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一调语文试卷
- 格式:doc
- 大小:278.00 KB
- 文档页数:13
2013年辽宁省高考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9分)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任何民族的饮食乃至由饮食折射出的文化特质都体现了这个民族独一无二的文化风范。
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体现在“和”字上,“和”有“中和”“融合”之意。
中华饮食的发展鲜明地体现了“和”文化的思想精髓。
中华饮食起源于农耕文明,大量食物来自土地。
随着民族文化的交融,汉族逐渐接受了游牧民族的“肉食”饮食方式,扩大了食物范围,丰富了饮食结构。
汉唐以后,中亚及东南亚等地的食物品种大量引进,增补了中华饮食品种。
近世以来,西方饮食理念与方式得到认同,具有现代特征的中华饮食形态逐渐形成,翻开中国食谱,到底哪种是地道的中国食物或外来食物,人们恐怕已经模糊。
大量外来食物品种能够进入中国并转化为饮食的有机部分,不仅在于地理条件与自然气候为其提供了生长发展的基本环境,更重要的还在于中国人将其放在“和”文化的平台上加以吸纳。
在外来食物或饮食方式的同化过程中,中华饮食突显出“本土化”的内在机制与运作模式,而本土性是始终坚持的首要原则。
中国南方多水田,北方多旱地。
米和面成为中国人的主食,水、旱地中生长的瓜果蔬菜成为与主食相伴的食物,家畜、水产品及野猪等动物大多成为改善人们生活的佳肴。
尽管这种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在物质极大丰富后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中华饮食最根本的本土性特质却仍以不同形式存在,且构成中华饮食文化体系最为坚实的基础。
在世界上任何一个提供“中式餐饮”的餐馆与酒店中,中国本土化饮食要素不可或缺。
只有中国本土性的饮食原料与中国厨艺有机结合,人们才能真正品尝到中华美食的滋味。
中华饮食引进外来食物的过程中,一是接受,二是消融。
引进接受是前提,消融改造是目的。
经过消融改造的食物同时被赋予新的含义,融入到传统的中华饮食中。
如原产非洲的油料作物“芝麻”,在中华饮食长期实践与探索中还被广泛地用为调味品,与本土饮食有机结合,被加入到许多甜馅、糕点、饼类食品中。
2013 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语文Ⅰ试题、语言文字运用( 15 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 . 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引吭高歌3 分)A. 高亢 伉俪 沆瀣一 气B. 稂莠 锒铛入狱 阆苑书声琅 琅C. 孩提 骇人听闻 尸骸言简意 D. 馈赠 功亏一篑 匮乏 振聋发2. 在下列句子的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 . 最恰当的一组是( 3 分)(1)读者欣赏作品清新的故事 .却忽略了蕴藏的热情 . 欣赏文字的朴实 . 却忽略了作品隐伏的悲痛 .实际上近于 ___▲ ____ 。
(2)中国古代文化是一座巍峨的高峰 . 不管我们在儒、释、道哪一条路上 行走. ___▲ ______ . 最终都必然会在山顶上相逢 3. 请以平实的语言表述下面材料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 不超过 15 个字。
(4分) 有个青年人总是抱怨环境 . 一位长者对他说:“你想保护自己的脚 穿上一双鞋子比给全世界铺上地毯更容易做到。
” 4. 有研究者对 200 多位作家从发表处女作和代表作的年龄两个方面进行了统 计。
比较图表中两组数据 . 从作家渐至成熟的角度归纳出一个结论。
(5分)二、文言文阅读( 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 完成 5~8 题。
李丰.字安国.故卫尉李义子也。
黄初中.以父任召随军。
始为白衣时 . 年十七八 .在邺下名为清白 . 识别人物 . 海内翕然 . 莫不注意。
后随军在许昌 . 声称 日隆。
其父不愿其然 .遂令闭门.敕使断客。
初.明帝在东宫 .丰在文学中。
及即 尊位.得吴降人.问:“江东闻中国名士为谁?”降人云: “闻有李安国者。
”是 时丰为黄门郎 . 明帝问左右安国所在 . 左右以丰对。
帝曰:“丰名乃被于吴越 邪?”后转骑都尉、给事中。
帝崩后.为永宁太仆 .以名过其实 .能用少也。
正始中.迁侍中尚书仆射。
丰在台省 .常多托疾 .时台制.疾满百日当解禄。
丰疾未满数十日 .辄暂起.已复卧.如是数岁。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语文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第I卷1至6页,第II卷7至12页。
