稷下学宫的介绍始建于哪个国家
- 格式:docx
- 大小:17.69 KB
- 文档页数:3
稷下学宫兴衰始末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设在齐国都城临淄(今山东淄博)的城门--稷门之下的高等学府。
稷下学宫不仅在战国时期闻名于世,促进了当时文化教育的发展和繁荣,为我国先秦时期思想史和教育史的发展揭开了新的篇章,而且一直影响着中国古代文化和教育的发展,成为后世文化、教育发展的重要养料和根块。
稷下学宫创设于齐桓公田午当政之时,它之所以能够在齐国这片神州热土上产生,是与齐国政治、经济的发展状况和在文化教育上所采取的宽松政策密切相关的。
从齐国的经济状况来看,齐国自步入春秋之后,就成为当时的大国强国,齐桓公(?-前643 年姓姜,名小白)时任用管仲为相,九合诸侯,居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
到了公元前481年,田成子杀死齐简公取代姜齐之后,齐国的国势更为强大;其疆域辽阔,成为国土面积为方圆二千里的“四塞之国”,曾与西方的秦国并称为东西二强。
据历史记载,当时齐国的农业之富,“粟如丘山”;鱼盐之利“通输海内”,实业之厚,“冠带衣履天下”。
齐国都城临淄农工商并重,经济繁荣,人丁兴旺,已是拥有“7万户”的大都市了,雄厚的经济实力为稷下学宫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齐国统治者雄心勃勃,素有“以一服八”的壮志,为了实现以齐国王天下的雄心壮志,他们急需通过各种方式,尤其是需要通过办学的方式为统一大业奠定思想基础和人才准备,这就是稷下学宫产生的政治背景。
稷下学宫创始于齐桓公田午执政之时,先后经过齐成王、齐宣王、齐餉王、齐襄王、齐王建六代,历时一百四五十年,其创办之早,持续时间之长,对后世影响之大,在当时的世界教育史上是无与伦比的。
齐威王(前356年-前320年)即位初年,齐国处于内忧外患的艰难处境,他听取了淳于髡和邹忌的建议,褒奖好官即墨大夫,把坏官阿邑大夫及其吹捧者油炸而死,使齐国出现了大治的局面。
大约在齐威王元年,即公元前356年,齐威王任用邹忌为相,积极推行政治改革。
一是严肃法律,整治奸臣;二是提拔贤才,重用贤能;任田忌为将军,孙膑为军师。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稷下学宫的特
点
稷下学宫,作为战国时期齐国最重要的学府之一,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学府规模庞大、氛围浓厚。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势力较大的齐国的学府之一,学府内建筑宏伟,楼阁林立。
学府内集聚了众多的学子和学者,交流互动频繁,学术氛围浓厚,浸润着求学者的心灵。
二、教育方式灵活多样。
稷下学宫的教育方式主要以讲学、辩论、问答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辩论技巧。
学府中汇聚了当时的许多知名学者,他们以精湛的学术造诣和卓越的教学能力吸引了大批优秀学子前来求学。
三、注重实践与传统文化的结合。
稷下学宫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重视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学府中的学子除了接受传统的经典教育外,还组织各类实践活动,如考察、实地考察、书写论文等,使学生能够通过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四、注重道德修养和人文素养的培养。
稷下学宫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根本宗旨,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素养。
学府内有严格的学规与教规,教育学子注重遵循道德伦理的准则、注重品德塑造和品行端正,培养学生们做一位道德与智慧并重的人才。
综上所述,稷下学宫作为战国时期齐国最重要的学府之一,规模庞大,教育方式灵活多样,注重实践与传统文化的结合,以及注重道德修养和人文素养的培养。
在那个时代,稷下学宫不仅是知识智慧的殿堂,更是培养先进人才、传承优秀文化的重要场所。
试探稷下学宫的特点和性质稷下学宫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学府之一,位于今天的山东省曲阜市,是孔子在春秋时期创办的教育机构。
稷下学宫自建立以来一直是中国古代文化教育的重要场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稷下学宫一直是中国学术、文化、教育的瑰宝,对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和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稷下学宫坐落在曲阜市南部的稷山,占地面积广阔,环境幽雅,建筑古朴典雅。
学宫内有孔子庙、孔子家庙、孔庙等许多古建筑。
