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预防和控制
- 格式:ppt
- 大小:3.71 MB
- 文档页数:68
多重耐药菌管理制度一、我院多重耐药菌的目标性监测范围: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RE),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CRABA)>耐碳青霉烯铜绿假单胞菌(CRPAE)o二、报告及处置:(一)、微生物室发现多重耐药目标菌株时,应立即按危急值电话通知主管医师,同时报告院感办。
(二)、院感办对临床科室提供消毒隔离及防护措施指导。
(三)、主管医师应立即向科主任及护士长报告,由科主任及护士长通知全体医护人员,做到人人知晓。
(四)、在院感办的指导下实施单间隔离或同种病原同室隔离(无条件时实施床边隔离),按照《多重耐药菌的预防控制措施》严格执行。
并使用相应隔离标志(病人一览表、病房门口、床头牌、病历夹上、深蓝色手腕带)。
(五)、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人如需手术,应在《手术通知单》及《麻醉通知单》上标注“多重耐药菌感染”字样,提前一天通知手术室,并在指定手术间实施手术,术后严格消毒;(六)、做好工作人员及家属的健康宣教,严格按照流程处置。
三、预防与控制措施:(一)、建立多重耐药菌的连续性监测。
微生物室发现目标菌应立即报告临床科室和院感办,院感办给予消毒隔离指导。
(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应用抗菌药物治疗前及时留取临床标本,及早确定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学诊断,根据药物敏感试验选用抗菌药物。
(三)、尽量缩短住院时间,严格掌握侵袭性诊疗的适应证,并减少侵袭性设备如气管插管、人工呼吸机、深静脉插管、留置导尿管等的应用。
(四)、做好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隔离,将患者隔离在单人病房、隔离病房或同种疾病的病房,隔离标识明确(病人一览表、病房门口、床头牌、病历夹上、深蓝色手腕带)。
(五)、尽量减少与感染者或携带者相接触的医务人员数量。
医护人员相对固定,专人诊疗护理。
(六)、实施诊疗护理操作中,有可能接触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的伤口、溃烂面、黏膜、血液和体液、引流液、分泌物、痰液、粪便时,应戴手套,可能污染工作服时应穿隔离衣。
中国鲍曼不动杆菌感染诊治与防控专家共识作者:陈佰义何礼贤胡必杰倪语星邱海波石岩施毅王辉王明贵杨毅张菁俞云松【编者按】鲍曼不动杆菌已成为21世纪临床重要致病菌。
鲍曼不动杆菌基因组研究发现其具有快速获得和传播耐药性的能力,多重耐药、广泛耐药、全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已呈世界性流行,成为全球抗感染领域的挑战,更是目前我国最重要的“超级细菌”。
由于鲍曼不动杆菌在自然环境、医院环境的广泛存在及在住院患者的多部位定植,临床医生在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控制上存在诸多困惑。
为提高鲍曼不动杆菌感染诊治与防控水平,遏制我国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和感染流行的快速增长,由《中华医学杂志》组织,32位国内知名专家共同发起,12位专家执笔,邀请全国326位专家参与,历时7个多月,召开了12场专题讨论会,得到了卫生部行业基金(《临床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防控研究及应用》,编号201002021)的支持,经过充分的意见搜集和讨论,最终达成了这份《中国鲍曼不动杆菌感染诊治与防控专家共识》。
共识荟萃了国外鲍曼不动杆菌感染诊治与防控的最新进展,总结了我国绝大多数权威专家对于鲍曼不动杆菌感染诊治与防控的宝贵经验,是规范鲍曼不动杆菌感染诊治和防控的指导性文件。
该共识的制定和提出,将对我国多重耐药菌的诊治与防控做出引领和示范,有助于改善我国鲍曼不动杆菌感染诊治与防控现状,有助于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保障广大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权益。
原中华医学会会长、著名呼吸病专家钟南山院士在专家共识的制订过程中,给予了精心指导和极大的帮助,专门题词寄语:“合理用药,预防不动杆菌耐药”。
由于鲍曼不动杆菌的自身特点,鲍曼不动杆菌感染诊治和防控仍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需要广大专家的积极探索,积累经验和循证医学证据,不断完善专家共识。
一、概述:共识目的和意义鲍曼不动杆菌具有强大的获得耐药性和克隆传播的能力,多重耐药、广泛耐药、全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呈世界性流行,已成为我国院内感染最重要的病原菌之一。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制度和防控措施近年来,多重耐药菌(MDRO)已经逐渐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
目前常见的包括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的细菌和多重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和多重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等,为加强MDRO的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MDRO 在医院内的传播,保障患者安全,特制定本制度。
