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式结构
- 格式:doc
- 大小:41.00 KB
- 文档页数:6
第二章:一部曲式1.乐段——是构成独立段落的最小结构。
速度、节拍、体裁取决于乐段的长度。
2.一部曲式的乐段的特点:(1)由多个乐句组成,有完整的旋律,不是零碎的展开:(2)能表达完整明确的乐思,乐段能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3)有明确的终止;(4)一般为稳定陈述。
3.乐段的内部结构:乐段——乐句——乐节——乐汇。
4.乐段的分类标准:(1)以乐段内部乐句的数量作为划分依据;(2)以句子之间的关系作为依据;(3)以构成乐段乐句的数量2的N次方和句子小节2的N次方为标准,可分为方正型和非方正型;(4)以乐段调性变化和终止作为依据;(5)以音乐结构的陈述方式作为依据,可分为呈示型乐段和中间展开或连接型的乐段。
第三章:单二部曲式1.单二部曲式——由两个对比又统一的乐段有机结合形成的曲式。
2.单二部曲式的分类:有再现单二部曲式、无再现单二部曲式(对比式和引申式)。
3.有再现单二部曲式(二段曲式)、四句式上下片乐段(四句式的平行乐段)和起、承、转合式乐段的区别:二段曲式比四句式上下片乐段的第一部分的主调收拢使句读划分更为清晰;二段曲式比起、承、转合式乐段,前两个乐句与后两个乐句的对比性及收拢性使乐段感增强,结构层次更分明。
第四章:单三部曲式1.单三部曲式(三段曲式)——由三个相对独立的乐段按照三部性结构原则组合形成的曲式。
2.基本特征:呈示乐段——中段——再现乐段。
(ABA)图式:(1)a+a'+a(2)a+b+a(3)a+b+c3.中部:发展中段(引申型)、对比中段(并置型)、对比兼发展型①引申型的特征:与第一段之间的对比较少,更多的是第一段主题材料的延伸发展(模进、分裂、压缩)②对比中段(并置型)的特征:既有新材料的对比并置,又有第一段材料的引申发展形成的中段——综合性三段曲式。
(第二段完全采用新主题新材料,形成和第一段明显的对比)◆对比中部的结构长度与第一部分大多相等,出现扩展的情况比发展中部少些,属准备6.再现段:(1)原样再现(2)变化再现:变奏再现、动力再现、减缩再现。
分析曲式结构分析报告曲式结构是音乐作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决定了音乐的进程和发展,为听众提供了音乐体验的框架。
在本文中,我们将分析曲式结构的基本原理和常见的曲式类型。
1.引言在引言部分,我们将介绍曲式结构的定义和作用。
曲式结构是一种音乐组织形式,它决定了音乐的起伏和发展,为作曲家提供了一种组织创作的框架。
通过分析曲式结构,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音乐的内在逻辑和情感表达。
2.曲式结构的基本原理在这一部分,我们将介绍曲式结构的基本原理。
曲式结构通常由多个乐章或段落组成,每个乐章或段落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和功能。
常见的曲式结构包括ABA、ABACABA和Sonata等。
我们将详细解释每个部分的功能和过渡方式,以及它们如何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音乐作品。
3.曲式结构的常见类型在这一部分,我们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曲式类型。
这些类型包括奏鸣曲、交响曲、小步舞曲和民谣等。
我们将以具体的音乐作品作为例子,分析它们的曲式结构和特点。
通过这些例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曲式结构在不同类型音乐中的应用和演变。
4.曲式结构的变化与创新在这一部分,我们将探讨曲式结构的变化与创新。
随着音乐的发展,作曲家们开始挑战传统的曲式结构,引入新的元素和形式。
我们将以现代音乐作品为例,分析它们的曲式结构和创新之处。
