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式结构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2
第二章:一部曲式1.乐段——是构成独立段落的最小结构。
速度、节拍、体裁取决于乐段的长度。
2.一部曲式的乐段的特点:(1)由多个乐句组成,有完整的旋律,不是零碎的展开:(2)能表达完整明确的乐思,乐段能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3)有明确的终止;(4)一般为稳定陈述。
3.乐段的内部结构:乐段——乐句——乐节——乐汇。
4.乐段的分类标准:(1)以乐段内部乐句的数量作为划分依据;(2)以句子之间的关系作为依据;(3)以构成乐段乐句的数量2的N次方和句子小节2的N次方为标准,可分为方正型和非方正型;(4)以乐段调性变化和终止作为依据;(5)以音乐结构的陈述方式作为依据,可分为呈示型乐段和中间展开或连接型的乐段。
第三章:单二部曲式1.单二部曲式——由两个对比又统一的乐段有机结合形成的曲式。
2.单二部曲式的分类:有再现单二部曲式、无再现单二部曲式(对比式和引申式)。
3.有再现单二部曲式(二段曲式)、四句式上下片乐段(四句式的平行乐段)和起、承、转合式乐段的区别:二段曲式比四句式上下片乐段的第一部分的主调收拢使句读划分更为清晰;二段曲式比起、承、转合式乐段,前两个乐句与后两个乐句的对比性及收拢性使乐段感增强,结构层次更分明。
第四章:单三部曲式1.单三部曲式(三段曲式)——由三个相对独立的乐段按照三部性结构原则组合形成的曲式。
2.基本特征:呈示乐段——中段——再现乐段。
(ABA)图式:(1)a+a'+a(2)a+b+a(3)a+b+c3.中部:发展中段(引申型)、对比中段(并置型)、对比兼发展型①引申型的特征:与第一段之间的对比较少,更多的是第一段主题材料的延伸发展(模进、分裂、压缩)②对比中段(并置型)的特征:既有新材料的对比并置,又有第一段材料的引申发展形成的中段——综合性三段曲式。
(第二段完全采用新主题新材料,形成和第一段明显的对比)◆对比中部的结构长度与第一部分大多相等,出现扩展的情况比发展中部少些,属准备6.再现段:(1)原样再现(2)变化再现:变奏再现、动力再现、减缩再现。
中国传统曲式结构
中国传统曲式结构主要有以下几种:
1.单句式:由一个乐句组成,如山西河曲民歌《掀船调》和京剧唢呐曲牌《急三枪》。
2.对应式: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对应的乐句组成。
其中由两句组成者,通常称上下句,运用最广,除单独运用(如陕西民歌《信天游》)外,还是构成多种曲式的基础结构。
由4句组成者,如河北民歌《小白菜》,运用也相当广。
更长的句子如青海民歌《水红花令》和琴歌《关山月》(6句)等也有,但较少见。
3.“起、平、落”式:由起部(引发)、平部(用垛句或核心展开)和落部(结束)组成,如云南民歌《猜调》就是这种结构。
流行歌曲的曲式结构通常较为简单,容易为大众所接受。
其主要组成部分包括:主题(主歌)、副歌、桥段、流行句(记忆点)和结尾。
以下是一个典型的流行歌曲结构:
1. 主题(主歌):这是歌曲的核心部分,通常包括两个或多个相似的段落,称为A1、A2等。
主题部分通常在歌曲的开始和结束出现,起到铺垫和总结的作用。
旋律和歌词往往具有一定的重复性,便于听众记忆。
2. 副歌:副歌是歌曲的高潮部分,具有重复和对比两大功能。
副歌的旋律通常较为激昂,歌词表达歌曲的核心情感。
副歌部分经常出现在歌曲的中间,可以增强歌曲的动态感。
3. 桥段:桥段是歌曲的过渡部分,位于主歌和副歌之间,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桥段通常在音乐和歌词上与主歌和副歌形成对比,为歌曲增加层次感。
4. 流行句(记忆点):流行句是歌曲中最具有传播性和记忆性的部分,通常出现在副歌中。
流行句的歌词和旋律简洁明了,容易让人记住。
5. 结尾:结尾是歌曲的收尾部分,通常包括一两个段落,与主题部分相似。