学宫中有数十人的各种官员,负责管理教育事务。
其教职员工的构成主要有先生、儒生、仕人等,分别负责不同的教学工作。
学宫内设有许多班级供学生学习,教育内容涵盖儒家经典、礼乐、文学等多个领域。
稷下学宫是孔子推崇的“敬而尚贤”的理念的实践场所。
在这里,贤能之人可以自由的展现其才华,受到尊敬和推崇。
稷下学宫提倡“以德行教化人”,重视学生的品德修养和人文素养。
学宫的教学生活不仅限于课堂,更强调在平时生活和行为中传递和践行儒家的道德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仁爱、礼仪、忠信等品德。
稷下学宫的教育理念以经世致用为主,注重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倡实践教育。
学宫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更要能够在社会生活和政治实践中运用所学去解决实际问题,为国家和社会作出贡献。
在校园文化建设上,稷下学宫以“孝”、“忠”、“仁”、“廉”、“义”为校训,强调校园风气的培育和维护。
学宫内外多有纪念碑、铭文,以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为内容,让学生能够在学好科学技术的注重品德素养。
稷下学宫教师队伍的建设十分重要。
学宫从师生互教、同行评课,大力进行教师培训,加大对中青年教师的培训力度,推动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同时注重培养教师的人文素养,鼓励教师广泛阅读文学、历史等书籍,增强人文修养。
为提供更广阔的教育资源,稷下学宫还与各大学院联合开展合作,共同举办学术讲座、研讨会以及学科交流活动,为师生提供更加全面的学术成长平台。
稷下学宫与战国儒家的发展——简论孟子、荀子与稷下学宫的关系战国是中国一个特别混乱的年代,也是思想碰撞,给后代带来伟大精神财富的时代。
同时乱世的春秋和战国相比,在哲学流派上战国比春秋要杂乱和活跃得多。
在这些学派的发展演变中,稷下学宫可以说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稷下学宫,又称稷下之学,战国时期田齐的官办高等学府,始建于田齐桓公(田午,一说齐威王田因齐)时期,稷下学宫在其兴盛时期,曾容纳了当时“诸子百家”中的几乎各个学派,其中主要的如道、儒、法、名、兵、农、阴阳、轻重诸家。
稷下学宫在其兴盛时期,汇集了天下贤士多达千人左右,其中著名的学者如孟子、淳于髡、邹衍、田骈、慎到、申不害、接予、季真、环渊、彭蒙、尹文、田巴、儿说、鲁仲连、邹爽、荀子等,这么多学者同居稷下,其思想和哲学肯定有所影响和交流,所以稷下对整个战国的哲学影响都非常大。
在诸子百家中,儒家的影响可以说特别大——不仅因为后世对儒家的推崇,更重要的是很多其他的学派也和儒家有渊源,比如墨子原来是师从儒家,而庄子中提到很多次孔子——相比而言,孟子几乎没提过老子。
儒家在战国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孟子和荀子,孟子生活在战国中期,而荀子生活在战国后期,孟子死的时候,荀子已经24岁。
孟子在战国中期是非常有名的大儒,同属于儒家学派,孟子的学说会不会对荀子有什么影响呢?让我们来对比一下孟子和荀子的主张,二人同属于儒家学派,对孔子的“仁”的思想都有一定的发展,孟子由“仁”发展为“仁政”的思想,而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有趣的是,最早提出“王道”这个词的是孟子),都非常强调百姓的作用,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荀子的“君者舟庶人者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意思基本上一样。
但是孟子和荀子又有很大的不同,最显著的不同莫过于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当然孟子的“天人合一”和荀子的“天人之分”也可以看作是相互对立的。
身为儒家不同学派的代表,两人的观点有同有异可谓是非常正常,但仔细一看却会发现,两者相同的地方能看到明显的承接关系,而两者不同的更多是荀子对孟子的批判和修正,那么在战国儒家中,荀子的儒和孟子的儒究竟有多大关系呢?儒家从孔子逝世后就开始分裂为不同学派,由于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导致孔门各弟子学术的侧重点不同,而在儒家分裂两百年后孟子和荀子的主张还是那么相近,不得不让我们怀疑孟子的儒和荀子的儒都源于孔子弟子中同一个派别,甚至可以说荀子的儒一定程度上是孟子的儒的发展和改革。
稷下学宫的历史典故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由齐国官方创办的一个学术文化中心兼政治咨询中心。
程下学宫设置在战国时齐国的都城临淄(今山东淄博市)稷门(西边南首门)附近地区,故得名“稷下学宫”。
过去部分学者对稷下学宫有一种错误的说法,即把之称为“稷下学派”。
实际上,稷下学宫并不是哪个学派所专有的,而是聚集了当时诸多学派学者的一个议学、议政的活动中心。