答卷前,考生务必奖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在规定位置粘贴考试用条形码。
答卷时,考生务必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第Ⅰ卷注意事项:1.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以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2.本卷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一、(15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裨.(bì)益窠.(kē)臼偌.(nuò)大潜.(.qián)移默化B.发轫.(rěn) 烘焙.(péi) 禀.(bǐng)赋既往不咎.(jiù)C.臧否.(pǐ) 契.(qiè)合澄.(chéng)澈乳臭.(xiù)未干D.造诣.(.yì) 编纂.(zuǎn) 泊.(bó)位游目骋.(chěng)怀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膏梁青涩雍容华贵豆寇年华B.缴纳戍边平心而论得鱼忘筌C.桀骜羁旅摩肩接踵励精图治D.袅娜覆盖开城布公呕心沥血3.下面语段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是恰当的一组是长期以来,人们把图书馆当成“知识宝库”,当成“知识殿堂”,似乎对图书馆_________有㖙,然而,“宝库”和“殿堂”虽好,但它们离普通百姓很远,甚至很遥远,普通百姓往往_______。
一些人从不进图书馆,恐怕同这种心态不无关系,图书馆_________“宝库”“殿堂”,______“知识公园”。
A.崇敬望而生畏不仅是而且是B.尊崇望而生畏不应是而应是C.崇敬敬而远之不应是而应是D.尊崇敬而远之不仅是而且是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在学校开设的各种选修课中,同学们尤其更喜欢“生活中的法律”“电脑音乐制作”等体验性强、新鲜有趣的课程。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浙江卷)语文试卷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漩.(xuán)涡按捺.(nài)饯.别(jiàn)稍纵即.(jí)逝B. 桑梓.(zǐ)鬈.(quán)发昭.(zhāo)示图穷匕.(bǐ)见C. 混.(hùn)淆盘桓.(huán)喷.(pèn)香力能扛.(káng)鼎D. 潜.(qián)伏佝偻.(lóu)拙.(zhuó)劣戛.(jiá)然而止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辩论双方唇枪舌箭,针锋相对,相持不下,后来正方二辩出其不意地抛出三个论据,令反方措手不及,只好甘拜下风。
B.这位专家关于城镇化建设要防止落入“五大陷井”的说法得到了与会人员的认同,不少人对他的真知灼见竖起了大拇指。
C.在“中国情结”绘画大奖赛中,作品《瑞雪兆丰年》创造性地融入了民族文化元素,让人产生强烈的共鸣,最终拔得头筹。
D.初次登陆电子邮箱、微博或使用银行卡、会员卡时都须输入密码,而不同的密码容易混淆,这给人们平添了许多烦恼。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A.倒金字塔型的“421”家庭结构使得居家养老陷入困境,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又不够完善,以至..中国养老问题日趋严重。
B.有人多次为芦山灾民慷慨解囊,倾尽全部积蓄,也有人声明自己将细大不捐....,以抗议某些慈善机构运作缺乏透明度。
C.面对河水严重污染的现状,大学生自愿组成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满怀热诚..地进行生态环境调查,积极宣传环保理念。
D.随着出版业的市场化和多元化,类型多样、题材丰富的作品大量涌现,其中也有一些作品粗制滥造,令人不忍卒读....。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这部由第六代导演执导的青春片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表现了主人公拒绝平庸、坚守梦想的成长故事,具有极强的感染力,深深地打动了观众。
2013年上海市青浦区高考语文一模试卷一、阅读(80分)1.(17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北大人的精气神儿①在过去的几年间,我编撰并出版了三种有关北大的书籍(《北大旧事))、《老北大的故事))和《北大精神及其他》),因而被热心的读者想当然地目为“校史专家”。
其实,我愿意像五四新文化人那样,持“爱美”(a.ma teur)的心态发言与著述,却不想将自己的思路与职责定位为“宣传北大”,引以为傲,保留自我反省批评的权利与义务。
当然,也不无将北大作为思考当下中国教育及思想文化状态切入点的意味。
