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胃内漂浮制剂研究现状
- 格式:doc
- 大小:37.50 KB
- 文档页数:5
胃漂浮制剂技术在治疗消化性溃疡药物中的应用进展胃漂浮制剂以其长时间漂浮、缓慢释药的特点成为备受关注的新剂型,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消化性溃疡治疗药物领域采用胃漂浮制剂技术的应用进展。
标签:胃漂浮消化性溃疡幽门螺杆菌胃漂浮制剂是根据流体动力学平衡体系设计,使制剂在胃中的密度小于胃内容物密度,从而能长时间漂浮于胃液之上。
胃漂浮制剂可延长药物在胃肠道的停留时间,从而延长药物在胃肠道中总的释放时间,增加药物在胃和十二指肠的吸收,或增强药物在胃局部的治疗作用,提高生物利用度,降低毒副作用。
理想的胃漂浮制剂具有如下特征:①与胃液接触后表面迅速发生水化并形成凝胶层屏障,继而膨胀但依然保持片剂原有形状;②膨胀后制剂的密度小于胃液的密度;③药物可以缓慢的释放,制剂在胃中能够维持较长的停留时间,一般为5-6个小时。
消化性溃疡包括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是具有反复发作倾向的消化系统疾病。
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引起消化性溃疡的重要因素,根除HP是主要的治疗措施。
质子泵抑制剂、抗生素等药物是目前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主要药物,但由于药物在胃中停留的时间太短,黏膜层不能达到杀菌的有效浓度,导致治疗效果大打折扣[1]。
因此采用新型制剂技术,延长抗消化性溃疡药物在胃内的停留时间,对消化性溃疡的治疗具有重大意义。
1 常用辅料1.1 骨架材料骨架材料是保持制剂长时间漂浮的重要因素,骨架材料遇水后会迅速在制剂表面形成一层胶体屏障,既可保持制剂的漂浮,又可阻止水分向内渗透,从而控制药物的溶解和扩散[2]。
常用的骨架材料包括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羟丙基纤维素(HPC)、乙基纤维素(EC)、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甲基纤维素(MC)等。
1.2 其他材料为了提高制剂的漂浮性能可在处方中加入碳酸氢钠、碳酸钙、碳酸镁等起泡剂或加入高级醇、油类、蜡质等轻质水水性材料。
此外还可加入乳糖、甘露醇等水溶性辅料或疏水性辅料以调节药物的释放速度。
2 胃漂浮技术在消化性溃疡治疗药物的应用2.1 克拉霉素胃漂浮制剂边佳明等[3]将海藻酸钠和液体石蜡乳化后经钙离子交联后制备克拉霉素的胃漂浮小丸,结果表明当液体石蜡和2%海藻酸钠水溶液比例为2:10,乙基纤维素增重达到10%时,小丸在pH为1的盐酸溶液中漂浮超过12个小时,持续释放时间达5个小时。
胃内漂浮剂的概况研究胃漂浮剂(floating tablets)又称胃内滞留片、漂浮给药系统或水动力平衡系统,是指口服后能保持自身密度小于胃内容物密度,而在胃液中呈漂浮状态的特殊缓释制剂,主要是根据流体动力学平衡体系设计的漂浮制剂。
2 胃漂浮剂的释药原理、分类及动力学规律胃漂浮片根据流体动力学原理设计,由药物、一种或多种亲水凝胶滞留材料辅以其他材料制成。
其释放机理根据是否含有起泡剂可分为两种:(1)含有起泡剂的制剂:当与胃液接触时,起泡剂与胃液作用生成二氧化碳,使药片开始漂浮,接着亲水性凝胶形成胶体屏障膜,控制药物释放。
(2)不含起泡剂的制剂:当与胃液接触时,基质中的孔隙使药片漂浮,其他过程同(1)。
目前广泛应用的是根据HBS原理,在制剂中加入亲水性聚合物,利用其与胃液接触后产生的水化作用而使制剂体积膨胀、密度减小,当制剂密度小于胃液密度时,制剂就能在胃液中保持漂浮状态而滞留在胃中。
药物的释放速率也可通过选择不同的聚合物凝胶骨架材料或调整其不同配比加以调节和控制。
为了提高浮力,通常可于制剂中添加适量相对密度小的疏水性辅料。
也可以加人发泡剂, 遇胃酸产生气体,包裹于制剂表面的凝胶层,从而减轻制剂密度,增加浮力,同时又能增加药物的初始释放量。
使其不受胃排空的影响,同时因为膨胀后的片子体积增大,难以通过幽门,故可成为长时间驻留于胃中的药物储库药物缓慢从凝胶骨架中释放,逐渐到达吸收部位而吸收,直至负载药物释放完全或凝胶层溶蚀后体积变小才最终被排空。
3胃漂浮剂的制备及实例胃内漂浮片的制粒分为干法制粒和湿法制粒。
湿法制粒若颗粒较细,药物的释放度会明显变快,如复方硫酸庆大霉素胃内滞留漂浮型缓释片的制备过程中以目筛制粒,其释放度比较适宜。
膨胀性大的亲水胶体适于全粉末直接压片或干法制粒,因为湿法制粒时会因其巨大的膨胀性而使操作变得困难,且湿法制粒粉末间的空隙较小,不利于制剂在胃内产生水化作用。
缓释、速释两种颗粒混合压片制片时压力的大小对漂浮片的外观和释放度有很大影响应考虑既能使成型片剂有适当的硬度,又能使片内部保留有适当空隙以利于漂浮同时片剂表面的亲水性高分子颗粒间留有一定的空隙更利于水化。
胃漂浮片的研究进展
王锐利;张淑秋
【期刊名称】《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5(036)002
【摘要】胃漂浮片(floating tablets)是指口服后能保持自身密度小于胃内容物密度,而在胃液中呈漂浮状态的制剂,主要是指根据流体动力学平衡体系设计的漂浮制剂。
这种制剂能滞留于胃中,延长药物释放时间,改善药物的吸收,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总页数】3页(P260-262)
【作者】王锐利;张淑秋
【作者单位】山西医科大学药学院,太原,030001;山西医科大学药学院,太
原,030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44.16
【相关文献】