稷下学宫创建于齐权公(公元前374一前357年在位)时期,说是在齐威王(公元前356一前320年在位)时期。
齐宣王(公元前319一前301年在位)时期,稷下学宫达到其鼎盛阶段。
齐湣王(公元前300一前285年在位)后期,因战乱稷下学宫衰落下去。
齐襄王(公元前283一前265年在位)时期,稷下学宫得到中兴。
齐王建(公元前264一前221年在位)时期,稷下学宫逐步消亡。
稷下学宫在其兴盛时期,曾容纳了当时“诸子百家”中的几乎各个学派,其中主要的如道、儒、法、名、兵、农、阴阳、轻重诸家。
梭下学宫在其兴盛时期,汇集了天下贤士多达干人左右,其中著名的学者如孟子、淳于髡、邹衍、田骈、慎到、接予、季真、环渊、彭蒙、末钅开、尹文、田巴、兒说、鲁仲连、邹爽、荀子等。
尤其是荀子,曾三次担任过学宫的“祭酒”(学宫之长)。
当时,凡到稷下学宫的文人学者,无论其学术派别、思想观点、政治倾向,以及国别、年龄、资历等如何,都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学术见解,从而使程下学宫成为当时各学派荟萃的中心。
这些学者们互相争辩、诘难、吸收,成为真正体现战国“百家争鸣”的典型。
更为可贵的是,当时齐国统治者采取了十分优礼的态度,封了不少著名学者为“上大夫”,并“受上大夫之禄”,即拥有相应的爵位和俸养,允许他们“不治而议论”(《史记·田敬仲完列传》),“不任职而论国事”(《盐铁论·论儒》)。
因此,稷下学宫是具有学术和政治的双重性质,它既是一个官办的学术机构,又是一个官办的政治顾问团体。
稷下学宫的学术博大精深,包含了当时各家各派的思想。
稷下学宫的办学特色及其对当代高校建设的启示在中国古代,有一所名为稷下学宫的著名学府,它的办学特色和对当代高校建设的启示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稷下学宫位于齐国都城临淄,是春秋时期齐国国君设立的一所全国性高等学府,汇集了各地的学者,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稷下学宫的办学特色入手,探讨其对当代高校建设的启示。
一、稷下学宫的办学特色1.1 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稷下学宫的办学理念是“兼容并包”,即兼收并蓄各种学术流派,使各种学问得以繁荣发展。
这种办学理念使得稷下学宫成为了当时各诸侯国之间学术交流的重要场所,吸引了大量国内外学者前来讲学、著书立说。
这种开放包容的办学理念对当代高校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高校应该打破学科壁垒,鼓励跨学科的研究和交流,促进学术创新和发展。
1.2 强调实践教学稷下学宫非常重视实践教学,认为学问的根本在于实践。
因此,稷下学宫的教学内容既有理论知识的学习,也有实际操作的训练。
这种注重实践的教学方式对当代高校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高校应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际工作能力。
1.3 选拔优秀人才稷下学宫选拔人才的原则是“德才兼备”,即选拔品德高尚、才能出众的人。
这种选拔人才的原则使得稷下学宫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这种选拔人才的原则对当代高校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高校应该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选拔优秀的学生,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的人才。
二、稷下学宫对当代高校建设的启示2.1 坚持开放包容的办学理念稷下学宫的开放包容办学理念对当代高校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高校应该打破学科壁垒,鼓励跨学科的研究和交流,促进学术创新和发展。
高校还应该积极与国内外其他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合作,共同推进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
2.2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稷下学宫非常重视实践教学,这种注重实践的教学方式对当代高校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稷下学宫——中国古代思想轴心时代的源泉展开全文1.稷“稷”是齐都临淄城内的一个地名,最早见于《左传·昭公十年》:“五月庚辰,战于稷,栾、高败,又败诸庄。
国人追之,又败诸鹿门。
”这段记载的意思是,公元前532年五月庚辰日,齐都临淄城内发生了动乱。
齐国两家大夫陈氏(陈无宇)、鲍氏,与另两家大夫高氏(高强)、栾氏(栾施)打起来了。
