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翻译学的语言学理论模式
- 格式:pdf
- 大小:164.09 KB
- 文档页数:7
翻译理论⼀外国翻译史和翻译名家西⽅翻译史可⼤致归纳为四种主要的翻译研究⽅法:①语义学翻译法(philological approach)②语⾔学翻译法(linguistic approach)③交际学翻译法(communication approach)④社会符号学翻译法(socio-semiotic approach)社会符号学翻译法:源于美国翻译理论家,《圣经》翻译家尤⾦.奈达(Eugene A.Nida)创导的社会符号学翻译法语⾔学翻译法:着眼的基本问题是原⽂的字⾯意义(the literal character of the source text)篇章的主题结构和风格(the thematic structur and style of the discouse).这种⽅法强调直译。
(公元前⼀世纪,古罗马翻译家兼演说家西塞罗:翻译不应拘泥与原⽂的词语⽽注重原⽂的思想,坚持不可逐字死译⽽要符合译⽂的语⾔规则与特性)。
18世纪中叶,爱丁堡⼤学的历史学教授泰特勒在《翻译的原则》⼀书中提出著名的三原则:①译⽂应完整的再现原⽂的思想内容——That the translation should give a complete transcript of the ideas ofthe original work。
②译⽂的风格,笔调应与原⽂的性质相同——That the style and manner of writing should be of the samecharacter with that of the original)③译⽂应像原⽂⼀样流畅⾃然——That the translation should have all the ease of the original composition.)语⾔学翻译法:现代语⾔⽂学发展的产物,它主张在对⽐语⾔学(contrastive linguistics)的基础上制定的⼀系列规则以实现等值(equivalence)这⼀学派的代表⼈物:英国语⾔学家卡特福特catford,法国的穆南和前苏联的巴尔胡达罗夫等⼈。
第三章:相关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3.1 相关翻译理论3.1.1翻译转换理论翻译转换(translation shift)是翻译中的普遍现象,指的是原文译为目的语时发生的语言变化。
“翻译转换”作为术语最早出现在英国学者卡特福德(Catford)的《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中,他认为翻译转换是“偏离形式对等的等值翻译”,并将将翻译定义为:“一种语言(SL) 中的语篇材料被另一种语言( TL) 中等值的语篇材料所取代。
”卡特福德的翻译转换理论是建立在弗斯和韩礼德的语言学模式之上,并借用了韩礼德的系统语法及其对语言“层次”的分类来说明翻译转换现象。
卡特福德的转换理论主要使用了语法和词汇两个层次,单位、结构、类别和系统四个语法范畴。
卡特福德认为,语言是交际性的,在上下文中发挥功能,而且这些功能的发挥通过不同的语言层次( 如语音、词形、语法及词汇) 和级阶( 句子、分句、片语、词及词素等)。
在对“形式对应”( formal correspondence) 和“文本等值”( textual equivalence) 做了区分后,卡特福德认为,既然这两个概念有很大差异,进行翻译转换就是必然的了,翻译转换因而在从源语到目标语的过程中背离了形式对应。
卡特福德进而提出两种转换: 层次转( level shifts) 和范畴转换( category shifts)。
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对汉英翻译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1.层次转换所谓层次转换是指处于一种语言层次上的原语单位,具有处于不同语言层次上的译语翻译等值成分。
卡特福德的层次转换包括语音、词形、语法和词汇四个层面,但他认为翻译中惟一可能发生的层次转换就是语法和词汇之间的转移。
也就是说,一种语言的语法项在翻译时可以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词汇项,反之亦然。
例如,汉语中的“着”、“了”、“过”等词汇都可以用来英语中的“现在完成时( has/ have done)”和“过去完成时( had done)”这两种时态表达。
西方翻译理论简介翻译理论在现代尤其是20世纪50世纪以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熟知翻译理论对我们的翻译实践和翻译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会有重要的帮助和价值。
鉴此,这里将简单介绍西方的翻译理论。
西方翻译研究可以粗略地分成五个部分:1.20世纪前的翻译理论2.语言学中心阶段3.系统翻译理论4.文化研究的面面观5.翻译的哲学理论6.综合性学科翻译研究一.20世纪前的翻译理论背景知识20世纪以前的漫长时间里,翻译理论建立在语文学基础之上,许多哲学家,语文学家,作家和诗人研究的重心是如何翻译经典文学作品。
