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大名鼎鼎的稷下诸子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4
稷下的成语
摘要:
一、稷下学宫的历史背景和地位
二、稷下学宫与诸子百家的关系
三、稷下学宫对后世的影响
四、稷下学宫中的成语故事
正文:
稷下学宫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学府,位于战国时期的齐国都城临淄。
它被誉为“百家之长”,是诸子百家的学术中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稷下学宫的建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世纪,齐威王为了招贤纳士,振兴齐国,在都城临淄创建了稷下学宫。
这座学府汇集了当时众多的学者和思想家,如孟子、荀子、邹衍等,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在稷下学宫,各种学派可以自由辩论,互相切磋,共同推动了学术的发展。
稷下学宫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
它开创了自由辩论、兼容并蓄的学术风气,为后世学术繁荣奠定了基础。
同时,稷下学宫还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学者和政治家,如孟轲、荀況、邹衍等,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稷下学宫中,发生过许多脍炙人口的成语故事。
例如,“鸡犬不宁”这个成语就源于稷下学宫。
故事发生在孟子与学生公孙丑的一次对话中,孟子用这个故事来形容国家政治混乱,人民不得安宁的状况。
另一个源于稷下学宫的成语是“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这个成语出自《荀子·劝学》。
意思是说,听取多方面的意见,才能明辨是非;如果只听信一方的
意见,就容易陷入偏见。
这个成语启示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要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果。
总之,稷下学宫是中国古代学术史上的一座丰碑,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盘点诸子百家的9大家有哪些?一篇文章让你了解清楚本文导读:中国文化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同根同源,系出一脉,都源自于人文始祖伏羲创立的元气本体论的智慧。
诸子百家,学派众多,众说纷纭,各有其侧重点,也各有其信徒所在。
也就是说,其所选择的服务社会的方向不同,方式不同,方法不同。
9.农家代表人物许行农家,又称“农家流”,是先秦时期反映农业生产和农民思想的学术流派。
农家分为两派:一是农耕之事;二是关涉政治。
《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将农家列为九流之一,并称:农家者流,盖出于农稷之官。
播百谷,劝耕桑,以足衣食,故八政一曰食,二曰货。
孔子曰"所重民食",此其所长也。
及鄙者为之,以为无所事圣王,欲使君臣并耕,悖上下之序。
许行(约前372~289),东周战国时期著名农学家、思想家,楚国之随人,约与孟子同一时代,在《孟子.滕文公上》记载有许行带领门徒数十人,穿粗麻短衣,在江汉间打草织席为生。
滕文公元年(公元前332年),许行率门徒自楚抵滕国。
滕文公根据许行的要求,划给他一块可以耕种的土地,经营效果甚好。
大儒家陈良之徒陈相及弟、陈辛带着农具从宋国来到滕国拜许行为师,弃儒投农。
同年孟轲游滕,遇到陈相,展开了一场历史上著名的“农”“儒”论战。
许行依托远古神农氏“教民农耕”之言,主张“种粟而后食”“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飨而治”,贤德的国君应该要和百姓一同耕种获得自己的粮食,自己做早晚餐并处理国事。
