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华南理工大学“本-博(本-硕)”连读创新班管理办法》的通知(华南工教[2014]031号)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5
华南理工大学文件华南工研〔2014〕59号关于印发《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评审实施细则(试行)》的通知各学院、校直属各单位,机关各部门:为深化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进一步做好我校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评审工作,确保评审工作的公开、公平、公正,根据财政部、教育部《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管理暂行办法》(财教〔2012〕342号)和《普通高等学校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评审办法》(教财〔2014〕1号)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了《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评审实施细则(试行)》,现予印发,自2014年9月1日起实施,请遵照执行。
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9月26日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评审实施细则(试行)第一条为深化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进一步做好我校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评审工作,确保评审工作的公开、公平、公正,根据财政部、教育部《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管理暂行办法》(财教〔2012〕342号)和《普通高等学校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评审办法》(教财〔2014〕1号)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由中央财政出资设立,用于奖励学业成绩特别优秀、科学研究成果显著、社会公益活动表现突出、在各类专业竞赛中获得优异成绩的研究生。
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奖励标准为每生每年3万元;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奖励标准为每生每年2万元。
第三条学校党委研究生工作部负责制定全校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评审实施细则,制定名额分配方案,统筹领导、协调、监督相关评审工作,并受理有关申诉事宜。
第四条各学院成立研究生奖助学金评审工作小组,由学院党政负责人、辅导员、导师代表和学生代表等组成,负责本学院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评定细则的制定、申请组织、初步评审等工作。
第五条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评审人员在履行评审工作职责时应遵循以下原则:(一)平等原则,即在评审过程中,评审人员要积极听取其他人员的意见,在平等、协商的气氛中提出评审意见;(二)回避原则,即发生与评审对象存在亲属关系、直接经济利益关系或有其他可能影响评审工作公平公正的情形时,应主动申请回避;(三)公正原则,即不得利用评审人员的特殊身份和影响力,单独或与有关人员共同为评审对象提供获奖便利;(四)保密原则,即不得擅自披露评审结果及其他评审人员的意见等相关信息。
华南理工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管理办法一、总则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是大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参与科研项目、体验创业,培养创新、创业、创造能力的重要平台。
为进一步加强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体系的建设,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健康发展,加快培养学生的“三创”精神和实践能力,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11]6号)、《教育部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函[2012]5号)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订本管理办法。
二、建设目标通过建设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体系,开展实施各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带动广大学生在本科阶段得到科学研究、发明创造以及创业实践的训练,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学习兴趣,增强教师和学生间的合作交流,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造能力。
三、建设项目根据我校现有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进行分类管理,包括国家级、省级、校级项目:1.国家级项目: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2.省级项目: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3.校级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本科生自主选题项目、学生研究计划、百步梯攀登计划、大学生创新基地项目。
具体项目名称可根据上级主管部门的相关政策进行调整。
四、组织结构1.学校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由包括教务处、研究生院、学生工作处、校团委、科学技术处(社科处)、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财务处、创业教育学院等职能部门的人员组成。
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各项工作,包括定期召开会议,听取各项工作进展情况;根据教育部文件制定和调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主要政策措施;审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基金的使用情况;对先进个人和集体进行奖励等事宜。