1.核心A、直译与意译的交锋B、忠实,精神和真理的定义2.代表人物A. 西赛罗他坚持他是以演说家而不是以解释者来翻译的。
他倡导意译B.哲罗姆他采取意译而不是直译的翻译方法C.多雷他提出了翻译五原则D.约翰德莱顿提出了翻译三分法:逐字对译,活译,拟作E.亚历山大泰特勒在他的文《翻译的三原则》中提出了翻译的三个原则F. 马丁路德通过翻译将精英通俗化G.施莱尔马赫提倡保留原作的原味H.弗朗西斯纽曼强调原作的异味I. 马修阿诺德提倡透明的翻译方法二.语言学中心阶段背景知识在20世纪初,索绪尔提出了普遍语言学理论,既为语言学提供了基础,也促使了翻译的语言学研究的建立。
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布卢姆菲尔德的结构语言学及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都为翻译理论家进行语言学方向的翻译研究提供了基础。
主要理论1:对等和等效(1950s-1960s)1.代表人物(1)罗曼雅各布逊A.描写了翻译的三类型:语内翻译,语际翻译和符际翻译B.提出语际翻译指用一种语言替换另一种语言种的整个信息C.强调对等的差异性(2)尤金奈达A.提出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B.提出著名的读者反应理论C.他的理论以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为基础(3)皮特纽马克A.提出语义对等和交际对等(4)韦内科勒A.区分了对应和对等B.描写了五种对等:外延意义,隐含意义,文本规则,语用及形式对等主要理论2:翻译级转换理论(1950s-1970s)1.翻译级转换:将原语翻译到目的语过程中发生的语言方面的小改变。
翻译转换理论是一种语言学理论,它提供了一种方法来描述如何将一种语言中的句子转换为另一种语言中的句子。
这个理论建立在假设之上,即语言之间有一些共同的结构,并且可以使用固定的转换规则来将一种语言中的句子转换为另一种语言中的句子。
翻译转换理论的基本概念包括语言的语法结构、句子的构成以及如何使用转换规则来将一种语言中的句子转换为另一种语言中的句子。
这些规则可以是形式化的,也可以是非形式化的。
例如,一个简单的转换规则可能是:如果一个英语句子以“the”开头,则将其转换为汉语句子时应在句子的开头加上“这个”或“那个”。
翻译转换理论被广泛应用于计算机翻译、机器翻译和人工翻译领域。
它还被用于研究语言学习、语言系统和人类语言能力的发展。
翻译转换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源语言”和“目标语言”。
源语言是要转换的语言,而目标语言是转换后得到的语言。
在转换过程中,源语言中的句子被解析成一系列组成元素,然后使用转换规则将这些组成元素转换为目标语言中的对应元素。
转换规则可以分为两类:形式化规则和非形式化规则。
形式化规则是根据语言学原理和规则形成的规则,通常被写成类似于程序代码的形式。
非形式化规则是指人类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使用的规则,通常是基于他们的语言知识和翻译经验形成的。
翻译转换理论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是“语法结构”。
语法结构是指语言中的句子的组成方式,包括词汇、语法规则和句子的构造方式。
在转换过程中,源语言中的句子首先被解析成语法结构,然后使
用转换规则将其转换为目标语言中的对应语法结构。
描述翻译研究的发展:描述翻译研究的思想发轫于上个世纪50年代。
1953年,约翰·麦克法兰(JohnMacFarlane)1972年,霍尔姆斯( James Holmes)在其论文《翻译研究的名与实》中提出了令翻译研究界振聋发聩的翻译研究图谱,并在其中确立了“描述”性研究在翻译研究中的中心地位。
而在图里(Gideon Toury)发表了系统勾画描述翻译研究方法论和研究重点及框架的《描述翻译学及其他》一书之后,描述性翻译研究逐渐开始了对长期以来占据翻译研究中心地位的规范性研究的“抢班夺权”,“描述”成为了翻译研究中的新趋向。
詹姆斯·霍尔姆斯詹姆斯·霍尔姆斯 (1924-1986)是美籍荷兰学者,英-荷诗歌的杰出翻译家,长期在阿姆斯特丹大学工作。
他的主要论文都收在他去世后人们为他整理的集子《文学翻译和翻译学论文集》(1988)里。
其论著《翻译研究的名与实》(1972)被认为是翻译研究派的成立宣言,是翻译研究派的奠基之作。
主要对翻译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名称、性质、研究领域、问题置以及学科范围提出了创建性意见。
他还提出了翻译研究这一新领域涉及的范围及结构模式,认为该研究方法是以经验为依据的实践,研究的对象是在某一特定文化中出现的译文。
他最终认为“Translation stududies”(翻译学)是术语中最适合的名称。