“仓廪府库,是厉民而以自养也”,反对国君设仓库储存米榖,认为这就是伤害人民来供养自己。
许行思想的核心是反对不劳而获。
由于儒家轻商轻农,汉朝中期以后农家迅速衰落。
8.阴阳家始祖邹衍邹衍(约前324—约前250)是战国末期齐国人,是稷下学宫著名学者,因他“尽言天事”,当时人们称他“谈天衍”,又称邹子。
《盐铁论·论儒第十一》云:“邹衍以儒术干世主,不用,即以变化始终之论,卒以显名。
”邹衍先学儒术,不用,“变化始终之论”非本体论而是属于哲学认识论的范畴,提出五行学说、“五德终始说”和“大九州说”。
稷下的成语
1. 稷下学宫:古代诸子学宫的代称,被誉为古代最高学府。
2. 稷下之盟:指春秋时期齐国丞相晏婴与大司马晏平仲等人在稷下互相约定事项的盟约。
3. 稷山黍稷:形容农业丰收,国家繁荣富裕。
4. 稷黍之丰:指谷物丰收,寓意国家繁荣富强。
5. 稷下松柏:比喻人才辈出,学术繁荣。
6. 稷官司空:指担任官职的人,职务繁重。
7. 稷契:古代指国家和百姓的契约,表示国家重视农业生产。
8. 稷米糠秕:比喻真伪不分,杂乱无章。
9. 昆山虎穴、豪迈自宏、华山论剑、孟母三迁、天下无双:这些成语都是出自《庄子》,而《庄子》是产生于稷下的文化珍宝。
10. 稷血不改:比喻背离初心、背叛本源。
以上是一些与稷下相关的成语,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稷下学宫,又称稷下之学,战国时期田齐的官办高等学府,始建于齐桓公。
稷下是齐国国都城门,位于齐国国都临淄(今山东淄博市)稷门附近。
稷下学宫在其兴盛时期,曾容纳了当时“诸子百家”中的几乎各个学派,其中主要的如道、儒、法、名、兵、农、阴阳、轻重诸家。
梭下学宫在其兴盛时期,汇集了天下贤士多达千人左右,其中著名的学者如孟子、淳于髡、邹衍、田骈、慎到、申不害、商鞅、接予、季真、环渊、彭蒙、尹文、田巴、儿说、鲁仲连、邹爽、荀子等。
尤其是荀子,曾三次担任过学宫的“祭酒”(学宫之长)。
当时,凡到稷下学宫的文人学者,无论其学术派别、思想观点、政治倾向,以及国别、年龄、资历等如何,都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学术见解,从而使程下学宫成为当时各学派荟萃的中心。
这些学者们互相争辩、诘难、吸收,成为真正体现战国“百家争鸣”的典型。
更为可贵的是,当时齐国统治者采取了十分优礼的态度,封了不少著名学者为“上大夫”,并“受上大夫之禄”,即拥有相应的爵位和俸养,允许他们“不治而议论”(《史记·田敬仲完列传》),“不任职而论国事”(《盐铁论·论儒》)。
因此,稷下学宫是具有学术和政治的双重性质,它既是一个官办的学术机构,又是一个官办的政治顾问团体。
性质特点稷下学宫实行“不任职而论国事”、“不治而议论”、“无官守,无言责”的方针,学术氛围浓厚,思想自由,各个学派并存。
人们称稷下学宫的学者为稷下先生,随其门徒,被誉为稷下学士。
作用1.询议齐王向稷下学者咨询国事、天下事,使得稷下学者发挥了智囊团的作用,稷下学宫也因此成为一个政治咨询中心。
2.教育稷下学宫又具有培养人才,传播文化知识的性质,被后人称为“田氏封建政权兴办的大学堂”,“齐国的最高学府”,其在教育史上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3.学术稷下学者总是针对当时的热点问题阐述政见。
他们学识渊博,长于分析问题,在表述上旁征博引,穷尽事理,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和学术性。
同时,由于稷下学者学派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案有异,而会竞长论短,争论不已。
稷下学风与百家争鸣摘要: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的文化中心和百家争鸣的舞台,当时著名的诸子学派如黄老学派、阴阳五行学派、墨家学派、纵横家学派、儒家学派等大都曾经在这个舞台上一展风采。
这些学派在学术争鸣与交流中修正,发展了各自的学说,形成了百家争鸣的优良学风——稷下学风。
关键词:稷下学风百家争鸣稷下学宫是战国百家争鸣的中心与缩影,也是当时教育上的重要创造,除了齐国政府优厚的政治、经济礼遇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自由论辩、百家争鸣的稷下学风。