华南理工大学计算机创新班直搏规则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培养计算机学科基础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国际视野宽广的“三创”(创新、创业和创造)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高级专业人才。
毕业生具有独立开展计算机领域工程实践的能力,能从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相关的科学和工程问题的分析、设计、实施和管理工作,能在计算机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取得创新型成果,能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综合素质良好,具备终身学习能力。
要求学生:
(1)能够在工业界、学术界、教育界成功地开展信息技术领域的工作,适应独立和团队工作环境;
(2)能够在社会大背景下理解、分析和解决计算机相关领域复杂工程实践问题;
(3)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适应职业发展,在计算机领域具有职场竞争力。
以上培养目标强调了培养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计算机领域人才,可进一步细分为:
目标1:(工程知识)具有计算机领域专业的基本理论、专门知识和技能;
目标2:(复杂工程问题解决能力)具有工程应用能力和系统解决计算机专业复杂工程问题的综合能力,能够在计算机软件开发、高
性能计算、人工智能与智能计算、多媒体技术等计算机相关领域从事科学研究、工程设计、技术开发、项目管理、系统运行管理与维护工作;
目标3:(素质与国际视野)具有社会责任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信息收集、沟通和表达能力,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与沟通交流能力,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国际交流能力;
目标4:(终身学习能力)具有引领行业技术发展的潜质,具有终身学习并适应计算机技术发展的能力。
目标5:(科学研究能力)具有独立从事计算机领域科学研究的能力,能在计算机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取得研究成果。
华南理工大学计算机创新班直搏规则第一条开设“本-博(本-硕)”连读创新班(以下简称“创新班”)是学校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
为规范学校创新班教学管理,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创新班以“加强基础、突出创新、精英教育”为办学理念,以校内外优质教育资源为依托,积极探索与学校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相适应的学术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
第三条创新班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具有厚实专业基础、较强创新能力、宽广国际视野的拔尖创新学术人才:第四条创新班实行“3+1+X" (“X"硕士生为2或3年,博士生为4或5年)培养模式(各创新班可根据学科专业特点选择培养模式),即学生前三年完成除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以外的本科课程;第四年可提前进行研究生课程的学习,并完成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四年期满获得学士学位;从第五年起取得研究生学籍,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
第五条创新班应制订本研贯通的培养方案。
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方面“先行先试”:本科- -年级至少开设2门新生研讨课、1 门学科导论课及若千门专业课程,要让学生尽早接触专业知识;思想政治课安排在二、三年级开设,促.使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更好融合。
本科二年级开设专题.研讨课,同时引导学生开始参与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
本科三年级要对专业课程内容进行整合与优化,尤其是与研究生阶段相同或相似的课程要进行本研贯通式整合;引导学生以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作为毕业设计(论文)题目。
本科四年级可提前开始研究生课程学习,完成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如符合免修研究生英语条件者,可免修英语。
创新班学生在本科期间要有至少一次出国(境)学习经历、至少参加- -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第六条学院应鼓励创新班开展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改革。
课程任课教师要实行研究性教学,引导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能力,如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等;可以根据专业特点和课程性质,采取课程论文、单元测验、大作业等多种形式的课程学业考核方式,报教务处备案后实施。
华南理工大学提前攻博和硕博连读实施办法为提高博士生的培养质量,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2009年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工作的通知》(教学[2008]20号)的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对在校优秀硕士生提前攻读博士学位(简称提前攻博)和硕博连读攻读博士学位(简称硕博连读)制定以下实施方法。
一、提前攻博和硕博连读1.提前攻博是指从提前完成硕士课程学习并且成绩优异、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尚未进入论文阶段或正在进行论文工作的我校在读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不含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中选拔博士研究生。