1.羟丙基甲基纤维素对左金胃漂浮缓释片的漂浮性能和药物释放特征的影响 [J], 赵新慧;刘陶世;段金廒
2.胃漂浮缓释片研究Ⅰ硝苯啶胃漂浮缓释片的制备与性质 [J], 侯惠民;朱金屏
3.胃漂浮缓释片研究III核黄素胃漂浮缓释片 [J], 朱金屏;佘勇;侯惠民
4.PVP、PVA 为辅料的胃漂浮缓释片研究Ⅱ地尔硫胃漂浮缓释片 [J], 侯惠民;朱金屏;熊全美;钱惠康;顾卫国
5.辅料因素对胃漂浮片的制备及漂浮能力的影响 [J], 朴洪泽;林文辉;李翠芳;方亮;崔福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药制剂发展现状与新技术学生姓名郑国牛班级中药1202专业名称中药制药技术系部名称制药工程系指导教师提交日期2014年12月30日答辩日期2014年12月30日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2014年12 月中药制剂发展现状与新技术摘要优统中医药最大的优势在临床,多年的临床实践是对中药方剂的最好筛选。
很多精典名方之所以久用,是因为安全有效。
中药制剂长期存在的一些技术问题尚未解决,如中药液体制剂稳定性较差,固体制剂吸湿性强的问题,中药新剂型制剂仍很少,中药制剂体内代谢规律掌握太少,使中药制剂体内过程的评价和给药方案的制定缺乏依据。
中药复方研究需要物理学、植物化学、分析化学、统计学、分子生物学等多种学科的交叉渗透。
中药剂型取决于中药复方的体内外物质基础和药效学,基础与中药理论的有机结合。
应用分子生物学相关技术及现代分离分析技术等技术手段,中药的组合效应,中药的物质基础研究,是基于中药组合基础上的,即2个以上中药组方后,产生一种或几种原单药所不具备的效能,而这正是中药治病达到有效性的关键所在,中药方剂用水煎煮时,由于方剂和煎煮时的高温以及溶液中复杂的化学环境,可能在溶液中发生固有物质间的络合、水解、氧化、还原等反应,从而生成溶液中原来没有的某些新物质。
关键词:中药制剂,新技术,发展现状目录前言 (1)第一章中药制剂发展历史1.1概述 (2)1.2中药制剂的古代发展历史 (2)1.3中药制剂现代化发展 (3)第二章中药制剂剂型的发展2.1 中药制剂已有剂型的发展 (5)2.1.1片剂 (6)2.1.2口服液 (6)2.1.3滴丸剂 (5)2.1.4颗粒剂 (6)2.1.5 胶囊剂 (6)2.1.6雾剂 (6)2.2 中药制剂新剂型的发展 (6)2.2.1注射给药剂型 (6)2.2.2透皮给药剂型 (7)2.2.3粘膜给药剂型 (7)2.2.4中药 (8)第三章中药制剂的新技术3.1 包合物技术 (9)3.2 固体分散技术 (9)3.3 膜分离技术 (10)第四章展望和总结 (11)参考文献: (12)致谢 (13)1.前言中药制剂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既继承了传统的中药制剂的方法,又用现代科学的理论技术,来研究中药剂型、制剂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和临床药效学的科学。
《黄芩苷胃漂浮缓释微球的制备》篇一一、引言近年来,随着医疗科技的快速发展,药物的制剂形式也日趋多样化和创新。
黄芩苷作为一种重要的天然药物成分,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价值。
然而,其生物利用度较低,为提高其疗效和减少副作用,研发黄芩苷胃漂浮缓释微球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黄芩苷胃漂浮缓释微球的制备工艺,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二、材料与方法1. 材料黄芩苷原料药、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药用辅料等。
2. 仪器电子天平、磁力搅拌器、喷雾干燥机、显微镜等。
3. 制备方法(1)黄芩苷溶液的制备:将黄芩苷原料药溶于适当溶剂中,制备成一定浓度的黄芩苷溶液。
(2)PLGA溶液的制备:将PLGA溶于有机溶剂中,制备成一定浓度的PLGA溶液。
(3)微球的制备:采用喷雾干燥法,将黄芩苷溶液与PLGA 溶液混合后进行喷雾干燥,制备成黄芩苷胃漂浮缓释微球。
三、实验结果1. 微球形态观察通过显微镜观察,制备的黄芩苷胃漂浮缓释微球呈圆形或类圆形,表面光滑,大小均匀。
2. 释放性能测定采用体外释放实验,测定黄芩苷胃漂浮缓释微球的释放性能。
结果显示,微球在模拟胃液中具有较好的漂浮性能,且药物释放缓慢而持久,符合缓释要求。
3. 稳定性考察对制备的黄芩苷胃漂浮缓释微球进行加速稳定性试验,结果显示微球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四、讨论1. 制备工艺优化在制备过程中,可通过调整黄芩苷溶液与PLGA溶液的比例、喷雾干燥的工艺参数等,进一步优化微球的制备工艺,提高微球的性能。
2. 释放机制分析黄芩苷胃漂浮缓释微球的缓慢而持久的药物释放性能,可能与微球的漂浮性能、微球内部结构的特殊性以及药物与PLGA的相互作用等因素有关。
需进一步研究其释放机制,以更好地控制药物释放。
3. 临床应用前景黄芩苷胃漂浮缓释微球具有提高生物利用度、减少副作用等优点,有望在临床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需进一步开展临床研究,评估其在不同疾病领域的应用价值和安全性。
物的生物毒性进行三维结构的QSAR研究,建立了较好的三维结构 保留时间的CoMFA模型,探讨了小分子化合物毒性数据预测的方法。
通过此实验,可以指导利用QSAR方法预测环境中未明成分的此类化合物的污染程度,并提供相关的结构类别信息:为进一步研究揭示有机污染物致毒机理以及利用QSAR方法指导化合物毒性数据预测提供了依据。