正是这种良好的学风,使得诸子各派的论争纷呈,演奏出了一首智慧的欢歌。
一、稷下学风的特色第一,各家并立,平等共存。
凡是儒、道、墨、法、阴阳、纵横、名、农等各家各派,都曾活跃在稷下学宫上。
在这里,人们可以提出各种观点,政治上没有什么限制与框架。
各家学派尽管主张不同、思想学说各异,齐统治者却不以好恶而褒贬,这就保证了各家各派平等共存、自由发展。
第二,百家争鸣。
在各家并立的格局中,各家为求得自身的存在和发展,相互间展开了激烈的学术争论,使稷下学宫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
稷下的“百家争鸣”,有同辈学者间的理论探讨,也有前辈学者与后生的对话,也有相互尊重、平等对待、悉心求正的学术研讨,也有各抒己见、据理力争、互不相让、咄咄逼人的思想交锋。
第三,融合发展。
激烈的学术论争,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丰富了人们的知识,提高了人们的思维能力。
在论辩中,各家各派显示了各自的理论优势,也暴露了各自的理论缺陷。
在稷下学宫中,学派与学派之间是可以自由流动的。
孟子说:“逃墨必归于杨,逃杨必归于儒。
归,斯受之而已矣。
”这种学术上的自由作风,反映了稷下学宫中浓厚的民主空气。
在这一学风的影响下,使稷下产生了一大批“集大成“的思想家,如邹衍和孟子。
稷下著名的学者如鲁仲连、尹文、环渊等人的思想也都带有“集大成”的性质,很难说是纯属于哪一派。
二、百家争鸣的稷下学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稷下学宫是田齐政权的“智囊团”,田齐政权创办稷下学宫的主要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利用天下贤士的聪明才智,为巩固自己统治进而实现统一服务的。
第八章稷下学宫_中国文脉考察中国古代的精神主脉,泰山脚下的话题实在太多。
几乎停留在任何一处,稍作打量都能找出值得长期钻研的理由。
这对我来说,既是一片沃土,又是一个险境。
为什么说是险境?因为沃土最容易让人流连忘返,而我却已经没有这种权利。
自从我下决心要与广大同胞一起来恢复文化记忆,就必须放弃书斋学者那种沉湎一点、不及其余的奢侈,那种自筑小院、自挂牌号的悠闲。
我需要从宏观上找出中华文化的灵魂和脉络,因此不得不行色匆匆。
好些天来一直在与自己讨价还价:再留几处吧,或者,只留一处一处?那就给齐国吧。
但是,齐国能随意碰得吗?一碰,一道巨大的天门打开了,那里有太多太多的精彩。
我不得不装成铁石心肠,故意不看姜子牙那根长长的钓竿,不看齐桓公沐浴焚香拜相管仲的隆重仪式,不看能言善辩的晏婴矫捷的身影,不看军事家孙武别齐去吴的那个清晨,也不看神医扁鹊一次次用脉诊让人起死回生的奇迹全都放弃吧,只跟着我,来到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下。
那里,曾是大名鼎鼎的稷下学宫的所在地。
二稷下学宫创办于公元前四世纪中叶,延续了一百三十多年。
稷下学宫以极高的礼遇召集各地人才,让他们自由地发展学派,平等地参与争鸣,造成了学术思想的一片繁荣。
结果,它就远不止是齐国的智库了,而是成了当时最大规模的中华精神会聚处、最高等级的文化哲学交流地。
齐国做事总是大手笔,而稷下学宫更是名垂百世的文化大手笔。
我在考察各种文化的长途中不知多少次默默地感念过稷下学宫,因为正是它,使中华文化全面升值。
没有它,各种文化也在,诸子百家也在,却无法进入一种既高度自由又高度精致的和谐状态。
因为世上有很多文化,自由而不精致;又有很多文化,精致而不自由。
稷下学宫以尊重为基础,把这两者统一了。
因此,经由稷下学宫,中华文化成为一种"和而不同";的壮阔合力,进入了世界文明史上极少数最优秀的文化之列。
三据史料记载,稷下学宫所在地是在齐国都城临淄的"西门";,叫"稷门";。
稷下学宫与战国儒家的发展——简论孟子、荀子与稷下学宫的关系战国是中国一个特别混乱的年代,也是思想碰撞,给后代带来伟大精神财富的时代。
同时乱世的春秋和战国相比,在哲学流派上战国比春秋要杂乱和活跃得多。