提前攻博的硕士研究生进入博士阶段前要完成硕士论文答辩并取得硕士学位。
提前攻博分为提前攻博(2+3)和提前攻博(2.5+3)。
提前攻博(2+3)是指从我校在读的两年制二年级优秀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中选拔博士研究生。
提前攻博(2.5+3)是指从我校在读的三年制二年级优秀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中选拔博士研究生。
2.硕博连读是指从完成规定课程学习并且成绩优异,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的我校在读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不含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中选拔博士研究生。
硕博连读分为硕博连读(1+4)和硕博连读(2+3)。
硕博连读(1+4)是指从我校在读的一年级优秀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中选拔博士研究生。
硕博连读(2+3)是指从我校在读的二年级优秀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中选拔博士研究生。
二、基本原则1.申报提前攻博和硕博连读的硕士研究生只能在本校攻读博士学位。
2.申报提前攻博和硕博连读的硕士研究生原则上应在所属一级学科内选择专业。
若选报所属一级学科以外的专业,需首先征得博士生导师的同意,并需在录取前修完所报专业的硕士必修课程。
3.每位博士生导师每年原则上只能接收1名提前攻博或硕博连读的研究生,该生占用入学当年博士研究生招生指标(不另行追加)。
4.硕博连读的研究生须完成硕士培养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
5.对于提前攻博,两年制硕士研究生只能申请提前攻博(2+3),三年制硕士研究生只能申请提前攻博(2.5+3)。
华南理工大学文件华南工教〔2014〕84号关于印发《华南理工大学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管理办法(2014 年修订)》的通知各学院、校直属各单位、机关各部门:为进一步做好我校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的选拔工作,提高研究生生源质量,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了《华南理工大学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管理办法(2014年修订)》,现予以印发,自 2014 年 9月 1日起实施,请遵照执行。
附件:国际、国家级大学生学科竞赛和科技竞赛名单列表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 9月 3日华南理工大学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管理办法(2014年修订)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以下简称“推免”)工作,是研究生多元招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拔尖创新人才选拔、提高研究生生源质量的重要举措。
为进一步做好我校推免工作,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有利于激励学生勤奋学习、形成良好学习氛围,有利于深化学校教学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
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坚持全面考核、择优录取的原则。
二、组织与领导1. 学校在招生工作领导小组下设“推免工作领导小组”,由学校分管本科教学的副校长担任组长,成员由教务处、研究生院、招生工作办公室、学生工作部(处)、校团委等部门负责人组成。
推免工作领导小组根据教育部推免工作政策和计划,制定学校推免工作方案。
2. 各学院成立推免工作小组,由本学院分管本科教学的副院长担任组长,学院副书记担任副组长,成员主要由学院相关负责人、班主任、教务员、辅导员等组成,负责本学院推免工作的动员、审核、材料报送等事宜。
三、基本推荐条件1.应届本科毕业生。
2.具有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和集体主义精神,政治思想品德好,遵纪守法,有献身科学的精神和为国家作贡献的责任感。
3.学习成绩优秀,前三学年或四学年(五年制)本科综合培养计划规定的必修课平均学分绩点(百分制)在本专业排名前40%,预科生、内地西藏班学生、内地新疆班学生、艺术及体育特长生的成绩以原始成绩为准。
华南理工大学全日制本科国际联合培养学生(国际交换生)管理办法华南工教[2009]34号国际联合培养学生(国际交换生)是指我校基于校级或院级合作协议,与国(境)外高校互派并联合培养的学生(本办法仅指派出学生)。
实施国际联合培养学生(国际交换生)项目是促进我校教育国际化、拓展学生知识视野、培养国际通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为进一步促进我校国际联合培养学生(国际交换生)项目的发展,规范国际联合培养学生(国际交换生)项目的管理,特制定本办法。
第一条派出学生培养模式1.学生先在我校学习,然后交换到国(境)外高校学习。
2.学生先在我校学习,然后交换到国(境)外高校学习,再回校继续学习。
3.学生赴国(境)外高校或学术机构短期(时间一般不超过一学期)学习或实习。
第二条申请条件派出学生从学校全日制本科优秀学生中选拔,申请者应符合以下基本条件:(1)热爱祖国,品德优良,具有较强的进取心和责任感;(2)学习成绩优良;(3)身心健康,能圆满完成出国学习任务;(4)符合国(境)外合作高校提出的申请条件及语言要求;(5)具有在国(境)外高校学习和生活的经济能力,交清应缴给学校的各项费用;(6)符合项目规定的其他要求。
第三条选拔程序1. 报名:申请学生填写《国际交流联合培养申请表(本科层次)》,提交所在学院审核。
2. 预审:学院依据信息公开、机会均等、自愿报名、择优推荐的选拔原则,并根据项目具体要求,对本学院报名学生进行初选,并将初选结果报教务处。
3. 审定:教务处对各学院报送的名单进行复审,研究确定拟推荐名单并进行公示;公示期满将派出学生名单报送国际交流与合作处,由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向国(境)外高校推荐。
第四条学籍管理1.学生派出前须到教务处办理相关离校手续。
2.派出学生及其亲属在派出前与学校签订《华南理工大学全日制本科生赴国(境)外高校联合培养(国际交换生)协议书》、《学生声明》及《亲属声明》。
《华南理工大学全日制本科生赴国(境)外高校联合培养(国际交换生)协议书》由教务处代表学校与派出学生签署。
华南理工大学文件华南工教〔2019〕43号关于表彰2019级部分优秀本科新生的决定为激励广大新生在新的人生起点扬帆启航、追求卓越,学校决定对2019级部分优秀本科新生予以表彰,为蔡兴良等63位新生颁发优秀新生奖学金,每人10000元人民币;为陈莉等33位新生颁发高校专项“筑梦计划”新生奖学金,每人3000元人民币。