[参考文献][1] 王连生、韩朔睽.分子结构、性质与活性[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7 P361 363[2] Cramer RD,Patterson DE,Bunce parativeMolecular Field Analysis(CoMFA)1.Effect of shape onBinding of Steroids to Carrier Proteins[J].Am Chem Soc1988,110:5959 5967.[3] Klebe G,Abraham U,Mietzner T,Molecular SimilarityIndices in a Comparative Analysis(CoMSIA)of DragMolecular to Create and Predict their Biological Activity[J].Med Chem,1994,37:4130 4146.[4] 李伟,易翔,肖培根,等.五味子素类抑制HIV活性的三维定量构效关系研究[J].化学学报,2002,60(7):1311 1317[5] 刘仲杰,刘叔倩.三维定量构效关系最新研究进展[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1999,20(1):17 21[6] 侯廷军,徐筱杰.比较分子场分析方法研究的最新进展[J].化学进展,2001,13(6):436 440[7] 张燕玲,王耘,李伟,等.酚类小分子透皮吸收的三维定量构效关系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26(6):30 32[8] 张燕玲,郭亦然,王耘,等.化合物色谱保留参数与其三维结构关系的研究[J].色谱,2005,23(3):223 228 [9] Dun WJ.Wolds,Edlund U.Quant Struct Act Relat[J].1984,3:131.[10] 万升标,易翔,郭宗儒.1 咪唑基苯并二氮杂卓类法呢基蛋白转移酶抑制剂的三维定量构效关系研究[J].药学学报,2001,36(6):423 426!综述!胃滞留漂浮型缓控释制剂的研究概况曲 莉1,2,王智民1*,仝 燕1(1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北京 100700;2 江西中医学院,江西南昌 330004)[摘要] 综述了胃滞留漂浮型缓控释给药系统的释药原理、漂浮性能的影响因素及制剂质量评价等方面的内容。
胃内漂浮制剂11.3胃内漂浮剂的概况研究胃漂浮剂(floating tablets)又称胃内滞留片、漂浮给药系统或水动力平衡系统,是指口服后能保持自身密度小于胃内容物密度,而在胃液中呈漂浮状态的特殊缓释制剂,主要是根据流体动力学平衡体系设计的漂浮制剂。
2 胃漂浮剂的释药原理、分类及动力学规律胃漂浮片根据流体动力学原理设计,由药物、一种或多种亲水凝胶滞留材料辅以其他材料制成。
其释放机理根据是否含有起泡剂可分为两种:(1)含有起泡剂的制剂:当与胃液接触时,起泡剂与胃液作用生成二氧化碳,使药片开始漂浮,接着亲水性凝胶形成胶体屏障膜,控制药物释放。
(2)不含起泡剂的制剂:当与胃液接触时,基质中的孔隙使药片漂浮,其他过程同(1)。
目前广泛应用的是根据HBS原理,在制剂中加入亲水性聚合物,利用其与胃液接触后产生的水化作用而使制剂体积膨胀、密度减小,当制剂密度小于胃液密度时,制剂就能在胃液中保持漂浮状态而滞留在胃中。
药物的释放速率也可通过选择不同的聚合物凝胶骨架材料或调整其不同配比加以调节和控制。
为了提高浮力,通常可于制剂中添加适量相对密度小的疏水性辅料。
也可以加人发泡剂, 遇胃酸产生气体,包裹于制剂表面的凝胶层,从而减轻制剂密度,增加浮力,同时又能增加药物的初始释放量。
使其不受胃排空的影响,同时因为膨胀后的片子体积增大,难以通过幽门,故可成为长时间驻留于胃中的药物储库药物缓慢从凝胶骨架中释放,逐渐到达吸收部位而吸收,直至负载药物释放完全或凝胶层溶蚀后体积变小才最终被排空。
3胃漂浮剂的制备及实例胃内漂浮片的制粒分为干法制粒和湿法制粒。
湿法制粒若颗粒较细,药物的释放度会明显变快,如复方硫酸庆大霉素胃内滞留漂浮型缓释片的制备过程中以目筛制粒,其释放度比较适宜。
膨胀性大的亲水胶体适于全粉末直接压片或干法制粒,因为湿法制粒时会因其巨大的膨胀性而使操作变得困难,且湿法制粒粉末间的空隙较小,不利于制剂在胃内产生水化作用。
哈尔滨商业大学毕业设计(论文)胃漂片的研究进展学生姓名指导教师专业学院2013年05月20日Graduation Project (Thesis)Harb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gastricfloating tabletsStudentSupervisorSpecialtySchool2013-05-20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毕业设计(论文)审阅评语毕业设计(论文)审阅评语毕业设计(论文)答辩评语摘要胃漂浮片是一类能延长药物在胃中的滞留时间,提高药物在胃内或者十二指肠中的吸收程度,降低毒副作用,稳定血药浓度,提高生物利用度,减少给药次数的新型制剂。
本文介绍了胃漂浮片的释药原理、动力学规律、常用辅料及新型辅料、质量评价等方面的内容,并列举了一些新材料的处方实例。
