会让豪猪面临灭绝之忧?深层原因?4、茅盾写此文的深意?(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什么叫绅士?在你心目中绅士有哪些表现?(学生自由发言)欧美地区从封建社会开始,有了贵族与贫民之分,“绅士”一词是专指那些有爵位的贵族而言,一般说来当时的英国绅士通常会手拿文明棍,头戴大礼帽,身著笔挺的西装,足登亮皮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