话一出口,马上意识到,这种既喜欢谈论“老北大的故事”,又保持一定距离,以便于反省与质疑,其实正是北大人的共同特征。
②在我就学或访问过的众多国内外大学中,对母校有强烈认同感的,比比皆是;但像北大师生那样,喜欢借谈论校史上的奇人逸事寄托情怀的,却不多见。
北大最值得骄傲的,并非那些看得见摸得着、可用数字或图象表达出来的图书仪器、校园风光、获奖项目、著名学者等,而是流传在口耳间、充溢在空气中、落实在行动上的“北大精神”。
至于什么是“北大精神”,历来众说纷纭,最表面的一点是,北大人推崇个性与气质,在专业成就之外,颇有刻意追求“特立独行”的倾向。
③面对众多有关北大人“眼高手低”的讥评,我从不申辩,因这大致符合事实,但又不便“有则改之”。
“心高气傲”与“志向远大”,其实很难截然分清。
锉钝了北大人的锋芒,你还能指望其“铁肩担道义”?抑制了北大人的狂放,又哪来科学研究中不时突发的奇发妙想?任何一所正规的大学,都需要严格的规章制度与稳定的教学秩序;但不是每所大学都能像北大一样,容许甚至欣赏才华横溢因而可能桀骜不逊的学生。
谁都知道,无规矩不成方圆;可一旦有了规矩,必定对个人志趣与才情造成某种压抑。
如何在规矩与个性间保持某种“必要的张力”,让处于成长期的大学生既感觉如鱼得水,又不至于误入歧途,对于教育家来说,是个极为棘手的难题。
在我看来,理想的大学应该是为中才设立规则,为天才预留空间。
语文试卷 第1页(共10页)语文试卷 第2页(共10页)绝密★启用前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语文本试卷共10页,包括选择题(第1题~第7题,共7题)、非选择题(第8题~第18题,共11题)两部分。
本卷满分为160分。
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考生注意:1. 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
2. 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
3. 作答选择题(第1题~第7题),必须用2B 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 高亢. 引吭.高歌 伉.俪 沆.瀣一气 B. 稂.莠 锒.铛入狱 阆.苑 书声琅.琅 C. 孩.提 骇.人听闻 尸骸.言简意赅.D. 馈.赠 功亏一篑. 匮.乏 振聋发聩. 2. 在下列句子的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1)读者欣赏作品清新的故事,却忽略了蕴藏的热情,欣赏文字的朴实,却忽略了作品隐伏的悲痛,实际上近于____________。
(2)中国古代文化是一座巍峨的高峰,不管我们在儒、释、道哪一条路上行走,____________,最终都必然会在山顶上相逢。
(3)多年前,集团首席执行官就感觉自己____________,在集团迅猛发展、国际市场不断拓展的今天,他的危机感丝毫未减。
A. 南辕北辙 异曲同工 如临深渊B. 买椟还珠 殊途同归 如履薄冰C. 南辕北辙 殊途同归 如履薄冰D. 买椟还珠 异曲同工 如临深渊3. 请以平实的语言表述下面材料中画线句子的含意,不超过15个字(4分)有个青年人总是抱怨环境,一位长者对他说:“你想保护自己的脚,穿上一双鞋子比给全世界铺上地毯更容易做到。
1.根据提示,填写上句或下句【小题1】__________,思君不见下渝州。
(李白《峨眉山月歌》)【小题2】__________,各领风骚数百年。
(赵翼《论诗》)【小题3】马上相逢无纸笔, 。
(岑参《逢入京使》)【小题4】鸟向檐上飞,。
(吴均《山中杂诗》)【小题5】春潮带雨晚来急,。
(韦应物《滁州西涧》)【小题6】苍苍竹林寺,。
(刘长卿《送灵澈上人》)【小题7】,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小题8】独坐幽篁里,。
(王维《竹里馆》)【小题9】,闲敲棋子落灯花。
(赵师秀《约客》)【小题10】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中,隐写“风景不殊,山河有异”的世乱时难的景况,表达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的句子是__________,。
【小题11】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__________,当窗理云鬓,。
(《木兰诗》)【小题12】有诗云:"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木兰诗》中与之意思相近,同样强调战争悲壮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
2.默写。
【小题1】春潮带雨晚来急,。
(韦应物《滁州西涧》)【小题2】正是江南好风景,。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小题3】__________,青山独归远。
(刘长卿《送灵澈上人》)【小题4】有约不来过夜半,。
(赵师秀《约客》)【小题5】江山代有才人出,。