结尾部分可以起到强调歌曲主题和情感的作用,使歌曲更加完整。
总的来说,流行歌曲的曲式结构主要以主题、副歌和桥段等部分构成,具有简单明了、易于传唱的特点。
不同的歌曲可能会根据需要调整各部分的比例和顺序,以实现最佳的音乐效果。
中国传统器乐曲的常见曲式曲式指的是乐曲的结构.中国传统器乐曲的常见曲式有:一、单牌体二、联曲体 >>三、变奏体 >>四、循环体 >>五、套曲体 >>曲式指的是乐曲的结构,中国传统器乐曲的常见曲式有:单牌体、联曲体、变奏曲、循环体和套曲体。
单牌体:是由一个曲牌构成的乐曲形式。
曲牌又称“牌子”,原为说唱、戏曲及器乐音乐中独立使用的曲式单位,每一曲牌均有一个特定的名称,俗称“牌名”,就说唱及戏曲音乐而言,牌名一般出自于歌词,可以从牌名看出原曲的内容(如《赛龙夺锦》)、来历(如《梁州序》)或音乐特点(如《急板令》),但大多数的曲牌名和音乐的内容无必然联系,只是一个标志(如《夜深沉》、《下西风》),故同名的曲牌,其曲调乃至词格往往大不相同,在器乐曲中,变化则更大。
曲牌是音乐陈述的基本段落,一般由一个乐段组构成,也有的可分成两个或三个相似或互相呼应的乐段。
联曲体:又称曲牌联缀体,是以曲牌为基本单位,将若干支不同的曲牌联缀成套,构成一首完整乐曲。
在板腔体音乐出现以前,联曲体是戏曲、说唱音乐及器乐曲的主要形式,它对中国音乐的发展有过巨大的影响。
曲牌联缀的结构原则有二点:1、套曲中的每个曲牌的宫调必须相通,调性统一和谐。
2、套曲中的曲牌排列有一定层次,一般是先为慢曲,次为中曲,急曲在后,引子和尾声为多为散板,依次递变,因而形成:散-慢-中-快-散的规律。
在说唱、戏曲音乐中,往往以第一支曲牌及所属宫调命名。
变奏体:是以一个曲牌为基础,以变奏手法加以发展而成构成完整的曲式,又分为原板变奏和板式变奏两种。
原板变奏不改变曲牌原来的板式,只用原板加花的方法进行变奏。
板式变奏是以一个曲牌为基础,运用“添眼加花”、“反调”、“叫散”等等曲调发展手法加以变奏,并形在一系列的板别,再把不同板别按一定规律联缀起来,就构成了大型套曲,它是中国传统音乐中最常见的一种曲式形式。
戏曲中的板式变奏体和联曲体一样,都采用“散-慢-中-快-散”的原则。
曲式基础曲式是指音乐作品的结构性组织形式,是构成音乐作品的基础。
曲式分为歌曲曲式和器乐曲式两大类别,其中歌曲曲式是指歌曲中的结构形式,而器乐曲式是指纯乐器演奏的曲子中的结构形式。
曲式的分类有很多种,常见的有ABA、ABAC、ABAB、ABCD、Rondo、Sonata等多种形式。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曲式以及其特点和演奏技巧。
一、歌曲曲式1. AABA曲式AABA曲式也称为32小节曲式,是一种常见的歌曲曲式,通常是由两个相同的A部,一个B部和一个再现A部组成。
在AABA曲式中,A部通常是主体,B部则称为桥段,用来连接两个A部。
由于A部组成了大部分的歌曲曲式,所以A部的旋律和和弦特别重要。
同时,B部则需要通过适当的和弦转换,将A部与再现A部联系在一起。
2. ABAB曲式ABAB曲式是由两个相同的A部和两个相同的B部组成的歌曲曲式。
在ABAB曲式中,A部和B部的旋律和和弦一般都是相互独立的,因此演奏时需要注意两个部分之间的过渡和和谐性。
3. AAB曲式AAB曲式是一种古老而简单的歌曲结构,通常由两个相同的A部和一个B部组成,常见于抒情歌曲。
在AAB曲式中,第一个A部通常用来表达主体,第二个A部则进行重复和发展。
B部则是一种过渡,通常在歌曲的中间部分,用来连接两个A 部。
4. Verse-Chorus曲式Verse-Chorus曲式也叫做片段-副歌曲式,通俗易懂,适合大众市场。
在这种曲式中,歌曲通常由多个A部(片段)和多个B部(副歌)组成。
在歌曲的开始和结束部分通常是A部,而B部则用来表达主题。
对于歌曲演奏者来说,需要注意A部和B部的过渡和和谐性,以及如何恰当地创造动态变化。
二、器乐曲式1. Sonata曲式Sonata曲式是一种由四个部分组成的器乐曲式,即快板、慢板、舞曲和快板。
这种曲式一般适用于大型器乐作品,如交响曲、奏鸣曲等。