双方先在稷这个地方交战,高氏(高强)、栾氏(栾施)被击败;又在临淄城内最繁华的商业街——庄道的附近交战,高氏(高强)、栾氏(栾施)又输一场。
临淄百姓支持陈氏(陈无宇)、鲍氏,一起将高氏(高强)、栾氏(栾施)撵到鹿门附近,又把他们打了个落花流水。
《左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左丘明所著。
左丘明,约前502年生人,约前422年去世。
以此推算,《左传》约写于公元前450年前后。
2.稷门“稷门”作为齐都临淄城内的一个城门名,最早见于《左传·昭公二十二年》:“莒子如齐莅盟,盟子稷门之外。
”这段记载的意思是,公元前520年春季,齐景公讨伐莒国。
莒国国君(爵位是子爵,故又称莒子)来齐都临淄求和。
齐景公与莒国国君在临淄城的稷门外订立盟约。
3.稷下“稷下”一词,最早见于《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兒说,宋人,善辩者也,持“白马非马也”,服齐稷下之辩者。
”意思是宋国人兒说(读“泥月”),能言善辩,持“白马非马”观点,曾经在辩论中战胜了齐国临淄稷下学宫的学者。
《韩非子》一书,为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法家学派代表人物、荀子弟子韩非所著。
《韩非子》约创作完成于公元前247年前后。
与《韩非子》创作年代差不多同时的《鲁连子》(又名《鲁仲连子》,反映战国时期齐国稷下先生鲁仲连思想、言行的一部书),也记载了“稷下”之名:“齐辩士田巴,服狙丘,议稷下,毁五帝,罪三王,服五伯,离坚白……”4.稷下先生稷下先生,即战国时期齐都临淄稷下学宫的学者们。
此词最早见于《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自驺衍与齐之稷下先生,如淳于髡、慎到、环渊、接子、田骈、驺奭之徒,各著书言治乱之事,以干世主,岂可胜道哉!”司马迁(前145—前90),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在齐都临淄的稷门附近建起了巍峨的学宫,齐国的综合国力迅速壮大。
齐宣王在位期间,借助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一心想称霸中原,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
为此,他像其父辈那样广招天下贤士而尊宠之,大办稷下学宫。
为稷下学者提供优厚的物质与政治待遇,“开第康庄之衢”,修起“高门大屋”,政治上,授之“上大夫”之号,享受大夫的政治地位和政治待遇。
勉其著书立说,展开学术争鸣,鼓励他们参政、议政的热情和积极性,吸纳他们有关治国的建议和看法。
因此,吸引了众多的天下贤士汇集于稷下。
这一时期的稷下学宫,在其辉煌的历程中,发展到最高峰。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说:“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邹衍、淳于髡、田骈、接子、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次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是以稷下学士复盛,且数百千人。
”这即是说,继齐威王时稷下学兴盛之后,齐宣王时再度兴盛起来,而达到鼎盛时期。
这种盛况,既是齐国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产物,也是当权者重贤用士,思想开放所产生的必然结果询议功能齐王向稷下学者咨询国事、天下事,使得稷下学者发挥了智囊团的作用,稷下学宫也因此成为一个政治咨询中心。
例如,淳于髡曾用隐语谏威王,使之戒“长夜之饮”,从消极悲观中振作起来,亲理国政,奋发图强;他又以“微言”说齐相邹忌,敦促其变法革新。
齐宣王与孟子曾多次讨论政事,探求统一天下的途径。
王斗曾直面批评宣王“好马”、“好狗”、“好酒”,独不“好士”,直到宣王认错、改错为止,“举士五人任官,齐国大治”(《战国策·齐策四》)。
这些都显示了稷下学宫的政治功能。
稷下学者进言,齐王纳言,是稷下学宫作为政治咨询中心的一大特色。
教育功能学宫具有独特的教育特点。
游学是其教学方式之一。
学生可以自由来稷下寻师求学;老师可以在稷下招生讲学,即容许有学与教两个方面的充分自由。
这些游学方式的施行,就使学士们开阔了眼界,打破了私学界限,思想兼容并包,促进了各种学说的发展和新学说的创立,大大促进了人才的培养和成长。
比较轴心时代两所高等学府:柏拉图学院与稷下学宫导语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世界上几个古老文明'充满了不平常的事件''单独地也差不多同时地'产生了众多先哲,带来了人类的精神觉醒与哲学突破,成为影响以后人类生活、思想、文化的奠基时期。
这一历史时期被称为'轴心时代',该理论由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提出。