通过这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到曲式结构在音乐发展中的变化和多样性。
5.结论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全文的主要内容,并强调曲式结构在音乐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通过分析曲式结构,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音乐的内在逻辑和表达方式,提高对音乐作品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总结:本文通过介绍曲式结构的基本原理和常见类型,分析了曲式结构在音乐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曲式结构为音乐作品提供了一种组织创作的框架,决定了音乐的起伏和发展。
通过深入研究和理解曲式结构,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音乐作品的内在逻辑和情感表达。
希望本文对读者对曲式结构的理解和应用有所帮助。
中国传统曲式结构
中国传统曲式结构主要有以下几种:
1.单句式:由一个乐句组成,如山西河曲民歌《掀船调》和京剧唢呐曲牌《急三枪》。
2.对应式: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对应的乐句组成。
其中由两句组成者,通常称上下句,运用最广,除单独运用(如陕西民歌《信天游》)外,还是构成多种曲式的基础结构。
由4句组成者,如河北民歌《小白菜》,运用也相当广。
更长的句子如青海民歌《水红花令》和琴歌《关山月》(6句)等也有,但较少见。
3.“起、平、落”式:由起部(引发)、平部(用垛句或核心展开)和落部(结束)组成,如云南民歌《猜调》就是这种结构。
常见的歌曲曲式结构歌曲曲式结构是指一首歌曲在演唱中各部分以何种顺序排列的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听者的情感,更能让歌曲更加动听。
本文将介绍常见的歌曲曲式结构。
1. 诗歌式(AABB)曲式也称为圆周式,在中国古典音乐中非常常见。
这种曲式结构比较简单,同时控制好曲调的表达和歌词的演唱,以达到最佳的音乐效果。
2. 奏鸣曲式(ABABA)这种曲式结构比较严谨,主要有德国古典音乐中应用。
整首曲子由两个主题构成,第一个主题被称为“A”,该主题为展示性的,又称为“唱诗”或“乐曲”,第二个主题通常被命名为“B”,这个主题比较短暂,一般称作“回文”。
ABABA的曲式在世界音乐史上可以查询到相当多的作品。
3. 三部曲式(ABA)这种曲式通常是建立在一首中国古典音乐的基础上的,三部曲式是由两个结构相同的“a”部分中间夹一个“b”部分而来的。
这种曲式结构也非常常见,结构清晰,节奏明快。
4. 经典前奏曲式这种曲式是在12世纪出现的,由19世纪的法国作曲家开发成为独立的形式,称为“前奏曲”或“奏鸣曲”。
这种曲式的主体是由一个大的演出奏鸣体(A),通常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个部分称为练习曲(exposition),第二个部分通常是改变和平静的中间过渡(F),第三个部分通常是结束的结尾(coda)。
在过度部分,有着强烈的矛盾性,但是也强调了主题的升华。
以上就是常见的歌曲曲式结构,总体来说,每种曲式都有着固定的结构,无论在什么样的音乐作品中,都有很多元素都是可以应用到这些基本结构中。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学习这些曲式的基本优点,以及相应的演唱方法,更好地欣赏、理解和创造音乐。
第二章:一部曲式1.乐段——是构成独立段落的最小结构。
速度、节拍、体裁取决于乐段的长度。
2.一部曲式的乐段的特点:(1)由多个乐句组成,有完整的旋律,不是零碎的展开:(2)能表达完整明确的乐思,乐段能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3)有明确的终止;(4)一般为稳定陈述。