一、建立对多重耐药菌的目标性监测、报告1、临床科室各科室医师在接诊感染性疾病患者后,应送检相应的病原学标本,并追踪检验结果,及时发现、早期诊断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
若属于医院感染散发则于24小时内报医院感染报告卡。
2、检验科微生物实验室进行细菌培养、鉴定、药敏后,对多重耐药菌应在检验报告上标注,并登记在《医院多重耐药菌监测报告、处置表》(附件1)并报院感办。
3、院感办每天到微生物实验室收《医院多重耐药菌监测报告、处置表》,然后到科室指导接触隔离工作.4、医院感染突发事件发生医院感染暴发、特殊病原体或者新发病原体的医院感染、可能造成重大公共影响或者严重后果的医院感染,则按照《医院突发医院感染事件应急预案》的要求处理。
二、控制措施临床科室根据回报的检验报告单结果,在隔离房间门上或MDRO 患者的病床栏挂接触隔离标识,由科室负责人负责病区内的MDRO患者的接触隔离措施的落实情况,感控医师(质控医师)和护士(质控护士)应积极配合。
(一)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特别是实施中心静脉置管、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留置导尿、放置引流管等操作时应当避免污染,减少污染的危险因素。
(二)严格消毒隔离措施1、应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实施隔离措施,首选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者或定植者安置在同一房间。
隔离病房不足时才考虑进行床边隔离,不能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
中国鲍曼不动杆菌感染诊治与防控专家共识一、本文概述《中国鲍曼不动杆菌感染诊治与防控专家共识》是一份集结了我国医学领域专家智慧的重要文献。
本共识旨在全面、系统地阐述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诊断、治疗及防控策略,为临床医生提供科学、实用的指导建议,以期提升我国对该类感染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鲍曼不动杆菌作为一种常见的条件致病菌,近年来在医院感染中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已成为临床治疗的棘手问题。
因此,本共识的发布对于规范我国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诊治流程,降低感染率,保障患者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文中,我们将首先介绍鲍曼不动杆菌的生物学特性、感染流行病学及其所致疾病的临床表现。
随后,我们将重点阐述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诊断方法,包括实验室检测、影像学检查等,并提出诊断标准和鉴别诊断要点。
在治疗方面,我们将讨论抗菌药物的选择原则、治疗方案及调整策略,强调个体化治疗的重要性。
本共识还将关注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包括医院感染管理、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环境消毒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本共识的发布,我们期望能够为临床医生提供一份全面、实用的参考指南,帮助他们在面对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时能够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我们也希望借此机会推动我国医学界在感染性疾病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共同为提升我国医疗水平、保障人民健康贡献力量。
二、诊断中国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诊断主要基于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微生物学检测。
临床表现多样,可能包括发热、咳嗽、呼吸困难等,取决于感染部位和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
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生化检查等可提供一定的线索,但往往无特异性。
微生物学检测是确诊的关键。
通常,需要通过采集患者的痰液、血液、尿液等样本进行培养和鉴定。
在培养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厌氧环境的控制,因为鲍曼不动杆菌是一种兼性厌氧菌。
若培养出鲍曼不动杆菌,应进一步进行药敏试验,以确定最佳治疗方案。
诊断过程中,还应注意与其他常见病原体感染的鉴别,如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等。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及措施根据卫办医发〔2008〕130号:《关于加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通知》,为有效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在医院内的传播,保障患者安全,现制定我院“加强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及措施”如下:一、重视和加强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管理贯彻实施《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的各项规定,加强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监测、严格控制各个环节,制定并落实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的规章制度和有关技术操作规范,从医疗、护理、临床检验、感染控制等多学科的角度,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