根据'轴心时代'理论,公元前 374 年产生于中国战国时代齐国都城临淄的稷下学宫,与在公元前387 年产生于希腊的柏拉图学园,在时间上看,可以说是'单独地也差不多同时地'哺育了如荀子、亚里斯多德这样的先贤,在东西方文明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从这个层面说,两所高等学府可以被称作'不平常的事件'。
笔者梳理了柏拉图学院与稷下学宫创立的条件和发展的过程,试图比较二者的不同与联系,以期发现东西方教育史起源的共通之处。
一、工商业和城市经济的发展:相似的经济基础高等学府,必然是特定时代的产物,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支撑,也是社会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而这两所创设于'轴心时代'的高等学府,有着较为相似的社会和经济基础。
图一古代雅典位置由于雅典三面环海的特殊地形,且有良好的海运条件,为其海外贸易提供了有利条件。
同时,雅典地区地形多为山地,不适于种植谷物,反而适合橄榄、葡萄等作物的生长,更刺激了雅典向外贸易以换取所需的农作物。
在这种客观条件下,'雅典迅速地从一个农业区域发展为工商业区域。
……雅典就成了希腊世界第一个工商业城邦',并形成了力量日益强大的商人阶层。
同时,雅典在希波战争中的胜利和雅典帝国的成立,雅典成为希腊地区最繁荣的城邦,甚至是整个世界政治和经济文化的中心之一。
虽然柏拉图时代,雅典实力有所衰弱,但过去累积的财富和文化的积累仍是柏拉图学院成立的重要条件。
稷下学宫设立于战国时代齐国都城临淄。
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是一所著名的学府,它既是战国百家争鸣的中心与缩影,也是当时教育上的重要创造。
它对中国古代学术、文化和教育的发展,产生过重大的历史影响。
(1)稷下学宫的产生
政治条件:为了适应对内变革、对外争霸的需要,齐国统治者不仅要网罗天下贤才,而且还意在培养、训练一代贤士。
经济条件:齐国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比较发达,是一个富强大国,国都临淄在各国城市中最大也最繁华,成为设立学宫的理想处所。
(2)稷下学宫的性质
①稷下学宫是一所由官家举办而由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
②稷下学宫是一所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并兼有咨议作用的高等学府。
(3)稷下学宫的特点
①学术自由。
这是稷下学宫的基本特点。
②待遇优厚。
“不治而议论”是齐国君主给予学者们很高的政治待遇,还表现在物质待遇上。
(4)稷下学宫的历史意义
①促进了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的发展;
②显示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独立性和创造精神;
③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
④此外,在学生管理上,稷下学宫制订了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
稷下学宫历史经验的思考和启示陈碧玉(四川大学中美大学战略规划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00)摘要稷下学宫是战国时代齐国创办的一所著名高等学府,它既是战国百家争鸣的中心与缩影,也是当时教育上的重要创造。
稷下学宫礼贤下士,提倡学术自由等成功之处促进了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的繁荣,甚至影响了之后官学和书院的发展。
但是,齐国最终被秦国所灭,稷下学宫也随之消亡。
齐国提倡学术自由而秦国采取思想专制,但结局却如此讽刺,稷下学宫的成功、思想学术文化教育的成功却未能带来政治的成功。
本文就针对这个问题,从稷下学宫的办学目的、特点与影响入手来粗浅地阐述一些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稷下学宫思考启示中图分类号:G657文献标识码:A1从稷下学宫的办学目的看人才问题开办稷下学宫是出于“夫争天下者,必先争人”的意识,稷下学宫在“争人”方面无疑是成功的,然而齐国最终走向失败的原因之一是齐国后期统治者对人才的尊而不用,只养士而不用士,造成了养士和用士之间的断裂。
齐国最后被秦国灭亡,并不是因为文化的问题,而是对人才使用不当造成的战略上的错误。
齐国在用人政策上的失败教训值得我们引以为鉴。
战国时代是各路诸侯以“王天下”为目标、纷争不已的时代。
诸侯们都意识到了人才的重要性。
人才是国家强盛的核心要素之一,同时也是国家间进行竞争的核心要素之一,这是一直为统治者所知晓的。
贤明的统治者求贤若渴,一直没有停止过对人才的渴求。
智能超群的人才对内能安定社会使人民安居乐业,对外能强盛国家使国家走向霸主地位。
吸纳人才和重用人才是一整个连贯的过程,齐国的一些统治者坚定地运行着这个过程并凭借着独到的眼光吸纳和重用了一大批人才,使得齐国从先前的弹丸小国迅速发展为拥有争霸资格的大国。