3.乐段的内部结构:乐段——乐句——乐节——乐汇。
4.乐段的分类标准:(1)以乐段内部乐句的数量作为划分依据;(2)以句子之间的关系作为依据;(3)以构成乐段乐句的数量2的N次方和句子小节2的N次方为标准,可分为方正型和非方正型;(4)以乐段调性变化和终止作为依据;(5)以音乐结构的陈述方式作为依据,可分为呈示型乐段和中间展开或连接型的乐段。
第三章:单二部曲式1.单二部曲式——由两个对比又统一的乐段有机结合形成的曲式。
2.单二部曲式的分类:有再现单二部曲式、无再现单二部曲式(对比式和引申式)。
3.有再现单二部曲式(二段曲式)、四句式上下片乐段(四句式的平行乐段)和起、承、转合式乐段的区别:二段曲式比四句式上下片乐段的第一部分的主调收拢使句读划分更为清晰;二段曲式比起、承、转合式乐段,前两个乐句与后两个乐句的对比性及收拢性使乐段感增强,结构层次更分明。
第四章:单三部曲式1.单三部曲式(三段曲式)——由三个相对独立的乐段按照三部性结构原则组合形成的曲式。
2.基本特征:呈示乐段——中段——再现乐段。
(ABA)图式:(1)a+a'+a(2)a+b+a(3)a+b+c3.中部:发展中段(引申型)、对比中段(并置型)、对比兼发展型①引申型的特征:与第一段之间的对比较少,更多的是第一段主题材料的延伸发展(模pNQ4T。
进、分裂、压缩)②对比中段(并置型)的特征:既有新材料的对比并置,又有第一段材料的引申发展形成的中段——综合性三段曲式。
(第二段完全采用新主题新材料,形成和第一段明显的对比)mJJCH。
◆对比中部的结构长度与第一部分大多相等,出现扩展的情况比发展中部少些,属准备6.再现段:(1)原样再现(2)变化再现:变奏再现、动力再现、减缩再现。
黄虎威抒情小曲曲式结构
1.AABB曲式结构:
-第一部分(A):第一段音乐的主题或旋律。
-第二部分(A):与第一部分相同的主题或旋律。
-第三部分(B):第二段音乐的主题或旋律。
-第四部分(B):与第三部分相同的主题或旋律。
这种曲式结构常见于抒情歌曲中,通过两个相同的主题或旋律来表达情感。
例如,黄虎威的抒情小曲《思念》就采用了AABB的曲式结构。
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都使用了相同的旋律,表达了思念的情感;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也使用了相同的旋律,加深了对思念的情感表达。
2.ABAB曲式结构:
-第一部分(A):第一段音乐的主题或旋律。
-第二部分(B):与第一部分不同的主题或旋律。
-第三部分(A):与第一部分相同的主题或旋律。
-第四部分(B):与第二部分相同的主题或旋律。
这种曲式结构常见于叙事性歌曲中,通过两个不同的主题或旋律来讲述一个故事。
例如,黄虎威的抒情小曲《故乡》就采用了ABAB的曲式结构。
第一部分呈现了故乡的主题,第二部分呈现了主题的对比或者转折,第三部分再次呈现了故乡的主题,第四部分则可以呈现一种再次对比或者转折的情节。
无论是AABB还是ABAB曲式结构,在黄虎威的抒情小曲中都能够很好地表达情感,并带给听众深深的共鸣。
这两种曲式结构的使用不仅可以增强歌曲的整体结构感,还可以将情感表达得更加深入和具体。
而黄虎威的音乐作品中,也经常运用这些曲式结构,打动听众的心灵。
奏鸣曲曲式结构范文奏鸣曲是一种古典音乐形式,其曲式结构是指整个曲子由哪些部分组成以及这些部分之间是如何相互呈现的。
奏鸣曲的曲式结构通常可以分为三个基本部分:快速、慢速和快速。
下面将详细介绍每个部分的结构和特点。
快速:快速部分一般是奏鸣曲的第一部分,也是最为重要的部分。
它通常有一个引子(exposition)、一个发展部分(development)和一个再现部分(recapitulation)。
引子是整个奏鸣曲的开篇部分,它用来引出主要的音乐主题和动机。
引子通常较短,并没有固定的结构,但它的目的是为了引起听众的兴趣,并为接下来的发展部分做好铺垫。
发展部分是奏鸣曲中的高潮部分,也是最为自由和变化多端的部分。
在发展部分中,作曲家会对主题和动机进行变异、转变、衍生和交错。