作者根据近些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及报道,综述了该制剂的技术进步、性能评价及其研究价值,展望了胃漂浮片广阔的发展前景,浅析了其对提高我国制剂水平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胃漂浮片;漂浮性能;质量控制;展望AbstractGastric floating tablets is a kind of new preparations which can extend the residence time of the drug in the stomach, to improve the degree of absorption of the drug in the stomach or duodenum, reduced side effects, stable blood drug concentration, to improve bioavailability,to reduce the frequency.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release of floating principle, the contents of the kinetics of commonly used materials and new materials, quality evaluation, and cited a number of new materials prescription instance.With the deepening of the study, gastric floating tablets will have great development.According to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and reports over the past decade at home and broad, summarizes the technical progress of the preparation, performance evaluation,future prospects for development of gastric floating tablets, described its significance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China's preparations.Key Words:gastric floating tablets; the floating performance; quality control; look forward to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1绪论 (1)1.1引言 (1)1.2胃漂浮片的研究概况 (1)1.2.1胃漂浮片的研究现状 (1)1.2.2胃漂浮片的研究前景 (3)1.3课题目的和意义 (4)2 胃漂浮片的研究进展 (6)2.1 胃漂片的释药原理及动力学规律 (6)2.1.1 释药原理 (6)2.1.2 释药的动力学规律 (6)2.2 胃漂浮片的辅料及处方实例 (6)2.2.1 胃漂浮片的一般辅料 (7)2.2.2 胃漂浮片的新型辅料 (9)2.2.3 处方实例 (9)2.3 胃漂浮片的质量评价 (11)2.3.1 胃漂浮片的体外性能研究 (11)2.3.2 体内性能研究 (12)2.3.3 体内外的相关性 (13)结论 (14)参考文献 (15)致谢 (18)1绪论1.1引言胃漂浮片(gastric floating tablets)是指利用浮力在胃液中保持漂浮状态的一种制剂,主要是根据流体动力学平衡体系(hydrodynamcally balanced system ,HBS)设计的。
《黄芩苷胃漂浮缓释微球的制备》篇一一、引言随着医药科技的进步,药物传递系统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
其中,胃漂浮缓释微球因其能够在胃内长时间悬浮并缓慢释放药物,被广泛应用于胃部疾病的治疗。
黄芩苷作为一种具有广泛药理作用的天然产物,其胃漂浮缓释微球的制备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本文旨在详细介绍黄芩苷胃漂浮缓释微球的制备方法及其相关研究。
二、材料与方法1. 材料黄芩苷、生物相容性聚合物(如聚乳酸、聚乳酸-聚己内酯共聚物等)、溶剂、致孔剂等。
2. 方法(1)微球制备技术: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或相分离法制备黄芩苷胃漂浮缓释微球。
(2)微球表面修饰: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对微球表面进行修饰,以提高其胃内漂浮性能和药物释放性能。
(3)微球性能评价:对制备的黄芩苷胃漂浮缓释微球进行形态、粒径、漂浮性能、药物释放性能等评价。
三、制备过程1. 制备黄芩苷溶液:将黄芩苷溶于适当溶剂中,制备成黄芩苷溶液。
2. 制备聚合物溶液:将生物相容性聚合物溶于溶剂中,制备成聚合物溶液。
3. 乳化-溶剂挥发法:将黄芩苷溶液与聚合物溶液混合,通过高速搅拌或超声波振荡形成乳状液。
随后,通过挥发溶剂,使微球固化。
4. 表面修饰: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对微球表面进行修饰,如利用表面活性剂、静电吸附等方法。
5. 性能评价:对制备的黄芩苷胃漂浮缓释微球进行形态观察、粒径测定、漂浮性能测试和药物释放实验等。
四、结果与讨论1. 形态观察:通过显微镜观察,发现黄芩苷胃漂浮缓释微球呈规则球形,表面光滑,无明显的缺陷。
2. 粒径测定:采用激光粒度仪测定微球的粒径,发现微球粒径分布较窄,符合制备要求。
3. 漂浮性能测试:将微球放入模拟胃液中,观察其漂浮性能。
发现微球能够在胃液中长时间悬浮,具有良好的漂浮性能。
4. 药物释放性能:通过体外药物释放实验,发现黄芩苷胃漂浮缓释微球具有缓慢而持续的药物释放性能,能够满足胃部疾病治疗的需求。
在制备过程中,聚合物类型、浓度、黄芩苷浓度、致孔剂种类及用量等因素均会影响微球的性能。
胃内漂浮剂的研究进展班级:制药1082 姓名:杨兵玉学号:1081604229摘要:胃内漂浮制剂是根据流体动力学平衡原理设计制作,口服后可以漂浮于胃液之上的一种特殊缓释制剂。
这种制剂由于自身密度小于胃内容物密度, 通常在胃液中呈漂浮状态滞留达到延长药物在胃内的释放时间, 改善药物吸收, 提高生物利用度的目的。