在这些学派的发展演变中,稷下学宫可以说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稷下学宫,又称稷下之学,战国时期田齐的官办高等学府,始建于田齐桓公(田午,一说齐威王田因齐)时期,稷下学宫在其兴盛时期,曾容纳了当时“诸子百家”中的几乎各个学派,其中主要的如道、儒、法、名、兵、农、阴阳、轻重诸家。
稷下学宫在其兴盛时期,汇集了天下贤士多达千人左右,其中著名的学者如孟子、淳于髡、邹衍、田骈、慎到、申不害、接予、季真、环渊、彭蒙、尹文、田巴、儿说、鲁仲连、邹爽、荀子等,这么多学者同居稷下,其思想和哲学肯定有所影响和交流,所以稷下对整个战国的哲学影响都非常大。
在诸子百家中,儒家的影响可以说特别大——不仅因为后世对儒家的推崇,更重要的是很多其他的学派也和儒家有渊源,比如墨子原来是师从儒家,而庄子中提到很多次孔子——相比而言,孟子几乎没提过老子。
儒家在战国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孟子和荀子,孟子生活在战国中期,而荀子生活在战国后期,孟子死的时候,荀子已经24岁。
孟子在战国中期是非常有名的大儒,同属于儒家学派,孟子的学说会不会对荀子有什么影响呢?让我们来对比一下孟子和荀子的主张,二人同属于儒家学派,对孔子的“仁”的思想都有一定的发展,孟子由“仁”发展为“仁政”的思想,而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有趣的是,最早提出“王道”这个词的是孟子),都非常强调百姓的作用,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荀子的“君者舟庶人者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意思基本上一样。
但是孟子和荀子又有很大的不同,最显著的不同莫过于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当然孟子的“天人合一”和荀子的“天人之分”也可以看作是相互对立的。
身为儒家不同学派的代表,两人的观点有同有异可谓是非常正常,但仔细一看却会发现,两者相同的地方能看到明显的承接关系,而两者不同的更多是荀子对孟子的批判和修正,那么在战国儒家中,荀子的儒和孟子的儒究竟有多大关系呢?儒家从孔子逝世后就开始分裂为不同学派,由于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导致孔门各弟子学术的侧重点不同,而在儒家分裂两百年后孟子和荀子的主张还是那么相近,不得不让我们怀疑孟子的儒和荀子的儒都源于孔子弟子中同一个派别,甚至可以说荀子的儒一定程度上是孟子的儒的发展和改革。
一、单选题1、“千金买死马之骨”的典故跟下面哪位君王有关()。
A.齐威王B.秦孝公C.燕昭王D.梁惠王正确答案:C2、战国时期“稷下学宫”的所在地是()。
A.鲁国B.楚国C.秦国D.齐国正确答案:D3、曾经“三为稷下祭酒”的诸子人物是()。
A.庄子B.孟子C.荀子D.老子正确答案:C4、最早提出阴阳、儒、墨、名、法、道“六家”的名目的人是()。
A.班固B.庄子D.司马迁正确答案:C5、下面这四位诸子人物,()一位跟所谓“西河之学”没有关系。
A.田子方B.吕不韦C.子夏D.李悝正确答案:B6、下面人物中,属于先秦“名家”的是()。
A.杨朱B.许行C.邹衍D.公孙龙正确答案:D7、提出“南方有穷而无穷”这个命题的先秦思想家是()。
A.惠施B.公孙龙C.庄子D.列御寇正确答案:A8、下面这些话,()不是孔子对他自己的评价。
B.诲人不倦C.发愤忘食D.生而知之正确答案:D9、《论语》中被孔子用“朽木不可雕”来斥骂的弟子是()。
A.冉有B.子路C.子贡D.宰我正确答案:D10、子路、冉有分别问孔子“闻斯行诸?”孔子两次回答却不一样,其原因是()A.这个问题没有固定解答B.孔子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发生了变化C.两位弟子个性不一样,孔子因材施教D.两次问话的具体背景不一样正确答案:C二、多选题1、以下人物属于先秦法家的有()。
A.商鞅B.申不害C.邹衍D.荀子正确答案:A、B2、以下人物中,()出现在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建筑东面三角门楣上的浮雕中。