(赵冀《论诗》)【小题6】《木兰诗》中描写木兰矫健雄姿及行军迅速的语句是:__________,。
【小题7】《木兰诗》中使用互文手法,表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两句是:__________,。
1.(4分)生物和环境①地球上有生命的范围,通常叫做生物圈。
如果把地球比作苹果,那么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只生活在像果皮那样薄的地球表面层里,因为只有这个表面层有空气、水、土壤,能够维持生物的生命。
人们把这个生物生存的地球表面层,叫生物圈。
②在生物圈中,同生命密切相关的物质——碳、氮、氧、水都在不断地循环。
2013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大纲版)一、(12分,每小题3分)1.(3分)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女红.(gōng)安土重.迁(zhòng)商埠.(fǔ)花团锦簇.(cù)B.莅.临(lì)大放厥.词(jué)挟.制(xié)蔫.头呆脑(yān)C.懦.弱(nuò)年高德劭.(shāo)两栖.(qī)沁.人心脾(qīn)D.遽.然(jù)精神抖擞.(sǒu)坍.陷(tā)一柱擎.天(qíng)2.(3分)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客厅墙上挂着我们全家在桂林的合影,尽管照片有些褪色,但温馨和美的亲情历历在目.....B.为了完成在全国的市场布局,我们三年前就行动了,特别是在营销策略的制订上可谓处心积虑.....C.沉迷网络使小明学习成绩急剧下降,幸亏父母及时发现,并不断求全责备....,他才戒掉了网瘾.D.他在晚会上出神入化....的近景魔术表演,不仅令无数观众惊叹不已,还引发了魔术道具的热销.3.(3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波士顿马拉松赛的两声爆炸,无疑给大型体育比赛的安保工作敲响了警钟,如何确保赛事安全,成为组织方必须面对的新难题.B.对那些刻苦训练的年轻运动员,即使他们在比赛中偶尔有发挥失常的情况,依然应该受到爱护,绝不能一棍子就把人打倒.C.这次大会的志愿者服务已经完成了,我们咀嚼、体味这一段经历,没有失落感,有的只是在平凡事物中享受奉献、成长与幸福.D.深陷债务危机的希腊和西班牙,失业率已经超过20%,主要是由于这两个国家经济衰退和实施大规模财政紧缩政策所导致的.4.(3分)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岳麓书院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特别是各处悬挂的历代楹联,散发出浓郁的文化气息。
①院落格局中轴对称、层次递进②给人一种庄严、幽远的厚重感③它集教学、藏书、祭祀于一体④主体建筑头门、大门、二门、讲堂、御书楼集中于中轴线上⑤门堂、斋、轩、楼、每一处建筑都很古朴⑥讲堂布置在中轴线的中央、斋舍、专祠等排列与两旁。
2013年浙江高考语文标准答案一、语言文字运用1.答案:B考点:字音解析: A.按捺. nà C.扛.鼎之作gāng D.拙.见 : zhuō2.答案:C考点:字形解析:A.唇枪舌剑 B. 陷阱 D. 登录3.答案: A考点:词语(包括成语、熟语)的识记、理解和运用解析:B.细大不捐:细:微,小;捐:舍弃。
小的大的都不抛弃。
形容包罗一切,没有选择。
C.热诚:热心而恳诚 D.不忍卒读:卒:尽,完。
不忍心读完。
常用以形容文章内容悲惨恸人。
应改为难以卒读。
4.答案:D考点: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解析: A.动宾搭配不当 B.句式杂糅 C. 语序不当5.答案:D考点:排序连贯解析:此题考查形式是定位选句,考查语言运用的连贯、得体、照应等逻辑能力,考生需要分析找出所给的不同的意象(山水)和意境(四个选项)的一致性。
最简捷的答题思路:先容易判断的是,画上者妙在②笔墨淋漓,排除A、C。
再依次判断,梦中者妙在③景象变幻,排除B。
可以看出②③顺序的组合项是D.6.答案示例:讽刺闲谈扯皮、互相推诿、不负责任而误事的现象。
考点:语句概括解析:解析:太阳,云,风不从自身找原因,一味埋怨对方,显然在推卸责任,而最终误了下雨的大事。
考生可以联系在其位不谋其政、做官不作为、明哲保身等生活现象得出答案。
7.答案:电线,是一组五线谱,落燕,是个休止符。
手指,轻轻一弹,它就动了。
梦想,像一撮篝火,人生,像一条夜路,颦蹙一念,它就亮了。
考点:仿句解析:注意修辞、字数、符合事物的特点。
二、阅读8.答案: D考点:文本内容的理解解析:D项是支持“传统建筑是一劳永逸的东西”的原因。
9.答案:C考点:文本内容的理解解析:观点片面,建筑师丧失了使用传统建筑语言的愿望并不能决定传统建筑产生危机10. 传统建筑有自身的生命力这是文化的选择答案:考点:文本结构、作者思路的梳理和分析11.答案:①起强调的作用,旨在引起读者的注意②“铁牛”与水牛形成对照,突出拖拉机被“拖拉”的尴尬,有挪揄、幽默的意味。