性质:实证学科研究范围:面向产品的研究面向功能的研究描述翻学(d escruotuve traslation studies, DTS)纯翻译研究面向过程的研究理论翻译研究终极目标普遍翻译理论(theoretical translation studies,ThTs)翻译教学应用翻译研究翻译政策翻译批评特定媒介理论特定区域理论特定层次理论部分翻译理论构成普遍翻译理论特定文类(或语类的)理论特定时代的理论特定问题的理论描述翻译学:描述现实生活中翻译这一特殊现象;理论翻译研究,运用描述翻译研究的结果,结合有关领域和学科的信息,推演出原则、理论、模式,以解释和预测翻译现象。
一外国翻译史和翻译名家西方翻译史可大致归纳为四种主要的翻译研究方法:①语义学翻译法(philological approach)②语言学翻译法(linguistic approach)③交际学翻译法(communication approach)④社会符号学翻译法(socio-semiotic approach)社会符号学翻译法:源于美国翻译理论家,《圣经》翻译家尤金.奈达(Eugene A.Nida)创导的社会符号学翻译法语言学翻译法:着眼的基本问题是原文的字面意义(the literal character of the source text)篇章的主题结构和风格(the thematic structur and style of the discouse).这种方法强调直译。
(公元前一世纪,古罗马翻译家兼演说家西塞罗:翻译不应拘泥与原文的词语而注重原文的思想,坚持不可逐字死译而要符合译文的语言规则与特性)。
18世纪中叶,爱丁堡大学的历史学教授泰特勒在《翻译的原则》一书中提出著名的三原则:①译文应完整的再现原文的思想内容——That the translation should give a complete transcript of the ideas ofthe original work。
②译文的风格,笔调应与原文的性质相同——That the style and manner of writing should be of the samecharacter with that of the original)③译文应像原文一样流畅自然——That the translation should have all the ease of the original composition.)语言学翻译法:现代语言文学发展的产物,它主张在对比语言学(contrastive linguistics)的基础上制定的一系列规则以实现等值(equivalence)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英国语言学家卡特福特catford,法国的穆南和前苏联的巴尔胡达罗夫等人。
2009年1月第7卷第1期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Jan 1,2009Vol 17No 113收稿日期:2008-09-07作者简介:柴秀娟(1975—),女,山东泰安人,聊城大学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系统功能语言学,翻译研究,语篇分析。
描述翻译学的语言学理论模式3柴秀娟1,王晓华2(11聊城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聊城252059;21上海师范大学金融学院,上海200234)[摘 要] 系统功能语言学近10年来被广泛地应用于翻译对应语篇分析中,但其后的理论动因很少有人论及。
同时,描述翻译学近年来在翻译理论研究界影响虽大,但总缺乏实质性的、突破性的成果。
究其理论根源,系统功能语言学和描述翻译学具有相通的语言观、系统观和功能观,即,二者都把语言系统的实例———语篇作为研究的出发点,采用了系统分析和功能分析的方式。
基于此,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系统理论、功能理论、语境理论,可以为描述翻译学提供一种更加细致有效的互动研究模式:系统的语言学理论以某一入列条件出发,可以避免描述翻译的盲目性,提高描述的有效性;功能的理论以某一结构或意义出发,可以佐证译文在译语文化中的功能;语境的理论以语域和体裁为中介,可以贯通译文语篇和译语文化的桥梁。
[关键词] 描述翻译学;系统功能语言学;系统;功能;语境中图分类号: H0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1306(2009)01-0069-07 一、引 言描述翻译学(DTS ),作为翻译研究的分支学科,旨在通过描述实际的翻译行为及其结果,去发现语言、文化以及文学等方面对译者的控制因素,去发现翻译现象背后的文化历史“事实”,用来解释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反复表现出来的选择倾向(Toury,1980,1995/2001)。
[1][2]它强调翻译研究是描述性的,译语及其文化为导向的,注重研究翻译范式(nor m s ),提出理论假设和实际个案研究要不断相互作用。
Munday (2001)认为DTS 理论离不开译文与源文的语言对比,但由于其对比基础当前仍然建立在假设的对比参照因素(tertiu m comparati onis )上,造成了不同个案研究不同的文本层面,从而得到的分析结果随意性很大,缺乏系统研究的解释。
