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曼不动杆菌治疗方案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2
鲍曼不动杆菌专家共识引言鲍曼不动杆菌(Burkholderia pseudomallei)是一种罕见但具有高度致病性的细菌,引起的疾病被称为巴氏杆菌病(Melioidosis)。
这种疾病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普遍存在,并且近年来出现了全球性扩散的趋势。
为了加强对鲍曼不动杆菌的管理和控制,国际上一些专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讨论,形成了以下的专家共识。
一、鲍曼不动杆菌的基本特征•鲍曼不动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细菌,属于土壤杆菌科(Burkholderiaceae)。
•其细胞形态为短杆状或直杆状,具有某些生物学特征,如荚膜的存在。
•鲍曼不动杆菌喜欢生长在湿度适中、含有机质的土壤中,特别是在稻田、蔗田等地。
•它是一种兼性厌氧菌,可以在氧气缺乏的环境下生存和繁殖。
二、鲍曼不动杆菌引起的疾病•巴氏杆菌病(Melioidosis)是由鲍曼不动杆菌引起的严重感染性疾病。
患者可表现为肺炎、败血症、脓毒症、心内膜炎等症状。
•巴氏杆菌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皮肤划伤、呼吸道进入人体。
•巴氏杆菌病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有较高的发病率,但近年来也在非热带地区报告了越来越多的病例。
三、鲍曼不动杆菌的防控措施1. 个人防护•对于有可能接触鲍曼不动杆菌的人群,如农民、实验人员等,应穿戴防护服、手套、口罩等,避免直接接触。
•在进入疑似鲍曼不动杆菌暴露区域后,应注意及时洗手和清洁工作场所,避免细菌的传播和扩散。
2. 环境控制•确保水质卫生,特别是稻田、蔗田等农田的灌溉水或水源。
•加强农田管理,控制土壤湿度,避免造成细菌繁殖的有利条件。
•对于疫区或高风险区域,可采取灭菌措施,如喷洒杀菌剂等。
3. 医疗防控•对于确诊或疑似巴氏杆菌病患者,应尽快转入隔离区进行治疗,避免细菌在医院内传播。
•医疗机构应加强感染控制措施,如医护人员的个人防护、诊疗区域的隔离等,确保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安全。
四、鲍曼不动杆菌的治疗和研究进展•目前,针对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治疗主要是抗生素治疗,如氟喹诺酮类药物、β-内酰胺类药物等。
DCD肾移植术后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危险因
素分析及治疗对策中期报告
DCD肾移植手术后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能够危及受移植者的生命。
对该病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对制定有效治疗
方案极为重要。
目前已知的危险因素包括手术时间长、输血、免疫抑制治疗以及其
他并发症。
此外,多重耐药菌株可以在医院的环境中迅速蔓延,使得一
般的预防措施无法有效避免感染。
治疗对策包括早期诊断、采用有效的抗生素治疗、加强感染控制措
施和调整免疫抑制治疗等方法。
早期诊断可以通过病原学检测和组织学
检查来实现,有效的抗生素则需要根据药敏试验来选定。
此外,加强感
染控制措施的方法包括严格的环境清洁和消毒、病人隔离、诊疗流程规
范等。
调整免疫抑制治疗是为了让患者的免疫系统能够更好地抵抗感染。
在治疗方案实施后,目前的中期报告显示,患者的多重耐药鲍曼不
动杆菌感染症状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病情得到了明显的缓解。
但是,该
病是一种难以根除的感染,需长期的掌控和监测。
预防该病的发生,减
少感染的危险因素,尤其是外科手术过程中切实做好卫生措施和感染预
防控制非常重要。
鲍曼不动杆菌治疗方案推荐
1 鲍曼不动杆菌的最新定义
1.1 MDR(多重耐药):对头孢、碳青霉烯类、酶复合制剂、喹诺酮
类、氨基糖苷类5大类中≥3类耐药;
1.2 XDR(广泛耐药):对多粘菌素(B/E)、替加环素中的1-2种敏感;
1.3 PDR(全耐药)
2 综合评估
判断鲍曼定植还是感染的要点
1、与肺炎相符合的临床症状、体征及影像学上出现新的、或持续的、或加重的
肺部渗出、浸润、实变;
2、宿主因素,包括基础疾病、免疫状态、先期抗菌药物使用、其他与发病相关
的危险因素不如机械通气时间等;
3、正在接受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如果一度好转,复又加重,在时间上与鲍曼不
动杆菌的出现相符合;
4、从标本采集方法、标本质量、细菌浓度(半量或半定量培养)、涂片所见等,
评价阳性培养结果的临床意义;
5、2次以上痰培养显示纯鲍曼不动杆菌生长或鲍曼不动杆菌优势生长。
从上表可以看出,判断是定植菌还是感染菌还是相当复杂的,不
同医师可能会有不同的个人经验,但大体上应该遵循《共识》的原则。
不能简单认为痰培养出鲍曼就是致病菌,就开始着手准备“大屠杀”。
特别是ICU的患者,痰培养经常会有鲍曼,这就需要我们火眼金睛
来识别了,鲍曼是凶手吗?或者它刚好只是浮上来冒个泡?
3 药物选择
需考虑:患者病情、微生物检查结果、药物本身的作用、感染部
位药物能达到的浓度。
3.1 菌株耐药性:MDR可考虑单药,XDR、PDR必须联合用药;
3.2 替加环素不宜单用:因药物血药浓度低、血脑屏障通透性差;
3.3 联合用药:舒巴坦/碳青霉烯类/多粘菌素+替加环素;
3.4 多粘菌素E+舒巴坦/碳青霉烯,需监测肾功能;
3.5 三药联合:舒巴坦+多西环素+碳青霉烯类;
3.6 XDR时:
3.6.1 舒巴坦(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更有优势)+碳青霉烯类,主要用
于合并耐药肠杆菌感染时;
3.6.2 舒巴坦(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更有优势)+多西环素/米诺环素。
3.7 舒巴坦每日4-6g即显效,超过12g/d后,疗效无显著提高;
3.8 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2:1)在MIC=32中介时,体外试验疗效显
著>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1:1);
3.9 中枢神经系统CNS中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时,碳青霉烯类如亚胺
培南可升量至2g,q8h,疗程需4-6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