本文就胃内滞留漂浮型缓释制剂的释药机制、制备方法、质量评价、漂浮性能影响因素、常用辅料等方面进行综述。
关键词:胃内漂浮剂药物缓释研究进展作用机制胃内漂浮片有以下特点:1)延长药物在胃肠道的滞留时间, 保证药物的吸收完全;2)可缩小病人个体间和个体内(各次服药间)的差异;3)维持较稳足的血药浓度;4)延长药效, 减少给药次数。
5)改善药物对特定部位的吸收和胃部作用;6)避免药物直接与胃壁接触, 减轻对胃壁的刺激。
胃内漂浮制剂所需浮力可由多种方法产生, 目前广泛应用的是根据HBS原理, 在制剂中加入亲水性聚合物, 利用其与胃液接触后产生的水化作用而使制剂体积膨胀、密度减小, 当制剂密度小于胃液密度时, 制剂就能在胃液中保持漂浮状态而滞留在胃中。
HBS系统的药物释放通过药物的不断溶解与扩散进行, 遇水后,系统表面发生水化形成凝胶, 控制外围水分的进一步渗人并阻止凝胶内部药物的扩散, 形成流体动力学平衡的“边界收缩”效应, 并长时间维持一定的性状。
随着时间的延长, 水分逐渐向里渗人, 一部分药物通过凝胶层扩散释放, 另一部分药物则随凝胶的溶蚀而溶出叫, 两方面共同作用达到缓释或控释目的。
HBS系统药物的释放属基质控释型, 符合Hisguchi方程。
药物的释放速率也可通过选择不同的聚合物凝胶骨架材料或调整其不同配比加以调节和控制。
为了提高持浮力, 通常可于制剂中添加适量相对密度小的疏水性辅料。
也可以加人发泡剂, 遇胃酸产生CO2气体, 包裹于制剂表面的凝胶层, 从而减轻制剂密度, 增加浮力, 同时又能增加药物的初始释放量川。
胃内滞留漂浮型缓释片的研究现状及在中药制剂中应用展望徐晓宏;张铁军;宋新波;龚苏晓;刘可越
【期刊名称】《中草药》
【年(卷),期】2007(38)5
【摘要】综述了胃滞留漂浮型缓释给药系统的释药原理、漂浮性能的影响因素和制剂质量评价等方面的内容以及胃漂浮片技术在中药新药开发中的应用,借助现代化科学技术,以国外先进剂型为目标,用现代制药技术发展传统中医药。
胃漂浮缓释制剂可以显著延长胃内滞留时间,改善药物吸收,提高生物利用度,已经引起了国内外药学工作者越来越多的关注。
【总页数】4页(P779-782)
【关键词】胃漂浮;缓释制剂;滞留时间
【作者】徐晓宏;张铁军;宋新波;龚苏晓;刘可越
【作者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药物研究院;天津中医药大学药厂;九江学院【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3.6
【相关文献】
1.琥珀酸亚铁胃内滞留漂浮型缓释片的制备及体外释放度研究 [J], 阚淑玲;屠锡德;刘建平
2.复方去甲斑蝥素胃内滞留漂浮型缓释片在犬体内的药动学研究 [J], 李洪斌;王艳萍;赵楠;刘福强;刘莹;崔海珍
3.替硝唑胃内滞留漂浮型缓释片的制备及体外释放研究 [J], 周毅生;卢毅;宋华;翟冬燕;段琼辉
4.胃内滞留漂浮型缓释制剂技术研究进展及其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 [J], 宋华;周毅生
5.VB_1胃内滞留型漂浮缓释片释放度及漂浮性能的研究 [J], 张朔;姜典卓;邹宇清;武凤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药胃内漂浮制剂研究现状摘要:胃内漂浮制剂是通过药物缓释技术来延长制剂胃内滞留时间,达到增加药物吸收,提高生物利用度的目的。
本文分析了近20年来胃内漂浮制剂在中药制剂研究中的应用,并就中药胃内漂浮缓释剂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中药制剂;胃内漂浮制剂;药物缓释;研究进展胃内漂浮制剂是指一类能滞留于胃液中,延长药物释放时间,改善药物吸收,利于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的制剂。
漂浮制剂吸收部位的滞留时间可从2~3 h延长达5~6 h,并具有骨架释药的特性,可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1]。
本文分析了近20年来中药胃内漂浮制剂的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1中药胃内漂浮制剂1.1 胃内漂浮制剂原理:胃内漂浮制剂系应用流体动力学平衡原理(hydrodynamcally balanced system, HBS)设计而成[2],由药物和一种或多种亲水凝胶骨架材料及其他辅助材料制成,口服与胃液接触后产生水化作用,制剂表面形成一层凝胶屏障而使制剂体积膨胀,因密度小于胃内容物的密度(1.004-1.010g/cm3)而漂浮于胃液上,使其不受胃排空的影响。
凝胶屏障控制了外围水分的进一步渗入和凝胶内药物的扩散,并长时间保持一定的形状。
HBS 系统随着时间的延长,水分逐渐向内渗入,一部分药物通过凝胶层扩散释放,另一部分药物则随凝胶的溶蚀而溶出[3],达到控制药物释放的目的。
HBS系统药物的释放属基质控释型,符合Higuchi方程。
周毅生等[4]根据HBS原理研制了左金胃内滞留漂浮型缓释片。
结果发现体外释药符合Higuchi方程,体外释药量与释药时间有良好的相关性。
1.2 中药胃内漂浮制剂特点:中药胃内漂浮缓释制剂能缓慢溶解、扩散,既充分体现胃内漂浮制剂自身特点,又具有独特优势:①可发挥中药具有长效特点,长于治疗慢性病的优势;②可减少用药次数和用药量,掩盖苦味并减少对胃的刺激性;③降低剂量、减少服药次数;④降低毒副反应,克服一般制剂生物利用度低的缺点;⑤美化成品外观,方便患者。
胃内漂浮剂的概况研究胃漂浮剂(floating tablets)又称胃内滞留片、漂浮给药系统或水动力平衡系统,是指口服后能保持自身密度小于胃内容物密度,而在胃液中呈漂浮状态的特殊缓释制剂,主要是根据流体动力学平衡体系设计的漂浮制剂。
2 胃漂浮剂的释药原理、分类及动力学规律胃漂浮片根据流体动力学原理设计,由药物、一种或多种亲水凝胶滞留材料辅以其他材料制成。