它通常以展示和发展主题为目的,并通过不同的调性、旋律和和声来营造紧张和变化的氛围。
再现部分是奏鸣曲中的结尾部分,它以与引子相似的方式再次呈现主要的音乐主题和动机。
再现部分通常包括引子中所引出的主题,并以与开头类似的方式进行。
慢速:慢速部分是奏鸣曲的第二部分,它通常较为缓慢、优雅,并具有较为抒情的性质。
慢速部分通常只有一个主题,并通过不同的旋律和和声处理进行展开和变化。
有时,慢速部分还会包括一个中间节(intermezzo),作为过渡到下一个部分的桥梁。
快速:快速部分是奏鸣曲的最后部分,也是最为活跃和充满活力的部分。
它通常有两个主题,并以快速、活泼的节奏进行呈现。
快速部分通常也分为引子、发展部分和再现部分,结构和快速部分相似。
除了以上的三个基本部分之外,奏鸣曲还可以包括其他形式的中间部分,如菲纳勒(finale)、回旋曲(rondo)、变奏曲(variation)、合奏曲(concerto)等。
这些额外部分可以根据作曲家的创作需要进行添加和调整,以增加音乐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总之,奏鸣曲的曲式结构是有一定的规律和范式的,其中快速、慢速和快速部分是最为核心和基本的结构。
曲式结构(一)基本含义:曲式指的是(歌)乐曲的基本结构形式。
(二)一部曲式(乐段):它是完整的曲式中规模最小的结构。
可以由一个乐句、两个乐句、三个及三个以上的乐句组成。
一般有比较明显的终止式,能够表达一个完整或相对完整的乐思。
(三)单二部曲式:它包括两个部分,每个部分都由一个乐段组成。
在一般情况下,两个部分在音乐材料上均有着一定的联系。
如用图式表示,可写作:A+B。
(四)单三部曲式:由三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基本上都是一个乐段。
单三部曲式分为两种,第一种是有再现的单三部曲式(即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重复或变化重复。
用图式表示:A+ B+A);第二种是没有再现的单三部曲式(即第三部分不重复第一部分。
用图式表示:A+B+C)。
(五)复二部曲式:由两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本身已经是单二部曲式或单三部曲式,或其中一个部分是乐段,另一部分是单二、单三部曲式。
如:A(单二部曲式)十B(单二部曲式);或:A(单二部曲式)+B(乐段)。
(六)复三部曲式:由三个部分组成。
它的第一部分已是单二或单三部曲式。
第三部分往往重复或变化重复第一部分,因而第三部分被称为再现部。
它的第二部分则往往和第一、三部分在音乐上形成对比,这一部分可能是单二、单三部曲式,也可能是乐段。
如,A(单三部曲式)+B(单二部曲式)十A(变化重复第一部分);或:A(单二部曲式)+B(乐段)+A'(变化重复第一部分)。
(七)回旋曲式:它由在曲式中占有首要意义的主部和各个不同的插部交替出现而构成。
主部至少在乐曲中出现三次,插部至少有两个。
因此,回旋曲式至少必须具有五个部分。
如:A(主部)+B(第一插部)+A(主部)+C(第二插部)+ A(主部)……A(主部)。
(八)变奏曲式:由基本主题的最初陈述及其若干次变化重复或展开(称为“变奏”)所构成的曲式,称为变奏曲式。
如:A(主题)十A'(第一变奏)+A''(第二变奏)+A'''(第三变奏)……。
流行歌曲的曲式结构
流行歌曲的曲式结构有很多种,以下列举几种常见的曲式:
1. 诗歌曲式(Verse-Chorus):这是最常见的曲式结构。
歌曲通常由多个连续的诗歌段落(Verse)和一个主歌段(Chorus)组成,诗歌段落和主歌段轮流出现。
2. AABA曲式:歌曲由两个相同的诗歌段落(A段),一个不同的诗歌段落(B段)和再次重复的A段组成。
这种曲式常见于早期流行歌曲。
3. ABAB曲式:歌曲由两个不同的诗歌段落(A段和B段)交替出现组成。
这种曲式常见于摇滚、乡村和流行歌曲。
4. AB曲式:歌曲由两个不同的诗歌段落(A段和B段)依次出现组成。
这种曲式常见于短小精悍的流行歌曲。
5. ABC曲式:歌曲由三个不同的诗歌段落(A段、B段和C段)依次出现组成。