但到了后期这个过程发生了断裂,田齐政权对人才有着只尊不用的趋势,最后因为战略上的错误导致了齐国在争霸道路上的失败。
稷下学宫为齐国吸纳了一大批有识之士,同时伴随众多人才而来稷下的学派又均有本学派的的弟子,培养各派弟子稷下学宫作为教育机构本身在育才上也是有作为的。
第三章第二节“稷下学宫”一、含义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位于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附近,它是战国百家争鸣的中心与缩影,也是东方文化教育和学术的中心。
它具有政治、学术和教育的多重社会功能。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文化、教育发展创造的结果,对中国古代文化和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性质稷下学宫是一所官家主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
稷下学宫是一所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并兼有咨询和议政作用的高等学府。
1、讲学: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通常允许教者自由择徒,随处讲学;学者可以自由择师,随处求学。
2、著述:稷下学宫的重要特色是学术性,一方面表现为各家学派的讲学和思想交锋,另一方面表现为著书立说。
稷下学者留下的著作很多。
3、育才:稷下学宫罗致了当时中国绝大多数的学派,而来稷下的学派又均有本学派的从学弟子。
这些私家学派通过大师的著述和讲学,培养了学派的传人和时代所需要的各种人才。
此外,稷下学宫还成为一个事实上的咨政议政机构。
三、稷下学宫的特点1、学术自由:这是稷下学宫的基本特点。
为了鼓励学者进行理论探讨,齐国君主让学者“不治而议论”,即不担任具体职务,不加入官僚系统,却可以对国事发表批评性的议论。
容纳百家是学术自由的一种表现,出于“争天下者必先争人”的明确意识,来者不拒,包容百家,这是稷下学宫的办学方针。
在稷下学宫的各家各派,其学术地位是平等的。
稷下学宫容纳百家,欢迎游学,来去自由,既允许个别游学,也允许集团游学;相互争鸣与吸取是学术自由的又一种表现。
学术辩论带来稷下诸学派的吸收、交融、分化和嬗变。
到过稷下的不少学派和学者都表现出兼收并蓄的特点。
2、待遇优厚:稷下学宫发扬了礼贤下士的风格,给稷下学者以非常优厚的待遇。
“不治而议论”是齐国君主给予学者很高的政治待遇。
学者看重的是自己的思想能否被接受,人格是否受尊重。
优厚待遇还表现在物质待遇上,给稷下学者以优越的物质待遇甚至惠及其弟子,这是稷下学宫能长期兴盛的重要原因之一。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的高等学府,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中心。
它对中国古代文化、学术及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为战国中后期学术思想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起过积极作用,而且对后世学校的教学及管理制度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究其原因,是它适应了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创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办学之路。
!"稷下学宫的创办所谓稷下,乃是指齐国都城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内)的稷门(城西南门)附近地区。
稷下学宫创于何时历来有不同的说法。
根据刘向在《别录》中的记载:“齐有稷门,齐之城西门也。
外有学堂,即齐宣王所立学宫也。
”齐国君主在此设立学宫,稷下学宫因此而得名。
它创始于田午当政时。
学宫创始之后,历经齐桓公、威王、宣王、盡王、襄王、王建六代,历时!#$年,距今约%&$$多年。
稷下学宫是时代发展的产物。
齐国是实现封建化较早的国家,齐统治者一方面实行富国强兵的政策,壮大自己的势力,为统一大业作准备;另一方面,在文化教育上采取开放政策,揽天下之士,为统一大业奠定思想基础和人才准备。
稷下学宫就是在这样的经济、政治条件下出现的,并为齐政治服务的。
为了适应对内政治、经济变革,对外争霸称雄的需要,齐国统治者不仅要招纳、网络天下贤才,而且还要培养、训练新一代贤士。
“养士而强”、“士多而霸愈”已成为各国公室和私门的共识,招揽有识有才之士而礼遇之蔚为成风。
因此,创办稷下学宫就成了田氏代齐后历代齐国统治者的明确意识。
%"稷下学宫的办学特色稷下学宫作为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与之前的官学,与同时代的一般私学,与以后时代的官私学校相比,都显得独具特色。