浙江省衢州市横路初中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12月质量检查测试九年级语文试卷新人教版本试卷满分120分(其中卷面书写占3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语文知识积累与运用(21分)1. 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语境和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3分)一座城市能让人心仪,必须有几处能让你zhù zú(1)品读的地方。
南孔庙、府台山、坊门街、古城墙这些衢城的根脉,显示出衢城的精细与典雅。
水亭门外、信安湖上,碧波d àng yàng (2),波光粼粼;江心小岛,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增添了衢城的秀丽与灵气。
文化cháng láng (3)——《孔子圣迹图》与江滨北段的《论语》书简景观墙遥相呼应,提升了衢城的内涵和品位。
2. 古诗文名句默写。
(7分)⑪无可奈何花落去,▲。
(晏殊《浣溪沙》)⑫▲,志在千里。
(曹操《龟虽寿》)⑬▲,寒光照铁衣。
(《木兰诗》)⑭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表现诗人想把自己的思念托付明月,带给远方寂寞的朋友的诗句是▲,▲。
⑮《孟子•告子下》中的“▲,▲”形象地表达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个道理。
名著阅读。
(选做五题)(5分)⑪下列人物不是出自高尔基作品《童年》中的一项是(▲)A.小茨冈B.朱赫来C.格里戈里D.雅科夫⑫《西游记》中假冒孙悟空,打了唐僧,抢走他们行李的猴精是(▲)A.通臂猿猴B.灵明石猴C.六耳猕猴D.赤尻马猴⑬《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在取经路上经历了种种磨难,以下磨难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①路阻火焰山②西梁国留婚③琵琶洞受苦④收缚牛魔王A.①④②③B.④①③②C.③②④①D.②③①④⑭下面对名著内容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童年》是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
小说从“我”随母亲去投奔外祖父写起,到外祖父叫“我”去“人间”混饭吃结束。
B.《童年》中的外祖父经常毒打外祖母和孩子们,狠心地剥削手下的工人。
盐城市2013年普通高校对口单招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试卷本试卷分第Ⅰ卷(客观题)和第Ⅱ卷(主观题)两部分两卷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共70分)一、基础知识单项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在下列各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正确的答案)1.下列各项词语中,加点字读音有一个错误的一项是A.杖屦.(jù)肄.业(yì) 掣.肘(châ)通衢.(qú)B.蛊.惑(gǔ)熨.帖(yùn) 罗刹.(chà) 滂.沱(páng)C.氛.围(fân)吞噬.(shì)敦.厚(dūn)宫绦.(tāo)D.狡黠.(xiã)女红.(hōng)饿殍.(piǎo)豪恸.(tòng)2.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句是A.从决心为国弃疾去病,到最后掰开嚼碎,识得辛字含义,再到自号“稼轩”,“同盟鸥鹭”,辛弃疾走过了一个爱国志士、爱国诗人的成熟过程。
B.屈原内心的那份崇高使他就这样形容枯槁,郁郁终生地孤独而立,踽踽而行。
C.她们向荷花淀里摇,最后,努力地一摇,小船蹿进了荷花淀。
D.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3.下列各项中,对加点字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豁.然开朗(开阔)抑扬顿挫.(挫折)群山纠纷..(交错)B. 荡舟心许.(默认)莘莘..大义(精微的言辞)..学子(众多)微言C. 兢兢..业业(小心)以身作则.(原则)鳞次栉.比(梳子)D. 清而不寒.(寒酸)前合.后偃(倒下)休戚.相关(欢乐)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A. 要在学术上推波助澜....,并不是抛弃国学,国学的精粹不但不能丢,有些还应深入研究。
B.西方诗歌很难译得形神兼备,理性上我一贯赞同忠实,然而伴随忠实而来的板滞或晦涩又常使我意兴阑珊....。
C. 听到这消息,他觉得天在旋,地在转,头重脚轻,身子情不自禁....地摇晃起来。
D. 假使我们不修这么多水利工程,遇到这样严重的水旱灾害,其后果是不可思议....的。