二、建立和完善对多重耐药菌的监测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细菌和多重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等实施目标性监测,及时发现、早期诊断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加强微生物实验室对多重耐药菌的检测及其对抗菌药物敏感性、耐药模式的监测,根据监测结果指导临床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控制工作。
报告要求:1、临床医师遇上述四类耐药菌及特殊病原菌时,立即报告院感办。
2、检验科细菌室发现多重耐药菌标本时立即通知院感办和临床科室。
3、院感办接到信息后,深入科室进行工作指导,并进行相关记录。
三、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采取措施,有效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
主要包括:医务人员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应当严格遵循手卫生规范。
医务人员在直接接触患者前后、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前后、接触患者体液或者分泌物后、摘掉手套后、接触患者使用过的物品后以及从患者的污染部位转到清洁部位实施操作时,都应当实施手卫生。
手上有明显污染时,应当洗手;无明显污染时,可以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部消毒。
2、严格实施隔离措施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实施隔离措施,首选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
不能将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床头牌上有隔离标识。
ICU多重耐药菌感染控制措施第一篇:ICU多重耐药菌感染控制措施ICU多重耐药菌感染控制措施一、1、多重耐药感染的监测与报告各临床科室应尽可能、尽早地对感染病人送检病源菌培养,要求送检病源菌培养率达到感染病人的70%以上。
2、送检科细菌室发现耐药病历应及时通知临床科室和院感办。
3、临床医护人员发现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超广谱B-内酰胺酶(ESBLs)的细菌和多重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等应在院内网上报告医院感染病例上报卡(或电话报告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并尽早就地隔离管理。
二、多重耐药菌患者的隔离与预防1、严格实施隔离措施(1)首选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
(2)气管切开、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不能与多重耐药菌感染者安置在同一房间。
(3)医护人员诊疗、护理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时,应当戴手套,必要时穿隔离衣。
诊疗、护理操作完成后,应及时脱去手套和隔离衣。
(4)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患者周围物品、环境和医疗器械需每日清洁、消毒。
(5)多重耐药感染的患者到其他科室与部门进行检查与治疗时,所在科室应及时通知相关部门做好预防隔离准备工作。
(6)接受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检查的其他科室与部门应积极的实施预防隔离措施,对用后的器械设备需清洁消毒。
(7)一般诊疗器械如听诊器、体温表、血压计等固定使用。
(8)共用轮椅、推床在每次使用后需及时消毒。
2、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管理(1)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前后、应当洗手。
(2)接触患者体液、血液等分泌物以及患者使用过的物品应洗手。
(3)脱掉手套与隔离衣后应洗手。
(4)诊疗、护理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后,无明显污染时,每诊查一个部位应使用快速手消毒剂进行手部消毒。
三、加强抗菌药物的应用管理各科室应认真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卫生部(卫办医发(2008)48号)文件精神,正确、合理地使用抗菌药物,减少多重耐药菌的产生。
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1.目的: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与控制是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
为进一步加强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等要求,指导各科室预防控制多重耐药菌感染发生,根据国家法规要求结合医院实际制定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控制基本制度。