其释放机理根据是否含有起泡剂可分为两种:(1)含有起泡剂的制剂:当和胃液接触时,起泡剂和胃液作用生成二氧化碳,使药片开始漂浮,接着亲水性凝胶形成胶体屏障膜,控制药物释放。
(2)不含起泡剂的制剂:当和胃液接触时,基质中的孔隙使药片漂浮,其他过程同(1)。
目前广泛使用的是根据HBS原理,在制剂中加入亲水性聚合物,利用其和胃液接触后产生的水化作用而使制剂体积膨胀、密度减小,当制剂密度小于胃液密度时,制剂就能在胃液中保持漂浮状态而滞留在胃中。
药物的释放速率也可通过选择不同的聚合物凝胶骨架材料或调整其不同配比加以调节和控制。
为了提高浮力,通常可于制剂中添加适量相对密度小的疏水性辅料。
也可以加人发泡剂, 遇胃酸产生气体,包裹于制剂表面的凝胶层,从而减轻制剂密度,增加浮力,同时又能增加药物的初始释放量。
使其不受胃排空的影响,同时因为膨胀后的片子体积增大,难以通过幽门,故可成为长时间驻留于胃中的药物储库药物缓慢从凝胶骨架中释放,逐渐到达吸收部位而吸收,直至负载药物释放完全或凝胶层溶蚀后体积变小才最终被排空。
3胃漂浮剂的制备及实例胃内漂浮片的制粒分为干法制粒和湿法制粒。
湿法制粒若颗粒较细,药物的释放度会明显变快,如复方硫酸庆大霉素胃内滞留漂浮型缓释片的制备过程中以目筛制粒,其释放度比较适宜。
膨胀性大的亲水胶体适于全粉末直接压片或干法制粒,因为湿法制粒时会因其巨大的膨胀性而使操作变得困难,且湿法制粒粉末间的空隙较小,不利于制剂在胃内产生水化作用。
缓释、速释两种颗粒混合压片制片时压力的大小对漂浮片的外观和释放度有很大影响应考虑既能使成型片剂有适当的硬度,又能使片内部保留有适当空隙以利于漂浮同时片剂表面的亲水性高分子颗粒间留有一定的空隙更利于水化。
间尼索地平胃内漂浮型缓释片的研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及意义如今,胃肠疾病的发病率逐渐上升,尤其是胃酸过多、消化功能不良等问题日益普遍,使得胃药市场需求量持续扩大。
而胃药的一大特点是需要长期使用,因此常常需要采取缓释药物的形式,以保证药效稳定、持久,并减少消化道反应的不良反应。
然而目前市场上的胃缓释片多数都存在着口感差、崩解不一致、不透明、且剂量控制难度大等问题。
因此,研制一种口感好、释放稳定、剂量控制便利、且价格实惠的胃内漂浮型缓释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市场价值。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目前,国内外已经有一些胃缓释药物研究及应用的成果。
国内较为成熟的药物有奥美拉唑、雷贝拉唑等,但这些药物多数都是片剂或胶囊剂型,口感及剂量控制方面存在着一定问题。
而国外的一些企业和研究机构较为注重缓释药物的研制和创新,提高了药物的性能和效果。
比如日本的第一三共、扬子江药业集团旗下的以色列贝克霉素等都有较好的缓释片药物研发经验和产品优势。
三、研究目标及内容本研究的目标是研制一种口感好、释放稳定、剂量控制便利、且价格实惠的胃内漂浮型缓释片。
具体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 整理并分析国内外胃缓释药物的研究现状,制定研究方案及实验设计。
2. 筛选药物原料,确定药物质量标准及配方。
3. 研制含量稳定、无毒副作用的缓释表面活性剂。
4. 通过调整药物粒径、添加漂浮剂等方法,制得口感好、漂浮性能好的胃内漂浮型缓释片。
5. 利用乳化液固化法等技术,加工制造胃内漂浮型缓释片。
6. 对制造的胃内漂浮型缓释片进行质量评价,包括药物释放特性、体外透明度、口感等方面的评估。
四、预期成果及意义通过本研究,预期可以获得一种口感好、释放稳定、剂量控制便利、且价格实惠的胃内漂浮型缓释片。
该药物的研制可为国内胃药市场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并有效解决市场上现有胃缓释药物片剂和胶囊剂口感不佳、释放不稳定及剂量控制难度大等问题,提高药物的使用价值和市场占有率。
阿司匹林胃漂浮剂的研究与展望许权,朱南海,王海明(江西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江西南昌330004)摘要:目的优化研制阿司匹林胃漂浮片的处方。
方法采用悬浮法,以自制阿司匹林胃漂浮型缓释片进行释放度试验,测定数据按单指数函数处理;对阿司匹林处方进行优化。
结果用漂浮法,可使阿司匹林在人工胃液中1 0 h累积释出药物70 %~90 %。
结论采用漂浮法的处方预测性良好,就有骨架释药的特性,从而进一步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关键词:阿司匹林:胃漂浮制剂:悬浮法:综述中图分类号: R 94 文献标志码: A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口服后吸收迅速、完全。
在胃内已开始吸收,在小肠上部可吸收大部分。
吸收率与溶解度、胃肠道pH有关。
阿司匹林的蛋白结合率低,但水解后的水杨酸盐蛋白结合率为65~90%[1]。
半衰期为15~20小钟; 水杨酸盐的半衰期长短取决于剂量的大小和尿pH。
血药浓度达稳定状态所需的时间随每日剂量及血药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在大剂量用药(如抗风湿)时可长达7天。
长期大剂量用药的患者,因药物主要代谢途经已经饱和,剂量微增即可导致血药浓度较大的改变。
因而窗比较窄[2]该品大部分以结合的代谢物、小部分以游离的水杨酸从肾脏排泄。
服用量较大时,未经代谢的水杨酸的排泄量增多。
在体内作用:镇痛、解热;消炎、抗风湿;抗血栓等。
本文采用悬浮法优化阿司匹林胃漂浮片,使阿司匹林的药效延长,同时,其生物利用度大大提高。