5.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关联词,最恰当的一项是我们年轻的时候,也曾经为寻求真理尝试过各种各样的途径,经过自己做了以后发现这样做不正确,应该改变,精神变成物质的力量才能前进,得到大多数人的赞成才行。
A. 要是那就只有只有B. 如果那就只要只有C.如果因而只要只有D.要是因而只有只要6.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对鹿来说,它是死亡的;对松林来说,它是半夜里在雪地上混战和流血的;对郊狼来说,是就要来临的拾遗的;对牧牛人来说,是银行里赤字的坏;对猎人来说,是狼牙抵制弹丸的。
A.预言允诺警告兆头挑战B.允诺警告挑战兆头预言C.警告挑战允诺预言兆头D.警告预言允诺兆头挑战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现代社会就象一艘巨大海轮,它的顺利航行取决于机器运转是否正常、人员操作是否规范、气候是否异常、航线是否通畅等等诸多因素。
B. 交通运输部新闻发言人介绍,海军护航是保护中国船员生命与中国船运公司资产的国家行为,不会向受到被护航的船只收取任何费用。
C.新加坡是双语教学,为初去他国的学生做好了语言方面的准备,让学生在异国他乡也不会有陌生感。
D.随着汽车消费的升温,交通事故也越来越多,为此,我们呼吁所有的驾驶员提高警惕,严格遵守交通规则,防止生命财产不受损失。
8.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句是A.包身工没有做或不做的自由。
B.于是人们想出了高技术的法子——用炸药!C.“峡尽天开朝日出,山平水阔大城浮”。
出了南津关,长江便进入了江汉平原了。
D.到那时候,大家光着身子,看真正的孔雀、天鹅等跟乌鸦有何分别?9.对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A.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借代)B.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鲜绿的苗,就嗅出白面包的香味儿来了。
(比喻)C.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夸张)D.他们爽朗的笑声,落到水上,使得河水也似在笑。
(拟人)10.对下列各句运用的表达方式,判断错误的一项是A.所谓“膜如紫绡”,是指壳内紧贴壳的内壁的白色薄膜。
(描写)B.中国历史充满了悲剧,但中国人怕看真正的悲剧。
(议论)C.我们祖国大地,江山如此多娇,我的幸福之感,骄傲之感,更油然而生。
(抒情)D.1971年我第一次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见到阔别了22年的稼先。
(记叙)11.下列关于应用文知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简报有时也叫“情况交流”、“动态”等,一般由报头、正文、报尾三部分组成。
B.说明书的语言要简明、通俗、易懂,尽量避免大量使用专业术语。
C.目标、步骤、措施是计划内容的三要素。
D.广告词写作必须实事求是,主题鲜明,追求新颖、高雅,篇幅不宜短小精悍。
12.下列各项中,作品、出处、文体、作者对应错误的一项是A.《内蒙访古》《散文特写选》散文翦伯赞B.《林黛玉进贾府》《红楼梦》小说曹雪芹C.《红烛》《闻一多全集》诗歌闻一多D.《自然界与人类》《沙乡年鉴》议论文恩格斯1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的主题思想不能像写论文那样直说出来,也不应该像标签那样硬贴上去。
B.诗歌用凝练的语言和恰当的艺术手法,创造出优美的意境来感染读者。
C.影视剧本只能采用复线式的结构,注意制造悬念,情节曲折,引人入胜。
D.优秀的散文作品,往往思路开阔,开掘深刻,内容琳琅满目,写法舒卷自如,以神驭形,因形见神,具有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14.下列关于阅读方法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摘通常有原文摘录、内容要点摘录和重要片断摘录等几种类型。
B.理解主要包括对语句含义的剖析,对表现手法的认识,对全篇主旨的深层次把握。
C.积累是一种重要的阅读能力,积累的过程是区分、抉择、取舍的过程。
D.读书卡片的格式有严格的限制,可以自己动手设计制作,让卡片为自己服务。
15.下列各项对有关课文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梦和泪》以“梦”为经纬,以“泪”为焦点,突出表现了冰心那一颗“赤子之心”。
B.《读<伊索寓言>》是一篇针对性很强的读后感,作者借重新评说伊索寓言,剖析了古代社会里人性中的“鬼性和兽性”。
C.《南州六月荔枝丹》从生态特征和生产情况两个方面介绍了荔枝的有关知识。
生态特征方面主要介绍了荔枝的产地分布、栽培历史、果谱专著以及移植问题等。
D.《明湖居听书》中白妞出场前,作者写戏园盛况,写琴师弹奏,写黑妞演唱,写梦湘先生的评论,层层烘托,步步蓄势。