快板和舞曲的部分相对来说比较简单,而慢板则需要演奏者在表达情感时准确表达出来。
歌曲的曲结构:单一部曲式:这种曲式结构最简单,它一般由几个乐句构成,没有明显的重复段落,没有第二主题,也没有副歌。
单二部曲式:由两个乐段构成的曲式,叫做单二部曲式,结构为A+B。
单三部曲式:由三个乐段构成,其中第一段和第三段是一样的材料,结构为A+B+A。
复三部曲式:这种曲式的大结构与单三部曲式完全一样,只是在这里的三个段落中,每个段落还包含一个独立的曲式结构,可能为单二部曲式,可能为单三部曲式。
回旋曲式:这种曲式由两种部分构成,为主部与副部。
回旋曲式的产生源于声乐性的轮舞曲,在轮舞曲中有分节歌与副歌,分节歌通常是独唱,副歌是合唱,每次独唱完成后都会回到合唱,每次的合唱部分都是相同的。
变奏曲式:变奏曲一开始会有一个完整的主题段落,在后面的段落中,都是这个主题的发展变化。
曲式结构(一)基本含义:曲式指的是(歌)乐曲的基本结构形式。
(二)一部曲式(乐段):它是完整的曲式中规模最小的结构。
可以由一个乐句、两个乐句、三个及三个以上的乐句组成。
一般有比较明显的终止式,能够表达一个完整或相对完整的乐思。
(三)单二部曲式:它包括两个部分,每个部分都由一个乐段组成。
在一般情况下,两个部分在音乐材料上均有着一定的联系。
如用图式表示,可写作:A+B。
(四)单三部曲式:由三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基本上都是一个乐段。
单三部曲式分为两种,第一种是有再现的单三部曲式(即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重复或变化重复。
用图式表示:A+ B+A);第二种是没有再现的单三部曲式(即第三部分不重复第一部分。
用图式表示:A+B+C)。
(五)复二部曲式:由两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本身已经是单二部曲式或单三部曲式,或其中一个部分是乐段,另一部分是单二、单三部曲式。
如:A(单二部曲式)十B(单二部曲式);或:A(单二部曲式)+B(乐段)。
(六)复三部曲式:由三个部分组成。
它的第一部分已是单二或单三部曲式。
第三部分往往重复或变化重复第一部分,因而第三部分被称为再现部。
它的第二部分则往往和第一、三部分在音乐上形成对比,这一部分可能是单二、单三部曲式,也可能是乐段。
如,A(单三部曲式)+B(单二部曲式)十A(变化重复第一部分);或:A(单二部曲式)+B(乐段)+A'(变化重复第一部分)。
(七)回旋曲式:它由在曲式中占有首要意义的主部和各个不同的插部交替出现而构成。
主部至少在乐曲中出现三次,插部至少有两个。
因此,回旋曲式至少必须具有五个部分。
如:A(主部)+B(第一插部)+A(主部)+C(第二插部)+ A(主部)……A(主部)。
(八)变奏曲式:由基本主题的最初陈述及其若干次变化重复或展开(称为“变奏”)所构成的曲式,称为变奏曲式。
如:A(主题)十A'(第一变奏)+A''(第二变奏)+A'''(第三变奏)……。
曲式结构分类
1. 单一部曲式,就像一段简短有力的小故事!比如《小星星》这首歌,整首歌的结构就是那么简单直接,却超级好听,不是吗?就好像一道闪电,瞬间击中你的心。
2. 二段曲式呀,那可像是一场小冒险呢!像《两只老虎》,前面一段和后面一段,是不是很有层次呀,就像你先经历了一段旅程,然后又进入了另一段不同的体验,多有趣呀!
3. 三部曲式呢,简直就是一部小电影!好比《蓝色多瑙河》,开始一段,中间一段,再来个结尾,多有节奏感呀,不就像电影有开头、发展和结局一样嘛!
4. 变奏曲式啊,那是魔法在施展呀!像《卡农》,主题不断变化,就像魔法棒轻轻一挥,同一个东西变得完全不一样了,多神奇啊,难道你不想感受一下这种神奇吗?
5. 回旋曲式,这可是个不停旋转的小世界!像《献给爱丽丝》,主题不断出现和回来,就像在一个好玩的小世界里转呀转,这种感觉不是很独特吗?
6. 奏鸣曲式,那可是音乐的大城堡!例如一些大型交响乐,里面充满了各种结构和变化,就像一个宏伟的城堡有好多房间可以探索,是不是超级酷呀!