1、材料UV-2000 紫外分光光度计(美国Unico 公司);DGN-A 型多功能药物测定仪(上海铭翔药检仪器有限公司);TDP-120 型单冲压片机(东港市制药设备厂);阿司匹林(浙江车头制药有限公司,批号 A090156-212);球形微晶纤维筛(powdered ellulose,德国JRS公司);亲水凝胶骨架材料;碳酸氢钠(天津博迪化工有限公司);盐酸(40%津博迪化工有限公司)。
小白鼠(健康的性状相似的小白鼠雌雄各半共40只,随机分成两组),灌胃管,普通实验室常规仪器,小鼠胃镜。
中药胃内漂浮制剂研究现状何岚袁强(浙江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浙江杭州310053)摘要:胃内漂浮制剂是通过药物缓释技术来延长制剂胃内滞留时间,达到增加药物吸收,提高生物利用度的目的。
本文分析了近20年来胃内漂浮制剂在中药制剂研究中的应用,并就中药胃内漂浮缓释剂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中药制剂;胃内漂浮制剂;药物缓释;研究进展胃内漂浮制剂是指一类能滞留于胃液中,延长药物释放时间,改善药物吸收,利于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的制剂。
漂浮制剂吸收部位的滞留时间可从2~3 h延长达5~6 h,并具有骨架释药的特性,可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1]。
本文分析了近20年来中药胃内漂浮制剂的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1中药胃内漂浮制剂1.1 胃内漂浮制剂原理:胃内漂浮制剂系应用流体动力学平衡原理(hydrodynamcally balancedsystem, HBS)设计而成[2],由药物和一种或多种亲水凝胶骨架材料及其他辅助材料制成,口服与胃液接触后产生水化作用,制剂表面形成一层凝胶屏障而使制剂体积膨胀,因密度小于胃内容物的密度(1.004-1.010g/cm3)而漂浮于胃液上,使其不受胃排空的影响。
凝胶屏障控制了外围水分的进一步渗入和凝胶内药物的扩散,并长时间保持一定的形状。
HBS系统随着时间的延长,水分逐渐向内渗入,一部分药物通过凝胶层扩散释放,另一部分药物则随凝胶的溶蚀而溶出[3],达到控制药物释放的目的。
HBS系统药物的释放属基质控释型,符合Higuchi方程。
周毅生等[4]根据HBS原理研制了左金胃内滞留漂浮型缓释片。
结果发现体外释药符合Higuchi方程,体外释药量与释药时间有良好的相关性。
1.2 中药胃内漂浮制剂特点:中药胃内漂浮缓释制剂能缓慢溶解、扩散,既充分体现胃内漂浮制剂自身特点,又具有独特优势:①可发挥中药具有长效特点,长于治疗慢性病的优势;②可减少用药次数和用药量,掩盖苦味并减少对胃的刺激性;③降低剂量、减少服药次数;④降低毒副反应,克服一般制剂生物利用度低的缺点;⑤美化成品外观,方便患者。
中药复方胃幽漂浮片[5],能在胃内长时间释放有效成分,提高药物对幽门螺杆菌的直接杀灭作用。
于绍军等研制成的中药复方胃内漂浮滞留缓释片剂[6],通过体外试验发现其起漂时间在15min之内,漂浮可达5 h 以上。
1.3 胃内漂浮制剂的制备辅料1.3.1 常用骨架材料: 胃内漂浮制剂一般采用亲水凝胶聚合物和蜡质材料等。
Gerogiannnis V.S.等[7]研究了各种材料的膨胀与漂浮性能,认为水凝胶材料分子量越大,水化速度越慢,漂浮性能越好,并建议选择分子量大及疏水性能好的材料,利于剂型滞留于胃内。
目前常采用的亲水凝胶聚合物有羟丙甲纤维素(HPMC)、羟丙基纤维素(HPC)、羧甲纤维素(CMC-Na)、聚乙烯吡咯烷酮(PVP)、聚乙烯醇(PVA)、羟乙基纤维素(HEC)、甲基纤维素(MC)与乙基纤维素(EC)等。
其中以HPMC应用最多[8,10]。
如丹参胃漂浮型控释片制备,当归多糖铁胃内漂浮缓释胶囊的制备,甘草胃漂浮型控释片的制备等。
周毅生等提出,对多糖类成分含量较高的中药提取物,若使用高黏度缓释骨架材料,其有效成分溶出会受到强烈的阻滞作用,应选用黏性较低的缓释性材料。
1.3.2 其他辅料: 为提高漂浮力,可在制剂中加入适量附加剂。
如在研究丹参胃漂浮型控释片制备工艺中加入十八醇为助漂剂,提高了漂浮性能;丁秀芹等在研制石杉碱甲胃漂浮片的过程中添加适量的发泡剂NaHCO3,与胃酸反应生成CO2气体来实现漂浮[11];还可加入可溶性成分如乳糖、甘露醇等, 调节释药速度,利于释药;加入惰性成分如添加聚丙烯酸树脂Ⅱ、Ⅲ等延缓释药;加入表面活性剂,增加亲水性;根据制剂的需要加入润滑剂、稳定剂等。
2中药胃内漂浮制剂的制备2.1 全粉末直接压片法: 目前,胃内漂浮制剂在中药领域的制备方法较单一,主要为直接压片法。
干法直接压片法,所得片剂漂浮性能较好,为常用。
复方罗布麻片采用直接压片法制得[12], “漏药”现象可基本得到控制,若改用湿法制粒压片,则不利于片剂应用时的水化滞留。
但有时干法直接压片法不易达到合适的硬度,影响片剂致密度和水分渗入速率,不利于长时间释药。
2.2 湿法制粒压片法: 制备小片时用湿法制粒压片能够使二氧化碳较好地被包埋在制粒系统的基质中,从而使孔隙度加大并能使凝胶层缓慢膨胀,比干法压片效果更好。
魏颖慧等[13]以乙醇为润湿剂,采用湿法制粒制备磷酸川芎嗪双层漂浮缓释片,湿法制粒使粉粒间互相黏连性好,有助于片形的完整,而直接压片会使双层片的上、下两层黏结作用较弱,易从结合处裂开。
2.3 漂浮胶囊固化处理: 漂浮型胶囊药物制备的填充药料若为粉末,须固化处理,以达到控释药物释放的目的。
固化过程中脂肪性辅料渗入胶囊各组分中,冷却后将胶囊各组分紧密结合在一起,使胶囊具有一定的强度,体外释药也满足处方设计要求。
3 中药胃内漂浮制剂的质量评价3.1 漂浮制剂的体内研究方法3.1.1 药物动力学研究: 漂浮制剂的体内药动学研究,一般以犬类动物为首选。
磷酸川芎嗪漂浮缓释片进行家犬体内药物动力学,结果表明缓释片在家犬体内能够较长时间保持有效平稳的血药浓度,相对生物利用度高,体内吸收与体外释放相关性良好。
3.1.2 体内漂浮性能研究: 胃内漂浮测定现有多种技术应用于漂浮制剂在胃内的状态、位置、滞留时间。
如射线法和闪烁照相法、胃镜检查法、磁标记检测、超声波检查法等。