二、阅读理解单项选择题(共三大题,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在下列各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正确的答案)(一)(一)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
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
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16.下列对“惨象”和“流言”所指的具体内容解释准确的一项是A.“惨象”指: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流言”指:说她们是“暴徒”。
B.“惨象”指: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流言”指:说她们是“暴徒”。
C.“惨象”指: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流言”指: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D.“惨象”指: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流言”指: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17.“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一句中的“缘由”有哪些?下列理解不当的一项是A.反动政府的残酷镇压。
B.走狗文人的造谣诬蔑。
C.“庸人”特别容易忘却历史,他们苟且偷生。
D.死难者的亲戚、师友、爱人也只是沉浸在悲痛之中。
18.作者在文中对两种谬论都给予了反驳。
对反驳这两种谬论的有关句子理解恰当的一项是A.驳“暴徒”的句子是:“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
”驳“利用”的句子是:“那时是欣然前往的。
”B.驳“暴徒”的句子是:“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驳“利用”的句子是:“那时是欣然前往的。
”C.驳“暴徒”的句子是:“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
”驳“利用”的句子是:“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D.驳“暴徒”的句子是:“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驳“利用”的句子是:“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19.下列表述不够准确的一项是A.本部分中作者控诉军阀当局的暴行,痛斥反动文人的无耻流言。
B.本部分文字多用短句,表达了鲁迅先生极大的悲痛和愤怒。
C.本部分最后作者列举“沉默”后的不同的前途,即暗示只有“爆发”才是唯一的出路。
D.本部分综合运用记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主要点明死难者对将来的意义。
(二)我们都曾见过西装革履烫发旗袍高跟鞋的一对儿,在公园的角落,绿荫下长椅上,悄悄儿说话,但是试想一想,如果在一个下雨天,你经过一边是黄褐色的浊水,一边是怪石峭壁的崖岸,马蹄很小心地探入泥浆里,有时还不免打了一下跌撞,四面是静寂灰黄,没有一般所谓的生动鲜艳,然而,你忽然抬头看见高高的山壁上有几个天然的石洞,三层楼的亭子间似的,一对人儿促膝而坐,只凭剪发式样的不同,你方能辨认出一个是女的,他们被雨赶到了那里,大概聊天也聊够了,现在是摊开着一本札记簿,头凑在一处,一同在看,--试想一想,这样一个场面到了你眼前时,总该和在什么公园里看见了长椅上有一对儿在偎倚低语,颇有点味儿不同罢!如果在公园时你一眼瞥见,首先第一会是"这里有一对恋人",那么,此时此际,倒是先感到那样一个沉闷的雨天,寂寞的荒山,原始的石洞,安上这么两个人,是一个"奇迹",使大自然顿时生色!他们之是否恋人,落在问题之外。
你所见的,是两个生命力旺盛的人,是两个清楚明白生活意义的人,在任何情形之下,他们不倦怠,也不会百无聊赖,更不至于从胡闹中求刺激,他们能够在任何情况之下,拿出他们那一套来,怡然自得。
但是什么能使他们这样呢?不过仍旧回到“风景”罢;在这里,人依然是“风景”的构成者,没有了人,还有什么可以称道的?再者,如果不是内生活极其充满的人作为这里的主宰,那又有什么值得怀念?——茅盾《风景谈》20.节选文字写到公园里“西装革履烫发旗袍高跟鞋的一对儿”,有什么作用?下列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A.从外在的环境描写与下文石洞里的一对儿构成对比。
B.用了借代手法,从人物的衣着上与下文形成对照。
C.着重从人物的行为和精神与作者赞美的对象进行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