希望受到表彰的学生再接再厉,在今后学习和生活中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勤奋学习,再创佳绩;同时,也希望广大新生继续刻苦学习、锐意进取、敢于创新,努力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附件:华南理工大学2019级本科新生奖学金获奖名单华南理工大学2019年9月3日附件:华南理工大学2019级本科新生奖学金获奖名单(按姓氏拼音排序)1. 优秀新生奖学金姓名 专业(类) 学院蔡兴良建筑学建筑学院曹轶群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卓越班) 电力学院陈伶嘉工商管理类工商管理学院陈曦建筑学建筑学院程雨深建筑学建筑学院丁嘉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全英创新班)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樊欣然建筑学建筑学院冯睿祺计算机类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付尊翔软件工程软件学院耿南霞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卓越班) 电力学院黄志航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卓越班) 电力学院焦暘信息工程(创新班) 电子与信息学院李帆法学类法学院李盈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卓越班) 电力学院姓名 专业(类) 学院梁竞文软件工程软件学院梁之杰计算机类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廖添程经济学类经济与贸易学院刘炯敏经济学(创新班) 经济与贸易学院刘亚菲计算机类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刘奕彤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全英创新班)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刘豫经济学(创新班) 经济与贸易学院刘致辰工业设计设计学院马祎林建筑学建筑学院梅沈样工商管理类工商管理学院邱圣洁计算机类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邱钰昕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医学科学与工程学院阮致远建筑学建筑学院施皓天信息工程(创新班) 电子与信息学院史子玄新闻传播学类新闻与传播学院苏奕璇经济学(创新班) 经济与贸易学院孙九城自动化类自动化科学与工程学院谭艳自动化(创新班)自动化科学与工程学院汪君阳数学类数学学院姓名 专业(类) 学院王炳升信息工程(创新班) 电子与信息学院王思文建筑学建筑学院王欣璇建筑学建筑学院王一帆工商管理类工商管理学院王壮材料类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温晓平计算机类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文上予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卓越班) 电力学院吴龙杰经济学(创新班) 经济与贸易学院吴仕豪自动化类自动化科学与工程学院肖加乐法学(卓越法律班) 法学院肖羽林建筑学建筑学院谢文灏计算机类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徐淼智能制造工程吴贤铭智能工程学院许家琨信息工程电子与信息学院禤宁会计学工商管理学院杨书婷建筑学建筑学院杨天宸经济学(创新班) 经济与贸易学院尹祖帅计算机类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俞可欣法学类(法学、知识产权) 法学院姓名 专业(类) 学院袁士然经济学(创新班) 经济与贸易学院张宸辉机械类(创新班)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张道清自动化(创新班)自动化科学与工程学院张庆炬软件工程软件学院张芮嘉经济学类经济与贸易学院张钰清法学(卓越法律班) 法学院赵祥计算机类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郑健翔电气类电力学院郑旭建筑学建筑学院朱辉智能制造工程吴贤铭智能工程学院朱科亮建筑学建筑学院2. 高校专项“筑梦计划”新生奖学金姓名 专业类 学院陈莉轻工类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陈娜法学类法学院陈瑞鹏材料类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陈志彬数学类数学学院褚广金材料类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姓名 专业类 学院 丛佳洋化工与制药类化学与化工学院黄世杰材料类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库存食品科学与工程类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李彩霞法学类法学院李秋均旅游管理类经济与贸易学院李文萱新闻传播学类新闻与传播学院李湘蓉电子商务类经济与贸易学院刘茂东数学类数学学院刘炜璐医学影像学医学院罗斌材料类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罗明涛数学类数学学院莫龙彪化工与制药类化学与化工学院石雅洁新闻传播学类新闻与传播学院孙川材料类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孙琳珺工商管理类工商管理学院汤志龙生物科学类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王兴凤工商管理类工商管理学院魏林杰化工与制药类化学与化工学院文志湖电子商务类经济与贸易学院姓名 专业类 学院夏晓天材料类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徐启正电子商务类经济与贸易学院许江轻工类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鄢龙领经济学类经济与贸易学院颜峰电子商务类经济与贸易学院杨槟源生物科学类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杨佳娜经济学类经济与贸易学院郑晨阳材料类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朱富豪旅游管理类经济与贸易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办公室主动公开2019年9月4日印发。
华南工教…2014‟31号
关于印发《华南理工大学“本-博(本-硕)”
连读创新班管理办法》的通知
各有关学院、有关机关部门:
为加强“本-博(本-硕)”连读创新班管理,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学校制定了《华南理工大学“本-博(本-硕)”连读创新班管理办法》,现予以印发,自2014级学生开始实施,请遵照执行。
华南理工大学
2014年4月24日
华南理工大学“本-博(本-硕)”连读
创新班管理办法
第一条开设“本-博(本-硕)”连读创新班(以下简称“创新班”)是学校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
为规范学校创新班教学管理,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特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创新班以“加强基础、突出创新、精英教育”为办学理念,以校内外优质教育资源为依托,积极探索与学校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相适应的学术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
第三条创新班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具有厚实专业基础、较强创新能力、宽广国际视野的拔尖创新学术人才。
第四条创新班实行“3+1+X”(“X”硕士2,博士4)培养模式,即学生前三年完成除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以外的本科课程;第四年可提前进行研究生课程的学习,并完成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四年期满获得学士学位;从第五年起取得研究生学籍,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
第五条创新班应制订本研贯通的培养方案。
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方面“先行先试”:本科一年级至少开设2门新生研讨课、1门学科导论课及若干门专业课程,要让学生尽早接触专业知识;思想政治课安排在2、3年级开设,促使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更好融合。
本科二年级开设专题研讨课,同时引导学生开始参与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
本科三年级要对专业课程内容进行整合与优化,尤其是与研究生阶段相同或相似的课
程要进行本研贯通式整合;引导学生以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作为毕业设计(论文)题目。
本科四年级可提前开始研究生课程学习,完成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创新班学生在本科期间要有至少一次出国(境)学习经历、至少参加一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第六条学院应鼓励创新班开展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改革。
课程任课教师要实行研究性教学,引导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能力,如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等;可以根据专业特点和课程性质,采取课程论文、单元测验、大作业等多种形式的课程学业考核方式,报教务处备案后实施。
第七条创新班实行全程导师(组)制。
导师(组)承担以下主要职责:在本科一年级阶段,侧重强化学生专业思想和提供必要的学业指导以及初步的学术职业规划;在本科二年级阶段,侧重指导学生参与课外科研创新活动;在本科三年级阶段,结合预推免工作,确定学生的研究生导师;由该导师指导学生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制定研究生阶段培养计划并指导学生课程修读;在本科四年级阶段,做好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工作和学生管理。
学院应根据创新班专业特点制订具体的实施细则,同时对导师(组)的工作职责、绩效评价、激励与约束作出具体的规定。
第八条学院应积极拓展各类国际化合作与交流项目,包括学位教育、联合培养、联合设计、交换学习、海外实习、合作
研究和短期交流等,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合作能力和参与国际竞争能力。
第九条创新班先进个人评选单独开展,具体按学校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条创新班学生实施动态管理。
学院在第三学期初对创新班学生进行综合评价,排名后15%的学生需参与答辩。
答辩成绩排在后50%的学生,原则上须转到普通班;也可继续留在创新班跟读,但不具备在本班参加推荐免试研究生的资格以及评优评奖资格。
综合评价与答辩具体工作方案由学院根据专业特点制订,报教务处备案后实施。
保留在创新班继续攻读资格的学生在第三学期初可申请转专业(时间与全校转专业同步),按《华南理工大学全日制本科生转专业管理办法》(华南工教…2012‟68号)执行。
学院可自行决定是否遴选增补优秀学生,增补优秀学生的时间只限于第三学期初。
遴选增补工作方案由学院根据专业特点制订,报教务处审批后实施。
补充名额不得超过转出的创新班学生总数。
遴选增补的学生需经全校公示,无异议后办理相关学籍异动手续进入创新班学习。
第十一条学院在第六学期末,从课程学习成绩(含英语六级成绩需达到426分及以上)和科研学术能力等两方面对创新班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其中学业成绩占80%,科研学术能力占20%)。
综合评价排名前80%的学生可参加推荐免试(以下简称推免)研究生,后20%的学生继续留在创新班并完成本科培养
计划,获得学士学位。
综合评价工作方案由学院根据本专业特点制订,报教务处备案后实施。
凡考试作弊或受校纪校规处分者直接退出创新班。
第十二条创新班学生原则上不能推荐免试到外校攻读研究生,可参加校内跨学科推免研究生,也可参与学校或学院的国际交换生项目。
第十三条学院在第六学期末完成创新班综合评价工作后组织预推免。
学院组织面试,通过双向选择确定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专业,本-博连读创新班学生需确定是直硕或直博,直博人数所占比例原则上不超过创新班在读人数的60%。
如无特殊情况,研究生导师、专业、推免类型一经确定后不得更改。
第七学期开学初,学校启动推免工作,创新班学生按照推免流程完成相关手续。
创新班推免名额由学校单列。
第十四条创新班学生在第四学年若有考试作弊行为(不分课程性质和层次),取消推免资格。
第十五条除本办法所规定的内容外,创新班学生在校期间的其他管理按《学生手册》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六条本办法自2014级学生开始实施,未尽事宜由教务处、研究生院负责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