A.孔子B.索伦C.耶稣D.摩西正确答案:A、B、D3、以下孔子门徒中,()出现在《侍坐章》中。
A.颜回B.公西华C.曾晳D.曾参正确答案:B、C4、以下各家中见于《论六家要旨》的六家是()。
A.阴阳家B.墨家C.名家D.儒家正确答案:A、B、C、D三、判断题1、漆雕子主张“见侮不辱”,对别人的挑衅以宽容大度对待。
()正确答案:×2、理性主义精神可以说是诸子百家比较普遍的一个特点。
百家争鸣中无比璀璨的学术中心——稷下学宫诸子百家1949 年,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在其著作《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提出了“轴心时代”的理论。
雅斯贝斯认为,公元前 600 至公元前 300 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
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发生了非常的文化事件,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最终形成了希腊、印度、中国三大古典文化中心。
这些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文化一直延续到今天,影响着人类的生活。
雅斯贝斯所指的中国的轴心时代,就是春秋战国时期。
被称为诸子百家的各个学派、各种思想交错碰撞,相互批评排斥,又相互吸收交融,形成了为后世所称道的“百家争鸣”盛况,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写下了最为绚烂的一笔。
公元前 387 年,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在雅典郊外创立了阿卡德米学园,俗称雅典学院,讲授哲学、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心理学、音乐理论等。
雅典学院是古希腊的学术中心,汇集了当时最著名的思想家、科学家以及追随他们的众多弟子。
大约同时,在东方,在中国,也有一座这样的学术中心——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遗址和希腊的阿卡德米学园不同,稷下学宫是由官方创办的。
大约在田齐太公时,齐国就设置了学宫,招揽学者到学宫讲学,兼做政治咨询。
因为学宫靠齐都临淄的稷门而设,得名“稷下学宫”,到稷下讲学的学者被称为“稷下学士”。
田齐政权给稷下学士以优厚的待遇,并营造了相对宽松的学术环境,让他们“不治而议论”。
稷下学宫在齐宣王时期达到鼎盛,而它的学术活动,一直持续到齐王建时期,至田齐灭亡才宣告结束,存在了一百五十多年,几乎和战国田齐的历史相始终。
会聚在稷下学宫的学者,被后世统称为稷下学派。
事实上,稷下学宫并不存在一个单一的学派,而是包含了儒、道、法、名、兵、农、阴阳等诸家学派。
稷下学士们在学宫授徒讲学、著书立说,他们相互辩论,又相互汲取,成为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标志。
遗憾的是,稷下学士们的著作大多失传了,传世的托名为管仲所作的《管子》,一般被认为是部分稷下学者的论文集。
曾经大名鼎鼎的稷下诸子
(纪念曾经的春秋战国,缅怀那逝去的诸子。
道、法、儒、墨、阴阳、兵、纵横以及后来的禅宗,你方唱罢我登场。
刀光剑影中,谁能笑傲群雄?这是一个没有流血的江湖,却影响着中华千秋万代。
)
稷下学宫,又称稷下之学,是中国战国时期田齐的官办高等学府,始建于田齐桓公。
稷下位于齐国国都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稷门附近。
齐宣王之时,在稷下扩置学宫,招致天下名士:道家、儒家、法家、名家、兵家、农家、阴阳家等百家之学,会集于此,自由讲学、著书论辩。
战国中后期各主要学派的重要人物,如:荀子、宋钘、尹文、鲁仲连、田巴、貌说、邹奭,几乎都来到过稷下,《史记》描述当时的盛况:“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邹衍、淳于髡、田骈、接舆、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