这种曲式常见于流行、摇滚和R&B音乐。
这些曲式结构经常被流行音乐创作中使用,但并不是歌曲曲式的全部能够覆盖的类型,创作者也可以根据需要运用其他的曲式结构。
第二章:一部曲式
1.乐段——是构成独立段落的最小结构。
速度、节拍、体裁取决于乐段的长度。
2.一部曲式的乐段的特点:(1)由多个乐句组成,有完整的旋律,不是零碎的展开:(2)能表达完整明确的乐思,乐段能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3)有明确的终止;(4)一般为稳定陈述。
3.乐段的内部结构:乐段——乐句——乐节——乐汇。
4.乐段的分类标准:(1)以乐段内部乐句的数量作为划分依据;(2)以句子之间的关系作为依据;(3)以构成乐段乐句的数量2的N次方和句子小节2的N次方为标准,可分为方正型和非方正型;(4)以乐段调性变化和终止作为依据;(5)以音乐结构的陈述方式作为依据,可分为呈示型乐段和中间展开或连接型的乐段。
第三章:单二部曲式
1.单二部曲式——由两个对比又统一的乐段有机结合形成的曲式。
2.单二部曲式的分类:有再现单二部曲式、无再现单二部曲式(对比式和引申式)。
3.有再现单二部曲式(二段曲式)、四句式上下片乐段(四句式的平行乐段)和起、承、转合式乐段的区别:二段曲式比四句式上下片乐段的第一部分的主调收拢使句读划分更为清晰;二段曲式比起、承、转合式乐段,前两个乐句与后两个乐句的对比性及收拢性使乐段感增强,结构层次更分明。
第四章:单三部曲式
1.单三部曲式(三段曲式)——由三个相对独立的乐段按照三部性结构原则组合形成的曲式。
2.基本特征:呈示乐段——中段——再现乐段。
(ABA)图式:(1)a+a'+a(2)a+b+a(3)a+b+c
3.中部:发展中段(引申型)、对比中段(并置型)、对比兼发展型
①引申型的特征:与第一段之间的对比较少,更多的是第一段主题材料的延伸发展(模
进、分裂、压缩)
②对比中段(并置型)的特征:既有新材料的对比并置,又有第一段材料的引申发展形成的中段——综合性三段曲式。
(第二段完全采用新主题新材料,形成和第一段明显的对比)
◆对比中部的结构长度与第一部分大多相等,出现扩展的情况比发展中部少些,属准备
6.再现段:(1)原样再现(2)变化再现:变奏再现、动力再现、减缩再现。
7.动力化再现:引进新的乐思。
第五章:复三部曲式
1.复三部曲式(三部曲式)——由三个音乐结构部分按照三部性原则结合在一起的,其中至少有一个部分大于或等于二段曲式的结构。
2.复三部曲式的特征:第一部分(首部)——三声中部(第二部分)——插部(插部型中部)——再现部(第三部分)。
3.第一部分:(1)材料:第二部由第一部引申而来,具有流动性。
(2)和声与调性布局:呈示性和声语汇,转调只限于近关系调。
(3)终止式:古典时期,带有完全终止的独立收拢结构。
19世纪中叶,可主调半终止或不完满终止,也可开放或转调结构,结束于半终止或从属调上,形成和声的不稳定性的贯穿发展。
(4)内部结构:一定是单二部曲式或单三部曲式具有方整性、规化性。
4.三声中部:(1)含义:复三部曲式中间部分以完全独立的曲式结构写成。
“Trio”(2)“新主题呈示”是三声中部的重要特征,也是复三部曲式为双主题曲式结构的基础。
(3)特征:1)材料:几乎全新的材料,具有稳定性、歌唱性。
2)和声与调性布局:3)终止式:完全终止收拢于三声中部的起始调。
4)内部结构:单二部曲式或单三部曲式,也有乐段结构,每段可独立,界限分明。
5.插部:(1)含义:复三部曲式的中部以不完全独立的曲式结构、无法清晰地划分曲式段落(句读)的方式写作。
(2)特征:1)材料:不断出现新的主题材料。
不断展开中部结构。
2)和声与调性布局:不断转调或移调。
3)内部结构:细分结构多样化。
4)属准备段:
6.再现部:原样再现、简单再现、动力化再现。
7.复三部曲式的变体:复三部—五部结构(A+B+A+B+A:第一部分+三声中部+再现部+三
声中部+再现部)、双重复三声部曲式(A+B+A+C+A:第一部分+三声中部1+再现部+三声中部2+再现部)。
第六章:变奏曲式
1.变奏曲式——当相对独立的曲式结构以变奏手法组合成更高一级的曲式结构。
2.图示:A(主题)+A1+A2+A
3......