其中以用γ-闪烁照相技术监测99mTc 标记的胃漂浮制剂最为常用,99mTc具有半衰期短,辐射强度小的特点,更易于受试者接受。
于绍军等采用γ-闪烁照相技术监测中药复方胃内漂浮滞留缓释片剂在体内胃肠的运行状况;受试者分别口服用锝[99mTc]标记的缓释片(99mTcK-HBS)及普通片(99mTcKT),定时对受试者进行γ-闪烁拍照,结果显示服用缓释片(K-HBS)经过5h后仍有药物滞留胃中;而普通片(KT)在胃中仅滞留0.5~1.5h,1.5h后全部在肠道中显影。
3.2 体外性能评价方法3.2.1 体外释放性能: 漂浮制剂的体外释放度考察一般采用桨法和转篮法。
释放介质多为0.1 mol/L盐酸或人工胃液。
漂浮片的释药特征与一般控释制剂相一致,有零级、一级或符合方程规律释放的动力学过程。
3.2.2 体外漂浮性能: 主要采用直接观察法,将漂浮制剂置于37℃人工胃液或0.1 mol/L盐酸中,搅拌桨搅拌或转篮转动模拟胃的蠕动,观察并记录起漂和持漂时间。
研究亦可以采用稳定而持久的漂浮力为评价指标,依据阿基米德定律,利用韦氏比重天平测定,漂浮合力等于作用于制剂的浮力和重力的向量和。
4 中药胃内漂浮制剂的开发胃内漂浮型给药系统的研究已有大量文献报道,但考虑到中药有效成分的多样性和中药制剂质控的复杂性,在中药制剂领域中,有关中药胃内漂浮制剂方面的研究正逐渐趋于完善。
目前,较多集中于以下几方面。
4.1 抗肿瘤抗癌药物: 苦参素具有抗炎、抗病毒、抗癌等作用,其现有制剂主要是注射剂和胶囊剂。
中药现代化重大专项[14]苦参素胃内滞留缓释片可做到8小时不崩解,延长了药物在胃中滞留的时间,漂浮作用好,且服用方便,适合长期用药。
中成药小金丹是中医治疗肿瘤的常用方药,以糊丸剂型应用于临床。
刘新[15]等将其研制成小金丸漂浮缓释胶囊,体外漂浮3h,累积释放较小金丸剂增加近1倍,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雄黄多作为外用药。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雄黄也具有抗肿瘤作用,可内服使用。
雄黄为毒性药物, 将其研发制成漂浮滞留型片剂[16],可减少一次释药量,延长其在胃内滞留时间,使药物逐步释放而发挥疗效,保证用药安全。
4.2 抗消化性溃疡药物: 胃内漂浮缓释剂型尤其适合于一些在胃及十二指肠吸收或产生局部作用的药物,有利于充分发挥药效。
甘草胃内漂浮型控释片剂可发挥甘草在胃内作用的特点,延长该制剂在胃内的停留时间,减少给药次数提高生物利用度。
左金丸临床上常用来治疗胃部炎症及溃疡性疾病,制备成胃内滞留漂浮制剂能使药物直达病灶并缓慢释放所含药物。
中药胃溃克漂浮缓释片延长药物在胃内的滞留时间,且可持续均匀释放药物,同时使处方中各种药物又能较均匀的分散在胃液中,达到使药物能较长时间、均匀的作用在病变部位的目的, 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疗效显著稳定。
另外,中药复方罗布麻,中药复方胃幽净[17]均选择胃内漂浮片作为缓释剂型,使释放出的药物在胃部或缓缓经过十二指肠,有充分的局部作用或吸收时间。
4.3 镇痛药物: 胡志方等[18]研制的元胡止痛胃漂浮型控释片,克服了元胡止痛片1日3次给药带来的不便和药物初始释放产生的“漏药”现象所造成的血药浓度波动,稳定疗效。
4.4 治疗贫血药物: 临床治疗缺铁性贫血如硫酸亚铁、葡萄糖酸亚铁等铁剂,存在明显副作用,且生物利用度低,化学稳定性差。
研究将当归多糖铁制成胃内漂浮型缓释胶囊,延长其在胃内的滞留时间,使当归多糖铁中的Fe(Ⅲ)在胃内环境下充分还原成Fe(Ⅱ),以便在十二指肠吸收,从而增大其生物利用度。
4.5 治疗心血管疾病药物: 川芎嗪是从川芎中提取的一种活性生物碱,多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
磷酸盐性质稳定,因此临床多用磷酸川芎嗪,但其半衰期短,普通片剂1d需多次给药(3次/d),给患者带来不便。
磷酸川芎嗪的主要吸收部位在胃壁,将其设计成漂浮缓释片可增加药物的吸收,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并减少服药次数。
5存在问题及研究展望Tossounian 和 Sheth 最早对胃内漂浮制剂进行了详细的描述,称之为“生物有效性制剂”[19,20]。
20世纪80年代初Hofmann-La Roche公司首先推出了Valrelease和Valium CR 两个漂浮制剂品种。
国内外一直关注漂浮制剂作为缓、控释给药系统的研究,开发了许多新品种。
据统计国内亦有胃内漂浮制剂上市,但尚多集中于西药开发上,中药方面较少。
目前在中药胃内漂浮制剂的研究及应用中,尚存在一些未解决的问题。
首先,绝大多数中药在临床上发挥治疗作用的物质基础不清,使中药缓释制剂研究的难度加大。
中药有效成分不清楚,就无法确定提取的对象,作为制剂中间体的提取物中势必夹带着大量的无效成分甚至是有害成分,药物剂量大,且无法确定药物在胃肠道或其他部位的吸收特点,也就难以研制出理想的中药缓释制剂。
更无法获得中药缓释制剂设计所需的药动学参数,使得人体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试验、体内体外相关试验难以进行。
其次,中药药代动力学方法的建立比较困难,相关标准难以控制。
虽然中药的剂型与西药剂型相比相对落后,但是中药新型给药系统的研究有一定的研究空间。
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加强中药基础物质的研究、新型辅料的研究、质控方法的研究,真正深入研究并开发出适合临床治疗需要的中药新制剂,对于开发现代中药制剂、发展民族医药工艺、振兴中医药事业将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也必将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