是以齐稷下学士复盛,且数百千人……”。
尹文
【道家】【法家】【名家】
【学术贡献】3星
【后世影响】4星
齐国稷下名家学者,著有尹文子。
对于尹文的学术主干,就哲学立论而言比较主流的认可是道家,就治国而言尹文也融合了儒家的“仁、义、礼、乐”,法家的“法、刑、赏”,同时尹文揉杂了名家的诡辩之术。
《庄子》《周氏笔》认其为道家,《集圣贤群辅录》认为法家,司马迁、班固认为其为名家。
尹文对老子的“道”即是“气”思想进行阐发,明确提出了精气说。
1、尹文认为“道”就是“气”。
宋钘、尹文常将“道”、“气”并提,并且发挥说:“精也者,气之精者也。
”
2、尹文认为气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宋钘、尹文继承了老子的“道”是“至大”与“至小”统一的观点,认为气“一来一逝,其细无内,其大无外”(《内业》),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一切事物,小到不可分割,大到没有边缘,都包含有精气。
3、尹文认为精构成宇宙万物和人体。
精气构成人体,产生生命和智慧精气是构成人体的材料,但主要是赋予人体以生命和智慧。
田骈
【道家】【黄老学派】
【学术贡献】2星
【后世影响】2星
田骈:又称陈骈,战国齐国人,早年学黄老之术。
有辩才,尤好争论,人称“天口骈”。
本学黄老,借道明法,与慎到齐名。
曾讲学稷下,雄于辫才。
《汉书·艺文志》著录《田子》二十五篇,列入道家,己佚。
田骈学说的主要表现一个“齐”字。
认为从“大道”来看,万物是齐一的,即一致的。
田骈和其他黄老学派人士一样,学术特征为“道法结合、兼采百家”,道家是其哲学基础,法家是其基本的政治主张,兼采百家则是其政治主张的辅翼。
田骈的思想,与当时稷下学派的慎到的思想相近。
他们都讲究抽象的法治论,在思想理论上推崇法治。
慎到
【道家】【黄老学派】【法家】
【学术贡献】4星
【后世影响】4星
慎到(约公元前395~约前315),先秦诸子之一。
赵国人,其学术倾向至今有争议,有人认为属于黄老道家,也属于法家,也有人鉴于其道法结合的思想倾向,称之为道法家。
他长期在齐国稷下讲学,是稷下学宫的学术领袖人物之一。
慎到与老子、庄子都崇尚自然,其出发点相同,但他们的归宿差之甚远。
慎子认为天地的伟大,但同时相信人们能能够处理好与自然的关系。
中国哲学史上的道家体系,从慎子开始,走上了积极干预社会的道路。
慎子以“因循自然”的哲学体系,在政治上提出较系统的法、术、势理论,为法家政治理论增添了许多新鲜血液。
在前期法家中,慎到以“贵势”著称
慎到把国家职能规范化,用规范的形式体现和保证统治阶级的利益,无疑是杰出的思想。
慎到的法治思想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其一,他论述了君主与国家的关系,指出君主仅仅是国家职能的执行者,是法的工具。
其二,他把国家职能规范化,使治理国家的方法由神秘转向公开,是中国行政管理学上的一个创举。
环渊
【道家】
【学术贡献】2星
【后世影响】2星
战国时思想家。
楚国人。
一作娟环、便娟,又称娟子、涓子。
学黄老道德之术,与詹何齐名。
曾讲学稷下,整理老聃语录,成《道德经》上下篇,对保存道家原始思想资料作出了贡献。
《汉书·艺文志》著录《蜎子》十三篇,早佚。
一说环渊即关尹,与老聃同时。
慎到、田骈一派,把道家的理论推向法理方面。
“严格地说,只有这一派或慎到一人才真正是法家。
韩非子的思想虽然主要是由慎到学说的再发展,但它是发展向坏的方面,掺杂进了申子或关尹、老子的术,使慎到的法理完全变了质。
”
《天下篇》把关尹、老聃列为一类,对于他们备极赞美而毫无微辞”,学说内容有二:一是,“关尹贵清”,“和慎子的‘尚法’不同”,“而求之于内心”。
二是权术。
“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露骨的愚民政策,“故老聃的理论一转而为申、韩,那真是逻辑的必然,丝毫也不足怪的”
宋钘
【道家】
【学术贡献】2星
【后世影响】2星
宋钘,又叫宋荣子、子宋子。
尹文大约是宋钘的学生。
他们的生平已很难确考。
据说,宋钘是宋人。
《孟子·告子下》记载,孟子曾会见过宋钘,并称他为"先生",孟子自称"轲",可能宋钘比孟子稍长,活动的时代在齐威王、宣王之时。