首先,稷下学宫是由官家主办而由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
由于学宫是由养士制度发展转化而来的教育机构,并且始终不改变养士、用士的基本目的,这就决定了它是由官方出资举办的学校,从这个意义上说稷下学宫是官学。
稷下学宫的初创是出自田齐政权“招致贤人”的目的,培养实现霸业需要的人才。
余适客稷下客的意思
摘要:
1.余适客稷下客的背景
2.稷下学宫的历史及影响
3.余适客在稷下学宫的经历与成就
4.余适客对后世的影响及启示
正文:
余适客稷下客,指的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辩论家余适客在稷下学宫求学、讲学的故事。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学术中心,吸引了众多学者名士前来求学、讲学,为我国古代学术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稷下学宫始建于齐桓公时期,至战国时期达到了巅峰。
这一时期,稷下学宫成为了各诸侯国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各种学派在此争奇斗艳,如儒家、道家、法家、名家等。
稷下学宫强调实事求是、兼容并包的学风,使学者们能够在此自由地探讨学问,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古代学术的发展。
余适客,名轲,字子舆,是儒家学派的一位杰出代表。
他在稷下学宫期间,与众多学者辩论,传播儒家思想,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体系。
余适客主张仁政、民本、礼治等观念,强调君主要爱护百姓,实行仁政,这为后世儒家学派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余适客在稷下学宫的成就不仅体现在学术上,他还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弟子,如孟轲、荀况等,这些弟子在战国时期及后世均取得了卓越的学术成就。
同时,余适客的儒家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汉武帝时期的儒家独尊
政策,以及宋明理学的兴起等,都可以看到余适客思想的影子。
总之,余适客稷下客的故事展现了战国时期学术繁荣的景象,以及儒家学派在其中的重要地位。
余适客的学术成就及其对后世的启示,让我们认识到,发展学术、传播思想,不仅需要自由、包容的环境,还需要勇于探索、求真务实的学者。
稷下学宫:世界上最早的官办学府,古代历史上最有名的学府到底传奇在哪里?很多熟悉春秋战国时期历史的朋友,应该都听说过'稷下学宫’这个词。
按照目前的考古发现来看,战国时期齐国开办的这座稷下学宫,不光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办高等学府,它也是世界历史上最早的官办高等学府!简单来说,稷下学宫就是一所战国时期的大学。
这里由齐国直接提供运营经费,并且从全天下范围内,招收高水平的学者做老师,给予丰厚的物质待遇,可以让他们自由的研究学问。
受邀而来的学者,在学宫担任稷下先生,基本类似于今天的大学教授。
而学宫的校长,则是被称之为'祭酒’,一般由学者之中最为优秀的人来担任。
比如那位大名鼎鼎的'荀子’,就曾经长时间担任稷下学宫的'祭酒’。
而在很多野史小说当中,这座稷下学宫,更是有着无数传奇故事。
这些故事,也让这座历史上最早的'官办大学’,多了很多的神秘色彩。
那么,历史真实的稷下学宫,到底有着怎样的历史呢?为什么战国七雄当中,唯有齐国,能开办稷下学宫这种官办大学呢?其他国家为什么就没搞出类似的大学呢?稷下学宫的创建稷下学宫是齐威王所创建,也是齐国变法改革的结果。
要说齐威王这个人,也是一个特别奇怪的人,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齐威王即位之初,表现完全就是一个昏君的样子,日日饮酒作乐,天天沉迷于酒色歌舞,而且经常一玩就是一个通宵,根本没有打理朝政的时间。
但就是这么一个昏君,经过邹忌的一番劝谏,竟然立刻就转变成了一代明君,随后就开始了变法改革。
也是在这时,齐威王创建了稷下学宫,当然一方面齐威王确实是为了培养人才,和广开言路,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巩固田氏政权。
相信大家都很清楚田氏代齐,田氏为了消除“篡位”的负面影响,做了大量的外交和内政工作,而稷下学宫也是他们的一步棋子,天下学子尽受齐国稷下学宫的优待,总不好再说田氏的问题,这也算是“拿人手短,吃人嘴短”吧。
稷下学宫简介“稷”是齐国国都临淄城一处城门的名称,齐威王在此设立学宫,因学宫地处稷门附近而得名为“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的介绍始建于哪个国家
稷下学宫的介绍始建于哪个国家
稷下学宫在其兴盛时期,曾容纳了当时“诸子百家”中的几乎各个学派,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稷下学宫的简介,希望能帮到大家!