[3][p 1112-124]由此,他认为需要一种语言学理论提供相对成熟的理论术语来解释这个问题(Munday,2002)。
[4][p 176-92]而系统功能语言学(SF L )中关于系统的、功能的、语境的理论,强调了语言研究中的交际/功能途径,笔者认为,它可以作为DTS 中的语言学描述方法,补充DTS 中强调的历史语境的描述方法。
二、DTS 与SF L 的基本研究途径(一)语言观SF L 强调研究现实中的语言,即语篇。
在此,“语篇”作为一个核心概念,表示一个语义单位,指的是语言系统的实例化。
SF L 认为语篇分析是语法研究的基础和目的,语篇分析和语言系统研究互为前提(Halliday,1994)。
[5]DTS 的理论则为客观研究翻译过程和翻译作品提供了一个平面:即在定量分析基础上的定性分析(何元建、卫志强,1998)。
[6]它强调对译文语篇进行充分语料基础上的描述,这种描述以个别译文语篇开始,再进入比较描述的阶段(Hol m es,1972;陈德鸿、张南峰,2000)。
[7][8][p 1101-114]译文的篇章结构是描述的关键,通过它,既能揭示翻译过程,又能解释译文在译语文化中的地位和功能。
它可分为三类:(1)译文对照源文的描述;(2)对不同译者翻译的同一作品进行对照描述;(3)对同一译者在不同时期翻译的同一作品进行对照描述(Toury,1995)。
[2]因此,虽然SF L和DTS的研究对象不同:前者为语言系统,后者为翻译现象;但二者在研究上持有相同的语言观,都以语言系统的实例———语篇为研究对象。
其区别在于:前者从语篇出发,是为了研究某种语言系统的规律特点;后者则从译文语篇出发,联系翻译过程及其发生时的社会文化背景等,发现翻译现象背后的翻译范式。
(二)系统观DTS是对Even-Z ohar多元系统理论(Polysyste m Theory)的发展(Shuttle worth, 1998),[9][p1179]它继承了多元系统理论中的系统思想,认为翻译文学是译语文学、文化和社会系统的一部分,有层次之分;翻译文学在译语文化中的位置不确定,并对翻译策略造成影响。
SF L的“系统”则是语言层次上的范畴,用来描述一种语言的潜势,包括语境、语义、词汇、语法和语音。
它与“多元系统”概念不同(Shuttle worth, 1998)。
[9][p1176]虽然二者的“系统”概念内涵不同,但它们在方法上都采取了系统分析论,这是由语言现象和翻译现象的综合性、层次性和复杂性所决定的。
另外,二者的研究内容可相互衔接和补充。
一方面,DTS中的多元系统把各种社会符号现象,如语言、文学、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等视作一个系统,主要着眼于一个多元文化系统内部各系统之间的关系、斗争和地位的演变(谢天振,2003)。
[10]这个理论体系对于翻译描述研究来说过于宽泛,强调文化、历史有余,重视语言共时差异不足(方开瑞,2001);[11][p123-26]另一方面,SF L正努力摆脱自身词汇语法结构的无形束缚,从语境分析中进一步反观和完善自己的理论。
所以,二者可在SF L抽象语境系统层面上进行衔接,发挥各自的优势,互相补充。
这也正符合了Ty moczko(2002)在翻译研究中对文化极和语言极要相互借重的倡导。
[12][p19-25](三)功能观SF L把语言结构与语义功能、语言使用的语境联系起来,从社会功能语义的角度,研究语境中的语篇、上下文中的小句。
总的说来,它的“功能性”体现为三个方面:(1)语法解释上:根据语言为人类提供的功能,解释语法的存在和语法的形式;(2)表征上:结构是多种功能的有机配置;(3)应用上:是一种辅助语言使用实践的理论。
在语言实体层面上,Halliday(1994)认为,语言有三大功能———概念功能(ideati onal functi on)、人际功能(inter pers onal functi on)、组篇功能(textual func2 ti on),总称为“元功能”(metafuncti on)。
[5]功能语法对小句的分析同时从这三个元功能入手,分析结果具有多功能、多层次性。
DTS强调要研究译文和源文在其本文化系统中的地位和功能,强调把翻译历史语境化,正如Ty2 moczko(1999)所说:“描述翻译研究———当关注于翻译过程、结果和功能时———把翻译实践置于不同时间下,从而置于不同政治、观念形态、经济和文化中(Descri p tive translati on studies—when they attend t o p r ocess,p r oduct,and functi on—set translati on prac2 tices in ti m e and,thus by extensi on,in politics,ideol2 ogy,econo m ics,culture.)”。
[13][p125]二者在理论抽象的层面上都强调了语篇在一定语境中的不同功能和作用,但理论内涵覆盖的层次不同,总的来说,SF L涵盖了微观和宏观两个层次,而DTS则主要是是从宏观的角度研究译文的功能。
由此,SF L中对小句多功能、多层次的微观分析,将有助于DTS利用微观的描述结果,更加全面地反映和印证宏观方面的理论。