尹文,齐人,
《荀子·政论》说宋钘"严然而好说,聚人徒,立师说,成文典"。
王先谦《荀子集解》认为,"成文典",谓作《宋子》18 篇。
由此可见,宋钘在当时影响颇大,而"成文典"说明其著作并非"街谈巷语,道听途说"的小说家之作可比的,实为对其著作的赞誉。
因此,把宋钘收入小说家与其在稷下学宫的地位不相称。
班固自注说:"孙卿道宋子,其言黄老意"。
这是班固以孙卿之说来说明《宋子》的内容之主旨,十分清楚是说孙(荀)卿称道宋钘所讲过的是"黄老之意",应把宋钘作为黄老之学的学者。
淳于髡
【纵横家】
【学术贡献】3星半
【后世影响】3星半
淳于髡,战国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
其具体生卒时间不详,然与邹忌同时,略长于孟子,主要活动在齐威王和齐宣王之际。
淳于髡以博学多才、善于辩论著称,是稷下学宫中最具有影响的学者之一。
他长期活跃在齐国的政治和学术领域,上说下教,不治而议论,曾对齐国新兴封建制度的巩固和发展,对齐国的振兴与强盛,对威、宣之际稷下之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鲁仲连
【纵横家】
【学术贡献】2星
【后世影响】3星
鲁仲连:战国时代齐国茌平人(今山东省茌平县王老乡望鲁店村),为游说名士。
有时简称鲁连,曾就学于稷下学宫,不愿出任官职。
由于他的游说技巧卓越,有著名的“义不帝秦”辩论。
成为现代“和事佬”的代名词。
《汉书》艺文志有《鲁仲连子》14篇。
在鲁仲连的早期活动中,他是以口才超群、谈锋机警的“辩士”形象呈现在世人面前的,但他和一般的辩士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别。
稷下学宫中的“天口骈”田骈、“谈天衍”邹衍等人大多务虚谈玄,斗嘴诡辩,将个人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发挥到尽致,而鲁仲连则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为现实而辩,为国事而辩。
尤为难能可贵的是他“位卑未敢忘忧国”,不把爱国挂在嘴上,言必行,行必果,将自己的辩才直接应用到帮助田单收复失地,光复齐国的斗争实践中。
邹衍
【阴阳家】
【学术贡献】4星
【后世影响】4星
邹衍:战国末期齐国人,阴阳家学派创始者与代表人物。
主要学说是“五德终始说”和“大九州说”,当时人们称他“谈天衍”,又称邹子。
司马迁在《史记》中把他列于稷下诸子之首,称“驺衍之术,迂大而闳辩”。
邹
衍到过赵、魏、燕等诸侯国,均受到各国国君礼遇。
邹衍开创战国时期阴阳家学派,其主要思想是“五德始终说”和“大九州说”。
他把春秋战国时期流行的五行说附会到社会的变动和王朝的兴替上,提出“五德始终”的历史观。
在对宇宙的空间认识方面,邹衍创立了“大九州”说。
齐地濒海,这启发了他对宇宙空间广阔性的联想。
他的思想宏大不经,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无所不包,因此有“谈天衍”的美誉。
邹衍的五德终始说不仅在当时受到重视,而且对后世的学术和政治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就学术而言,董仲舒将邹衍的阴阳五行学说与儒学相结合,开汉代儒学阴阳五行化的先河。
就政治而言,五德终始说作为一种改朝换代的理论工具,受到历代新王朝建立者的信奉。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根据邹衍“水德代周而行”的论断,以秦文公出猎获黑龙作为水德兴起的符瑞,进行了一系列符合水德要求的改革,以证明其政权的合法性,遂成为五德终始说的第一个实践者。
荀子
【儒家】
【学术贡献】5星+
【后世影响】5星+
荀子:战国末期赵国猗氏(今山西安泽)人名况,时人尊而号为卿。
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常被与所谓的孟子“性善论”比较。
荀况对重整儒家典籍也有相当的贡献。
此君确实是战国晚期的学术领军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