3.结构原则;首先是主题的完整叙述,然后是它的一系列变化重复:A(主题)—A1—A2—A
3......(是一种套曲曲式,即由一系列完整的小曲构成)。
4.变奏曲式:(1)按主题数量分:单主题变奏、多主题变奏(二重变奏或双主题变奏或以上)。
(2)按类型分:严格变奏(固定低音变奏、固定旋律变奏、装饰性变奏)、自由变奏。
第七章:回旋曲式
1.回旋曲式——不断反复的主题段落中插入不同的段落。
2.插部——主题段落成为主部主题或叠部,中间插入的部分。
3.回旋曲式的分类:古回旋曲式、进但回旋曲式。
4.古回旋曲式(小型回旋曲式、低级回旋曲式):(1)主题比较短小,主部和插部都是乐段;(2)段落较多;(3)段落性比较强,主部总是在主调上的收拢段落,插部带有展开性,经常转调,但一定用终止式收拢。
(4)主部在主调上,各插部在近关系调上,全曲的调性布局是“T—D—S—T”。
5.简单回旋曲式(典型回旋曲式、高级回旋曲式、对比主题回旋曲式):(1)主部结构为二部曲式、三部曲式或乐段,一般第一插部小于主部,第二插不大于主部;(2)有五个段落:a+b+a+c+a(主部+第一插部+主部+第二插部+主部)(3)各插部与主部形成对比,插部间又形成对比;(4)主部在主调上,插部在近关系调上;(5)结构上贯穿对比;(6)有尾声。
第八章:奏鸣曲式
1.奏鸣曲式——是由三个音乐的结构部分,按照三部性原则结合在一起形成的曲式结构,其中第一部分有两主题,即主部主题和副部主题,副部主题一般在从属调上,两主题一般形成性格上的对比称为呈示部;第二部分主要是第一部分两个主题材料的展开,一般在下属调性方向,称为扎开部;第三部分再现第一部分时,副部主题回到主调上,称为再现部。
2.呈示部:主部(主调)—连接部(属方向调或大小调)—副部(从属调性)—结束部。
3.展开部:引入部分、基本展开部分(下属方向调性或降调方向)、属准备段。
4.再现部:主部—连接部—副部(调性回归“主调”)—结束部。
5.呈示部:(1)主部:1)材料;单一性主题或对比性主题;2)和声与调性布局:呈示性,调性明确、稳定,为单一性乐段,也有转调、离调和调性模进;3)终止式:可能是开放性,也可能是收拢性。
4)内部结构:乐段结构,不完整、发散,也有开放性乐句、单二部曲式或单三部曲式。
(2)连接部:1)材料;主部材料、新材料或副部材料。
2)和声与调性布局;不稳定性。
3)内部结构:没有固定的结构模式。
(3)副部;1)材料;全新的对比性材料。
2)含有多个主题,即多主题副部。
6.展开部;(1)一般对呈示部出现的材料进行展开,主要是两个主题性格的展示;(2)有时也会用连接部和结束部的动机展开材料展开;(3)展开在下属调性方向的调上,一般不会稳
定在某调上;(4)展开不会利用模进或复调模式等手法,通过不断的离调或转调来充分揭示主题的性格,少数情况下,也会引入新材料,在展开部的开始有时会加入导入部,调性在副主题上,结束时有时出现假再现部,并伴随属准备。
7.再现部:(1)对呈示部的再现,有总结全曲的作用。
(2)不同于三段曲式或三部曲式的再现部。
(3)往往表现为主题展开后的一种升华,最典型的是再现部中的副部主题在保持旋律结构不变的情况下,调性从从属回归或调性服从。
8.假再现——在再现部出现之前出现主题的片段,而且出现在其他调性上。
第一章:绪论
1.曲式——音乐作品的结构样式。
(音乐的各要素按照一定逻辑关系和时间关系。
)
2.曲式分析——以典型的音乐结构为基础,寻找音乐作品结构的共性化特征及规律。
3.构成音乐的基本要素:旋律、节奏、节拍、速度、音色、音区、力度、演奏(唱)、调性、
调式、和声、织体、复调、配器等(分析音乐作品结构的基本手法)。
4.曲式分析的原则:单一原则;并置对比原则;再现原则;回旋(循环)原则;变奏原则;
奏鸣原则。
5.音乐材料及发展手法:重复;变奏;展开;派生对比;并置对比;模仿;模进;分裂;时值的压缩与扩大;调式对比;音程的扩大、压缩与转位;动机贯穿;旋律的自由发展;织体。
6.音乐的陈述类型:(1)稳定型陈述:呈示型、结束型、引子型。
(2)非稳定型陈述:展开
型、过度型。
7.动机——音乐作品中最小的有机组成部分。
主题——能代表音乐作品的性格和形象音乐的思维。
9.音乐曲式结构发展的基本原则:呼应原则;三部性原则(再现原则);起承转合原则;变
奏原则;回旋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