7. 自由曲式,那完全是自由的飞翔呀!没有固定的模式,就像鸟儿在空中随意翱翔,多自由多洒脱,这样的曲式是不是特别吸引人呢!我觉得呀,曲式
结构分类真的是音乐世界里超级有趣的一部分,值得我们好好去了解和欣赏呢!。
aba三段体曲式是一种常见的曲式结构,通常由三个乐段组成,其中第一乐段和第三乐段是相似的或相同的,而第二乐段则与第一乐段和第三乐段形成对比。
这种曲式结构在许多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中都有应用,包括古典音乐、流行音乐和民间音乐等。
在ABA三段体曲式中,第一乐段通常为主题陈述,它呈现了乐曲的主要旋律和基本情绪。
第二乐段通常为对比段落,它引入新的音乐元素,如和声、旋律或节奏等,以与第一乐段形成对比。
第三乐段则通常为主题再现段落,它重复或变化重复第一乐段的旋律和情绪,以结束整个乐曲。
这种曲式结构在许多古典音乐作品中都有应用,例如莫扎特的许多奏鸣曲和交响曲都采用了ABA三段体曲式。
此外,许多流行歌曲和民间音乐也采用了这种曲式结构,例如披头士乐队的经典歌曲《Let It Be》就是典型的ABA三段体曲式。
(一)基本含义:
曲式指的是(歌)乐曲的基本结构形式。
(二)一部曲式(乐段):
它是完整的曲式中规模最小的结构。
可以由一个乐句、两个乐句、三个及三个以上的乐句组成。
一般有比较明显的终止式,能够表达一个完整或相对完整的乐思。
(三)单二部曲式:
它包括两个部分,每个部分都由一个乐段组成。
在一般情况下,两个部分在音乐材料上均有着一定的联系。
如用图式表示,可写作:A+B。
(四)单三部曲式:
由三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基本上都是一个乐段。
单三部曲式分为两种,第一种是有再现的单三部曲式(即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重复或变化重复。
用图式表示:A+ B+A);第二种是没有再现的单三部曲式(即第三部分不重复第一部分。
用图式表示:A+B+C)。
(五)复二部曲式:
由两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本身已经是单二部曲式或单三部曲式,或其中一个部分是乐段,另一部分是单二、单三部曲式。
如:A(单二部曲式)十B(单二部曲式);或:A(单二部曲式)+B(乐段)。
(六)复三部曲式:
由三个部分组成。
它的第一部分已是单二或单三部曲式。
第三部分往往重复或变化重复第一部分,因而第三部分被称为再现部。
它的第二部分则往往和第一、三部分在音乐上形成对比,这一部分可能是单二、单三部曲式,也可能是乐段。
如,A(单三部曲式)+B(单二部曲式)十A(变化重复第一部分);或:A(单二部曲式)+B(乐段)+A'(变化重复第一部分)。
(七)回旋曲式:
它由在曲式中占有首要意义的主部和各个不同的插部交替出现而构成。
主部至少在乐曲中出现三次,插部至少有两个。
因此,回旋曲式至少必须具有五个部分。
如:A(主部)+B(第一插部)+A(主部)+C(第二插部)+ A(主部)……A(主部)。
(八)变奏曲式:
由基本主题的最初陈述及其若干次变化重复或展开(称为“变奏”)所构成的曲式,称为变奏曲式。
如:A(主题)十A'(第一变奏)+A''(第二变奏)+A'''(第三变奏)……。
(九)奏鸣曲式:
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
第一大部分为呈示部,它包括主部和副都两个互相对比的部分(在主部与副都之间,有时会出现连接部;在副部之后,有时会出现结束部)。
第二大部分为展开部,它把呈示部的音乐材料加以充分的变化、发展,以造成戏剧性的高潮。
第三大部分为再现部,它把呈示部的音乐加以重复或变化重复。
除以上三大部分外,在呈乐部之前,有时会出现引子,在再现部之后,有时会出现尾声。
用图式表示如:
(引子)=>呈示部{{[主部](连接部)=>[副部](结束部)}}=>展开部=>再现部{{[主部](连接
部)=>[副部](结束部)}}=>(结尾)
(十)回旋奏鸣曲式:
可以把这种曲式看作回旋曲式的某种变形。
一般来说,可以用回旋曲式的结构图式来解释它。
但是,回旋奏鸣曲式中又明显地具有奏鸣曲式的特征,如:第一插部在乐曲中具有类似奏鸣曲式副部的作用,第二插部(又叫“中央插部”)明显地具有奏鸣曲式展开部的作用;乐曲最后还有明显的再现等等。
可用以下图式说明之:
(引子)=>呈示部{{A[主部]=>B[副部](第一插部)=>A[主部]}}=>展开部{{C[中央插部]}}=>再现部{{A[主部]=>B[副部](第三插部)=>A[主部]}}=>(结尾)
(十一)赋格段:
它是复调音乐中的一种比较复杂而又严谨的结构形式。
它主要由主题、答题、对题、插句等部分组成。
它要求主题必须在各个声部中依次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