稷下学宫的介绍
稷下学宫,又称稷下之学,战国时期田齐的官办高等学府,始建于齐桓公田午。
位于齐国国都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稷门附近。
“稷”是齐国国都临淄城(今山东省淄博市)一处城门的名称。
“稷下”即齐都临淄城的稷门附近,齐国君主在此设立学宫。
故因学宫地处稷门附近而得名为“稷下学宫”(这与东汉时期的“鸿都门学”得名由来相同)。
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
中国学术思想史上这场不可多见、蔚为壮观的“百家争鸣”,是以齐国稷下学宫为中心的,官学为黄老之学。
它作为当时百家学术争鸣的中心园地,有力地促成了天下学术争鸣局面的形成。
在此期间,学术著作相继问世。
有《宋子》、《田子》、《蜗子》、《捷子》等,今已亡佚。
另《管子》、《晏子春秋》、《司马法》、《周官》等书之编撰,亦有稷下之士的参与。
由于不少人是善于把学术和政治结合起来游说当权者的能手,故在宣王时受上大夫称号之稷下士多达七十六人。
稷下学宫的存在,曾为当时百家争鸣开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了先秦时期学术文化的繁荣。
稷下学宫的历史意义
秦朝设有七十员博士官的制度,据说是沿用了齐国稷下学宫的传统;而且,秦的著名博士叔孙通(为汉朝制订朝礼,朝礼制定后,刘邦曾经说:“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
”),就号称“稷下生”。
稷下学宫本身有很多功能:其成员即可以充当政府的智囊团,又著书立说进行学术研究,由于广收门徒,还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可以说是一所非常成功的大学。
战国时期,三晋纷乱,楚则保守落后,秦虽是新兴,文化未盛,齐几乎始终领导文化潮流。
而中国自秦以后
的各种文化思潮,差不多都能从稷下找到源头。
如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儒学,基本上是孟、荀两派理论的交替使用;再如邹衍的阴阳五行学说,一直在中国盛行,并且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此外还有在汉朝早年流行的黄老思想。
在中国几千年历时中,稷下学宫学术氛围之浓厚,思想之自由,成果之丰硕,都是独一无二的。
稷下学宫的产生
历史根据
关于稷下学宫黄老之学的形成和发展的问题,学术界认为稷下黄老之学一开始就受到齐国封建统治者的支持和利用,它在稷下学宫中居于主导地位。
这是因为齐国的田氏政权是取代姜氏而成立的新政权,它需要对其合理性进行辩护,以巩固统治地位。
那么,这种学说是怎样建立的呢?因为老子是陈国人,而田氏的祖先公子完正是在春秋中期齐桓公时由陈国避乱逃到齐国的。
所以,田氏政权选择了来自南方陈国的老子学说,同时又抬出传说比尧、舜、禹、神农更早的黄帝来。
一方面是要以此压倒儒、墨、农等家,更重要的是齐威王把黄帝作为田氏的始祖,确是下了一番苦心琢磨出来的。
因为田氏是黄帝的后裔,而姜氏是炎帝的后裔。
黄帝战胜炎帝而有天下的传说,就为"田氏代齐"的合法性找到了历史的根据。
建立霸业
同时又打着黄帝的旗号来建立霸业,甚至统一六国。
古器物铭文《陈侯因敦》记载:"其唯因,扬皇考昭统,高祖黄帝,迩嗣桓文。
"大意是齐威王(因即因齐)要发扬他父亲桓公午的光荣传统,远要以黄帝为祖宗,近要继承齐桓公、晋文公的霸业。
齐威王把黄帝作为田氏的始祖,此说是有历史根据的。
齐威王在铭文中宣扬田氏的祖先是黄帝,又把黄帝与老子的`学说结合起来形成黄老之学,以此作为稷下学宫的主体,为田氏建立的政权进行辩护,造成"田氏代齐"的合理观念。
在这样政治背景下,黄老之学在齐国的稷下学宫形成了。
因此,郭沫若说:"黄老之术。
事实上是培植于齐、发育于齐,而昌盛于齐的。
"这话是很有道理的。
黄老之学是继儒、墨、杨、法之后兴起于齐国的学派,因其有田齐政权的支持,它在齐国的势力相当大。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慎到,赵人。
田骈、接子,齐人。
环渊,楚人。
皆学黄老道德之术。
"而且著作也很多,"慎到著十二论,环渊著上下篇,而田骈、接子皆有著焉"。
稷下黄老之学按郭沫若的意见,分为三派:一派是宋钘、尹文;一派是田骈、慎到;一派是环渊。
《老子》一书是环渊整理出来的,这一派较多的保留了老子的虚静无为思想;田骈、慎到一派,则提出"以道变法",比较接近法家。
而刘尉华、苗润田《稷下学史》认为《黄老帛书》可能是环渊的著作。
这种意见比较谨慎,又照顾到《黄老帛书》多楚语,其作者应是楚人,而环渊正是楚人,同时又是稷下先生,属于稷下黄老之学的创始人之一。
因此,说他著《黄老帛书》应当是有道理的。
战国时期有名的黄老学者还有申不害、鹖冠子、文子等,而在思想史上地位更为重要的则是宋钘、尹文一派。
【稷下学宫的介绍始建于哪个国家】。