2.使用范围:本制度是医院各科室必须遵守和严格执行的基本要求,具有“底线性”、“强制性”,适用于医院各科室。
3.定义:无4.内容4.1 含义:是医院为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引发的感染及其传播,根据本机构多重耐药菌流行趋势和特点开展的监测、预防与控制等活动的规范性要求。
目前要求纳入目标防控的多重耐药菌包括但不限于:如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革兰氏阴性细菌(ESBLs)、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肠杆菌科细菌(CRE)、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泛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PDR-AB)、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CRABA)、泛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PDR-PA)、耐碳青霉烯铜绿假单胞菌(CRPAE)等。
4.2 基本要求。
4.2.1 制订并落实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与控制规范,明确各责任部门和岗位的分工、职责和工作范围等。
4.2.2 依据本机构和所在地区多重耐药菌流行趋势和特点,确定多重耐药菌监控范围,加强信息化监测,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重点部门和易感者的多重耐药菌感染。
4.2.3 加强感染防控、感染病学、临床微生物学、重症医学和临床药学等相关学科的多部门协作机制,提升专业能力。
4.2.4 加强针对本机构相关工作人员的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培训。
4.2.5 严格执行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与控制核心措施,核心措施包括但不限于:手卫生、接触隔离、环境清洁消毒、可复用器械与物品的清洁消毒灭菌、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无菌技术操作、标准预防、减少侵入性操作,以及必要的针对环境和患者的主动监测和干预等。
4.2.6 规范病原微生物标本送检,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合理选择并规范使用抗菌药物。
2023中国鲍曼不动杆菌感染诊治与防控专家共识解读鲍曼不动杆菌是临床最重要的致病菌之一,其分离率、感染率、耐药性均呈上升趋势,成为全球抗感染领域的挑战,更是目前我国最重要的‘超级细菌〃,临床医生在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控制上存在诸多困惑。
为提高鲍曼不动杆菌感染诊治与防控水平,遏制我国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和感染流行的快速增长,2012年我国相关领域权威专家完成了《中国鲍曼不动杆菌感染诊治与防控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该共识总结了我国绝大多数权威专家对于鲍曼不动杆菌感染诊治与防控的宝贵经验,对我国多重耐药菌的诊治与防控做出引领和示范,共识发表后得到了国内专家的认可和好评。
一、关于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的定义共识对多重耐药不动杆菌、广泛耐药不动杆菌、全耐药菌不动杆菌名称进行了规范阐述。
多重耐药不动杆菌(mu1tidrug-resistantacinetobacter z MDR)是指潜在对该菌有抗菌活性的三类及以上抗菌药物耐药;广泛耐药菌(extensive1ydrugresistantacinetobacter,XDR)是指仅对替加环素和/或多黏菌素敏感的菌株;全耐药菌(pandrugresistantacinetobacter,PDR)则指对目前我国所能获得的所有抗菌药物均耐药的菌株。
对于PDR细菌,国内文献偶有翻译为泛耐药菌的。
对于XDR细菌的称呼,国外有表述为extreme1ydrugresistant,国内翻译为极端耐药菌,定义基本类同于全耐药菌。
二、我国不动杆菌的流行病学鲍曼不动杆菌可引起医院获得性肺炎、血流感染、腹腔感染、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等。
根据CH1NET连续的耐药监测结果,不动杆菌位于我国大型教学医院临床分离革兰阴性菌第三位。
2006年不动杆菌占所有临床分离菌的8.8%,2010年约占11.5%z2012年约占12%,呈上升趋势。
不动杆菌院内感染最常见的部位是肺部,2010年CH1NET监测提示不动杆菌占所有呼吸道标本分离革兰阴性菌的19.4%,不动杆菌位居脑脊液及其他无菌体液分离革兰阴性菌的第一位,分离率为7.2%,占血流感染革兰阴性菌的3.9%,伤口脓液分离革兰阴性菌的7.2%,尿液分离革兰阴性菌的2.7%,腹腔感染分离菌的4.2%o不动杆菌对抗菌药物耐药率高,尤其突出地表现为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率的快速上升,2005年对亚胺培南耐药率31%,2010年上升至41.4%,2012年则为56.8%β2012年鲍曼不动杆菌除对头泡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左氧氟沙星和米诺环素的耐药率分别为33.0%、40.2%、45.5%和42.2%外,对其他测试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50.0%,对多黏菌素B和多黏菌素E的敏感率均›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