三、论题的实践基础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一些翻译研究者吸收了SF L中的语篇分析思想,创立了一些颇具影响的翻译理论模式,例如:Reiss的文本功能类型,Ve meer的目的论,Nord的文献性翻译与工具性翻译观,J.House的语域分析理论,Mona Baker (1998)在文本语用分析层面上的“主题与信息结构”和B.Hati m&I.Mas on关于翻译的话语符号层分析方法(Munday,2001;姜秋霞,2003)。
[3][14]国内研究者中,黄国文、李运兴都强调SF L是一种比其他理论更适合于语篇分析的理论。
黄国文(2001,2002,2003)把用系统功能语法所作的语・7・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第7卷篇分析统称为功能语篇分析(Functi onal discourse analysis),[15]~[20]并据此对比研究了一些中国古诗及其英译文,对英汉翻译研究启示很大。
最近几年,在国内翻译研究界,DTS理论备受重视,如黄菊(2001)的评述性介绍,[21]方开瑞(2001)将其与翻译学建设相结合的论述,[11]另外,一些论文和研究课题应用DTS理论对文学翻译或实用翻译进行了描述性研究,包括何元建和卫志强(1998)的《描写译学的理论与实践》,[6]陈宏薇和江帆(2003)的《难忘的历程———红楼梦英译事业的描写性研究》。
[22]他们的研究以独特的视角,取得了很有价值的成果。
但如果能更系统地深入译文和源文语言层面,则会更具有解释力。
本文提出DTS的SF L模式,正是基于上述大量SF L语篇分析应用于翻译研究实践中的成果,也是为了满足当前国内DTS发展的需要。
四、SFL基础理论框架:翻译对应语篇的语言学描述方法(一)系统理论:层次———体现SF L认为,语言是一个可供选择的网络系统。
结构则是经由系统网络进行选择的结果体现形式,其本身又体现为一个可供选择的系统(Halli2 day,1985)。
[23]“系统”和“层次”互相依存,语言系统包括以下层次:体裁(Genre)、语域(Regis2 ter)、语义层(即元功能层)、词汇—语法层、音位—位层总结(Martin,1992)。
[24]各个层次之间的关系是体现关系:每一层次都是对其前面层次的体现。
根据系统理论,在DTS中,针对源文与译文的对照描述,我们要意识到语篇背后的源语与译语语言系统,从上述语言各层次上充分考虑语篇中的某一翻译现象是否典型,从而决定其研究价值。
这种对照描述,以系统中的某一入列条件或某一系统为基点,进行大量分类描述,得到的统计结果,将会更加深入揭示源语与译语之间的差异性,有助于发现实际翻译中的转换规律,更加客观地描述翻译范式。
例如,以英语语态系统中的被动句为基点,对照描述下面英语源文的被动句及其汉译(注意斜体部分):1)I n future,cash will be used less and less.W e may one day,live in a cashless s ociety where all financial trans m issi ons are p r ocessed by computers without the use of cash.Transference of money will be thr ough electr onic fund transfer.The way we live will als o be affected.W e shall work shorter hours and have more ti m e f or leisure.There will even be no need t o travel t o work.Une mp l oy ment may als o result.Many workers will be rep laced by machines. Peop le will need t o be computer-literate and re-training is required f or the peop le involved.There will be more computer cri m es like theft of computer ti m e,theft of confidential infor mati on st ored in com2 puters,unauthorized mani pulati on of computer inf or2 mati on,rge su m s of money are involved.The cri m inals are rarely convicted because it is difficult t o catch/charge them.There is als o the danger of more peop le knowing things we would like t o keep p rivate.The more inf or mati on is st ored in computer, the greater the possibility of it being m isused or ac2 cessed by the wr ong peop le.1′)将来,现金将会用得越来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